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高考改革趋势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1

关键词: 新高考政策 数学课堂 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新高考政策的内容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研究高考政策走向、命题趋势、考查要求,成为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研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践行者、高考政策的执行者,必须切实将高考政策要求渗透和落实在平时教学的点滴进程之中,不断转变教学思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课改和新高考政策要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和显著提升。现在梳理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如何科学组织实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更加重视双向沟通交流活动的开展

课堂教学是运动、变化、前进的发展进程,在此进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活动是双向、双边的互动活动。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挑战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并且强调指出深刻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与学之间的合作共同体,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而在实际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师与生之间的活动相互割裂,没有交集,各自完成讲解和学习任务,缺少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压抑内在情感,影响教学进程及效能。这就要求新高考政策要求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更具“动感”,更有“活力”,将双向交流、双边沟通等融入和渗透进师生之间的学教进程中,组织开展问答式、探讨式、讨论式等具有互动特点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提高学教的实效性。如教学“等比数列”第一课时“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写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内容时,笔者采用问答式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述等比数列定义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等差数列推导出等比数列,那么我们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使用过哪些方法?

生:回顾思考,指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证明通项公式的方法。

师:引导同学们通过类比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更加注重数学实践探究能力训练

学习能力培养永远是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更是实施教学的“主任务”。新高考政策的制定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自然将数学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作为考查和检验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实施的高中数学课堂应贯彻和落实“学习能力培养首要任务”的重要思想,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进程之中,设置具有探究、实践特点的教学载体,提出数学探究任务和要求,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实践和思维活动,同时强化高中生探究解析实践过程的有效指导,逐步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教师组建起同组异质、相互均衡的探究合作小组,设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探究任务,并且向学生提出“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一般采用什么样的步骤”、“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否与二次函数的解集讨论相类似”、“正常情况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等探究解析的要求,组织学生根据所提要求进行针对性合作学习、互助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活动,在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实践互动下认识到“一元二次不等式图像的特点及解集的解题步骤”,发挥课堂探究任务的有效完成和数学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这一“双重功效”。

三、更关注数学高考政策要求的渗透

高考政策的认知和掌握不是短暂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持之以恒的点滴教学进程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要将新高考政策对学生数学知识及解析能力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化整为零,渗透和落实到相应的章节教学之中,在相关数学知识点内容及案例讲解训练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高考政策中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案例呈现,组织讲解和案例解析等教学活动,通过“积沙成塔”的方式,让高中生适应和适从新高考政策和案例解析要求。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知识点讲解后,教师向高中生指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直线方程的深化,线性规划与实际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在新高考政策命题中,一般都是设置现实问题进行展示和考查,命题时一般多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平面区域的确定及求最优解的问题。这样高中生对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及命题趋势有所了解,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数学迎考能力。

四、更强化良好学习品质情操的培树

新高考政策与新课改要求一样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品质、学习情操,始终把社会优秀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成才先成人是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最根本、最基础要求,是对学生主体最现实、最基本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作为学生主体成长进步的“引路人”,自然承担和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其课堂教学组织推进中,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各方面教学资源、多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式提振他们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锻炼他们的能力、深化他们的认识,做好高中生善于学习情感的激励、敢于攻克难关的精神及积极向上的品质,促使他们形成优秀学习情操,培养更多社会有用人才。

以上是对新高考政策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的简单论述,还希望更多教学同仁积极深入其中、共同教研,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出力流汗。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2

【关键词】高考制度 现状与问题 政策建议

一、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现状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时间久远,而高考制度作为新时期的一项为高等教育选拔生源的考试在当今的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行的高考制度采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由一次考试成绩来填报志愿,决定大学入学资格。

自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已然又走过了36个年头,高考给了无数青年学子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国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是不争的事实,高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这种国情。在公平与效率这两点上高考制度可以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存在到现在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随着我国日益发展,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高考制度仍然没有大的适应性的改变这是极不合理的。

二、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及原因

笔者认为现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分数不反映能力

目前的高考制度已然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整个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已然变质,现有的高考制度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却已然被区分成了理科生与文科生,理科不懂社会制度,文科不爱科学理论,这样的高考制度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素质状况。

