婚闹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婚闹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婚闹的影响

婚闹的影响范文1

针对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的特点,目前呼唤式护理的方法得到了较好的使用,例如音乐呼唤、语言刺激、皮肤刺激以及光照刺激等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这种方法能够促进患者及早的恢复意识并且醒来[1]。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研究对象上,需要收集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收治的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数量为50例。所有患者均为在出现了颅脑损伤后发生昏迷症状的患者。其中男患者38例,女患者12例,年龄在19-56岁之间,平均36.65±5.42岁。将所有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均为25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9-55岁35.46±5.12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0-56岁,平均36.95±6.32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施统计学的分析后可以发现,差异没有显著性,因此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需要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首先需要保证到呼吸道通畅,并对避免患者出现止血以及脱水等症状,并且为患者实施抗生素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的治疗,并在后期使用针灸、推拿以及高压氧的治疗,同时也需要按照常规护理手段的方法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呼唤式护理干预的护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要按照如下方法进行护理:

1.2.1 语言呼唤的干预

在实际的呼唤式护理干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语言呼唤。可以让患者最为熟悉以及亲密的人在患者耳边轻声的呼唤其名字,并且轻柔的抚摸患者的体表或是头部,反复性的讲述患者以往经历过的事情,以及患者记忆最为深刻的往事,通过这种手段能够加强记忆诱导。尤其是在此过程中可以缓慢的鼓励患者,让患者在潜意识上能够有着战胜疾病的信心[2]。另外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语言呼唤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较为温和的语气呼唤患者,并且可以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像护理正常患者那样和其进行“对话”。

1.2.2 音乐呼唤干预

可以选择一些个性化的音乐为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进行音乐呼唤干预前,需要和患者的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征,并分析出患者对音乐的爱好,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为患者进行播放[3]。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环境的舒适性,将光照、温度、湿度均调节到人体最为舒适的程度,让患者通过耳机收听音乐。另外需要将音乐的强度进行调整,以能听清但不刺耳为宜。每次让患者持续听音乐0.5-1h,每日听3-4次。

1.2.3 皮肤刺激干预

在对患者实施皮肤刺激的干预过程中,可以使用冰袋包裹住毛巾,在患者的腋两侧和手掌两侧进行快速的摩擦,每日摩擦的次数为5次左右,每次摩擦时间为15min[4]。并且可以使用适宜温度的水对患者进行全身性的擦洗和按摩。每次仍为15min,每天擦洗5次。

1.2.4 光照刺激干预

在对患者进行光照刺激时,首先可以将病房中的光照降低,并且将手电筒或是白炽灯上包裹彩色的透光纸,对患者的头部两侧和头部正面进行反复性的光照刺激,每次照射5次左右。

1.3 疗效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的过程分中,需要统计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和清醒率。

1.4 统计学方法

需要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实施统计学的分析,通过使用t检验以及(±s)的方式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使用χ2检验和率(%)的方式对率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差异若显示为(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15.86±8.65d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清醒时间26.82±13.43d,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清醒率88%明细高于对照组患者清醒率54%,所有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

3.讨论

颅脑损伤是比较常见的外伤类型,主要是由于高处坠落、跌倒以及交通事故等原因造成的。由于其特点,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发生昏迷的症状。若患者的昏迷时间较长,则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诸多的并发症,甚至极有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5]。而随着昏迷时间的不断延长,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以及后果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

呼唤式护理干预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患者大脑皮质的潜在能力,并且改善大脑皮质原有的抑制状态,让脑细胞的供血以及供氧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并可以促进患者自身调节,对意识的恢复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加快效果,这对患者及时清醒有着重要意义。

而在本次研究中也能够显示,在临床对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呼唤式护理干预的手段能够明显的促进患者及时清醒,这对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有着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定梅.对颅脑损伤所致昏迷的患者进行呼唤式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5,(17):138-139.

[2] 王建萍.呼唤式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8):522-522.

[3] 滕美.呼唤式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5,(31):85-87,88.

