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2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草药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种植中药材,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近几年来,各地抓住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加大中药材生产布局调整的力度。[1]作为中药材主产区的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大力支持中草药种植的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逐步形成了一批大的中药材优势和特色产区。

1山东省中草药种植现状

1.1山东省中草药资源和品种现状

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波状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水系发达,气候温和,降水量集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之一。省内中药资源丰富,有天然药材资源1470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其中植物类药材达1299种。大量收购的中药材390多种,地产药材200多种。许多中药品种在国内享有盛誉甚至闻名于世界,有的品种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的“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就记载了山东产金银花、北沙参、丹参、瓜蒌等地道药材,其种植和加工历史也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5年以后,山东省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省内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世纪初的30万亩左右,发展到目前的18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0%,产值近9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品种70余个,其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的20多个,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丹皮、徐长卿、栝楼、山楂、银杏叶等主要道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1.2中草药种植生产区域和规模情况

中药材种植栽培已成为促进山东农业发展的优质项目,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前景广阔。种植区域由上世纪末的沂蒙山区、胶东半岛的文登、鲁西南的菏泽为主的传统产区,扩展至全省各市。省内除聊城、德州、滨州未有中草药基地外,其他14个地市均有不同规模种植,并逐步形成临-日-潍-淄、济-泰-莱、威-烟-青、菏-济、东营5个大的中草药种植分布区域。其中临-日-潍-淄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全省面积的90%,区内群山连绵、丘陵纵横,盛产金银花、山楂、丹参、黄芪、桔梗、徐长卿等优势特色药材品种;另外,文登西洋参、菏泽丹皮、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叶、莒县黄芩等品种,当地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同品种种植面积的95%、85%、75%、70%、60%。山东省产区的金银花、丹参、桔梗、西洋参等中药材年交易量分别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50%、50%、30%以上。[2]

《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 2020年)》中确定重点建设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五大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培育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芪等中药材优良品种20个以上。

“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正在成为省内中草药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省内现有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余家,中药材销售专业合作社(公司)约300家;现有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业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建立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处以上,通过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现场认证的有6处。

2中草药种植产业化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2.1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乏,缺少专门技术指导,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中草药种植只要有土地和人力就可以种植,但中草药种植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管理规范,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均一可控的药材。而我省不少中草药主产区缺少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少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药农在田间管理上比较粗放,使用化肥、农药没有标准,造成中草药出现农残、药残、重金属超标,与GAP技术规范存在不小差距。

目前由于普通药农缺乏科学的种植知识和技能,省内优势中药材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品种退化、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致使出口的药材被外商退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缺乏指导农民种植药材的科技人才、市场缺乏熟悉中药材鉴定的高层次人员,致使中药材的优劣真伪难辨,从而使原本得天独厚的资源不能体现出其优势,也就无法转化为财富,因而严重制约着中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指导农民科学规范地种植和鉴别中药材的高层次人才奇缺,以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不稳定、产业开发滞后,产业效益较低。[3]

2.2中草药种植产业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规划

市场宏观调控不足,产供销信息不畅。全省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药农的种植、销售等存在很大盲目性。药材属于特殊农产品,主要应用在医学领域,不像水果蔬菜是生活必须品,药农对外界市场信息不够了解,种植中药材主要受药材行情利好影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少有人会对药材未来的走势考虑。常言道“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药贱伤农、血本无归的情况时有发生。

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中草药的种植方法相对滞后,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中草药种植企业在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拥有量严重不足,创新能力提升较慢,而科研机构偏重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新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从原材料到成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草药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全面利用现代化农业的手段实现技术创新。

2.3中草药种植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中草药种植产业链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带动型(生产者与市场经营者通过合同构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及其他类型。目前省内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少龙头企业带动,对当地农村经济和药农增收的引导、带动作用小,还未真正形成中草药种植产业特色;且龙头企业本身发展处于摸索阶段,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中草药种植模式仍保留着分散、粗放的小农经济模式,多以农户和小型种植企业为主,受限于其获得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错误性,决策结果不能达到最优,使其对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较低。

大部分药材产业链较短,产业链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只有当中游和下游通畅时,上游之水才能顺流而下。而省内的中药行业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对中草药的需求有限,企业竞争力不强,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不足20家,还未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3产业化发展措施

3.1健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产业大拉动,在推进上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中、下游产业发展。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是重点,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是关键。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 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进中药生产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中药材产区建设稳定、可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道地和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

