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农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农业规划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1

1制约因素

1.1产品档次低是发展困难点

虽然很多区域的自然环境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比较好,但是总体的规模范围比较小。相对而言很多先进地域在各方面的发展层次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这种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价值会产生限制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高科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未来农业发展中规模化经济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农业生产如果不达到规模化,将很难实现高效和进步。

1.2分散经营是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区域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个体的生产、自主的经营。农民充当了生产者、运输者、经营人等多方面的角色,这种形式对于整体的发展产生了制约,每个农户这种自我经营的模式导致种植规模无法扩大,整体农业市场集中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出现市场波动等意外的情况,将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和损失。

1.3发展明显的不平衡

很多地方的农民对于发展高效农业的专业认识程度达不到,整体上对于这种经营模式感觉非常困惑,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部分农民对于当下自己经营的状况比较满意,不愿意尝试新的方式,由于保守想法的影响,导致不同区域、城镇之间、街道之间的发展出现了失衡。部分新模式运行良好的地区不断地创新突破,得到了很好的成绩,突破了旧观念思想的限制,部分区域的运行效果不明显,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导,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明显。

1.4资金问题是发展限制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家已经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不断地鼓励和激励农业行业的进步发展,主动的进行资金财政方面调整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可是这种资金调动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农业领域发展的步伐,资金的数量不足和调动不及时成为农业高效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意义

2.1农业跨越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过实验和数据的研究表明,采用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已经可以达到每公顷数十万元甚至更高的水平,采用高效农业的方式可以快速的帮助农民解决经济问题。国家的部分工业化地域和农业化地域的劳动人员应该进行转移,很多专业水平高超的、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应该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发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逐渐的解决。随着城乡配套改革方案的不断应用,意味着高效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已经提到了实践的层面,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2产生长久性的影响

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能够在多方面产生良性的影响。首先给予农业产业新的内涵,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的市场化经济服务,提高参与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水平素质,不断地进行观念改革,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从当下的实际状况分析来说,整个行业的发展处在动态的变化中,随时面临着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验。

3农业高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3.1从战略高度上形成共识

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变化后的客观需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趋势逐渐明显。在世界大环境范围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三农”经济在农村经济变化过程、管理体制、体制的实施过程中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实现农业规模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农村经营体制发展中、农村社会化体系的内部需要,该手段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传统化的手段逐渐向高效化农业发展,实现行业领域转变的必经之路。

该方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手段,最终实现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将过去的个体性分散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方式经营,从过去单一性的、重视产品数量逐渐变成重视产品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将初级的农业产品不断进行深入加工,实现营销模式的巨大变化。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国内的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区域特点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但是总体规模比较小,生产出的农业产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部分地域本身的生态优势非常独到,这已经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可能性,应该最大化的挖掘这些内在潜力意识,坚持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地对产业结构和生产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将小范围的高效农业逐渐发展成一种主流形态,促进我国农业行业整体的进步发展。

3.2抓住重点,推动全局

想要发展高效农业应该不断的建立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视主导产业的培养。对于农业结构的改革大力支持,增加调控力度,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实现规模化经营,重视区域性特点,重视产品优质的多重原则,建立具有标杆性作用的规模基地,让产业发展性优势产区不断的集中,发挥带头作用。

对于农村的相关劳动力及时进行调整和转移,让土地的经营权利得到相应的变更。在稳定相关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推行和实施农民转移过程,在符合市场的前提下对于土地的应用权利进行调整,让相关的资源逐渐地向优势地域转移,加大土地经营的规模,提高规范化农业发展的水平。

3.3建立相应的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对于品牌效应具有充分的认识,相关人员应该对于如何树立品牌观念有正确的理解,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推广,提高农业品牌战略,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精度,对于市场整体的趋势有了解,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范围,让品牌效应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正面影响。

3.4建立保证机制

对于农村区域的基础设备建设要不断加强,保证整体综合生产水平不断上升。对于农田的基本建设工作要不断加强,对于中低的产田应该逐渐进行改造,对于相关水利设备设施也要不断建设。深入进行机械化农业推广,加大对于相关设备设施的研究力度,促进相关领域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提高机械设备应用范围,让农业发展逐渐向其他领域不断的扩展。

3.5建立具体的平台,促进技术改革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林特色,环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C40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造个性鲜明的环境文化景观,既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也是师生安心做学问的需要,又是承担社会教化和风气转移的需要[4]。高职环境文化是指融有高职精神文化要素的校园规划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绿化美化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是高职人对象化活动的结果。高职环境育人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构成校园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形象与蕴涵其中的文化神韵,对置身其中的高职人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其体验到事物的美好,从而扩展到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热爱[1]。

