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交通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轨道;绿色
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0308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1日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举措。截至2012年底,全国17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008km,比上年又增加了3个城市,线路长度增加了329km,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出现一个。我国用十几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走过的历程,为缓解各城市交通出行难,提高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轨道交通工程以高效低碳理念建设至关重要。轨道交通工程高效低碳理念建设包括噪声与振动控制、电磁防护、污水处理、生态保护等工程治理措施,以减振降噪、污水处理措施为主。轨道交通工程环境保护设施应按近期设计年限实施,为远期预留。环境保护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应符合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要求。
一、以低碳节能环保为重要因素的设计管理实施方案
(一)数字化的低碳城市轨道设计方案。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开始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不例外,数字化技术主张采用国际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建筑整体或重点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监控、反馈、控制,已达到减少建筑物碳排放量的目的,符合低碳建筑的基本要求。
第一种,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相关软件对地铁碳排放量进行模拟与测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出地铁的碳排放量,低碳建筑设计常用此方法对建筑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
第二种,低碳城市轨道设计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在使用和管理上的优势,使数字管理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等子系统与中央计算机形成综合系统,以用于对所有的机电设备和能源自动控制、电讯网络自动控制,高效保证了有关设备的合理运行。
(二)物联网技术在低碳城市轨道设计方案中的应用。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筑物进行前端数据采集和监控管理。依托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结合集成分项能耗计量系统,运用适合于各个类型建筑的节能管理系统,并通过对建筑准确的分项能耗计量、公示、建筑环境监测、建筑设备运行监控,实现用能监督管理。
(三)新能源及其新材料在低碳城市轨道设计方案中的应用。低碳城市轨道要求在节约能源,将能源优势最大化。这一要求就需要在设计时需采用新能源与新型材料,尽量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降低污染。在能源方面要尽可能采用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二、招标投标阶段体现可持续理念的招标实施方案
(一)做好招标人委托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作为必须招标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标的范围涉及了现行招标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所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招标工作的范围广泛、内容重要、工作量巨大、系统性强,因此建议业主慎重挑选符合资格、高素质、有经验的招标人,这对工程可持续理念贯彻实施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招投标管理制度。业主或招标为了更好地管理招投标工作,应将重点放在有关实施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制定执行上。如:应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招标投标实施管理办法;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测、设计、咨询、监理、服务、施工、设备采购等招标投标实施细则;制定有关评标委员会专家库、纪检监察、国内外考察活动等的管理规定。
(三)选择合理的招标模式
1、工程设计招标。目前,国内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都是采用设计总体总包与设计分包的模式。“设计是龙头”选择有实力、有经验、高素质的设计总体总包单位及设计分包单位,有利于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在设计合同中明确奖惩制度,明确完成限额设计的责任,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节约工程投资。
2、工程施工招标。施工招标工作的好坏,会对今后的建设管理,各阶段、工序的衔接及整个工期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常采用的施工招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初步设计文件为基础的施工单价招标、设计-施工总承包总价招标;以施工招标图为基础的施工“总价+单价”招标;以施工图为基础的施工总价招标等方式。虽然从趋势上来讲,设计-施工总承包是发展方向,但在目前国内的建设资源与环境条件下,其他的招标方式也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现结合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对这几种施工招标方式进行分析比较。(1)以初步设计为基础的施工单价合同招标,这是国内曾最为广泛采用的招标形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施工招标,施工阶段启动最早,设计与施工衔接时间长,总体工期最快;(2)以初步设计为基础的设计-施工总承包总价合同招标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模式是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实行总价包干合同,设计、施工由总承包统一管理,有利于减少业主的管理工作量,利于投资控制,施工决算快;(3)以施工招标图为基础的施工“总价+单价”合同招标这种招标模式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趋势。施工招标图是经政府和专家评审初步设计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化和深化的成果。主体工程设计方案和工程规模稳定,具备稳定的主要内、外部接口条件,并以此提供准确的工程内容组成和工程量清单,可满足以施工招标图招标主体工程总价合同的建设模式;(4)以施工图为基础的施工总价合同招标。这种招标模式适用于设计图纸齐全、工程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规定很明确的项目,对应施工采用合同总价的形式。由于完成施工图设计所需的时间较长,施工投标也需要完成周密的计划安排和准确报价,招投标周期长,同时设计与施工阶段相对独立衔接最小,因此造成总工期相对最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周期长、可变因素多、专业复杂、相互牵制,难于在较短的时间做出稳定、完整的施工设计图,而施工总价合同也不利于今后的调整和变更,因此该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适应性较差。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招标主要采用施工招标图(主体总价+附属单价)合同招标模式。
三、施工阶段改进施工方式、优化生产生活设施的实施方案
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有着它的先进之处。如有的能节省资源、有的能节能减排、有的能更加环保、有的能节约资金,等等。总之,它能适应“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的需求,符合当今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就是低碳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国.可持续建设.建筑结构,2009.8.
