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产业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产业方案

体育产业方案范文1

物流业属于生产业,从服务业的分类来看,它涉及到商业服务、通信服务、销售服务、运输服务等若干个服务业部门,其中很多部门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物流业是多个行业的整合体,当其中某一行业的安全性受到威胁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物流产业的安全,最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产生影响。

一、中国物流业的开放及外资进入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外资物流也随着制造业的转移进入中国。我国在入世承诺书中对物流产业相关行业做了较大的开放承诺,如入世3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权限制;在海运服务中允许外资设立占股权不超过49%的合资企业,并可经营悬挂中国国旗的船队;海运辅助服务方面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中国入世6年后允许外资设立铁路运输独资公司,3年内允许设立公路运输独资公司;仓储服务方面,入世3年内取消股权限制;入世4年后取消货运服务的股权限制;包装服务方面,入世3年内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速递服务方面则在入世4年内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在增值服务(含互联网服务)与寻呼业务方面,入世两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外资所占股份可增至50%,等。据此承诺书,2004年12月之后,中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外资物流企业加快了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2008年已经是我国加入WTO的第八个年头,根据承诺对服务贸易领域的保护期都以过去,物流业涉及到的服务行业已对外资全面开放,基本不再有地域、股权、项目等方面的限制。

从1984年4月FedEx与代办商在中国开展速递业务开始,经过24年的对外开放与发展,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在中国物流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外资物流公司早已在中国物流领域布局

在国际货邮及快递业务领域,世界四大知名跨国公司(FedEx、TNT、UPS、DHL)都已在中国开办业务;在国际货运领域,截至2004年底,经我国批准取得货运业《批准证书》的货代企业共有5012家,其中法人企业2555家。全球著名的SchenKer、KUEHNE&NAGEL、PANALPINA、SDV等跨国货代企业均已通过在我国设立独资子公司设立办事处、建立合资公司或签订协议等方式进入我国市场;海运领域,已有近百家航运公司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班,如马士基、商船三井、美国总统班轮、铁航渣华、日本邮船等;以美国普洛斯为代表的外国物流企业开始投资中国物流园区和仓储设施领域,港口设施项目建设方面也吸引了40多项外商直接投资;第三方物流方面,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有日通、山九、伯灵顿、英运、夏晖等。

2、外资物流公司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

他们在中国已经铺设起了庞大的物流网络,发展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本土物流企业。以快递市场四大巨头为例:

FedEx以航空起家,通过收购兼并许多陆运公司,最终达到了组建地面网络的目的。联邦快递目前拥有33条航线、每周11个航班,通过北京、上海、深圳3个口岸服务内地将近220个城市,并在2004年下半年新增7个分公司,设在南方等城市。2005年7月,FedEx获准未来三年内在广州白云机场投资1.5亿美元建立一个占地63公顷的亚太货物转运中心。目前公司拥有80家分公司,205间办公设施,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40%,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7%。

TNT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计划几年内投资2亿欧元拓展中国业务,将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增至100家以上,向中国1000个城市提供快递服务。2005年9月,TNT进驻北京空港物流基地,投资建设国内最大的综合快运物流中心;还以“合作发展”模式发展二级城市加盟商50家。

UPS早在2004年底,就耗资1亿美元从中外运购得23个主要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2005年7月又宣布把上海建成其在亚太地区的四个转运中心之一,斥资5亿美元建设包括浦东国际机场在内的转运中心等物流设施,并计划今后几年加大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力度。

DHL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1986年12月1日达成协议,各出资50%建立了中国成立最早、经验最丰富的国际航空快递公司――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目前,中外运敦豪已在中国建立了最大的合资快递服务网络,拥有56家分公司,163间办公设施,业务覆盖全国318个主要城市,占据中国市场37%的份额。现在联邦快递每星期可提供26班货机往返中国,已经牢固占领中国快递业的领导地位。

这四家外资企业的业务量占中国快递业务80%的市场份额。另据海关总署统计部门的报告指出,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在对外第三方物流业务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以物流产业发达的上海口岸为例,2008年前两个月,该口岸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保税区仓储贸易形式共进出口27.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同期口岸第三方物流企业保税区仓储进出口总额的89.2%。上海口岸共有75家外商投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保税区仓储货物进口,平均进口额高达0.3亿美元。在进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18家物流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有13个席位,其合计进出口额占前18家企业进口总额的93.8%。