婚闹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 颅脑损伤;呼唤式护理;意识状况;苏醒水平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c)-018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al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arousal in coma patients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74 patients with coma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2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call nursing intervention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GCS, DRS and EEG scores, BAFP incubation period at different time of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1 week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GCS, DRS and EEG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differences (P > 0.05); 2, 3,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GCS and the EEG scores were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DRS scor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FP incubation period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but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absolute latency and peak latency of BAFP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call concept oriented nursing program in patients with coma caused by craniocerebral injury,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consciousness, and helpful to the positive outcomes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ll nursing; Consciousness; Level of awakening

伴随着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在给整个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居民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概率,从而导致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数呈现逐年攀升趋势[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针对这类患者的救治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救治后患者往往存在长期的意识障碍,成为医疗界的棘手难题[2]。由于这类患者不具备自主照护的能力,而为了维系其基本生命活动,需入住ICU予以必要的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虽然临床上一系列的干预手段能保证患者各项生命活动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但患者的生活品质却大大下降,且会增加社会的经济负担及家庭的情感压力[3]。目前,针对脑性昏迷患者尚未找到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予以必要的照护策略促进患者意识的觉醒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课题。

脑性昏迷的治疗原则是激发患者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最大限度地诱发患者的内在求生意志,从而促进其情感觉醒,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4]。传统的护理模式更多地是遵医嘱为患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和用药护理,而未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护理流程拘于形式化,对治疗无法起到疗效叠加作用。鉴于此,有护理专家倡议从患者的意识觉醒层面着手,充分调动患者生理层次的感知觉器官,使外界的信号源得以转换成易于患者所接受的刺激信息,从神经中枢层面激发患者的情感意念,保证其“沉睡”的情感状况得以破译和解读[5]。该项新型护理策略的核心机制在于:临床上普遍认为脑组织损伤患者的神经元细胞具有较佳的可塑性,在其出现损伤后会表现出一系列的适应和变异进程,而借助呼唤式干预策略的有效推进,将达到功能重组的目的[6]。但由于呼唤式护理行为对护士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且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撑,在国内尚未推广。本研究拟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将呼唤式护理模式应用于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5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74例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20例;年龄16~74岁,平均(43.9±7.2)岁。所有来院就诊患者均经CT检查,再结合症状体征,确诊为颅脑损伤致脑性昏迷。诊断标准参考文献[7]。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心脏、肝脏及肾脏等方面的实质性脏器疾病;无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无自身溶凝血功能障碍;未有颅脑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病史;患者家属了解本研究所有内容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体征、损伤类别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支持;遵医嘱安置监护仪,并调整好呼吸机参数,使患者呼吸道能保持通畅;对患者的口腔开展每天2次的护理;监测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根据致病菌的药敏结果,对感染患者予以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待患者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指导其开展高压氧舱疗法。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引入基于呼唤式理念为导向的干预措施。①乐符律动疗法:询问患者的直系亲属,了解患者既往所喜爱的音乐类型。大体的音乐形式是以纯乐器演奏或者大自然中的生物鸣叫声作为备选乐曲,从中选择出与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匹配度最佳的乐曲。以随身听的形式,将耳机置放于患者的双侧耳洞,以单曲循环播放的方式让患者倾听律动的乐符。每次倾听时间控制在15 min,1次/d。②亲属声音刺激疗法:护士要求平日与患者最为亲密的直系亲属(配偶、儿子、女儿)作为唤醒者,于每日上午9∶00,对患者开展唤醒干预。直系亲属将患者既往生活中最引以为傲的相关事件予以追忆性阐述,比如患者拿到第一份工资时的喜悦、面对第一个孩子时的欣喜、购买第一所住宅的激动……以让患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某件事情作为着手点,预先将要阐述的事件,以笔记的形式予以记录,再对着纸稿,一句一句地向患者念出,每念一句话的时候,停留2 s,从而使患者对外界的声频信息有一个缓冲点。家属的每次唤醒时间控制在20 min。在具体的唤醒行为中,家属始终需将患者看为正常人,在言语交流中保持良好的亲和度,尽可能地采用激励性的言语予以沟通,从而有利于家属将自己的正面情感融入声音信号中,传入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③皮肤性刺激:护士在清晨8∶00以及晚上10∶00对患者开展皮肤刺激性操作。将柔软的毛巾放入温水中,以适度的力气拧毛巾,且保留一定的水分。从患者的头部先进行擦拭,之后依次过渡到颈部、胸部、腹部、双上肢、手掌、双下肢以及脚掌。每个部位的擦拭时间控制在2 min。在擦拭过程中,始终需注意动作轻柔。④冷热感知疗法:护士用柔软的毛巾分别沾0℃冰水和40℃热水,分别在患者的手掌心部位予以刺激,每种刺激时间为2 min,两种温度刺激的间隔时间为10 min。⑤光线刺激疗法:护士于每日清晨8∶00开始,拉开窗帘,使室外的光线照入室内,1 h后拉起窗帘,再过1 h打开窗帘,重复操作,直至晚上6∶00。晚上8∶00护士将电脑桌放置于患者病床上,为患者安置好半坐位,用笔记本电脑播放视频,让患者观看,时间为1 h。

