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徘徊不前;政府支持;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渭源县以富裕的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可观的旅游业为引擎,统筹规划,全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树立“大旅游、大渭河、大文化”理念,按照“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发展目标,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渭源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坐拥秀色可餐、潜力巨大的16个景点,渭源县旅游业却徘徊不前。“生态+文化+旅游”三要素缺一不可,目前仍存在建设短缺、旅游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跟进不足、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当地生态旅游业的有效规划与对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当地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发展指标。
1 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方向所产生的不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且保护生态环境的边缘性生态旅游活动。有其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游者在感受原生态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持和宣传的责任。
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此县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研究并从根本上明确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和发展目标将有助于实现本县生态旅游的实质性发展目标。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态旅游,实施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加大各种投入力度,才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故研究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此县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领域。但如何在开发、利用、功能方面改善,将该县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其策略意义深远。
(二)渭源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主要简介
全景区包括首阳山、莲峰山、、太白山、双石门、天井峡,铁木山等景点。其首阳双冢、天井幽谷、莲峰揽翠、太白云海、灞陵观潮、石门夜月、君山夕照等共16处旅游景点已被开发。主要有:一是莲峰山景区被批准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因轮廓宛如莲花、九峰环绕,惯称马鹿山。二是古雅通幽首阳山:与莲峰山相呼应,古松郁郁葱葱、山势高俊巍峨。因阳光先照,列群山之首而得名。三是壮丽的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十五里画廊,具有幽静、神奇、古野、脱俗等众多意境。
(2)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分成两大流域,东为渭河流域,西为洮河流域。其自然风光原野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温和湿润,是游览观光和避暑娱乐的甚美之地。
由区位及自然环境谈,主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以渭河为界,有洮、渭两大水系,形成以丹霞地貌、黄土峁梁、山川河谷为主的地貌资源。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融汇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三大文化,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以丰裕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已开发出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首阳谒圣等景区,有古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工作层面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战略优势。打造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对该县原生态旅游业以重新定位,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渭河、大产业”的指针和打造渭河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指标,打造出“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模范品牌。二是政策优势。随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把发展原生态旅游也列入增收的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立了产业协调小组,并建立渭河旅游联盟。三是基础优势。该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力发展“首阳山文化之源、渭河源生态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主景区建设。四是宣传优势。坚持同时关注发展与宣传、同步推进,在兰州、西安等城市每年成功举办多次推介会,有效提升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取得的发展成绩
渭源县从2010-2015近几年来,凭自身原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征和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旅游业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整体布局拓展、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游客量和所创效益各方面都呈不断上升的总发展趋势,尽最大力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景区卫生、餐饮、景区交通工具、道路及树枝种植等逐渐改善游客服务满意度。在整体规模开发、布局和拓展方面,形成了以点形式布局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及线形式的县区生态文化旅游,合理地开拓了以渭河源为中心的渭源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基础建设、规模布局拓展、景区宣传、深化旅游品种等方面的改善。
2 渭源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规划问题:统筹规划不合理,经营滞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改善项目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2)基础设施问题:经济基础落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卫生设施尤其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降低游客快乐指数。
(3)环境问题:生态资源遭破坏,保持度不够。原有乡村环境质量正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而恶化;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植被保持度不好,破坏严重。城市文化掩盖了乡村文化,破坏了当地的乡村民风和生活秩序。
(4)知名度问题:景区知名度不高,游客量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的理想目标。
(5)管理与人才问题:经营管理人才稀少,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二)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1)生态旅游规划。政府部门对相关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监管指导不充分,这是我县未能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由于地方因素造成当地领导资金投入意识不足,资金支持的力度有限,创新意识不强,观念落后。故难以实现较高投入额度的资金支持去强化基础设施,地方领导和人民整体素养较低,对基础设施保护意识不足,保持度不好。
(3)环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县生态旅游区虽然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但因复杂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仍具脆弱性,一旦破坏,将具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4)知名度。受地方客观因素限制,资金支持有限,整体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仍旧不高,不为广大地方外游客所知,没能有效的激发游客前来欣赏。
(5)旅游产品。缺乏资金支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创新更新观念,鼓励政策不足,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开发不充分。
(6)管理与人才。整体监管体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环境保持保护监管不足;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使环境保护不足、破坏严重;缺乏当地环境保护宣传,使外来游客破坏度较高。
3 优化渭源县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一)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中,按照“高起点规划、展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规则,坚持做到政府主导开展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微观监督。桡骨树立开发建设四大观念,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推进开发建设一体化。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生态旅游规划队伍是良好规划的保障,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
(二)政府要加强旅游发展的支持
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申请省级对本县生态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自主加大对地方旅游发展的资金比例,尽可能改善每个生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建设,诸如此都有利于其县旅游景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树立品牌意识、塑造系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生态主题,加强品牌意识,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的新格局。例森林生态游、民俗风情乡村游、奇山异水寻溯游、历史文化追溯游及农家乐建设。
(四)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与相关院系建立教学培养合作关系,良性互动,在更高质量上开发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为其树立优良的公关形象,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五)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度
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审批和环境管理。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
(六)加强当地人民和经营者的参与度
决策领导应定期开展当地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活动及群众大会和文化节,有效集合群众参与到保护和建设当地旅游项目的规划中来,政府还需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方面的人力派遣,加大宣传力度。
4 结语
目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渭源县以如诗如画的生态文化胜境,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也见证着渭源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生态旅游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94-300.
