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高考改革方向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1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方案;思考

由于高考涉及社会千家万户的心灵,牵涉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针对高考制度的固有弊端,促进了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曾经高考制度作为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推手而备受瞩目,然而,高考制度的弊端却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使高考制度改革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为此,遵循与社会物质和文明水平相适应的制度变革,中国的新高考制度方案要显示其遵从现实的理性思考。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内容及价值思考

在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并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和调整期,社会亟需多样化、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鉴于高考制度的原有弊端,我国于2013年11月决定对高考制度实施综合性的变革,重点探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机制,其中包括:招生和考试分离、学生自主选择考试、学校自主招生、政府宏观管控、社会参与监督等机制。2014年,我国又对新高考改革制度进行了具体实施意见的,其具体内容为:(1)普通高校的高考改革方案与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离;(2)全面、综合性地评价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模式;(3)为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允许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4)进一步健全和规范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力求公平公正;(5)设立多元化的升学立交桥,创造多种机会;(6)学校可以进行自主招生。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价值体现在公平公正、多元化评价和破除了一考定终生的固有模式,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

1.文理不分科的重要举措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下,社会需要多元化、综合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文理分科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偏科现象,随着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拟定,取消了文理分科制度,将高中阶段的全学科与高考成绩实现“硬挂钩”,可以使基础教育有长足的进展。

2.部分学科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实施多次考试、多年适用

这就彻底扭转了原来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外语允许考两次,其他学科可以“学完即考”,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可以自选三科成绩,这就为学生创设了多种路径和选择的机会。

3.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这一改革举措可以引导学生向多方面发展,将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水平、身心状况、兴趣特长、实践活动等内容均纳入考评体系中,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

4.推行学生自主选择三科学业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这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从原有的“标配”时代进入到“自选”时代,体现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公平教育。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1.高校的招生制度如何与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衔接

在推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注重招生制度与学业成绩分离,注重对高中生的全面、综合性评价,然而,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三个部分有机衔接在一起,则是质疑的一个内容,因为如果对这三者的关系处置不合理,或者出现脱节,则会重返老路。

2.学生的高考学习压力是否减轻还存在质疑

从“3+X”到全科学业考试,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高考压力仍旧没有减轻,尽管英语学科允许考两次,然而学生肯定会希望考取最高分,因而不太可能减轻压力。

3.教育的公平性还存在质疑

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固然是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改革中的巨大进步,然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尚缺乏一个标准的、实质性的、可操作的体系,在社会诚信风气未根本扭转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切实保证,教育公平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对教育体系的全面实施和思考

(一)以学生自主选学选考作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新高考改革方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它从考试类型、考试科目、考试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变革,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学生自主选择性的提升。

1.考试类别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方案将高职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分离,依据“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方式,高中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可以在这两个发展轨道上自主抉择。

2.考试科目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3+3”制,即: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个科目的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的成绩。它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考试科目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组合选择。

3.考试时间和频率的选择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允许学生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进行课程学习之外的活动选择和规划。

(二)科目选修制推动高中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

科目选修制使我国中学普遍推行的班级制转变为“走班制”,它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更催生出各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诸如:分层教学、跨年级选课学习制度等。这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学课程要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向,并要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等,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要根据不同高校对不同专业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同,指导学生的课业安排,使学生的学业选择呈现出理性的特点。

(三)高校多元自主招生得到普及

高校在拥有自主招生权之后,要客观、公正、科学而高效地筛选出适合高校的优秀学生,要根据其办学类型、学科专业等进行多样化的招生,要拟定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招生标准、条件和方案,并在健全招生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下,得到完善和发展。

总而言之,新高考改革方案为高考迎来了“新时代”,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等质量的竞争成了主流,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2

关键词:新高考;加试题;分析;高二教学;策略

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这是高考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高考方案中化学是“7选3”中的一门,所谓“7选3”指的是学生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科目,也称为选考科目。对于选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和高考选考(以下简称选考)两考合一,即选考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分数为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分数为30分,时间延长30分钟。2015年10月底,新高考引来首次开考,本次考试,由于教学进度等限制,考生以参加学考为主,比如我校在此次考试中没有学生参加选考。但作为新高考下首次高考的试题却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后面30分的加试题,对负责高二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盏启明灯。因为高二教学需要完成的是加试题部分需要掌握的三本必修加选修课程,即《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分析试题,把握新高考的方向,这对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高二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为高二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选考30分的加试题情况,打破当前高二化学教学困局,明晰教学思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新高考化学选考加试题分析

