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1
教育大发现社区秉承开放的理念,是研究和传播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公益社区。本期我们邀请此社区合伙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老师描述、论述其中的一个内容分支,以期让大家了解社区的同时,能获得一些启发或思考。
交流邮箱:
背景介绍
开放,是互联网发展带给人类的福祉,从政府管理、科学研究,一切数据的开放(open data),到开放所需政策机制探索(open policy),都属于开放互联网关注和研究范畴。具体到教育领域,开放的典型表现是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开放教育(OE)。
开放的互联网,急速变革着整个世界,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人类历史上只有“地理大发现”时代可以与之比拟。这两个时代的发展,都同样经历了之前长期压抑和困惑,又同样以勇气和科技腾飞,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重新连接起来。与“地理大发现”只有少数精英人群参与发现的时代不同,开放的互联网把重新发现世界、发展世界的机会扩展到了每个人。这就是我们教育所处的时代,一个一起来参与、一起来开创的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教学的组织的作用影响,不是传统课堂教学强化或者优化,而是彻底的、全新的教学组织结构的创造。国际上对此研究实践也进行了近五年之久,简称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实践开放教学,就是实践人人参与发现、人人参与创造的一种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对开放互联网的开放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的探索,是教育大发现社区创新教育的一个内容分支。
开放互联网的开放教学与实施的案例
以浙江平阳县昆阳二小的丁笑飞老师“课间乐”作文教学活动为例。丁老师就学生作文写作指导孕育一个教学方向,即快乐写作,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快乐写作呢?丁老师最终以课间生活为对象,通过呈现学生课间一张张生动的活动照片,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并且引导他们通过网络表达彼此观摩点评。不仅班级范围、本校范围的师生可以参与观摩点评,在开放的互联网上,任何对学生作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加入其中,分享学生们表达的乐趣。因此,学生的作品,不仅有他们自己的点评,还有不少来自校外老师的点评呢。作文,不再是写给老师看的、为完成老师任务的那个烦人的事儿,而是学生表达自己、与对自己感兴趣的人交流、呼应的一种方式。
以上是丁老师作文教学组织的简单描述。在备课阶段,从构思快乐写作的主题开始,丁老师就将自己的思考外化出来,跟身边以及网络上的同行进行碰撞对话,最后形成“课间乐”作文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实施阶段,无论是丁老师的教学进程的思考,还是学生笔触生动活泼的文章,通过网络都可以进行无障碍的访问对话。在反思小结阶段,丁老师又迎来很多同行,对实践进行分析提炼的探讨。不仅如此,丁老师的作文实践案例,还成为很多同行观摩学习的教学案例,尽管丁老师自己还不知道。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中组织WEB2.省略
丁笑飞“课间乐”作文教学活动:省略/wiki/index.php?title=Case-happycomposition
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2
当资本市场人头攒动,当观望变成一窝蜂地积极投身,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据新浪2014中国教育盛典的教育类APP测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教育类APP总数量已超过7万个,约占APP市场份额的10%。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的教育APP品质却并不容乐观,在此前新浪教育进行的测评中,即使排名前200位的教育APP,从内容、技术、人气互动三方面进行评分,得80分优秀分以上的产品比例仍不足10%!一方面是热闹又新品迭起的市场,一方面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测评数据,被批浮夸也是必然。
那如何突破目前教育类APP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同质化难题、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教育APP首要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日前,由即课教育科技公司潜心研发的“金榜希望”手机应用软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从内容、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精耕细作,加强APP的针对性,“金榜希望”品牌坚信只有拥有不可复制的核心内容竞争力,才能保证在市场大浪淘沙中坚守阵地,做到蓬勃发展。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来了解一下这个手机应用软件的主要功能、核心技术以及产品理念!
