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范文1
作者简介:王亚峰(1978-),女,江苏无锡,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案例研究.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就迅速跃升为目前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细细研读过不少关于此内容的文章,目前理论性、方向性的文章不少,落实到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实施的文章并不多见.笔者基于目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中《汽化和液化》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以供同行探讨.
“物态变化”一章主要学习六种物态变化及特点,《汽化和液化》是本章中首先介绍的第一组物态变化.其概念的建立、实验的探究等内容和方法对后续的物态变化有引导性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教学设计除了要注意核心素养概念中最底层的“双基层”要求的落实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中间“问题解决层”的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核心方法,去解决后续物态变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利用汽化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汽化的特点,利用这样的学习过程体验,逐步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核心素养概念中第三层“学科思维层”的要求和目标.当然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课题引入等环节中,注意素材的选择和利用.基于上述的思考,本节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 课题引入,结合实际场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个体发展的能力
1.1 播放记录片:贝尔・格里尔斯在纳米比亚《荒野求生》中的@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很欣慰能够看到你们求知而带有兴趣的眼神.看过《荒野求生》的基本技能后发现,了解一点求生的基本技能,其意义远远大于沉迷于无聊虚拟的游戏中,来得有意义.所以合理有意义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很重要.
【设计意图】
第一:播放的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适应个体的终生发展;
第三:“荒野求生”视频涉及内容,也是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暂停视频画面,学生总结贝尔在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获得淡水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总结:他先挖一个沙坑,里面倒入足够多的海水,放上一个茶杯,坑上面覆盖一块塑料布,太阳照射下,一段时间内就搜集到淡水了.
师:画出贝尔・格里尔斯获得淡水的示意图,结合刚刚同学的总结,概括贝尔海水提纯装置图,沙坑内的海水在高温下变成水蒸气,遇到塑料布又变成小水滴,滴入下面水杯中.(ppt出示)
1.2 演示实验──污水提纯
师:(模拟贝尔的海水提纯过程,海水水蒸气淡水自制装置,如图2)这里有个烧瓶,烧瓶中有一些污水,现在给水加热使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管的输送下,送到右侧烧杯中,途中有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注意观察右侧玻璃管口的位置.看到什么了?
生:右侧玻璃管口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获得了清水.
PPT:污水水蒸气清水
师:对照 海水水蒸气淡水
物理学上: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板书:液态汽化气态液化液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具体过程.
PPT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是水先汽化变成了水蒸气.相对而言,前者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方式――蒸发.后者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设计意图】
由《荒野求生》的视频过渡延伸到 “污水提纯”实验,不仅能形成物理概念,总结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迁移知识,得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同时还渗透环保的理念,落实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新课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基于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教师手里有一块湿毛巾,如何让它快速的变干?
生:摊开、晒、电吹风吹……
师:很好!摊开的目的是增加毛巾的表面积;晒的目的是提高温度;电吹风吹的目的是增加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同时还提高了液体的温度.
师:分析上述做法,我们可以得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b.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2 蒸发致冷的特点
师:医院里打针时,医生总要用酒精棉在打针的地方擦一下.当时你有什么感觉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用棉签沾点酒精擦在自己的手背上看看,什么感觉?
生:凉、冷……
师:从这一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生:蒸发的过程中吸热,所以冷.
师:上面的实验使我们感受到蒸发会吸热致冷?如何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呢?
生:可以利用温度计来测量.蒸发的过程中,温度是否下降?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沾上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即可.
(进行实验,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
板书:蒸发的特点:吸热、致冷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实验观察到的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的现象通过图像大致地描绘出来?其中自变量横坐标应该是什么?纵坐标应该是什么?
生:横坐标是时间(t/min),纵坐标是温度(t/℃).
板书画该实验中,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图像.
师: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一直下降么?
生:不会.一段时间后会回升.
教师完善图像.
根据图像获取“室温”等信息.
师: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蒸发致冷”呢?