3、外资物流公司加快了投资独资化倾向

2004年12月,联邦快递宣布在上海成立中国业务分区总部,统筹中国区所有业务的发展。2006年1月,FedEx以4亿美元收购其与大田集团合资组建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中50%的股份,及大田集团在中国国内遍布89个地区的快递网络,从而具备了独立开展国内、国际快递业务的条件。UPS与中外运在2004年12月达成协议,在2005年年底之前,UPS获得在我国2个区域内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控制权。2004年TNT与中外运合作的15年期限终止后,单方面宣布将不再与中外运合作,并于2005年12月14日,国内物流市场股权放开4天后收购了国内最大的公路零担货运商华宇物流集团。

4、外资物流公司开始全面进入物流及相关行业

国际货邮及快递业是外资最早涉足的领域,此外海运和国际货代也是外资最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领域。从2005年开始,外资物流企业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涉足更广泛的物流及相关领域,如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物流地产、提供供应链管理与方案设计服务、开发物流展览市场等。2005年下半年,包括日本扇兴株式会社、日本中央仓库、高濑物流在内的多家日本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落户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2006年1月,美国莫莱克斯(Molex)(大连)物流有限公司在大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注册。以美国普洛斯公司为首的外资公司从2005年开始投巨资进入中国物流产地领域,先后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中心、深圳盐田港集团、天津市政府、上海惠尔物流有限公司和苏州物流园等签订协议建立大型物流基地。供应链管理方案设计领域和物流会展市场也开始有人涉足,TNT将其旗舰版物流解决方案Matrix运输管理系统引入中国,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其首家客户。世界最大的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汉诺威国际物流展览会(2005)的主办方德国著名会展公司汉诺威集团专程赴广州等地招商,邀请中国物流设备制造企业赴德国参展。

二、中国物流产业领域安全现状评价

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百分点。货运总量达到 226亿吨,增长11.8%,高于GDP的增长水平。2007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7.6%,占GDP比例6.7%。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

但是,随着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的扩张,我国物流产业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1.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弱

从宏观来看,物流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和产业制度不完善是主要原因。如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美国为6869.3和253.59,德国为14680.4和65.94,印度为5403.9和21.6,巴西为1885.8和118.4,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在运输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造成权利交叉、责任分离,不利于形成对物流产业统一的管理模式。另外在经营方面政府垄断现象也十分严重,如铁路部门也是一个很好的“政企合一”典型。像港口存在的港政管理和码头经营合一,既不利于政府实施行政管理职能,也不利于港口健康发展。

从微观方面看,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应用率低是造成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5年全国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有274万户,平均每个经营业户拥有的运营车辆仅1.43辆;拥有运营车辆超过100辆的企业只有中远、中外运等少数几家。而且,物流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瓶颈。另外,物流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硬性的准入资格,像JIT、MRP1、MRP2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现代管理模式本身就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成为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与障碍。目前物流企业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大部分仍停留在一点式应用和某一部门的应用上,个别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同客户间实现部分或全部信息共享,计算机联网只是极少数的几家。信息化总体水平低,也无法实施像JIT、MRP1、MRP2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现代管理模式,致使企业只能在低端物流市场上拼杀,因此造成我国低端物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高端物流市场却少有人问津的现象。

2.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

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市场集中度也是评价产业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很低。2006年,美国邮政服务公司营业额727亿美元,UPS营业额475亿美元,联邦快递公司营业额323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物流公司,中国远洋集团的年营业额只有154亿美元。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的报告,在2006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中,没有一家企业年收入超过1000亿元,超过100亿的物流企业总共只有四家。而在2005年的排序中,中国前50强物流企业中,第50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不足3亿元人民币。市场集中度低造成企业缺乏规模效益,而产业竞争力弱。

