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改革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改革目的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1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在昆明召开的“全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暨骨干教师研修班”,对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状况和改革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致意见主要集中在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面。这两项虽然可行性比较高,但实施起来容易流于形式。另外,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更为多样化才能有助于体现工商专业的特色。笔者具体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一、用制度保障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目前的实践教学仅仅依靠于二手资料,教师并没有材料上的优势,对企业真正的运作难以认识清楚。有些学校借助MBA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企业内部的状况撰写案例,但很多没有MBA学员的学校教师就很难有机会深入企业内部了。要让教师具有实践的经验可以从两点考虑。第一,在招聘员工时多考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现在的高校在招聘时重学历文凭和论文而并不关注应聘人员是否有实践经验,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不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第二,对缺乏经验的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这个制度需要学校和企业合作,也需要工资、工作时间、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改革,不然,几乎不可能有任课教师愿意到企业去进行实践工作。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美国大学流行的创新中心在我国落地可能会有文化和制度上的障碍。我国当前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唯分数是瞻。如何建立一种体制既不因为过于弹性而流于宽松,也不因为过于制度而流于形式,是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调整的。不过,这个创新中心需要减少行政上的干预,也需要跨越现有学院的限制,还需要对具有创新性的领军人物(教师或学生)进行遴选和培养,其工作难度之大可能超过了很多学校的能力。但是,也有就小范围、小命题进行试验,并从试验的成败中找到经验和制度先例,这是成本不高而功效巨大的事情。

三、进行文化上的改革

制度上的改革会带来文化上的变化,而文化会直接影响一个制度对实际产生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创新实践重形式、轻实用,三创比赛获奖项目尽是一些没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和美国大学进行的关注贫困国家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意相比,我们的创意既无道德上的高度,又无付诸具体实践的可性。因此,高校的实践教育应该在力求务实的同时注意企业道德的教育,这对未来经营者的成长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均大有裨益。

四、加大教学方法研究、交流和推广应用的力度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都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各级教学管理中,要把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教研室应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交流。二是学校和二级学院(系)召开的教学研讨会,应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较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三是在各类相关的教学检查和总结中,应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树立具有优秀教学方法的教师典型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典型,并对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和应用,从宏观层面上将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实践教育是工商专业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现有的实践教学,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抱怨较多,许多花费巨资的软件往往和实践相差甚远,教师对实践本身的理解,以及教师和学生能做的工作质量都亟待提高。但是,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的改革措施建议对大学的管理提出了超过现行体制的要求,是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才能付诸实践的。

参考文献:

[1]任国灿,汪宋良,邵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

[2]张立新,高梅,胡景江,麻鹏达,赵军,史永敏.多元化现代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2).

[3]李桂琴,赵士豪,刘晶.财经类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21).

[4]林巧玲,何红,易润华.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2,(03).

[5]梁岚珍,宋玉秋.基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项目课程 工作过程 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李建兴(1970-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技术。(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45-02

近年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规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方式,实现了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但在项目课程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人只重视项目任务的开发设计,对项目考核的研究相对较少,很多院校对项目课程的考核仍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目前项目课程的发展。

一、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学生一门课程学习成绩大致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基本都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以下特点:

1.评价内容单一。课程考核内容一般被局限于教材上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操作测试少。考核的目的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考核不足,不能全面体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形式单一。课程成绩评定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一般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核方式重视期末考核情况,轻视平时形成性教学评价,考试内容知识与能力迁移内容不足。

3.评价主体单一。在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测试中,教师处于主置,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结果实际是由任课教师决定的,学生无法参与到整个考核评价体系中来,使得课程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体现不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很难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4.评价目标单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法的课程模式,教学过程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合作等, 因此建立多方位考查、全面评价、重视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是项目式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体现学生的能力,以职业能力强弱来衡量学生成绩的高低。能力本位主要体现在:坚持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考核为辅;注重对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考核。对项目课程的考核应涵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考核方式由传统的“终结式” 改为“过程式”;考核内容由传统的“重记忆”改为“重思考”;试题形式由传统的“求同性”改为“求异性”;考核的重点从重视考核结果转变到注重考核过程。