1.新高考化学加试题题型和考点内容分析

新高考化学必考题29题,30~32题为加试题,3道加试题均为填空题,每大题10分,共30分,其中30题考查的是原理加元素化合物,31题是实验加元素化合物,32题是有机化合物。从内容上来说,与以往理综高考中化学最后的4个大题有点接近,理综4个大题分别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原理,实验及有机化合物。可以看成是将原来的4道大题整合成3道,并相应地减少分值。

与往年理综试题比较,三道加试题与2013年和2014年浙江高考试题最为接近,2015年高考试题不做比较的原因是教学内容上差别较大,因为深化新课程改革,2015届和2016届学生没有《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两本教材,因此高考试题差别较大,可比性不强。2017届是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一届,《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又重新列入高考范围,内容上与2014届前的教学内容相仿。

从考点上具体分析,2015年10月新高考中30题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原理应用、焓变、盖斯定律、平衡常数和平衡移动方向判断;这些考点除了电解原理应用,其他考点在2013年和2014年浙江高考理综26题和27题中均有体现。并且知识点考查的重现率也很高,比如新高考30题考查了通过定性定量计算推断出物质MgCO3・CaCO3,而2014年浙江高考26题考查了通过定性和定量计算推断出物质CaCO3・FeCO3。

31题考查的是实验名称、减压过滤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选择及信息方程式书写,这道题有点类似于原高考理综26题元素化合物和28题实验题的合体。并且考点重现率也很高,比如31题第(2)小题:分离CdSe纳米颗粒不宜采用抽滤的方法,理由是 。与2013年浙江高考28题第(4)小题:Fe3O4胶体粒子能否用减压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这两个问题几乎是一样的。

32题是有机推断题,考查了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有机物性质判断,有机反应方程式书写,同分异构体书写,合成路线设计。此题的考点内容分布与2013年和2014年高考的29题也相差无几。

2.新高考化学加试题考查方式和难度分析

从考查方式上来看,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新情景下反应方程式书写有3小题,比重与原来理综相比有所提升,原理综52分的填空中,反应方程式书写也就2小题,顶多3小题,而现在30分中就有3小题,体现了对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等化学学科核心观念等考查,并且对转化观的要求有所提升,难度也有所加大,反应的书写需要定量计算或根据前后关系推断出物质,才能准确书写。

对于原理的考查,基本沿用了2012年―2014年浙江高考中原理的考查方式,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图像分析原理和根据原理自己绘制变化曲线图,比如30题考查了平衡常数和温度变化曲线,需要考生自己绘制改变温度后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考查的点集中在主干知识上,如焓变、盖斯定律、速率、平衡常数、平衡移动等,从难度上来说,今年关于焓变及平衡常数考查上较以往的一大区别是,综合程度更高,从而使难度加大,比如今年的焓变大小判断需要考生先根据图像判断出平衡常数和焓变关系,再根据盖斯定律定量判断焓变相对大小,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对于原理考查的另一个变化是电化学内容考查方式的改变,以往理综7+4中电化学内容都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这次加试题中以填空方式考查,这也许会成为一个改变的趋势,因为前面选择题都是必考题,而必考题对电化学要求很低,特别对电解是没有要求的,要深入考查电化学内容,只能在加试题中考。

对于实验的考查,主要是实验仪器名称,这次考的是冷凝管,这在2011年浙江高考中也考过,有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等。这次考查中有一个变化是对实验条件的选择采用了图像方式考查,需要考生分析图像,并理解应用,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对于有机化合物,考查方式基本上是2013年和2014年浙江高考题29题的翻版,难度也相仿,变化不大,唯一的变化是由于分值减少,题量由原来的6小题变为5小题,减少了关于有机物转化过程中试剂选择的小题。有机推断需要考生利用逆向思维,由最终产物倒推出前面物质,体现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总的来说,新高考加试题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考查,试题稳中有变,难度略有提升。

