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文件旨在回应公众对高考加分造假、加分,以及自主招生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质疑。表面上看,取消奖励性质加分,确实可以消除加分造假,进一步实现高考的“分数公平”;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把自主招生笔试、测试移到高考之后,只给高校13天时间,也进一步压缩高校自主招生空间。可是,如果规范的目的就是这样,这很难引导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也很难更大程度扩大高考公平。对于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需要规范,更需要进一步深层次的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当初出台高考加分政策,是为了校正单一分数标准对学生评价的不全面,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但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的推进,高考加分演变为加分教育(为获得加分去报特长培训班)和加分腐败。社会舆论纷纷要求取消高考加分,可却没有深入分析高考加分为何会异化,高考加分的异化,在于两方面,一是在集中录取制度之下,把高考加分加在学生总分上,参加排序录取;二是高考加分由行政部门主导操作――确定加分项目、进行加分确认、要求所有高校认可。治理高考加分,本来应该针对导致高考加分异化的原因,打破高考录取总分模式,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即学生以统一高考成绩申请大学,每所大学独立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招生标准,结合统一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大学面试考察和中学特长表现评价学生、录取学生,这不但让中学获得自主办学空间,也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校可以考察学生适合本校的特长,而不是认可行政部门认定的特长。

这样的改革设想,曾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即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探索政府宏观管理,高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但考虑到推进招考分离,可能带来不公平问题,因此,在2014年9月颁布的国家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中,招考分离并没有提及。在这种情况下,把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的调整,也新意有限。根据教育部的意见,高考后的自主招生,只是把以前在统一高考前的笔试、面试移到高考之后进行,还是给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一定的录取优惠,可以说,此前存在于自主招生中的问题,还会继续存在。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高考 分省自主命题 质疑 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高考命题工作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往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全国考生考一种试卷过渡到现在的由多省市自主组织命题、各省市考生考本省试卷。这的确算得上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有关人士认为,这项改革措施在许多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经深入研究,笔者发现该措施的诸多优越性并不明显。

分省自主命题存在的问题

分省自主命题是高考试卷量的增加,但不一定是质的提高。有专家称,用全国统一的同一张试卷来为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高等学校作选拔依据,这使其科学性大大降低。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多年来高考倍受社会责难的原因之一。一张试卷显然不能作为上千所高校的招生依据,因此,一张试卷考全国的现状必须迅速改变,必须有多张高考试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需要。可见,这次高考命题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试卷的科学性是否一定会随着试卷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呢?应该明确的是,一张高考试卷绝对不可能是科学的,多张试卷也并不一定是科学的,因为试卷的科学性与试卷的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试卷数量的多样性只是试卷具有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要使试卷具有科学性,关键是要看试卷怎样命题,怎样使用。

分省自主命题,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考生优劣难辨。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各省考生考本省试卷,这给高校招生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困扰。同一次高考,有多少种高考试卷,就有多少种考试成绩。这么多种成绩如何比较、如何相互转化、可比性怎样,对高校来说,处理起来相当棘手。试卷不同,难易程度不一样,分数的高低只能在本省市说明问题,而在全国范围内可比性较差。况且,分数高的素质不一定高,分数低的素质不一定低。这使得高校招生变得更加困难。

另外,众所周知,小学毕业考试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命题,中考也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命题,高中毕业会考还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命题。如果连高考也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自主命题,那么作为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教育部,将依据什么来了解和衡量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质量状况,并据此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呢?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将参照什么来了解本地的教育质量与其他各地教育质量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呢?作为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考生怎么知道自己在全国同类考生中的准确位置呢?所以,无论从考生这个角度,还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高考统一试卷都是十分必要的。

放眼世界,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在美国,有近似全国统一的SAT和ACT;在日本,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在韩国,有全国统一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等等。此外,全国统一考试还可以减少浪费,具有经济功能。所以,尽管高考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保持高考试卷全国相对统一性上是不容置疑的。

