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应用

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人们不断寻求完善室内设计的理论依据,使室内设计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具有完善室内设计功能的综合性学科应运而生。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室内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室内光设计、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以及家具尺寸、摆设设计等内容。

2 室内设计及人体工程学相关理论

2.1 室内设计的含义

现代的室内设计内容已远远超出室内装修的范畴,具体是指运用经济手段及物质技术方法,以建筑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情况为基础,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重新组织及创造,创设舒适、安全、优美以及卫生的生活、工作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以及物质功能需求。

2.2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又称为人类工程学或工效。人体工程学的理论起源于欧美国家,其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由来已久。先后应用于工业社会领域和战争技术、工业生产、空间技术、建筑施工以及室内设计中。无论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哪个领域,所追求的都是人、物及环境的协调统一,以人为本。

人体工程学应用到室内设计,其具体是指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心理以及生理计测的方法以及手段,对室内环境与人体的心理、结构功能以及人体力学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使室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人体身心健康的要求,达到理想的使用效能。室内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工作效率。

3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能为人在室内空间的活动范围设计提供可靠的标准,确定室内的家具形状、尺寸选择以及确定摆放位置,为室内设计提供与人体相适应的气候、温度、光照以及声音环境参数。

3.1 人体工程学确定室内设计中人在室内的具体活动范围

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室内设计,可以根据人的体型以及人的交际表现确定相应的室内活动范围。建筑物室内空间的确定需要以人体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比如要从人的高度、体型、心理空间、动作范围来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室内设计中融入人体工程学,要求所确定的空间范围必须满足人体以及日常交往的要求,生活起居力求舒适。形状不同的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方形、圆形等规则严谨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平稳、严肃、凝重以及端正的感觉,而多边形、八角形等不规则的空间,会使人产生自然、无拘无束以及随意的感觉。小空间能使人产生亲切、温馨、亲切以及人情味较浓的感觉,而高且广的空间则使人产生开阔、高远、宏伟甚至是神秘的感觉。

以起居室的设计为例,从现代建筑物来看,起居室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起居室的空间范围时必须综合考虑其功能性,可以供人们进餐、玩耍、睡眠、休息,又可以供人们学习、会客、娱乐。基于此,在起居室空间确定时,尽量保证其范围够大够宽,且为了人们生活起居的灵活、方便,起居室的形状设计不宜过长。相对而言,厨房的空间范围确定却有不同的标准,厨房的功能主要是进行日常食物的烹饪,功能相对较为单一,一般情况下空间形状设计以狭长、方形为宜,将洗涤、储藏、配料以及烹调设施的安放位置安排在同一面墙的平台上。这样以人体的活动以及交际为前提,确定不同空间的功能,并针对空间功能设计该功能区的形状以及确定其面积大小,这样就能将无形的、静态的空间与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联接起来,将其综合考虑,寻求最适宜的空间形式。

3.2 人体工程学确定室内设计中家具的摆设位置以及形状

科学合理的室内设计,不仅可以使建筑物的空间范围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还可以使人们对室内环境产生舒适、美好的感觉。家具是建筑物室内的主要功能设备及主体,因而家具的形状选择以及摆设位置应与人体工程学的原理相一致。家具的设置是为了满足人对其功能的需求,在为人们提供服务时,必须适当、舒适,使人们产生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基于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考虑到家具的形状、尺寸、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使家具的设置符合人体的高度、体型以及活动、交际规律,以实现室内设计舒适、安全、方便的目的。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以人体的站立、坐下以及躺下的尺度为基准来确定人与家具以及家具与家具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确定家具的形状及尺寸,这样才能确保家具设置符合人的基本要求。如在设置不配有凳子的工作台或者是衣柜等立式家具时,可以家具的立位高度及宽度进行定位,不需要考虑人体的尺寸,只需考虑人体活动的范围。如电视柜的高度为65厘米左右,宽度为45-60厘米之间;橱柜高度为2米左右,宽度为50厘米左右。而设置桌椅等坐位的家具时,不仅要考虑家具的坐位基准点,还需要考虑人体的构造,如要以人体的坐骨结节点位基准进行定位,沙发或者凳子以37厘米左右为宜,靠背角度则以105°为宜;床或者是躺椅的高度以20厘米为宜,靠背角度以115°为宜,这样的家具设置才能符合人体的结构要求,提供舒适、健康的服务。[5]

