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1
一.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能否科学、准确地来评价乡村旅游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它是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目前对于该概念的界定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尚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西班牙学者Gilbert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2]。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由于乡村旅游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定义方式,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乡村性(Rurality)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差异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显著标志,是也乡村旅游的核心[3]。
二.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借助于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自然风光,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的一种旅游模式。通常,农家乐的成本较低,消费不高,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放松心情的需要,因此受到了很多城市居民的喜欢。
农家乐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旅游、加快农业市场的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家乐也成为了农村居民了解信息的新窗口,是城乡互动的新桥梁,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以消费合理,价格实惠作为主要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参与。
(二)民俗风情模式
即以乡村的民俗文化为特色,利用当地民族宗教、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歌舞、民族特色节日,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如东北地区满族村寨,满族先民于四千年前聚居在今长白山地区,在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从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洲族,简称满族。满族传统民居多为三合和四合院,代表服饰为旗袍,常见的礼仪有“请安”“打千”。在例如朝鲜族,朝鲜族在吉林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喜欢体育运动,有踢足球、摔跤、压跳板、荡秋千等,在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村寨,以其所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三)农业观光园模式
农业观光园是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从而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农业示范园。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蔬菜和花木,在整体的园区设计方面遵循现代园林的规划原则,有些还设置了娱乐项目。目前,城镇居民所面对的环境日益收到污染,于是,他们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安静的生活。每逢周末或者是假期,城市居民就会前往这些观光园来领略大自然和田园生活。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说,国家传统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约有70%在乡村而且国民旅游消费正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的新局面。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2011年国家继续加大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了《乡村旅游服务指南》《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差异是导致城市居民参加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然而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对于这一点上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在建设上普遍存在“城市化”倾向,不合时宜、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
(二)旅游经营不规范,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自身经营,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的表现。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在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没有一定的审核标准,盲目发展。价格不合理,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经营者随意定价,有的价格过高,甚至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宰客现象,这给游客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从业人员的素质较差;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中,其多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些人多位当地的村民,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村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而且开发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也没有意识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导致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三)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单一雷同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对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论证就匆忙的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究质量,有些地区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对当地的破坏。一些地区为了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并且缺乏市场调研,仅凭着一股热情,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当地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条例,健全法律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星级酒店的的评定方法,从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对“农家乐”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对不符合标准的经营户予以停止营业。同时,要整体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接待水平,为旅游者提供愉快、安全的旅游环境,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良好农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注重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各区域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尽量使用当地绿色产品,对于园区内的垃圾要进行分类收集,并统一管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可以给与一定的处罚。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特色,明确产品的定位。随着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只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因素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需求动机。深度挖掘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并以此树立品牌效应,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 29(12),2010
[2] GilbertD.Rural tourism and marketing:Synthesis and new ways of working[J].Toursim Management,10(1),1989
[3]陈楠,李陇堂: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以“农家乐”旅游为例 宁夏工程技术 11(1)
[4] 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地理研究 26(3)2007
[5] James McCarthy:Rural geography: globalizing the countrysid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2(1)2008
[6] Mary Cawley,Desmond A.Gillmor: Integrated rural touism:Consepts and Practi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5,No.2,2008
[7] Bill Bramwell,Angela Sharman:Collabro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mak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6,No.2,1999
[8] 张环宙,许欣: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 4(96)2007
[9] Beaton S.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 :Has the Gaze Altered Tracking Rural Imang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6(3),2004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2