生:游泳上岸后感觉冷、洗澡后感觉冷、夏天的狗吐舌头纳凉……
【设计意图】
对初二的学生而言,该部分坚持基于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毛巾的例子,复习回顾小学阶段关于“蒸发”的已学知识,通过手背滴酒精的实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做出合理的猜想,再利用温度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具体测量,最后总结得出“蒸发致冷”的特点.这些做法,意在培养巩固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方法.借助实验,定性地了解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后面的沸腾图像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准备.同时培养学生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
3 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提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3.1 课本实验装置的设计
对“蒸发”了解以后,我们一起再来探究一下另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沸腾”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典型的是“水的沸腾”.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水在沸腾前后水中气泡是如何产生和变化?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什么情况下水可以沸腾?
学生虽然对沸腾现象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平时观察不够仔细,有困难......
师:看来我们还需要再一次地仔细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这里有一杯水,如何让它沸腾?
生:酒精灯加热
师:直接加热?
生:添加石棉网.
师:石棉网、烧杯等直接拿在手里?
生:放置在铁架台上
师:如何安装?安装注意事项?
生:从下而上.
师:温度变化的特点如何观察?需要添加什么仪器?
生:温度计
形成课本实验装置见图4
3.2 沸腾实验装置的改进
师:这样的实验装置,存在着“加热时间过长”、“装置过于复杂”、“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缺点,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沸腾仪器,来改进我们今天的实验?
生:养生壶
师:很好!
PPT出示:“课本实验装置”,呈现安装顺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呈现“改进后实验装置”,以便学生熟悉使用的实验装置.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同时在遇到“加热时间过长”、“装置^于复杂”、“现象不够明显”等问题后,引发学生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利用生活中的“养生壶”改进我们设计的实验室装置,激发并提高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3 沸腾实验
利用“养生壶”、铁架台和温度计,四个同学一组,讨论分工,进行实验.
同学A:70℃时发出开始计时指令、 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B:根据A开始计时的指令,对照黑板上计时器每次隔20s告知同学A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C:观察水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特点;
同学D:将读取的温度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并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线.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为了既节约时间又能明显的看出实验现象,养生壶内装有400ml水,养生壶功率设置为600W. 告知学生,养生壶显示的是底盘温度,和中间的水温稍有误差,所以以温度计读数为准.3分钟左右,学生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关闭实验电源,作图连线.
老师组织学生分工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沸腾的特点.
实验结论:
(1)沸腾前,烧杯底部形成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小;
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
(2)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不变 (该温度称为沸点).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不断吸热
2.4 不同种物质的沸点
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了解不同种物质的沸点不同.同种物质,其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设计意图】
该部分主要内容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总结实验结论.首先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各自研究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在探究问题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懂得协作、合作、管理、组织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必备能力和要求,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实验操作中关注差异、及时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其次,经历由实验现象到问题剖析、观念提炼、结论总结的过程,再次培养初学者物理思维的方法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具体到物理学习而言,广大的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始终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指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节堂,把握物理学科的特质,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观下的教育就会落到实处,定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范文2
一、生本位管理的内涵
所谓生本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
二、树立生本管理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1.生本位管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要全面激发各方面的因素;要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个人成长是“以学生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培养核心素养还要从课程体系出发,从教育方法改进方面入手。
2.“师本位管理”向“生本位管理”转变
现在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师本位教育”向“生本位教育”转变。生本位教育理念是在现代教育的理念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要把学生放在管理活动的主体地位,生本管理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3.“灌输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
生本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思考,改变以往管家式、保姆式、包办式的教育模式。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就要调动学生的原动力,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加强生本管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生本管理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高质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学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概念,教学质量涉及了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培训、科研工作等的质量和德育质量、学生素质教育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而实施生本教育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这些教学质量。
2.生本管理通过改变教育机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生本位管理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入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如何有效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能力超强的学生,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当前的主要任务。学校往往改变不了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机制,生本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运行机制。
3.生本位管理通过培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实施生本位管理,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核心素养培育需要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核心素養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构建生本管理模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生本位管理模式;生本位管理模式的实施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不可生搬硬套,套用固定僵化的模式;生本教育每个学校都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生本位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从事符合他们天性的劳动。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范文3
【关键词】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生本教育;创客教育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郭思乐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郭老师用他的智慧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部新时代教育的宝典。“教育面对的是人”是全书的核心论点,也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最宝贵、最中肯,最接地气的建议。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生本教育的理念非常适用于高中技术学科的教学,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高中技术学科的教学就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探求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创客教育。
一、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老师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等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这不仅体现了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且也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高中技术学科的教师是技术的引导者,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体,是实践者和创新者。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领会和理解新知识,创新思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可以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素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信息技术。如在对Excel的求和、求平均分、设置标题、加边框、筛选、排序等操作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将学生近期的考试成绩作为讲解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学会了成绩单的排榜,掌握了技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不一定要用课本中现成的例子来讲解,我们要学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体验到技术就在身边,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三、以提升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开拓创客教育新思路