1、研究背景

我国大部分高职是在建国前后的中专基础上升级形成的,当初所建的校园在如今存在着校舍、教学等设施不足和不适用的问题。我院由原农林水三所中专合并而成,自然形成三块版图。经过13年建设,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三校区办学的格局基本未变。这要求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和改造传统的功能区,使校园环境具备人文特色和多层次的交往空间,营造富有活力与特色的校园形态[2]。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只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尽量避免祈求完美的“大手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农林水专业特色,把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六化并蒂”(绿化、美化、彩化、亮化、香化、净化)、文化底蕴深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1.1、三个校区一盘棋,掌握景观大框架

根据现有校区功能布局,构建“一馆四区九圈十三组群”文化框架。①一个综合展馆,以展示学院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文脉。②四个文化区:分别为南校中心区、南校北区、西校区和北校区。其中,西校区以四个分院专业背景为基础,集中展示我国农林文化内涵。③九个文化圈:即学院综合文化圈、广场综合文化圈、文体综合文化圈、水韵文化圈,农林文化圈、正禾或饮食文化圈、医药文化圈,旅游文化圈和人文管理文化圈。④十三组院系文化群:力求突出各自专业特色并形成活动中心。

1.2、传承创新理念文化,凸显农林水特色

理念文化是学院传承创新的灵魂,既是高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又需要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①发展目标: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②校园精神:照准目标,矢志不渝。③校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校旨:裕德强能,安家报国;校训: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校铭:内方外圆,严己宽人。④校蕴:农林之本,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农业、林业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林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融山水气概之路,汇人文大观之楼

山川河流、广阔天地、中华沃土是农林水孕育之源,也是农林水人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以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等对楼宇道路命名,充分既体现了道法自然、路为人创,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之理念;更契合了“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①西校区楼宇:新图书楼命名乐农楼,取乐于学农、立志献身农业,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奏乐给力之意。旧U字形教学楼命名为林和楼,体现农林共生、环境友好、生态和谐之意。原图书楼、实验楼分别命名物竞楼、天择楼。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体现农林特色。②西校区道路:南北路从东往西以人类和农业始祖的名字命名为路、伏羲路、炎黄路;东西道从北朝南以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命名为天山道、昆仑道、秦岭道、南岭道、秦川道。

2、研究依据

2.1规划设计原则

以建设集功能、生态、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校园为原则[3]。①功能为先的原则,首先以方便师生使用为出发点,营造可进入式开放景观空间,细化步行及车行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情感交流空间。②生态保障的原则,充分利用并保护好校园雪松、法桐、国槐等大树群落,因树设景观,整理微地形,创造出自然式园林景观。③彰显人文的原则,体现杨凌后稷农耕文化景观特征,突出学校“农林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内在特质,使学校展现清新自然、蓬勃向上的自然绿色风貌。④艺术浓郁的原则,融合道路、内庭、大树、台阶四大景观要素,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建筑包容景观,景观烘托建筑”的特色,打造自然优美并有厚重感的校园环境。

2.2赋予人文内涵

校园人文景观主要是指被赋予一定人文色彩的物质景观。对于当代高职生来说,坚持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充分肯定人的行为及精神、尊重和维护人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设计来表现出高尚的人文精神,是高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人文景观往往与重要人物、历史事件有很大联系,因而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影响力,使大学人在人格上得到陶冶[1]。校园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表达一定的人文内涵[5]。空间序列的变换表达了人对动态审美的需求,在规划严整的校园中适当采用灵活的景观布局方式能够反映校园环境活泼的一面。校园环境小品是增加校园文化韵味的重要手段,它能切合校园环境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地美化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

2.3 塑造个性文化

高职校园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浸溢着特定的高尚、高雅的精神文化内涵,无不发挥着育人的作用。特色的校园文化跃然展现,就成为校园环境文化的源头活水,随历史而常新,随时代而升华[8]。个性化就是自我认同,反映高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其永恒的生命力[6]。①彰显校训,或是借助建筑或雕塑在空间中的量势来予以彰显;或是与入口结合也较为常见。②丰富多彩的绿色植物,不但是校园景观形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还能激发不同的感受,塑造特色的文化韵味。③利用色彩所具有的视觉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映来增强人们个体高职独特性的认识。如与居民区或村镇相邻的高校色彩可选择偏暖色调,以获得明朗、近人的感觉;对于接近绿化防护林或隔离带的高校,其色彩选择应考虑深绿色丛林所带来的背景颜色。

2.4展现农林本色

纵观世界院校著名景观,凡是有特色被人称道的校园景观,一般都存在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一个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容易被人们记住[9]!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以及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加以提炼、概括,有意识地运用形式美将其与园林要素组合成为景观作品,可以使学子们在追寻过去那些高尚品德的同时,传承一种民族艺术美,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12]。一是配合专业教育,引导爱农思想,创设良好氛围,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教育[10]。特别是赵瑜的榜样也应该景观化,引起学生的持续兴趣。二是突出农林主题,发展观光农业,校园内的景点、环境小品、标志物等都可以农林主题为素材;良种选育区营造农田林网,在田间、地头上种植一些高大的遮荫树,将绿化与防护相结合,突出田园式自然风光[7]。三是创新素质教育,积极服务“三农”,应该通过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三农”。创造性地、积极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村社会问题、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问题[10]。