3.物流产业成本高、效益差

1991年至2006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从5182亿元扩张到38414万亿元,增长了6.4倍,年均递增14.56%,高于经济年均增速4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为18.4%。虽然这一比例比1991年的24.1%有所下降,但依然远超过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18.3%提高到了18.4%;其中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24708亿元、14943亿元、5755亿元,三者占社会物流总费用分别为54.4%、32.9%、12.7%。在运输费用中道路运输费用为15623亿元,同比增长17.9%,占运输费用的63.2%;铁路运输费用为2521亿元,同比增长11.3%,占运输费用的10.2%。道路和铁路两种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都具有高能耗的特点,占总运输费用的73.4%。2008年上半年,受汽、柴油等燃料价格大幅上涨拉动运输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贷款利率上调导致资金占用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物流成本继续上涨。物流产业成本连年居高不下成为物流产业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4.物流市场竞争格局存在双重性

在目前的开放格局中,外资物流企业和我国本土物流企业基本形成了双重的竞争体系。外企物流企业一般跟随制造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外企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在高端市场进行竞争;而我国本土物流公司主要服务于本国企业,以初级产品的基本物流需求为主,低端物流市场是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竞争市场。这种格局将不利于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维护物流产业的安全。

5.我国物流市场化、社会化程度偏低

日本的物流市场化已达80%,美国为57 %,英国为34%,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8%左右。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工商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我国有53%的工业企业和70%的商业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59%的工业企业和80%的商业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但我国企业产品的周转周期为35-45天,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不到10天的产品库存时间。由于多数企业都采用自身车队,造成货车空载率达37%以上。发改委《2006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制造业重点企业中,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14.1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租用仓储面积5.9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4.9倍、3.4倍和12.3倍;内资企业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辆,装卸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3.7倍和1.5倍。这种落后的观念将会造成物流需求不足,成为阻碍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和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的关键因素。

三、 结论与建议

2007年,外商在我国物流领域的投资项目达到6996项,占外商在中国投资项目的18.5%。当外商在中国投资项目下降8.7%的时候,在物流领域的外商投资增长速度却增长3.3%。外国物流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弥补了国内物流建设的不足,但也对我国物流行业的部分领域造成了冲击。一些外资物流企业参与进了我国重要码头的建设,以及快递网络的收购,造成了对物流流通渠道的垄断性占有。马士基在我国投资参与建设的港口、码头出现了限制国内企业使用的情况。当下,如何维护中国物流产业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建立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中国开放服务业市场,外资物流企业以他们强大的资金和实力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收购并购,而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竞争能力比较弱,建立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目的一是为了防止少数外资企业对市场形成垄断,不利于物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本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二是为了防止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国内企业最终控制重要的物流渠道和网络资源,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三是为了防止外资物流企业占有过多的物流产业利润。2008年7月2日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已经在京启动。

2、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物流行业产业安全。

作为WTO的成员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和条款,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三个条例和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听证规则等细则以及国际惯例,掌握维护物流业产业安全的法律武器。同时行业协会应组织国内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为我国物流产业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3、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最早由加拿大经济学家巴巴拉・斯潘塞和詹姆斯・布朗德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理论指出,当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时,一国政府通过关税、出口补贴和进口保护等措施,扶持现有或潜在的战略性产业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通过牺牲外国竞争者的利益达到增加本国福利及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物流产业属于服务业,具有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的特征,符合战略性贸易的适用条件。在适当的时候政府可以使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支持本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4、运用产业政策提高物流业竞争能力。

维护物流行业产业安全说到底,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我国物流行业本身的竞争能力。政府应当运用适当的产业政策推动物流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铁路、港口、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公共建设项目;其次,通过融资、税收等政策积极扶持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发展;再次,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物流高级人才的培养;最后,借鉴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参考文献:

[1]李孟刚. 中国物流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物流产业,2007.12.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3~2006)[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80-86.

[3]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组. 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年第4期.

[4]刘秉镰. 全面开放下的中国物流市场结构与特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4期.

