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城市环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城市环保范文1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对水、土、大气的关注成为日常。特别对于2017年来说,是雾霾治理的关键年。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实施的最后一年,确保圆满完成“大气十条”目标任务迫在眉睫。就在春节前夕,2017年省级“地方两会”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各地如何制定今年大气治理目标引人关注。可见,2017年环保话题的热度依然不退,这也标志着考验城市综合能力的战役并没有结束。
联动治理收效显著
近几年来,各省市地区都主动的开展大气治理,不断推出环境保护的方案,积极应对雾霾带来的城市问题。其中,联动治理成效显著。
2013年10月23日,由6省区市7部委协作联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北京启动。三年后的2016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又率先启动应急联动工作,通过推送预报预警提议,精准指导各地启动重污染天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措施。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依照环保部要求,三地还修订并印发了“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在预警分级标准上实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域的统一。
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在京津冀区域中,2016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下降明显,截至2016年11月底,三地的“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这两项数值均有好转,其中,京津冀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9.5%、3.1%和11.3%,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分别为185天、215天和197天,同比分别增加10天、8天和6天。一系列数据证明,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的整体趋势确切是在好转。在这样的基础上,江苏、山东等地也已经开始效仿京津冀地区,开展城市联动,构建覆盖面积广阔的区域性联防联控系统。
环境治理是一场考验城市综合应变能力和统筹协调部署能力的战役。在区域联动部署的大框架下,任何一个区域内城市的动作,都将影响联动效应的发挥。同样,所谓联动并不单纯的指城市之间的联动,还有跨部门的协调、共享,跨技术平台的积极应对,联合处置。
相信大家在已经过去的2016年都有明显的感受,当大气污染程度达到预警程度时,都是由多部门联合预警的,并且很快就会有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停课、停产、限时交通、限号出行等),这些都是在各部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通过跨平台的技术手段实现的信息。
此外,据环保部今年1月24日下午刚刚的消息,为了应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要到来的重污染天气,环保部将重点区域城市划分为36793个网格,利用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共计280个PM2.5浓度最高的热点网格,进行集中执法检查。
例如在1月24日到26日期间,为应对河北中南部及其邻近区域可能出现的重度污染过程。环保部将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2+26”城市按照3km×3km划分网格,共计36793个。
“2+26”城市中的“2”,指北京市和天津市,“26”指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沧州、衡水、邯郸、邢台等8个城市,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等4个城市,山东省济南、淄博、聊城、德州、滨州、济、菏泽等7个城市,河南省郑州、新乡、鹤壁、安阳、焦作、濮阳、开封等7个城市。目前已经组织“2+26”城市环保部门,针对上述热点网格开展集中执法,检查政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落实情况,限产停产企业、施工工地落实情况;检点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燃煤供热锅炉达标排放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小散乱污”企业清理取缔情况,尤其在省界、市界、工业大院等区域。
除了“大气十条”,与之类似的还有“水十条”。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成立水环境管理司是贯彻落实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的举措之一,负责全国水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污染治理方面,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初步取得积极进展。
重点工作还包括督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落实2016年底前完成工业集聚区建设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任务。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国各地设置饮用水水源防护设施3800多公里,拆除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3400多处,全国22%建制村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60%。为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黑臭水体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完成全国城市黑臭水体阶段性排查工作,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
可见,无论是大气还是水,联合治理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方式,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直面治霾质疑
在各个环保项目中,对于雾霾的治理效果恐怕是质疑声最多的。2016年的治霾效果从数据上看似乎是有效的,但从人们的感受上效果却有较大折扣。不少人抱怨空气质量并没有数据上看上去的舒服,也有不少人表示,2016年大气治理成效中人为的因素“太不明显”,所谓的蓝天不过是大风的功劳。
今年1月14日,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更是证实了这一说法。该报告指出,2013年~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明显下降,但很大程度靠“天帮忙”,“人努力”效果不显著。报告建议京津冀治霾政策的重点应转向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将PM2.5年均浓度每立方米70微克作为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的过渡目标。
2016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73微克,超过国家标准109%。北京要完成“大气十条”中规定的“2017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60微克”的任务,意味着今年要在2016年基础上再下降近20%。
一边是治霾靠风的无奈,一边是2017年治霾目标的艰巨任务。带着这样的矛盾开始的2017年,是不是真的会如此沉重呢?