2.5 彰显学科特色

高职的学科文化是对学科的不同认识和界定。学科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是知识体系演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为分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建制[13]。在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关于本学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等一系列观念形态的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不同的高职学科分类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高职校园规划建设应按学科群进行分区布局,以强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征。因此,校园景观应该反映该校园的专业学科特色,形成不同的校园专业文化景观。

3、研究实例

西校区环境文化景观的改造与整合为“一苑、二轴、三圈、四广场”(见图1):

图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景观改造平面图

3.1一个养生文化苑

该苑位于林和楼东侧(原有大门位置),在充分利用原有大树的基础上,北侧绿地(医院门前)按照五行图案设置药圃,并以五行景观串联为一体。南侧绿地以竹带为背景,点缀梅花,和原有松柏构筑岁寒三友景观意境,铺设自然回环游步道,随机设置“琴、棋、书、画、茶”五艺景观,片状点缀花卉。既是医药文化景观轴的配套活动中心,也是教职工养生、修心的清静之地。

3.2 两大景观轴,三组文化圈

①景观主轴东大门秦岭道乐农楼秦川道运动天桥,为西校区景观主轴,并以乐农楼为界,顺势分为两组文化圈。东轴为农林文化圈,以现代亮丽的雕塑景观与自然古朴的实物形式交相辉映展现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构筑新形势下对农林高职人才的特殊需求,激发师生对农林的强烈兴趣;西轴为正禾文化圈,在构筑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轻松地游园活动之中慢慢品味勤劳节俭的美德。东西两轴文化圈相得益彰。②景观副轴林和楼西侧为原有老校区的景观轴线,构筑医药文化圈(中西结合、四医托福),在旗台处设置巨型葫芦(福禄)成为景观构图中心,在四周四块绿地中分别设置中国四大名医雕像,并散布西医的代表景观,构成中西结合、为民造福的主题寓意。

3.3、四组分院活动广场

①动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主大门南侧,在利用原有微地形的基础上,以树丛为背景,以草坪为基调,以成群的牛羊马动态景观为主景,以花镜为前景,将来人的视线引向兽医院。②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南侧,以麦冬草坪为基调,以堆砌假山与塑山为楼基边界景观,以双色材料的方圆广场为平面构图中心,以自然流畅的园路园桥为纽带,以原有五株毛白杨为休闲场所,为学生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休闲活动之地。③生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生物实训中心南侧:以五色土花坛为构图中心,以环列的五组“五谷景观柱”为竖向主景,以柱间的四组“扇面农业耕作景墙”为立面主景(展现传统农业的工艺流程),以“田园格子”彩色铺装为基调,以造型果树与景观花卉为陪衬景观,充分展现传统农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④药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北侧,以螺旋型双色向心铺装广场为基调,在螺旋线上从外向里、渐次升高排列二十四组节气景观柱(顶上设置现代精细药物技术的代表),中心为生物分子螺旋结构的景观明珠,寓意攀登药物科技的艰难历程。

5、结论建议

高校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场所,环境文化的滞后势必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道德养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1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职校园绿地景观在文化特色建造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12]。多年实践表明环境文化建设有三难,一是独特的创意很难设计表现出来,二是优秀方案很难建造出来,三是好不容易施工了又管护不到位。特别是农林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持续发展,一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专家团队,二是邀请有实力的园林景观企业,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入细化,再招标选择企业按图施工。三是成立学院文化建设小组,对上能理解领导的意图,对下要能把握设计施工,以保证质量。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个性所在。在构建高职环境文化中价值观是环境文化的核心, 它所确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信仰, 能够激发起广大师生员工为理想奋斗的激情和忘我工作、学习的精神, 促使大家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标[14]。

说明:本文得到学院党委曹毓刚书记、院长邓振义教授的深情关怀,分管学院文化建设的任得元副书记和分管后勤绿化的王周锁副院长的具体指导,以及党政综合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的大力配合,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陈祺(1964--),男,陕西泾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邮箱:,手机:13572555978

期刊邮递地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生态环境工程分院园林工程教研室,邮编:712100。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11、12

[2]刘颖,张键.重塑老旧校区的校园空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1

[3]徐建林、刘晓明.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3(7):98-99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42-45

[5]赵丽芳、熊燕.人文内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J].中国园艺文摘,2013(7):118

[6]朱凯.大学城中凸显高校个性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8

[7]裘鸿菲.高翅.吴雪飞.撷校园文化 创环境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0

:62

[8]郭贵春. 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

[9]肖妍玎.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J].三江高教,2012(8-2):56

[10]于长志等主编.农业本科院校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162-163,202-203

[11]陕西万象灵动环境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设计方案,2012.8

[12]常俊丽,王浩.大学校园绿地文化景观的传承--以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94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3