中药材加工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收率,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并在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外,以金银花、丹参、桔梗、牡丹、栝楼、北沙参、西洋参等药材为重点,积极开展功能饮料为主的饮料、茶叶、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研发;探索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途径,加强中药材在中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利用,将中草药制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造更大的价值,培育几家过亿元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3.2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中药材的种植是中药药品研制、生产、开发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质量和中药标准化以及中药现代化问题,因此,中草药的规范化种植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自2003年开始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已来,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药材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要想取得中药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大力推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这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只有规范化种植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均一,因此,中药材种植中要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规范化种植药材的质量优势,让消费者认识到品牌中药材的重要性,即“好药材才能制造好中药”。此外,应立足道地及优势中药材资源,建立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发挥道地药材在临床上特有的疗效,以便增强中药材的品牌效益,提高中药材价格竞争优势,使患者和基地利益最大化。

3.3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立足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的信息、包装、仓储、冷藏、运输等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采用专业培训、科技下乡等方法,培养一支用用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的产业发展主力军。加强中草药种植宣传,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到中草药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挥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中草药种植产业稳定发展。提升中药材产业在农业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强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与广大药农的紧密合作关系,增加中草药产业化的科技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5]

4结论

随着中医的不断普及,中草药种植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规范种植中草药是对于中草药种植产业的最基本要求。良好的基地环境,有效的基地运行模式、质量溯源的安全意识,不断建全的中药材的产业链、战略品牌的培育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中草药种植业的成功大厦,基本达到了中草药种植产业的要求,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提示着中草药种植业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通过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中草药种植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把握其发展脉搏,进而保障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成明,靳光乾,付建国,等.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医药发展论坛,2004,8(8):659-663.

[2]王志芬,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的现状及其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1):5-6.

[3]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8(35):2214-2217.

[4]刘树震,赵红艳,刘孟建,等.济南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探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123-125.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3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task and strategic obj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Chongqing is facing great opportunitie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重庆;中药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Key words: Chongq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46-01

0引言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科学的特色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医药领域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将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21世纪初,国家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了“中药现代化”是今后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目前重庆市中药产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会,但也存在着众多问题。笔者对重庆市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就相应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重庆中药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重庆中草药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足够的品牌优势重庆共有中药资源45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中草药总(产)蕴藏量达163万吨,在品种数量与资源蕴藏量上仅次于川、广、云、贵,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主产区[1]。虽然拥有众多的人工种植药材,但多数为农户自发分散种植,并且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小,缺乏规范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手段,亟待向产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重庆还拥有一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特色品种,如石柱黄连、合川使君子,酉阳青蒿及垫江丹皮等,但尚未形成品牌优势。重庆目前只有石柱黄连一个品种通过国家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申请。缺少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是重庆中药材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的重要原因。

1.2 产业工艺和技术落后目前,重庆中药生产还是以传统的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为主,有的甚至未经过任何除杂工艺,少部分采取了一些常规的分离精制技术。而国外早已采用超临界萃取、树脂吸附、膜分离和浓缩、喷雾或冷冻干燥、毛细管电泳等先进生产和检测技术。现阶段使用的中药生产设备达不到工程化的水平,整体的制剂设备仅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水平[2]。随着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修订,对药品的生产、研发加大监管力度,从科学的角度、从维护患者利益的角度是非常正确的,但对于企业进行中药创新却很不利。因为技术改造投入巨大,风险也大,造成企业缺乏进行工艺提升改进的动力。长期如此,必定对重庆中药产业造成巨大伤害。

1.3 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后续新产品缺乏重庆多数中药企业规模小,而且同类产品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以及近年来药品持续降价造成了制药利润下降,都影响着企业新药研发的思路和投入。为维持生存,许多企业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许多企业研发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而发达国家中药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则占到销售额的2.5%-4%左右。重庆的一些中药科研院所虽然有较好的人才及设备,却缺乏足够的中药研发课题,重庆整个中药行业的研发水平和科研资金投入亟待提高。另外,重庆本来有一些非常好的中药品种,如太极急支糖浆等年销售过亿的中药品种,但都是一些老品种,缺乏后续产品。当这一代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没有新的拳头中药产品,那这个行业就非常危险。