[2]施赛,徐莉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李兆坚,江亿.我国广义建筑能耗状况的分析与思考.建筑学报,2006.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2
关键词 绿色 轨道交通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轨道交通的概念
众所周知,公共交通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轨道交通更是公共交通的主力军,是绿色轨道交通的重要内容。绿色轨道交通主要从功能上的结合和空间层次上的结合来体现其绿色的特点:
1、功能上的结合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由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系统。轨道交通是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因此,轨道交通规划要与其它功能区域部分相联系,通过轨道交通的合理规划,改变各功能区的联结方式,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以达到能源清洁、资源高效、经济发展,增加各功能区的亲密度和社会活力。
2、空间上的结合
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要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以及地面交通组织之间不同地域空间层次相结合。不同的规划部门要统一规划思想,在同样的规划指导思想下,把不同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联系起来。
图1绿色轨道交通空间结合关系示意图
绿色轨道交通的建立,将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自然与生态系统融为一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手段,合理开发利用和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
在“绿色轨道交通”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轨道线网的规划必须注重轨道交通与综合运输、土地使用模式、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考虑建设的可实施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从轨道线网方案的总体结构上衡量方案是否支持城市的发展格局,轨道线网在市中心区形成的客运枢纽站以及与城市活动中心区域相匹配形成的客运交通走廊是否与城市的扩展方向吻合,是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体现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线路及场站设置与城市的布局结构、自然地质、人文历史、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旧城改造等协调程度。
3、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规模、分期建设与城市近远期经济能力的适应程度,以体现“绿色轨道交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
4、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线网在运营以及项目建设期间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粉尘、水质等。
5、与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性
主要考虑轨道交通路基和站点的布局、形态、造型、色彩,轨道与两侧人造、自然、历史景观的协调性,以及轨道布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护。
三、绿色概念在轨道交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某市轨道交通5号线设计前期,设计秉承“绿色轨道交通”理念,从城市规划角度着手,深入进各个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在每个细节上努力更“绿色”。该市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工程共设18座车站,在满足功能、乘客和工作人员基本舒适度的情况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规模节省投资
1)车站建设规模根据控制期客流量进行确定。标准车站站厅层净高4.8m,站台层净高4.55m,车站顶板覆土3m;各层层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能为乘客提供一个高度舒适的空间环境,没有造成车站层高的浪费;车站顶板覆土的厚度满足绝大部分城市管线敷设的深度要求,做到了地铁与管线的和谐共存,并没有一味的加大车站埋深,控制了车站投资;
2)车站附属工程如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的设置充分考虑车站周边环境并通过多方案进行比较,尽量减少附属规模和对建筑物的拆迁。
2、减少环境影响
1)尽可能保护当地文物、自然水系等,规避不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段,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保护地下资源;维持原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
2)地下车站综合考虑并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规划建筑)、地下管线(规划管线)、地下构筑物的相互关系,做到综合平衡,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城市交通、商业活动及市民的影响;
3)地面车站建筑的设计要求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措施;采用降噪措施,降低车站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节约用地,同时控制车站体量以降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4)车站风亭、冷却塔对城市景观和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车站风亭及冷却塔设计必须应满足以下要求:
风亭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布置;
风亭布置在开阔、空气流通的地方,远离住宅、学校;排风口不面向建筑,风亭进、排、活塞风口距邻近建筑物门窗直线距离必须满足环评要求;对于建成区,在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设置的风亭、冷却塔,其噪声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类区的噪声限值;位于2类区和1类区的风亭、冷却塔,其噪声应达到相应区域噪声限值;对于规划区或远郊地区,风亭与建筑物的最小控制距离为15米;
地面风亭有条件时与地面建筑合建,不同风亭的风口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与合建建筑的门窗距离不小于10m;
单建组合风亭进风、排风、活塞风口之间的水平或垂直净距不小于5m,并严格控制风亭体量和高度,满足城市景观要求和环评要求;
单建低矮风亭,风井底部设排水设施,风口最低高度满足防淹要求,且不得低于1m,开口处设置有安全防护装置。低风井之间满足下列最小净距要求:进风井与排风井、活塞风井之间不小于10m,活塞风井之间、排风井与活塞风井之间不小于5m;进风井与敞口出入口之间不小于3m,排风井、活塞风井与敞口出入口之间不小于10m;
当高风亭设于路边时,风口底距地面的高度不小于2m。
3、确定合理的车站、出入口位置吸引客流
1)车站总平面设计应满足控制期客流量和运营管理需求,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公交规划等控制条件,因地制宜地布置车站,最大限度的吸引客流。优先考虑跨路口设置,当站址周边有控制性因素不能跨路口设置时,必须考虑车站的过街功能。
2)车站总平面设计结合道路和建筑的布局与规划,合理布置通道、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的位置,充分考虑与地下过街通道、人行天桥及地面建筑的统一建设。
3)车站总平面设计应考虑与铁路、公路、公交等各类交通工具换乘的方便,应使换乘客流组织合理、快捷、避免交叉。
4)车站出入口应靠近地面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点及社会停车场,实现与地面交通的无缝或短距离接驳;
5)在城区有条件的车站附近,设置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或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实现车站和人员的合理换乘。
6)地面车站、高架车站与周边建筑之间应满足日照的间距要求,避免过多遮挡周边建筑,以保证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4、平面功能合理
车站规模根据控制期设计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及该地区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车站站厅、站台布置功能合理,并做到了以下几点:
1)站厅、站台设计客流组织合理,减少交叉干扰,方便乘客进、出站,各部位的运营设施通过能力与客流相匹配,紧急状态下能保证迅速疏散客流;
2)车站站台设站台门,保证乘客安全;
3)车站公共区设广告、ATM机、广播、通信等设施,方便乘客出行需求。
4)车站公共区、管理用房、设备用房等各部分空间,分区明确,合理组合,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5)车站设公共卫生间和工作人员卫生间。公共卫生间设于车站站台层公共区,工作人员卫生间设于站厅层设备管理用房区。
5、无障碍设计以人为本
1)从站台至出入口设地面盲人导向带,并与车站外城市道路的盲人导向系统连通;
2)每个车站均有一个出入口设无障碍设施从地面直达车站站厅层,同时从站厅到站台也设置有无障碍电梯;
3)自动检票机附近设置宽通道检票机,方便残疾人轮椅及大件行李通行;
4)公共卫生间设置无障碍专用卫生间。
6、垂直交通
1)楼扶梯设计要求:
车站出入口至站厅以及站厅至站台均设有楼梯,以便在自动扶梯检修时仍能保证站内乘客的使用,并满足紧急状态下乘客疏散需要;
当车站设备管理区分为上下层时,应有一部上下联系及火灾时作为消防及疏散的楼梯,供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使用;
公共区楼梯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倾斜角度宜为26°34′。
自动扶梯的设计按客流控制期超高峰小时设计客流量确定,自动扶梯在站台和站厅层的布置尽可能的均匀;
车站出入口提升高度超过6m时,设上行自动扶梯,超过9m时,上、下行均设置自动扶梯;
站厅与站台间设上、下行自动扶梯,高差超过12m时,应设置2台上行,1台下行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倾斜角采用30°,有效净宽不小于1m,运输速度采用0.65m/s;上、下水平梯级分别不少于4块、3块,上下平台应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客流,自动扶梯采用公共交通型重载扶梯。
2)垂直电梯设计要求:
车站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设置一台直通站厅的无障碍电梯;
车站公共区付费区内至少设一部电梯,运行于站台付费区和站厅付费区之间。
7、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资源
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可充分利用本工程对其沿线地面、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提高城市整体功能的作用。合理的综合开发不仅为建设方谋求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工商业、房地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繁荣,加快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能带动客流的快速增加。
站点地下空间和上方空间的开发利用综合考虑站点区位、客流、周边商业开发潜力、市民出行及购物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对车站站内空间、车站配线空间、周边地下空间和地上物业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同时也是一条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号线综合开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利用车站配线上部空间进行开发