摘要:乡村旅游资源活动对象独立、时空结构独立、文化层次品味较高,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增加乡村经济收入。文章首先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的概况,提出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存在着景区规划不合理、景区开发利用率低以及景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并从加强景区开发规划、提升景区开发利用率以及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希冀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开发理论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目前乡村旅游也成为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繁华的大都市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具有活动对象独立、时空结构独立、文化层次品味较高的特点。清新的环境空气和轻松淳朴的氛围,让城市一族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乡村旅游,因而,“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农场观光”以及“田园风光”等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应运而生。福建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客家土楼、民俗村、古村落等等,也涌现出一些较为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如永泰县乐峰赤壁生态园、南靖县云水谣古镇、顺昌县香樟树山庄等等。
一、福建省乡村旅游现状
截止到2011年9月份,福建省目前有19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有2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这些经营单位所辖的乡村旅游景点都是著名的景点。整体而言,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福建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表现在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方面。我省森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全省林业用地面积高达1.48亿亩,林地面积1.4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2.96%,在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中排名第一。福建省拥有经济林面积1688万亩,其中有12个县(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之乡。福建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长达三百多万米,仅次于广东省。我省的生物资源多种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二)旅游市场需求扩大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呈现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许多景点都是超负荷运行。据统计,由于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景区承载能力有限,黄金周期间许多旅游景区都是超负荷运行。据统计,在2014年的黄金周龙岩永定的客家土楼和漳州南靖的云水谣两处景点的接待人数和收入创历史新高。福州市的永泰县以及闽侯县的田园观光不仅是重大节假日的游客旅游出行的选择地,也成为了周末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
(三)旅游产品不断丰富
随着游客选择的多样性,乡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从原先单一的农家乐吃喝和参观民俗村逐渐发展为庆祝地方民俗文化节日,学习乡间艺术,聆听乡村民谣,参观地方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加工业以及练习乡村武术等等。有些地方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目前全省正逐步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闽西北红色旅游和打造海西文化。不断丰富我省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省参观旅游,宣传我省的文化。
乡村旅游资源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呈现着正相关的关系,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增加乡村就业岗位,在很大程度上带活了乡村经济。但是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福建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规划淡季和旅游旺季的旅游产品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乡村旅游固有的特点,让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因而在重大节日和黄金周期间很多景区都出现了超负荷运行的现象,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然而,在旅游淡季时,却造成了景区很多旅游资源的浪费。以福建省永定县的客家土楼群为例,重大节假日,游客人挤人,住宿、饮食等问题等不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到平时或者是冬季时则是出现较少的游客的现象。
(二)景点开发利用率低、基础设施配套落后
目前我省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大部分是以吃农家饭为主,所开展的活动缺乏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理念的宣传。如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的旅游产品项目不突出。发展旅游也需要道路、通讯、接待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目前有些地方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套落后,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硬件设施支撑不够,旅游经济收入效益低。
(三)景点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村民素质不高。从部分景点游客对景点评分的分布情况看,乡村旅游中有15%左右对景点从业人员的行为不满,认为他们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乡村旅游从业者服务水平低,缺乏创新的经营理念。经营者往往把大部分投资都花在了主体建筑上在环境治理和环境美化上则缺少资金投入。他们不断的扩大经营规模,但是缺乏乡村特色,只是简单的雷同的景点。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安全意识和品牌意识。
三、促进福建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规划旅游产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福建省乡村旅游更应该抓住这样的发展机会,树立“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体”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高度。充分规划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旅游产品,平均旅游淡季和旺季的人流量,更好的保护旅游资源。
(二)提高景点开发利用率,完善景点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增加景点的旅游项目,提高景点的开发利用率,形成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项目。在道路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增强道路的修建、通讯设备和接待设备的完善程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吸引游客,并未游客创造出更好的旅游支撑和旅游体验。
(三)提高景点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增强对乡村旅游景点管理者和经营者素质和服务水平的培训。各级旅游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围绕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乡村休闲型、民俗特色型等旅游配套服务项目,制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展与旅游相关的,诸如:导游、餐饮服务、摄影服务等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不断满足消费者“行、游、食、住、购、娱”六大模块的旅游体验,延伸城乡旅游产业链,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带动就业,缓解一部分的就业压力。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充分利用好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通过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和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能有效的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升级转型和增加乡村经济收入。(作者单位: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昌晶亮,邹映.大湘西地区绿色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8-62.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3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要重视研究乡村旅游者行为,搞清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他们在具体的乡村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状况,对满意度不高的旅游体验要积极组织补救,减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绪,提高其本人以及周边人群的和满意度和重游次数。通过乡村旅游者行为动机、认知行为、体验行为、重游体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注意调查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层次、消费惯性、职业类别等统计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特征、产品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出现旅游失误时,及时给予服务补救,尽量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际游感与其出发时候的期望值达成一致,有过之而无不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发掘重游游客的市场潜力。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分析法;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是集合民俗、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已其独特的吸引力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我国乡村旅游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发展的速度却很迅猛,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为了使山东省乡村旅游能够更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对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以提出最为合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山东省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1.优势