1.4 重庆是西南地区传统的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种植、制药及商业贸易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中药产业规模。但近些年中药材交易发展缓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个全国知名的、能辐射周边省市的大型药材批发市场。重庆中药生产企业采购通常都是从外地的大型药材批发市场引进,既延长了采购周期,增加了生产成本, 也不利于本地中药材的生产和销售。

2重庆中药产业发展的一点建议

2.1 加强对地道中药材产地的支持力度, 打造品牌优势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地道中药材是中药材质量的最好保证,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则是对地道药材最好的认可和保护。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 [3]。对已申请原产地产品保护的如石柱黄连药材要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同时积极引导垫江丹皮、酉阳青蒿等著名中药材产地申请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给予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通过品牌提高了产品的价值,较高的价格反过来又促进产品质量的保证,以此促进中药材的良性发展。

2.2 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提高工艺技术如前所述,从药品监管角度出发,目前的药品注册法规打击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工艺水平的积极性,那么地方政府部门就必须从产业发展角度对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如对有工艺技术重大改进的产品,药品定价时就要充分考虑其工艺提升所投入的资金;其次提供中药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鼓励中药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再次支持中药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企业。

2.3 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充分利用重庆市拥有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搭建中药创新平台,在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中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和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研制中药新药,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对重点品种进行二次开发,进行深度研究开发,明确作用机理,提高质量标准,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名优中药新药。

2.4 积极扶持、培育一个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针对目前重庆市缺少一个大型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可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支持引导建立重庆中药材交易中心,如在重庆主城区或万州地区,扶持建立一个规范的规模化中药材交易中心,发挥集聚和品牌效应,建成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能辐射重庆周边甚至全国的中药材市场, 将有力的促进中药产业的整体发展。通过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及早出台重庆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的指导意见,引导重庆市中药产业迈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集群化,重庆中药产业一定会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 中药现代化; 学科; 技术平台

进入 2 1 世纪,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也由传变迅速的恶性传染性疾病转向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患的防治更为突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回归大自然”的思潮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有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1]。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国家科技部、省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研究开发部门均制定了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的医药制造业产值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省委、省政府在2002-09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制药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推进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阐明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对发展目标、工业重点、政策措施等进行了部署,针对制约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新药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开发研究问题,明确提出在其后的4年中, 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中药产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等。贵阳医学院党委、院行政紧紧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部署, 一方面积极争取省里的资助,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了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挂靠学院科研处为管理主体单位,由3个研究所,共计10个研究室组成。以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登记备案号:5220010323-A-0003)。

平台建设是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研究基础,目前我院已经拥有贵州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贵州省实验动物工程中心、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贵州省毒性检测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获得了多项资质,对贵阳医学院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支撑条件,使我院成为贵州省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支柱力量。但是要适应中药民族药与现代医药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整与整合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加快相关研究室的建设。

1 新药筛选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平台

中药、民族药单位药物即为1个复方,如何根据传统的功能主治,进一步凝炼并表达其现代医药科学的研究模式,寻找活性成分/组分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基础。建立活性化合物和活性样品(天然产物样品,生物工程样品)的确证筛选方法和系统评价体系,通过初步的药效、药代和毒理学研究,确定具有开发研究前景的先导化合物;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最终确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进入全面、系统的新药临床前研究。因此,筛选模型是中药、民族药成为创新药物的活性基础平台。利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发现的新靶点,研究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微量、快速、准确的新型药物筛选模型和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水平和效率,发现具有新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研究高通量药物代谢和药物毒性的筛选模型,提高药物开发前景的早期预测准确性,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研究开发一批能够准确反映特定药效的现代药物筛选新模型(包括整体动物病理模型,组织器官水平的筛选模型以及其他类型的药物筛选模型),寻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新药[2]。有必要充分利用我院现有分子生物学与干细胞等学科优势为依托,构建相关的研究技术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和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平台研究[3]

贵阳医学院自2001年筹建临床前药理研究所,我院药理活性评价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又密切结合国内现状的特点,为我省创新药物的药理毒理评价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横向经费已经成为我院科研经费的一部分。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又能结合国际国内创新要求的新模型和新方法。我院在地方病的研究尤其是氟中毒、砷中毒等地方病研究方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立了相关的动物模型,适应我省发展的要求。其次,对于国家疾病治疗的重点病种,如心脑血管病药、抗肿瘤药等研究要建立既符合传统医药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新模型和新方法,尽量按照国际规范制订标准操作规范。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是我院特色优势学科之一。但是,由于我院地处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分析仪器及研究方法滞后于国内的研究。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我院的优势学科,我们可以建立研究生物大分子及复方药物药代动力学新方法,系统地开展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组成的体外药物代谢和毒性研究技术平台,在药物研究与开发早期对候选化合物的代谢和毒性进行预测和评价,可以提高候选化合物的新药命中率。