图2 地铁车站配线区上方商业开发实景图
2)车站周边发展模式
车站位于城市道路下,通过出入口、天桥、地道等与道路两侧物业结合。也可与物业、广场等整合为同一建筑群,联系密切,相互促进。
图3 车站与地下空间结合开发模式
3)上盖物业开发模式
轨道交通站点上盖物业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产权明晰,建设简单,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容易实现。同时,轨道交通站点使上盖物业具有极佳的可达性,交通极为便利,相对于周边物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轨道交通站点上盖物业开发逐步成为各个城市轨道站点综合开发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四、结语
轨道交通作为百年工程影响深远,但目前国内以“工程型”为主的轨道交通研究较多,“规划型”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前期研究概念的把控,将绿色的概念贯穿整条线的设计,有助于推动轨道交通事业向着更好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S].
[2]GB 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S].
[3]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市城市轨道交通绿色车站设计导则[R].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绿色交通;低碳环保
绿色交通关乎民生国计,有利于我国城市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小康社会更加全面构建发展。绿色交通是我国面对如何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交通条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如何探索城市绿色交通,将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现阶段城市绿色交通的状况
1.1 城市绿色交通的解释与定义
城市绿色交通关系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技术创新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等。城市绿色交通指采用利于保护环境、低污染的交通工具来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建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交通系统。而自行车、电动车、地铁、能源车等等都属于这类交通工具。
1.2 我国城市交通的目前状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机动车不断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汽车数量快速增长,导致交通状况出现问题:
(1)车俩增长速度过快,而道路建设无法满足车辆快速增长的需求,造成城市早晚高峰现状的出现,车辆堵塞现象严重。(2)车辆数量过多造成大量机动车缺少正规停车位。(3)公共交通服务不到位,对于人们的需求难以满足,公共交通经常出现人满为患、公交车量不足、车站间隔较大等问题,非常不利于发展绿色交通。[1](4)城市规划和布局不够合理,路网建设还有待完善。
以上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城市交通之中,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城市绿色交通急需大力发展。
二.影响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原因
从我国目前城市交通状况来看,发展城市绿色交通首先要从影响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原因着手研究:
(1)土地利用对绿色交通有很大的影响,体现在交通需求量、出行距离、时空分布等方面,所以,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土地是很有必要的。(2)增加公共交通的投入量,不仅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对车辆尾气排放也能得到很好地控制。(3)合理布局路网有利于保障交通顺畅,以及降低尾气排放量。(4)生产车辆技术要不断创新,严格控制排放标准,控制车辆排放。(5)培养市民绿色环保意识,提倡低碳出行。
三.实现城市绿色交通的方法措施
3.1 规划布局城市绿色交通的准则
(1)合适技术准则,交通技术要符合城市绿色发展要求,减少使用私家车数量,以及降低尾气排放量。(2)以人为本准则,注重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性,以及注意避免居民的正常生活遭到噪音和尾气等的干扰。(3)公众参与准则,绿色交通需要公众积极参与选择出行方式,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3.2 实现城市绿色交通的建议
(1)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设计完善交通系统,有助于更好的发展城市社会经济,促进城市功能充分实现,因而交通设计与合理的利用土地是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要紧凑,便于实行大幅度的开发,以及提供较为完善的、便利的公共交通。这样不仅促进公共交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和谐舒适的环境促进低碳出行方式的推广。[2]建设较为完善、利于发展的交通系统有利于高效地实现城市的零距离换乘,便于将信息服务、运营管理等整合为一体,尽力满足市民出行更为便利的需求,将服务公共交通的水平提升上来,鼓励市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增强交通效率。(2)大力实行公交优先措施。要想正真实现城市绿色交通,就必须将城市出行模式定位为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模式。