此外,人体工程学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人在使用家具以及相应的设备时,在家具及设备周围保留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不能随意的堆放,不仅缺乏美感,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3.3 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提供符合人体要求的温度、光照以及声音环境参数

室内的温度过低容易引起人体颤抖、麻木、疼痛等。与之相反,室内温度过高会造成人体能量的过度消耗,使人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降低动作的正确率,减弱人的协调能力。由此可见,室内温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有鉴于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温度因素,使室内保持舒适的温度。舒适温度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以人体现阶段的感受为基础来确定舒适温度,另一种则是以人体的生理温度为基础确定舒适温度,如人体温度为35℃左右。两种测量方法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都是以人的感受为基准的,人体工程学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发,为室内设计提供温度参数。

人体对于光照有不同的要求,包括自然光的要求以及人造光的要求。因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光照因素。人体工程学从人的需求出发,能为室内设计提供照明参数,如舒适的照度范围、相邻空间的适宜照度以及不同工作面的临界照度等。

众所周知,噪音会损伤人的听力、造成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紊乱,使人产生烦躁心理。目前解决噪音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选用具有隔音或吸音功能的建筑材料;二是,通过室内设计防止噪音。室内设计可以通过对室内房间的布局来实现噪音的隔离,如休息房间及需要进行脑力劳动的房间应远离交通要道,用其他房间(如厨房、厕所)等将噪音隔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对环境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的关注促进了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对室内设计发挥着有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以人体工程学中的人体测量数据为依据,确定适宜的室内空间范围,确定家具尺寸以及摆放位置的选择,并提供室内气候、温度、光照以及声音环境参数,这样的室内设计才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实现室内设计使人们生活、工作更加舒适、安全、方便、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斌.浅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朱学颖.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人体工程学与环境心理学[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 (04).

[3]肖晨凯,朱晓娟.浅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1,(02).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2

论文摘要:很多人通过多年来的积累,拥有了自己的住宅,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不仅仅要美观大方,舒适感和便捷感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解决人们在居住空间中健康、高效、愉快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也是现代室内设计追求的标准。

一、概述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概述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合格产品的准备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上的知识,也需要艺术上的理论和技能。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出来的。他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公共建筑空间和居家两大类别。当我们提到室内设计时,会提到的还有动线、空间、色彩、照明、功能等等相关的重要术语。室内设计泛指能够实际在室内建立的任何相关物件:包括:墙、窗户、窗帘、门、表面处理、材质、灯光、空调、水电、环境控制系统、视听设备、家具与装饰品的规划。

三、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奠定了基础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为人际交往空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2)为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奠定了基础。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3)为室内设计的视觉环境奠定了基础。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要素提供了依据

(1)合理的空间布局。根据人体工程学提供的数据一句,空间的合理分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2)合理的运用色彩。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3)合理的采光。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4)合理的装饰。室内设计根据结构和人的心理需求,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完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5)合理的陈设。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在符合审美的条件下,结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更能体现其特点和个性。(6)合理的绿化。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峰,朱宁嘉.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应用[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刘昱初,程证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张月.人体工程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人机系统;环境条件;人因工学

0 概述

人机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都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因此,室内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的特性及工作环境与机器相匹配的科学。在室内环境中,它把人和室内视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指出室内环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人付出适宜的代价后可获得整个系统的最佳效益。人机工程学不仅涉及室内工程技术理论,还涉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劳动卫生学等。认真研究这门科学,可以创造出最佳设计和最适宜的条件,使人机实现高度协调统一,形成高效、经济、安全的有机系统。

如何让机器及室内工作环境的设计,能更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人在作业当中,能够感受到舒适和便捷,以至融洽和满足?这些问题,由于会让您觉得新奇而又全无头绪,或者说天真而又脱离实际,或者过于简单和平易近人,因而觉得是无须专门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但是就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发展出了一个影响巨大的现代学科――人机工程学,我国也已在近20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 什么是人机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因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其为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人机工程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发源,又面向更广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是因为人机环境问题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普遍性的问题。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是: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2 人机工程学与室内环境研究的迅速发展

