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范文1
的大气污染。
近年来,各地雾霾频发,如何治理大气污染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省在2014年2月26日颁布了《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实施1年多以来,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给各地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空气生态补偿的研究十分缺乏。
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内涵
概念
在探讨空气生态补偿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生态补偿的概念。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补偿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众说纷纭。在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中较具代表性的学者如武汉大学杜群教授,她认为生态补偿是国家或社会主体之间约定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环境资源保护主体提供利益补偿【1】。
基于此,笔者认为,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定义如下:以改善和保护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通过政府政策和市场等手段对大气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及其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或者措施。它包括大气环境的破坏者对其受害者的补偿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主体得到的相应补偿。
空气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根据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外部性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另外,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对于公共物品供给进行调节时常常出现“市场失灵”问题。空气对于人类来说是必需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但是大气环境的破坏者没有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惩罚,而改善空气质量的主体也没有得到补偿,出现空气环境领域的“外部性”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解决空气的“外部性”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的最终成果体现在环境空气质量上,而建立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则可以将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或恶化的外部环境成本体现到其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本中,能够较好地解决大气环境领域的“外部性”问题。
空气生态补偿现状
国外较早就开始尝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公认的生态补偿机制最早源于1976年德国实施的Engriffs regulung政策。到目前为止,国外在实践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政府直接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征收生态补偿税”的生态补偿模式。但是国外并未建立明确的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而是将其并入整个的生态补偿模式中。
而对于国内来说,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在流域、自然保护区、森林等方面建立并实施了生态补偿制度。但是目前仅有山东省在2014年颁布了《暂行办法》,开始尝试建立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因此,考虑到国内外建立空气生态补偿的现状及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将重点分析山东省建立空气生态补偿的具体办法,借鉴其经验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将其更好的推广至全国。
可供借鉴方面
据调查显示,2014年初全国空气质量“十差”山东占了三个,且大范围雾霾天气笼罩山东。通过实施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奖惩机制,倒逼各市积极改善空气质量,各市空气质量普遍大幅度提高。其中,聊城市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从保持13年的空气质量倒数第一,跃居到中等水平的空气质量。显然,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非常大。
从以上实施前后的效果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山东省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中有较多可供借鉴方面。
建立了资金奖惩机制。设立了专项“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并建立了资金奖惩机制,每季度根据考核结果下达补偿资金额度,视考核结果而定有奖有罚,能借此倒逼各市积极改善空气质量。
考核计算公式较明确。山东省《暂行办法》第8条规定了各市考核并计算补偿资金的公式,在考核因子的设置上,把目前影响空气质量的四项因子全部纳入,且指标考核权重设置符合山东省实际。尽管公式非常复杂,涉及到各种指标的变化计算和权重及各种系数等,但是公式操作性很强,计算方式非常清晰,能够对空气质量改善或恶化情况进行明确量化的考核。
信息公开较好。考核采用的自动监测数据每月通过市环保局官方网站,数据和计算方式公开透明,并且各市每季度上缴或市级下拨的资金额度公开透明。考核结果公开并进行排名,形成了各市相互进行竞争,能够更好地促进各市积极提高空气质量。
结合实际设置调整系数,更加公平。根据自然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条件,将全省17个市分为两类进行考核,即设置了稀释扩散调整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在因素对生态补偿考核带来的影响,增加了公平性。
我国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山东省建立的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方面,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及山东省的经验来分析,我国目前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考核内容不全面。山东省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对各市的季度考核只单独考核其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而缺少对其他相关重要工作的考核,如信息公开工作、宣传教育工作等,单方面注重考核结果。从《暂行办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山东省只考核其空气质量改善情况。
奖惩措施单一。从《暂行办法》中可知,对各市的考核结果的奖惩主要是生态补偿资金的奖惩,而获得的补偿资金统筹用于行政区域内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各市积极提高空气质量,并且也有利于各市形成相互评比和竞争的形势。但是,对于政府公务员个人来说,这一奖惩措施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其年度绩效考核。
没有考虑生态存量,对某些地区不公平。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两类,即一类区和二类区。一类区生态存量大即一直空气质量好,其良好的空气提高了全省或者全国的空气质量,并且也牺牲了一定的发展机会,但是在空气生态补偿中没有对其进行补偿或者予以侧重。
生态补偿资金巨大,来源单一,存在潜在危机。从《暂行办法》中可以看出,生态补偿资金实行省、市分级筹集,是地方财政。并且其支付方式是省市上下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方式缺乏。而资金实行每季度计算清缴,从清算结果来看,生态补偿资金巨大对地方财政来说是不小的压力。横向转移支付方式的缺乏也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没有考虑未来发展情况。目前空气生态补偿没有考虑到,随着未来的发展,政府治理空气污染将促使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而与此同时,空气的生态补偿功能也将逐渐削弱。跟此相对应的奖惩标准也应该降低,即资金补偿系数应该逐渐递减。从山东省《暂行办法》可以看到,其资金补偿系数是一个固定值,为20万元/(微克/立方米),所以说不尽合理。
空气生态补偿机制路径推广
从山东省的实践情况可以看出,其建立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对其改善空气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见值得推广研究。上述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思路将其推广至全国各省市,以便更好的改善全国空气质量。
考核方法和内容上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情况、信息公开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三方面的考核