[2]彭万臣.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大悟.对生态旅游的若干认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10(2):5-7.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范文2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体现作者对科学的严肃态度,参考文献也是有法律效益的,文中引用内容的要做上标注,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鉴赏。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孟宪宇.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卢云亭,王建军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军.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6]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旅游学刊
[2]杨志平,潘文焰,赖玺婷.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法制与经济,
[3]步雪琳.禁建重污染项目治理酸雨污染开展生态监测张家界环境治理为旅游添后劲.中国环境报
[4]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
[5]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7]王怀宇.生态旅游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河池词条
[2]关于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更新时间:2012-9-16作者不详
[3]广西年鉴编委会,广西年鉴2004[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4]河池市生态旅游魅力,百度文库,更新于2011-11-29
[5]河池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河池论坛牛头马面于2011-9-8更新
[6]郝新娣,刘淑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浅析--以定州黄家营葡萄酒庄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58-62
[7]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35-140
[8]陈学清。基于绿色营销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7,(6):97-99
[9]李锦宏,周蓓蓓。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J].当代经济,2009,(11):54-55
[10]张金安,张吉立。大庆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探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42-45
[11]张芝敏,陈颖。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2):56-57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范文3
l.开展生态监测的必要性
位于银川平原北部平罗县境内的沙湖,是一片内陆湿地,总面积80 km ,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沙湖1989年被开发为旅游资源,1995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2000年被国家定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1年登上国家4A 级生态旅游园区宝座.沙湖的品牌和知名度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得到了市场及消费者的肯定,成为国内旅游关注和投资的热点.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生态环境监测必须及时跟上,尽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能力。生态监测目的是要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找出原因,为生态建设提供对策。生态监测除了具有一般环境监测应具有的代表性、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外,还应具有更高的综合性和长期性。
2. 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性
就是要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现状及 变化趋势,并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与传统的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监测相比,生态 环境监测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驱动因子的多 样性,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因子较为复杂,反 映面更广,综合评价程度要求更高。
3. 生态旅游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减轻了环境压力,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加强沙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不但能够促进宁夏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其全面发挥湿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源于“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一词,指在不损害旅游对象和周围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自然景物旅行.其意义一是回归大自然,享受清新、静谧、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氛围,探索和认知自然奥秘;二是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达到以保护促旅游,以旅游养保护的目的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大,主要内容有:① 以没有遭到破坏或受人类干扰较少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② 在旅游过程中应贯穿对游客的环境教育,提高甚至改变游客的环境观和生活方式,以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③ 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尊重其应有的权力并使其从中获利,以此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概念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 沙湖旅游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4.1 优越的区位条件
沙湖位于宁夏北部交通较发达的平罗县境内,该县南距银川I市56 km,北距石嘴山市20 km,位于包兰铁路与姚西公路的交叉点上,包兰铁路穿行而过,西大滩火车站距沙湖仅2 km.东有109国道并与石中(石嘴山一中宁)高速公路相连,银川I市河东机场及宝中、包兰等铁路干线将沙湖与全国各地紧紧连在一起.沙湖所在的宁夏北部地区是宁夏工农业较发达,城市较密集的地区,这为开展旅游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客源市场.从沙湖在宁夏旅游带所处的位置来看,沙湖处在两沙一河,即沙湖、沙坡头和黄河的旅游带上,是宁夏的黄金旅游带,这对沙湖的开发起着关联带动作用.