1.3 观察指标

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用于评估患者的昏迷程度,总分为3~15分,分值大小与意识障碍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即12~15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3~8分为重度意识障碍。②功能障碍评分(DRS):共涉及6个维度,总分值为0~30分,其中,30分表明患者处于死亡状态,0分表明患者生理状态无异常。③脑电图(EEG):患者行脑电图检查时,同步给予疼痛、声波及闭眼刺激,评分方法采用Grant二分类变量法,得分越高表明脑功能恢复越佳。④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患者在行脑电图监测的同时,同步实施BAEP检查,即在前额中间发际处放置记录电极,在耳垂处放置参考电极,在鼻根处安置接地电极。首先给予0.1 ms波宽、70~80 dB强度及10 Hz频率的脉冲波,检测次数需重复2次。其中,绝对潜伏期以Ⅰ、Ⅱ、Ⅲ波进行记录,峰间潜伏期以Ⅰ~Ⅲ,Ⅲ~Ⅴ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DRS及EEG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的GCS、DRS及EE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3、4周,研究组GCS及EE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FP潜伏期比较

两组治疗前BAFP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末,研究组BAFP绝对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重度脑性昏迷是一类极为凶险的创伤性疾病,持续性意识障碍所引发的长时间昏迷,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不良事件,这将会延长病情预后时间并加大致残率及致死率[8]。正是基于该病所呈现出的病情变化迅速、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如何有效缩短患者昏迷时间是促进康复的首要举措[9]。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关注点聚焦于脑性昏迷的干预策略,如何采取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苏醒,并促进其神经功能及意识水平的恢复,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课题。传统的促进苏醒方案有高压氧疗法,虽然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识状态,但由于颅脑损伤通常伴随严重呼吸道感染及活动性出血等并发症,再加上氧疗时需多次改变或挪动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受到潜在性伤害,限制了高压氧疗在脑性昏迷早期的应用[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3、4周末,研究组GCS及EE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这表明基于呼唤式理念为导向的干预策略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意识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良性转归。据文献报道,大脑细胞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若未完全处于凋亡状态,则仍可通过一系列外界的刺激性干预措施,促使其结构与功能的再塑性[11]。可借助神经传导通路的激活与构建,使机体的脑细胞突触产生新的联系,从而使神经功能得以好转。在本研究中,借助一系列外界的干预措施,即通过外界的声音、触觉、听觉以及光感等五官刺激信号的输入,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可能机制为五官刺激有效改善大脑网状结构及脑组织边缘系统,血流灌注量增加,提升了脑细胞的兴奋强度,进而起到代偿性修复或补充受损脑细胞功能的作用[12]。皮肤刺激疗法能有效促进脑干轴索系统的再修复,进而产生神经闭环,利于构建良好的大脑皮质功能。光线刺激疗法借助外界的光感效应,能提高脑细胞的生物电活性,并强化大脑皮质层的兴奋点,从而利于意识的苏醒[13]。乐符律动疗法则是充分利用了外界的声频信号源,音乐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亦能借助律动乐符的传递提高人们对音乐中所蕴含信息的感知度[14]。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声频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能有效激活大脑组织的上行系统,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度,使脑细胞自发地释放一定的脑电波,从而诱发机体的意识复苏[15]。另外,家属始终是患者最坚实的后盾,也是对患者日常最了解的人,借助双方之间良性的交互性言语交谈,与患者一同追忆让患者感触最深的某类生活事件,能有效提高大脑皮质的血液灌流量,从而改善脑细胞的血氧供给状况,利于轴突代偿形式的构建,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1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BAFP绝对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因为借助律动性乐符以及家属言语刺激等外界听觉感官刺激,能使大脑网状系统中的迈内特细胞得以激活,从而促进大脑细胞合成以及释放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这有利于脑组织血供的保证,从而使局部脑细胞产生侧支循环代偿,利于神经细胞功能的改善,促进患者意识苏醒[17-19]。相关文献显示,声频的信号刺激,能激活患者沉睡的意识形态,进而解除其大脑皮质对躯体的抑制水平,从而使神经元细胞获得较佳的血氧供给力度[20]。

综上所述,对于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引入呼唤式护理干预策略,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病情的正性转归,能改善其意识形态,促进苏醒。

[参考文献]

[1] 周建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79-281.

