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因子分析;实证分析;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在我国日益引起重视,它指的是将某一个主导文化产业作为基础,通过吸引大量与之相关的产业共同形成在某种特定文化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比较典型的领域有媒体、影视、动画以及游戏等,在很多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发展成了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系列的经验说明了文化产业集群该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标志,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向成为文化产业大国,就一定要有文化产业集群的保证。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态势

1.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多样化的过程,但是不同地区或者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因素等的不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讲,分为了两个类型,即欧美型和亚太型。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是应该包含电影、音乐、广告、美术、表演艺术、手工艺术等在内的13种类型。美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是应该包括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发行类产业以及版权关联产业这四种类型。香港关于这方面的看法是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指电影、艺术古董、广告设计、表演艺术、音乐、电视等在内的13种类型。可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是广义的,是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为依据的,其核心之处则是需要具备创造力,是通过技术和创意来获得市场,实现营销目的,这是一种新型的产业。

从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涵盖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情况如下图所示:

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态势

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六大创意产业集群,第一,首都创意产业集群,该集群是围绕着北京而展开的,被誉为全国文化中心,因而其作用时无可替代的,发展至今,形成了文艺演出、广播影视以及古玩艺术等行业,具有显著的优势。第二,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该集群是以上海为引领,逐步形成杭州、苏州以及南京等工业设计行业集群。第三,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这一集群区在我国也是名列前茅的,是一个集影视、广告以及动漫为一体的集群区。第四,滇海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城市有昆明、丽江以及三亚,主要涉及的行业是影视业和服装业。第五,川陕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城市有重庆、成都以及西安等,主要行业是网络动漫游戏行业。第六,中部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城市有长沙,主要行业是电视广播行业。从中不难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局限在单独的行政区以及经济区范围内,也被限制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部门等。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在这一部分,主要以杭州市为例,对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展开详细的分析。杭州作为历史名城,有责身后的文化底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茶文化、丝绸文化以及良渚文化,从这一点看,杭州的文化创意资源十分丰富。在产业布局上,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集中于西湖、拱墅以及余杭等地方,尤其是西湖区域更是发展的重点。发展至今,该地区也形成了比较著名的杭州模式,以两圈、两带、多点为主要特征,形成了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对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而言,该地区起步相对较早,发展速度迅猛,最早在2002年的时候,伴随着美国DI设计库在杭州运行开始,该地区就步入了全国创意产业园区的行列。在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后,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便已经建立起了六大成熟度比较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典型的是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以及西湖创意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了12个文化产业园,发展至2014年,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共计完成了1359.51亿元的增加值,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目前来看,该地区已经建成了主导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分别是现代传媒、教育培训、动漫游戏、信息服务、文化会展设计服务、艺术品以及文化休闲旅游。其中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最高的分别是信息服务行业、设计服务行业以及现代传媒行业这三者。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优缺点实证分析

虽然目前来看,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也取得了丰富的成就,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一样不可忽视。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以及动力要素则是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因而在这一部分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模型。选取了企业互动要素、区域网络要素、创新系统要素、文化环境要素、设施条件要素以及政务环境要素作为指标,企业互动要素又细分为:分工与专业化、竞争、合作、互补、信任与制裁。区域网络要素又细分为: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专业化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柔性劳动力市场、创意人才。创新系统要素又细分为:创新态度、集体学习能力、知识溢出。文化环境要素又细分为:开放与宽容的环境、文化资源、集群品牌。设施条件要素又细分为:硬件设施、公共信息平台。政务环境要素又细分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环境管理。现针对杭州地区关于文化创意传感也集群企业展开调查问卷,总共发放的问卷数量为138份,有效回收问卷数量为102分,而对该研究的最主要判断依据就是动力要素是否存在,以及重要程度。针对调查的变量采用了五级李克特量表打分的方式来进行打分,得到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要素均值和因子载荷矩阵的方式来实现。

1.因子分析矩阵构建

因子分析的方式是通过找出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来对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描述,具体分析中,按照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变量实施分组,使得同组内部的变量和变量之间具有比较高的相关性,使得不同组之间的变量具有较低的相关性。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X=(X1,L,Xp)是通过观测到的p相同指标而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F=(F1,L,Fm)是通过公因子而组成的不可观测向量,F以及X表示的是公共因子;aij表示的是因子载荷系数;A表示的是因子载荷矩阵ε;以及X表示的是特殊因子。

2.因子分析结果

在按照上述因子分子矩阵模型计算之后,得到了表1、表2所示的结果: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此次调查所得的数据普遍比较高,基本上都在3.5-4之间,平均数值为3.81,所有变量都要与3,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杭州地区所研究的要素基本上获得了认可。其中对竞争、硬件设施、规划引导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评价特别高。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本文提取了6个主要因子,其累计贡献率大概值为81%。从表3也能够得出,本文对动力要素的识别以及相关子要素划分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信任和制裁比较倾向文化环境要素,而在政策支持方面,则更加倾向于设施条件要素。

从上述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该地区虽然文化创意园众多,但是彼此之间都相互孤立,并没有实现沟通交流,也没有切实可行的集群互动机制。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群的内部也比较模糊,并未做出确切的分工。其次,文化创意企业虽然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在融资过程中,很容易遭遇瓶颈,而其推销能力不足也严重制约着该地区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再者,人才结构存在着不合理问题,人才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该地区文化创意园中普遍存在着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企业在高新技术人才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欠缺。最后,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集群成长环境,所有企业之间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集群意识,究其原因则是外部没有切实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这样一来,造成了交易费用提升的问题。

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集群发展布局

为了进一步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应该大力构建特色创意集群,根本目的是使得同质化竞争问题减少。一方面需要对创意园区的管理体质进行完善,尽可能的不出现同种创意园区出现多个部门共同挂牌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进行创意园的规划过程中,就需要充分的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将当地特色凸显出来,以此形成竞争优势。