二、新高考方案对高二教学的冲击

1.高二教学任务更重、进度更紧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新高考方案要求参加化学选考的学生完成三本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以及两本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这与2014届以前还需外加两个IB模块相比似乎任务减轻了很多,但由于考试时间发生改变,任务其实一点也没有减轻。原先到高二结束,基本只要完成5本书的教学即可,到高三高考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复习,但现在选考学考时间改在每年的4月和10月,考生有两次机会,意味着最迟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即高三开学初就要参加第一次选考科目高考,也就是说到高二结束不单单要完成五本书的教学,还要留一定的时间复习,以便学生有更好的状态参加第一次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这样任务就更重了。而高一结束,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高二10月份的学考,一般都只完成学考相关内容,即《化学1》除《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两个单元,《化学2》及《化学反应原理》中学考要求的一小部分内容。即便我校在高一第二学期就进行了化学选考、学考分类走班,我们的选考班只完成了《化学1》《化学2》两本书,《化学1》中《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还遗留到了高二来上,高二需要完成《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三本书,再外加一单元内容,还要留时间复习。这样一来高二的教学压力比以往更大。

其次,从课时安排上来说,以往到高二,理科班化学一般都能安排5课时,课时相对会比较充裕,而这一次到高二,在10月底学考前的两个月,11门文化课全开,课时根本排不过来,化学选考班只有每周3课时,到11月份增1课时,也只有每周4课时,课时不够,进度紧张,这对高二教学的冲击相当大。

2.选考加试题较以往综合程度更高、难度加大

从对加试题上分析上可以看到,除了有机题与以往难度相仿外,其余两道加试题难度较以往都有所增大,而加试题难度有所增大本也在意料之中,因为新高考试题分为必考题和加试题,必考题只需学考难度,难度降低了,而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那就只能适当加大加试题难度了。但难度加大后,对高二教学来说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因为加试题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二教学内容中,目前的情形是课时紧,任务重,难度还加大,高二教学该何去何从,这给高二教师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三、应对策略

1.总体上整合规划、统盘安排

新高考对高二教学的冲击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更需要高二教师全面研究、细致分析、广泛交流、早做准备,依据学校的整体教学安排,制订适合本校学生实情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不单单是一个学期的,更应该是整个学段的教学计划,对于高二教师来说,应该制订到高三10月底选考科目高考前的整体规划。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我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学期主要上《化学1》中遗留的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和《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主要上《有机化学基础》,将《实验化学》教学任务分散到原理和有机中间,穿插着上。具体穿插方式为:

这样安排的目的:

(1)原理的学习一直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最深奥、最难懂的一块内容,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穿插实验,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实验可以反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速率观、平衡观。

(2)将《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放在《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之后,可以更好地完善含氮化合物家族,从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角度形成更完整的含氮化合物的体系。

(3)将不能很好地穿插在新课中的实验化学内容,放最后与必修1的复习整合在一起,或者在复习过程中穿插实验,使枯燥的复习增添新鲜感,提高复习效率。

(4)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节奏更加紧凑,减轻课时紧带来的压力。

2.备课上立足“三本”,有的放矢

这里所说的“三本”,一是指课本,即教材,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二是指《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考试标准对学考和选考的考试范围、内容即要求作了明确的要求;三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学科指导意见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我省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在国内外高中化学教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定的,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依据。教师立足于这“三本”,结合新高考加试题,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才能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避免做无用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教学上把握“主干”,建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能更准确地把握主干知识,理清重点、难点、易混点,明确知识体系,学会用不同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化学新高考加试题综合能力的考查归根结底是对考生化学学科素养和核心观念的考查,比如转化观、平衡观等等,也就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识的重组和推理能力、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以观念建构为目的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针对《化学反应原理》教学,速率观和平衡观是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的重要观念,这些观念建构不是一节课就能建立起来的,但教师运用观念建构思想设计的课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促进其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是精简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比如化学平衡学习中平衡观基本建立后,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就会轻松很多,同时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学习又能进一步强化平衡观的形成。

4.作业上层层递进,体现广度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有梯度,尽管新高考试题难度略有提升,但思维训练毕竟不可能一蹴而就,知识点的掌握和能力提升都需要有个过程,作业设计时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首先还是需要夯实基础,不可过难,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所以在平时作业设计时要避免面面俱到,障碍重重,可以大胆删减一些难题、偏题、怪题、有争议的题等,避免题海战术。但可以在每次作业最后设置一道能力提升题,体现作业的广度。“广度”是指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前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体现综合性。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设计呢?笔者认为,既然以“观念建构”设计课堂,那也应该用“观念建构”设计作业,以考试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习题为参照,以观念建构为目标,设计配套作业,这样的作业针对性更强,对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也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能减轻高二的教学压力。如果平时教学和作业中都能注重核心观念建构,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再回过头来看高考综合题也就能从容应对了。

总之,分析新高考加试题,帮助理顺了高二教学思路,使教学更具有前瞻性,不至于走一步看一步,同时寻找到了以核心观念建构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使教学更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找到了破解高二课时紧任务重的基本策略,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09-2015浙江化学高考试题.