[2] 林允照,林朦朦,欧阳吟靖,等.感知行为干预对重度脑性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12):670-674.

[3] 江丽华,吴美莲,邬建蓉,等.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反流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65-66.

[4] 张小琴.促醒护理对重型颅脑手术患者昏迷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1):6-8.

[5] 姜秀菊.系统细节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691-1693.

[6] 杨晓兰,鄢丽萍.亲情抚触联合呼唤法对重型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8):30-31.

[7]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J].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20.

[8] 谭美娟,龙慧菊,黄雪英,等.脑外伤昏迷患者三种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15-16.

[9] 毛云霞.强化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后急性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8(18):2156-2159.

[10] 贺春燕,梁娟,张娟,等.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04-806.

[11] 陈荣,卓叶雯.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昏迷患者促醒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65-66.

[12] 林允照,顾华,沈健.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4,16(8):796-799,802.

[13] 林允照,蓝雪芬,林朦朦,等.心脏停搏行低温疗法者神经功能转归相关血清指标研究进展[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4):231-234.

[14] 徐梅华,章左艳,吴瑛,等.脑出血昏迷病人应用纱布行口腔护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3,27(28):3137-3138.

[15] 葛东明,王爱凤,丁涟沭,等.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高压氧疗安全转运的预见性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6):3205-3207.

[16] Liu GL,Han J,Lin YZ,et al.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cadherin,N-cadherin,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and Twist in prostate cancer [J]. Asian Pac J Trop Med,2014,24(1):76-82.

[17] 林允照,冯晨,刘敏,等.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指导的阶段性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5):4157-4162.

[18] 陈建伟,刘文莉,林瑞香,等.术后心理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4):925-927.

[19] 薛茜,胡元萍,林允照.延续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理状况和躯体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 25(10):1551-1553.

婚闹的影响范文3

这是在民间,除了闹闹洞房,再无其他的嗦事。可是,古代皇家婚礼就没这么简单了,虽然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闹皇帝的洞房,但是,各种各样的规矩礼节,一项一项地进行完毕,估计一轮朝阳已晒到屁股了。

我们且来看看皇帝结婚到底是怎么麻烦的。

祭拜活动少不了。唐朝皇帝大婚相当复杂,洞房可以先进去,却上不得床,先要祭拜神灵,向天、地和祖宗表达敬意。这种祭拜活动在进洞房前就开始祭了,婚后数天也都要进行不同性质的祭拜活动。唐朝皇帝大婚之日,在新房东房间的西窗下设有餐桌,桌前列有象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笾、簋、篮和俎,这意思与民间“以后吃一锅饭”是一个意思。皇帝皇后夫妻俩每祭拜一次,便要一起吃一次饭,这样真的到了上床前肚子也饱了,不至于食色两饥了。

到了清朝皇帝祭拜得更多,清皇是满族,信奉萨满教,除了祭拜神灵,还要跨火盆什么的。上床前要到洞房西旁的神堂祭拜神灵。然后,皇后先入洞房,皇帝亦身穿龙袍吉服,由近支亲王从乾清宫伴送至坤宁宫。揭去皇后头上盖巾后,皇帝与皇后同坐龙凤喜床上,内务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铜盆,以圆盒盛“子孙饽饽”恭献。这“子孙饽饽”是一种面食,就是一种特制的小水饺。然后,内务府女官、福晋等侍候帝、后吃长寿面。

要喝交杯酒。民间婚姻中的交杯酒,在入洞房前就已经完成了,是闹新房的产物。皇帝的交杯酒要在进入洞房后的祭拜活动中开始喝,称为行“合卺礼”。“合卺”,本意是把剖开的瓠合为一体,古时多用之盛酒。把帝、后各自瓠内的酒掺和到一起共饮,即是“合卺”。