2.打造产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高等院校需要把学科理论和实际应用衔接的问题解决好,进一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健全学科建制,把文化创意产业和岗位需求联系起来。之后,还要针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可以通过教材建设的方式,引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在专业实践方面强化学生创意性以及应用性的培养力度。要强调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可以适当的开拓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尽可能的引入国际一流创意人才。针对已经在岗的文化创意型人才,应该对其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创意能力和综合水平。

五、结语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现如今,构建一个具有创新性、创造性以及富有创意的文化产业集群成为了对国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衡量依据。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必须要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力度,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真正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带动地我国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2

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的特点

1.内容众多,难于聚焦

在社会化媒体中每一个用户都是信息内容产生的源头。由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的制造成本很低,进入媒体传播的“门槛”也很低,因此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信息内容被制造出来,进行传播。任何一个信息内容在这样的信息海洋中都只是沧海一粟。因此在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中制造和传播信息并不困难,而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却十分困难。这一特点使得社会化媒体在内容上呈现出“快餐化”趋势。即信息热点层出不穷,一个信息热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讨论可能已经被下一个信息热点所取代,信息热点很难引发社会性的深层思考就已经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了。

2.信息内容碎片化,多中心多主题

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与传统的信息产生模式不同,在社会化媒体中,信息的内容不是由个别人或团体依据一定计划和程序创造和制作出来的,而是由所有网民参与内容的制造和传播。由于信息的制造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因而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同时,在信息的制造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计划。所以,社会化媒体制造的信息往往呈现多中心多主题的现象,甚至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存在的现象。尽管,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的这一特点有助于各方发表观点和看法,然而也容易造成“舆论的困惑”。

3.用户主导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向,方向难以控制

在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够积极地参与互动。用户在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方向上有相对的主导权,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同时决定是否将信息再次传播,往哪个方向传播。在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导致信息舆论的方向难以控制,往往陷入“群体无意识”的困境。有时因为信息缺乏权威的证实,往往造成“舆论失控”甚至造成“舆论暴力”。

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社会化媒体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到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呈现出以下特征:

1.分阶段传播

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根据传播的特征和影响面通常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关注阶段、转载阶段、参与阶段、传统媒体参与阶段。关注阶段:信息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化媒体的载体中被发现并引起关注。信息从众多的信息中被选择出来,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一阶段的信息通常是在一些特定的范围内引发关注,因此主要以纵向传播为主,往往影响面仅仅局限于某个论坛或某个社区。转载阶段:信息以转载的方式在互联网中的多个论坛、微博、社区迅速扩散。转载是网络信息从一些特定的群体开始向更多的群体扩散的过程。这时信息通常跨越社区和论坛影响更为广大的人群。参与阶段:这是社会化媒体特有的形式。网民们运用各种手段来丰富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网民参与,信息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和完整。同时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也使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多样,适合在更多类型的社会化媒体的载体中传播和扩散。传统媒体参与阶段:信息扩散出网络世界成为传统媒体关注的内容。传统媒体反映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传统媒体的参与使网络发生的事件和信息进入全民的视野,这时社会化媒体的影响达到最高阶段。

2.爆炸式扩散

尽管社会化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几种阶段性的特征,但是实际上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并不是严格按照以上四个阶段进行的,而是“爆炸式”扩散的,这里的“爆炸式”指信息的传播不会严格按照传播的各阶段逐步进行,这几个阶段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有些信息在还没有引起足够关注时就已经被转载,就已经有人参与制造信息了。[2]同时,由于互联网络本身网状的结构也使信息传播速度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3.替代式消亡

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绝大多数的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通常引不起任何的关注或能够影响的范围非常有限。而引起关注成为热点的信息,往往不是在得到社会充分关注和讨论后结束的,而往往是被另外一个热点信息所取代。在这种替代中通常不存在哪个热点更重要或者更有争议,而往往只是新的热点更新鲜。这使得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和传播更趋近于“娱乐化”。[3]

社会化媒体信息特性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一)社会化媒体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首先,社会化媒体开放共享信息的特点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促成更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变动和资源重组,使文化生产和创造极度繁荣。文化的生产和创造不再以文化企业为主导。在社会化媒体的情境下,用户创造内容成为主流。由于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很低,因此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参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希望借助这些自由、多样的媒体表现形式来彰显个性、表现个人创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数量庞大的市场生产力。[4]同时,碎片化的信息特点使生产和制造文化产品的人不需要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也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就可以参与生产和制造。如:网络上出现大量的视频剪辑、歌曲填词等等。可以说,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文化产业注入了一批新兴的生产力,这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生产主体的丰富与多元,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形态的多样。其次,社会化媒体互动、共享、用户参与的特点促成了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社会化媒体平台不仅可以容纳原有的文化产业,并且在用户主导信息内容的特点下不断发展。社会化媒体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主体,他们可以借助社会化媒体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与传播。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创造出代表不同文化类别和层次的文化产品。他们将传统、民俗和时尚杂糅于一起;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全都汇集到这个平台,并借助互联网络多媒体信息形式的特性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说,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把文化产业的多元性推到了极致,承载不同的文化类别和层次的产品都可以平等地展现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之上,为文化产业创造出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影响更加广泛的全新景象。再次,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特性使文化产品的影响更加广泛。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着明显的优势,除能以几何增长的方式传播信息外,同时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受众广泛,能够影响的范围广,用户的参与往往能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影响。文化产品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韩国歌手PSY的歌曲《江南style》的走红,远比任何一首通过传统形式传播的歌曲产生的效果显著。最后,促进了创新意识和开拓了创意的空间。原生态的文化创意散落在社会各类群体当中,需要建立相关社会机制对潜藏于其中的种种创新性因子敏锐捕捉、灵活整合、精确提炼、积极推广和广泛传播。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化媒体的载体功能和传播特质,有效提升文化产业创新意识和创意水平并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加大对社会化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激活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生产、发行、消费的整条价值链。