产业选择是区域农业规划的基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区域重点产业的确定可指引未来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可明确财政资金投资区域农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重点农业产业。其选择的依据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进行比较优势测算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区域适宜性、市场前景、区域发展目标等综合因素。对重点产业的规划要从两个方面实现其对城乡资源的统筹.一是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角度进行综合打造,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联动:二是要大力发展集产品提供、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提高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以及价值和效益。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正逐渐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分工体系。农户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专门的部门提供。产品的销售也由专门的企业完成等。在这样的要素供需过程中,城乡资源、要素和产权等实现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由于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劳动生产率提高,部分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进而出现两种分流:一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农场主,他们雇佣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化:二是部分劳动力转让土地使用权后也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向城市流动,使得城乡劳动力市场得到了统筹发展。另外,土地集约化利用可使土地资源有效集中,加之科技的不断集中投入,不但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也能使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减少的耕地问题得到缓解,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的核心和基础是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在区域农业规划中要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与土地这一空间资源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不可移动性,而这一属性正是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平衡的出发点。区域农业规划中关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平衡,同时,土地在空间、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可以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完美结合。在某特定行政区域内,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由土地的空间范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数量相对稳定,并缺乏弹性:在土地自然供给基础上,通过土地开发活动或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空间,形成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但这种经济供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受行政区划控制,因此,区域农业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着眼区域和城乡统筹,打破行政界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等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要素流动的诱导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系统,其中最直接因子是各要素对利润的追求。另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诱导因子。在目前农村大部分要素收益率低于城市的现实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和强化服务,降低要素进入的成本和门槛,吸引城市要素和国家、同际资源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即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农村发展稀缺的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流出相对丰裕的普通劳动力和农产品,在要素流动中实现城乡双赢的结果。因此,区域农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必须从增强农业和农村地区吸引要素的诱导因素和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出发,构建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连接点、网络或区域,这些点、网络或区域为城乡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构建平台,使生产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讲,区域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可以包括以下4种空问布局模式。

2.1DESAKoTA模式

20世纪90年代,麦基在研究亚洲的许多核心城市边缘及其间的交通走廊地带时发现,这种“城市与乡村界限逐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类型,他称之为“DESAKOTA”模式,“DESA”指村庄.“KOTA”指城市[61。这是一种独特的城乡联系模式,一般在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商品和人流等要素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在这种模式下城乡是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选择以供应城市的鲜活农产品生产为主,突出农业的景观、生态屏障以及观光、科普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产业布局体现城乡的融合,形成兼具城市和农村优势的田园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引力,摈弃一般城市和农村惯有的斥力,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要素互动、资源共享,既有效汇集城市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又拥有乡村相对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惬意舒适的旅游等,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综合协调的田园城市,既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也富有农村的优美田园风光。

2.2网络化模式

21世纪后,关于城乡间的“联系”和“流”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也发展起来。道格拉斯从城乡相互依赖角度提出了区域网络发展模型,认为“网络”概念是基于许多聚落的簇群,每一个都有它自已的特征和地方化的内部关联.而不是努力为一个巨大的地区选定单个的大城市作为综合性中心。他还认为乡村的结构变化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流”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相联系,包括人、生产、商品、资金和信息等5种“流”,每一种“流”体现出不同的空间联系模式和多样的利益趋向特点。为确保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流”必须导向一种“城乡联系的良性循环”。城乡空间关联水平是城乡要素能否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直接决定因素,城乡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是城乡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农业产业带或旅游观光带,通过节点的建设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产业选择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体现产业的规模性和集约化;实现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互动交融。

2.3现代农业园区化模式

斯多尔和泰勒认为合理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人们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基础上,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应是农村发展,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自上而下的发展政策与来自最下层居民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化模式以乡村区域为中心.选择有产业基础和位优势的地域建立现代农业同区,通过园区的集聚效应主动吸纳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同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种园区可以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园区,也可以是以高科技引进和示范为基础农业科技园区,还可以是结合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功能型观光农业同区,以及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加T园和农业物流同等。

2.4专业镇模式

朗迪勒里、等㈣均认为,小城镇承担了城市与农村持续联系的任务。是城乡联系的节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小城镇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投入产出链条.克服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之间因经济活动内容、产品、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无法连接的困难,使乡村与城市的经济保持紧密的联系。二是小城镇是城市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它将城市与农村两种互不相干、封闭的经济体连接起来。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发展模式.主张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城乡联系。区域农业规划中促进城乡统筹的专业镇发展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镇域为范围,选择具有较好资源禀赋的镇发展某种农业产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吸引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3配套体系