[2]谢曙初.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J].《化学教学》,2015(11).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浙江考试》,2015(02).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3

关键词:高考改革;理科综合考试;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76-01

自从国家教育部推出文理科目综合考试改革以来,每次新的高考方案都会有巨大的变动。新的理科综合覆盖了生物、物理、化学三个科目的考试。所以,仔细分析新高考方案,积极适应新方案带来的变化,并深入探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出的策略,是本文所重点分析的内容。

一、理科综合考试的分析和认识

1.考题的知识覆盖面降低。理科综合对化学考试的内容范围和单考化学一样,但考试时间和题量的减少,就必然导致考题的知识覆盖面有所降低。所以,为了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就得抓好主干重点知识,并理清这些知识内在的联系并能够综合应用。

2.试题占分值加大。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分数是100分,占整个理科综合总分的三分之一。同原来的单考化学相比,理科综合每道试题的相对比分值增大了许多,学生失分对成绩的影响也比较大。

3.各个科目之间关联协调。在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生在对各个科目之间的学习时间分配时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比如,课堂时间分配不能单单从学科的重要性来考虑,而应该是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考试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理科综合包含了三个科目的内容,这就需要三个科目之间的教师加强合作,同时要经常召开三科目的集体研讨会,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从而打好团队仗。

4.答题技巧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理科综合考卷是三个科目综合在一起,在考题中,都是三科目试题交叉排列,学生单科答题时间短,试题难度分布不均,使学生要不断变换学科思维。因此,考理科综合试题,需要很多的技巧,对试题的解答速度、节奏都需要把握好。

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思考研究,把新高考方案的应对措施,全面贯彻到三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去,坚定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向,不断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突破高一教学的固定模式。原先的高一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新高考方案改革后,要求高一化学在做好课堂教学任务和打好基础上,为学生以后选择理科综合考试做必要的准备。可以看出,高一化学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最关键的环节。而“知识信息容量大”、“难教”、“难学”等问题依然存在,所以高一化学教学又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瓶颈”。要想突破这个局面,措施有两个:第一,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分析得太深,扩展得太广,这样只会出现课堂时间紧,难学等问题。第二,要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讨在新高考要求下的题目设计。新的高考改革后,考试的性质、要求和试题的设计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增加了“双项选择题”,试题难度也相应地提高,如果还运用原来旧的学习复习资料或以前的习题的话,就无法让复习变得更有效。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新高考和原来旧高考题的不同点,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重点把握新高考的特点和要求,将各类试题经过精选和加工处理,变成自己新设计出的、适应新高考下的训练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新高考改革下的训练题目,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备战高考的目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理科综合考试很注重能力的考查,学生吸收知识、接受知识、最后整合化学的能力、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积极努力开展合作、自主及研究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学生个体学习要独立自主,只有这样,才可能合作,进而再进行研究。而研究学习是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这三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4.加强化学和社会现实的关联。理科综合本身就是三个科目的综合考试,其考试理念特别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重点应用在社会和科技技术、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上。也就是说,新高考下的理科综合命题重点体现在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社会生活中的因素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努力挖掘教材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联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做到学到知识,应用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开展化学的校本活动。理科综合的考试方案,很大程度上为开展化学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且极大丰富了化学学习活动。对此,学校的化学科教组,要注重化学校本活动的开展,可以尝试多开展化学的人文教育、化学发展史、趣味化学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化学特长,提高学生的化学文化素质。同时,通过校本活动,也能够有效调动教师的学习研究热情,促进教师的化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效提高学校化学教研组的化学文化素养。

三、结语

总之,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新的考试形式下,作为理科综合考试基础科目之一的化学教学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化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广大化学教师紧紧抓住教材大纲,刻苦专研,努力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高考成绩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4