一、打破教育壁垒——共享优质师资,实现教育无边界
目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可能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这点尤为突出。就我国而言,目前在很多贫困的地区,或者在一些地区的某些地方很多人都不能面对公平的教育资源。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趋广泛,“金榜教育”手机应用软件为大众提供一个普遍的、能够公平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金榜教育”平台目前上线的功能中暂时辐射面为小学到高中段教育,是否将来长线发展上会延伸到职业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这几大类,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传统黑板式教学场景的平移,线上“矢量黑板”专利——快捷、方便省流量
“金榜希望”手机软件的一个新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发明了一项专利——矢量黑板!利用手机作为一个黑板,老师讲课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用触屏笔或手指随时进行板书,同时通过他的耳机、麦克风就能把声音输出,通过矢量黑板这种核心技术规避以往的在线教育还需要录制视频这种繁琐又高成本的过程。举例说来,手机每月买五百兆的流量,一个月30元,可能传统的在线教育方式在手机和Pad上可能只能听不超过15分钟,而我们“金榜希望”课堂可听1200分钟。如果说30分钟一节课,那就可以听40节课,但是要用传统在线教育方法只能听不超过15分钟!这在技术上是一大飞跃。老师、学生,家长利用这种便捷高效的方式进行在“金榜希望”平台进行交互。
三、合理的把控体系——老师授课成本降低,平台管理全面
目前在线教育市场中很多在线教育产品需要进行视频录制,老师参与其中从着装的把控、来回的奔波,以及制作团队后期的剪辑都耗费昂贵的成本。“金榜希望”平台实时交互的授课模式,让老师和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在家轻松传授知识和接收知识,大大降低了双方时间等多方面的成本。另外,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体验,学生在老师教学之后可以对其进行打分评级,这样一来只有经得起市场考验和学生综合评价得出的名师才是真的名师,可靠而真实。
四、碎片化学习,营造积极有趣互动环境——学生、老师,家长多维度沟通
考虑到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客观情况,“金榜希望”平台能够针对性解决他的学习问题,提供碎片式的学习方式,不大量占用学生的业余学习时间,通过有效而精炼的内容引导学生勾起学习兴趣,查缺补漏;同时“金榜希望”平台也提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家一起互动交流,分享学习故事,分享学习心得和技巧。另外,学生在听课之后,经过思考产生问题,也可以及时在平台上和老师进行交流,得到帮助。家长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和孩子与老师进行良性互动,打消彼此的疑虑。
五、奖学金制度,独有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家长、学生带来最贴心服务
“金榜希望”平台开发了独特的奖励的体系,设有“每日练习、每周模考、每月模考”等考评体系,只要你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参加每周模考、每月模考,每个年级和每个地区的前几名平台会发放相应奖学金,制造良性循环。这也不得不说是“金榜希望”的一个特色。
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互联网+ 创业基地
一、“互联网+”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现状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个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与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和轮岗的实训,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是过分强调到企业轮岗和顶岗实践,时间短,忽略了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尽管到企业实践,进行岗位实训是一种快速获得专业职业能力的手段,但是时间有限,学生学到的是表面的能力,而没有真正掌握。
二是模拟实践基地无法实现它的社会价值。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投入。即使一个模拟软件也需要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投入,如果只是用于教学的模拟和演示,就会使它的现金价值大打折扣。远没有充分发挥其用于科研、培训和服务于社会的作用,更没有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三是模拟实践基地的建立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渐成熟和普及,这种模拟型的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更需要真实的训练环境来提高职业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采取的都是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存在上述缺点,所以,寻求新的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和方式势在必行。
二、OTO创业实践基地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赋予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技能教学新的内涵,探索并构建新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真实地进行专业技能实践的要求,被越来越多的院校和企业所关注。于是,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在校生真实企业化运营的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技能模式应运而生。下面就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探讨建立“互联网+”的新模式―――OTO创业实践基地。
OTO创业实践基地旨在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弱,且缺乏实习真实实践项目的问题,由企业与合作院校共同打造全真实训环境。引导学生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搭建团队构架,开展在校生创业就业实践。它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运营需求,组建项目团队,以公司化的方式运作,服务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OTO创业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参与全真的企业实训,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实现在校“顶岗实习”,零距离地进行创业实践,掌握跨入社会创业、就业所需的各项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端应用型人才。OTO创业实践基地还可以通过企业化运作,提供勤工俭学工作岗位,开展创业就业技能竞赛,帮助学生进行校内创业实践。
