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业发展前景

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1

1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背景

1.1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草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生产总量和生产方式仍然明显滞后,尤其是饲草料供需缺口巨大,严重阻碍了草食畜牧业乃至整个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1.2农牧结合的需要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1.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推行“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变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青贮玉米、青贮甘蔗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加大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才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1.4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了16%,肉蛋奶消费上升了226%。未来的粮食问题不是口粮短缺,而是饲料粮保障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小麦、玉米、稻米是人们俗称的粮食,其实,畜产品实际上也是粮食。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食草型畜牧业也是为了改善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选择。

1.5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更加严厉的环保法规相断出台,特别是我区“美丽广西”建设活动的全面深入推进,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粮改饲,可以将养殖粪污施肥还田,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前景分析

2.1粮草资源丰富

广西气候温暖、降水充足,适宜鲜草生长,目前天然草地有1688万亩,可利用面积1266万亩,年鲜草总产量900万吨。另外,玉米是广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94万亩,玉米籽粒产量269万吨,秸秆产量54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48万吨;甘蔗是广西最大宗经济作物(广西是全国产糖第一大省),种植面积1620万亩,原料蔗产量7630万吨,秸秆产量22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120万吨。丰富的粮草资源为广西推进“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有利基础。

2.2草食畜牧业基础好

“十二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5年末,我区牛存栏445.94万头,出栏149.28万头;羊存栏202.64万只,出栏205.33万只;奶水牛存栏8.98万头,鹅出栏1082.4万只,兔出栏757.1万只。良好的草食畜牧业基础,对牧草饲料需求量非常大,发展“粮改饲”有可靠市场。

2.3产生效益可观

2.3.1经济效益

我区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量大约为6吨/年(全株),按照目前我区收贮公司对全株青贮玉米收购价350元/吨计算,亩产值2100元。而种植普通玉米亩产玉米大约0.9吨/年,按收购价2000元/吨计算,亩产值1800元。种植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试点项目计算,种植青贮玉米饲草料2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200万元,助农增收600万元。而据资料可查,全株青贮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秆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千克全株青贮玉米中约含0.5千克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贮玉米20千克或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26千克(24.5千克秸秆+1.5千克玉米粒),同样获得日增重0.6千克;按市场青贮玉米青贮料600元/吨、一般玉米秸秆青贮料400元/吨计算,每天喂青贮玉米成本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秆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千克),喂青贮玉米比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减少饲料成本0.8元,饲料成本降低6.25%。

2.3.2社会效益

规模发展“粮改饲”草食畜牧业,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还可以对稳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场供应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拉动家畜屠宰业、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增加税收。全株青贮玉米收割时省去了脱粒、晾晒、处理秸秆等环节,能够有效缓解收割时农村缺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另外,规模种植青贮饲草料,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按人均可种植5亩计,每种植1万亩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大规模推广粮改饲,可以拉动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业的发展,并可带动辐射周边农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态乡村”建设。

2.3.3生态效益

“粮改饲”的前提是一定要种养结合,草食家畜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就近消纳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结构。“粮改饲”还可以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通过全株青贮养殖,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而且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通过收集家畜粪尿,推广“家畜-有机肥料-粮食(牧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态能源开发建设。同时,利用家畜粪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决因化肥用量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日益劣化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残留,这既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种养加工生产规模小

种植业各家各户小地块分散种植,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厂规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3.2“粮改饲”尚未形成产业

由于“粮改饲”刚起步,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种植、加工、销售和养殖产业链还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一体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3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不强

没有适合南方坡地小块地作业的饲草收获机械,人工收获成本高;青贮微贮加工储存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缺乏适合广西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

4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粮改饲”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新常态下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粮改饲”工程推进,形成从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发展中遇到的,如金融协调、土地流转等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完善扶持推进粮改饲发展的政策,营造出有利于粮改饲发展的政策环境。

4.2推广试点经验及时总结

兴宾区、武宣县作为我区2016年“粮改饲”试点县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加以推广,遵循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市场拉动、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原则,根据草食家畜养殖规模和发展潜力和当地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结合种植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选择“粮改饲”作物种植品种,发挥耕地产出最大效益。

4.3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补助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尽可能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来参与“粮改饲”项目实施,积极协助项目承担主体通过贷款或引进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确保饲草料种植和收贮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4.4提供技术支撑

