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改革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改革目的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1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在昆明召开的“全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暨骨干教师研修班”,对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状况和改革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致意见主要集中在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面。这两项虽然可行性比较高,但实施起来容易流于形式。另外,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更为多样化才能有助于体现工商专业的特色。笔者具体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一、用制度保障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目前的实践教学仅仅依靠于二手资料,教师并没有材料上的优势,对企业真正的运作难以认识清楚。有些学校借助MBA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企业内部的状况撰写案例,但很多没有MBA学员的学校教师就很难有机会深入企业内部了。要让教师具有实践的经验可以从两点考虑。第一,在招聘员工时多考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现在的高校在招聘时重学历文凭和论文而并不关注应聘人员是否有实践经验,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不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第二,对缺乏经验的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这个制度需要学校和企业合作,也需要工资、工作时间、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改革,不然,几乎不可能有任课教师愿意到企业去进行实践工作。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美国大学流行的创新中心在我国落地可能会有文化和制度上的障碍。我国当前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唯分数是瞻。如何建立一种体制既不因为过于弹性而流于宽松,也不因为过于制度而流于形式,是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调整的。不过,这个创新中心需要减少行政上的干预,也需要跨越现有学院的限制,还需要对具有创新性的领军人物(教师或学生)进行遴选和培养,其工作难度之大可能超过了很多学校的能力。但是,也有就小范围、小命题进行试验,并从试验的成败中找到经验和制度先例,这是成本不高而功效巨大的事情。

三、进行文化上的改革

制度上的改革会带来文化上的变化,而文化会直接影响一个制度对实际产生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创新实践重形式、轻实用,三创比赛获奖项目尽是一些没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和美国大学进行的关注贫困国家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意相比,我们的创意既无道德上的高度,又无付诸具体实践的可性。因此,高校的实践教育应该在力求务实的同时注意企业道德的教育,这对未来经营者的成长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均大有裨益。

四、加大教学方法研究、交流和推广应用的力度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都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各级教学管理中,要把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教研室应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交流。二是学校和二级学院(系)召开的教学研讨会,应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较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三是在各类相关的教学检查和总结中,应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树立具有优秀教学方法的教师典型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典型,并对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和应用,从宏观层面上将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实践教育是工商专业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现有的实践教学,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抱怨较多,许多花费巨资的软件往往和实践相差甚远,教师对实践本身的理解,以及教师和学生能做的工作质量都亟待提高。但是,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的改革措施建议对大学的管理提出了超过现行体制的要求,是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才能付诸实践的。

参考文献:

[1]任国灿,汪宋良,邵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

[2]张立新,高梅,胡景江,麻鹏达,赵军,史永敏.多元化现代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2).

[3]李桂琴,赵士豪,刘晶.财经类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21).

[4]林巧玲,何红,易润华.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2,(03).

[5]梁岚珍,宋玉秋.基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2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终身体育

前言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人才。在我国,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一流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还需具备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品德、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过人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重任,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随着 “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的提出,我国普通高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热潮,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近几年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汲取优秀的成果,指出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力求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1.体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1)体育教学认知得到了深化。认识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通过理论分析,这些年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对体育的认识过程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深化为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引导人们对体育有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种锻炼技能,也是一种不可取代的、促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同时认识到体育教学过程是多种教育形式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观念的转变增加了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激发体育爱好者研发出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丰富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认知转变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转变, 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转变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的变化。

(2)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多样化。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多元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思想的指导下,各高校结合本校的师资、地域、场馆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化模式转变为教学模式较为多样化,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移;从以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2.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三型”师资队伍结构的建设尚待落实。目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优秀人才匮乏和人员过剩的问题:首先,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不断的流失,造成骨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其次,人员过多,富余人员难以流动;再次,竞争激励机制滞后。没有形成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不能合理流动、配置和使用。大多数教师的职务、职称仍是终身制,导致了庸者占位,能者却没有机会,分配仍实行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所谓的“三型”师资是指建设教学型、训练型和科研型等三种类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学型主要任务是承担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园课余文体活动;训练型主要任务是承担体育训练和组织各类体育竞赛;科研型主要任务是负责体育教学科研工作和理论教学。三种类型的师资分工合作,共同推动高校体育全面发展,开创高校体育的新局面。这种师资配备是很合理的,可是据调查统计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得到落实。