有消息称,2017年北京将继续压减燃煤,计划对700个村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实现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和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供暖季结束后,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燃煤电厂华能北京热电厂将停机备用,全年至少压减10%以上发电量;基本淘汰远郊区平原地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同比压减30%,控制在700万吨以内。
同时,北京将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步伐。全面清理整治2560家“散乱污”企业,再关停退出5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此外,还将推动实施六环路重型柴油车限行,淘汰老旧机动车30万辆,新建3000个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桩。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前不久的地方两会中表示,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把PM2.5浓度作为大气是否合格的标准。可见,中国对雾霾治理的态度是负责的。
此外,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不约而同的添加了环境保护的方案。其中:
云南启动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
湖北明确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环保执法力度也有望增强。北京增加环保执法编制,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惩处偷排超排行为。
江苏明确严格执行新环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江苏、广东等地强调推动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
江苏还在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强调“创新”,将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完善绿色发展评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河北的做法类似于要求其各个城市立下“军令状”。在明确把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治提升到全省重要位置的同时,其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地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市县,都要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城区工业企业调整退出、工业园区调整、散煤治理、矿山关闭复绿等规划,明确年度目标,定期公开结果,严格考核奖惩。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预报预警,科学精准应对。
城市治霾少不了的三板斧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距离目标还有距离,效果也还需进一步加强,但通过对2016年一年的观察,也能够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样在其他地区,也不乏优秀的治霾方案。
例如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珠三角区域6项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标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年均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比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低32%;2016年在气象不利情况下,空气质量继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对此,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解释说,珠三角在2000年左右就提出大气复合型污染,开始考虑PM2.5问题。“那时还未公开监测PM2.5,但减排方案已开始实施。广东用了十几年时间取得今天的进步,这速度比英、美、日都要快。”
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每个区域的大气污染成因,都不外乎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方式以柴油为主、管理和执法不到位等。因此治理雾霾也无外乎调整产业结构、削减燃煤、控制机动车数量这三板斧。
那么京津冀地^的雾霾治理手段上,能不能借鉴珠三角的经验呢?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归纳了珠三角地区治霾达标的原因,他总结,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现在珠三角没有钢铁企业,没有大的重工业企业,从2000年开始重化工比例不但没上升,还在下降。“珠三角产业逐步升级,跟发达国家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样的。”二是能源调整比较早,执行比较到位。珠三角煤炭消费量在我国是最早下降的,从2005年起,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珠三角是最高,“机动车污染控制也是卓有成效”。三是领导重视、管理比较到位。“珠三角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政策落实比较好,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另据了解,珠三角地区建设了我国首个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体系。据悉,“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还联合环保部等8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开展国家科技计划统筹试点工作,重点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创新,集中开展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研究。其中,科技部、环保部、广东省政府密切配合,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研究与实践,建立全国第一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引领珠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科研成果为全国快速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也为其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先进经验和示范,使京津冀等地区树立信心。如按照支撑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目标,中国环科院牵头组成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协同创新体,突破北京市污染源解析等关键科学问题,
智能城市环保范文2
智能家居(又称智能住宅),通俗地说,它是融合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家居控制系统。
智能家居系统包含的主要子系统有:家居布线、家庭网络、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家居照明控制、家庭安防、背景音乐(如TVC平板音响)、家庭影院与多媒体、家庭环境控制等系统。其中,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等三大系统是必备系统,另外五大系统为可选系统。
在产品认定上,厂商生产的智能家居(指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必须是属于必备系统,能实现智能家居的主要功能才可称为智能家居。因此,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都可直接称为智能家居;而可选系统都不能直接称为智能家居,只能用智能家居加上具体系统的组合表述方法,如背景音乐系统称为智能家居背景音乐。将可选系统产品直接称作智能家居,是对用户的一种误导行为。
在智能家居环境的认定上,只有完整地安装了所有的必备系统,并且至少选装了一种及以上的可选系统的智能家居,才能称为智能家居。