还要设坐褥和宴桌,由公主、女官恭请帝、后相对而坐,福晋四人恭侍合卺宴,帝、后对饮交杯酒。这时殿外窗前,有结发侍卫夫妇用满语唱《交祝歌》。合卺礼成,然后坐帐。

因为饮了点酒,还可以把双方的情趣调节到位,也算是上床前的一种调情手段。

婚闹的影响范文4

可惜的是,家庭暴力这种事,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再刹得住。婚后没多久,父亲就再次露出本性,又一次打了母亲。这位女孩说,她从小就目睹母亲一次次挨打,感觉母亲这辈子活得太累太苦太不值了,她非常苦恼地对主持人说:“就在昨天,父亲又用拖把打母亲,母亲的额头流了很多血……我该怎么帮助母亲呢?”

主持人一针见血地说:“你母亲当年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既然谈恋爱时他已经开始动手了,就应该果断地离开他,却天真地以为结了婚一切都会好起来,结果痛苦了半辈子。现在,你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劝你母亲先求助当地妇联,再离婚。”

这个女孩的求助电话,让我想起一位老同学。她出生于书香之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从小耳濡目染,也一直非常喜欢读书。或许正因为有几分书呆子气,她大学毕业都参加工作两年了,一直没有谈恋爱。终于有一天,朋友为她介绍了一个男孩,长得高大帅气、谈吐幽默,让她有一种一见倾心的感觉。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女孩渐渐发现了问题:她喜欢静,周末愿意两人一起宅在家里,或者去公园里走走;而他喜欢热闹,稍有空闲,就喜欢呼朋唤友,而她在那样热闹的场合,会感觉手足无措。

后来,她经过反复思考,还是决定分手,朋友对她的选择有些不理解:“没有共同兴趣怕什么,可以在婚后慢慢培养呀。”

婚闹的影响范文5

甲:大家好!我给你们送福了!

乙:一脸阳光,喜气洋洋。

甲:见到咱们的观众高兴。

乙:我还以为你又得了外甥呢。

甲:去!这种场合是开玩笑的地方吗?

乙:别生气。这样对孩子不好!

甲:我是女的!

乙:这可是你说的。

甲:玩笑不能乱开,开得多了会惹出麻烦的。

乙:那你说说怎样会惹出麻烦来。

甲:轻者让人苦笑不得,重者会死人的。

乙:有这么严重吗!

甲:那你看看会不会出事吧!

乙:好的。

甲: 我的一个同事爱开玩笑。他整天把人们逗得乐呵呵的。

乙:快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快乐。你说说。

甲:这一天他妈有急病。他爸爸给他打电话说:超杰,我是你爸爸。孩子说:我是你爸爸。他爸爸急了说:超杰,我真是你爸爸。孩子说:我还是你爷爷。他把电话挂了。

乙:这孩子太不像话了。

甲:他爸爸急了,想:我一个人,这离医院远。咋办?

乙:就是嘛。

甲:这时他叔叔来了。他爸爸让他叔叔打电话。

乙:换个人他能说清楚。

甲:他叔叔打去说:超杰,我是你叔叔。刚才真是你爸爸。孩子说:刚才真是你爷爷打的电话。他把电话又挂了。

乙:这病急,人不急。

甲: 他爸爸知道孩子好开玩笑。又找了个孩子打过去。才说清楚。结果到医院一检查,他妈得得是急性阑尾炎。晚去一会,就有生命危险。

乙:这病来得快,需要急求。

甲:你说在耽搁一会,是否要命?

乙:是...是....

甲:我最近参加了一个婚宴。

乙:人在世上混,免不了三朋四友,喝酒是常有的事。

甲:那热闹劲...

乙:说说看。

甲:不说那人山人海,锣鼓欢天,鞭炮齐鸣。幺三喝六的。

乙:捡好看的说。

甲: 单在老公公身上都有很多文章可作。

乙:老公公身上有文章可作?儿子结婚,老公公成了主角了?

甲:你看他的几位老表,先给他穿一件花衣服,

乙:花衣服?男伴女妆。

甲:再给他搪个大花脸。

乙:唱戏呀!

甲:再给他戴个辣椒帽。

乙:好看。

甲:帽子上写着“我是扒灰头”。

乙:扒灰头什么意思?

甲:扒灰头是指老公公与儿媳的不正当关系?