分省自主命题难以降低考试风险。前些年有消息称,随着高考参考人数的急剧增加,用全国统一的一套试卷,会使安全风险更加突出。但是,分省自主命题对防范和降低全国高考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也未必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参加高考命题的人员队伍与原来相比,扩大了很多倍。以前,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独家组织高考命题,参加命题的人员相对少得多,与这些命题人员接近的机会也少得多,泄题的可能性也少一些。但一旦泄题,就可能波及全国。现在,有了多支高考命题队伍,队伍变庞大了,能够和这些人接触的人数也相对扩大了好多倍,泄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教育腐败现象。所以用分省自主命题来解决考试问题,要冒更大的风险,很可能适得其反,风险性更大。要从根本上杜绝考试风险,必须在依法治考上下功夫,对泄题事件当事人从重处罚,严厉惩处。

高考科目范围仍然狭窄,素质教育难以推进。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对当前以省市为单位推进的中学课程教育改革,很难有大的促进作用,也不一定有利于省市通盘考虑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一项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的中学生、教师对自主命题持谨慎的态度。有近7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主命题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目前的高考仍然沿袭前几年的做法,总共也只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数门范围十分狭窄的科目。而实际上科学的分支远不止这些,学生的素质结构也更为丰富。高考科目的多样性要求没有因为分省自主命题而有所改善。因此,分省自主命题没能够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分省自主命题是否有群众基础,仍需质疑。有学者称,人们支持这项改革措施的意见远远超过了反对的意见,足见这项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结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首先要弄清楚一共是多少人对这项改革发表了意见,这些人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否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多少是高校的意见,有多少是考生及其家长的意见,有多少是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见?有多少人属于强势群体?多少人属于弱势群体?

分省自主命题,仍然没有突出对高校各专业的针对性。从理想角度看,要提高试卷的科学性,必须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各门考试科目的不同要求来命题,即突出试卷的针对性。也就是说,重点大学、普通大学、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招生入学考试试卷应该是不同的,应该是有区别的。因为,不同层次的高校的不同专业,其培养目标不一,对新生的素质要求不同。可是,至少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哪种试卷是专门为某一类专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仍都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一样,面向全国的所有高校。当然,也不是说目前的高考试卷完全没有针对性,而是指试卷针对性不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分省组织高考自主命题,使得试卷更符合本省市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就是提高了试卷的针对性。笔者以为,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试卷到底是要针对各省的实际,还是要针对各高校各专业的需要。两者孰轻孰重?高考,即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其目的是要为高校的招生工作提高方便,高考的命题理所当然必须以满足高校的需求为第一准则。至于高考试卷是否要考虑地方特色,则是次要问题。由此可见,分省自主命题,一张试卷考全省,强调的是各省的针对性,有避重就轻之嫌。这种做法,只是从数量上解决了试卷单一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需要不同高考试卷这个问题,从而谈不上科学性。

高考命题改革之道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分省自主命题与传统的高考统一命题相比,不但没有解决全国统一命题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带来了新的麻烦,同时还掩盖了长期以来倍受社会责难的高考统一命题、全国考生考一张试卷,而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同一年度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却相差甚大的教育公平问题,因此很难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拥护。为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高考命题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扩大高考科目设置范围。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为高中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或走向社会打好扎实基础,需要扩大高考科目的范围,突破目前高考科目范围狭窄的局限性。高考科目的增加,必然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同一高考科目要提供难度不同的多套试卷,供高校选择。为了突出高考命题的针对性,便于高校挑选更适合专业学习的学生,同一门科,可以开发更多的高考试卷,供高校选择。比如说,数学这门学科,高校不同的专业对它有不同的要求。法学、经济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应用数学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对这门学科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对这门科要求很高,有的要求较低,有的甚至可以不作要求。那么就可以为这门科设计难度不同的多套试卷,而不仅仅是目前的两套。然后让考生和高校自主决定选用其中的一套试卷。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物理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科目,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理科综合成绩,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极为重要。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率先实行新高考方案,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明确地提出能满足学生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再讨论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接着阐述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后着重分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高考;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物理教师教育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能力转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帆.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之思考[J].剑南文学,2009(8):14-14

[3]母小勇.教师的作用:实现文化科学的有效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1、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有序推进选拔方式、制度设计、保障机制、管理办法的改革,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考试招生公平公正,提高各类人才选拔水平,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问:我省《实施意见》是如何制订的?