OTO创业实践基地运营期间,学校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搭建满足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正常运营的场景,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对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在校内的正常运营负责。合作企业主要负责免费提供运营所需要的样品展示,企业实训资源对接,绩效考核、培训等支持,解决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成员从进到出的体系配套支持,以及对学校、学生相关奖励机制的设置。
三、OTO创业实践基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OTO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以往基地的不足。该基地建成后,可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就业岗位需要,形成全方位、综合性、应用广泛的电子商务实践实训平台,拓宽学员实训的范围及深度,以帮助学员广泛就业,并提升就业岗位质量和层次,同时也能满足传统行业进行电子商务的需要。
(一)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全面需求
OTO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以实践教学和创业实践为核心,涵盖认知实践、验证实践、应用实践几个层次,基地建设的平台是真实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满足了学生从购物到网店运营各个环节的实训要求。该基地以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购物、网店搭建、店铺装修、商品管理、营销推广等实训功能模块,满足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全面需求。
(二)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平台
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货源支持、创业指导,并举办“百企联盟千校创业训练营”等公益项目,形成一个稳定的实训和创业就业网站,为工学结合、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培养适合当地企业需求的人才
基地的建设,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当地电商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引入中国互联网协会、百度的培训项目,提高本校学生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专项技能能力,服务区域经济。
(四)全面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培养
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基础日语;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51-02
一、引言
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协同教学创新方法[1]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文拟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基础日语教学方法实施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一套协同创新知识体系,对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组织、设计和实施进行评价和改进。同时提出在协同教学思想或理论[2]指导下建立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基础日语课程协同教学知识体系框架,以及创新协同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有序、可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二、新背景下基础日语课程改革的需求
基础日语课程是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大多高校日语专业的开课时间是从一年一期到二年一期,跨越三个学期,周学时达到七个课时之多,因此可以说这门课程是学生获得日语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当今是创新时代,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符合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改革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及掌握运用知识的人才,知识信息正成为企业的关键资产,管理运用好知识信息有助于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领导科学决策水平、管理团队执行力、科研人员创新力、员工执行效率等[3]。目前,将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通过互联网应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促进了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改革[4]。
三、基础日语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方法,都是以课本为中心,以教材为主线教学,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整个课堂都是以传递教材内容的过程,而学生主要也是听教材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理解、记忆和背诵课文[5]。在上课的时间教学活动都是循环不变,课本和教材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依附的对象,完全没有了自己应有的创新和主动[6]。课题组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集中研讨,根据上课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互联网上国内外基础日语数字资源进行了采集、整理和融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出了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潜在的新知识,并将所有的知识聚合成研究成果纳入教学资源知识体系中,充分反映了日语语言生活的即时信息与日语文化背景知识,将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智慧教育相结合,使得每篇课文中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关联网络,再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新知识随时进行更新,始终保持教学资源内容的最新化,同时将所有纸质的教学资源变成创新的数字教学资源;将基础、精读、语法、听说和概况等统合成一个有机的协同创新知识体系,形成协同创新基础日语课程体系,在保证基础性的前提下,研究和把握各课程之间的关联知识。