(二)基础教育资源的浪费

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复读现象极其普遍,复读生的大量存在还占用了太多教育资源,其他考生应该享有的教学资源被挤占;另外从时间上讲,高中的学习,所有的教学资源向高三倾斜,忽视高一高二时学生应该予以培养的基础知识与思维逻辑,优秀教师常年在高三授课,但碍于高考压力,这些优秀的教师不能够真正帮助考生提高思维与逻辑能力。

(三)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差异

我国高考的录取制度与我国户籍制度、民族政策,甚至计划生育政策等一系列有关政策相结合,笔者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京沪地区考生能够以最多差100多分的一个高考分数和来自山东的考生共同上一所大学。高考制度作为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最注重公平。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很明显的没有做到这一点。

三、重建高考制度的构想

(一)新高考制度的具体招考方案设计

结合诸多方面的经验与现实的情况,我认为新高考制度应该尊重高校与学生双方的意愿,吸收市场设计的一些因素,设立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机制。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异地高考成为趋势,我认为在长远角度看全国统考才是我们符合社会选择的一个制度,也是我们新高考制度的前提。

主体内容设计:

阶段Ⅰ:学生在统一高考前三月,各个高校应该公布本年度招生信息,在此提前阶段,学生可以将个人的高中成绩加权平均,并且同个人申请(其中应包括个人报考学校的意愿,平时参加的课外活动,专业倾向等)报送至学校。学校通过真实性审查后按学生个人的意愿分配到相关学院的领域,学校通过筛选量化后形成自己的选择顺序,并通知学生是否予以提前录取名单与排名状况,学校可以在此轮自主面试,学生可在此提前批次选择多所高校申请,并在之后参加高考。

阶段Ⅱ:高考成绩后,学校应该根据提前批次选择的学生的状况及时本学校相关学院的招生的提前分数的底线。志愿报名形成提前批次和其他各批次,提前批次允许学生以平行志愿的方式填报两所学校,由学校录取规定,将高考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刷掉。由于学生的信息已经被量化,所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方面排序,形成学校在提前批的选择顺序,与学生选择的顺序进行匹配,匹配结果应迅速告知学生,从而结束提前批次的招生。未被选择的学生与没有参报提前批次的学生一起进入普通批次的填报志愿的活动。

阶段Ⅲ:普通阶段填报应采用平行志愿填报方式,五所平行高校共同归于一个级次,按分数高低进行自动排序,废除投档制度,采用分数高的先选择,分数低的后选择,分数一致的不得拒绝的方式进行录取,并将结果及时通知学生。同时此时参与提前批次,并成功取得资格的学生与学校仍然能够进行匹配,具体采用报名相关学校的高考分数的折算,折算后分数较高的可以优先录取,挤掉分数较低的同学,之后计算机重新排序。

(二)新高考制度的效果评价

新高考制度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使得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意愿来提前获得录取资格,学校也具有选择权,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同时新高考制度考虑到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没有过多的资源,仍将其作为我国的高考学生的主体,采取高考统考制度,由分数录取的在中国经济不均衡的阶段时较合理的一项制度,充分尊重了享有丰富资源的与没有享有足够资源的考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高考移民。笔者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的意义是在于不把新时代的“钱钟书”拒之门外。

【参考文献】

[1]张秀清. 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2009,22(3).

[2]董红梅.中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比较分析. 教育探索[J]. 2008(12).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3

关键词:高考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05-02

一、“走班制”基本内涵

1.“走班制”的含义。“走班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具体指教师和教室固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形成自我认知,根据原有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课程,与选择相同课程的不同班级或年级的学生走进同一间教室共同学习。

2.“走班制”的特点。①“走班制”关注学生兴趣,凸显素质教育理念,“走班制”鼓励学生自主选课,关注学生兴趣,注重个性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管理、交际等能力,是践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模式;同时也使教师的素质观念发生改变,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成就感发生改变;“走班制”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②学生修习课程的差异性及其流动性,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修习课程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会因为选择同一门课程走进同一间教室,体现了学生的流动性。