所以,城市规划要全面,设计整体持续性的方案,积极处理好步行和非机动车空间被机动车随意侵占等问题;用公交来解决高强度和长距离的出行需求;而短距离的交通最好是自行车或者步行来实现;积极推广公共自行车这类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这类低碳环保型交通方式结合起来运用有利于高品质城市的建设。(3)城市路网要合理规划。现阶段我国城市路网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行人过马路受阻、非机动车道被占、交通堵塞情况严重等等,所以路网建设要结合以上这些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在设计城市交通轨道时需要在城市中心设置站点,实现最大程度上的中心向周边过度。高速公路需在城市四周建设同时连接城市快速路,方便民众出行。(4)设置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如:标志标线、隔离护栏等。[3]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交通工程的一系列设计,最大程度上利用好时空资源,不断的努力提高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5)加强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在路边设置合理的停车位、建造较为立体化停车场,有利于维护交通秩序,增强交通效率。
结语: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日益严重,建设绿色交通势在必行,城市交通发展已将绿色交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绿色交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都需要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以便于给予发展中国最有力的支持。城市绿色交通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人们和政府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全面的绿色交通,为我国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琴.浅谈发展城市绿色交通[J].统计与管理,2011,02:43-44.
[2]许冰清.发展我国城市绿色交通的思考[J].海峡科学,2013,11:29-30+41.
[3]丁金学,梁月林.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综合运输,2013,09:17-21.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4
回眸2014年,盐城市坚持以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服务江苏沿海开发为主线,全力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牢记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由过去的偏重公路建设向铁路、航空、航道、枢纽、物流并重转变;在惠民实事工程上,由传统的修桥铺路向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并重转变;在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上,由传统的客货运输向绿色交通、低碳交通、智慧交通并重转变。
全面升级绿色通道,打造秀美路域环境。抢抓盐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契机,按照“四季见绿、季季有景”的总要求,重点实施环市区高速圈绿化改造提升、临海高等级公路等11条国省干线绿色长廊、重要通道连接线节点公园及农村道路农田林网等建设工程,将绿色通道建设与道路沿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助力群众绿色出行。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盐城大市区新增绿色环保型公交车557辆,新开通公交线路26条。开通市开发区公交“微循环”,大市区基本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开通市区至4A景区的定制公交。市区公共交通分担率由2012年的12%上升至去年的20%,全年运载旅客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新建市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成250个站点,投放公共自行车6000辆。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行业节能减排。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去年共推广新能源汽车1237辆。全面完成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完成老旧船舶拆解576艘,发放补贴资金4339万元。启动内河船型标准化,拆解老旧船舶162艘。组建甩挂联盟,大丰港物流、盐城捷顺物流企业已投入牵引车34辆、挂车54辆。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东台333省道南沈灶至港一级公路建成国内最长的太阳能LED路灯环保公路。
2015年,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十提出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指针,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转型升级,努力开创绿色交通发展新境界。
一是突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放大高铁“第一效应”。抢抓国家铁路新一轮建设和规划修编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东进出海、西联徐州、南接上海、北达青岛”的对外快速交通体系,推动盐城早日迈进“高铁时代”。同时,高标准建设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加强高铁与市域航空、公路等公共交通的衔接,力争实现与城市公共交通“零换乘”。
二是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打造交通旅游“第一品牌”。坚持把发展交通旅游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牢固确立“交通环境就是竞争力和生产力”的理念。丰富交通旅游内涵,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友人来盐城休闲观光,拉动盐城对外快速通道沿线经济带的建设。