2.消极影响

首先,文化的主流意识下降,文化内容趋于流行化、娱乐化。文化产业是一种通过创意来赢得受众的产业,文化产品既要实现大众的消费需求,更要兑现大众当下的文化诉求。文化作为社会性的精神产品,必然会作用于社会,产生深刻久远的文化影响力。社会化媒体的特性既使得文化创作空前繁荣,同时也使得文化的主流意识逐渐下降。在社会化媒体海量的信息下,主流意识和主流声音很难引起文化消费者的注意。整个社会文化需求、消费逐渐趋于流行化、娱乐化。[5]其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流道德观原本是由经典文化、精英文化来建构、定义的。文化产业要做的是与之相符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向更大的社会层面进行传播。在大众娱乐层面强调传播主流价值观、遵守“公序良俗”底线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社会化媒体海量信息的选择方式下很难捕捉内在的创新与优秀的创意。“创意”激发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揭示出该产业发展和产生可持续经济效益的原动力是创造性和创意。[6]而文化艺术产品最终能否适应市场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是否拥有好的创意。然而尽管社会化媒体激化了大家创新创意的意识,但并非所有的创意和创新都有吸引眼球的能力,在一个接一个的热点和事件的背后,许多优秀的创意和创新成果无法呈现到消费者眼前,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最后,“快餐式”的信息难以凸显文化的精髓,难以形成深层次的价值判断。在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下,网络热点层出不穷,通常一个热点能够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三天。在这种“快餐式”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很难有时间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入的品味、探讨,更难以酝酿、提炼文化产品的内在精华,形成深层次的价值判断。

(二)对策

1.转变观念,积极参与

社会化媒体是新生事物,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在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下,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其中,以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道路。要适应发展趋势,汇聚网民力量,依靠网民智慧,实现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要适应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需求,树立现代传播理念,增强互动、共享、分享等功能;[7]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打破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创作生产出更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作品,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新媒体文化品牌。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3

(一)基础理论研究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理论中指出,文化产业的最终产品就是迎合大众消费需要的各类产品,也就是大众文化(非同今天所指“大众文化”)。按照机械化流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进行流通和消费,同一性代替了异质性,产业化的文化成为了不可感知的同质文化。在被同质化过程中,作为文化商品的文化多样性和内涵丰富性荡然无存,同一性降低了思想深度,泯灭了艺术个性,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和批判精神,由此沦为国家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哀叹这同一逻辑,坚持对“文化工业”进行猛烈的价值批判,试图唤回传统时代文化艺术的精英文化,而非当代遍存各个领域的大众文化。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看来,20世纪中期,在上层建筑的统治领域,文化以强调符号表征和意识形态(representation)的形式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文化产品较少见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是经济商品。这种情形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75年。然而到了2005年,以信息、旅游、体育和建筑等为代表形式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拉什认为“文化产品不再是稀有物品,而是横行天下。文化无处不在,它仿佛从上层建筑中渗透出来,又渗入并掌控了经济基础,开始对经济运行和日常生活体验两者进行统治”。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从少数人垄断和欣赏中解放出来,为多数人所共享,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不同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态度,而是给出了理性判断。法兰克福学派作为开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先锋,其开辟作用是“难以绕过的理论高峰”。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原始的资本积累是文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多数文化产品生产者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一味迎合消费者需要就成了文化工业不加改造无需创意的流水线生产。这样,缺乏自由创造的文化产品就在现代机器化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就被格式化为同一性商品。1963年,晚年的阿多诺在《文化产业的再思考》一文中总结道:“我们用‘文化产业’代替了‘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是把人们熟悉的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特质,为大众消费而量身定做的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原定计划而制造的。”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立场不同,本雅明则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工业持乐观态度,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和历史意义,认为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把艺术从宗教仪式的古老传统中解放出来。由此引起了后来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及二战后其他学派围绕大众文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论争,经过长期的嬗变和演进,文化产业的内容日益丰富,理论研究也日渐成熟。文化产业概念和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恰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化产业认知的不同见解。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出现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条研究路线。肇始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认为,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影视、音像、动漫、出版等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侧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理论思考。该学派以辩证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对发展文化产业持肯定态度,给予文化产业更多的理性思考,对文化产业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文化的本质做出了新的诠释,肯定了文化产业在推动工业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和原则的系统研究,雷蒙德?威廉姆斯在他的《文化与社会》中鲜明指出,不能只关注和理解部分文化,要积极拓展文化定义,将完整的文化生产纳入研究的视野。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并非一个既定意义上的简单接受过程,同时还应当包括对于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意义选择和复杂重构的过程。这一结论标志着传统的文化批判理论已经不应该继续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