答:2019年9月,国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要求。我省现行的高考方案在维护教育公平,多元选拔人才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特别是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入学通道等相对单一的问题,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省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要求,并认真制定好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稿听取了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中学、省内高校以及有关教育专家、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实施意见》,并在2019年上半年先后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今年2月同意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3、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制度的正确导向作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提供有力保障。

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育人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科目设置、考试组织、录取实施等环节着力完善规则,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坚持科学选才。注重人才评价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满足学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提高选拔水平,促进科学选才,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高效、有序实施。四是坚持有序推进。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要求,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稳妥进行、不断深化。

4、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亮点和特点?

答:《实施意见》按照国家顶层设计的要求,结合我省教育工作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工作实际,对全面深化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五大任务和23条具体措施。

主要的亮点和特点: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体现广东特色。我省改革方案把国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顶层设计要求贯穿于全过程,既落实了国家顶层设计的改革方向、思路和重大决策,又总结了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经验,体现了广东特色,如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等都是我省的改革特色。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科学选才。我省改革方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通过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和改革监督管理机制,改变单一评价标准、评价方式,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现了人才选拔培养规律,较好地满足了高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

三是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分类考试制度等,有效地引导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继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关系广大学子的中考改革方案也最终出炉。9月20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根据《意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进行改革,中考考试科目及内容将发生改变;在招生录取方面,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明确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争取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距离“初步形成”中考新机制还剩4年时间。如何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内,夯实基础、设计一个较为严密完善、既公平公正又有利于各类人才甄别培养的新的考试和评价体系并非易事。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中考招生制度改什么,怎么改?将面临哪些待解难题?将给未来的考生和家长带来什么影响呢?

中考改革在开学不久后揭开了神秘面纱,无论是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上,还是从评价方式、招录制度上,都进行了“大变脸”。

《意见》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既是学生初中毕业又是升学的基本依据,明确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多重功能。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进行了“两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对于个别尚未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这次改革也给予了缓冲期,要求他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很多家长担心全科开考会增加学生负担(图/北京日报)

改革之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包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但并非所有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

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试点地区可确定其他具体录取计分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

此外,为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体育将被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并要求科学确定其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

《意见》还提出,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

《意见》要求加强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

同时明确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

不过,这次改革在提出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的同时,为了继续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相关表现等将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会作为参考。

此次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将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起,成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主要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意见》要求,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

据了解,综合素质评价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统一要求,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在结果使用上,将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教育部门表示,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都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旨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和评价体系,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及家长还是充满了疑问,在实行“全科开考”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如何保证素质评价的公平客观?

这次改革的重头戏之一便是考试科目构成。按照方案设定,把初中所学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范围,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情况。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把语、数、英、体育纳入统一录取计分项目,而其他科目可以由试点地区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自主确定哪些纳入“录取计分”。也就是说“全科开考,部分计分”。

从广州的情况来看,初中阶段学习12门文化课,而中考只考语、数、英、物理、思想品德和化学六门,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以及计算机则不考。据业内人士透露,改革之后,很可能把部分如今没有考试的科目都纳入选考范围。

“所有科目都要考,届时负担到底如何,则要拭目以待。”广东省特级教师、卓越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卫平说。有媒体记者对部分老师进行了采访,采访中大多数老师直言,任何科目,只要纳入升学计分,都会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是学生的选择面有可能扩大,学生将可以自主选择除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之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从而规避自己的薄弱科目。