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从宏观视角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国家十二五对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扶持、三网融合的加速推进、国际国内对低碳经济提的更高要求、居民消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加强等利好因素影响,智能家居市场的潜力日益增长,中国的家居智能化发展逐步崛起。智能家居在短短十数年的时间已经由概念变为现实,培育出了一大批的智能家居企业,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新行业;国内许多城市的别墅、高端楼盘及中高档商务酒店都使用了智能家居产品,都在体验智能家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智趣”的享受。在2020年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的指引下,智能家居的市场前景不容置疑。
另一方面,受产业结构复杂、价值链长、产业技术成熟度低、产业起步较晚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智能家居还面临着行业管辖权之争,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技术缺陷、缺乏资金支持;产业链、行业价值链不完善,缺乏完善的社会合作体系;产品功能华而不实,安装、调试复杂,成本费用高;市场推广力度不够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的智能家居产业离系统化的真正的智能家居目标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距离,虽然当前仍处于概念期和各自为政的竞争期,但也逐步显示出向一体化、整合式的智能家居过渡的发展趋势。
必经之路:低碳环保
从消费市场看,消费者低碳环保意识逐步觉醒。2011年3月份的日本地震及核辐射泄露事件,让众人恐慌的同时也使得近年来兴起的的“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从之前的重“口号呼喊”真正过渡到了“行动参与”阶段。伴随着媒体的轮番宣传轰炸,全球各城市陆续熄灯,各行各业的环保宣言,政府的环保承诺,明星现身说法、推出主题曲助阵,低碳、节能、环保逐步深入人心,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升,低碳环保基本成为共识。
从现实角度来看,建筑能耗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据资料统计,我国建筑能耗是世界上同纬度国家的3倍,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27.8%;照明、空调及其他电器设备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46%。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保温与制冷、供热系统等领域,这些领域不仅是影响建筑能耗节能减排能否实现的的关键性因素,更是智能家居的核心要素和载体。因此,近年国家对智能化住宅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对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政策亦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智能和可持续性。据了解,中国智能化住宅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到2020年,要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
虽然市场需求有了、主管单位的主管驱动力也有了,但目标之下还需要政策和契机,低碳环保的智能家居路线如何走下去是另一个问题。
正视标准,相信市场的力量
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笔者以为,智能家居当前的发展中的问题看似颇多,但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
因为住建部、公安部、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对住宅小区的定位各有侧重,实际上存在着行业管辖权之争,所以很难整合出一套让大家都满意的标准,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互不兼容的产品标准。面对混乱的行业现状和不明朗的竞争环境,资本不敢冒险进入;企业不敢投入研发和规模化生产,产品华而不实和单体作战导致成本高起;消费者对行业难以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信心不足,进而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智能城市环保范文3
为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改善如厕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市生态环保公厕,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和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十八届以来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文明城市建设的总要求,结合“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巩固工作要求,加快城区公厕建设步伐,解决群众如厕需求,提升公厕环境品质,切实改进公厕软硬件环境。二、目标任务
将建设“城市生态环保公厕”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按照“数量布局合理化、外观形象景观化、功能设施现代化、项目运作市场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工作思路,完善新建公厕的规划、投资、设计、建设、管理、经营、保洁等运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新建公厕66座。
三、主要内容
(一)数量布局合理化。
按照《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中“每平方公里需设置3-5座”的要求,结合区属街巷的实际,经科学布局,共需新建生态环保公厕66座,进一步满足市民如厕需求。
(二)外观形象美观化。
注重公厕外形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科学选用优质、新型、环保、节能的建筑装饰材料,达到外观形象景观化的目标。
(三)功能设施现代化。
以建设生态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公厕为目标,完善照明、通风、除臭、环保等配套设施,安装智能洁具、完善公厕各项便民设施的安装到位(如挂钩、物品放置台等),提升使用的舒适度。
(四)项目运作市场化。
公厕的新建、运行维护和经营管理试行市场化运作。充分挖掘市场资源,将广告资源配套开放,以市场化运作贴补公厕的日常运行费用。
(五)提供服务专业化。
利用智慧城管APP或类似城市管理APP,推广“厕所数字地图”“二维码扫描一键投诉”的“互联网+公厕”管理服务创新手段,实现地图找厕所、用厕所、评厕所功能,努力打造公厕管理新标杆。
四、组织领导
以XX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主体,成立XX区城市生态环保公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考核检查等工作,负责新建公厕的选址,在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督,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序开展。
五、工作要求
(一)思想重视,认识到位。
充分认识建设生态环保公厕项目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建设生态环保公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落实到位,确保2020年11月底前建设完成投入使用。
(二)倒排工期,紧扣节点。
XX区城市生态环保公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相关科室要对照工期,挂图作战,分管领导要加强协调、搞好监督,全力保障项目推进。
智能城市环保范文4
关键词:绿色经济;环保物联网;发展;促进
引言
自2009年来,在信息技术和经济领域产生了两个热点话题,一是物联网,二是绿色经济。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世界普遍认为是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绿色经济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式和谐共存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式。它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末期我国启动传感网研究开始,环保领域作为传感技术应用的重点试点领域之一。2011年10月17日,我国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通过“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等领域的研发应用”。目前环保物联网已在我国引发应用热潮,我国各省环保厅利用污染源监控系统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自动监测。现今我国已将把实施经济绿色化转型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将是我国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展开环保物联网的发展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保物联网与绿色经济