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考核。各省市结合本省的空气污染具体情况,在相应的权重设置和资金补偿系数等方面跟山东省有所区别,并且另外设置了生态存量系数和生态补偿资金递减系数。结合我国大多数省份空气污染状况,各省应对PM2.5、PM10、SO2、NO2这四类污染物季度平均浓度同比变化情况进行考核,P、M、S、N分别表示这四类污染物的季度平均浓度,I1、I2、I3、I4分别表示这四类污染物的考核权重,各省市结合本省具体情况确定。
考核计算公式:某一地区的考核得分K=【(Pt-1-Pt)×I1+(Mt-1-Mt)×I2+(St-1-St)×I3+(Nt-1-Nt)×I4】×C×T.(其中,t-1表示考核区县上年同季度污染物平均浓度;B为生态补偿资金系数,各省市结合本省空气污染情况及财政状况确定,参考值为25万元/(微克/立方米);B′生态补偿资金递减系数,当T
信息公开考核。为确保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量化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保证空气生态补偿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故有必要将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信息公开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信息公开量化考核总分I设置为3分,根据每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每项指标的具体子分数,在进行量化考核时相应的公开指标公开程度不合格或使用虚假的数据进行公开的则该项指标的子分数归零,全部指标合格即满分3分,加总合格指标子分数即为信息公开工作量化考核总分数。而这些具体的指标由各省市环保厅(局)根据环保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并结合空气生态补偿来制定。
宣传教育工作考核。为巩固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实行的基础,评价机制运行主体是否及时全面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成为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量化考核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宣传教育工作量化考核总分E设置为2分,根据每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每项指标的具体子分数,在进行量化考核时相应的宣传教育指标不达标的,则该项指标的子分数归零,全部指标合格即满分2分,加总合格指标子分数即为宣传教育工作量化考核总分数E。同样,这些具体的指标由各省市环保厅(局)根据环保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并结合空气生态补偿来制定。
最后,总体考核得分考核方法为将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考核分数K、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分数I、宣传教育工作考核分数E加总,根据所得总分R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考核奖惩机制上包括生态补偿资金奖惩机制和考核得分奖惩机制
生态补偿资金奖惩机制是指根据上述相关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一个地区的考核得分,并基于此计算出生态补偿资金额度以进行奖惩。若某地区补偿资金额度计算结果为负表示有关地区应向上级交纳的资金,如果为正则表示各地区获得的补偿资金,补偿资金统筹用于行政区域内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项目。
而考核得分奖惩机制则包括“一票否决制”和“改善加分制”两项。“一票否决制”是指在“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考核”项中,如果某地区考核得分K为负数,则表明该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相关工作没有做好。对此,不仅在生态补偿资金上有上述中的惩罚措施,而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具体来看就是,K为负数的话,则对地区政府部门年终绩效考核中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相关工作考核得分全部得分为零。
另外,“改善加分制”是指在上述具体考核方法中的总得分R(R=K+I+E),由一票否决制可知,否决完K为负数的地区之后,其他地区总得分一定是大于等于零的。总得分为大于等于零表明该地区做好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因此制定了改善加分制这一奖励措施。改善加分制具体是指将总得分R加入地区政府部门年终绩效考核结果中去,以不超过相关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考核总分为上限,具体方法由省市环保厅(局)会同省市公务员人事主管部门制定,并报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务院备案。
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生态补偿金潜在压力
改进和调整现有的财政与金融措施。制定新的财政收入分配措施,将空气生态补偿资金列入本级地方财政预算,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按照税费改革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改革,逐步完善税制,进一步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功能。
扩大空气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
现行的空气生态补偿补偿主体仅是省和各市政府,可将政府主体扩大至中央政府。例如,如果某省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得分计算结果为负,则表示其空气恶化,不仅该省各地区应向该省政府缴纳一定的生态补偿金罚款,而且还应按一定比例向中央财政上缴,作为中央政府对该省空气污染恶化的一种惩罚,而这笔罚款将用于中央政府对空气质量改善的省份的一种奖励。而另一方面,还应将企业和个人等微观主体纳入空气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例如,各省市政府可将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提高,并且扩大其征收范围,而对于排放大户的个人也需将其纳入征收范围。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人采用了节能环保技术间接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升,政府应对其进行补偿。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
作者简介:1陈发明(1994,7―),男,江西赣州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
2杜清(1992,9―),女,四川巴中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
潘敏(1996,9―),男,江西赣州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
3叶丽平(1993,12―),女,四川泸县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
明琬俊(1994,10―),女 ,重庆忠县人 ,从事市场营销研究.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范文2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综合指数;影响因素;江苏泰州
中图分类号 X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08-02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 of Ambient Air Quality in Taizhou City
ZHAO Li
(Ta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in Jiangsu Province,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he ai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s were analyzed during 2013―2015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variation trend of air quality in Taizhou after emission restric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air quality of Taizhou had been getting better gradually after emission pared with 2013,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AQI had increased 7.9 percentage points in 2015. At the same time,the rate of PM2.5 in the air quality comprehensive index had declined year by year.The structure adjustments of anergy,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realignment of the pollution sources were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air quality.In addition,favorable weather conditions was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ambient air quality;excellent and good rates;comprehensive index;affecting factors;Taizhou Jiangsu