区域农业规划中的配套体系规划可包括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机械化规划、农业信息化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科技推广等,这些配套体系规划是区域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区域农业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统筹城乡资源的路径之一。首先,市场流通体系集销售、收购、服务于一身,既做买卖,又传递信息和科技。市场流通网点在将农资和日用等工业产品送下乡的同时,还通过连锁网络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这种物质和信息流的双向互动,将极大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其次。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可汇聚人流、物流等,可改善村容村貌,给农村带来现代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和谐的乡村风尚。第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对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第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可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业发展,联系和签订订单保证农产品销售,规范农产品标准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根据市场的变化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市场流通体系水平的关键。区域农业的市场流通体系规划要借鉴现代物流的模式。采用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方式,使先进管理理念在更长的链条和更大范围内延伸;打破依据行政区划来规划物流企业的模式,建立跨区域的物流体系。可通过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形式,建设具有连锁配送网络、销购服务功能一体、覆盖全市农村地区、城乡双向互动的市场流通体系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4

绥德县根据现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将全县特产农业规划为“一带两园三区四产”。即:“带”:以无定河、大理河流域两岸川水地集中区域为依托,打造一条以小拱棚、大弓棚、温室大棚蔬菜和苗木栽培产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两园”:在四十铺镇、中角乡利用210国道、吴子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交通优势,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园区,以此促进全县及周边县区农产品物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跨越发展;“三区”:以河底、枣林坪、定仙焉、四十里铺、田庄五乡镇和义合镇5个村为主要区域,建设红枣产业区:以满堂川、中角、马川、吉镇、薛家河、韭园和义合镇大部为主要区域,建设基本口粮区,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苹果、小杂果、小杂粮、马铃薯为主的特色产业;以退耕还林(草)资源为依托,在四十铺、薛家河、吉镇、马川、义合、薛家峁、崔家湾、赵家砭、田庄、张家砭和石家湾等乡镇退耕还林(草)区域,大力推广以种桑养蚕、种草养羊的“双种双养”模式特色农业经济,形成“沿黄红枣、川道棚菜、山区杂、果、薯、畜”三大特色产业板块;“四产”:举全县之力,着力发展“果、薯、莱、畜”四大主导产业。

为了实现上述规划目标,绥德将在三年内投资1.687亿元,集中力量实施“十大工程”,推进特色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今后3年,按照全县总体布局,坚持板块开发、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打造精品的原则,整合力量、各方联动,每年实施1个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累计新修、改造6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县基本农田达到25万亩。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建设水、电、路、讯上山工作,实现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能力,为实现稳产高产创造必要的条件。

特色农业建设工程。按照“现代化、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品牌化、效益化”思路,突出对“果、莱、畜、薯”四大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实施“13511”工程,即:充分挖掘县内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区外人才,成立1个农业科技服务协会;组建3个研发中心。以健康多多食品有限公司为载体,建设陕西中小企业(陕北杂粮)产品研发中心,以鲍武文为领军人,建设绥德石雕艺术创业基地,立足做大做强红枣产业,组建绥德红枣生产加工研发中心;组建大棚蔬菜、果业、马铃薯、草畜、石雕文化等5个专家大院,服务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十万工程”:(1)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工程。每年新建大棚2500亩,建设1个千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1个百亩高效设施农业核心攻关基地。(2)万亩山地红枣生产示范基地。在三十寨现有4000亩枣林的基础上,3年内扩展到1万亩,每年抓1个千亩微灌示范基地,1个百亩良种引进推广示范基地。(3)以河底、枣林坪为重点,建设1个万亩滩枣丰产示范基地,每年建设1个千亩高头换接示范基地,1个百亩创高产示范基地。(4)用3年时间,建设田庄万亩灰枣生产基地。(5)以白家硷、满堂川为重点,建设万亩果树改良示范基地,每年建设1个苹果优质丰产示范基地,1个百亩幼果示范基地。(6)以义合、中角为重点,建设万亩马铃薯丰产示范基地,每年抓1个千亩创高产示范基地。(7)以薛家河、吉镇、马川为重点,建设万亩小杂粮丰产示范基地,每年抓好1个千亩创高产示范基地。(8)以崔家湾为重点,建设万亩苗木培育基地。(9)以白家硷、高家渠为重点,结合大棚栽植业,建设1个万头(只)养殖示范基地。(10)组建城郊百万只笼养鸡集团公司,积极发展板块特色经济。同时,着力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到2012年,形成30个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广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全县现代特色农业的全面发展。

良种引繁工程。引进推广白绒山羊、鲁西黄牛、荷斯坦奶牛,杜洛克、长白、约克夏等优良品种1万头(只),良种畜禽存栏占全县总存栏的85%以上:继续加大投资,引进国内外名、特、优蔬菜、西瓜、甜瓜、杂粮和洋芋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积极组织实施优质蔬菜种苗繁育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龙头带动工程。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原则,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到2012年,全县农业规模企业总数力争突破100个,带动农户5万户以上。培育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个。

能源推进工程。要继续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力度。3年实施“一池三改”4500口,节能太阳灶1800个,使农村能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到2012年全县30%的农户用上干净、节能的沼气或太阳灶。