3.“走班制”的运行模式。查阅文献发现,教育实情不同,“走班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运行的模式也不同。如“完全走班”、“对开走班”、“套餐走班”等。“走班制”源于美国,美国的“走班制”更为自然、流畅、成熟,属于“完全走班”。我国深圳、山东等省率先引进“走班制”,取得良好效益,只是形式多样,以上提及的都有涉及。虽然我国也有采取完“全走班”的学校,但较之美国仍存在差距,比如课程开设数量上美国较多,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极少数学校达到300以上;中学评价方式和高校录取机制,美国比我国完善且落实较好,真正做到综合评价学生发展。通过总结已实施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我省实际,“套餐+补弱/升级选课”模式比较适宜我省实情(初期),具体运行如下。①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保留行政班由班主任负责,并作为必修课(语、数、外)授课班级,处理班级事务;教学班由导师负责,进行选修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班管理。为促进师生沟通,尤其是为了方便教师课后答疑,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班办公。至于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会。②同年级选课为主,全年级选课为辅;套餐选课为主,补弱/升级选课为辅,同一年级学生全部打乱,学生从指定套餐中选课,学生选课半自由化。隔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效果,可跨级进行补弱式或升级预修式选课。

二、我省高中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组织形式及教学的时空安排方式。河北高中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随着时展,班级授课制虽然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如不能很好地落实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是最大红利,推动教育发展仍然要靠改革,2014年高考改革为“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带来机遇。

三、“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解“走班制”引进河北高中的可行性,笔者采访了省会高中的两名特级教师和数名学生,从中了解我省高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他们对高考改革和“走班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等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其可行性提供依据。

1.教师访谈分析。①有关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开设情况的访谈分析。访谈了解到河北省高中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关于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选修课程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开设,只开设部分选修模块且由市里决定科目,主要在高二期间,学生不能自由选择;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开设非常好,但开设科目不多,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有的学校属于假开,老师们都愿意并鼓励编写和开设校本课程。②有关对高考改革和学生自主选课的访谈分析,关于高考改革,老师们对新高考改革方案既有期望又有担忧。张老师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此次高考改革将导致对学科重视程度的转移,更加关注语、数、外,另外,必然也会侧重学业水平考试。崔老师认为它确实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均衡、减负,利于素质教育发展,但考虑家长、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的偏科与应试教育。张老师认为自主选课体现学生主体,赞同学生自主选课。崔老师也认为学生自选课程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指导思想,是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又明确指出,课程的安排要听从于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目前学校在高考压力下,难以实施。③对“走班制”态度的访谈分析,“走班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问及影响“走班制”的影响因素(师生家长态度/校长重视程度/高考制约/教师教室、课程资源等),贵校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走班制”是否可行时,张老师认为,“走班制”是好,但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在河北高中实施难度大,个别实验行推广较难,总之,目前不可行;崔老师认为高考压力大,目前学校硬件条件还是有些欠缺,但对实施还是赞同的。考虑“走班制”对河北教育的意义,大家都认为是一场重大的变革,能够促进河北教育发展,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考虑河北教育比较落后,认为改革任重而道远。

2.学生访谈分析。在不同学校随机访谈了数名学生来了解情况,把“走班制”含义分解为几个问题进行采访,持肯定态度的占多数。学生们都喜欢根据兴趣自主选课,也喜欢多开设学习科目满足兴趣需要。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采访中很难下定论,我们应该从教育角度考虑,从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关于高考改革后的科目开设情况,大都比较赞同,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有利有弊,但并不能很好地权衡其利弊。通过分析,老师们对“走班制”还比较肯定,学生也认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考虑到实施“走班制”的影响因素,老师们还是有些担忧和顾虑,尤其是访谈中老师们不止一次或有形无形地提到高考制约,而今年高考改革无疑是良好的机遇。可见“走班制”引进河北高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困难。