(二)应用理论研究

基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前期研究,文化产业应用理论侧重研究文化产业在现实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展动力、发展优势和劣势、制约因素、发展战略等较为具体的内容。20世纪末,随着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相关知识体系的丰富完善,增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研究,其研究内容涵盖了概念界定、行业划分、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品牌战略、文化园区、产业价值链和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主张把文化产业推向市场,不但要按照文化艺术规律进行创造,还要按照一般商品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英国著名的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加纳姆(Gan-hamNicholas,1983)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作了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深刻阐释。他认为文化产业采用了特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符号化的生产和传播,这些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是指那些“使用工业化大企业的组织和生产模式,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机构。如报刊、音像制品出版部门和商业性体育机构等”。“价值链分析法”最早由查尔斯•兰蒂(CharlesLandry)在20世纪末引入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中,强调指出由创意形成、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传播和消费者接受这五个基本环节构成了产业价值的整个链条,其开创价值不言而喻。20世纪中期,阿芒德•马特拉特和赫伯特•席勒一致认为,要打破观念,大胆将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进而实现创新发展。1968年德国作家恩泽斯伯格(Enzensberger)在其出版的《意识工业》一书中认为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形式。随后,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信息工业”这一概念。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内容产业、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相继出现,大大拓展了文化产业的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产业的门类,逐步加深了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并进入到理性的发展轨道上,克服了非是即否的极端思想认识,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判断从激烈批判到辩证看待,从拒绝排斥到宽容接纳,从大众文化的单一概念到文化产业的丰富内涵,都直接导致了在后现代社会文化视域下,不能孤立地把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隔开,要联系起来分析其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尤其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可喜转变,这种转变进一步拓展并繁荣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当文化被视为整个社会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时,被阿多诺赋予否定性色彩的文化产业开始获得了新的积极的含义”。纵观国外研究成果,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侧重从文化产业运营的角度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由此带动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从研究对象看,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概念和权威的界定。世界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不平衡源于世界各国不同的发展目标,因研究视角的差异而导致对文化产业概念、分类、内涵等诸多方面存在极大不同。从研究取向看,突破了政府对民间私营企业和公共公益事业采取不同政策的限制,开始重视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文化,把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提高文化影响力作为今后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从研究领域看,随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活力,一方面使得传统文化产业必须改造升级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催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涵盖影视、美术、音乐、舞蹈等传统行业和旅游、建筑、体育等新兴业态的“大文化产业”,门类更为齐全,内容更为丰富,日益呈现出高知识高文化的新技术特征。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注重文化产业的一般共性和概念总结,没有充分扩展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缺乏经典案例分析,对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和经验得失的总结分析研究较少。

二、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多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着力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虽晚,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较低,但文化市场广阔,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逐渐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一)文化产业理论体系形成初期

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对文化产业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多停留在借鉴和转述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缺乏原创性和针对性,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也有多种看法。为了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带动实践应用,加快文化产业全面发展,1998年文化部增设文化产业司,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设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6年,又分别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大学等六所高校合作共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广泛调研和组织,进行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和重大课题研究,一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视野,从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等方面加强了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团体和文化产业实体的联系与合作。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文化领域研究成果获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学术界通过理论研究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咨询,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研究日渐呈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战略性的特点。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工作者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尝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能够客观分析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的发展现状,体现出研究者从实际出发做出的理性判断。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在认识上也有一些模糊不清之处,理论应用于实践往往捉襟见肘,前瞻性研究较少。具体来说,对于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的研究,我国学界引用最多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对创意产业概念的表述以及韩国关于内容产业、美国和日本关于版权产业的提法等,都对我国形成文化产业概念和基础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最早被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文化产业性质的阐释上有两种代表观点,一种将重心放在产业上,侧重其经济属性,另一种是侧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业,因其自身具备的战略资源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而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一直是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战略研究关涉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全局的重大问题。政策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和产品战略等根本性问题都构成了战略研究的中心内容。因此,文化产业战略研究成为我国在社会关键转型期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选择。胡惠林指出文化发展战略确定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在这样的战略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才能确保国家文化的安全,他对综述研究方法上的研究以及在全面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都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和应用研究探索出了新的范式。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祁述裕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从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全面总结了我国同外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和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由文化部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编著的系列论文集《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则站在时代前沿集中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专家学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文化产业偏向“应用型”研究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链;价值链;价值系统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它由英国政府于1998年正式提出,被定义为“依靠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具有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这种规律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有关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研究,对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意产业链

根据经济学中的标准定义,产业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

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将抽象的文化转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并规模化、产业化,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性、强辐射性的特点。创意产业链包括五个进行价值创造的生产环节。

内容创意。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生产者,将文化资源转化成创意内容的环节。该环节位于创意产业链的顶端,是控制整个链条的关键,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

生产制造。创意企业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批量生产创意产品的环节,将创意(或作品)转化为产品的过程。

营销推广。以商、策划人、经纪人为代表的“新媒介人”阶层通过对创意市场的准确预期和把握,运用各种营销模式将创意产品推向大众,将创意产品价值让渡给消费者的过程。

分销传播。电影、电视的播映机构、报刊、电台、演出经营场所以及网络运营商构成创意产业链上的销售、发行通路环节,从事创意产品的分销传播活动。

交换消费。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创意产业价值链上的最终决定环节,通过创意产品的消费过程得到满足,消费者对整个价值链条具有反馈和互动的作用。

二、创意产业生产要素

产业发展和价值创造离不开要素的投入,创意产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文化资本和技术资本四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

1、创意人才。创意人才指掌握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

2、创意阶层。根据英国学者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中的定义,创意阶层包括“超级创意核心”和更广泛的群体,即在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性专业人才。

3、创意都市。工业化中后期,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意驱动;经济水平提高导致城市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意都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4、创意生活。创意产业强调“生活氛围”的营造,提供消费者审美、情感、文化层面的体验,创造全新的体验型、娱乐型、享受型生活方式,同时提高创意的水平与空间。

(二)产业资本

1、产业集聚。创意产业的理论中,“集聚”除了指产业的集聚外,还包括空间的集聚与功能的集聚,从过去的空间概念向品牌概念转变,“集聚”已成为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模式。

2、资源禀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禀赋资源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和传播信息化,为打造创意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奠定了基础。

3、多元融资。传统融资渠道主要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彩票基金。政府直接投资或银行贷款对创意型企业明显缺乏驱动力,为了逐步完善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系统,需要探索设立奖励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区域专项贷款、地方网络基金等融资新途径。

4、市场运作。市场主体通过对创意产业整体的构思和认识,对运作模式、发展项目、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选择。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市场运作不仅要考虑外部条件、政府政策,还要使运作模式、项目选择能汇聚本地优势资源,并通过优势因素的簇群发展、连动推进产生强大的积聚效应和溢出效应。

(三)文化资本

1、隐性需求。隐性需求指消费者为获取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产生的或客观事物与刺激通过人体感官作用于人脑所引起的一种潜意识、未明确表述的,并能够实现或超越消费者期望的一种心理要求和行为状态。为了掌握市场的真正需求,创意企业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直接向消费者征求新产品创意,进行顾客隐性需求的深度开发。