对此,南京市弘光中学校长周易宏认为,在学生全面发展和不增加学生负担之间,具体哪些课程进入计分范围,方案需要寻找平衡点。

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校长钟秀平认为,对于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学校来说,全科开考不会增加很大负担,但是如果把电脑、艺术纳入计分的话,对农村学生并不公平,所以建议纳入中考计分的科目数量应该相对稳定,不宜增多。

“要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在当前还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课题。它需要人们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即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说,“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注重学生在行为中的闪光点。并且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诊断发展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大有帮助。”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在操作层面仍需反复斟酌。举例来说,艺术素养如何评价?是否把所谓的艺术考级作为衡量标准?一个学生,他没有所谓的艺术考级证书,就一定意味着他没有艺术素养吗?再进一步说,那是否要去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考级?这又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初衷,但不以艺术考级作为标准,那么如何来评定?”

张人利表示,除了综合素质所包含的内涵本身的标准问题外,还有区域间的标准统一问题。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从农村的整体教育情况来看,既没有经济实力进行所谓艺术教育,同时也没有这样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最大的挑战。”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说,“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克服了仅仅用终结性的中考成绩来选拔学生的弊端。”

相关专家表示,迈出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步是必须却十分不易的。如何尽量做到客观记录,减少人为干预甚至造假,又可以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是一大挑战。制度、程序、监督体系设计,其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哪怕有一步的疏漏,都可能让腐败钻了空子,放大操作“不规范”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考改革也不例外。有专家认为,中考改革后,也许初中就要实行走班制以适应学生选考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自的增大意味着选择难度增加,如何提高选择能力这些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

这次中考改革向高考靠拢,考试科目由“套餐”变成“自助餐”。有业内人士留意到,在高考改革公布后,不少高中为了应对选科的需要,实行了“走班制”――即某个科目按照不同的层次开设不同的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

中考改革后,不少专家认为走班制可能成为新趋势。对此,赵卫平有一些担忧:“对学校来说,中考改革会影响很多方面:学校是按行政班还是选考编班?是否要实行走班制?如果学科选考人数多了而教师不够怎么办?选课走班如何管理?学生中途大量调整选考科目怎么办?”

而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则认为:“走班制是分层教学的好办法,初中就开始走班并不奇怪。”但他也表示,这对学校的管理有更高要求,比如场地设置、师资配备、实验器材够不够等都应通盘考虑。

在一线老师看来,走班没问题,但是不应尽早选科编班,否则又会违背改革的初衷。“为了不增加师生负担,选考科目最好在升初三之前确定。不过这会存在一个问题:不选考的科目学习要求会降低,对以后升上高中对应科目的衔接可能会出现问题。初中生认识和分析能力都不强,我担心到时选科基本上是家长在选。”钟秀平说。

改革把自交给学生,但是对于国内不少学生来说,读到高中还不知自己的兴趣所在,考大学也不知该选择哪个专业。如今,初中就要开始选科,他们又该如何选择?如何协调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

杭州一位重点高中的语文教研组长说:“对什么有兴趣,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以前很多高三学生都回答不出来。现在,高考改革把职业生涯规划从高三提前到了高一,而中考改革就是把这种选择权继续下放,让初中的孩子们开始自己做主,有思考地选择。相当于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继续提前,从高一变成了初一。”

对此,李伟成认为,学生很难自己提高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应为他们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在国外非常普遍,但是在国内开设得并不多。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指导,让学生知道学科对应的是哪些职业,自己的兴趣和性格更适合哪些职业,这对于引导他们选择优势学科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会有所帮助。

中考改革不仅会影响到初中生,小学教育教学也会受到影响。

赵卫平认为,由于语数英为必考科目,小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基础学科是大势所趋。此外,由于需要选科,因此对学生特长发展的引导也会有所加强。

李伟成则认为,小升初的竞争可能会因此更加激烈。

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一、为什么改革选在浙江先行试点?