1.环保物联网
环保物联网是指在传统环保行业引入传感器和自动化技术来实现环保科学化的网络。其内部结构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环保物联网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视频监控、射频识别等技术,在工厂污染源位置安装各类的自动监控仪表和数据采集器,从而构建起了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将污染源的数据及时有效的传送到相关环保部门,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传递,使得环保工作中的污染源监控实现智能化操作,从而达到自动控制污染源、建设生态平衡和绿色经济发展的目的。
2.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的实质是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要求工业生产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绿色经济的特点是要求商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中均实现绿色先导原则,以促进低碳的绿色经济建设。
三、环保物联网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关系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世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物联网将物质世界与互联网整合成统一、有机的网路体系,遍及智能交通、环境管理、公共安全、产业检测等诸多领域。物联网的泛在化性质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环保物联网对绿色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如下:
1.环保物联网智能化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以推动绿色经济建设
环保物联网技术用途广泛,遍及了工业污染源的智能监测、绿色生态农业、绿色智能物流、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等领域。
在环保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最重要领域之一是工业生产,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各类智能传感器识别终端不断融入。及时的信息反馈,自动控制产品的生产量,使得企业从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品质,将我国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推进到智能化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工业生产阶段,实现了绿色经济建设的要求。
智能绿色物流包括集约资源、绿色配送、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废物回收五个方面。智能绿色物流是把电子商务、仓储最优化等功能整合成为一体化的节能型物流平台,促进了绿色经济建设的发展。
环保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飞速前进,推动在我国经济在全球谋求发展绿色经济的哒背景下的稳步发展。
2.环保物联网的环境监控功能为绿色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人类社会在各种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下被有效的联系起来,传感器除了包括射频识别(RFID)、GPS等物理传感器,现如今还融合了纳米技术、生物化学界的传感器等,使得物联网在绿色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环保物联网会对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改进现有节能减排的技术、智能化的监测系统满足绿色经济的要求;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信息保障,推动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只有环保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了,才能解决我国乃至世界在绿色经济建设各个环节之中的技术难题。环保物联网有效的作用于环境监控方面,得到的环境数据变得及时、有效,为我国环境治理的优化,环保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3.环保物联网技术促使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绿色经济建设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把传感器战备嵌入到交通运输网、输油管网、水体网、电网等事物中。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规划利用。环保物联网将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而基于环保物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产业与绿色经济的建设息息相关,环保物联网新产业的发展将促使我国的绿色经济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最终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稳定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环保物联网现实意义
发展环保物联网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环保状况:在先进的RFID技术下,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大地扼制了企业偷排超排行为,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助于提高我国公民生活质量。
全国各地加强废气、废水等资源的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使得各区域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我国的绿色经济战略。
中国全面建成全方位的、高端的、可持续的环保物联网体系,其能够更好的帮助中国政府减少在污染源监测过程中的成本及疏忽,使得中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在世界前列。
五、环保物联网的发展展望
未来中国环保物联网发展研究将呈现以下的五大远景:环保产业将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支撑跨区域的统筹管理和决策;
环保物联网在相关领域的共同应用,将促进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智能化的环保物联网促使全国各地加强废气、废水等资源的利用,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建设;环境监控将全部自动化、智能化,最终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测、控制、治理及时有效;环保物联网将在技术上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2014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http://
[2] 杨子江.物联网:提升环境监控能力的抓手[J].环境保护,2010(8):29-31
[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迈向绿色经济:通往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面向决策者的综合报告[R].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
[4] 周光军.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及实施研究[J].2009
[5] 杨志强,肖青,于蓉蓉等.中国移动:全方位展开物联网应用实践.世界电信,2009(11)
[6] 杨子江,陆励群,林宣雄.物联网时代和环保信息化的梯次推进[J].世界地理研究,2010,l9(1):157-165.