3.“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的机遇。①社会对新课改的广泛认同和期待,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深入人心,从和老师们的交谈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大家都希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主体性被尊重,而“走班制”教学组织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践行这些理念。相信既然人们已广泛认同理念,也会逐渐认同践行理念的好方式――“走班制”。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带来契机,“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在我国其他省份实施,实施过程中有困难更有成效。据分析了解,高考对“走班制”的实施影响很大。而今年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刘教民厅长就2014年的工作任务做了重要讲话,表示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广泛开展调研、出台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引导。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思路是,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外语实行一年多考;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招考。这一改革为“走班制”实施提供了良好契机。以前由于高考限制,学生必修科目很多,根本上影响了学生自主选课。今年的高考改革方案突破了这一限制。③已实施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走班制”源于美国,成效卓著。我国许多地区也引进了“走班制”,在不断地摸索中排除困难已然取得良好成效。我省则一直处于观摩学习阶段,从中吸取教训,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有效引进“走班制”教学模式,避免一些弯路,以便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4.引进“走班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①师生态度的成功转变是关键,加强宣传和培训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师生对新课程理念已普遍认同,只是对“走班制”这一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模式认识不足,态度决定行为,师生的态度是影响“走班制”实施的重要因素。“走班制”教学对教师们适应新的时空、对象、教学内容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老师们对其实施存在困惑和接受困难。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有关“走班制”内涵、运行模式、对师生要求等内容的培训和宣传,除了基本培训外,也可组织教师代表到其他学校观摩学习。对于学生,突然获得的“自由”可能使以往的压抑过分释放,不能及时形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伴随与之相应的散漫行为。长期在班级授课制环境中成长的多数孩子,选择受教师和家长影响大,自主选择和管理能力较差,建议学校引进导师制,指导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自我选择和管理。对学生家长也要进行宣传和引导,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师生和家长的认可是实施“走班制”的前提条件。②教学资源有限,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访谈了解到河北高中学校教学资源缺乏,落后的学校甚至硬件设施都不很完善。好的学校在课程资源上开发力度不够。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课程结构发生极大变化,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为“走班制”实施提供客观条件。但校本课程开发少。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学校方面应该鼓励教师专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开发具有社会、时代、地方特色的教材,强调校本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此外增加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以便提供多样化课程。课程选择权的有效落实,必然在于学校,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提供保证。③容易“走”成快慢班,注意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走班制”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典范,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但是管理不好容易“走”成快慢班。对此定要避免教师分级,此外建立合理、公平、促发展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当然我们也对高考改革评价和高校录取机制寄予一定期望,学校评价应该做好与高考改革方案和高校录取机制的衔接,建立与“走班制”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当然要避免“走”成快慢班,也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理念灌输和心理指导。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4

关键词:全国Ⅱ卷;试题特点;命题趋势;备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40-01

当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化学试题呈现在你面前时,你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工艺流程题,你会发现选择题中少了一道必考有机题,你能感受到选考有机题不再是你熟悉的形式......全国Ⅱ卷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改变?化学试题有哪些特点?将来的命题方向和趋势如何?

一、新课标化学全国Ⅱ卷分析

1、试题特点分析

(1)主干知识点的考查依旧。

2014年全国Ⅱ卷化学试卷的整体特点是:考查主干、覆盖广泛、难度较小、形式有变。各模块知识所占分值比例与去年持平(详情参考2013、2014全国Ⅱ卷双向细目表),纵观近四年全国卷的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稳定,必考有机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盖斯定律;电解质溶液;电化学;速率与平衡;实验操作与仪器使用;化学计算等主干知识成为历年高考中必考点。NA;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周期表(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其工作原理是高考的常考点。

近四年全国Ⅱ卷高考选择题考点对比

年份

题序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Ⅱ卷) 2014年

(Ⅱ卷)

7 NA题 化学实验 有机物的性质

(油脂)

化学与生活

(元素化合物知识)

8 有机结构

(5碳卤代烃) 化学与生活

有机反应 同分异构体

(四联苯的一氯代物)

9 有机性质(取代反应判断) NA题 NA题 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

10 电解质溶液(弱电解质HF的电离平衡) 有机结构(5碳醇) 离子方程式

(11年) 实验装置

11 电化学原理(爱迪生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电解质溶液(中性的条件) 原电池(ZEBRA蓄电池)(11年) 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关系)

12 离子方程式的判断 有机化学式的推断 盖斯定律(10年) 原电池

13 元素周期律推断 元素周期律推断 电解质溶液

(KSP、PH) 盖斯定律

近四年全国Ⅱ卷高考非选择题考点对比

年份

题序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Ⅱ卷) 2014年

(Ⅱ卷)

26 无机综合(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氧化还原反应、图像分析、KSP) 无机综合(铁的化合物: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电极反应、计算) 化学实验(正丁醛的制备:仪器名称及使用、基本操作 、计算) 反应原理(速率计算、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移动分析)