三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致力民生幸福“第一追求”。在完善大市区联系各县(市、区)县城快速通道的同时,全面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黑色化改造,加速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市区今年再更新公交车100辆,其中节能环保型汽车65辆、纯电动车35辆。再增加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100个,再投放车辆4000辆。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5
关键词:绿色;CBD;建设,探索
绿色中央商务区(绿色CBD)是指在绿色城市建设指导下,应用科学技术和经济法则,以绿色市政(包括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且具备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低能耗商务核心区,是一个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关系协调的低碳城市复合型生态系统。
武汉CBD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心城区的王家墩地区,占地7.41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1400万平方米,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运营费用投资约人民币40-50亿元,项目开发建设计划吸引投资总额约人民币1000亿元。武汉王家墩CBD,从规划之初,便比照世界级CBD水准,打造绿色之心,践行“两型社会”,建设中部首个绿色中央商务区。主要工作目标是突出绿色区域建设理念,以绿色建筑为基础,将武汉CBD建设成为 “国家级绿色CBD示范区”。下文通过绿色市政和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公园等方面的探究武汉CBD的发展。
一、绿色市政和交通
武汉CBD在市政规划上构建多层次蓄水系统,减少开发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雨水调蓄以补给河流;构建地块蓄水池、小区水塘、城市湖面三级蓄水系统;水系从中心区穿过,串联主要功能节点;建筑屋顶、道路雨水收集综合利用;建设两套供水系统,即净水系统、回用水系统,回用水系统作为主体供水系统的补充,目的在于节约水资源;推广太阳能及其他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分布式能源站、新能源开发与智能中压电网有效融合,实行分价错峰用电,并在技术允许时将用户端富余电力上网出售,实现配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站的互动,提高资源利用率。
交通是支撑一个城市CBD最关键的要素。武汉CBD在市政方面大力推进立体交通和地下空间的建设,总面积达260万方的地下空间系统,集地铁站、商业、交通和人防为一体,五条地铁线路、十个地铁站点、结合全互通的高架立交和通达便捷的公交步行系统,共同构筑全天候、人性化的智能交通网络。不但使交通更加便捷,还减少了用地需求、减少了汽车废气的排放。同时,为了响应绿色出行,项目内制定了免费自行车布点规划,服务半径1―1.5公里。泛海城市广场设有公交枢纽站点,30余条公交线路遍布项目周围,与地下轨道系统形成良好的功能配合,构筑立体式交通体系,轻松畅达武汉三镇。
二、绿色建筑
绿色CBD,也不单单是绿化意义上的“绿”,建筑物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绿意”才是世界级CBD的未来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真正含义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地下空间利用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省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泛海国际居住区是武汉唯一一个被公园环抱的超大体量公园生态住宅区,特为每一块土地制定了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指标限值的“绿色建筑”标准,力推武汉CBD加速成为绿色环保新城。泛海国际居住区樱海园是武汉CBD内首个面向社会推出的高档居所,处于CBD北部片区,整体装配高标准的A级防火岩棉保温材料,并在外墙采用了干挂天然花岗岩石材,在保证最高防火标准的同时依然节能65%,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建筑的保温功能。 同时根据武汉地区的天然地理条件,武汉CBD商务区的建筑设置太阳能照明,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商务区 高层建筑里的幕墙一般无法开启,全靠人工制冷制热,能耗非常大,对此设计出鳞片状幕墙,旁边有个小折角,侧边有个开启扇,实现自然通风。武汉CBD商务区地下实现了以“多维”与“立体”的空间层次,拥有地下停车、轨道交通、人防设施、地下公共车道、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辅助设施等六大主导功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地下交通空间,实现了建筑物地下空间利用。
三、绿色生态公园
武汉CBD覆盖面积7.41平方公里,涵盖了1500亩的公园组群,位居CBD史上之最。在武汉CBD中央公园组团中,占地750亩的梦泽湖公园将被打造成武汉最大的人工水体公园,湖面面积约49.6公顷。
王家墩公园位于泛海国际居住区樱海园西南部,被打造成武汉核心区首个山地公园。四大主题园区与上百种名贵稀有物种植被巧妙自然地融合到一起,让居住者感受到难得的山地公园之美。 宛如“世外桃源”的后襄河公园,拥有30多种丰富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令人真切感受移步异景的美妙乐趣。 原保留下来的255亩10年以上原生水杉林,将被建成森林公园,它是城市中心最珍贵的历史遗产。