体育产业方案范文2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78-01

近几年,中国的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加强了体育产业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积极作用,也同时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体育产业可以促进相关周边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人口,能促进人力资源的改善,有利于增加国家出口贸易收入,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支活跃力量。然而,当前体育产业的现状不是很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寻找解决策略。

1 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1 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问题

在法制建设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唯一一部法律,可以成为体育领域的基础法。而这部法律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操作性也存在某些不足,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给予配套支持。这些迹象表明,体育产业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了一些适当的解决办法,但总的来说法律制度建设不符合实际情况,法律所规范的领域比较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 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部体育形势的发展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相对落后的西部经济下人们长期处于较低的生活标准,生活品质也不高,他们不能用体育消费去挤占更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开支,导致从思想上缺乏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进而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1.3 专业经营管理人才问题

目前,大部分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是退休教练和运动员。虽然他们在体育领域已经非常深刻地掌握了体育知识,但作为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来讲,他们的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和素质比较缺乏。他们不明白经济市场的规律,管理和市场调控的能力、相关经验也显然不足。由此可见,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4 市场定位问题

在我国人们依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了二者的脱节。从体育专业运动队来看,体育事业的发展依赖国家的重视及财政投入,而不是有针对性的发展体育运动中的商业价值。例如,我国运动员出国参加重大比赛的赞助,一直回避的体育队的创收目的,而不是定位于体育消费的商业活动模式。从群众体育消费来看,仅仅停留在福利开支的低水平,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货币化的高层次消费。此外,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政府投入较少,存在开发的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等不足之处。

2 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战略

2.1 产业改革创新

对于体育产业质的飞跃源于产业改革必须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实施。企业必须专注于创新,以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工具,建立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提高资源的管理水平和效率,积极想方设法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突出矛盾;要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通过不断调整,为求得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注入强劲动力;要在品牌建设上做文章,深入研究体育用品材料和运动功能,努力提高产品所蕴含的科技含量,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

2.2 政府监管创新

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良好的运行状态不能脱离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当改革现有的市场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要以宏观调控取代现有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干涉,从间接的管理方法取代直接的管理方法。

2.3 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体育部门要与高等院校一起联合培养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并定期对在职体育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有计划,分阶段、有组织的安排经营决策者到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去学习和交流,促进体育产业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体育组织间交流与合作。只能通过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才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行业组织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需求,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2.4 规划方案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方案,应该有所创新,根据各体育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规划。在中小型体育企业的规划中,要注重管理机制的完善,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而大型体育企业的规划方案,应该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体育产业面向世界,会大大地促进其经济发展。政府应对大型体育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如出口优惠政策条件,税收政策等。具体的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人成本;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产业的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1]张林,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运动,2009,(3):2-4.

体育产业方案范文3

2011年5月14日下午2点,由匡威中国公司发起并主办的“街头派对”活动在上海莫干山路近昌化路段正式开始。活动的主题是“一场庆祝街头文化和城市骄傲的狂欢”,其内容包括了嘻哈音乐、3对3篮球赛、现场涂鸦、街头斗舞、跳蚤市场、滑板比赛和各色小吃。然而就在活动渐入佳境、气氛热烈的当口,警方的出面干预,使原定要持续到晚8点的活动,在下午4点戛然而止。据说,此次事件的原因是因为活动吸引了太多的到场观众、且人群仍在向这一街区不断NA,大大超过了申办活动的预期人数,造成负责该活动的警力人员严重不足。为了避免活动失控,警方决定提前结束活动。

无独有偶,在这一事件前不久,美国迪斯尼公司旗下的ESPN国际体育电视网,于4月29日至5月1日,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办“2011亚洲极限运动会”。这是本年度在我国领土上举办的最高等级的国际极限赛事。遗憾的是,我国的顶尖滑板和BMX小轮车高手,都在开赛前被组委会临场取消了参赛资格,未能参加在自己家门口举办的高水平国际比赛。虽然网络上的议论声沸沸扬扬,中国极限运动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也是赛事组委会的组成部门,却至今也没有就此事给出明确的说明。

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两件事,直接反映出公安和行政主管部门在管理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时的简单和粗糙。在这两件事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商业、大众传媒和政府在体育产业中的紧密联系和合作,而是商业(赞助商)和政府形象受损,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持批评态度。留给赛事和活动个体参加者、即运动员和观众的,则更多是遗憾和困惑。它们都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的窘困和尴尬。

窘困的产业发展和创新环境

正如北京一位资深的体育媒体人所说,体育产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赛事、媒体、赞助商、政府支持和群众参与;而当检验这些要素资源在国内的现实情况,就不难发现我们所面I临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创新环境是如何艰难。