品牌创建工程。协助农户、企业做好“绿色标识”、名牌产品的培育申报工作,鼓励和帮助农业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和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全面提升名优品牌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到2012年,力争创全国名牌产品2个,省级以上5个,市级以上10个。

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到2012年,全县参与农产品流通经纪人队伍人数达到2.5万人以上。

观光农业建设工程。到2012年,初步完成龙湾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新建农家乐50家以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5

一、肯定成绩,在反思差距中加快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切入点,突出“连片集中、适度规模、各具特色”的要求,组织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亮点和积极变化,主要体现为三个“增”:

一是园区投入总量增加。截止10月底,全市新增扩建农业项目242个,实际完成投入16.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3.6%,比去年同期增长8.9%。其中,新增扩建农业园区118个,实际投入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6.3%。涌现出了总投资8000万元的上海水产研究所养殖科研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的北新格林福特禽业、总投资2000万元的*万英禽业、投资1500万元的北新绿天地食用菌等一批投入规模大、推进速度快的农业园区项目。

二是设施栽培项目增多。截止10月底,全市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8000亩,基本完成了序时进度。新增连片100亩以上的项目有19个,其中连片200亩至299亩之间的项目有北新申鸿农业、*台蓝现代农业、惠萍永胜大棚蔬菜基地等6个,连片300亩以上的项目有*藏缘农业、*海融、*百姓蔬菜基地等6个。

三是土地流转储备增快。截止10月底,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4.6万亩,其中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项目有74个,主要分布在北新、*等镇;连片流转规模在200亩至500亩的项目有17个,主要分布在*、*等镇;连片流转规模在500亩以上的项目有6个,主要分布在*、*、*等镇,为引进农业项目提供了用地保障。特别是今年我市引进的特大型设施农业项目藏缘生态设施葡萄园规划占地1000亩,*、*各500亩,这一项目从立项到土地流转到位,2个镇仅用了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目前大棚已经开始安插,创下了我市土地流转单体规模和流转速度之最。*的义南村200亩连片钢架大棚设施蔬菜项目也是在山东寿光会议之后全面推进的,现在土地流转已经完成,区内道路已开始建设。

从总体上看,全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投入增速越来越快,特别是通过7月份赴东台、大丰、盐都等地和10月份赴山东寿光实地观摩铺天盖地的设施农业,大家都感受到了发展落差,都感到极为震撼,引起了许多镇乡对发展设施农业的高度重视,组织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态势良好,无论是在投入总量,还是在单体规模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有力地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要进一步予以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尤其是前两天戴书记带领我们到各镇乡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察看,我感觉各镇乡设施农业建设的“冷”与“热”反差太大,镇乡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在全市整体发展情况良好的背后是差距拉大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差距体现在组织推进的工作力度上。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仅仅依靠一家一户农民的积极性和现有的市场机制而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推进机制,没有好的项目载体和相应的社会化服务是无法推进的。客观审视镇乡之间设施农业发展不平衡性拉大的现状,应该讲,组织推进力度上存在的不平衡性是首因。目前我市仍有一部分镇乡对项目农业、设施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少数镇乡领导还停留在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的低层次、低效率的工作状态,有的认为抓设施农业只要推动一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应付一下考核就可以了,工作上满足于一般要求,紧迫感和责任感还不强,还没有形成一种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抓项目推进的劲头和韧劲,个别镇乡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没有很好地整合力量,有的分管领导甚至对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丧失信心,组织乏力,对如何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思考不深研究不多,对如何筹划流转储备土地力度不大,存在明显的怕苦畏难情绪,对设施农业招商主动性不够,工作措施难落实。

(二)差距体现在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上。从项目农业投入完成情况看,进度快的*、*等镇已完成了年计划的83%以上,但进度较慢的*、*等镇还没有跟上序时进度,脱幅较大。在农业外资项目引进上,除了*、*、*、*、*、*等6个镇乡外,其余镇乡的农业外资到帐还是空白。从设施农业完成情况看,进展最快的*镇已建成了2个连片200亩以上钢管大棚生产基地(300亩的百姓设施蔬菜、216亩的台蓝现代农业),*、北新、*、*等镇乡进展较快,均有多个连片200亩以上设施项目在建,其中*镇除500亩的藏缘农业在建外,新增230亩的北清河村设施大棚;北新镇有3个连片200亩以上设施项目在建(新田设施种植、申泓设施栽培及泉源设施葡萄);*乡有2个连片200亩以上设施项目在建(海融农业、永隆农作物专业*社);*镇有2个连片200亩以上设施项目在建(义南村连片钢架大棚、洪桥村设施农业)。近海、*、惠萍、*、*等镇已建有设施栽培项目,但完成任务还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港镇虽流转储备了部分土地,但投资主体尚未落实,流转土地规模小,设施农业进展缓慢。