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学方式、方法需要创新;智慧教育呼吁完备的数字教学资源体系;基础日语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跨时空教学模式问题[7]。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突破传统单一课程学习的困境,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集成各种数字资源课程的内在知识体系,来调动学生对枯燥的书面知识学习兴趣,提高信息化技术教学效果,培养普通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的基本功和广博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日语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协同教学知识体系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创建一种数字教学资源“知识聚合”应用模式,引入知识聚合服务模式,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实现资源的自动知识标引,实现按照碎片化数字资源与任意知识结构的对接,提高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知识聚合服务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资源的自动知识标引,按照知识结构汇聚数字资源,实现按照碎片化数字资源与任意知识结构的对接,提高资源的应用价值。
四、“互联网+”时代下基础日语课程协同教学模式
新背景下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包括建设思路、知识体系框架图、学习活动框架等。让学生从单一的文章层次结构向跨越时空的多种形式语言环境转变,以日语交际为目的,结合协同资源知识体系大环境来理解和掌握语言应用能力,具体模式是:(1)协同过程,选择要参与项目讨论和建设的专家,既可通过专家库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邀请其加入项目,也可以通过手动添加成员账号的方式添加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成员添加完成,分配项目任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通过互动研讨的方式对项目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项目负责人对研讨结果进行汇编并至平台。在对需要进行编写的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和任务分配同时实现项目方案的协同编纂。在项目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可通过资源参考模块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辅助项目建设,可以同时上传自有资源至平台,实现资源整合;(2)资源汇聚,根据项目研讨的各项主题实现数字教学的自动推荐和手动上传,为协同研讨提供资源保障;(3)成果输出,在项目互动研讨和协同编纂过程中会产生三类成果;(4)知识体系,在项目互动研讨和协同编纂过程中,形成汇编成果和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根据项目形成的知识结构进行关键词自动抽取、自动分类、智能标引和知识关联,自动推送相关资源,形成知识体系库如:课程知识库、岗位知识库和项目知识库等。
以“校企协同”为出发点、以“项目研讨”为中心,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计、科研创新”等项目展开研讨课程综合开发应用信息化协同平台。协同活动之前,根据项目研讨的各项主题实现数字教学资源整合推送,为协同研讨提供资源保障。协同活动之后,将项目探讨成果以“资源、汇编和知识结构”三种形态实现集成。对于有“知识结构”产出的项目,探索一种以“知识聚合”为内核的数字资源组织与应用模式,实现“数字资源对接知识结构”,以“知识体系库”形式提供服务。后期会有完善的后台系统作为支撑,进行项目管理、用户分角色管理、资源的集成管理、网站整体维护和管理以及成果的管理等。
五、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协同教学创新方法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应用,通过建立学院自有教学资源,开发协同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校企资源,应用协同平台与传统教学体系相结合,将学院教学资源与企业外在资源相结合构建了新的协同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此课程体系具有信息资源实时开放、多种信息来源、校企多向交流、跨越时空限制、学生实时应用等特点。同时此课程体系打破了高校面临传统教学模式思想的束缚,突破传统课堂方法的封闭,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给高校的其他课程改革提供了基石。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互联网技术融合,引入到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单一、直线性的灌输模式,有利于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学习和实习体系,有助于推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02).
[2]宁滨.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高教),2012,(01).
Research on the Team teaching Innovation Method of Basic Japanese in “Internet+” Era
XIE Ya-lan1,LI Yi1,XIAO Jing1,TANG De-quan2
(1.Foreign Studies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38,China;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unan Police Academy,Changsha,Hunan 410138,China.)