人机工程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性质。所有这些思想和方法经过长期和零散的酝酿,在二战时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此也奠定了人机工程学被视为成熟的现代学科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受到重视并被视为工业的推动力之一。这种情形的发生,是因为战争中复杂武器的发展,使得人机协调问题的突然激化。例如,空战和歼击机提出对飞行员的体能和智能要求,使得人员的选拔和培训难度不断增大,促使在飞机的仪表显示、操纵工具和飞行员座椅及周围环境等部件的设计中,不得不加大对人的因素的考虑,进而带动了有关的技术和方法的迅速发展。

人机工程学作为一个工程学科,其研究常常是围绕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展开。例如,由于航空航天活动对人类生理适应性和工作能力的挑战,促进了航空航天医学的发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也较早设立了人机环境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由于工业生产中职业病的广泛危害,在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开展了包括坐姿作业导致的肌肉骨骼劳损、粉尘污染致癌等职业病学的研究,同时也就涉及作业姿势、作业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目前已开展有如下方面的应用:

(1)确定人和人际交往在室内活动中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而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大小,停留时间长短,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4)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 人机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环境心理学①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不可分。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第一,环境和行为的关系。第二,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第三,环境和空间的利用。第四,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第五,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设计必须是服务于人的,否则它便不能被称作设计。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本、从人的特点出发展开研究,这正符合了设计的诉求。现在设计师呼吁“人情味”的设计,其实这便是在产品的功能之外寻求最舒适宜人的产品表现方法,人机工程学为此提供了必要而日益充分的条件。我们可以从椅子靠背形状的变化上看到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人情化”中的作用。椅背一度是笔直垂直于凳面的,无论靠背是高还是矮,人稍坐久了便会感到腰背部疲劳酸痛,常坐这种椅子还会影响骨骼的生长。随后出现了斜背椅,椅背由外向内收,坐者可有依后而靠的动作,疲劳不适有所减轻,但坐久了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今天的设计师们依照人机工程学提供的人体数据和生理力学数据将靠背设计成适合大多数人背部形状和无能无力态势的曲线形,使人的背部有了充裕的活动空间而不乏承靠感,而椅背下半截的斜直线又对腰部起了随托作用,可避免坐者久坐驼背的现象。在满足椅子的结构与功能巧妙结合的前提下,设计师们又依据人机工程学中对审美的适应部分的内容,发挥聪明才智,用不同材质为椅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美妙外观,使椅子更大程度地满足大众的“幸福”要求。

再看看设计者们通过对人机工程学的掌握而作的色彩设计的成功范例。民用客机多因载客量大而体积庞大,巨型的客机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较高的安全系数,但其外观上的笨重总给人不够轻巧、安全的感觉。设计师们用巧妙的色彩搭配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白色和银白色是看起来最轻的颜色,人们由它们可以联想矫捷的海鸥、轻盈的云朵等,而且白色和银白色都能很好地反向阳光,抵御强光的侵蚀。依据这样的色彩特征,设计师们把客机设计成白色或银白色,使巨大的机体瞬间轻盈起来。而飞机的起落架相对于巨大的机体显得过于弱小,设计师们用厚重的黑色包裹它,让它显得坚硬而富支撑力。通过这样的色彩设置,再大机型的飞机都如灵巧的鸟儿,让人能够放心乘坐。

3.1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通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须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3.2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其应用应注意: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 人机工程学对室内设计发展的作用

人机工程学使设计更多地获得经济效益。人机工程学步入兴盛阶段的标志之一是环境(包括当下环境和未来动作环境)被纳入了“人―机”系统。与此相适应,设计把环境也纳入了自己的内容。人机工程学提出了适宜于人的种种环境参数,包括温度的、湿度的、噪声的、色彩的、光线的等,为宜人环境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生产操作者处于宜人环境中的生产效率比往有大幅度提高,这直接指向经济效益。根据有关资料,工厂车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对原来不适宜的门窗做些改进,使自然光线照明比较合适并加以变化,涂上悦目而适当的色彩,就能提高生产效率2%~4%,同时工作者的疲劳程度相应降低。另外,人机工程学在人体测量学和人的生理、心理学适应方面为艺术设计者对工业产品结构外形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生产者和使用者在操纵机器时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人机工程学致力于人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协调,分开来讲,则有室内设计的人性化和人的技术化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生产智能化的发展,人机工程学在这基本意义上有了更贴近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在的人机工程学的目标是建立最安全适宜的外部条件,使人在工作过程中达到高效的同时,获得舒适和精神上的愉悦。简言之,就是做到舒适+有效+美。