27 原理综合(热化学方程式、平衡(K)分析、平衡计算、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及相关计算) 原理综合(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计算、氧化还原、平衡(K)分析及计算、速率大小的判断) 化工流程(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计算) 无机综合(铅的化合物:周期表位置、化学反应、电解、化学计算)

28 化学实验(氢化钙的制备:仪器连接、实验步骤考查、实验分析) 化学实验(溴苯的制备:装置的作用、试剂的作用、除杂操作、仪器的选择) 反应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分析、转化率及平衡常数计算) 化学实验(滴定原理:仪器的选择、装置作用分析、实验分析、计算)

二、教学备考策略指导

鉴于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的分析,在教学备考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原型,提高实验。试题难度的降低,高考与教材的结合度越来越高,所以在一轮复习备考中应紧扣课本,熟悉教材的基本原理,实验原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把握基础才能高屋建瓴。实验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每年所占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高考实验题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原型,如2014年全国Ⅰ卷实验题考查的是乙酸异戊醇的制备,其教材原型就是乙酸乙酯的制备;2014年全国Ⅱ卷的实验题其原型就是酸碱中和滴定;所以要提高实验题的得分能力,教材中所有的实验原型要做好整理,熟悉基本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实验分析,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当面对高考实验题时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题型借鉴,拓展训练。高考试题的命题形式经常会发生变化,其实这种变化也不是“莫名其妙”的变化,是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相互借鉴的结果,2013年全国卷出现的工艺流程题,其实早在安徽、江苏、福建试题中盛行。在平时的题型训练中,我们不能只盯着今年的全国卷高考题型,要学会横向比较,参考其他自主命题省份的命题形式,如在实验题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安徽的探究实验、江苏的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实验进行训练,拓展学生视野。

3、版本对比,关注犄角。在复习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主干知识,但不能忽视边角知识,对教材中的科学视野、拓展视野等要仔细品味、认真体会。对其它版本教材出现的知识应多加关注。如2014年全国Ⅰ卷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考查了X射线衍射法鉴别准晶体、晶体和非晶体;出现了晶胞参数。2013年全国Ⅰ卷出现了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三氧化二铝的原理(苏教版有)。

4、弱项突破,能力专训。全国Ⅱ卷的高考特别重视图表分析能力、计算能力、信息读取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等考查,所以在备考中应对这些能力做专项训练,总结解题方法技巧,对高考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高考得分能力。

5、收集素材,新题训练。新颖的素材是能力考查的基础,试题的新颖性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学会收集素材,命制新颖试题对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素材可以来源于网络、来源于杂志、来源于大学教材。如2014年全国Ⅰ卷27题次磷酸的命题素材及2014年全国Ⅱ卷27题铅及其化合物的命题素材都可以在无机大学教材中找到,所以教师应该具备借助参考资料寻找素材,借助素材合理命题的能力。

总之,全国Ⅱ卷的高考中规中矩,符合考纲的知识、能力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要刻意去猜测命题的形式,而应把握高考本意,同时整合各种命题形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中去体会,提高能力,达到适应高考的目的。学生要做到得意”忘”形,老师要具备得意”望”形的能力,这样才会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31-01

高考体系对中学以前的所有教育具有很大的引导性作用,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关键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向高中阶段推进的趋势下,与高考相匹配的改革措施越来越备受社会的重视。

1 高考改革是新课程推进的必然选择

高考属于一种教育考评体系,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对学生高中时期的学习情况以及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查和测评的基础上,完成各所高校拔取新生的工作。[1]因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课程测评制度太重视鉴别、区别和筛选作用,通过考试来进行测评,所以高考就成为了评估高中时期教育情况的最后方式。在这样的因素下,高考成绩完全成为各大高校选拔新生的主要尺标,直接影响着每年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前途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到所有高中学校的名誉和声望。这就使高考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强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学校的所有教学内容均以高考为核心,根据高考来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所有考试类别和形式上,“高考考哪些地方,便往哪些地方进行学习,高考不考哪些地方,便不往哪些地方进行学习”。学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学习情况是否达标的主要依据,而老师、学校就会用高考升学率作为评判教育、管理是否成功的尺标。