重庆市明年高考就将面对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三大版本。而且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一改过去通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变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依文明史观把历史划分成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块,分别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大专题;并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分成三大必修和六大选修教材。最为重要的是本轮课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课改理念,比如,转变传统的教材观,要从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一种使用教材的静态过程转变成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上提出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级目标,课程标准是新高考的核心,课程理念是新高考的灵魂,课程目标是新高考的取向。所以,以上这些新变化将给高考历史备考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在历史课改“一标多本”的背景下,怎样来复习备考,特别是怎样来累积历史主干知识,我认为正确把握“宏观知识”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那么,什么是宏观知识呢,宏观知识就是指按照历史的时序性或因果逻辑性所形成的宏观知识体系或者知识架构,它超越了孤立的单个主干知识点,一般体现为单个知识点按一定规则的叠加。

为什么宏观知识的把握在课标历史高考复习中如此重要呢?首先是基于“一标多本”的教材现实。课标始终是复习的中心和灵魂,高考备考必须在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依据课程标准来整合教材;其次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尽管当前多种版本并存,但学生面对的始终是单一教材,而不同版本史实呈现差别较大,即使同一史实的叙述也详略各异,表述有别。所以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过程中需要搭建主干知识的架构,而不必在太细、太偏、太怪、太难的具体单个知识点上打转;最后是基于课标历史高考的实际。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都要在课标历史高考中彰显,可新高考测试的有效度取决于学生学科思维与学科涵养的高低,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科素养的形成要依托基本主干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体系上来更加优质高效的把握主干知识。

那么,在新高考的复习备考中如何来把握宏观知识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复习备考做法谈一点浅见。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宏观知识就是教材前面的目录。目录中有单元与课,再把每课的目加上去,就形成单元、课、目的三级体系,这样的体系时序性很明确。当然,这种目录结构必须用历史课标的内容标准来优化,才能提高适用效度。

其次,课标历史三本必修教材都自成体系,自成专题,比如必修一为政治文明历程,讲述人类古今中外在政治领域的发展历程,其核心为制度文明,由此可据此建构如下宏观知识框架:

最后,在具体的复习工作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创新宏观知识。比如,可用一个事件的内在逻辑结构来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原因)-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条件)-怎样开辟新航路(过程)-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价值(影响);可用一个事件与其它事件的关联建构宏观知识,例如,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的影响:(如下)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改; 新高考; 新课程教学; 无缝对接; 相映生辉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09-02

2007年9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我与陕西省一起步入新课改,新课改让我倍感压力与挑战。如何尽快适应新课改,如何尽快地改变自己的课堂,如何尽快地适应新高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涌而上,让我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一轮新高考后,我也有了许多收获与释然。

新高考命题充分体现课改精神,要在新高考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走进新课改。要走进新课改,一定要逐步改变过去过多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研究探索的主动学习方式,要充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和注重体验。因此基于我的实践,我认为新高考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课改,新高考也会逐步提高对新课改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加深入地走进新高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研究命题趋势,找准命题的切入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复习工作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注意从新课程理念去理解,这样才会与高考命题人员同步思维。

2.必须处理好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如右图)

课标是高考命题的根据,超标的知识,不在高考范围。考查的内容是课标的一部分。高考的公平性要求试卷命题不以教材为蓝本,而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考试说明》是我们研究高考最有价值的具有法规性的文件。

3.做好教材、《课标》和《说明》的比较研究。

教材有的内容而《课标》和《说明》没有的——少讲

教材没有的内容而《课标》和《说明》要求的——建议扩展和补充

对于层次高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其他教材,拓宽知识面。

教师应该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资源,为备考提供复习资料。

4.研究高考试题。历年试题——整体研究中找共性;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动态。仔细琢磨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及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和要求,对了解命题走向,把握复习方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全程复习计划

从备考实际来看,高考的准备其实从高一就开始了。因此,历史教师要从长远考虑,加强高一、高二的模块教学,这是最初夯基奠土阶段。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以《考试说明》顺序落实考点;第二轮复习以通史序列复习,加强知识的整合,勾勒知识的内在联系,细析阶段特征。第三轮复习以“热点”引领,主要讲清“热点焦点”与历史的融通,主要大国英法美德日俄的国别史等。做到“两标”开道,计划导引,层层推进,加强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全面落实课改精神,加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精耕细作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回顾我们的新课改实践,初涉新课改时,注重新理念的体现,强调学生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形式,一味地求新求异。而伴随着实践的磨砺,课堂的教学返璞归真,关注参与的效果,讲究教师的主导,追求设计的科学与合理,从求新求异回归到求真求实,从形式的创新到实质的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课堂改革要反对另一个极端。即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愿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辨、华丽彩排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段等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忽略学科教学的一个最本真的问题——对于学科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训练和积累。一支粉笔照样可以搞课改,关键在于理念而不是形式。