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5
关键词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 反思 路径建构
一、“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
1.冲突还是对接
互联网技术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价值观。对于具有地域特征和历史积淀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青少年被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改变,他们能利用网络的便捷、高效来获取更多传统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海量、多元信息又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和冲击,扰乱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是冲突还是对接?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如何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对接并有机融合,是当下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2.话语权由谁主导
“互联网+”时代,信息既丰富又复杂,各种思想良莠不齐,同时,过去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在此背景下,教育者把握“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话语权,成为了引导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者如何主导“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话语权呢?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丰富“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改进“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增强把握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主导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一些枯燥、抽象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把握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主导权的现实性。
3.传授式还是渗透式
所谓“传授式教育”,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再将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认知,加以内化,以实现教育目标。如今,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授式教育”方式弊端日益凸显,已经无法直面全方位、开放性的“互联网+”挑战。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应立足于“渗透式教育”。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一定的载体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1]。“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营造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陶冶和提升。
4.教育效果可否实现“1+1>2”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叠加,它更为注重互联网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克服旧教育方式难以“引人入胜”的缺点,运用互联网技术所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效能、效应、效力的最大化。这种教育模式更为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传统文化课程对学习者的渗透、内化,其教育效果更加有效。
二、“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建构
1.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空间、某一地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也从过去单纯依赖书籍、课堂等载体传授,逐步转变为越来越靠信息技术传播。我们应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
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时,我们应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同时,还应深入挖掘“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发挥其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快捷、便利、易接受等优势。例如,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其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类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以及在线社区时,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和不同需求。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构建教育功能强大的“自媒体”、“社交圈”,引导学生在这些平台快乐地学习传统文化。
2.把握教育主导权,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互联网+”时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育者把握教育主导权,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推进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首先,学校应把握传统文化教育主导权,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还应该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渠道。其次,家庭与社会应共同参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家庭―社会”的连接纽带,互联网技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校讯通、微信群、网络互动平台等媒介的作用,成为“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选择。
3.开发符合青少年特征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直接决定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我们应开发符合青少年认知特征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力求趣味性、多样性,避免出现空洞乏味的说教。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趣味性强、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拓展,开发传统文化教育在线学习课程。开发这类课程,“重在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真正地体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永恒的社会价值与道德价值”[2]。
4.革新教育方式,构建“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还有教育方式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局面。
一方面,我们应注重“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性,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营造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氛围,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重“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翻转性”,即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享云端教育资源,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来,加强师生交流。此外,我们应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化的教学互动中,开展探究学习、在线学习等。
5.更新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例如,将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求树立“以用户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还要求注重“用户体验”即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体验性。此外,“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等互联网思维也给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互联网教育方式范文6