泰州市坐落在长三角北翼,近2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聚集引发了能源和物质消费的激增,空气质量受人为活动影响越来越显著,以城市为中心的复合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大量的污染物极易导致呼吸系统及心肺系统疾病,极大程度地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这样的环境与生态中国的梦想相去甚远。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依据2013―2015年泰州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采用空气质量优良率、综合指数等评价指标,对近年来泰州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为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采用2013―2015年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长期定点监测数据,数据来自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平台。
1.2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
1.3 评价方法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 663-2013)》进行评价。空气质量变化特征用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评价采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反映大气质量年际变化特征。
单项质量指数、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i=■(1)
Isum=∑■■Ii(2)
式中:Ii为指标i的单项指数,包括全部6项指标;Ci为指标i的评价浓度值;Si为指标i的标准值,当i为SO2,NO2、PM10及PM2.5时,Si为污染物i的年平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当i为O3时,Si为日最大8 h平均的二级标准限值;当i为CO时,Si为24 h平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Isum为综合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气质量优良率变化
由表1可知,2013年泰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0 d,占比60.3%;2014年优良天数232 d,占比63.6%;2015年优良天数上升到249 d,优良率达到68.2%,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度的提升主要归功于近几年实施了严格的减排措施。
各季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析表明,静风和小风频率高、稳定层结几率高以及降水少等不利气象因素[1],造成冬季污染严重,优良天数最低,不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相比而言,夏季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呈下降趋势,2013年夏季优良天数68 d,2015年仅为61 d,这主要是因为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发生频率增加[2],致使夏季优良率降低。有研究表明[3],O3在特定情况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将超过PM2.5成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
分别计算2013―2015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影响泰州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依次为PM2.5、PM10、O3、NO2、SO2、CO。随着减排措施的深入执行,PM2.5和PM10在综合指数中占比逐年下降,反之,O3占比逐年增加。很多学者指出[4-5],随着经济发展,汽车及其他污染源的增加将会造成臭氧污染现象更加突出。
2.2 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泰州市PM2.5和PM10日均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近3年相关系数平方分别达到0.897、0.878、0.899。线性拟合方程显示,PM2.5/PM10比值依次为0.746、0.628和0.652(图2)。北京市、南京市等多地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相近[6-8]。与2013年相比,2015年细颗粒物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比下降。结合细颗粒物在综合指数中占比的下降趋势,可见减排措施初见成效[9]。
3 空气质量改善原因分析
3.1 实施严格减排措施
提高重视程度,强化行政推动。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报机制,按季度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形成了强大的工作监督压力。
减排的关键是优化结构调整,削减源头排放。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建设,把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作为项目审批的前提条件。严控煤炭使用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严格控制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新增量,重点削减非电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有关工作报告显示,2015年泰州市关停整治燃煤锅炉550台(座)。
突出重点领域,狠抓专项治理。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对全市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指导;关于机动车尾气治理,可深入推进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严格执行黄标车、无标车区域限行政策,淘汰高排放机动车;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将建筑工地扬尘管控与招投标挂钩;严格落实“四级巡查”等秸秆禁烧工作措施。
3.2 气象条件变化
有利的气象条件是空气质量好转的外部环境条件。气象资料显示,2013年泰州市降水次数57次,降水量819.6 mm;2014年降水66次,降水量953.9 mm;2015年降水81次,降水量1 157.7 mm。降水对污染物清除作用十分显著,与2013年相比,2015年降水条件较好,这也是空气质量逐渐好转的重要原因(表2)。
4 空气质量改善的制约因素
4.1 产业结构偏重
虽然近几年泰州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电力、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仍占有相当比重,能源消费一直以煤为主,扬尘、机动车污染等“城市病”存在加重趋势。加上全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转型步伐可能放慢。短期内,城市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将高位削减,超过环境容量。
4.2 工作基础薄弱
面对艰巨的治理任务,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相对薄弱。大气治理的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大气执法监管力量需要增强,资金投入需要增加,尤其亟需出台保障治污设施长效运行的经济、价格政策。监测、科研、管理技术储备不足,空气质量预测特别是重污染天气预测能力仍需大幅提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有待进一步完善,PM2.5源解析研究刚刚起步,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 结论
(1)与2013年相比,2015年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7.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2)影响泰州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依次为PM2.5、PM10、O3、NO2、SO2、CO。PM2.5和PM10在综合指数中占比逐年下降,O3占比逐年增加。与2013年相比,2015年细颗粒物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比下降,减排措施初见成效。
(3)严格的减排措施,有利的气象条件是空气质量好转的主要原因。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基础,是保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
6 参考文献
[1] 张夏琨,王春玲,王宝鉴.气象条件对石家庄市空气质量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1,29(1):42-47.
[2] 殷永泉,李昌梅,马桂霞,等.城市臭氧浓度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4,25(6):16-20.
[3] 沈琰,杨卫芬,蔡惠文,等.常州市典型臭氧污染天气过程及成因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12):173-182.
[4] 段玉森,张懿华,王东方,等.我国部分城市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增刊1):34-39.
[5] 王雪梅,符春,梁桂雄.城市区域臭氧浓度变化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1,14(5):1-3.
[6] 于建华,虞统,魏强,等.北京地区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1):45-47.