成立“粮改饲”技术指导小组,由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二层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并以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畜牧总站等相关科研院校为依托,解决种植、青贮和加工环节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种植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技术指导,加强协作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学习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4.5加大宣传力度

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2

1.1养殖方式

根据强农惠农政策的出现,畜牧业的发展飞速前进,畜牧业生产方法有着快速的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也加快了步伐。在我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畜牧业是一个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它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也成为了农民经济的支柱,导致延生出大批的优秀品牌,为畜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个体养殖的方式还是中国养殖业的主体,从统计看来中国的畜牧业还是处在两种方式并存的养殖方式。通过快速发展能尽快推进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推进。

1.2环境和生态恶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挨家挨户的养殖方式在改革开放过后就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增长需求了,商品经济的出现使小农经济加速向其靠拢转化,但是商品化的经济模式还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所以还有不少农户在家中养殖,形成了畜禽与人争生存空间的局面,畜牧业日益加快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粪便的处理不当使大家的生活受到的严重的影响,土壤,水资源,空气的大力污染,让农民束手无策,也因为这样的情况跟生态环境管理起了非常大的冲突。

1.3疫病预防不到位

由于分散的饲养畜禽,使一些疫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和预防,发病率的不断提高,交叉感染的风险系数大大提升,使一些公共卫生防疫站的工作难度提高,环境控制标准得不到制定。相当重大的畜禽疫病得不到完善的体制预防,从而在交叉感染中畜禽的发病率相当的高,对畜牧业的发展也构成了威胁。

2展望我国的畜牧兽医业

2.1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国受着土地使用,资源开发,技术开发的等等方面制约,所以,总体上算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劳动密集型。一个国家畜牧业的大力发展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农业经济的前景一片辉煌。

2.2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各国政府也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做出的回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加入,规模化的发展理念,降低了畜牧业的投资,提高了产品产出和提高了产品效益,培养高质量的畜禽品种,减低饲料的喂养量,将饲料的转化效率提高,更加科学的搭配饲料的喂养,加快生长速度,提高自身的养殖技术,让养殖技术科学化,标准化,提高疫病的防治技巧等等,让畜牧兽医的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化。

2.3不断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

中国应该积极的加快产业化的推动,拉快多种产业形式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农村的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模式靠近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快速优化,促进产业市场化的加快。走出中国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等等,逐渐将中国建立成资源节约型,经营集中,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使中国畜牧业稳步快速的发展。

3结语

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3

1.1科技推广不断进步襄城区大力推广生猪“150、500模式”,肉牛“165模式”和肉羊“1235模式”等养殖模式[2]。目前该区生猪“150模式”已建成123栋,在建31栋,“500”模式已建成15栋;肉牛“165模式”已建成28户;“蛋鸡153模式”已建成18栋;肉禽“156模式”已建成13栋;肉羊“1235模式”标准化栏舍已建成43栋,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养殖模式向科学养殖模式转变。

1.2产业化运营不断完善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分散养殖户从事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格局,增加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区各类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8家,网络养殖户1500多家,初步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格局。

2存在的问题

2.1现有体制不能满足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襄城区畜牧业相对于工业、商业、服务业来说,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小,畜牧业生产管理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经费保障都处于弱势地位。该区虽然设置有畜牧兽医局,但长期未健全相应的编制。同时由于防疫体制改革后动物防疫监督的职能统一收回到襄阳市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而日常的动物防疫、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等工作仍由襄城区承担,造成了职责和权限、工作和人员不相匹配,影响了日常的防疫和技术指导,制约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2.2养殖业用地问题突出国家规定养殖用地属农业用地范畴,只要项目所在地畜牧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审批即可临时用地。但是作为襄阳市主城区,襄城区的畜牧业用地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保障。随着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更趋紧张,养殖用地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新增养殖户由于土地规划问题,不得不暂时搁置。

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尽管该区养殖大户和新型养殖模式发展迅速,但小规模分散经营仍然占较大比例。现有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市场调节能力弱,辐射示范作用不强,缺乏带动力。

2.4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沟通、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成员之间只是信息与技术共享的松散联系,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2.5畜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现有畜牧业畜禽品种结构中,耗粮型猪禽比例过高,节粮型、经济型草食牲畜比例过低;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过大,奶、蛋类产量偏低。

3建议和对策

3.1建立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按照畜牧兽医及动物防疫行政管理职能,配齐配全专业技术人员,核定全额财政拨款基数;成立动物卫生监督和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技术要求。