乙:那才结婚能有不正当关系?

甲:这不是他老表和他开玩笑嘛?

乙:呵呵。

乙:还有电话

甲:意思是 我已扒儿妻子。

乙:想象丰富。

甲:左手拿着笤帚,右手拿着撮器。

乙:什么意思?

甲:也就是说他扒灰,需要扫灰。

乙:有道理。

甲:嘴里还得说“我叫xxx,我是扒灰头”

乙:我惹你了。

甲: 接着是游街。

乙:还要游街?

甲:几个人把他手背到后面,要他说“我是扒灰头。家住xxx,今年xxx岁,我要一扒到底!”

乙:你看这叫什么玩意!

甲:后面有鸣锣开道,跟着一群人看热闹。

乙:他要不说呢?

甲:不说有小鞭子来2下。看你如何?

乙:耍猴,好玩。

甲:原来人们结婚,是开新媳妇的玩笑。

乙:怎么又换成老公公?

甲: 现在的姑娘未婚先孕?要关心下一代!

乙:不能玩出事来!影响下一代。

甲:这种玩笑开得太过火了。

乙:怎么过火?

甲:你看老公公受罪否?

乙:有点。

甲:送客好看否?

乙:难看。

甲: 送客送着自己的姑娘来,就遇着这种情况,你说这叫什么事?

乙:进退两难。哭笑不得。

甲:现在全社会提倡讲文明、讲和谐,像这种玩笑少开。

乙:就是嘛!

甲:比如唱唱歌曲,跳跳舞,

乙:这一样快乐。

甲:在一个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科学文化教育,用高尚的文化占领农村。

乙:咱们的文化下乡就是好的典范。

甲:让农村有好节目看,让农民兄弟有精神食粮。

乙:对。

甲:咱俩光说别人,你的孩子多大了。

乙:今年21岁了。

甲:在过2年也结婚得了。

乙:早着里。

甲:结婚可不能没有我,我的经验多。

乙:少不了你?

甲: 到时我给你来一个辣椒帽子戴戴。

乙:不用了。还是留着你自己戴吧!

[反对盗版]

474450

婚闹的影响范文6

所以当获悉东方歌舞团要在2016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上推出他们的首部舞剧时,确实引人期待。不过,也有一些担忧,因为中国历来舞剧高产,却缺乏那些真正兼具传统特色、美学突破和人文意义的上乘之作。

中国主流舞剧创作路径基本上循着一个规律,即在艺术和国家政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所以最近几年创作的热点基本集中在“中国梦”(奋斗目标)、“一带一路”(国家级战略)和“”(胜利80周年)上。这些题材确实值得艺术家贡献他们的智慧,但艺术靠的不是直接的宣教,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潜入人心。另一方面,“合槽”的路数导向也使“雷同”的几率升高。

所以主流舞剧中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在“命题作业”中还能够进行艺术创新的作品,以及那些从民族文化土壤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探索。尽管寥若晨星,却十分宝贵,东方歌舞团的舞剧《兰花花》便具有这种品质。他们没有选择跟风附和“热点命题”,而是经过8年的沉淀(2009年东方歌舞团曾与陕西省志丹县共同创作过陕北信天游歌舞剧《兰花花》),扎扎实实地拿出了自己的舞剧首秀――《兰花花》。

尤为醒目的是,东方歌舞团在组建创作班子上不拘一格,除了邀请业内知名舞美家、作曲家名家参与,并与“东方”的艺术家共同协作外,在舞蹈编导上“东方”全部启用了本团的创作骨干,横跨老中青三代,并没有顺应当前广泛“邀约外援”或基本依赖外援的创作方法。

由唐文娟、周莉亚、李铭佳等几位舞蹈编导共同参与创作一部舞剧作品,最重要的是就是必须做到“合而为一”,这是一个难题;舞剧版《兰花花》如何舞出生动传神的民间人物,为耳熟能详的文学和音乐形象增色添彩,这是第二个难题;当代创作的《兰花花》如何兼具民族性、地域性和世界性价值这是第三个难题。因为类似的题材舞剧中不胜枚举,想要在探索中取得突破是一个难题。