[7] 喻义勇.南京亚青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原因分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1):5-9.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范文3
关键词:空气质量指数;气象条件;相关性;逐步回归
中图分类号 X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61-05
Abstract: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daily air quality index(AQI)and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Chuzhou City in 201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 quality change and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Chuzhou Cit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year,the air quality in Chuzhou in 2015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and the trend of further deterioration.Air quality for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followed by mild pollution,the main pollutants to PM2.5-bas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asonal AQI and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AQI was the highest in winter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was the highest. The summer AQI was the lowest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was the smallest. AQI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ean pressure,mean temperature,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daily range of temperature,mean wind speed,daily precipitation and AQI of the day before. The AQI regression equation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overall trend and average state fitting of AQI throughout the year,but the ability to fit the extreme value is insufficient.
Key words:Air quality index(AQI);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Correlation; Stepwise regression
城市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1-4],国内学者对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5]、空气污染指数节气分布[6]、空气污染变化特征[7]、首要污染物浓度变化[8-9]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不同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地区差异也很明显[10]。
作为南京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滁州市自2008年开启“大滁城建设”,随着城市规模与GDP总量的快速增长,城市空气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2016年5月12日,因环境质量未得到有效改善,环境执法力度亟待加强,滁州市被国家环保部点名通报。目前,针对滁州市的空气质量变化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主要分析了2015年滁州市空气质量指数(AQI)[11-12]与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并探讨AQI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滁州市AQI预测及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自2015年1月1日起,滁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点分别位于市老年大学、监测站和市人大宾馆)执行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1],监测并空气质量指数(AQI)[12]代替原有的空气污染指数(API)[13]。2015年滁州市空气质量日报(逐日AQI、首要污染物、各污染物日均浓度)由滁州市环境保护局提供;2009―2014年滁州市空气质量月报来源于滁州市环境保护局数据中心;2015年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来源于滁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观测数据。
1.2 分析方法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依AQI数值将城市空气质量划分为6级(见表1)。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是单项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的空气质量指数,AQI=max{IAQI1,IAQI2,…,IAQIn}。AQI大于50时,IAQI最大的污染物为首要污染物,若IAQI最大的污染物为两项或两项以上时,并列为首要污染物,IAQI大于100的污染物为超标污染物。AQI与各污染物浓度月平均值为全月日值平均,数据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气质量时间分布特征
2.1.1 2015年空气质量概况 图1为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滁州市不同空气质量类别所占日数的百分比,由图1可见,滁州市2015年出现频率最高的空气质量等级为二级良,占年总日数的58.4%;其次为三级轻度污染,出现频率为20.8%;再次为一级,出现频率为13.7%;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出现频率分别为5.5%、1.6%;2015年未出现严重污染,优良空气质量等级占年总日数的比率(也称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2.1%。年平均AQI为85.5,峰值为258,出现在10月16日。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全年出现272d,其次为PM10、NO2,出现日数分别为41d、6d,可见造成2015年滁州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细颗粒物PM2.5。
图2为2009―2015年滁州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变化,由图2可见,2009―2015年平均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0.5%,2009―2012年滁州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较为稳定,保持在96%以上,2013―2014年达标率降至85%左右。2015年滁州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再次出现明显下降,与2014年相比,降幅为15.0%,其中空气质量类别为优的比率下降5.8%;与2009―2014年均值相比,空气质量达标率降幅达到21.5%。由此可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逐步显现,与环保部通报相符,2015年滁州市空气质量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1.2 AQI月变化特征 运用SPSS18.0软件对2015年滁州市各月AQI进行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F分布的观测值为9.686,对应的概率ρ值小于0.001,所以认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前提下,2015年滁州市各月AQI存在显著差异。
图3为2015年滁州市AQI月平均值和标准差变化,由图3可知,2015年各月平均AQI均在50以上,其中1、2、5、10、12月这5个月份月平均AQI超过年均值,为污染高发月份,其中5月和12月空气质量类别为优的日数均为0。AQI最大值出现在12月,达到126.9,空气质量最差,月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32.3%,1月次之,AQI为106.9;3月AQI最低,为62.3,空气质量最好,月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6.8%,7―9月AQI较低且变化平缓。比较各月平均AQI的标准差可以发现,12月标准差最大,其次是10月、1月;3月标准差最小,其次是9月、8月,这与AQI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AQI较大时,空气质量变化幅度大,AQI较小时,空气质量相对比较稳定。
2.1.3 AQI季节变化特征 对2015年滁州市四季AQI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F分布的观测值为18.530,对应的概率ρ值小于0.001,所以认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前提下,2015年滁州市四季AQI存在显著差异。