最近,国际上工艺先进国家的室内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这两者相结合,既重视科技,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归根结底,人机工程学的在室内设计最终目的是“一切以人为本”,使“物”的功能与形式更好地实现统一,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大的情感效益和审美效益,强调“人”这个主体,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注释:①环境心理学现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由于与“人”相关,本人觉得其也应纳入人机工学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城轨地铁;空间布置;人机工程

现代化城市中的城轨地铁车辆发展越来越快速,因此较多城市的交通问题都得到了缓解,因地铁的开通,其地位在某种地位上是优于私人交通及公交的,成为了新型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而城轨地铁车辆在设计的过程中与人机工程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就造成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设计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在城轨地铁车辆设计的初期阶段,就需要根据用户的生理与心理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设计,促使产品更适合于人,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突出人性化设计,使地铁车辆的客室空间布置达到功能与形式技术上协调统一。

一、人机工程的含义

人机工程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开始蓬勃发展的一门被边缘化的新兴学科,它是从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从人、机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其规律,属于优化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与城轨地铁有所关联的就属于人体的动态尺寸和静态尺寸。它们是整个产品进行设计的基本资料。其尺寸可以通过人体测量获得,静态尺寸是结构尺寸,动态尺寸是功能尺寸,其包括了操作者的工作姿态和再某种状态下所测量的尺寸。

二、地铁车辆客室空间的布局设计(针对某一车型客室空间布局设计分析说明)

城轨地铁车辆的空间布置与设计主要指:在对车辆空间内的乘客人流进行分析过后,从而提出的关于座椅的布局设计形式。就目前来说其主要的布局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横向布局形式、二是纵向布局形式、三是横纵交错的布局形式。其中在空间的布局设计上,两者座位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纵向布局的形式比横向布局的形式更多的节省了中部空间,从而增加了地铁车辆的载客人数,但同样在座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横向布局的形式较纵向布局的形式要更为舒适性,但也减少了载客量。

但是,不管是哪种布局的方案,座椅的设置都是依据在地铁两侧的侧墙上,不能够出现在车体中间,这是受人机工程学中人体尺度和地铁车辆结构特点的限制而决定的。

在中国,为满足人口众多的国情,地铁客室的座椅设计一般都是采用纵向布局的方法,也是考虑到上下班高峰期人数众多的问题,所以需要对空间有效的利用,从而节省空间增加载客量、保持乘坐的舒适性。并且,因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的增大,因此就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座位保留在侧门的两侧,部分的设计成可以折叠收起的形式,从而节省更多的空间。例如下图较为典型的地铁空间设计(图1)。

图1 地铁空间设计

如图所示,坐席42 人。根据人机工程学中成年人的平均人体尺寸(俯视下所占面积约0.5×0.35m),我们选择了AW3 峰值载荷状态下进行了人员分布的模拟,以中间车为例,在每个车辆内部设置了224 位乘客,站立乘客的密度约为4 人/m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此种状态下,车内就座乘客可以满足正常的舒适度要求,站立乘客之间仍可以保持少许间隙,车内空间能满足相应乘坐要求。以门区、窗区以及贯通道区域为代表区域的乘客模拟分布图参见图2

图2

三、地铁车辆客室座椅外型尺寸人机工程管理

在城轨地铁车辆上与乘客有着最为直接的接触部件就是座椅,所以座椅的设计就要求应满足人机工程学上的形态,从而保证座椅乘坐的舒适性和灵活性、舒适宜人等方面的功能。与此同时,对座椅的材料选择应选择人性化材料,并且保证其传导性质较差,因其与乘客有着直接接触,只有与乘客的身体有着一定的摩擦力时,才能最大化的保障乘客的安全。

根据GB 10000-1988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标准,并考虑到中国人身高的增长趋势,乘客坐姿人体尺寸取18~60 岁的中国男性第50 百分位人体尺寸数值,见附图3