舞剧结构:时空交错音乐交响

虽然就舞剧创作而言,20世纪中叶后,已经有不少世界级大师为我们证明了舞剧不必依附于音乐。因为舞蹈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不一定要与音乐“合拍”。但是,对于舞剧《兰花花》而言,使舞剧音乐与身体语言达成默契却是十分妥帖的创作手法。那从黄土高坡飘出来的信天游《兰花花》纯朴高亢,早已回荡在观众心间。不过主创人员没走寻常路,而是大胆采用了旋律感极强的交响乐,并配以戏剧化的音效,人声、鼓声、鞭打的声音,而荡气回肠的信天游萦绕其间,不只为舞剧锦上添花,还影响了舞剧的结构、特征和气质。信天游是特色,融入交响乐中又不张扬,使该剧的艺术性达到了一定高度。

舞剧从一位老人的回忆展开,把我们带入了“兰花花”的爱情往事中。序幕以情境浮现、时空交错的方式,三束追光让主人公们进入了观众视野。整部舞剧时空交错的结构已见端倪。那定情的红盖头借助多媒体,虚虚实实,就像长了翅膀,抓不住,拿不稳。

值得一提的是,全剧倒叙一以贯之,现实时空穿插入故事发生的不同场景中,跳入跳出却不跳戏,虽然只有老人的独白串场,但时而悠扬高亢,时而粗犷苍凉的信天游唱响,思绪也随之起起伏伏。

我非常担心舞剧的四个场次被“黑场”戛然分隔开,除了个别场景变化在技术处理上,还有待更加“无缝连接”之外,总体上《兰花花》中唱出来的串场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唐文娟编导),民间的乡音非常浓郁,“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往人心里钻。年轻激扬的歌声与苍老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躬身、捶胸、低头……而且老人不风格化的舞蹈动作、生活化的戏剧行动与往昔岁月中的舞蹈也形成了另一种对比。

我也特别害怕看到舞剧把故事梗概生硬搬上舞台,或是直接将文学语言3D打印式地呈现在舞台上。但《兰花花》的场次间隔处,信天游的歌词构成了意蕴深远的文学意境,与随即展现于眼前的充满想象的戏剧空间相得益彰。

我还很忧虑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中“为舞而舞”的编排,但《兰花花》尽可能地让表演舞具有了情节舞的戏剧性。在第一场热闹欢腾的社火表演中,我尤其被那群“茂腾腾的后生”给感染7。他们在安塞腰鼓中敲出了生命的沸腾;而我们的男女主人公兰花花和杨五娃都置身在各自的秧歌阵里,顾盼神飞;其后双人舞与群舞的动静处理,凸显了男女主人公沉浸在爱情中的美好;在第三场杨五娃大闹童养媳婚的现场,他藏匿在参加喜宴的众人中,与财主周旋。这段群舞烘托的是两位当事人紧张的心理。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杨五娃的出现,既是现实的,也可能就是财主的幻觉。随即,20位女子扭着陕北秧歌,活泛花俏地舞动着手绢花,也加入了看热闹的人群,斗酒男与手绢女的喜气洋洋却反衬出男主人公心如刀绞。

现实题材舞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整部作品的舞台设计摒弃了豪华路线,简约且极具想象力,多媒体的使用也没有极尽夸张之势,加之道具使用上的灵活多变,让整部舞剧充满了灵动的现代感,却又十分贴近人物形象的塑造。第三场开头倾斜的窗户,预示着兰花花的人生就从此倾斜了,失去了支点。第二场的大块红布与第四场的大块白布,既是意境的营造,也是空间的区隔,前后映衬更增添了戏剧性。可以说,就像信天游一般的自由比兴,舞剧《兰花花》将这种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渗透进了现实题材的舞剧创作中,在国内同类舞剧中显得十分独特。

整部作品的戏剧焦点是“婚礼”,通常舞剧中都会浓墨重彩地表现“喜宴”,因为这样可以有足够舞动起来的理由,似乎任何让人眼花缭乱的民俗舞蹈都有了发挥的空间。《兰花花》的诉求绝不在于此,这段戏被命名为“闹婚”,而小少爷的出场和意外死亡,婚礼也从“喜事”变为“丧事”,情节的转折使婚礼的几段表演舞具有了强烈的戏剧性。婚礼空间的表现,编导则使用了长条凳作为隐喻,使其不只是作为生活“道具”,“舞剧”语言因此发展得形象而微妙:若干L条凳聚拢时,它似兰花花的婚床,承载了兰花花婚礼前痛彻心扉的独白;其后,它又将众人带到了婚宴酒席、拜堂通道;而财主失手砸死了自己的儿子时,长条凳又成了意外的凶器。