首先作为赛事、特别是国际赛事或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意者、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们最先需要做的,是得到政府的批文,除了赛事规模,运动员来自的国家和地区、时间地点、主办承办等一般性信息外,政府审批体育赛事活动的关注重点,是赛事的经费落实。这实际是一个从天而降的鸡、蛋谁先的命题:即没有经费,得不到政府批文;而没有批文,不可能得到赞助商或投资方的支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规划和宣传推广,以及赛事所衍生的社会效果和目的,并不在政府审批的考虑范围之内。

有资金实力的赛事发起方可以用自有资金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继而需要面对的,是对赛事电视节目制作甚至是播出的投入。仅靠电视转播的媒体曝光还远远不够,品牌赞助商或赛事发起方为了达到既定的影响力,必须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一系列赛前、赛中和赛后的宣传推广活动,以求延长宣传周期,覆盖更多的城市和地区。这也是各种分站赛、巡回赛和赛前路演等赛事和活动不断举行的原因。在推广活动这一环节中,赛事的主、承办方还要面对来自地方政府、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的一系列行政审批和检查,支出与活动组织相关的一系列运营费用,并承担着前述上海两个案例中所发生的类似的运营风险。

赛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头龙。赛事很难赚钱,几乎又是我国体育市场业内人士的共识。究其原因,是政府审批的制约因素,媒体制作和播出的成本因素以及赛事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政府部门和媒体资源各守一方、分段负责,表面上看是一个各项手续完备、通过各类报批的体育比赛和商业项目,而实际上,举办赛事所需的各种要素资源,不仅没能从全局角度出发,关注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要素资源自身就是制约因素和风险因素。

与此同时,似乎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相信可以用金钱来操控赛事,用金钱来扶持品牌。如果市场任凭这些挥舞着资金大棒的特殊利益群体和商业资本一路通关、畅通无阻,让金钱深度渗透到体育和产业的机体中,则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产业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为金钱所追逐的这样或那样的回报,往往与体育创新和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无关,更不用说体育产业对个体认知和人格塑造的关键作用了。

体育营销本质

2010年春,来自中国(甲公司)和美国(乙公司)的两家知名体育公司,分别访问了刚刚建成的北京国际时尚体育公园(Woodward Bejing)。他们都想通过和Woodward Beijing,这一国际著名极限运动品牌的台作,来营销自己的产品。他们提出的合作方案,直接反映出这两家公司对体育营销理念认知的深刻不同。

甲公司提出的“合作”方案非常简单,即支付WoodwardBejing现金,换取一定时期在Woodward Bejing的极限场地内投入硬广告,即在场地内悬挂和张贴这家公司的旗帜和品牌Logo。相比之下,乙公司提出的合作方案虽然不包括任何直接现金支付,更容易被Woodward Beijing所接受。乙公司提出的方案是:1、乙公司和WoodwardBejing定期联合举办活动。鉴于WoodwardBeUm‘g离市区较远,乙公司负责在活动当日,安排大巴车,解决活动参加者从市中心到WoodwardBejing的往返交通;2、针对Woodward Bejing是一个体育营地品牌,乙公司提出在开营期间每季度免费提供Woodward Bejing 50个礼包,每个礼包包括一双乙公司的品牌运动鞋、一个品牌背包、一件品牌T恤衫和一顶品牌帽子,用于Woodward Beiiing免费送给其营员客户;3、乙公司负责出资装修Woodward Beijing的部分营员宿合,将其改造为“乙公司专属居住空间”。

这项并不涉及太多资金投入的台作方案,很快获得了部分实施。首先,乙公司和Woodward Bejing都是极限品牌,两者的合作在极限圈不仅具有深刻的“合法性”,更容易在广大极限运动爱好者之中产生共鸣;其次,WoodwardBejing拥有世界顶级的极限运动场地,其关注点是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前来体验,而乙公司作为极限服装和鞋帽的商业品牌,需要给他们的用户提供一个场所,真实地体验极限场地、融入极限文化的氛围。礼包的发放和专属居住空间的建立,也是从这个出发点、并结合双方主业的需要而提出的。这种经过缜密思考的需求和资源的互补,使两个品牌的合作一拍即合。如今,乙公司和WoodwardBejing已经联合举办了五次活动,每次都可以吸引到数百名极限爱好者到场。双方还在微博上互联,有活动和