3.2合理规划畜牧业专用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在离主城区较远的乡镇、办事处合理规划和储备畜牧业专用地,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保障。

3.3大力扶持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等方面的作用。按照“积极扶持、精心培育、引导生产、提供服务”的思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落实扶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项目支持、贷款贴息、技改重组、信用担保等措施,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带动畜禽养殖户的积极性。

3.4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引导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利益联结体,带动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更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作用,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转变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积极引导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把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治组织。着力培育畜牧业产业中介组织、营销经纪人、运销大户,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运作。

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玉米;农业生产;作用;展望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14

玉米是一种起源于美洲大陆的谷类作物,其在世界上多个国家中都被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1]。玉米在中国粮食作物中产量仅次于水稻与小麦,其可显著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快速建设与发展,这就意味着玉米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促进玉米产业的长远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农业相关工作者应重视探究玉米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就玉米产业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玉米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1 重要粮食作物

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粮食可直接影响国计民生,当其出现短缺时,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一定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我国总人口约占到世界人口的1/5,属于人口大国,因而在粮食供给的问题上一直采取粮食自给政策[2]。玉米作为我国3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约占了我国现有耕地的1/5,在粮食年总产量中,玉米年产量更是占到25%以上。这意味着玉米产业在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主要饲料作物

相关研究指出,世界上近65%的玉米均被用作饲料。玉米可作为能量饲料,其秸秆可作为青贮饲料,100kg的玉米可发挥的饲用价值等同于135kg的燕麦,这就意味着玉米提供的饲料价值与其他谷物相比有明显较优,因而玉米被称作“饲料之王”[3]。畜牧业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部位,其发展与饲料供给量与质量离不开。而玉米作为饲用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其产业的发展对于畜牧业而言也起着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

1.3 高效经济作物

由于玉米籽粒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因而其在食品加工或工业中也多被视作良好的加工原料,其综合利用率远高于其他作物,可达99%。由于玉米中淀粉含量高达78%,且化学成分佳,可作为药源、糖源、能源等,所以其在各类加工中均能作为优异的淀粉供给源。在工业领域的生产中,其不但可提供淀粉,可加工出氢化油、饲料、果葡糖浆等。玉米淀粉还可用作可降解塑料的生产,以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加之玉米油富含维生素E,含较低饱和脂肪酸,因而被称作“健康营养油”,在目前人们愈加重视健康食品的环境下也逐渐开始受到了追捧。玉米可在商品农业生产中作为高效的经济作物。

1.4 有效调节作物

在现代化栽培技术的影响下,玉米种植也实现了合理轮作,主要表现在茬口好、耐连作等方面,因而可发挥着优于水稻与大豆的轮作优势。加之玉米种植可为畜牧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的发展又可为有机肥料提供大量的原料,从而得以持续循环地维持土壤肥力。玉米秸秆实施还田时,还能有效增加了土壤养分与有机质,对其生物活性的提高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以此真正实现了维持土壤良好肥力的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2 玉米产业在农业产生中的前景展望

玉米产业的发展受市场需求的直接影响。而由于玉米产量稳定,具备较大增产潜力,种植成本较低,且在食用、饲用、加工等多个方面均能发挥良好应用价值,因而玉米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具备较良好的发展前景。玉米可在饲用、食用、工业原料等方面应用,这就对玉米产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能源危机的加重,绿色能源的使用也逐渐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玉米可用作生产酒精,因而其在未来对燃料乙醇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也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也要求玉米产业应提高单产水平[4]。在此认知基础上,玉米产业应将发展目光聚焦于培育并推广优良杂交种,确保实现玉米高产、减少病虫害、提升适应性。主要可通过优化玉米化肥理化特性,实施科学合理施肥来达到玉米增产增收,还要对玉米病虫害的物理、化学防治手段积极进行完善、创新,确保的玉米优质栽培,并需加强玉米现代化耕作栽培水平,以真正实现玉米稳定增产。

3 结语

玉米在农业生产中不但可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还能作为饲料作物、经济作物、调节作物等,从而在农业多个方面发展中均发挥着良好的影响作用。而在现阶段农业生产对玉米产业愈加重视的环境影响下,探究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积极推广科学玉米栽培技术已然成为了玉米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这要求农业相关工作者应重视研究如何科学栽培玉米,真正实现玉米增收,从而为推动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助力。

参考文献

[1]周晶.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业与技术,2016(04):

130.