图3

其中尺寸740mm 为坐姿眼高,尺寸854mm 为坐高,尺寸617mm 为坐姿颈椎点高,尺寸415mm为小腿加足高,尺寸457mm 为坐深,尺寸554mm为臀膝距,尺寸319mm 坐姿臀宽,尺寸429mm 为最大肩宽。根据以上乘客坐姿人体尺寸,客室座椅的断面外型大体可以设计为附图4 的造型:

图4

此外,根据坐姿臀宽尺寸319mm 及最大肩宽尺寸429mm,单个客室座椅的宽度可以设置为430~480 mm。

四、地铁车辆客室扶手工程管理

在城轨地铁车辆的设计当中其客室的扶手也是尤为重要的部分,是保障乘客在车辆内保持平衡的设施之一,其采用的材料在一般情况下为不锈钢管制成。例如:布置在车门两侧的称为立式扶手,能够保证车门附近的乘客能够抓住,在客室中称为两行通长扶手,是用来保证流动乘客的安全。而立杆扶手所设计的高度,主要是从人机工程学的尺度来进行设计的,以方便抓住、防滑及舒适等功能为前提条件来设计的。

对于立柱扶手与吊环设计和布局的要求:

1、其扶手和吊环设计的粗细、大小、形状等应与人手的尺寸来设计。

2、使用吊环和扶手的姿势应自然舒适,较为符合手臂的施力。

3、其设计的高度应与人的手臂、身高等尺度相符合。

4、设计时要根据人的行为习惯和乘客群体的基本特征来进行设计。

5、其设计不能够忽视弱势群体的特征和需求。

五、地铁车辆的客室的无障碍设计人机工程管理

无障碍的设计是专业针对弱势群体所设置的特定区域或者设施,例如残疾人士和婴幼儿车的存放区域。在正常情况下,城轨地铁车辆在设计上都会结合弱势群体的需求进行考虑,其位置区域通常设置在靠近端墙的一侧,因此其空间相对来说较为宽敞,并且在此区域会设有相关的提示名牌,以示提醒。例如下图的设置情况:

同时,其他弱势群体的座椅也是设置在最为容易上下车的区域,并且还将其车辆两侧入口的座椅设置成专用坐席,再用色彩或者材料与其他座椅区域划分开来。

结语:

截至到目前为止,中国各个城市都在相继的开通地铁,因此城轨地铁的车辆数量也在日益暴增当中。而较多城市为了地铁内部空间布置与设计水平更能体现自身的个性化元素,因此对其内部空间设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的进行提升及优化。所以设计者在布置内部空间时应从人机的尺度、心理学、人性化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设计,做到力求把地铁内部空间得到最大化的设计,同时也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因此,设计师须在今后的设计当中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在未来的城轨地铁车辆的设计过程中更好的运用人机工程学,为乘客布置出最为安全、舒适的车辆客室,这才是每个地铁车辆客室设计工作者所追求得最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庆祥,陈龙娇.跨坐式单轨车辆客室内部人机工程研究[J].北京汽车,2011(01).

[2]许晴,崔巍.城轨地铁车辆客室空间布置与人机工程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2).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 服装展示 实践教学 视觉体验 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服装展示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包含了空间展示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大量知识,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国内也有部分院校成立了服装展示设计专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展示设计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因为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知识体系中比较欠缺,关于空间、装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要想在四至五周的教学中解决全部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其对于服装设计本身的认知优势,取长补短,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式的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体现服装展示设计的特点与特色,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促进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创作能力、树立服装市场营销观念的目的。以下我就谈谈在近年实际教学中得出的体会。

一、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服装展示设计的理论知识是比较庞大而繁杂的,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准备上应做到适当优化、强调重点。通常理论教学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即服装展示的概述;服装展示设计的流程;服装展示的空间设计;服装展示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服装展示的陈列设计;服装展示的色彩;服装展示的照明设计;服装道具设计;服装展示与人体工程学;服装展示设计的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在整体讲授的同时,突出重点,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重解决问题。