共同关心的事件彼此转发,可以瞬间联络到数万极限潮人。

而甲公司仅仅是在场地内投放硬广的合作方案,不仅会使woodwardBeijing的极限“合法性”收到质疑,同时对Woodward Beijing最关心的问题――吸引爱好者到场体验和推广时尚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助。甲、乙两个公司在体育营销认知上的不同,暴露出国内体育企业在营销思维和手段上的相对单一和稚嫩。同时也说明,金钱开路的营销方式,未必会对体育、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以及企业品牌自身的特色和声誉产生正面影响。

可见,体育营销的本质乃在于尊重体育,尊重参与者。

体育产业出路何方?

在探讨如何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体育的表现形式和体育产业的关联要素本身,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以滑板、小轮车、跑酷、街舞、现代啦啦队等为代表的、广受青少年潮人追捧的新兴体育项目的崛起,正日益丰富着体育的个性和内涵,另一方面,体育与节庆、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文化的结合日趋紧密,体育娱乐化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些都挑战着政府主管部门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

与此同时,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出现,正日益改变着体育的媒体环境。极易上传、转发和播放的超短视频,似乎对青少年受众群更有穿透力,也把窄告营销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所熟知的体育晶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无一不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媒体的更新演进和体育品牌对新媒体营销手段的快速应用,俨然形成了新的网络体育产业要素资源。

一句话,新体育、新媒体、新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应该被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这个大课题的总体考量范围之中。因为体育在服务于政治和商业目的的同时,更应该服务于每一个参与者个体。考察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不考察我们所处的时代。

途径之一:体制创新

北京市提出的建设“世界城市”和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实际上已经对北京市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突破提出了客观要求。本文提出的体制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是通过管理体制的内部调整和整合,建立与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相适应的、灵活的政府管理机制;二是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活动中,逐步以商业责任和商业风险取代政府责任和政府风险。

一项体育比赛,可以与一场音乐会、一个狂欢节同时举办。因为它们往往针对的是同一目标客户群体,彼此相得益彰。这就给行政主管部门的跨部门审批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近两年就出现过针对同一项目只批准了体育赛事,而没有批准音乐会的情况。孰不知体育和音乐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公共政策的落实,有赖于政府管理体制的跟进。

在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引入科技手段和人文关怀,是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又一课题。美国政府关心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策措施之一,是由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出面,成立了一个叫做“让我们动起来”(Let’sMove)的政府机构,并推出了从健康饮食到体育锻炼等一揽子宣传和举措。由第一夫人出面,直接面对广大青少年,突显了政府政策的人文气息。我们的体育主管部门,不妨也可以尝试在微博上批文、并给出具有亲和力的政策注解和提示要求,使体育产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能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逐步以商业责任和商业风险取代政府责任和政府风险,是体制创新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政府在许多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不是操盘实体,由政府官员承担意外事故和伤害的责任,一是有欠公允,二也会导致主管部门落笔千斤,增加各级行政审批的难度,从而制约市场的热情。充分调动和利用包括商业保险在内的市场手段和商业运营手段,鼓励创新,允许失误,是激发体育产业自身发展活力、释放产业发展热情的不二法门。

途径之二:内容创新

2008年12月,在北京市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上,大兴区签约引进了美国伍得沃德(Woodward)体育营地品牌。2010年6月,项目建成并开始试运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位于星明湖度假村的地理位置偏远的项目,接待了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极限运动爱好者。这还仅仅是一块没有任何配套服务的极限场地。

体育产业方案范文4

关键词:体育产业 增长极 问题 策略

一、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的最新进展

(一)三大都市圈体育产业高速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环境条件和产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根据“梯度推进”、“增长极”和“点—轴开发”等发展方案,我国东部省份形成三个体育产业资源的“集化区”,即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区带;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江—浙”三角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穗—深—珠”三角区。其中,“长江三角”地区因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间地带,具有重要的经济区位和体育背景优势;同时,这一地区也是当前中国体育资源最为丰富、体育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占据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并对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力。这三个都市圈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体育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实现总收入579.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7.4%和67.4%;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4.0亿元,比2007年增长7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9%,比2007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地区,2010年浙江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717亿元,创造增加值为204亿元,比2009年增长23.8%,高于GDP现价增幅3.2个百分点。浙江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55.65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204亿元,发展迅速。