除了怡人的自然生态环境,绿色节能环保技术也在公园内得到了体现。公园内采用太阳能照明、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以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真正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面对我国能源紧缺、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绿色 CBD的规划建设已成为具有时代性标志的新课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绿色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CBD的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过程。目的就是实现人与建筑、环境自然三者间的高度统一和谐;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间充分的相互协调一致;使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能够又快又好的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建设范文6
关键词:低碳 绿色交通 公共交通 慢行系统
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交通及住房成为我们面对的三大难题。其中城市交通问题被当代世界许多规划学者看成是分析和解决现代大城市问题的一把钥匙。交通拥堵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技术问题, 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布局、交通管理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成为一个持久的问题,而且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日趋严重。我国正面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交通问题不可小觑,成为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视野下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杭州常住人口约870.04万人,杭州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73.4万辆,估计在2013年突破80万辆。杭州交通现状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大量的资源耗费在通行交通上。道路日益拥挤,行车难、停车难、交通堵塞状况日益严重,并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资源异常紧缺的今天,越来越需要发展低碳的绿色交通理念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1. 绿色交通的概念解读
绿色交通不是一种新的交通方式,而是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以建设方便、安全、高效率、低公害、景观优美、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为目标,以推动城市交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高交通效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净化城市环境为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措施,营造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其核心是交通的通达、有序;参与交通个体的安全和舒适;尽可能少的土地和能源占用;和与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及交通系统的可扩展性。绿色交通是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的必由之路。“绿色交通”是一种优先采用绿色交通工具、节约资源、不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安全、文明、公平、符合大众化出行要求并与环境、未来、社会、资源和谐的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
2. 杭州市交通现状分析与绿色交通在杭州的发展前景
2.1 杭州交通现状分析
杭州近年来在城市发展、区域发展环境、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交通发展上都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在《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生态建设十大工程”中就提出要建设绿色交通工程。杭州的交通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是规划层面的问题。在城市空间变化的阶段,以老城为中心的放射通网络,与未来多中心城市布局下的交通组织仍有不少差距。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仍然放在城市中心区,无论是快速道路还是轨道交通,还没有形成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应的交通系统来指引城市空间的扩张。以杭州西湖周边为例,大量的土地开发和交通集散功能环湖展开,使得环西湖地区成为交通拥挤的节点。
第二,道路交通设施布置不均,未能统筹规划。大兴修建的快速道路未能及时配合疏通交通的支路,道路结构比例的失调导致“路越宽越堵”的情况出现;人行横道及交通信号灯的设置缺乏统筹性,导致通行效率的下降;公交系统与社会车辆不能很好的共享路权,使部分区域的道路资源浪费。
第三,交通管理职责不明,且交通管理滞后于城市规划,不能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与视野进行城市交通全盘统筹。交通发展政策更多的是面对眼前的问题,缺乏长远的眼光。
2.2 绿色交通在杭州的发展前景
在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与政策条件的协调统一下发展绿色交通的杭州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杭州已经开始建设一系列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BRT专用道的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等,都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这些实践与理论还存在一些实践上的问题亟需解决,并需要不断的梳理与整合。与此同时,国内外有一些新的理论与实践也需要分析去粗取精的为我所用。