(2)公共体育课时设置的不足。笔者通过调查统计陕西省三十所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情况得出: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仅在一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有95%以上的学校给三、四年级学生均未开设公共体育课程。另外,笔者通过统计近几年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分析得出: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综合指标,一、二年级增长较快,三年级保持不变,四年级处于下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为了实现“终身体育”的锻炼理念,普通高校应当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使学生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就要求有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来保证。然而,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时设置明显太少,这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存有较大影响。

(3)体育教材创编落后和学校对教材选择的单一性。由于国内大学的老师很少会自己写讲稿,所以教材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用到不同的教材,现行体育课教材缺乏多样性,课外活动课教材较少。创编体育课程教材要注重教材的传统性、继承性和稳定性,对体育课程的科学性、时展的需要、新思想、新知识吸纳不够,缺少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同时体育课程教材忽视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观念上滞后于体育新观念的发展。教材的编写内容单一,趣味性、娱乐性较少,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锻炼方法的内容体系。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在订购教材时,往往是一本固定教材用好多年,这就造成教材的单一性,教材内容不具时代特征,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和意识自然也受到影响。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3

关键词:慕课理念 多媒体专业 教学模式

一、慕课理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对教学模式改革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慕课理念最早是由加拿大教授布莱恩・亚历山大在2008年首次提出的,随即便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普遍认同,并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中。我国各大知名高校,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将慕课理念应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实现了巨大的创新。慕课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是借助网络在线课程,对学生授课,在授课时间方面没有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学习在线课程。同时,该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也十分完善,有效地突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正是由于慕课理念在教育改革中的有效应用,使得其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为此笔者就慕课理念下高职多媒体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一些积极的思考。

二、慕课理念下,高职多媒体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

1.强化微课教学

由于全面实现慕课教学,成本较高,实际操作难度也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多媒体专业教学可以通过强化微课教学的方式,逐步实现慕课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主要根据课程的重要知识及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容量有限,一般为约10分钟的视频课程,其课程设计成本较低,高职多媒体专业的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制作微课。因此,高职教师可以加大微课教学力度,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微课教学比赛及相关教研培训活动等方式,强化高职院校多媒体专业及其他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的开展,从而为未来的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借鉴其他成熟慕课,并应用于多媒体专业教学中

慕课理念在我国的引进及应用的时间尚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很好。近年来,慕课理念也受到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重视,很多教育科研机构已研发出大量较为成熟的慕课,例如,超星集团开发的尔雅通识课程,就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慕课。因此,高职多媒体专业要想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多媒体专业教学效果,实现多媒体专业教学模式的慕课化,就必须在诸如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中试行慕课模式,并总结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行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慕课教学的相关规律等。在慕课教学模式下构建完善的考核及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新模式,并结合高职多媒体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其应用于高职多媒体专业教学中,并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慕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专业课程慕课化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课程基本都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也经受住了多年的教学检验,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尤其是在高职多媒体专业教学中,由于多媒体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实现多媒体专业课程慕课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多媒体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把握好多媒体课程在内容上的虚实比例。同时,教师借助慕课模式的优势,可将多媒体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以虚拟视频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在学生通过慕课模式,掌握了必备的多媒体专业理论知识后,就可以通过实训及实验等方式,开展多媒体专业实践操作教学。这对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慕课理念在高职院校多媒体专业教学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能有效弥补传统课堂受时间及空间限制的缺陷,实现多媒体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加大对慕课理念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相关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政,杨磊.慕课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4

关键词 高考改革;质量监控;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10—032—07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就是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

质量评价是质量监控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客观要求。目前,高考成绩还是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高考改革对于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举行的学业选拔考试,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目前还比较有限,供小于求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根本改变,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入学需求,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合格人才进入高等学校。这决定了高校招生不仅必须设置学业选拔考试—高考,以高考的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而且其激烈竞争的局面还将长期持续下去,因此,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改变。

我们应该深化高考改革,把高考对基础教育的直接的“指挥棒”作用变成间接的“指南针”作用,正确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引导中小学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谐的未成年人,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一、高考改革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高考改革必须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社会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土壤。长期以来,高考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起到延缓社会分化、保障社会公平的作用。高考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弟,可以不因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的差异,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后天努力程度,与其他考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高考的存在,对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阶层而言,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深切期望,这种期望可以大大缓解社会转型期难以避免的诸多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不稳定的因素,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由于高考制度的长期实行,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无论贵贱贫富,“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观念和文化氛围。实际上,千百年来“中国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考试方面是不怨苦而怨不公”。实事求是的说,目前的中国还是一个讲究人情和关系的社会,若不以考试来竞争,就很有可能用权利、金钱或关系来竞争,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全国统一高考是维护社会公平、坚持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公平和公正是高考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维护高考作为社会公平底线的地位和作用,高考改革必须以坚持国家统一考试为前提。