关键词 互联网+课程 内涵 价值 路径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也成了学界热议的焦点。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正在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每种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方式都不同。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课程”将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可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对“互联网+”还没有达成鲜明的共识,例如“互联网+课程”是什么?有什么内涵特征以及怎样贯彻“互联网+课程”的理念?本文将对这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阐释。
一、“互联网+课程"的内涵
1.“互联网+课程”的概念
(1)“互联网+”是什么
近几年,“淘宝”“腾讯”“滴滴打车”等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和繁荣使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的强劲力量,从而使得理论界开始对互联网产业进行研究探索。2012年“互联网+”这一理念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先生率先提出,他认为“互联网+”这一理念最终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将所有行业产品与互联网多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最终实现各行各业产品数字化的贯通”。2014年4月人民日报刊登了腾讯总裁马化腾关于“互联网+”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趋势,是一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的《“互联网+”研究报告》更是详细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把互联网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扩散开来,从而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的解释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综上所述,通过各种对“互联网+”含义的分析,我们不难归纳“互联网+”的定义,“互联网+”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将社会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进行高度融合,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来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效运行,同时社会传统产业用户的海量需求反过来推动互联网自身技术的创新与优化,从而使得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提升社会生产力,其中创新起着催化与驱动的作用。
(2)“互联网+课程”是什么
根据以上我们对“互联网+”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互联网+课程”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的“细胞核”与互联网这个“细胞膜”深度交汇融合,通过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变革,形成新的课程生态,实现传统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的变身,既为传统课程注入互联网理念的新鲜血液,使课程培养的人才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又促进课程自身在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转型。从课程目标方面来说,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满足互联网对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与合作意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说,更加强调开放多元的学习方式,注重W习者自身的学习体验,强调学习情景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从课程评价的方面来说,转变以前的类似以考试为单一路径的评价方式,强调多元评价,“将不可量化的指标,例如情感、能力等通过教育大数据的形式加以测算和评估”。正如“互联网+商业”就形成了淘宝、京东等一系列新生态的企业,俗称“电商”,“互联网+课程”也势必会产生一些新生事物,近两年最典型的就是“微课”“MOOC”。但是“互联网+课程”并不只是传统课程与互联网的低端切合,更是一种“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到行动、从要素到结构的全面叠加与互构”。
2.“互联网+课程”的基本特征
(1)超时空性
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技术使得课程也具备了超时空的特性,所谓超时空性,就是使课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移动设备存在的地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程的学习,这也是互联网与课程的融合之路最基础的体现。“互联网+课程”使得课程的实施不再是学校与课堂的专利,学校的知识围墙渐渐消逝。坐在农村课堂里的学生依然可以享受到全国优质的课程资源,这使得实现城乡的教育公平不再是梦想。
(2)大规模开放性
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的原因就是互联网自身开放性的特质,在互联网上,人们每一次在汲取分享信息的同时也在创造传递着自己的信息。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每个人都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一员。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课程”也必将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组成部分的开放,并取消了一切限制性的围栏,将所有的设置与产品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不仅欢迎每位学习者的参与和互动甚至是参与课程评价,而且“鼓励和创设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走进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场域”,从而使得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于此同时,“互联网+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受众群体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成千上万、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课程,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
(3)关注用户个性化课程学习需求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对人才的批量输出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虽然在以前的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调整,但大批量、集体化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可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层次化需求越来越突出,异质的学习者越发要求接受个性化的课程服务。因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就很难实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课程学习需求。在“互联网+课程”的理念中,人的个人价值被广泛关注,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任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教师执教的课程来学习,学习完成后还可以对学习的课程进行评价,以促进网络平台管理的完善。因此,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学习体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课程学习需求成为了其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原则。
二、“互联网+课程"的价值
从显性的特征看,“互联网+课程”是传统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从隐形的特征看,“互联网+课程”的新形态势必须要发挥1+1>2的高效成果。那么,“互联网+课程”对于当下中国教育具有哪些积极意义呢?又能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做出哪些贡献呢?
1.“互联网+课程”是驱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力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迈入深水区,现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全社会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各种发展矛盾凸显,例如: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课程评价方式依旧单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等等。不遗余力地贯彻课程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根本方法,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