智能城市环保范文5
图1是阿姆斯特丹的地图,我们称之为新西部,区域1和区域2是能源转换的重点区域,为可循环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区域。
在欧洲,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建设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计划(Amsterdam Smart City;ASC)2009年由Amsterdam innovationMotor(AIM)和电网运营商Liander带头发起;2011年7月,KPN集团也加入了智能城市联盟,成为联盟创始人之一。
阿姆斯特丹创建这个机构,是为了更好推动智慧城市规划和发展。未来要如何实现能源、环境与人的和谐共存?需要把握四个关键点:首先是政府,企业、公民和知识机构之间要建立联盟,启动创新项目;其次要在阿姆斯特丹都市圈推广城市生活实验室;第三,不同的项目和合作伙伴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机制,例如参加各种各样技术交流会;最后是要善于展示创新的智能项目,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推广。
在建造智能城市的过程中,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他们接触到“智慧城市”时,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们将如何应对这样的概念?城市管理者或规划者不可能完全改变民众的行为,但是智能城市的概念却可以深入人心。
当建设项目匹配人们的需求、城市的需求,不断的移动,进而更好促进智慧城市概念的推广。我们与飞利浦、IBM等公司达成合作,把项目以及城市所需的部分结合起来,同时将居民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不断地进行测试和学习,最终构建了阿姆斯特丹智能城市的平台,这个平台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这些合作企业涉及面很广,有能源、交通、通讯、数据等领域。
阿姆斯特丹城市的重要实践
在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但通过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经由可持续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智能空间和家庭、环境能源等应用重要试点的成熟,而今我们在城市中能呼吸到更加洁净的空气。预计到2015年,阿姆斯特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低于1999年的基准线40%。越来越多的实践也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能源汽车在阿姆斯特丹,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电池的循环使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汽车行业解决能源与污染等问题的发展方向。然而电池成本高和充电不够便捷、电池的续航等制约着电动汽车发展。
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我们将人们的居住地称之为Living Lab,LivingLab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创新体制的全新研究开发环境。为了不断提高人们对环保的切身体验,气候街道(The Climate Street)孕育而生,旨在引导人们节约能源、规范生活行为,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气候街道不仅建设了物流管理中心、废物收集、公共灯光的自动调节等各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街道设备和设施,还能检查、搜查、记录用户的能源消耗情况,提供数据给相应的部门并给出意见处理。例如商户安装智能电表,能源可视屏则可以反馈能源消耗情况,基于智能电表提供的信息向商户提供个人节能建议。智能插座也可以降低或关闭未使用的家用电器或电灯。商户还可以通过向气候局的能源办提供一份能源账单,就有机会在购买节能电器或节能灯时享受优惠。
信息基础设施 早在几年前,阿姆斯特丹就非常重视瓦、砖、路,而能源更是重中之重。智慧城市的出发点是连接和能源的可用性。当这些基础设施被广泛使用而获得大量的“数据”,进一步成为智慧城市的燃料时,就能实现更聪明的应用。
2013年,阿姆斯特丹将建设大规模的智能网络枢纽和进行智能电网的远景规划,所有的设施都包融进去,希望于2015年全面实现城市智能化,2018年实现整个智能城市系统的推出。
智能空间和智能家居 通过对智能空间和家居生活方式的推广,旨在提供优秀的智能工作中心替代过去传统的办公方式。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节省很多能源。例如远程健康或者电子健康、智能健康,在智能健康的环境中,每一个个体或家庭都可以经常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数据在中心交换系统进行管理和共享,这也是一种社交媒体方式。
教育 阿姆斯特丹非常重视教育,城市管理者希望学生都能够拥有一项或者多项技能。我们对他们进行信息化的评估、提供有关的应用课程,并以社会情感为连接,创造出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能轻易接触到各种信息来源。我们打造双向智能性的环境,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更为智能化的沟通和交流。未来阿姆斯特丹在教育方面会变得更加卓越。
环境能源 我们能为环保能源做的是什么?首先可以引导城市管理者在能源方面的政治决策;其次与企业进行合作。我们与阿姆斯特丹东南部的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建立和实现能源效率和能量交换的地区集中措施。合作对象有宜家、Waternet、liander等。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阿姆斯特丹每确定实施一个项目,都会进行项目前的评估和项目后的评估,以达到使用起来的高效性。只有这些项目获得成功,才可能会落户阿姆斯特丹,当地的居民也会给它十足的可信度。
在各个项目的衡量评估过程中,我们也有不同的衡量手段。这也是为了鼓励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相信我们建设智能城市、智能社区的举措。我们目前有八个项目,在能源合作方面,实现从能源合作采购与能源交换到生产存储和交换;在阿姆斯特丹智能城市的医院,太阳能方面的能源需求强烈;智能装修实行以寻找金融手段和最终用户为中心的改造策略;此外还包括对数据中心余热的利用、废弃物沼气资源的使用、智能节能光源等项目。
智能城市环保范文6