(二)中西部大城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在中西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正快速发展。城市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基础以及先进的体育设施,其集聚的大量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推动了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沙市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长沙市拥有各类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数7685家,从业人员31245人;体育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为20.95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另据武汉市体育局及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武汉市体育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也逐步上升。2008年武汉市体育产业总收入116.96亿元,实现总增加值16.97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115.51亿元)的0.412%,占当年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987.73亿元)的0.85%左右;2009年武汉市体育产业总收入达到135.62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6%,实现总增加值19.07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2.4%,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620.86亿元)的0.413%。

(三)体育用品制造业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首先,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产值持续上升,2002至2008 年期间,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从工业总产值来看是逐年递增,从147.9亿元增加到691.8亿元;2005—2007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产值增速都在20%左右;据预测,2011—2013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253亿元、1479亿元、1744亿元。

其次,我国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底全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约为25000家,加之上游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和下游产品经销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共约4万多家。

第三,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且出口也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幅度。其中运动服装、运动鞋占世界份额高达80%左右,世界几乎所有品牌在我国都有加工,是全球公认的体育用品生产大国。

第四,在福建晋江,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的体育企业占全市GDP的18%,拥有体育用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国家级体育品牌37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1/4左右,体育用品制造业已成为晋江市的支柱产业。

(四)体育产业基地示范效应凸显

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和山东乐陵等6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基地具有集聚性强、辐射效应显著、特色鲜明等特点,有利于弥补单个企业竞争力的若干不足,并释放出一种更为可靠和强大的企业集群优势。这种集群优势又可以转化为四个方面的竞争力:占据市场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提高本地产业的创新与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产业体系。所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既有利于形成产业基地内的体育产业集群,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又有利于发挥体育产业基地对于周边及其他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二、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产业方案范文5

【关键词】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问题

0.引言

对于体育产业化而言,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需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在不违背体育活动基本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将体育的功能、作用有效展现出来,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全面发展。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规模小、产值低以及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等[1]。鉴于此,本文对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问题及加强策略进行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潜在问题分析

1.1规模有待扩展拓展,产值有待提升。就目前而言,国内体育产业化尚且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在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体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规模较小、产值较低,这些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及时、不到位而造成的,比如场馆的建设、维修养护等,均表现为建设力度不足。

1.2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归属于一项经济活动。在此项活动中,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状下却存在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比如相关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低、配置结构不合理等,这样便进一步阻碍了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1.3产业关联度不高,国际发展趋势不明朗。在国内,学校体育产业往往是单一形式的运作,和其他产业沟通、协作前景不明显,这就造成了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获得其他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在国家发展趋势上也不够明朗。以历届奥运会为例,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态,但是在学校基础体育配置、教学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这便造成了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在国际发展趋势上不够明朗。因此,加快学校基础体育教学是一项急需解决的工作。

2.加强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探究

2.1合理经营,稳健拓展规模

一方面,需对学校体育产业化进行合理经济,充分遵循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协调体育产业化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不冲突[2]。另一方面,稳健拓展学校体育产业规模,在掌握学校体育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加大该项产业的建设资金,购进现代化设备、设施,同时对体育项目合理拟定消费价格,使体育项目的开展能够满足各阶层的人群,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2.2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上述分析中,认识到从业人员的充足对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因此,便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对于学校来说,需注重高素质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并确保这些人才能够满足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合理的方案,优化体育建设项目,能够使学校体育产业化的管理得到有效强化,进而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2.3努力提升产业关联度,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对于学校体育产业来说,倘若一直采取单一化的运作模式,则很难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因此,需努力提升学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比如电视广告、交通通讯、场馆建设等,学校体育产业方均需要与这些产业密切沟通、协作,从而使学校体育产业建设得到有效强化[3]。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告加强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宣传工作,通过场馆建设行业可以购置优质的设施及设备等。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距离体育强国尚且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加强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上述提高的提升产业关联度的要求以外,还需要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产业方面的发展,借鉴其他国家的优势,充分应用到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建设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同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相信从各个方面做好,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将能够实现与国际接轨,进一步为我国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打下扎实的基础。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便需要合理经营,稳健拓展规模、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提升产业关联度以及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等。除此之外,本人认为,还需要充了解学校现状,使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符合学校整体发展需求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将更具发展前景,进一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8-41.