4.2 独特的自然景观
沙湖风景名胜区是一处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塞上明珠”,是由湖水、沙山、芦苇、飞鸟、游鱼等资源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度假区.春季,百花盛开,百鸟列队入住;初夏,芦苇郁郁葱葱,荷花亭亭玉立;入秋,苇花绽放,鱼肥鸟集;冬季,大雪纷飞,一副典型的北国风光.南方多湖而少沙,北方多沙而少湖,像这样既有湖又有沙的景区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4.3 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
4.3.1 植物资源 沙湖植物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乔木有杨树、柳树、槐树、沙枣树等,草本植物有针茅、萎陵菜、冰草、芨芨草等,草甸植被主要以禾本科为主,盐生植物主要有碱蓬、小芦草、西伯利亚蓼等,沙生植被有沙米、苦豆子、蒺藜等,水生植物有芦苇、蒲草、荷花等,浮游植物有硅藻、黄藻、金藻等,构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
4.3.2 动物资源 沙湖湿地的野生动物以鸟和水生动物为主.鸟类共有l1目24科9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生海雕、大鸨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斑嘴鹈鹕、大天鹅、小天鹅、白额雁等14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会规定的鸟类有46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会规定的鸟类有9种.水生动物中鱼类有17种,分属于4科15属,包括鲤鱼、鲶鱼、泥鳅、鲫鱼等,甲壳类有田螺、蚌、螃蟹、虾,两栖类有鳖、青蛙等,浮游动物有29种 ],特别是北方罕见的“娃娃鱼”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5. 开展生态监测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5.1 缺乏具备空间遥感和生态理论的综合人才
随着科学的发展,遥感技术已成为生态环境监测的有效方法。它不但能提供高分辨率、高光谱、高时向的影像,还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环境观测能力。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客观、形象揭示生态环境条件变化、环境污染性质及污染物扩散规律。遥感数据通过判读和识别分类,可获取地表现状信息,变化监测信息等,并可绘制成各种专题图 。
5.2 要利用遥感图像技术为生态监测服务。在地市级以上监测单位配备设备,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遥感知识,掌握生态学理论的技术人员,这样才能提高目视判读效益,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
5.3 保护湖区生物多样性
沙湖湿地资源是湿地旅游之根本,因此,应重视对沙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强湿地监测,特别是对湿地利用后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监测,建立沙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繁殖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扩大沙湖湿地野生生物的种群数量.另外,冬季收割芦苇时应留一段露出水面的部分,保证春季候鸟迁徙时有落脚之处.在荒漠地段可进行人工种草种树以吸引更多的鸟类来此繁衍,同时加大鱼苗的投放,为水禽提供丰富的饵料.
6. 结语
生态监测的范围很广,涉及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领域;此外,生态监测在国内开展的时间也不长,尚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开展生态监测工作时,必须紧密结合已进行的单一性和局部性生态监测试点研究,从区域、流域范围着手,制订系统、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评价标准,为实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 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 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 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范文5
关键字: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生态旅游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并存的复合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为生态消费者提供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经济系统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生态旅游经济必须处理好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该地区的重要出路。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是西部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以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存在旅游发展优势,很多地区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以此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本文以恩施州为例分析走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1、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他为生态旅游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得出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生态中心论与经济中心论
生态旅游中心论是以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主,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中心论导致“不经济”的现象,不仅不能促进旅游地区居民的经济发展,而且生态环境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经济中心论产生的后果是经济“不生态”,把生态资源当成经济工具,进而做出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的行为,最终导致环境恶化,成为不可持续经济。
三、恩施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资源特征
1、发展现状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属于老少边穷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近几年随着恩施铁路、高速、航空运输等交通设施越来越完善,推动了恩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进入恩施,为恩施的对外发展提供了机遇。恩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1)自然景观旅游为主导
自然旅游景观主要是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恩施龙鳞宫、巴东神农溪、清江闯滩、八百里清江画廊、巴东水布垭、恩施梭布垭石林以及咸丰坪坝营原始森林公园等,这些自然生态环境经过人工开发而形成自然生态景观供旅游者游览,以生态环境资源为主导的旅游是最能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然而恩施州的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完善,由于旅游者的素质普遍不高,造成旅游垃圾不断污染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管理者对这方面管理的条例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低,同时旅游地区管理成本高,生态旅游形成“不生态”的现象。
(2)以民俗文化为特色
近几年恩施民俗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连续两年举行恩施生态旅游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旅游者前来,通过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学习民俗历史文化。正是少数民族特殊文化为恩施提供了旅游文化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3)基础设施的落后
恩施地区长期受到交通瓶颈的制约,与相邻城市的连通性差,信息隔离,难以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交通不便造成旅游业难发展,走不出大山,导致经济落后,人民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两路的开通为恩施交通带来了福音,旅游经济从此上升到新的台阶,旅游者不再为交通不便而担忧。
2、恩施旅游资源的特征
(1)旅游资源丰富而分散
恩施源于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民族特色,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山水景观、钟乳石洞、古桥古镇…,以及土家女儿会、摆手舞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如图1所示:
上图中恩施旅游资源分布广而散,旅游景点之间不成系统,联系不紧密。这使旅游景点很难受到旅游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而且旅游者很难把旅游景点连成一体进行游览。恩施州每个县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虽交通越来越便利,但由于距离相隔较远,仍让很多旅游者望而却步。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恩施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还有很多比较偏远的地区没有被开发出来,属于完全原生态的生态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自然生态环境与其他地方相比较仍然很完整。恩施生态旅游的良好环境能够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承载体,它的恶化会导致生态旅游不能持续发展下去,倘若人类过度活动而超出环境承载力,最终只会加重环境的负担。