2、文化创意。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文化创意资本正成为创意经济时代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生产要素。创意能够将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本,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各种创意产品吸引消费者,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拓展新的消费群体,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通道和空间。

3、开放情境。创意的目的在于创造足够开放的情境,使决策人士能够:思考各项潜在可能;赋予隐性资源价值;重新构想、衡量资源;点燃生活的热情;挑起学习与创新的欲望;重新投资自己的人才,并重新看待自己的文化资源。

(四)技术资本

1、创意教育。创意教育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培训两种类型。学历教育是通过在高等院校中建立创意产业的相关学科,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创意人才;创意培训则是以高校、政府劳动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的企业为主体,对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实战性的培训。

2、信息技术。创意产业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和升华的反映,也是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结果。数字内容依托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文化艺术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涵盖影视特效、电脑动画、游戏娱乐、多媒体制作等领域。

3、内容产业。内容产业是以新兴技术手段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也称为“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密集型产业,以内容产业为物质载体,创意与内容的相互渗透,使创意有了实现价值转化的平台。

三、创意产业价值链系统

“价值链”这一术语首先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各种等活动的集合”。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总和即构成“价值系统”。价值系统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等。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背后所隐藏的价值组织及创造的结构形式,产业价值链决定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决定了产业链的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有效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反映价值的转移、创造和分配。

创意产业是一个经济活动群组,通过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及知识产权,以生产并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创造财富和就业的价值系统。无形的创意可创新产品及提升服务,同时,产品和服务的可转移性容许他们通过不同市场、透过不同途径分散并进行交易。创意产业的价值系统是以传统的“价值链”概念为框架,创意产业的各项生产要素: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资本为基础,作用于由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分销传播到交换消费的一系列生产运作环节,如图1所示。

四、创意产业价值系统的扩展与价值增值

创意产业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系统,而是与其它经济及文化领域互动合作,其作用结果就是发生价值向系统拓展,对社会及经济带来有形和无形的价值(如图2)。

(一)创意产业化

创意的产业化,即以市场机制来促进文化、科技创意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创意产业生产系统中产生直接经济价值。这一价值创造过程用前文所述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系统可以很好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二)产业创意化

产业创意化,即在传统产业的商品和服务中融入创意元素,使创意产业成为各种企业附加价值的一环。

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是实物形态,也可以是价值形态。创意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对传统产业产生改造和促进作用,促进传统要素的重新组合,这体现为创意产业价值系统的对外拓展。创意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创意的作用越突出。一方面,创意的繁荣与特点体现了经济实力与产业特色,另一方面,创意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城市创意化

一个城市的独特性除有赖于本身独特的历史及商业动力外,也是创意产业促成的成果。创意累积的无形价值受惠于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塑造并改善未来的文化特征与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观念和印象的总和。创意产品的消费往往带有文化体验的意义,在消费的同时也缩短了城市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距离,增强了城市的亲切感,并使城市品牌在无形中得到大范围的和深度的推广。所以,以文化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创意产品与城市地域的协同营销,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达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输出城市文化和张扬城市个性,树立城市品牌优势,增强城市对消费人群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空间的经济价值、打造文化特色和符号象征中的多重作用,进而使产品与城市的品牌价值得以达成互动增值的良性发展格局。

五、结论

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了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分销传播、交换消费五个环节,与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资本四大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系统。该系统在创意产业化进程中创造价值,并通过产业创意化和城市创意化两种途径进行拓展和增值。创意产业价值链分析为观察产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是认识和判断产业各环节竞争能力、确定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并为政府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2、Michael E.Porter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3、Hartley.J.编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创意产业读本[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陈溪.创意产业与价值链调整[J].金融经济,2006(12).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5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资本市场蓄势发力,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平台、新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使得文化行业内“创新”与“泡沫”并存。鉴于此,如何在实体经济趋缓、政府鼓励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背景下,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创业者及投资人抛却浮躁、追求本真,此场峰会揭晓了答案。

会议伊始,《融资中国》出品人、融中集团董事长朱闪做了开幕致辞。他指出,市场要做好2―3年经济持续低迷的准备。而资本要在跨镜、产业链整合、代表中国新经济及具有防御性特征的行业里寻找投资机会。在企业方面,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方面一定要专注企业价值,尤其要重视现金流的创造,而不是更多迎合资本的需求。此外,对现在需要融资的这些企业来讲,他的建议是,应该要尽快融资,而且要放下身段,降低期望值的进行融资。

他表示,中国经济持续低迷是大概率的事件,大文化行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保持增长甚至快速增长的行业。但是经济毕竟在下滑,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大家此时此刻还是要有一些风险意识。

到会嘉宾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女士做了主旨演讲,从大文化角度探讨了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并就国民经济新常态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发表了意见。她表示,文化产业中任何一个产业门类的发展均离不开特色文化资源的供给,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与金融的全面合作,打通金融通路。同时,她认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注意产业集群效应。

来自紫金文化产业基金的总经理周春芳,作为嘉宾和大家分享了她从事文化产业投资六年来的感触和经验。对于文化产业,周春芳认为,细分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迅猛,而且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主流的业态。第二个特点是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产业。第三个特点是传统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而且已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周春芳认为未来文化产业的特色应该是技术、模式、创新企业。新技术让创新在文化产业无处不在。

全天的会议共分为六个论坛,分别是:新形势下的大文化产业;影视、网络视频、IP专场;资本推动下的体育文化产业;VR/AR、游戏、动漫等、电竞、网络直播专场;文体行业并购、退出与行业整合等。各路大伽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而又热烈的讨论。

主旨演讲结束后,会议进行了上午的两场嘉宾论坛。

“新形势下的大文化产业”论坛,着重探讨了在文化消费热潮的新形势下,技术驱动的大文化创新生态,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有怎样的战略布局。参与讨论的论坛嘉宾有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大盛国际总裁安晓芬、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东城园副主任韩树凡、毅达资本合伙人刘敏、微影资本头尾会主席唐肖明、华映资本合伙人王维玮、东方华盖创投创始合伙人许莉,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先生任论坛主持。