“创客教育”是指将创客理念引入课堂,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结合学科知识,开展创新性学习。在高中技术学科教学中要以提升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让学生将创意变成现实,学以致用;让学生乐于分享,体会发明创造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发挥团队的作用;让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效融合,见证奇迹;让学生学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不单是知识技能的升华,也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学会了PPT制作可以设计班级主题班会PPT;学生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制作班级网页,建立班级公众号等,记录班级的成长和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在通用技术实践操作中学会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技能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高中技术学科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创客。
四、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范文4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标进行提炼升华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找准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彰显办学特色。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育“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期待“实小”孩童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具有以下素养结构: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这一素养结构,既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学校“启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大渡口区实验小学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和特色。
例如,中华武术课程将武术普及训练与体校专业训练相结合,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武术队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创造性活动课程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四大节日(奇思创意节、缤纷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美文美读节)、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实践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打造符合学校“启慧教育”核心理念的教学文化。学校以市级重点课题“启慧课堂文化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为抓手,各学科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而展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晰了启慧课堂基本要素,从启慧课堂教学文化、启慧教学行为与启慧教学评价三方面着手展开课题研究,以求证课堂教学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间的联系,通过启慧课堂文化的打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范文5
一、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归根到底是要探究“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强调要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这反映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和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进行把握[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需要完成上述转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只有掌握了各门学科的学科思维,才能达到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研究者提出,应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推进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育的转换[4]。林崇德教授则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对学科思维的强调,还是对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的强调,在本质上都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以跳出单一学科或单一情境的限制,而要进行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的,教育的关注点从育才变为了育人。毫无疑问,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新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抓手、新生长点。
二、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处”,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核心素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重新反思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并使之具体化和提高可操作性,以有利于全体教师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实施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遴选过程中,同样需要将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作为基准。研究者提出,核心素养的遴选应注重一贯性、发展性与时代性,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5]。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以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整体健全发展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侧重于“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应包括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和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3个领域12项核心素养指标。这一研究结果具体地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同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清晰地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教育以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6],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只有建构起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研究者认为,应从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来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使课堂教学体现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7]。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新希望。
三、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新标杆
传统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这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日本、新加坡就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心。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8],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应有充分体现[9]。因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10]。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是把德育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为人民服务和社会贡献的本领,为个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应成为新时期学生成才成人的新标准,新世纪学生成长发展的新标杆。
四、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的新惊喜
需要指出,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世界各国在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时,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趋势,而且十分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基因。林崇德教授就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对于我们思考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我们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为根本,以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和人格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11]。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志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的必然要求。一句话,学生核心素养应以爱国、处世、修身作为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
当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健康即幸福,如果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兴趣,极易使他们成为心理行为问题的“易爆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程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树立心理健康服务理念[12],保障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健康与幸福的“发展理想”转变为“理想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个体的身心健康是学生健康与幸福成长的两翼。这也是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带给学生发展的另一份惊喜,即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83.
[2]施久铭. 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J]. 人民教育, 2014(10): 13-15.
[3]李艺, 钟柏昌. 谈“核心素养”[J]. 教育研究, 2015(9): 17-23.
[4]刘鸿儒, 凌秋千. 基于“个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养”培育[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8): 95-99.
[5]辛涛, 姜宇, 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1): 5-11.
[6]顾明远. 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 人民教育, 2015, (13): 17-18.