图4为2015年滁州市四季AQI平均值和标准差变化,从图4可以看出,滁州市AQI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秋、冬四季AQI平均值分别为77.3、72、83.9、109.3,冬季AQI平均值最高,夏季AQI平均值最低,这说明2015年滁州市冬季空气质量最差,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空气质量最好。从AQI的标准差变化也可以看出,AQI在夏季变化波动最小,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波动最大,与四季AQI的变化趋势一致。滁州市冬季并无集中供暖,AQI却呈现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态势,其原因可能是冬季大气层结较稳定,静稳天气多,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14],而夏季对流旺盛,降水增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
2.2 AQI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2.1 AQI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利用滁州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2015年逐日AQI(2015年1月2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特征,选取的气象要素包括平均气压、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降水量以及前一日AQI,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AQI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平均风速、日降水量以及前一日AQI在0.01水平上均显著相关。其中,AQI与前一日AQI相关系数达到0.651,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空气质量变化存在累积和稀释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15]。AQI与平均气压显著正相关,说明气压对AQI有显著的负效应,即气压越高,AQI越高,空气质量越差。这是由于高压系统控制下大气层结相对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当低压系统控制时,近地面污染物随空气辐合上升,易于扩散,降低污染物浓度[16]。AQI与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说明气温对AQI有显著的正效应,即气温越高,AQI越低,空气质量越好。这是因为气温越高,近地面对流活动越强,大气层结越不稳定,污染物易于扩散[16]。这与2015年滁州市空气质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相符,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冬季空气质量最差。AQI与平均风速显著负相关,说明风速对AQI有显著的正效应,即风速越高,AQI越低,空气质量越好。这是由于大风天气有利于污染物扩散,降低污染物浓度,提高空气质量;当风速较小时,污染物因扩散条件差易累积,影响空气质量[16]。AQI与日降水量显著负相关,说明降水对AQI有显著的正效应,即降水量越高,AQI越低,空气质量越好。这是因为降水对空气中的污染物有冲洗、溶解等作用,有利于污染物湿沉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近地面污染物浓度[16]。
2.2.2 基于气象要素的AQI回归方程建立与拟合效果检验 选取与AQI显著相关的气象要素(平均气压、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平均风速、日降水量)以及前一日AQI共7个因子作为自变量,以AQI为因变量Y,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17-18],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AQI回归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的回归方程(1)如下:
为检验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利用方程(1)对2015年(1月2日至12月31日)滁州市AQI进行拟合,并与AQI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如图5所示,回归方程的拟合值与AQI实测值变化基本一致,拟合效果较好。对两组数据的统计量进行分析,观测数据的平均值为85.53,最大值258,最小值24,标准差为39.097;拟合数据的平均值为85.20,最大值198,最小值-11,标什钗28.920。由此可见,观测数据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拟合数据,回归方程对全年AQI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平均值拟合效果较好,但对极值的拟合能力较差,拟合结果更趋于平均。
3 结论与讨论
(1)2015年滁州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2.1%,与上年相比,下降15%;与2009―2014年均值相比,降幅达到21.5%,空气质量未得到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为良的等级出现频率最高,占年总日数的58.4%,其次为轻度污染,出现频率为20.8%。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全年出现272d,是造成2015年滁州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2)2015年滁州市年平均AQI为85.5,最大值为258,出现在10月16日。各月AQI存在显著差异,12月平均AQI最高,均值为126.9;3月平均AQI最低,为62.3,AQI均值越高,该月空气质量变化幅度越大,空气质量越不稳定。四季AQI也存在显著差异,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AQI均值最高,波动幅度最大,夏季AQI均值最低,波动幅度最小。
(3)相关性分析表明,AQI与平均气压、气温日较差、前一日AQI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风速、日降水量显著负相关。其中,AQI与前一日AQI相关系数达到0.651,说明空气质量的变化存在累积和稀释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空气质量指数预报需考虑这一因素。基于气象要素建立的AQI回归方程对全年AQI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平均状态拟合效果较好,但对极值的拟合能力不足,甚至出现不符合逻辑的负值,回归方程需进一步优化,选取更多的气象要素,并结合近地面与高空天气形势进行分析,提高拟合效果。
(4)受资料限制,滁州市环境监测站自2015年1月1日起,才开始监测并AQI数据,本研究仅对2015年一年的AQI进行分析讨论,样本数量有限,建立的回归方程存在局限性。本研究未对PM2.5、PM10、NO2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未来可结合新增数据样本,进一步开展分析探讨,为滁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煜中,潘华盛,张桂华,等.气象条件变化对哈尔滨市空气质量的影响[J].气象科技,2003,31(6):361-365.
[2]黄容,郭丽娜,马艳.2006―2012年青岛市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2):37-43.
[3]常炉予,赵天良,何金海,等.周边气象条件对南京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6):95-101.
[4]TE Stoeckenius,C Hogrefe,J Zagunis,et al.A comparison between 2010 and 2006 air quality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mission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used in simulations of the AQMEII-2 North American domain[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5,115:389-403.
[5]林长城,王宏,陈彬彬,等.厦门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1):79-83.
[6]冀翠华,王式功,王敏珍,等.2001-201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节气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6):108-114.
[7]谢志英,刘浩,唐新明,等.北京市近12年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5,9(9):4471-4478.
[8]王海畅,吴泽邦,周景博,等.北京上甸子站PM2.5浓度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5):99-104.
[9]王宏,林长城,蔡义勇,等.福州市PM10突变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8,24(5):564-568.
[10]祁栋林,张加昆,李晓东,等.2001-2011年西宁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2):51-59.
[11]国家环境保护部.GB3095-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12]国家环境保护部.HJ633-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13]国家环境保护部.GB3095-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14]王冠岚,薛建军,张建忠.2014年京津冀空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6,39(1):34-42.
[15]白雪,张翠艳,纪源,等.锦州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6,32(2):52-58.
[16]姚海涛,唐迪,董钰春,等.江苏省宿迁市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399-405.