高考对高中阶段教学情况的这种引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课改如何改,全看高考如何考”“高考不变,新课程怎么改”,像这样的言论,在新课程执行过程中经常听到。这表现了就算新课程改革安排的再合理、再有利,假设不能得到高考的有效响应,实施将很难进行。在很久之前我国就开始注重素质教育,但直到现在也没有获得很大的突破和进步,追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新课改高考面临的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高考应该是课改中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却是在某些程度上“引导着”课改的实施。人们不仅是希望能够通过实行课改来改正现在教育中的一些不足,确保学生可以全面发展,但是又害怕高考的成绩对他们的未来造成一些影响。因为历史和实际的因素,高考的“引导”作用已经变为一种客观现象,怎样有效地发挥高考正确的引导作用,尽可能避免不利的影响,是如今高考改革中最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另外,还应该加强高考对新课程思想的贯彻力度,比如考试科目和方式的确定、考试难易程度的确定,还包括考试范围的确定,这都不能只是出于形式,必须在综合各测试区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整和改进。

2.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问题

新课改比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人们担心学生会只凭个人喜好和主要兴致去选择上课内容,而丢弃了高中阶段本应该熟悉的简单课程。[2]相反,有些老师和家长顾忌到新高考方针的出炉会在某些方面给考生施加了一些压力。虽然为了增加考生自己作主的权利,高考新方针增添了很多考试板块和内容,评价制度上也从单一性变为了多元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使考试范围变得更大了。因为高考依然是以选拔为主的考试形式,为了拥有更多机会、确保高考成绩,考生可能会陷进新形式的备考误区,出现新的应试学习形势,从而会给素质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2.3 综合评价方式的效度和公正问题

把整体素质评估作为各大院校录取新生的尺标和凭据之一是新课程高考中的主要优点。毫无疑问,对整体素质进行评估有助于处理高考制度中“高考定命运”、“惟分选拔”的弊病,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遭受了很多疑问。其一是由于改革最初阶段,大部分省市虽然把整体素质评估作为高考考查的内容之一,但是并未对评估模式、评估标准等进行仔细的规定,形成操作困难的情况;其二是由于在监管、督查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顾忌到学校拥有此种评价方式后,容易出现教育腐败的不良现象。

3 新课改高考的改革趋向

3.1 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

受知识价值观的影响,我国以往的中学教育制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致于中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没有注重能力的提高。相对的,高考科目也是以课本内容为主体,只注重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了解能力,忽略了对考试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新课改决定从“内容和技能”“步骤和方式”以及“态度和观念”这三个领域进行综合,作为各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向。同时,高考形式和科目也应该从知识测评往能力测评上的进行改变,在内容考试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技能的考查,关键点应该置于对知识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测评上。

3.2 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综合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考查上,一定要改变以高考分数为主要选拔标准的形式,应该创建与素质教育观念相结合的考查制度。因此,新课程制度制定了学生成长过程、整体素质评估等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归为各院校招生的选拔尺标。高考分数已经不是各院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凭据,学生在学校的整个表现情况,选择的科目、参与的社会活动、取得的某些成果,也是各院校选取人才的依据之一,并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3 坚持统一高考为主,慎重、稳步走向多元

作为一种甄选性考试,高考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它影响着很多家庭的利益,不单单是影响中学的教育情况、高校的择优情况,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3]不管是新课程还是高考,这其中的改革程度和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整个社会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需要慎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在保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顾全大局、谨慎、稳定地促进高考改革。

4 结语

高考不单单是教育方面的问题,甚至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高考改革涉及到许多家庭,关系到众多考生的发展,所以,和课改相匹配的高考改革必须在有足够论证和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稳步实行,逐渐调整,最终确保课改和高考改革能够有效连接。

参考文献

[1] 肖娟群.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改革[J].湖北招生考试,2010(6).