虽然,从以上这些大致的举措我们可以得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一步的攻坚方向,但如何依据这些方向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及时敏锐地更新理念,更需要我们借鉴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来支撑课程的变革,而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技术与传统课程的融合恰恰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彻底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效率,完善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说,“互联网+课程”是一股驱动创新浪潮,一股时代前沿的浪潮,更是一种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力量。
2.“互联网+课程”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
促进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重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目前,“班班有多媒体”“校校通网络”等工程的推动,使得互联网进入农村学校已成为常态。“互联网+课程”使得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互联网+课程”的超时空性使得偏远农村的学生和城市孩子一样可以坐在教室里听到来自大城市优秀教师执教的课程,师资问题得到了一部分缓解。在“互联网+课程”的支持下,这些优质课程资源大部分价格低廉甚至是免费。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课程”可以使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完成进修课程的学习,使得农村教师得到自我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配合“互联网+课程”与学生在线下实现及时互动,达到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的良性循环。
3.“互联网+课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步入深层次阶段,在互联网技术革新下,西方发达国家均把实现教育信息化列为其教育战略的重点。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plan)针对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在移动终端设备信息化、创设多维数字化的学习场域以及数字设施的应用等方面加以要求。英国更是制定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JIS战略》,将网络计算、云服务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作为关注的重点领域。新加坡制定了iN2015,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教室的多媒体建设以及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而我国2016年教育部刚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l展,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因此,可以说,“互联网+课程”是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势所趋。
通过“互联网+课程”将使教育过程发生如下改变:首先,教学由集体化转变为个性化,教材由纸质变为数字化。再次,课程管理从经验化转变为科学化。其次,课程资源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集聚化。最后,课程评价由定性与描述转变为分析与定量。
三、“互联网+课程’’的路径
1.依托互联网属性。推动课程理念的完善与更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使得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融合趋势加剧,各个领域均在探寻自身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之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真正的变革并不在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与各领域融合的技术,而在于人们在互联网融合背景下所持的理念,毕竟所谓“理念先导”,一切变革都源自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探索。
因此,“互联网+课程”并不只是一种技术型的融合,更是一种理念的深度融合。我们应该借助互联网与课程的融合趋势以及互联网自身的属性,促进课程理念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摒弃以往陈旧的课程理念,形成适应时展的课程理念。首先,凭借互联网远程数据传输的便捷特性,促进形成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其次,依托互联网开放的属性,加速形成开放的课程理念。最后,融合互联网多元动态的属性,加速形成协调发展的动态的课程观,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静止的课程观。
2.借助校企或校校合作搭建平台,加速海量优质课程资源的集群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到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使得课程资源商业化,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形成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建立交易平台,促进优质的课程资源在互联网内流动”。名校间强强联手或名校与名企合作,携手建立具有影响力的课程资源网上平台,汇集优质的课程资源。
近些年,虽然很多互联网企业都瞄准时机创建了自己的课程资源平台,例如,网易的网易公开课,腾讯的腾讯课堂等,但这些互联网企业经营的产业较多元,并不是专门做慕课平台的运营商且与中小学合作不紧密。因此,虽然平台有所推广,但难以形成影响力大,优质资源丰富的平台。相比较国外,Coursera作为较成功的慕课平台运营商,花巨资开发先进技术,通过分析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从而得出一些重要的数据结论,例如分析学生观看课程视频重播率较高的片段,反馈给课程资源团队改进,从而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因此,我国也应创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课程资源平台。
3.凭借分析与定量的评价方式,促进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与科学性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科学准确的课程评价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推进。而传统的课程评价之所以饱受诟病的原因就是方式过于单一且课程实施过程难以准确地收集客观数据,导致科学性有限。例如,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依靠考试作为唯一途径,一锤定音,过程性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缺乏差异性。
在“互联网+课程”时代,依靠云计算以及教育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使得我们科学分析非结构化指标(情感态度、心理因素、能力)成为可能。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发相应的网络在线评价软件,然后通过文本录入以及传感器导人的方式,运用分析与定量的评价方式,科学地分析收集到的非结构化数据(教师的教案、学生的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任教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允许教师与学生通过评价软件反馈意见和建议,他们反馈的信息也将通过网络录入数据库,成为今后评价的参考数据,以此使课程实施易于监测和调控。目前西方国家已做了一些尝试,例如,美国田纳西州增值评价系统(TennesseeValue Added Assessment System,TVAAS)为了准确评估教师工作效能、以及学校和学区的各方面指标,连续多年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追踪分析。
4.运用云计算与智能游戏服务课程,推进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优化
“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时代,优化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满足个体的需求成为了“互联网+”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对于授课方式来说,当学习者通过自身对课程的学习体验将课程传达的知识内化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时候,这样的授课方式才算成功。对于学习者而言,当授课方式引发了自己快乐学习体验,愉快地满足自身对课程学习欲望的时候,学习者才能对课程产生再次学习的兴趣,从而进行高效的学习。因此,推进学生课程学习体验的优化,成了“互联网+课程”实施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有如下优化策略。
开发课程类网络智能游戏,为学习者创设生动的游戏化学习情景,让学习者在智能游戏带来的愉悦中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学习课程,积极自主地促进课程知识内化,从玩中学。
优化“互联网+课程”产品的设计,增加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习者将课程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连结,促进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