三、项目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

根据项目课程的特点,项目课程的考核要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项目考核设计时,强调体现学生的能力,通过职业能力的表现评价学生成绩的高低。考核过程中坚持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考核时,要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职业技能,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将能力考核作为总目标,理论知识考核为辅。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考核评价方案,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并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多元、综合考核评价方式。学生的期末综合考核评定成绩由职业素养考核(20%)、项目过程考核(30%)、理论知识考核(20%)和综合项目实践考核(30%)四部分组成。具体实施办法是过程性考核和项目综合实践考核采取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的形式,对学生在单个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单个项目的考核按照百分计,期末成绩汇总按照权重进行计算。

1.职业素养考核。职业素养养成包含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工作规范、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内容。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协作精神、操作规范、安全常识等方面(见146页表1)。

2.项目(任务)过程考核。学习过程考核主要针对单项技能训练项目,重点放在学生每次课堂项目训练中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知识运用能力、职业技能、报告形成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过程考核贯穿于学期学习全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每个项目完成时都要按照过程考核评价表进行考核(见表2)。教师现场检查各小组的项目成果,小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各占一定比例。学生自评是考核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自评和互评能够提高学生的内省意识。为圆满完成项目,绝大多数学生在项目进行中都非常认真,教师此时要及时表扬顺利完成任务和在任务中有创新的小组,并在考核成绩中给予加分鼓励。

项目考核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对于时间不够、在一次课中不能完成的项目或任务,应限定完成日期,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各项考核项目所占比例。第二,没有按照要求完成项目或任务的学生应找到没有完成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重新安排,直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为止。第三,单个项目或任务的通过与否要作为学生总成绩的必要条件,若有一个项目没有通过则整门课程不能通过。

3.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考核放在每个项目完成前,针对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以笔试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为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

4.综合项目实践考核。综合项目实践考核一般放在学期末进行,教师先根据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设计出10套综合项目,根据各项目具体情况确定操作时间,考核时学生抽签确定考核题目。考核时间可安排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前的1~3周任何时间进行。

5.项目课程成绩汇总。当各项考试都结束后,教师按照各项目的权重进行汇总,并给出学生课程的成绩(见表3)。

注:1.职业素养总=(职业素养1+…+职业素养n)/n;2.过程考核总=(过程考核1+…+过程考核n)/n;3.总成绩=职业素养总×20%+过程考核总×30%+理论考核×20%+综合实践项目考核×30%。

项目课程考核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近几年的考核结果显示,同等项目与未实施考核改革前相比成绩提高了约50%;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大幅度增强,具体表现在上课、项目进行中、课后来请教问题的人数增加了许多,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也增加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主动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广开思路,反复阅读与项目相关的内容,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增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完成项目任务。项目课程考核改革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得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磨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文芳.高职真实性学生评价及其标准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0(1).

[2]季顺宁,邹传琴.电子信息类专业项目课程考核方法与形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3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现场导游;课程考核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要能适应基本的岗位工作要求,而且还要求对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近些年,职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各大中专院校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大量变革。教学模式采用普遍认可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实现了以“素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应区别于传统教育考核方式,与项目化课程设计相适应的、有着自身特点的新型考核形式。本文就项目化教学条件下,《现场导游》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谈几点想法。

一、 《现场导游》课程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现场导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之一,而且还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它依托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导游业务和旅游文化等相关学科发展而来。课程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传统的导游培训课程教学通常是以简单的知识传授为主线,由教师逐一讲授课程的知识点,学生就按部就班被动接受。就教学形式而言,虽然该课程部分教学任务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形式来完成,但一个或几个案例很难将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加深刻地展示给学生。[1]项目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若干个有实用价值的工程项目,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围绕完成该项目而开展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设新工作情境,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注重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而非单纯地关注知识获得。[2]因此,项目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开放性等特点。课程考核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开展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考核目标、内容、方法等诸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课程考核仍然沿袭着传统考核方式,而传统考试方式却有着诸多弊端。[3]

二、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与缺陷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求和的评价方式。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在考试中重记忆,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在考试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书本知识,且往往只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考查,无法反映学生的全部的学习情况,忽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综合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且对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复习取得好成绩的现象无法掌控。