3 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自反应停事件的发生,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中药、民族药难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此密切相关。自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国家开始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进行规范。目前,贵州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贵州省暨贵阳医学院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在我院进行筹建,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促进我院相关药学、药理学、毒理学发展的良机,筹建一个现代化的安全性评价中心。除进行相关的动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外,要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学和毒理学的新进展,研究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实验、反复给药动物一般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模型,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器官、组织病理评价系统;研究适合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新型药物如基因治疗、转基因药物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毒代动力学关键技术,跟踪国际毒代动力学前沿新技术,完善我国一类新药的临床前安全评价。

4 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而任何研制药物成为药品被临床广泛应用的过程,必须经过现代随机、对照、重复、盲法、均衡的临床多中心对照,才能最终被国家最高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单位认可,批准生产后真正成为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2008年我院附属医院申报临床试验基地,获得了卫生部批准,为我院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利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研究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种族特性的新药临床研究评价体系尤其是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的特殊人群种族特性的评价体系,对保证贵州人民的进口药的使用安全,同时为我国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针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药物类型,研究能够准确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临床试验评价技术平台,保证新药及时、安全用于人民的防病治病[4]。

5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研究平台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三千八百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三千七百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土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茱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银花、桔梗、 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但是,植物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技术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的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建立这些共性技术的试验平台,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证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组建贵州省种植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实验室,促进我院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学科发展。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是个持续进取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在传统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目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我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科研特点和科研技术势力,充分利用目前的政策优势,组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和实验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我省乃至我国中药现代化贡献力量,同时促进我院的科研技术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对创建西南一流且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提供一定的学科建设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祥春,彭 佼. 对中药现代化认识与实践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 1664.

[2]石建功,王素娟, 莫顺燕,等. 高通量技术在天然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应用, 2003,5 (4): 48.

[3]陈伟光.中医药动物模型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关系的思考[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6): 2347.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 中药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医药行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行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为医药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在该类产品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中药产业不断发展,栽培药材近200种,年产量30万吨,野生药材收购品种500多种,年收购量40万吨,全国中药材年收购总值160亿元人民币;中药制药业特别是中成药工业发展较快,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中药知识产业是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总值2332亿元,其中中成药400亿元,占17.2%。

2.入世后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我国中药产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是现实而紧迫的,具体体现在:首先,从中药出口情况看,日韩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我国的中药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对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缺乏有效战略,经济效益不理想。其次,从中药进口情况看,“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标准与规范程度高,外观精美,而且定位明确,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二、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竞争对手的因素

(1)日韩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已经形成一些优势

目前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而中国大部分中药产品由于与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距,虽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只占3%,而且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其余份额为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并且我国中药进出口出现逆差。受中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吸引,东南亚、韩国、日本等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抢占中草药国际市场。

(2)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天然药物,世界植物药公司大量涌现

天然药物的发展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世界上有170多家公司、40余个研究团体致力于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每年研究费用达110亿美元。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已被广泛应用,部分国家已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

(3)大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市场,一些进入国内中药市场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医药企业大量涌入。由于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科研能力和管理经验,因而对国内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种天然药物已在我国注册,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就超过1亿美元。

(4)技术贸易壁垒

由于中药材在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我国历史上传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国产中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这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稳定性难以控制;还有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量等问题,远远达不到欧美有关药品甚至食品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成为各国对我国中医药出口设置技术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

2.我国中药产业自身的原因

(1)中医药传统文化发展、传播的限制

中药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之一,其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医药一直未能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医药文化包括草药、按摩、针灸等中医疗法几乎不为西方所认知,1980年WHO宣布了43种病症为针灸适应症,促使针灸登上了世界医学舞台,虽然情况明显改善,世界人民对中医的了解和认同正在提高,但要被世界广泛认同还需要很长时间。

(2)中药的质量问题

主要表现在中成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研制、申报、质量控制标准。国内中药的临床研究不是在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安全性评价不是在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进行的,生产也不全是在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的。同时,又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规范的检验方法。此外,还有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量高、包装材料质量低等问题。