首先,使学生建立品牌意识,体现视觉营销。视觉营销的作用绝非创造“漂亮的商店”,应是创造最佳的销售业绩或更鲜明的品牌形象。应将精心挑选的主题作为视觉营销设计的指导性纲领,使每个要素和细节都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支持品牌形象和体验主题。从而真正通过视觉营销把顾客请进市场,让顾客在时尚生活的体验中,自发产生消费需求,进而产生购买商品的行为,达到视觉营销最终的目的。其次,突出强调服装展示设计的形式美法则,要求学生具备对平面、色彩、立体这三大构成的基本认识,并将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到服装展示设计中去。服装展示设计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它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空间等要素来体现,利用构成形式的基本语汇,可以研究服装展示的内在含义、性质、特征及造型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组织和建构方式,启发学生在服装展示形式构图中的想象力。另外,服装展示技巧的运用应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强调,随着新工艺、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服装时尚的变迁与市场的繁荣,服装展示设计的发展也将日新月异。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强调服装展示技巧的运用,可以起到适应变化、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具体授课中从突出重点不同的展示技巧和商品类型的展示技巧两个方面入手,以空间规划、灯光规划、展具规划、商品规划、形象规划、装饰规划等展示技术规划为各方面的目标要求,以表格的形式简要分析和概括出相关展示技术,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相关规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优化手段,可进一步做到有的放矢,以适应服装专业学生的学科特征。

二、突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在服装展示设计教学中仅有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成败才是检验教学效果优劣最直观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实践教学首先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服装展示与人体工程学的关系,第二是服装展示设计的表现技法及其应用。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服装展示设计作品,使课堂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

对于服装展示设计而言,人体工程学的掌握与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从服装展示空间环境上说,首先应该使学生了解人在展示环境中的行为状态,正确处理好人、展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心理、生理的正确认识,使服装展示环境适合人类生活和消费的需要,达到提高服装展示环境质量的目标。在实际设计中要反复强调人体工程学的基本要素,即尺度要素、视觉要素、心理要素等。

在我国,艺术设计院校普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服装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如此。但在服装展示设计过程中,既要使其掌握相应的展示设计表现技法,又不能完全按照室内环境设计中绘制全套规范图纸来要求学生,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与取舍。因为,服装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服装设计的能力及对服装本身的理解要远远强于其他专业学生,但在专业制图技能等方面却是一个弱项,因此,在授课中适当增加了服装展示表现技法方面的内容含量和训练课时,培养学生通过展示表现体现服装设计的能力。在教学中做到结合实际、取长补短,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力,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本专业特长,主要在服装组合、色彩搭配、装饰配饰、橱窗设计等方面创作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服装展示设计作品。

在具体技法方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我认为可以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正投影制图法和轴测制图法入手,使其成为服装展示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段。其中正投影制图法可以用于服装展示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的绘制,而轴测制图法则可用于展台、展架和橱窗等部分的绘制。同时,在制图规范上做了大量的简化,其目的是以表现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布局、色彩运用、陈列形式、道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从而使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意设计,增强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另外,在设计表现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强调比例尺的重要性,只有在图纸中正确地运用比例尺,才能准确地体现设计思路,把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知识用在实处,才能检验出设计中关于尺度、空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以上方法的应用,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与保障,是进行服装展示设计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尝试与探索。

三、服装展示设计创意手段的探索与运用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以上谈到的针对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只能说是一种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开发创意理念、引导设计思路这一目标,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并使其具备实际意义。以下简单介绍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环节,仅供参考。

在课堂基本理论教学环节完成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之后利用一至两天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要求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应做到条理清楚、图文并茂。调研报告应从不同角度如:定场与定位、空间布局、色彩、展具、陈列等方面阐述调研内容,并做出基本评述。通过此环节实现对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服装企业会针对自身的品牌定位,在不同情况下确定不同的营销主题,以此指导时装的展示与陈列设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一理念引入教学之中,为学生设定多个实际营销主题以供选择,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创作,从而实现将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注重设计说明的撰写,设计说明应着重对品牌定位与视觉营销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实现课题分析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调研结果及课题分析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形象地进行演示和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的服装展示设计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心得,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需要改进。希望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探索与积累,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与水准。

参考文献:

[1]吴国智,肖剑.服装展示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马大力,徐军.服装展示技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3.

[3]张力.服装展示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5.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方法;创新教育

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材,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把美术教育由注重教师的教法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法,由注重单纯的美术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展现。其中,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现今高职艺术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美术老师,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了解教材的实质意义,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一个含义多歧的术语,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传统教育派认为,教材是历史积累的人类经验,是学校各种学科科目的内容或材料;进步教育派认为,教材既包括师生所从事的活动,又包括完成此类活动所应用的各种材料或工具,教材可以分为有形的(物质的)和无形的(精神的)。

然而,随着学生思想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材的概念也应有新的内容。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师生进行教学活动,不是为了学会教材里的内容,而是以教材为中介进行交往沟通,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分析问题,获得发展并开拓展技能空间。教材的主要成分是教科书,为了应对高职教学,高职高专类美术教科书应运而生,高职高专类教科书“职”在哪儿呢?