[17]吴嘉荣.用线性回归法建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式[J].海峡科学,2005(12):27-28.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范文4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污染 治理 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
判断的。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污染物在空气中成分的多少,决定着空气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好坏。所以我们要通过对空气污染物的研究控制其在空气中的比重,判断空气污染指数,寻找空气污染物的来源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空气质量,保证人类健康。
由于有些城市的企业对工业发达的追求,对污染物的负面影响理解不够,预防不利,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我们通过对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其他空气污染物以及空气质量的污染指数进行分析,找出对空气污染起主要作用的因子,控制其在空气中的比列,从而达到治理空气污染的目的。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反应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本文是通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以及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来分析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当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三级及三级以上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二、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是从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而来的。1904年Charls Spearman提出这种方法用来解决智力测验得分的统计,这是因子分析的起点。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相似系数)矩阵的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影响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变量,并用这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或样品)之间的相关(相似)关系。这里,这少数几个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通常被称为因子。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因子分析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主因子分析法。
三、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根据空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选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以及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这五个指标。
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化工、炼油、硫酸厂的生产过程。
二氧化氮是一种棕红色、高度活性的气态物。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人为产生二氧化氮的主要来源是: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电厂废气的排放等。二氧化氮还是酸雨的成因之一。
可吸入漂浮物是指悬浮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将常规检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等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3.2.收集数据
3.3 进行分析
R程序:x
fact
fact$scores
各地区的因子得分:
Cumulative Var为累积方差贡献率,由结果可知前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1.5%,所以可选取前两个因子。
因子模型为:
x1=-0.873f1+0.318f2+ε1
x2=-0.254f1+0.748f2+ ε2
x3=-0.136f1+0.525f2+ ε3
x4=0.721f1-0.527f2+ ε4
x5=0.979f1-0.189f2+ ε5
公因子f1在x1,x4,x5上的载荷比较大,公因子f2在x2上的载荷比较大。
3.4 综合评价
通过数据和分析可知,越是发达地区的污染反而没有欠发达地区严重,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和环境问题。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森林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们通过环境质量评价是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换将质量的污染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
四、建议
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
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
(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领导必须树立
正确的政绩观,学会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范文5
关键词:工业化;能源效率;技术进步;空气质量;因素分解法
中图分类号:F205;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109-05
1问题的提出
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使得细颗粒物(PM2.5)迅速成为社会热词。其实,这样的空气问题不仅发生在中国,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也普遍存在着。不论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工业国,还是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准工业国,都已经或正在为工业化付出惨痛代价。为有效改善工业化带来的空气质量恶化,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空气质量。这些措施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措施是提高能源效率,指的是从源头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第二类措施是改进治污技术,指的是利用污染处理设备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使之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损害。那么,由于所处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工业国与准工业国在治污减排的路径选择上有何不同?本文利用1990~2009年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越南、印度、俄罗斯、阿根廷和巴西等13个国家①的数据,用可吸入颗粒物(PM10.0)代表空气质量,通过因素分解方法将各国空气质量分解为能源效应和技术效应两个部分,比较并评价在6个工业国和7个准工业国中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差异性。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World Bank)。
2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工业化、能源效率与技术进步的文献主要分为如下两个方面:一部分文献研究了工业化下的污染排放问题,一部分文献研究了能源效率与技术进步在改善环境质量中的作用与贡献。
第一类文献对工业化与环境的讨论起源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其含义是,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与中期,环境污染随收入增加而日趋严重,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污染随收入增加而逐渐得到改善。近年来,许多文献用各种污染物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1~3]。一些学者用工业化发展水平代替EKC中的收入,专门研究了污染排放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4],发现工业化水平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污染排放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到达某点后又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不过,这些研究对污染排放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降低的原因避而不谈,认为环境能够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自我调节,忽略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在提高能源效率和改进治污技术方面做出的努力。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学者也开始探讨工业化中的环境问题。涂正革[5]通过方向性距离函数研究了工业化进程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认为现阶段中国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中国工业高速增长、污染减少的核心动力。唐德才[6]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同区域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这不仅对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对环境也是有利的。