(1)乡村旅游资源优越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包括山地、丘陵、海洋、森林等多种自然资源,资源品级较高;山东省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经济产量、农业收入居全国前列,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山东的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丰富,像民俗工艺的木板年画、艺术形式中的秧歌等。
(2)政府政策体制优势
山东省政府一直重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早在十几年前,山东省就建立了一些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模式,如旅游公司+村+农户,省政府明确的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扶持“三农”的范畴。近年来,农村合作社的兴起,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3)发展基础优势
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凭借农业大省的背景基础条件雄厚,发展势头迅猛。截止2012年,全省建成旅游强乡镇248个,特色村284个,农家乐627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315家,全省开展旅游的村庄2550个。
2.劣势
(1)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业化链条短
目前,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不够,旅游活动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层面上的内容。产品结构单一,多系采摘、农家乐、渔民乐等观光层面上的产品形式;产品形式粗放,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未形成旅游服务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系列化的休闲需求。
(2)缺乏营销渠道和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手段
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强,渠道过于单一,宣传形式都以口碑宣传为主,绝大多数游客是朋友推荐参与乡村旅游的。各旅游企业市场意识淡薄,针对市场细分的营销手段竞争力不强,经营者没有真正意识到各渠道营销的重要性,缺乏开拓客源市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能力。
(3)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尚浅,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未经过专门的专业培训,甚至很多就是村民的自营行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
(4)缺乏整体规划,同化现象严重
一些地区的领导及经营者急于发展乡村旅游,没有深入分析本地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盲目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特色,导致同一地区项目建设重复,同质化严重。统一规划和保护的资金缺乏,没有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很多景区出现卫生条件差、饮食安全等问题。
3.机遇
(1)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
山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并提出在“好客山东”背景下着力打造“齐鲁乡村逍遥游”使其与“山水圣人”“黄金海岸线”并驱为山东省三大著名产品品牌。通过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使乡村旅游与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客源市场的保障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持续高涨,多元化旅游方式能够迎合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形式,“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逃离城市喧嚣”成为很多城市人追求的旅游梦想,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市民周末、“五一”、“端午”等小假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4.挑战
(1)环境保护乏力,生态平衡破坏
乡村旅游的开发一方面带动了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城乡进程化的加速,打破了农村原有自然风貌的平衡。由于游客无限制性进入,大部分旅游景区超出了环境客容量,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环境监管保护力度不足,游客环境意识浅薄,由此产生的废物、废水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2)整体实力分布不均,省外区域竞争激烈
山东省各市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资源分布不均,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参差不齐,造成了政策和经济扶持的困难;另外,省外一些省份也开展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动,区域竞争激烈。
二、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换代
乡村旅游产品不能仅局限于“农家乐”“采摘活动”的拷贝,应该通过深度挖掘产品内涵,突出产品的文化性和特色性,升级配套设施,把分散的、低层次的产品模式提升为集约型、规模型的旅游产品体系。做好产品的更新换代,打造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增设开心农场或民俗产品DIY的小工厂,建设一系列的小镇旅游区、特色庄园、城市绿荫带等主题突出,文化特色鲜明的产品,以确保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休闲型、度假型到文化体验型、乡村综合型的发展。
2.搞好山东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完善整合营销体系
着力打造“齐鲁乡村逍遥游”主题品牌,并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划分子市场,开拓营销渠道,建立乡村旅游网,通过互联网、电视广告等高科技手段,宣传旅游产品信息及进行农产品销售。开发营销新途径,引入外包营销机构,建立购买-销售一宣传一体化的营销链条,把游客吸引进来的同时,把产品带出去。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宣传,强化山东省乡村旅游在区域旅游者心中的鲜明形象。
3.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引导和监督管理
山东省政府应遵循因地制宜的整合原则,针对各区域不同资源情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对杂、乱、雷同等景点区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点-面-线旅游景区的规模效应。政府给予地区相应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把乡村旅游引入“三农”建设中同步发展。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搞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民自营旅游企业,规范旅游行业标准,避免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4.提升乡村旅游环境标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重视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的整治,包括基础设施卫生、食品安全卫生等,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发展标准,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持原乡村的自然,乡村气息。对污水、废气、旅游垃圾进行妥善处理,根据客容量控制游客的进入率。
5.保证乡村旅游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开发和培养旅游从业人员是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与旅游院校合作,吸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乡村旅游行业的服务工作,旅游院校承担一系列的乡村旅游人员社会培训工作,培养具有旅游服务素质的“新村民”。促进农民就业,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接待水平。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05).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范文6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学者们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具体地区的环境承受力以及相关旅游资源概貌进行具体的地理测绘和分析。信息化管理与地理资源测绘方面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学界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设备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