1.普通高校类艺术教科书以技法内容为主,形成了学生多以临摹为主按照课本机械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下来,便造成学生的美术作业缺乏个性,想象力不够丰富,没有创造性等问题。而高职高专类教科书能紧扣社会对艺术的要求,以适应社会为出发点。例如高职高专类艺术教材《设计简史》,内容对技法涵盖较全,同时能把设计的内涵与现代社会的设计需求相结合,使本来沉闷的纯理论学习充满了趣味与社会性,能引起高职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广泛兴趣。

2.高职高专类教科书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指导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分析。例如:在色彩构成冷暖色的这一知识点上,普通高等院校教科书以简单的图形、单调的色彩绘制,直接传授冷暖色对比技巧,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高职高专类教材则通过强调摄影或服装设计中的色彩对比,进而深入到风景画与服装设计中冷暖色运用与艺术表现的内在关系,实际联系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冷暖色对比技巧学习的兴趣。

3.高职高专类教科书的“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如《室内人体工程学》一课,从人体解剖图片到大师的作品,能让学生认识“人—机—环境”相结合的规律,而后则让学生亲自对同学伙伴进行测量、对现有的室内家具等进行测定,切实观察、感受、体会人与物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牢固地掌握家具设计主要应用为人体服务的意识,获得控制家居装饰与人体比例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平等、和谐的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在中国一百多年历史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在课堂上一直作为主角站在讲台上,显示了教师的权威性,师生间的交流方式是单向的、缺乏互动性。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高职高专类艺术实训课改已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了全新的改版,变成了由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中营造良好的实训与理论结合的课堂氛围。

在上课期间,笔者上的第一门课是《色彩构成》,在这门课里,笔者一直扮演着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整个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在《室内人本工程学》教学中笔者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意见,并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相应的人体项目数据测量。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习效果也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见,高职高专类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并不是只站在讲台上就行,而要走下讲台、放下身段,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活动,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有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但不少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者干着与小组讨论无关的事情,使小组活动只流于形式,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而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小组成员身上,然后相互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贡献和分享每个人的认识成果,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更为深刻,也能更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比如,在《室内人体工程学》这门课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各自收集不同的人体数据,课堂上,由每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利用各组员收集回来的人体数据,进行讨论、设计,然后组长给各成员进行分工,如:测量数据、制作模型、设定比例……通过交流合作来创作出有自己小组特色的作品。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不会在小组里无所事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

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沿袭着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原则,可见,文学艺术对中国画的影响深远,这就是一个美术与文学结合的经典例子。尤其是高职高专类学生,他们在毕业后面临的都是以技能体现为主的职业。因此,在高职高专类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它相关科目的知识点,充分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让学生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在教授《人体工程学》的过程中,除了艺术造诣的学习外,还应相应增加如:力学、物理学、生物学这些跟人有关的科目。让学生能够在科学的理性中展示艺术的个性,激发和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上欣赏课时,除了了解大师创作技法、创造性思维外,也可以结合历史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包含的故事。这样欣赏课听起来就不会太沉闷,学生也更容易领会大师的内心世界。

四、在课堂上,用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作品

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应该有所转变。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

在教学中,不能随意用“好”与“不好”来评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而美术往往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善待学生的意见,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活动过程以及他们的每一幅作品,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是很有创新性的,教师在这时候再给予他们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学生才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化为内在动力。再者,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分散评价,如分成色彩、构图、创意、手工……一项项地给分数,让学生更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可以适当地给上评语。

教师欣赏学生作品,成为学生的赏识者,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五、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如果在课堂上,既能看见,又能听到,还能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得的信息量肯定比单一听课的效果好。

在教学中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与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图片欣赏、技法练习等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具活力和时代气息,课堂教学也显得既生动活泼又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能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美术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和欲望,给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高职高专类美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通过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之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合格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宋乃庆,徐伸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2]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