[7]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 5-11.
[8]褚宏启, 张咏梅, 田一.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小学管理, 2015(9): 4-7.
[9]《人民教育》编辑部. 核心素养: 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 人民教育, 2015(7): 1-1.
[10]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06-207.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范文6
关键词:新任教师 职业 素养
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成为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全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教师职业素养成为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要素。因此,优秀教师的培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了深入地了解中小学生新任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了解其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诉求,笔者对J省一些中小学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利用访谈各中小学校长、教务处负责人来补充和辅助问卷调查。本问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一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二是中小学教师对师范院校课程改革诉求。共27个题目,其中26个为选择题,1个为开放性问答题,主要根据上述的分析框架进行问题设计:
(1)新任教师的教育信仰方面。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新任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以及其对教师职业的打算?
(2)新任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其角色转换。主要通过被调查者的对教师、学生,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式的看法来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
(3)新任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是通过对新任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否欠缺来设置问卷。
(4)新任教师的多元化能力的养成。主要通过对是否做研究,使用何种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以何种方式参加职后学习,以何种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来设置问卷。
(5)中小学教师对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诉求,主要通过对新任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课程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哪一个人生阶段习得为问题进行设计。通过对新任教师课程需求强度来反观课程设置比例的合理性,以及新任教师对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议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思路。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9份,回收率89.5%,调查涉及到及某市、市(地级市)、乡镇共9所学校,其中新任教师72名,占40.2%,男教师98名,占54.7%,女教师81名,占45.3%。师范院校毕业生146名,占81.6%,非师范类毕业生33名,占18.4%。教师所授的学科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上述的四个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如下:
1新任教师教育信仰的调查
关于教师的教育信仰的调查表明新任教师基本有比较正确和合理的教育信仰,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有55.9%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尚的职业,23.7%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只不过是个工作而已,有20.3%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仅仅不过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教师对这个职业的认同程度以及喜爱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理想和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决定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程度,有0.83%的教师选择要做一个基础教育专家,有72.6%的教师认为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有18.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目标是当一名普通教师,有5.97%的教师选择其它。
2新任教师教育理念的调查
教育理念是个非常笼统而抽象的概念,笔者将其具体化到教师在对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和教学价值的看法上,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来考察新任教师整体教育理念的目的。
2.1新任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教师的隐喻究竟是蜡烛、果树还是园丁的调查中,61.6%的教师认为教师是果树,在教授学生成长的时候也能完成自身的营养吸收和成长;20.1%的教师赞同园丁的隐喻,此种隐喻意味着学生成长需要教师的培养;19.3%的教师赞同蜡烛的隐喻认为教师职业是燃烧自己,为学生奉献的一个职业。
总体上看,大部分新任教师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同时也能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个讲求奉献精神的职业。但是赞同“蜡烛”隐喻的教师仍然为数不少,这可能与小时候的教育理想或者是刚刚新任教师的不适应性有关,从而影响他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判断。当然,也可能与其在师范院校所接受的教育有关。这种认识对新任教师的定位及其以后的成长是不利的。
2.2新任教师如何看待学生
在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上,有59.3%的新任教师认为学生应当是积极主动的,35.6%的人认为学生缺乏能动性,5.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61%的新任教师认为落后学生具有潜力,27%的新任教师选择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12%的新任教师选择听之任之。
由此可见,超过一半的新任教师具有比较科学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应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当然这个比例还不是很高,仍然有1/3左右的新任教师的学生观比较传统,认为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看待学生潜能的问题上,大部分教师都对后进生有着正确的认识,但是也有12%的教师对后进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说明他们在初为人师阶段还不能关注到所有学生,这可能与其职初不适应有关,也可能与其在大学所受教育相关。
2.3新任教师如何看待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由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互规定,其规定的不是对方的地位,而是对方的行为指向与策略。”①我们应当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调查中,通过调查教师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来看其教育理念。调查结果表明,有74.3%的教师认为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的关系,有14.5%的教师认为教师应该采取专制态度,认为学生应该听教师的话,依然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将教师地位置于学生之上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