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认为,在新的技术以及新的业态推动下,文化产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比如网红、直播,都是在新的内容+社交形态下产生的新的业态。同时大数据、云端处理技术,包括像前段时间比较火热的AR、VR等等对产业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深远。

安晓芬认为,这两年的网络剧和网络电影大规模的诞生其实也是跟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电影行业有关。而影视行业增长放缓的也与网络和视频的盛行有关。作为电影《叶问》系列的投资方,在过去几年里,安晓芬经历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和崛起,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这两年又感受到了互联网新技术带给电影产业的新变革。。

对于新形势下影视行业的发展,她表示,资本要给文化创意工作者一点时间,不要拔苗助长。

对于这个行业中的新兵微电影来说,微影资本头尾会主席唐肖明认为,微影作为一个数据平台和用户平台,有天生很强的互联网基因,而在这个产业背景对下一步做文化产业的投资布局会相当有用。

毅达资本合伙人刘敏则对网络直播平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好的直播平台首先是内容是有价值的,是真正的用户使用需求的平台。他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刚刚开始,好的优质的内容、渠道、平台会渐次出现。

华映资本合伙人王维玮对于火热的自媒体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从2015年自媒体业态开始很不一样了,包括盈利模式以及资本的介入,其中蕴含的趋势是自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东方华盖创投创始合伙人许莉对于文化新形势的对策是做文化产业生态圈,就是如何把IP内容、IP运营、IP衍生品串起来,围绕这个布局去做空间、服务、资本。

在影视行业投资论坛环节,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星站TV CEO艾伦、乐视控股全球资本运营部投资总监宋森、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宋城演艺投资总监许耀文、星光国际传媒总裁宋光成、蓝筹网CEO姚毅婧共同出席,针对传统影视行业投资难题、影视众筹模式的前景、IP热还能持续多久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伴随着国内影视投资公司的日益增多,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传统影视行业投资有了更多的机会,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面对文化传媒产业的投资风险,资方是否能找到更为精准的投资方式?

星站TV CEO艾伦认为,带有工业化的生产元素会让整个创意行业的步伐迈的更快,快速试错跟快速有机循环的过程中能够出产出更多的、更好的、更精良的内容,能够让更好的内容迅速跑到前面来,也让投资人的回报达到更良性的循环。星光国际传媒总裁宋光成作为电影投资人,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怎么样擦亮眼睛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电影项目非常关键。

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则认为,一部电影从筹备到最终宣发至少也要18个月的周期,投资人需要具有能够预见未来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影视众筹这个颇具争议的筹资模式讨论过程中,蓝筹网CEO 姚毅婧说,影视众筹模式对于整个参与度和市场接受度而言都比较客观,而影视众筹机构的实质性价值则应该是用影视这样的形态做股权市场的投资人教育。

星站TV CEO艾伦表示,众筹这件事情对于我们互联网搞视频出身的公司来说,肯定是举双手欢迎的。同时,他认为影视投资的内容核心就是,规模从小到大的投资需要市场验证,而众筹就是有这个作用,让项目获得更多的活力,以及市场上验证的回馈。

对于很多人对于众筹模式缺乏信心,对此,宋城演艺投资总监许耀文表示,最核心的还是要有很专业的机构去对这些产品进行选择,不能说是纯粹的通道,就像现在的P2P一样,通道后面会出现很多问题,一定要有很好的团队来帮这些众筹人员去做支持或者帮助。

谈到已经在业内探讨许久的IP热问题,1905影业公司总经理李伊坦言,资本的驱动让大家都比较浮躁,IP不能只是心理安慰,它是多元化的,它的转化过程也很复杂。他觉得IP过热体现的是创作行业中灵感、底蕴,和知识量的匮乏,拿过去的东西去安慰资方和股东。

对此,乐视控股全球资本运营部投资总监宋森认为,并不是所有的IP都能火,它是好作品锦上添花的因素,作品的品质还是要体现在剧本阶段。IP并不是优秀作品的必要组成环节。

作为论坛主持人的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则表示,剧本一定要好,然后才能走的很远。

上午的论坛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在下午的论坛上,作为主旨演讲嘉宾的科盛投资郭佳莹,分享了科盛投资在文创领域的经验以及对于文创行业的研究以及判断,她认为文化行业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媒体形式,一个是新媒体。对于现在很多人认为传统就是不好的、新的是好的的观点,她并不赞同,相反的她认为,在传统媒体里面仍然有非常值得去关注和值得去投资的热点,在新媒体里面也有一些热点是不能去跟风的。

她预言,文创产业将是未来10年股权投资的风口。而且中国目前的文创产业不是过火、也不是过热,和国外比起来差距还很大。作为一个文创方面的GP管理公司,她表示,科盛投资的工作是为LP去寻找皇冠上那一颗最宝贵的珍珠,这也是科盛投资的投资理念。

第二位出场演讲嘉宾是巨星龙投资总裁吴歆,作为“娱人制造”投资子公司,要把“娱人制造”打造成泛文化娱乐的文化传媒公司,所以巨星龙投资现在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泛文化娱乐圈。他表示在3年之后,大家可以看到走出去的“中国制造”的艺人,中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将不会再采用引进,而是完全由中国自己来开发。

乾立基金首席战略官李皎作为第三位演讲嘉宾,他的演讲主题是资本和影视应该怎么融合。他的观点很鲜明:资本和影视相爱容易相处难。因为影视的普遍性,每个人都觉得有机会去做李安、张艺谋,开始提了很多跨界的要求,恰好资本又有很强的权力属性,所以影视行业对资本是又爱又恨。他表示,资本和创投的关系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限定,这个限定就是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前提,各自定好位做擅长的事情,挣该挣的钱。这个定位不仅仅是对资本,对影视制作公司也是如此。