新高考改革趋势范文6

一、当前地理高考呈现的新特点

新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教学发生较大转变的拐点,对高考而言自然也是如此。以浙江为例,2006年高中地理实施新课程改革,2012年进入新课程高考范畴,经过几年的过渡磨合和实践,高中地理高考已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1.考查的知识能力体系发生变化

从整体知识框架体系上看,传统的教材很明确地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地理学这个科学体系完全一致,其优势是确实可以让学生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地理学科,掌控知识体系,但却没考虑高中生的学习要求,让部分学生不能提起兴趣,丧失了学习机会。新课程则转型为专题式、案例式框架,并以生活化的话题为开始,让学生易于接受,尤其案例式模式成为新思路。另外,在思维和能力培养方面,传统教材是在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会学法的基础上来展开的,这样的模式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路是相左的,压抑了学生自主思维、自我创新的能力,让人才培养程式化,缺乏个性化。

2.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

地理知识体系是繁杂而广泛的,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和高考,缺少对今后人才方向的考虑,一刀切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从而没有让人才在利用中科学分化出来。新课程则在难易程度上做了调节,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对生活、生产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比如,浙江2013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一题:5.下列有关旅游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山的峭壁是沿花岗岩的垂直裂隙经风化而成

B.峡谷地貌景观大多分布于大江大河的中游地带

C.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色调以黑白为主

D.南方古典园林幽雅婉丽,布局常呈对称形

这样的题目比较简单,但涉及了很丰富的地理知识,又具有生活性。而下边一道题:下列有关图(图略)中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B.甲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C.乙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阴雨天气

D.乙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此题就很有比较醇厚的专业性,能考查学生深层次的地理专业技能和思维,对地理专业人才选拔有益。

3.高考命题的趋势变化

高考命题即是对高中学科教育的总结和检验,更是选拔人才的直接依据。在几年的教育革新下,教育思维和教育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转变,高考命题也有很大变化。首先,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并将学习方法和能力作为重点,更把生活和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处理作为新的尝试。由此可见,对高考试题和试题命制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地理学科的性质和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从机械记忆地理资料和地理常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整体认识地理环境、运用地理方法、分析和研究地理与生产和生活相互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新高考形势下的教学应对策略

高中教学为基础教育,甚至是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服务,同时不能完全放弃备考,其中应对不同时期的高考更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呈现的高考新局面下,日常教学也要进行调整,不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要有新的策略。

1.形成新的高考观,立足学习新思路

高考因为其独特的过渡作用和教育阶段的转折重要性,已经在社会和学生心目中占据无可比拟的位置。在高考的几十年历程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衍生出了很多负面效应,机械应对高考,高分低能,高考机器等不合时宜的名词让高考一度蒙上阴影,但高考作为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形式依然不可替代,并热度不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机制、教育环境、社会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新课程为高中教育描绘了新的发展轨迹,高考一定要扬长避短,形成新的高考观念,从而将新的学习思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新形势下,我们分散了高考的关注度,从人才渠道、就业方式、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等方面做了调整,更从学习观念、成长历程上重新定位,让高考赋予了新时期的新气象,为我国今后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机制支撑。

2.转变学科固有思维,探索新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被认为是“文科”性很强,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知识,考试得高分。其实,地理学既有知识系统的庞大性和高深性,也极具生活、生产的相关性。比如,在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章节具有很强的理科知识内容,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数理运算。如,在《地球的运动》章节,如何理解抽象的地球公转,并科学计算太阳日、恒星日等都需要理论推导和逻辑运用。另外,知识的实效性也很明显突出出来,在《地理信息系统》章节,一改过去只是了解的设置,进行了更具体、详细的阐述,从原理上解析信息系统方法,原因是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的前沿经济领域,所以,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和高考是很必要的。在应对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的新思维,不是记忆地理信号,而是分析、掌握、利用地理现象和原理,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热点地理事件成为学习线索

学习的目的是要在生活、生产中解决问题,用地理方式服务人类生活。近几年的高考明显趋近于此。2013年浙江地理高考试题中,涉及人口、环境、城市的热点问题分值高达92分,相比2011年的48分,2012年的79分高出了44分和13分,呈大幅逐步上涨趋势。2013年试题更是将本地地理问题搬上高考试题,即第十二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相关题目,并以空气污染、区域开发优势等热点问题展开题目。这样的高考命题趋势势必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拿出应对策略,除了按着大纲要求牢固地理基础知识,一定要拿出精力和方法,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地理热点,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城市功能、海空科学扩展变化等。同时转变教学方式,以活动课、观摩课等灵活的模式开展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掌握地理方法和观点,形成以地理原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高考的发展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