第二类文献比较能源效率和技术进步在降低污染排放中发挥的作用,这类研究多采用因素分解法,将污染排放总量或排放强度分解为包含能源效率和技术进步在内的诸多因素,比较这些因素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贡献大小。Thomas等[7]分解了1970~1990年美国五种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发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Zhang[8]分解了1980~1997年中国CO2排放量,发现能源消耗强度提高是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Hamilton和Turton[9]分解了1982~1997年OECD国家的CO2排放量,发现能源消耗强度降低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李荔等[10]分解了1997~2007年中国各地区的SO2排放强度,发现能源强度变化对SO2排放强度变化起到了最为显著的作用。成艾华[11]分解了1998~2008年中国工业SO2排放强度,发现技术效应对工业SO2减排的贡献最大。
3空气质量的因素分解模型
根据Sun[12]的完全分解模型,用可吸入颗粒物代表空气质量,将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强度分解为能源效应和技术效应。具体地,在时间段[0,t]内,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强度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越南的排放强度是最高的,这与越南成为世界工厂的情况相符。而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平均排放强度为0.0109微克每立方米,低于泰国、越南和阿根廷等其他准工业国,却高于俄罗斯和巴西等其他金砖国家。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空气质量的降低为代价的,尽管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减缓了空气质量的恶化,但相对除印度外的其他金砖国家来说,这种代价是较大的。
从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强度的分解结果看,各国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强度的降低不仅源于能源效率的提高,还源于治污技术的改进。比较能源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贡献率,4个准工业国和2个工业国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源于技术效应,如印度、巴西、泰国、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亚;4个工业国和1个准工业国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源于能源效应,如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2个准工业国的能源效应与技术效应的贡献率相当,如中国、越南。
图1为工业国与准工业国在不同工业化阶段下能源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散点图,横轴为人均GDP,纵轴分别为能源效应贡献率和技术效应贡献率。为了得到更加一般化的结论,对能源效应贡献率和技术效应贡献率上下1%进行了缩尾处理(Winsorize)。由图1可知,左图的纵轴代表能源效应贡献率,右图的纵轴代表技术效应贡献率。在准工业国的样本群中(即两个图左边的样本群),能源效应贡献率与技术效应贡献率的分布均较为分散,随着人均GDP的增加,逐步收敛。在工业国的样本群中(即两个图右边的样本群),随人均GDP的增加,能源效应贡献率逐渐增加,而技术效应贡献率逐渐降低。由此推测,在工业国,能源效应与技术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各国权衡能源效应与技术效应两种手段的成本收益,在两种治污减排手段中做出选择。随着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能源效应逐步替代技术效应,成为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手段。
4.2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准工业国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的差异比较
不同准工业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是有差异的,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划分标准,将7个准工业国划分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和工业化高级阶段4个组,分别统计不同组的排放强度、能源效应贡献率、技术效应贡献率的均值,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随着准工业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强度逐渐下降。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能源效率十分低下,平均每产出1亿元GDP需要消耗113.1078千吨石油当量的能源,其中,俄罗斯在1999年的能源消耗强度高达310.8574千吨石油/亿元。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能源效率逐渐提高,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的能源效率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的近5倍。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到工业化高级阶段,治污技术改善导致的排放强度降低时高时低,不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在逐渐下降。
第二,资源禀赋。资源禀赋越丰裕,资源稀缺意识越淡薄,能源效率贡献率越低,技术效率贡献率越高。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燃烧,而可吸入颗粒物正是通过燃烧产生的。因此,污染排放与能源消耗是密不可分的。当准工业国步入工业化阶段后,与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相比,资本和技术等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一些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准工业国输出资源、引进资本,成为工业国的加工厂和污染避难所,例如越南。另外一些国家拼资源、搞建设,最终陷入资源诅咒,例如俄罗斯。与准工业国相反,工业国能源进口比例远远超过准工业国的能源进口比例,表明自然资源相对其工业发展是稀缺的。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工业国的自然资源租金占GDP比例是较低的,除澳大利亚外,其他工业国的这一比例均不超过2。尤其是日本,其自然资源租金占GDP的比例为0.03,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耗比例为80.79%,是13个国家中最高的。
第三,技术水平。研发支出比例越大,金额越多,技术水平越高,能源效率贡献率越高,技术效率贡献率越低。1990~2009年,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研发支出占GDP的年均比例分别为3.15%、2.47%、2.17%、1.78%、2.63%和1.84%,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泰国、越南和阿根廷的比例分别为1.04%、0.74%、1.10%、0.97%、0.22%、0.19%和0.45%。工业国不仅在研发支出比例上远远超过准工业国,如果考虑上经济总量的差异,两类国家在研发支出规模上的差异将更大。
6结论与启示
工业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繁荣,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成长,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如何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保证空气质量已成为全球问题。现有研究主要讨论了工业化背景下的污染排放,较少研究工业化背景下的治污减排。能源效应与技术效应同是提高空气质量的两种手段,工业国和准工业国会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研发投入,比较两种手段的成本与收益,在两种手段中作出权衡。
本文利用1990~2009年6个工业国和7个准工业国的数据,通过因素分解方法将各国空气质量分解为能源效应和技术效应两个部分,比较并评价工业国与准工业国中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差异性。研究发现,由于工业国与准工业国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工业国与准工业国选择了不同的治污减排路径。工业比例较高、资源相对丰裕、技术水平较低的准工业国尚不具备全面提高能源效率的市场条件,改进治污技术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最优选择。工业比例较低、资源相对枯竭、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国,其治污技术的改进空间较小,越来越依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来改善因工业化带来的空气质量恶化。
参考文献:
[1]De Bruyn S M, van den Bergh J C J M, Opschoor J B. Economic Growth and Emissions: Reconsidering the Empir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 (2):161-175.
[2]Dasputa S, Laplante B, Wang H, et al. 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16):147-168.
[3]Dinda 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 Surve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9:431-455.
[4]张赞. 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关系[J]. 财经科学, 2006(2):47-54.
[5]涂正革.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 经济研究, 2008(2):93-105.
[6]唐德才. 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基于制造业行业和区域的面板数据模型[J]. 软科学, 2009(10):6-11.
[7]Thomas M Selden, Anne S Forrest, James E. Lockhart. Analyzing the Reductions in U.S.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1970 to 1990[J]. Land Economics, 1999 (1):1-21.
[8]Zhang Z X. Decoupling China s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from Economic Growth: 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World Development, 2000(4): 739-752.
[9]Hamilton C, Turton H. Determinants of Emissions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 [J]. Energy Policy, 2002(1):63-71.