下午的论坛,以“资本推动下的体育文化产业”为主题开场,光大体育文化基金总经理、光大资本副总经理范南担任嘉宾主持,嘉宾分别是动域资本投资副总裁范殷良、索福德董事总经理范成恩、北京奥运博物馆馆长侯明、中智华体联合创始人韩莉、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旭东、 创富创始合伙人许萍。

范南表示,大家对中国体育产业的认识还存在于盲人摸象的阶段,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非常准确的说出来中国体育产业到底是什么,但是每个人有自己可依赖的路径。在可依赖的路径中慢慢形成了体育产业的理解,形成市场。

动域资本投资副总裁范殷良认为,技术的红利还没有真正被体育市场获得或者消化,所以技术仍然是他们长期关注的一个非常侧重的方向。

关于体育和资本的关系问题,从2015年以来,资本对于体育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索福德董事总经理范成恩认为,这个是正常现象,而要获得资本的青睐商业模式、市场的作用价值非常重要。对此,中智华体联合创始人韩莉颇有同感,她认为改进产品服务尤为重要。

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旭东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过去的一年或者两年期间的趋势判断来说,市场当中的资本在增加。他的依据是,上市公司在这个行业当中的并购意愿在增强,而且体育IP或者说大的潜在的独角兽公司也是正在形成。

创富创始合伙人许萍对此的看法是,经过这几年市场也趋于理智,其中的原因是体育行业中细分的跑道、产业结构、发展路径,机构投资人看的更清楚一些了,因而会更理性。

在“VR/AR、游戏、动漫、电竞、网络直播专场”,松禾资本合伙人伍经纬担任论坛的主持,论坛嘉宾包括乐客VR CEO何文艺、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纳德光学创始人彭华军、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立、方正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资深分析师李舒婕、展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张树坤。

论坛的讨论大多都集中在现在比较热的VR/AR行业。七维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立表示,国内的VR产业发展和美国在技术层面上是差不多,但是在内容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情怀,也需要更多的投资人致力于好的内容、好的技术,才能和美国达成差不多的状态。

纳德光学创始人彭华军说,就纳德光学而言,一直在思考做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跟现有的或者传统的文化产业能够有互补,能够连接起来,这样也许能够达到一些相对来说接地气的东西。

对于VR/AR行业的何时出现拐点,也就是商业变现,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

对此乐客VR CEO何文艺说,如果说要形成一个很大的拐点的话,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业标准,比如说硬件的行业标准、系统的行业标准、内容的行业标准。但是很明显到现在还处在这个标准之前的一个阶段。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和乐客VR CEO何文艺观点都认为,VR/AR硬件会走向统一,当然需要标准的完善,这个行程还需要演进。

对于内容方面方正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资深分析师李舒婕认为,2B方面有很多公司在进行商业化的尝试,2C方面最多的就是游戏跟影视。所以从VR内容方面,非常期待出现一款杀手级的应用的内容,这样就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这个领域。

下午的最后一场论坛是“文体行业并购、退出与行业整合”。汉能投资董事总经理赵小兵担任论坛主持人,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华录百纳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陈永倬、盛世华韵执行董事李岩、同创伟业投资总监胡庆平、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陶涛、中金佳成执行总经理杨力、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

主持人赵小兵首先开场。他说,从全世界来看,国外的跨国公司基本上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大的传媒公司、大的体育集团、大的文化集团,也都是通过并购成长的,所以他觉得并购对于文化体育行业是一个投资、退出非常好的路径,也是文化体育行业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从基金的结构上来讲,母基金是基金的上游,并购话题首先从中金佳成执行总经理杨力,盛世华韵执行董事李岩两位展开。从他们所持有的文化项目,以及未来如何退出,从对文化产业基金配资的角度,探讨了并购退出的话题。

李岩认为从母基金的角度来说,文化的退出,肯定比较理想的方式还是并购重组。他表示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相结合,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出口。

接下来,基石资本管理合伙人陶涛、同创伟业投资总监胡庆平、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从直接投资基金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创意行业的退出。

陶涛认为,文化创意的退出,首先对项目商业模式的本质有清晰的理解,根据这个理解掌握自己内容的周期来找出好的变现的时点。 陶涛认为文化产业是平台性的、技术性的、内容性的或者跟IP相关的特点。

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投资部副总监赵明扬认为,三板上直接被并购是一个退出的方式,在三板直接退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退出的途径。胡庆平认为好的推出方式还要看文化公司的积淀,以及自己的积累和扩张,和整个大的环境的方式。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创意产业 中国创造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制造”已经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名词,它以占据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迅速取代了“日本制造”、“欧洲制造”,然而这却并没有给“中国制造”带来实际的繁荣――中国产品始终在价值链最低端苦苦挣扎,甚至还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各国针对“中国制造”的纠纷此起彼伏。2004年9月16日,西班牙埃尔切市烧毁中国制造的鞋子,并爆发一轮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以抵抗中国廉价商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不公平竞争的事件,无疑触发了更多关于“中国制造”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中国制造”到底能走多远?中国经济能否一直延续这样的发展道路还是应该寻求真正的自主发展和主动创新的途径?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产业,但却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极力推崇和发展的产业部门。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重视创意观念,而且将创意产业确定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如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等地正力争成为亚洲和华语世界的“创意之都”。而中国作为一个以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工业形式的发展中国家,向创造型大国转变之路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本文正是在剖析“中国制造”给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的困境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新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是促使中国经济由“制造”向“创造”发展道路过渡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中国制造”充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由于过去中国制造业主要是贴牌生产,在出口贸易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加工贸易,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费,因此“世界工厂”的繁华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获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强大反差。“中国制造”已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经济利益微薄的“困惑”