体育产业方案范文6

关键词:国外新兴产业 体育产业 比较

经济学家根据行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创造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两种颇为形象的经济学名词,并被广泛应用。体育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体育产业就是体育界内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新兴产业,在经济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体育经济”的时代。在这个趋势下,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己不仅仅局限于反作用,而是直接作用于经济,成为经济的一部分。体育产业作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不仅仅体现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而且还体现在它在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同时,为创建精神文明提供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安定、协调与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产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正在或己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国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六国体育产业组织比较分析

国外体育产业组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出资的体育产业组织即政府体育产业组织;第二类是以共同的体育爱好为基础的自发形成的社区体育产业组织;第三类是高度商业化运作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体育产业组织,具体特征详见表1。

中国体育产业由于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共存,因此也有多种形式并存。从体育商业化运作和体育组织出资主体的角度,中国体育产业组织可分为:第一类是完全市场引导的经营者,他们的目的是赢利,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二类是非赢利性的体育组织者,其主体大多为政府,其次是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和部队。

(二)六国体育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六国体育产业结构如图1、2、3、4所示。

(三)六国体育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1.美国体育产业政策:第一,职业体育方面的公共立法和政策。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反垄断法》、《劳工法》、《税法》、《版权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大大保护了职业体育的整体经济利益,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建设体育场馆,给予职业体育版权保护;第二,业余体育方面的政策。这方面主要是经济上的支持,政府实行了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并鼓励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第三,国家奥委会方面的支持。美国政府对体育运动发展所需的经费一般由国家奥委会提供,给各单项协会的经费数额非常大:1989-1992年的奥运会期间,国家奥委会提供给单项协会的拨款共达9000万美元(陶涛,2002);第四,美国体育经纪人方面的法规体系及相关政策。运动员工会法规、大学生体联法规、州立法规三个部分组成了美国的体育经纪人的法规体系。

2.英国体育产业政策:第一,体育政策方面:英国政府要求通过体育实现经济效益,政府则转变职能,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强化政策和宏观监控两方面。20世纪90年代,英国实施1∶1∶1体育运动资金的筹集政策,即政府、地方、企业赞助各为三分之一。为帮助体育机构获得赞助,英国政府还实行了体育“配对计划”,进行体育比赛活动商业赞助政策。即赞助某项体育比赛获得的赞助商提供多少金额赞助,政府就拿出同等金额的资金支持该赛事,还颁布了“强制竞争投标法”等法律进行支持;第二,体育经费方面:英国政府的体育拨款由体育理事会负责在各级体育组织和单项协会之间进行分配。这些体育拨款5%左右用于体育理事会部门的开支,95%作为发展各运动项目资金;第三,体育产业税收方面:英国组织体育比赛的部门如果得到慈善委员会的批准,被确认为属于慈善机构的话,其收入免于纳税。对非盈利体育组织特别是具有慈善性质的体育组织实现减免税的政策。政府积极鼓励私人机构对体育的赞助。

3.日本体育产业政策:第一,体育政策方面:为了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一方面抑制国家的财政支出,一方面扩大国内需求,以创造“体育财政收入”,使国民在安心生活的同时增加体育消费;第二,体育产业税收方面:从1949年起,日本政府对国家奥委会发给奥运会获奖者的奖金实行免税政策;第三,体育产业科研方面: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及体育产业专门人才培养的“体育产业研究会”。

4.德国体育产业政策:第一,体育政策方面:德国体育联合会是体育界的权威机构,制定体育政策法规,向成员组织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推动德国体育的发展;第二,体育税收方面:德国政府鼓励成立“商业性的体育企业”即赢利性的私人体育健身俱乐部,政府通过“向俱乐部提供援助法”减轻其税收负担;第三,体育经费方面:德国国家体育拨款中,地方政府的拨款为98%,中央政府的拨款为2%;私人部门经费中的居民个人经费占95%,私人公司的经费占5%。其中,居民个人经费的62%用于获得体育健身服务,38%用于购买体育用品(鲍晓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