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困境
1、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首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即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享受旅游资源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第二,能够满足当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即实现公平性与大众化。第三,必须在不损坏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为后代人创造更多资源,即平等性。
(2)生态经济原则
第一,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的创造在可持续发展中被认为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或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各种智力的、体力的、直接的、间接的劳动流转和凝结于生态系统中,与经济价值一样都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
第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破坏了自然发展规律会导致扭曲发展,人类生活的环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可持续利用资源减少。
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
(1)经济落后,资金不足
经济落后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提升经济水平的主要手段,忽视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统一性,单方面考虑经济上升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落后、资金不足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维持,与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2)缺乏环保意识
由于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生态旅游环境得不到合适保护。虽然旅游地每隔一段距离设有垃圾桶,但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导致旅游人员把垃圾被随意乱扔在旅游地内。同时,旅游者把旅游地点当成公共场所的心理而对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不管不顾,且旅游场所大都在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属于原生态,被破坏程度相对较低,也导致旅游者认为环境承载力还很强,无意识间毁坏了生态。所以,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缺乏会阻碍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3)高价门票的阻碍
旅游业作为服务型产业,本着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主导思想,应该考虑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旅游资源。然而高价门票却把一部分人阻挡在旅游门外,旅游资源只为少数人提供的现象成为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现在很多旅游区因开发花费大量成本而通过高价票来实现成本的快速回收,虽然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减少了游客的数量,也减少了环境的破坏力度,但并没有带来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使旅游业走向瓶颈。
3、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旅游制度
近年来大部分旅游资源已回归国家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区有条件制定合理与完善的规章制度,旅游资源局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开发前的调查、合理性、后期维护等措施,然后制定旅游点的行为规定,实行分区管理,从生态脆弱地区向外延层层递进,对生态脆弱地区加大保护力度,并作出规定只能在生态旅游区的外延进行参观。
(2)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处于发展时期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被列为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变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牺牲品,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保护为基础,发展为目的。
(3)生态旅游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
旅游资源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必须降低旅游点的进入门槛,减少门票价,形成全民旅游,进而带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实现产业化是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经济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促进恩施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
[2] 王传栋.生态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范文6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155-02
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并逐渐为广大游客所热捧,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辽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同时由于生态旅游在辽西地区的起步发展较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生态旅游的发展会对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以一种环保生态、保护环境的旅游形式去游玩,其以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原则。生态旅游相比传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他将旅游与保护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比传统旅游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在传统旅游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显然生态旅游更值得去推广。生态旅游一经推出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认可和好评,但是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正和完善。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开发自然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景区,对森林的滥砍乱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都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由于发展生态旅游地区景色优美,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去游玩,但由于部分游客素质不高和管理者不认真负责,造成景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例如,游客走后留下大量白色垃圾和汽车尾气等,使得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受到了污染。
2.行业发展缺少统一的规范和管理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参差不齐,各地的生态旅游发展未形成合理的规划,国家对其约束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发展混乱直接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经常发生的景区和游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行业发展混乱的一个表现就是为了吸引游客推出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低价游和购物游,用低价来吸引游客,但在游玩的过程中对游客进行强制消费,甚至还出现了辱骂、殴打游客的现象。同行业之间经常出现恶意竞争和垄断经营,这都是缺少统一的规范和管理造成的。我国的民间发展生态旅游的企业和组织众多,但大多数都是各自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大都存在和发展的时间不长,这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协会和组织来将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发展,所以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统一管理。