2.高考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改革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首先,我们要理顺高考和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关系。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全体国民培养劳动、文化素质提供基础教育和基本训练。可见,相对高考而言,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目的更具广泛性和基础性。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服务于“高考”的教育,其直接后果就是凡与高考内容不相关联的教育科目都被砍掉或减少课时量,学校、教师和学生一头扎进与高考相关的各类题海之中。基础教育在高考的影响下逐渐偏离了原有的培养目标,学生接受的教育变得不完整,偏科现象严重,综合素质明显下降,长此以往,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把高考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分离开来,树立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基础作用和关键地位。

改革后的高考不再作为基础教育评价标准,另设立基础教育学科水平考试作为评价中小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学科水平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其他小语种)、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电脑等各学科,为全国大规模教育考试,由省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学科水平考试应该降低考试难度,作为标准参照的水平测试,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只有通过了学科水平考试才能参加高考。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5

教育之于国家,是百年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天梯。一个多月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巨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教育部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赚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 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改革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袁贵仁部长表示。

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理论上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可行。作为一项政策,只有可行,才会有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呼之欲出,如何才能达到顶层设计所标示的图景?还有待于踏石留印般的一步步去落实。

无论如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来源:《人民日报》)

【链 接】

各省市高考改革进行时

“减少英语考试分值,提高听力比重”、“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万众瞩目的中高考改革,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打响了“头炮”,并随之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热议。

2013年1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此后,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地都相继传来酝酿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专家指出,北京此次公布改革思路,预示着酝酿多年的我国各地中高考改革终于破冰。

北京: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高考五科目除了数学分值没变外,其他四个科目的分值均有调整。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其中,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

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理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

2014年高考报名将不再采集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和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这两项信息。此外,从2014年起,高中阶段获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应届生将不再享受加分投档,少数民族考生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5分投档,烈士子女则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20分投档。

山东:听力考试取消

2011年起不再分文理科的高中生2014年毕业,山东夏季高考也将随之进行变革,考试采用“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特长兴趣自主选考。高考时间由两天半缩短为两天。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

山东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现场专业技能测试,今后,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探索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浙江: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

高考改革目的范文6

江苏高考改革一直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也牵动着我们每位老师的心。要问在这次高考改革中,让大家最牵挂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关于英语的改革了。

最近,江苏省教育厅长沈健就新高考改革方案回应称,最迟7月会对社会公布,在这之前还要组织社会听证。目前已经基本定下来英语一年两考,听力不取消,总分可能会增加。沈健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在2017年实施,也就是说从今年9月1日入学的新生开始就将面临新方案。今年教育部要拿出总体的高考改革方案,江苏的方案最迟7月前会报教育部备案。而此前将征求意见、组织社会听证。新方案目前已经基本成形,其中总分可能会增加,“有利于科目的考试成绩的区分度。”

网传江苏高考新方案模式:“1+2+3”, 1指英语,2指语文和数学,3指3门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总分:语文180分,数学180分,英语150分,3门学业水平测试每门80分,总分为750分。

变化:

1.英语实行一年两考,以计分方式进入高考总分;

2.减少考试科目,高考只考语文和数学两大科目;

3.文理不分科,语文和数学高考试卷不分文理科;除了语数外三门学科外,所有学科都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

4.学业水平测试中有3门成绩将带入高考成绩。这里指的3门,具体是高校针对每个专业提出3门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报考该高校该专业的考生,在大学录取时会将这3门学测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不管如何改革,它每一次变动都会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英语“无用论”,英语“不重要论”的影响

高考英语要实行一年两考,取其最高成绩的消息刚传出,学生们就沸腾了,他们说英语不重要了,上英语课许多学生学习别的科目,做其他门作业,这成了厌学英语的学生的挡箭牌,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就差,厌学英语。但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我们真的不学英语了,如果说我们的母语汉语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可以说英语这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则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通过“门”、透过“窗”,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近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有约8亿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另外,“全世界50%至60%的报刊杂志用英语出版;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70%以上的邮件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发表。”在万人齐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压力下,不考英语基本就意味着大批学校不再教英语、大批学生不再学英语,因此,通过英语这扇窗来开阔视野、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几乎就成了空谈。从个人将来发展的角度,我认为学好英语对你将来的发展特别重要,考研究生要进一步发展离不开英语,出国要英语,在外企工作更离不开英语。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再高呼“我是中国人,坚决不学外国文”了。

二、英语高考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