(3)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中药科研投入少,尚未形成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新药研发的机制,国家仍是新药研究的主体,在新药研究开发上,由国家招标立项并进行资金投入,研究单位是重点医药研究院、研究所及大专院校。面对WTO的挑战,我国的新药研发必须探求新型运营机制。

三、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已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6亿多美元。然而,我国中药企业数量虽多,但产品集中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少,在国际植物药市场约占5%的份额。如何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中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制定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

1.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现代化发展道路

(1)突出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主业

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有7家,它们是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九芝堂、桐君阁、广州药业、中新药业。发挥品牌优势,已成为企业规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2)利用现代工艺,打造中药现代化

一些中药上市公司虽然没有“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却通过科技手段以及先进的工艺,在新药和特药上下功夫,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天士力集团的核心技术是在中药提取方面,应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等技术,首次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的定性、定量以及有效成分可控,填补了药典空白。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药品市场的主导产品之一。

(3)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竞争力

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升竞争力,也是一些中药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资源的竞争在中药行业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品,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中药企业的共识。

(4)通过并购、规模扩张,提升业绩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对于中药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三九集团、华源制药、太极集团等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并购,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了业绩水平。

2.通过政府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1)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

政府对内在上市融资、兼并收购等方面,对外在市场开放、外资并购等方面,都应提供积极政策予以扶持,引导资金合理流入中药产业。特别应发挥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在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在中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管理等方面应采取积极政策,抓住新一轮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佳机,在中外合资的中药产业投资基金方面首先取得突破。

(2)加大中药科研力度

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发新药,促进中药产品升级换代,优化中药产品结构,特别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

(3)加强中药质量管理

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应包括药品研发、药材栽培、采集加工、剂型开发、产品包装等全过程的管理。另外,在产品质量立法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打假保名牌等执法方面应加大力度。质量标准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药标准对于保证中药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可以制订既符合中药特点,又符合国际细分市场特点的标准,从而引导企业按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规范运作。

(4)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地的80%是香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及地区,只有20%左右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区。为此,政府应从整个民族产业的角度组织推动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5)采取民族工业价格政策

政府目前的价格政策对于刚刚踏入现代化之路、还需要巨大投入的中药产业发展十分不利,至少应采取市场定价原则,特别是对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保护品种应予以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

(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国宝

要研究学习利用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权等有力武器,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挖掘和保护好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使我们的民族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全面推动和发展中药产业体系

(1)中药种植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但是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和国外企业的低价掠夺,以及国内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一哄而上,连年无序的狂采乱挖,造成部分药用资源紧缺。另外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相当数量的种子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和消失。因此,合理利用、发展中药资源已刻不容缓。目前要加大中药材产业化栽培,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中药饮片

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标准,应用现代技术建立生产中切实可行的饮片的质控方法和标准,保证饮片的真实度和优良度。目前国家药监局将配合中药种植的GAP标准,推出饮片的质控标准,并发以批准文号强制执行,未获得批准文号的饮片将停止生产。

(3)中药新药开发

由于中医开发中药有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寻,比西药开发简单得多,目前开发中药新药,要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针对国际需求来开发中药。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单位开发这六种中药:大川芎丸、冠心Ⅱ号颗粒、抗感泡腾颗粒剂、风湿平、大承气汤颗粒剂、参麦饮,分别按德、美、澳、日等国要求加以研究,争取有两、三种中药以处方药身份进入这些国家。从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在治疗癌症、艾滋病及心血管药物等方面对中药有期望,而西欧多希望用草药治疗慢性病,如神经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以及妇女病,特别是经前期综合症。

(4)中药生产

急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制备工艺、高新技术和装备。近30年来,中药提取工艺及设备基本没有明显的改革和突破,水提醇沉除杂的方法仍是主导工艺,致使我国的中药制药技术及装备技术已经落后国外先进水平近20年,尤其是中药提取、精制工艺不够科学,工艺条件客观化程度不高,制造工艺及装备缺乏集成化。此外,有必要以加速中药高技术产业为契机,实施大品种、大品牌战略,扩大中成药的生产规模。

(5)中药销售批发、零售

全面整顿医药商业企业,逐步消除我国医药商业多、小、散、乱、低的格局,实施医药商业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市场来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集团公司,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6)中药专利保护