[2]张秀青.中国玉米产业困境及破解途径[J].农业展望,2014(07):

50-52.

[3]王倩.关于我国玉米产业问题研究综述[J].科技展望,2016(10):

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5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 ℃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2 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图2)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3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中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3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包括:牧区减牧还草模式、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牧草产业化开发模式。 

4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2个或2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技术,是平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原农区是中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中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節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5 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 

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6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2种生产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 ℃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包括: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生态养殖场产业开发模式 

7 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结构合理的一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及配套技术。 

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生物在人工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规则,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合理利用水域、饲料资源,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包括:鱼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鱼与渔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8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 %,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经济沟模式与配套技术、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与配套技术、生态果园模式及配套技术。 

9 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 

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10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畜牧业发展前景范文6

1.从效益比较看。经过走访调查养殖业户,普通水貂养殖户存养200只种兽,出栏水貂800只,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平均皮张售价240元/张,除去成本120元/只左右,平均每张皮纯利在120~130元,销售收入共计18.8万元,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全市3.5万人从事水貂特种养殖产业,纯收入达1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

2.从人均产出和收入看。3.5万人的从业规模与8万人的生猪养殖从业规模相比较小,但是人均纯收入比生猪养殖业高2.8倍,水貂养殖收益明显好于生猪养殖。

二、发展家庭牧场的经验做法

1.科学制定认定标准,稳步推进牧场发展。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畜牧业家庭牧场的认定标准,拟定了扶持规模养殖大户升级为家庭牧场的计划。并根据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家庭牧场建设的意见》和《诸城市鼓励扶持家庭牧场建设的暂行办法》两个重要文件的要求,将扶持的对象分为养殖业家庭牧场和种养结合家庭牧场两大类别,规定了每个畜牧业家庭牧场的规模标准、技术标准和经营管理标准,同时还必须具备《规模畜禽养殖项目登记备案证明》《规模畜禽养殖用地登记备案证明》,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和建有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处理设施等;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诸城市发展畜牧业家庭牧场的方向。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引导。家庭牧场作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各级各部门都加大了宣传力度。畜牧部门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发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场入户开展家庭牧场的政策宣传,利用给养殖场户进行诊疗服务和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的间隙进行宣传。对规模养殖大户,要主动与他们沟通,鼓励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大户成立家庭牧场。同时,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将畜牧业家庭牧场的开展情况和亮点及时进行宣传报道,让中央的惠农政策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递到养殖户中,充分了解发展家庭牧场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严格牧场申报程序,认真组织检查认定。根据《诸城市家庭牧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申报家庭牧场采取镇级申报、县级认定的原则,申报单位填写《诸城市家庭牧场申报表》、提报土地承包合同、登记备案证明材料及动物防疫条件证明等材料,并将上述材料报镇街政府,经镇街政府审核后报市委农工办。市委农工办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认定组,对申报单位开展实地认定工作。畜牧业家庭牧场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必须建有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达到规模经营的10亩地最低要求。认定合格单位由市委农工办出具家庭牧场认定书,确保了家庭牧场规范有序发展。

三、存在问题

1.土地资金制约。家庭牧场在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强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土地作为支撑,由于受到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制约,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依然面临无地可转的困境。同时,受生产规模的制约,绝大多数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易费用高等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

2.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在培育家庭牧场新型经营主体和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过程中,大多数生产主体经营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一旦他们从农业产业中退出,能否有数量充足的后继人才接替工作。同时,现在基层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面临老龄化,受人事、编制、职业特点等因素制约,注入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年轻力量较弱,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这些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3.政策支持存在偏差。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对稳定畜牧业发展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效率不高,政策实施成本较高,实施时间缺乏时效性等。

四、发展家庭牧场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调动兴办家庭牧场积极性。当前家庭牧场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和积极探索的阶段。作为引导者要及时跟上配套扶持政策,做到成熟一个培育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要在《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发挥行业的优势,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牧场优先安排承担畜牧业类项目建设,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其他荣誉称号。要对家庭牧场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和免费动物诊疗服务等技术支持。

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生产经营资金问题。融资难、贷款难是每个成长中的家庭牧场遇到的主要瓶颈因素,解决融资难问题是促进家庭牧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在融资贷款服务上,给予家庭牧场扶持,对获得工商注册登记的畜牧业家庭牧场减少贷款手续,增加授信额度。要创新融资方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将家庭牧场的地上建筑物作为或者养殖畜种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