3.缺少专业人才和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例如,缺少专业的人才和管理水平落后。我国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是从传统旅游业中转移过来的,所以他们缺少生态旅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具有非常大的不同,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统筹规划以及开发建设,但管理者往往还采用传统旅游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去经营,这和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和原则是不相符的。所以希望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的管理和开发人员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来促进辽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辽西生态旅游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环境问题严重
辽西地区虽然自然风光众多,但随着近些年工厂的大量建立和车辆的增多,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等,都使辽西地区旅游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例如,石化企业的迁入和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大面积使用都对辽西地区的旅游自然资源造成了污染,朝阳和阜新地区的自然植被的乱砍滥伐现象经常发生,自然植被是抵抗和防御西北风沙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保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的主要帮手。但随着近些年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辽西地区自然资源遭到的极大破坏,使得辽西地区的旅游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一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二)生态旅游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
辽西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需要遵循的原则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解和体会,往往将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混为一谈,将发展传统旅游的套路和方法套用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来。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很难吸引生态旅游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是辽西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大问题。
(三)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混乱
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大都没有一个规范的章程,很多都是各自发展,一个项目开发往往是几个部门同时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和负责部门。各地区之间还经常出现恶意竞争等违反市场经济的行为,各部门缺乏有效地协调和良好合作,想要新开发一个项目往往要经过几个部门的审批,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等不合理现象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四)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在辽西地区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在资金投入上也没有得到政府和各界的足够支持。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生态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同时资金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开发,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不够充分,政府对民间企业和组织也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和扶持,没有引导他们进行生态旅游方面的开发。
(五)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不合理
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大部分还属于粗放式经营,大都采用资源换取经济效益的手段和办法。在很多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中都存在对自然资源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锦州北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山水的污染和葫芦岛的海边度假村对海水的污染。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经常会出现对树木的乱砍滥伐现象和对山体的人为破坏,这样做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对山体植被的破坏也随之加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三、辽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政府增加对生态旅游的投入
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投入,政府增加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投入,一方面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政策方面的支持。资金方面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同时也要与银行生态旅游企业加强合作与沟通,在企业发展出现资金问题时加以援助。在税收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发展生态旅游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放宽和减免,政府在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要加大投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铺平道路和为旅游企业节约成本。在政策方面,政府要加强招商引资,还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生态旅游服务。
(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生态旅游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效益。所以政府和生态旅游企业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媒体播放生态旅游的基本知识和需要遵守的原则,企业可以在景区的公告栏和宣传栏上贴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环保标语,在景区也要多设立这种公告和宣传栏。
(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要想使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有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在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一定要符合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原则。在法律法规中规定企业的责任和需要遵守的内容,同时还要在民众中普及生态旅游的常识,必要时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制度,让普通大众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事项,这样在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将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得更好。
(四)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注重环境保护
辽西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才能促进辽西地区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沿海沿河地区不能进行过度捕捞鱼类,不能为了开发生态旅游景区而向海洋和河水里排放有害的物质。靠近山的地区,不能为了开发山水旅游、农家乐等项目而过度砍伐树木和对山体进行随意改造,这样做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带来经济利益,但为将来发生自然灾害埋下了恶果,这种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辽西地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进步。
(五)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与保护环境相结合进行,不能只顾发展而不注重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大都是比较脆弱,其一旦遭受破坏和污染就很难恢复,所以加强生态旅游环境治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山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游客游玩之后留下的白色垃圾和固体垃圾一定要及时处理,在景区多设立一些宣传栏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要将环保意识种到游客的心中,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环保的要求。生态旅游往往是一种体验的旅游方式,在旅游的同时来到自然体验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景区的服务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服务水平的高低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和部门可以经常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还可以组织他们去生态旅游发展成熟的地区进行学习和考察,学习其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