这次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与浙江省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近些年来,浙江省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条件。

1.浙江省已实施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改革。2019年开始部分高考科目实行平时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1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9年起率先尝试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此外,浙江省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经验。

2.浙江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3.浙江省已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与课改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试招生机构按照高考要求组织管理。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4.浙江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确保公平的制度体系。多年来,浙江省高校招生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相继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数据信息 三备份、三分离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形成了考试招生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管理和监控体系。这些制度为全面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公平制度保障。

此外,浙江省在前期已进行了扎实的高考招生改革准备。自2019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浙江省就着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总体部署,浙江省从2019年7月正式开始研究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方案制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二、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浙江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浙江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三、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化高考招生改革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次改革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四、试点方案是怎样产生的?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教育部就高考招生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浙江省2019年7月正式启动研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当年年底形成了试点方案初稿。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分赴11个设区市直接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征求了市县教育局长,本专科高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专家,招考机构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高中学校负责人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讨论。

每次听取意见后都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试点方案制订历时一年多,前后数十易其稿。

五、试点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9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再在3年内展开至17类。2019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六、为什么把学考纳入高考招生选拔体系?

这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而且学考实行平时考,一考两用,既用于评价学业水平,又用于高考招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考生的统一高考压力。

七、高考录取会不会主要取决于语数外成绩?

浙江省方案不会发生这个问题。试点方案考生成绩总分与现行高考3+综合相同,语数外分值未变,占比未变。选考科目分值所占比例为高考总成绩的40%,且每科均设有加试题,并将等级细化赋分,提升了选考科目的区分度。

选考科目分值比例的确定,既与这些学科的高中教学时间比例大体相当;又与扩大选择性、体现学生专长、弱化一考定终身等改革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必考3门是普遍性要求,而选考3门是学生自身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

八、哪些方面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

考生升入高校的通道有了选择。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四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模式。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同时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考生参加考试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统一高考招生中,考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及外语、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时间。在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的类别、次数和时间,还可选择是否参加英语考试。

考生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也有了选择。选考科目、外语科目、职业技能的2次考试成绩中,考生可自主选用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考生报考高校专业的选择权得到了更充分的尊重。在统一高考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中,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考生可以自主选报专业。

九、哪些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

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确定是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

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招生要求。包括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

在三位一体招生和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确定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标准及方式。

十、哪些方面减轻了考生负担?

高考招生改革减轻考生负担,主要是通过增加考生对考试和招生的选择性和增加机会来实现的。

一是选择增加了。按照试点方案,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发展通道;在统一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确定考试科目、时间、次数并选择其中1次成绩记入总成绩。在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类别。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选报多所高校,最终确认选择1所录取高校。选择多了,压力就相对减轻了。在教育中,考试负担可分为脑力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考生花时间最多就是负担最重,而是他没有兴趣学的东西负担最重。在高考改革中推行选考,让考生选自己想学且自己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自己所长、考自己所好,相比较心理负担就会减轻。

二是机会多了。统一高考招生中,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每个考生都有2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在平时进行。尽管与高考挂钩,但与现行集中高考相比,对考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负担是不一样的;有2次机会,1次考试的重要性将降低,一考定终身将会得到弱化。第1次考试时,认为还有第2次,第2次考试时,第1次考试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分数,考生的焦虑度、心理负担会明显减轻。考生的负担减轻了,家长负担就会减轻,继而全社会动员组织的负担也会减轻。

十一、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怎样计算?

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推两年的时间来计算的,以方便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修习学业和考试的时间。

十二、选考科目什么时候选定?为什么?

每一门选考科目,可由考生自己在考前选择,具体在实际报考该科目时确定。在这个时候来选定,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就能按个人兴趣特长合理规划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如果在考后再来选定,那么很多人会选择把多个科目甚至全部7个科目都作为选考科目参加考试,这势必不利于引导学生专长的养成,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

十三、怎样选报选考科目?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每科至多参加2次考试。

十四、选考科目为什么要考必考题又考加试题?

作为高中学考,该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了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设置加试题,主要是为了利于学生更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相关学科基础;同时增加了考试区分度,也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

十五、选考科目为什么采用等级赋分?