三、项目化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思路

长期以来,《现场导游》课程考核形式一直沿用传统应试教育考试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不仅忽略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而且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必须推行与《现场导游》项目化课程设计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一)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量化

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量化,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4]《现场导游》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该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依据“强调专业技能,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过程性考核”的原则,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量化。其中过程性考核(采用项目化考核)占百分之七十,结果性考核占百分之三十。总评=过程性考核成绩(项目化考核)×70%+结果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0%。

(二)实行项目制考核形式

《现场导游》项目化课程可以包含若干个项目。各项目所占比例权重可以适当设定,如项目一占百分之十,项目二占百分之十五,项目三占百分之十,项目四占百分之二十五,项目五占百分之三十。每个项目考核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项目绩效,也要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科学性、规范性和创造性测评。项目化考核成绩一般按照项目权重加权平均。

(三) 制定量化评分标准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便于操作,根据《现场导游》课程项目中每个工作任务应提交的阶段成果的内容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每一个标准等级都被赋予一定的分值。每个项目成绩按预习情况、期间表现情况、个人才能展现情况、实训总结等完成情况打分。每个项目在学习过程中分别登记成绩,按项目填写项目考核成绩单,即评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针对《现场导游》项目化课程的考核,建议改变单纯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团体形式,而是由教师、外部人士、团队成员、学生本人组成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对团队评价,使考评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过程,促进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沟通、协调,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

对于“考核关键效果指标”进行具体评分是项目化中考核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考核的效果。《现场导游》项目化课程考核中的各考评点,分值分配既要突出考核重点,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另外,为突出导游核心技能学习或关键注意事项,在考核过程中建议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即核心考核内容之中只要有一项表现欠妥,则该项目考核成绩即为不合格,以此来严格控制考核的结果。

(六)采用“两个不”原则

为了强调《现场导游》课程的整体性和团队合作性,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该课程考核采用“两个不”的原则[5],即一个项目不合格,则整个项目化考核成绩不合格;一个人不合格,则整个团队的考核成绩也不合格。

四、结语

教学与考核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和反馈,是教学改革的依据。我们在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相应考核模式的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我国教育模式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考核不仅是要考查学生学习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核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考核模式的探索,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断探索教学及其相应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 左宏琴.项目教学法在“现场导游”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2(06):55-66.

[2] 齐洪利、董玉菊.荷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25):101-103.

[3] 宋昆.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15):75-76.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4

关键词 高考改革;质量监控;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0—032—07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就是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

质量评价是质量监控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客观要求。目前,高考成绩还是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高考改革对于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举行的学业选拔考试,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目前还比较有限,供小于求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根本改变,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入学需求,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合格人才进入高等学校。这决定了高校招生不仅必须设置学业选拔考试—高考,以高考的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而且其激烈竞争的局面还将长期持续下去,因此,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改变。

我们应该深化高考改革,把高考对基础教育的直接的“指挥棒”作用变成间接的“指南针”作用,正确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引导中小学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谐的未成年人,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一、高考改革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高考改革必须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社会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土壤。长期以来,高考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起到延缓社会分化、保障社会公平的作用。高考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弟,可以不因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的差异,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后天努力程度,与其他考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高考的存在,对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阶层而言,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深切期望,这种期望可以大大缓解社会转型期难以避免的诸多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不稳定的因素,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由于高考制度的长期实行,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无论贵贱贫富,“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观念和文化氛围。实际上,千百年来“中国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考试方面是不怨苦而怨不公”。实事求是的说,目前的中国还是一个讲究人情和关系的社会,若不以考试来竞争,就很有可能用权利、金钱或关系来竞争,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全国统一高考是维护社会公平、坚持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公平和公正是高考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维护高考作为社会公平底线的地位和作用,高考改革必须以坚持国家统一考试为前提。