如果说第三场“闹婚”还是现实主义的舞剧场景,只是融入了虚实相生的心理时空的手法;舞剧的第二场“美梦”――实则“梦婚”,第四场“殒命”――媒婆的“梦魇”、男女主人公的“冥婚”等几场戏的整体基调都是关于“梦境”的舞剧心理美学表达。

“梦婚”中展现的是杨五娃放羊时做的美梦,与兰花花的卿卿我我似乎只有羊群来见证,小羊群舞营造了柔和的浪漫氛围,引得两人跳起了抒情的双人舞。这时,比红盖头还要大的一块大红布更渲染出梦中婚礼的喜庆,还引出了一大群虎头虎脑的男子群舞――小虎头舞。在民间,虎头帽可是很多人一生中戴的第一顶帽子,辟邪吉祥。红盖头一揭开,兰花花竟然装扮成了一只鸡……幽默可爱,然而梦境越美好,现实越残酷。两人等不来现实的婚礼,在第四场中的一段双人舞就展现了杨五娃与逝去的兰花花的幻境冥婚。兰花花的身体重心完全跟随杨五娃的引带,让人悲从中来,情感宣泄到极致的两段双人舞成为整部作品以舞讲故事的叙事性的内核。

舞剧的“人文标尺”

据说,兰花花被比喻成“西北高原的维纳斯,是黄土高坡男人女人永远的爱”。说实话,我并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不过,恰如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的神话体现了普通民众对俊男美女相爱的美好愿望一般,“兰花花”从真实故事衍变为文学,再转换为多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确实寄托了中国人最朴实的爱情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舞剧《兰花花》强化了角色的内心抉择,又增加了不可抗力的命运捉弄,便使该剧具有了不一般的特质,未完全“模式化”。舞剧第三场“闹婚”中小少爷的出场和意外死亡,使整出悲剧发生了质变,所有当事人皆被牵扯其中,都成为不幸之人。而本已逃出苦海的兰花花却误食毒馍的情节设计,更让人慨叹世事无常!

比较意外的是,媒婆作为一个配角却是该剧中一个非常出彩的角色。她出场不多,且常常都以一种舞蹈化哑剧作为自己身份的标签。在第四场的“梦魇”中,编导巧妙地运用了服装的前后面向,让兰花花、杨五娃、小少爷、财主这几位悲剧人物都换上了背面是鬼魅的衣服,同时向媒婆袭来。如何让这种通常意义上的“反面形象”产生“自省意识”,这段“梦魇舞”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这种意识并非根源于良心发现,而更像是受“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的因果报应左右,与人物身份极为贴合。

但总体来看,舞剧《兰花花》仍遵循着某种“套路”。因社会外因而导致的包办婚姻的悲剧一直都是中国舞剧热衷的题材,在人物关系设置上基本不用费脑,甚至被学者称为中国舞剧的“兰花花情结”。其实,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舞剧――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舞剧《关不住的女儿》也是似题材,但被处理成了社会喜剧,张扬着平民阶层穿越时空的人性力量。

当然,中国社会问题终究不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观从未在中国消失,当代甚至以新的样态依旧存在着。如果换成今天的话来说,“理解父母,换位思考”的婚姻自主当然要比过去压制人性的“专制”和“愚孝”强。该剧第二场除了甜蜜的“梦婚”外,还有撕心裂肺的“抗婚”。这段四人舞以父亲给女儿下跪结束,两位有情人的抗婚彻底失败……这是东方女性的隐忍,更是东方女性悲剧的肇始。

尾声,在老人的回忆中,兰花花的往事已向岁月深处飘去……他“看到了”多对恩爱的“兰花花们和杨五娃们”终成眷属,一阵幽幽的“浪漫主义”暖意涌上心头。到此,作为一个悲剧,舞剧已经很完整7。但是,或许为了让这一幕出现得更为合理,编导还用上了一大幅字幕来提示,意味着由于有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婚姻条例”,婚姻自主的愿望终成现实。多了这幅字幕,虽多了彰显今天幸福感的用心,但由于宣教味道过重,却使舞剧《兰花花》的结尾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了。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