目前,其他国家无偿占用我国中药方剂,还抢占了国际中成药市场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加强中药专利的保护已刻不容缓。而截止目前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规,除《专利法》外,还有1992年10月14日国务院的《中药保护条例》、1987年3月24日卫生部的《关于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的规定》。有关的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如建议加快中药发明专利审批进度、加快专利侵权诉讼审理时间、提高侵权赔偿额度、成立中药领域的中介及仲裁机构。不断加强中药专利保护的战略研究和探讨,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由于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具体的路径问题时,应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面入手,认真剖析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在对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索适合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洪政贵:WTO与中药产业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8期

[2]吉训超王祥:中药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3年12月第11期

[3]王丽华杨志勋: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2期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中兽药;畜牧;养殖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321-01

1 中兽药在畜禽养殖业的应用优势

中国是目前世界唯一完整保留独特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的国家,中兽药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中药具有平衡阴阳、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特点。2003年中药防治SARS的成功实践,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药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大有作为。当前疫病流行特点多呈现非典型病毒病、细菌病、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情况,在西药的薄弱领域可充分发挥中兽药的优势。特别是针对畜禽疾病中占主要部分的病毒性传染病,中药具有多方位调节和治疗作用,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在休药期用中兽药替代西药防治疫病,中长期使用具有低毒副作用,可有效降低体内的药物残留,同时还能促进生产性能的发挥,从而满足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需要。

畜禽健康养殖是针对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特点,设计的一种带有以畜为本、动物福利观念的养殖思考与实践。它把现代化畜牧业的四大支柱――遗传育种、动物营养、家畜环境工程以及兽医防疫等最先进的养殖科学技术有机地与满足动物的生理、行为需求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动物与自然和谐、现代化养殖与动物福利发展的自然和社会规律。

在我们倡导的畜禽健康养殖中,参照苏联学者Berkman提出的人一般状态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病理状态的理论,现代化畜牧养殖业不仅要保持动物的健康状态,更要追求畜产品的最佳生产状态。因此动物群体的健康层次又可引申为最佳生产状态(人工饲养、无公害养殖)、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应激状态)、亚临床状态(隐性失衡)和临床状态。最佳生产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在工厂化养殖中极力追求的状态,但并非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人类追求的最佳生产状态实际上是提高了畜禽生产性能的一种偏性很强的非正常状态,它以牺牲畜禽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抗病能力为代价。在此状态下,家畜易受各种应激及各种疫病的影响,即使达到了高效生产畜产品,也无法保证其原有的优良品质和风味。而健康养殖正是人类考虑到与动物和谐相处,以畜为本,在其最佳心理、生理状态下高效、优质生产畜产品的最佳模式。

现代化畜牧业发展20多年来,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技术日趋完善,每年为市场提供大量的畜产品,不仅丰富繁荣了市场,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致富的途径,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所有上述成绩的取得无不是以追求最高经济效益、生产效率、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为出发点,以牺牲家畜生理和行为需要、并禁锢在人为的饲养环境中发展,其结果历经20多年的养殖实践,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有关资料表明:随着国际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增高,我国的一些禽类产品由于病原、兽药残留等技术指标超过欧盟及主要进口国日本的控制指标,曾被拒收、扣留和终止合同甚至封关等。同时欧盟也在大力开发天然植物药,免疫调节剂等绿色环保型天然植物药作为替代产品,在养殖生产中推广。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安全优质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呼唤天然中兽药产品替代化学药物,呼唤中西结合的畜禽防疫技术模式。弘扬具有民族特色传统中兽医药学,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中兽药,强化中兽药配合疫苗免疫程序的兽医防疫技术模式的稳固性,尽快提高我国控制药物残留的水平,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中兽药的研制开发以及加强中兽医药在畜禽防疫中的作用正是适应于国家政策、国内外绿色畜产品市场需求,应当加速进入实施阶段。

2 中兽医药的发展方向

中兽医药学是我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擅长于从整体上进行功能的调节。对某些关键基因进行调控,其重要意义不仅显示中医通过调节机体功能治疗,它不是改变基因的结构,而是修饰、调节基因表达与基因产物功能获得对疫病的调控,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针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国家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等8部门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其战略目标是:

(1)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集成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通过整体布局、资源重组、机制创新、构筑研究开发体系完整、技术装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2)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养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3)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加快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质量可控的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4)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参考文献

[1]杨志强,李建喜,王学智.中兽药研究新进展和新技术[J].兽医导刊,2007.

[2]陈文云,姜文娟,俞祥键.关于发展我省中兽药事业的思考[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