四、夯实基础,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主干知识?在历史教材中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历史知识,涉及到中外历史的大事如政治、科技、教育、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这些知识现实感强,具有借鉴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科教兴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联系极为密切。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经常受用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有时在教材上简单地提及、分布零散,但其借鉴功能突出,在地位上也属主干知识。

如何有效复习主干知识呢?一是要系统阅读,由粗到细夯实基础。虽然考试的资源会向教材之外延伸,但历史能力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强化看书储备一定量的史实,使基础得以升化。二是东拉西扯,由细到粗构建网络。“东拉西扯”就是把相关的知识,只要能联系得上的,不管是什么角度什么模块的知识,都可联结起来,这样让学生形成联系习惯,自然熟能生巧,学生就会学会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系统。

另外,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即注重问题意识阅读,因为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更需要平时具备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五、对教材进行适当、必要的整合

高一高二新课有必要这样做,高三大容量的复习课更应当如此。一轮复习时,尽可能地将同一性质或前后关联的历史现象放在一起,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对教材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高考考试说明所列的内容条目来看,有的已经进行了整合。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多联系,在复习政治史内容时,有必要将相关的经济史、文化史内容联系到位。不追求复习的进度,而强调复习的实效性,通过知识联系,实现反复复习。如我们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时,必须联系同时的近现代科技、政治制度和文学艺术。同时联系苏联工业化,将东西方实现工业化的不同途径与特点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特别关注必修内容的复习教学,选修内容可在必修内容复习时进行穿插或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从今年高考历史试题部分可以看出,52分非选择题,只有15分来自选修,且难度不大。因此,在一轮复习时不需要单独复习选修内容,至于在必修内容中无法联系的部分内容,可在新高考考试说明下来后再进行补充。

七、渗透史观教学,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接

当前高考通常运用的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此外还有唯物史观与革命史观。新史观为学习历史和考查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但要把握好史观教学的“度”,在高考备考中不要刻意去堂堂渗透,适宜则用,自然点到,水到渠成,如用“全球史观”阐释的意义,即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用“革命史观”阐释,是中国人民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以史观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运用新史观重新构建专题体系。

总之,新课改与新高考的适度平衡,可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软实力。新课改只有通过新高考的检验,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二者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相映生辉。

作为新课改、新高考一线的教师,经历了一轮新课改、两次新高考珠洗礼,心里有许多释然,也有许多收获。我与新课、新高考共进步、共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改没有专家,新课改、新高考需要实践,需要总结,需要探索,我认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让我们从课堂开始,在新一轮的课改与高考中奋力前行,走出一条更加稳健、更加坚实的新课改、新高考之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 陕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考试说明(文科 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2.

[3] 陕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参考答案(陕西卷).2011,6.

[4] 走进高中新课程.

新高考改革方向范文6

日期

时间

语文

6月7日

9:00-11:30

数学

6月7日

15:00-17:00

文综/理综

6月8日

9:00-11:30

外语

6月8日

15:00-17:00

【济宁高考2018年使用什么试卷】2018年山东高考全部科目均使用全国Ⅰ卷,新课标一卷,也就是全国乙卷。去年,山东语文和数学是自主命题,今年全部使用新课标一卷,大家要多做历年全国1卷真题。

通常情况下,全国Ⅰ卷会比全国Ⅱ卷稍难一些,但考全国卷的省份都会根据考试大纲命题,不会因地区或教材等因素而区别对待考生。文史类考生:语文、数学1(适用于文史方向)、外语、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

理工类考生:语文、数学2(适用于理工方向)、外语、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济宁高考怎么改革】1、取消批次,合并一二本录取

2、综合评价招生高校或增加

3、取消少数名族加分项目

山东省除语文、数学科目高考考卷仍是山东版外,其它科目使用全国卷。

2017年秋季是首批受改革影响的学生,2020年迎来新高考。

合并批次主要为了淡化现在高校批次的概念,不再人为的把高校分批分层。虽然批次之差将不复存在,但是学校办学性质、办学层次还是有区别的,此时考研的就是考生和家长的眼力了。可能以前二本的院校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以前的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