[10]李荔,毕军,杨金田等.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地区差异分解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3):34-38.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范文6
申办奥运会时,北京环保部门对奥组委有两个承诺,一是2008年北京市全年的空气质量要比过去的几年都有改善和提高;二是在奥运期间,也就是2008年8月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
2008年,北京市民畅快地享受了一次空气大餐,这场大餐当然不是空气味道更加丰富,而是味道更单一、更纯净了,在绿色奥运理念的带动下,北京市通过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开展,实现了申办奥运时的环保承诺。如今,奥运繁华已过,人们不禁担心,北京的天空还会像奥运时那样湛蓝、那样清澈透明吗?北京市建设“绿色北京”的宏伟目标给了我们答案,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布的《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给了我们答案,北京市环境保护检测中心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给了我们答案:北京的湛蓝天空,奥运绝非终点,而只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 回首2008 湛蓝属于奥运北京的天空
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2008年,北京是值得骄傲的,在此数据能够说明一切。
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2007年多28天,空气质量连续10年改善
2008年12月31日,08年的最后一天,中午12点,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空气质量日报:2008年最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至此,2008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到274天,占全年天数的74.9%,比上年多28天,比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256个达标天多18天,实现了空气质量连续10年持续改善。2008年空气质量不仅达标,而且呈现出三个利好的特点:一是全年目标完成时间大幅度提前,提前31天完成达标天数,是自1999年以来完成全年目标时间最早的年份;二是达标天数增多,污染天数减少。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率比上年高7.5个百分点,其中一级61天,占全年天数的16.67%,比上年多29天,为近10年来最高;三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明显,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年日均浓度在2007年基础上又有新的下降,均达到国家标准。
奥运会17天,残奥会12天,空气质量天天达标
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达到了1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兑现了“绿色奥运”空气质量承诺。奥运会17天,残奥会12天,空气质量天天达标,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各项污染物浓度日平均值比上年同期下降50%左右,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良好的空气质量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提供了环境保障,展现了中华民族信守承诺的良好形象。
■ 十年磨一剑 功夫在平时
绿色奥运承诺的实现绝不是“临阵磨枪”的效果,而是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十年磨一剑,日积月累,一点一滴改善的结果。
据北京市环保部门介绍,北京市从1998年启动了大规模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到2008年,10年间滚动实施了14个阶段200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累计投资1400多亿元,在治理燃煤、机动车、工业污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北京市的空气质量仍实现了连续10年的改善。2008年与1998年相比,北京市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由100天增至274天。
控制燃煤污染,还冬日以蓝天
几年前的北京,在林立的楼宇间总是耸立着大大小小的用于烧煤供暖的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遮天蔽日。特别是清晨出门时能看见的就是灰蒙蒙的天,呼吸的是呛人的空气。可喜的是,这种场景现在已无影无踪。北京市2008―2009年度采暖期,已实现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连续三个采暖期下降,超标天数逐年递减,与上一个采暖期相比,这个采暖期的达标天数增加了12天,达到99天。
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人们少受“尾气”侵害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从1998年的136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约320万辆,与此同时,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相关的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却分别下降了36%和10.8%。
机动车污染控制是所有大城市在大气污染控制工作中面临的共同课题。机动车污染属于低空排放,且排放的污染物构成复杂,所以对人体健康影响最直接。北京市原有排放较高的“黄标车”30余万辆,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0%,但其排放却占到了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0%。按排放限值比较,一辆老旧“黄标车”的排放量分别相当于5辆国Ⅰ、7辆国Ⅱ、14辆国Ⅲ、28辆国Ⅳ车的排放量。对这些车辆北京市环保部门加大了淘汰更新和治理改造力度,目前全市的公交车全部是“绿标”,其中97%以上达到了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邮政系统的1243辆“黄标车”全部完成了更新治理。
积极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天空不再涂“灰脸”
通过结构调整、搬迁关停等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治理。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产业政策,近年来加快关停了水泥立窑、石灰厂、砖瓦厂、砂石料场等粉尘污染严重的企业,其中水泥立窑已于2005年底全部关停。200余家重污染企业停产或搬迁。2006年7月北京焦化厂停产,每年可减少用煤量300万吨,减少烟粉尘排放7300多吨、二氧化硫排放7500多吨;首钢按照搬迁调整计划,陆续停产了5号高炉、2号焦炉和第一炼钢厂,压缩钢铁生产能力400万吨。
■ 展望未来 天空更加清澈高远
享受过奥运的空气大餐,人们再也不想回到以前的日子,空气质量仍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思路,北京市环保建设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市政府立即并开始实施《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按照规划目标,2009年,北京市将继续推进空气质量的改善,力争全年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71%的目标。让我们从“十五阶段措施”中撷取一些片段,或许这足以能够显露北京市下大力气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
“从今年1月1日起,除城市保障用车和‘绿色通道’车辆外,运输渣土等各类黄标车全天禁止驶入五环路以内(含)的区域,2009年10月1日起,所有黄标车禁止驶入六环路以内(含)的区域。”
“所有在京施工的建设单位,都必须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切实控制工地扬尘污染。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做到‘五个100%’,即:工地沙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出工地车辆100%冲洗车轮、拆除房屋的工地100%洒水压尘、暂时不开发的空地100%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