(一)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化地实现对能源的节约,从节能、节地等方面减少建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最大化地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建设消耗。绿色建筑技术是针对绿色建筑所形成的一系列建筑理论方法。传统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排放和生成大量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和破坏。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能够在保证建筑整体居住和使用效果的同时,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并且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了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和节地技术。所谓节能技术,就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建造的鸟巢等工程建筑,就充分利用了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利用地热为空调系统提供运行能源,达到建筑内部的制冷和制热目的,有效地降低了工程对常规能源的消耗。节水技术也是目前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传统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并伴有大量废水和污水的生成。绿色建筑技术着眼于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一整套完善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达到节水效果。例如,通过污水和废水回收技术,将建筑内部所产生的污水和废水集中收集,经过转化处理生成中水,用于城市保洁、厕所冲洗和城市绿化等。同时,借助雨水回收技术,将屋顶雨水集中收集,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节地技术,是目前最为热门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严重的土地资源稀缺问题,节地技术就是在满足容积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单位土地的使用效率。例如对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对建筑侧面和屋顶二次设计和开发等,以最大化地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
(二)绿色智能建筑技术
绿色智能建筑技术,主要以优化建筑居住和使用环境、满足人们对建筑的智能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是在智能建筑技术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研究领域。绿色智能建筑技术既要绿色环保,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建筑的智能化。目前,绿色智能建筑技术主要包括了温度调控技术、自动通风技术和绿色照明技术等。温度调控技术,是指借助智能化设备,对建筑内部的光照强度进行调节,使室内保持舒适温度,减少对空调等设备的应用。温度调控技术主要将门窗作为操作单位,根据设备设定,根据时间、气候、维度等具体参数对窗帘、天窗等遮阳设备进行调节,以选择特定时间内最为合适的日照时间和角度,确保最佳的室内温度。自动通风技术,是在保证建筑内部合理通风效果的基础上,减少空调、气扇等能耗设备的应用。对于建筑而言,室内空间的通风效果非常重要。在传统建筑中,为了保持室内空间的空气流通,往往需要借助大型中央空调设备来完成通风换气,这也导致建筑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自动通风技术上强调的是建筑的自我调节和自然调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通风问题,利用科学的环境设备来确保室内空气的有效流动。同时,通过低能耗的冷冻冷却水循环系统,控制建筑内外的气流循环,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干净。绿色照明技术,也是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照明技术不但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还会造成光污染等严重问题。绿色照明技术在依托科学的建筑采光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调光控制模块、智能探测模块和感应模块实现照明的自动化调节,降低能源消耗,并保证充足的建筑照明效果。例如,在室内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会自动关闭照明设备,节约能源消耗。而探测模块通过感受室内人员的活动情况,还会自动关闭和开启不同区域的照明设备。此外,随着室内光线的加强和减弱,调光控制模块还会对应地调整照明设备的亮度效果,防止大量能源的无端浪费。
二、绿色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普及
(一)绿色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绿色智能建筑基于节能、绿色、环保和智能等特点无疑成为了建筑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未来,绿色智能建筑将向着集成化、系统化和高效化方向进一步完善,为此绿色智能建筑业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和改良相关技术,在建筑设计和技术运用方面从单一方向转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以打造更为自然、绿色和节能的建筑群组,解决城市能源消耗问题的同时,给居民带来更为舒适的居住体验。同时,绿色智能建筑将继续朝着高效化的方向进行创新,对现有的相关技术进行改良,创造更多全新的节能环保技术,进一步解决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目前,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普及和运用,绿色智能建筑也将会整合清洁能源技术,为建筑内部提供清洁、干净的绿色能源,保证建筑的独立、零消耗运转。
(二)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推广和普及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绿色智能建筑的推选和推广,提升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借助现代的信息媒介进行宣传,使居民了解绿色智能建筑的优点及理念,为绿色智能建筑的推行奠定可靠基础。其次,需要加强对建筑能耗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对于超出能耗标准的新建建筑予以警告和处罚,提升建筑业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对于能耗较低、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要予以大力宣传和一定的政策奖励,推进绿色智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国家需要加大对绿色智能建筑的研发投入,在专业院校内开设专门课程,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和丰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绿色智能建筑领域的发展注入更为可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