中国是世界的“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业生产链中的组装车间,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在提供大量劳动力、自然资源,承受贸易顺差所引致的巨大压力的同时,所获得的国际贸易利益却十分有限。过去二十多年中,以低端为主,靠低成本、薄利润发展起来的传统制造业已经陷入或将要陷入一种“悲惨增长”的经济怪圈之中,“中国制造”已难以维系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资料分析,在中国贴牌生产的外资企业,拿走了利润的92%,中国制造在其优势领域为世界贡献了大部分产品,并占据第一的市场分额,然而回报率却很低。

(二)企业经济安全的挑战

过去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却忽视了对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掌控,结果导致企业的发展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经济安全受到很大挑战。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领域被国外企业控制,很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标准为国外企业所掌握;另一方面,由于要向国外交纳巨额专利费,给本来利润微薄的制造企业雪上加霜。如2002年的DVD专利费纠纷就是典型例子。国内企业生产的每台DVD要向飞利浦为首的3C联盟以及日立、东芝、JVC等六大DVD技术开发商交纳23.7美元的专利费,占到了生产成本的20-30%。由于DVD售价格本来就很低,在巨额专利费的压力下,很多DVD企业微利甚至无利,不少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陷入困境,出口业务遭受严重影响。

(三)国内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

制造业是将可用资源、能源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产品或生活消费品的产业,它“吞噬”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吐出”大量的废弃以及有害的固、液体排泄物。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多数制造行业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长期地“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国内大量资源,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也成了世界上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中国在人均GDP 400―1000美元时期,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 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污染。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的高速度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制造业所带来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瓶颈。

(四)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的加剧

上文提到“西班牙烧鞋事件”是“中国制造”引发的国外纠纷一个较极端的例子,事实上有关“中国制造”带来的国际纠纷和摩擦已经对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反倾销、知识产权纠纷等方面。由于制造业处在产品的低附加值端,很多企业利用低价竞销策略来促进出口、挤占国外市场,结果很容易遭受国外反倾销的调查诉讼。有统计数据表明,1980―1989年,中国被投诉的反倾销案是64起,占全世界反倾销案1388起的4.6%,平均每20个案子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1990―1999年,中国被投诉306起,占全世界232l起的13.2%,平均每8个案子就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2000-2002年,中国被投诉331起,占全世界1653起的20%,平均每5个案子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2003-2006年,中国被投诉189起,占全世界733起的25.6%,平均每4个案子就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另外世贸组织早前的反倾销统计报告也显示,从1995年至2007年,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头号目标国。此外,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频繁发起对中国的知识产权诉讼(如“337调查”等)。这些都给中国经济和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损失。

面对“中国制造”给我国经济和出口带来的众多尴尬问题和困扰,努力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大力推进民族产业、培养自主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打造真正的“中国制造”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

三、创意产业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飞跃

(一)创意产――21世纪最有前景的产业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又称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等,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的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目前国际上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综合来看,创造力、知识产权和创造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创意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创造性工作将创意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经过创作、生产、商品化、产业化、获取知识产权各个环节创造经济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一个集文化、科技、信息高度融合的高附加值产业,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将提高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通俗地讲,创意产业就是在脑袋上做文章:怎样将普通的鸡块变成遍布世界的肯德基、怎样将普通的胶片电影变为赚足票房的好莱坞大片、怎样将普通的运动鞋变成英超球员脚上的阿迪、耐克,这都需要“点子”和创意。

创意产业的特征包括:首先,创造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创造、组合、集成出以前没有的产品和服务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其次,文化底蕴是创意产业兴起的源泉。创意赋予产品比物质需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创意产业领域的创造力必是基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再者,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创意产品都享有知识产权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专利、版权、设计和商标),因此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意产品、实现其实际价值的主要途径。

创意产业是“创意”与文化、经济结合的产物,当人们告别了短缺经济之后,就会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体现个性、产品与文化的结合是提升产品增值空间、打造自主品牌的明智和必然选择。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院长徐炳文认为,继20世纪70年代的硬件时代、80年代的软件时代、90年代的信息通信网络时代之后,在21世纪,“创意性文化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事实上,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创意产业有助于实现“中国创造”

面对“中国制造”给经济和出口带来的众多尴尬问题和困扰,大力发展创意经济,积极推动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提供一种新的出路和模式,其具体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意产业有利于实现向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升级

众所周知,过去制造业的大部分利润主要流向了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环节而不是生产加工过程。从理论上看,创意产业用“价值链”取代了“生产链”,创意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并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生产、销售等环节为的同心圆的产业组织结构,各环节之间产生反馈效应。在价值链的生成过程中,文化产品的高额利润是十分惊人的,如根据詹姆斯・耶戈的统计,《我的巨型希腊婚礼》等8部电影的平均收益高达15156%,也就是说,他们获得的收入是其成本投入的150多倍。这种高额利润在其他产品中是难以想象的。此外,当“创意”从相关产业中分离、独立出来后,其本身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要素,创意产业也成为为所有产业提供创意服务的产业群,并通过价值链的分配来组织生产流程。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认识到了文化产品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的特点,都十分重视文化产品的出口,并由此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

2 创意产业有助于提升企业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创新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认为:创意就是催生某种新事物的能力,它表示一人或多人创意和发明的产生,这种创意和发明必须是个人的、原创性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换句话说,它就是才能和智慧。倡导创意与我们提倡自主创新、发展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次,文化是创意活动和产业发展的源泉基础。任何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创意活动的开展和创意产品的诞生往往都伴随着一国特定的文化印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的大国,灿烂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资源是发展具有创意产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品牌的比较优势所在。

因此,积极发展创意经济、大力倡导创意产业本质上就是鼓励和带动企业、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发展创意产业,有效引导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企业走出低端制造的“困境”,有助于他们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为国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在世界激烈的经济文化竞争中努力打造和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不仅弘扬了中国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国产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真正的“中国创造”产品和产业。以往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以及核心知识产权的缺乏,而发展创意产业使企业获得了自主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告别了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是积极回应和避免国外反倾销以及知识产权壁垒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