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选考科目不使用卷面得分,主要因为:

1.不同科目的卷面得分缺乏可比性。选考科目由考生自主选择,不同科目考试内容和难度会不同,把不同科目考试卷面得分机械相加合成总成绩给考生排序显然不够合理。

2.不同科目实行等级分相对可比。等级分,是根据事先确定并公布的各科相同的比例,先按考生的卷面得分划定相应等级,再按等级赋分,相同的等级分数相同,进而使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

3.实行等级分在浙江已有实践基础。浙江省在三位一体和高职提前招生中使用等级分都已多年。

还需要补充的是,考生考什么科目、什么时候考试,使用哪次考试成绩都由自己决定,对于实行等级分来说,考生选择机会和权力是平等的。

十六、选考科目等级起点赋分为什么设置为40分?

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体现高考与学考相结合,体现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学科基础。

选考科目的学考部分为必考题,必考题满分70分,按占比60%左右的分数作为考试合格标准,对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时,设置高中学考成绩合格赋分40分,相对比较合理。

十七、高校什么时候公布招生要求?

高校应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科目数至多不超过3门。而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要求,高校可在当年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

十八、考生的选考科目需要全部符合高校要求吗?为什么?

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中,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

这样做,对考生来说,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招生选拔。

十九、高校无选考科目要求时考生怎样报考?

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那就表示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类)时无科目限制,均可报考。

但考生要注意:由于你的总分是由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构成的,所以你仍需参加选考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关成绩。

二十、怎样填报志愿?

在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志愿时,自己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至少需有1门一致方可报考。其中专业(类)志愿,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的,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三位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填报相关高校志愿。

二十一、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选拔中起什么作用?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方案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二十二、什么是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将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结合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方法是,由高校依有关要求确定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成绩在考生综合成绩中的各自权重,以及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标准及方法,并具体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试。考生自主选择报考高校,经初次遴选通过后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根据事先公布的章程,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注重对学生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及与进入高校专业学习发展相对应的专业性向、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

二十三、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怎样计算?

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是由统一高考、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具体合成比例,由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考生及社会公布。其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二十四、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单独考试招生吗?

不可以。与其他三种考试招生模式不同的是,单独考试招生是为适应中职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成长需要专门设计的,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录取,只有中职学校(含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可报考单独考试招生。

二十五、哪些考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怎样报考?

考生若报考单独考试等有职业技能考试要求的高校,以及报考有职业技能要求的高职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需按要求参加职业技能考试。

浙江省统一组织职业技能考试,每年1次。职业技能考试共分17个大类,考生可以自主选报1-2个类别;各类别考试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体现在其中,成绩满分300分;同一大类考生可参加2次考试,成绩2年有效。

二十六、高中学考怎样安排?

高中学考调整到每年4月和10月安排考试。首次考试在2019年10月进行,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另行公布。

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有利于避免学校过于偏科教学和学生过于偏科学习现象的发生。

二十七、往届生、社会人员及异地生怎样报考?

往届生、社会人员以及外省籍在浙江省异地高考考生,如参加2019年及以后的高考招生录取,需按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和高中学考实施办法参加各项考试。

二十八、怎样保证高中学考的公信力?

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从2019年开始,浙江高考英语听力、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就已向考生提供1年2次考试机会;2019年浙江省高中学考也开始提供多次机会,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目前,浙江省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已有了确保考试安全的技术支撑。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

二十九、高考改革怎样确保公平公正?

以制度保障公平。做到政策制订倾听民意,政策形成广而告之,政策实施规范透明;实行刚性计划管理;考试全部实行全面监控、全程录像。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严格实施考生与考场、考官随机匹配、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和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

以公开促进公平。招生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程序、投档分数线等全面向社会公开。政策加分考生、特殊类型招生考生名单实行多级审核、多级公示。

以监督维护公平。招生工作始终处于监督和制约之下。纪检部门进驻命题、录取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现场,全程监督;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监督和制约相结合的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体系。

三十、高考改革对高中段教育有哪些影响?

正面影响,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促进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更多地实施因人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