2.高考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改革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首先,我们要理顺高考和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关系。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全体国民培养劳动、文化素质提供基础教育和基本训练。可见,相对高考而言,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目的更具广泛性和基础性。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服务于“高考”的教育,其直接后果就是凡与高考内容不相关联的教育科目都被砍掉或减少课时量,学校、教师和学生一头扎进与高考相关的各类题海之中。基础教育在高考的影响下逐渐偏离了原有的培养目标,学生接受的教育变得不完整,偏科现象严重,综合素质明显下降,长此以往,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把高考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分离开来,树立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基础作用和关键地位。

改革后的高考不再作为基础教育评价标准,另设立基础教育学科水平考试作为评价中小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学科水平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其他小语种)、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电脑等各学科,为全国大规模教育考试,由省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学科水平考试应该降低考试难度,作为标准参照的水平测试,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只有通过了学科水平考试才能参加高考。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5

教育之于国家,是百年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天梯。一个多月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巨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教育部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赚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 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改革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袁贵仁部长表示。

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理论上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可行。作为一项政策,只有可行,才会有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呼之欲出,如何才能达到顶层设计所标示的图景?还有待于踏石留印般的一步步去落实。

无论如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来源:《人民日报》)

【链 接】

各省市高考改革进行时

“减少英语考试分值,提高听力比重”、“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万众瞩目的中高考改革,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打响了“头炮”,并随之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热议。

2013年1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此后,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地都相继传来酝酿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专家指出,北京此次公布改革思路,预示着酝酿多年的我国各地中高考改革终于破冰。

北京: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高考五科目除了数学分值没变外,其他四个科目的分值均有调整。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其中,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

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理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

2014年高考报名将不再采集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和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这两项信息。此外,从2014年起,高中阶段获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应届生将不再享受加分投档,少数民族考生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5分投档,烈士子女则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20分投档。

山东:听力考试取消

2011年起不再分文理科的高中生2014年毕业,山东夏季高考也将随之进行变革,考试采用“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特长兴趣自主选考。高考时间由两天半缩短为两天。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

山东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现场专业技能测试,今后,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探索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浙江: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6

江苏高考改革一直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也牵动着我们每位老师的心。要问在这次高考改革中,让大家最牵挂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关于英语的改革了。

最近,江苏省教育厅长沈健就新高考改革方案回应称,最迟7月会对社会公布,在这之前还要组织社会听证。目前已经基本定下来英语一年两考,听力不取消,总分可能会增加。沈健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在2017年实施,也就是说从今年9月1日入学的新生开始就将面临新方案。今年教育部要拿出总体的高考改革方案,江苏的方案最迟7月前会报教育部备案。而此前将征求意见、组织社会听证。新方案目前已经基本成形,其中总分可能会增加,“有利于科目的考试成绩的区分度。”

网传江苏高考新方案模式:“1+2+3”, 1指英语,2指语文和数学,3指3门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总分:语文180分,数学180分,英语150分,3门学业水平测试每门80分,总分为750分。

变化:

1.英语实行一年两考,以计分方式进入高考总分;

2.减少考试科目,高考只考语文和数学两大科目;

3.文理不分科,语文和数学高考试卷不分文理科;除了语数外三门学科外,所有学科都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

4.学业水平测试中有3门成绩将带入高考成绩。这里指的3门,具体是高校针对每个专业提出3门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报考该高校该专业的考生,在大学录取时会将这3门学测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不管如何改革,它每一次变动都会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英语“无用论”,英语“不重要论”的影响

高考英语要实行一年两考,取其最高成绩的消息刚传出,学生们就沸腾了,他们说英语不重要了,上英语课许多学生学习别的科目,做其他门作业,这成了厌学英语的学生的挡箭牌,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就差,厌学英语。但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我们真的不学英语了,如果说我们的母语汉语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可以说英语这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则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通过“门”、透过“窗”,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近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有约8亿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另外,“全世界50%至60%的报刊杂志用英语出版;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70%以上的邮件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发表。”在万人齐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压力下,不考英语基本就意味着大批学校不再教英语、大批学生不再学英语,因此,通过英语这扇窗来开阔视野、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几乎就成了空谈。从个人将来发展的角度,我认为学好英语对你将来的发展特别重要,考研究生要进一步发展离不开英语,出国要英语,在外企工作更离不开英语。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再高呼“我是中国人,坚决不学外国文”了。

二、英语高考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