(三)差距体现在项目建设的辐射带动上。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看,尽管目前我市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项目数量远超往年,但还有5个镇乡至今没有引进落实一个投资额超千万元的大项目。今年新增扩建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超大型的项目还不多,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刚刚启动,除四青作物加工型龙头企业外,一般龙头企业对本地农副产品的辐射带动力还不强,真正发挥龙头作用还有待时日。从农业园区发展情况看,还有5个镇乡在投资超500万元项目上空白,设施农业点多规模小的状况比较突出,许多项目规模偏小、档次不高,高效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不多,辐射带动的面还不广,尚未与农户真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从农民专业*组织发展情况看,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相当一部分专业*组织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品种、生产、技术、销售等“七个统一”的要求难以到位,对农民的吸引力、凝聚力还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幅度还不大。

(四)差距体现在发展要素的保障落实上。设施农业与粗放型的种养项目相比,在筹建推进过程中受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制约更多。资金要素的保障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农业招商,土地要素的保障落实离不开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技术要素的保障落实离不开多层次的技术支撑。设施农业项目要建有成效,三大要素的保障到位缺一不可。*、*、北新等镇设施农业建设之所以能走在全市前列,无不都是通过三大要素的保障到位促成了项目的引进落户。但还有少数镇乡对发展要素的保障尚未到位,有的镇乡有投资项目但缺少已流转储备的土地,有的镇乡虽已流转储备了一定的土地,但招商力度还不大,有的镇乡项目已建成投产,但技术力量不足,项目效益难以保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和建设推进速度。

对上述存在的发展差距,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决不能因为整体发展态势平稳而有所忽略。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设施农业建设亦然。从南通市对今年项目农业预验收的情况看,邻近县市如海门、通州等地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项目多、规模大、推进快,给我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正视差距才能缩小差距,正视危机才能克服危机,正视挑战才能战胜挑战,我们必须要居危思进,在认清差距中进一步增强抓好设施农业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并切实把这种紧迫感、责任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确保扎实高效地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二、咬紧目标,在强化措施中合力冲刺

设施农业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地去抓,全市农业发展水平必然会跃上新的台阶。设施农业亮点遍布乡镇之时,就是我市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建成之日。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住当前宏观调控侧重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倾斜扶农支农、市场钢材价格下跌等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服务一体化、加工增值化”的设施农业发展要求,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在高效规模上求突破,集中要素重点打造一批现代高效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力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全面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必成意识,统一思想抓冲刺。根据南通市最近出台的高效设施农业考核办法,下阶段重点发展连片200亩以上钢架大棚、混凝土立柱大棚,300亩以上竹架大棚,建成一批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对照南通市最新考核办法,各镇乡今年必须要咬紧原定设施农业发展目标,确保完成新建4个连片100亩以上或2个连片200亩以上钢管大棚生产基地的任务。各镇乡和市相关部门一定要强化目标必成意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功夫,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排出设施栽培项目冲刺推进计划,加快设施栽培项目建设。10月29日市政府办公室以内部传真电报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抓紧部署推进设施栽培项目建设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镇乡将有关设施栽培项目推进计划及时报市农林局,目前还有少数镇乡还没有上报,必须要在今天会后的2天内上报推进计划,作为冲刺阶段市里督查推进的主要依据。

(二)进一步强化规划实施,集聚连片抓冲刺。今天会议上,市农林部门已经将整理过的各镇乡设施农业规划汇编下发,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镇乡流转储备土地、组织实施设施农业项目的主要依据。各镇乡和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先行原则,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和建设优势基地上,在巩固提高原有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基础上,以规划引导发展优势农产品,突出培大做强已具备一定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的设施蔬菜栽培、出口蔬菜基地、花卉苗木、果园及水产畜牧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大力鼓励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镇乡、示范村和特色基地,确保以科学规划引领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确保以集聚连片实现由点串成线、由线扩成片、由片连成面,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布局。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招商,落实主体抓冲刺。各镇乡和涉农部门必须始终把农业招商引资放在设施农业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引进“三资”上狠下功夫,全方位、大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入设施农业。今天会议上,市农工办已经将有关设施农业扶持政策汇编成册并下发,各镇乡要在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切实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及时把我们优惠的政策、扶持的力度、激励的办法详细向洽谈客商、已建项目投资业主解释说明,吸引更多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要重点跟踪在今年海鲜节32个农业签约项目中尚未开工的12个项目和10月15日山东寿光农业产业化专题招商会上新签约的19个设施农业项目,排定重点项目,抓紧跟踪服务,狠抓资金到帐、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落实,确保引资成功率。

(四)进一步强化流转储备,保障用地抓冲刺。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镇乡要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承包权长久不变、使用权加快流转、农民利益切实维护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指导,积极探索托管承包土地、土地股份*等流转办法,鼓励采用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并以合约形式依法规范。要结合项目发展需要,促使流转储备的土地向设施农业规划区域集中成片,减少流转储备的盲目性,以合法连片的供地确保农业项目所需,提高设施农业项目引进落户的成功率。