第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持续推进,城市交通的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对绿色交通发展模式的研究,能够从发展的角度和可持续的方法来分析和缓解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对绿色交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城市结构的健康发展。研究绿色交通,将绿色交通的规划思想渗透到城市规划中,无疑能从本质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一系列问题,也可以保持城市用地的活力。
最后,也是绿色交通模式的研究最重要的一点,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省包括时间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环境资源在内的城市发展资源。提升通行效率,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节省市民的出行时间与距离。是城市快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
3. 推进杭州绿色交通发展的策略
3.1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绿色交通模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和实现手段就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公共交通以最低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多的人和物的流动,以有限资源提供高效率与高品质的服务水平,因此,成为“绿色交通”的必然选择。目前杭州已经推行或可以推行的公共交通包括:城市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水上公交。
首先,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市快速公交(BRT)的建设。完善路网设计;增加BRT线路数量;确保BRT的路权优先和专道专用;合理设置车站;增加车次和单车载客量;提高BRT服务质量和水平,如提供信息化服务。
其次,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根据杭州市发展规划和现有人口分布合理规划线路,加快建设进度;已有线路根据需要延长开行时间及增加班次和单列车厢数;做好地铁及地铁站的管理工作,确保安全、高效运行。
第三,坚持常规公交发展。主要是丰富线路,及时匹配城市发展;延长运行时间加开夜间线路,尤其是郊区和新开发地区的夜间线路;坚持安全教育和监督工作,确保安全高效运行。
第四,持续推进公共自行车站点建设。巩固杭州公共自行车先发优势,在增加网点密度的同时,根据需求合理配置各网点公共自行车锁止机构数量;配套新开发区域、社区,及时增设网点;做好公共自行车的损管、更新、调度工作和网点设备的保养工作,确保各网点正常运行。
最后,要发展特色公交——水上公交。在五水共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杭州特色的水上公交。做好水域贯通,确保通航工作;增加水上公交码头,方便市民搭乘;根据需求加密班次,确保时效性,提升搭乘体验;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试乘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搭乘人次。
3.2 做好城市慢行系统规划
第一,提升步行系统品质,鼓励短距的步行出行。提升居住区、商业区、景区的景观效果,根据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设计步行系统,满足短距的交通通行,以景观改变人们的出行模式。
第二,在景区及居住区周边增设与景观带相结合的慢行步道及自行车道,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通行、散步、慢跑等活动以及景区内部的短距沟通,同时增设相应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以及公交的换乘接驳系统。
3.3 完善立体交通的规划
立体交通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类,首先是传统的地下、地面、水上及空中的多层次交通叠加形式,第二是在路面交通部分节点形成多层次的人车、机非分流。
地面交通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逐步提升快速公共交通(BRT)和常规交通在城市运力中的占比,提升BRT和常规交通的服务品质,满足大部分市民的出行需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高地铁运行效率,提升地铁运力,完善路网建设,让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深入推进水上公交和公共自行车网络建设。发挥水路优势,鼓励水路出行。发挥好公共自行车的在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公共交通和住宅的无缝衔接。
与此同时,在道路交通的节点利用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设施实现人车的分流,利用立交桥或涵洞形式形成机非的分流。减少在交叉路口的等待时间及交通事故产生的交通滞缓。
3.4 做好景区道路的规划
杭州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在旅游旺季,旅游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景区位于城市的中心要求景区的道路网络既要满足景区的艺术欣赏与导向游览的作用,还需要满足城市的通达要求;完善风景区交通设施,建设好城市与景区、景区与景区的换乘系统和景区停车场系统;加强风景区道路交通管理,采取多项措施,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均衡交通流。
基金项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科研基金,课题编号:J-1202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