高效农业规划范文6

1.1独特区位优势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为三亚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1.2独特市场优势作为国际热带滨海旅游集散地,三亚市生态环境良好,拥有阳光、沙滩、海水、气候、森林等风景资源、地热资源。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聚居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令人神往。浓郁的乡土风情与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气息交汇,客源充足,需求旺盛,为生态农业建设创造了条件。

1.3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旅游业相比,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但对于保证就业、维持生计、保障社会稳定等,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三亚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条件。产业结构日臻完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广泛使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农业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为三亚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存在问题及不利因素

2.1土地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导致土壤酸度大,阳离子交换量低,保肥性能差,自然肥力不高,土壤养分贫瘠化。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还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加速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还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焚烧较多,堆肥还田再利用较少;加之周年不间断生产,土壤自然更新受到抑制,土壤肥力下降。山林地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水资源虽丰沛,但时空分配极不均衡,干季和湿季分明。节水灌溉尚未普及,土地地块狭小及不合理的利用,河、岔、沟、渠垃圾堆积,行洪、蓄水功能削弱,水质下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度、降水波动性加剧,农业有害生物波动性爆发,冷害、干旱、涝害及台风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2.2快速城镇化,耕地面积减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主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随着规划的调整,许多村落和耕地面临征用,农户在拿到补偿金的同时也因此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且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极其有限,特别是与主城区紧邻的吉阳镇、凤凰镇以及建设中的“国家海岸”海棠湾镇。如吉阳镇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39h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2,农业呈萎缩状态。2.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大量的农户分散经营,缺乏对产品市场需求的预测和研判,往往造成增产不增收,削弱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很难实现,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上,统防统治很难实现,规范规程形同虚设,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产业链脱节,流通环节繁多,农户利益受到挤压,为了多赚钱只能以量取胜,产品质量却难以保证,这种有重大缺陷的半截子产业化难以满足市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2.4城乡收入差异显著,导致农业劳动力丧失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城乡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差距的逐步加大,加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很少,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农村更难以留住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3三亚市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查找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

3.1重新认识城市生态农业城市生态农业指城区或接近城市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和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和市场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城市农业相比,城市生态农业把生态功能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注重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已成为城市生态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三亚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吉阳镇、凤凰镇许多村落已融入主城区,现有的耕地、林地已成为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基地及独具特色的景观绿地(如农业公园),既能增加城市绿地率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又使人们能在充斥着压力和竞争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身心放松的绿洲。如迎宾路许多苗圃等林地可更新成为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3.2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时俱进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龙头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环保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市所辖的镇、场距离城市主城区、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地形和资源条件差异很大、当地的种植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要将农业规划纳入整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当中,按照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考虑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结合、典型示范与逐步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不断调整、完善、落实、提高。如育才镇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的“美丽事业”、“绿色事业”、“奔跑事业”、“腾飞事业”和“甜蜜事业”就很典型。

3.3合理选择生态农业模式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可分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2个部分,前者喻为生态农业的硬件,后者喻为软件。生态农业建设实践表明,其核心和基础是模式建设。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条件,利用各种组合效应选择和组建较为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三亚市在推进一池三改的沼气复合环模式、水田稻、渔共养、瓜菜轮作间作、山林地种植、畜禽、蜜蜂养殖、庭院热带果蔬立体化种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都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要及时查找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模式示范、推广和创新,并加强配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从生产组织、技术示范、产品包装、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风险防范上狠下功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均衡、快速发展。

3.4依海兴市、取财于洋鉴于陆域发展空间狭小的现实,开发利用海洋是必然的选择。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先发展渔业,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海南省重要渔业基地和海产品集散地,要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实现“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收大益”。还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模式的创新,在养殖品种、养殖条件上下功夫,如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观赏鱼养殖等。通过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健全病害防治体系,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进行渔业产业价值链整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增值。渔业还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将海洋旅游、滨海旅游作为海洋渔业转移的新亮点,以休闲渔业为载体,编制规划,建设基地,开发观光渔业、垂钓渔业、海洋探险等特色产品,增加收入。

3.5推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从源头抓起,建立覆盖产前(原材料种子、土壤)、产中(农药、化肥)、产后流通、贮藏、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就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在国家已有的农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地方配套标准等。结合现实条件,部分标准还要拔高,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次,建立健全检测监督机制和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全程监督。最后,针对小户分散种植、销售难于监管,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要引入龙头企业,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积极推行“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种植、计划种植效益、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便于统一管理的质量保证、有较强市场定价权、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目前,全省已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通过登记,将承包地块、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的合法流转和集约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3.6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是亲近、回归自然的产业。创意农业则可理解为“农业上的创意”,是用文学创造审美意境的手法,来对待、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生产者来说,丰富了农业生产的文化内涵,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满足了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方能享受到的审美情趣,而且将都市人强烈的回归自然、健体强身、陶冶情操等多种本能性需求得以满足。未来农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农业的多功能性将更加彰显,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将把农村作为理想的旅游、度假、观光、体验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