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容营销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容营销分析范文1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关系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04-02
目前,市场形态已经明显转向买方市场,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更加激烈,竞争手段也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对消费者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注重从消费者的要求出发并同消费者形成一种持久良好的关系。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日趋个性化,客观现实迫切需要房地产企业与顾客之间以更多的交流来相互实现各自的需求和利益。与此相适应的营销方式必然需要有积极的转变。
一、房地产公司关系营销策略内容
关系营销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间的双向的信息交流;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协同为基础的战略过程;是关系双方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营销活动,利用控制反馈的手段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的管理系统。
由于关系营销的核心是建立和发展同相关个人和组织兼顾双方利益的长期联系,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从事营销活动,不仅要关注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还应注意大环境的各种关系: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与上游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关系以及与竞争者、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因而房地产企业在实施关系营销时要善于利用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文化习惯关系、偶发性关系等与顾客、分销商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针对关系营销的特质,房地产公司的关系营销策略实施具体如下:
1 市场定位策略
在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时,首先要综合考虑房地产公司的综合实力、所处市场环境、自身特色和优势以及历史形成的条件,即房地产开发商竞争优势的确立。竞争优势产生于开发商能够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而这个价值量大于开发商本身创造这个价值时所花费的成本。其次,选择若干个适用的优势。开发商在评价竞争优势时,至少应该考虑自己的技术水平,开发成本,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这四个因素。同时,与竞争者的各种相应因素进行比较,进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加以改进和加强。最后,要有效地向市场表明企业的定位观念。有效的措施是房地产开发商应悄悄增加服务人员,并进行培训,然后宣传自己的服务能力及优势。
2 客户维系策略
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因为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营销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因而关系营销应当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从消费者出发,切实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欲望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的成本,要加强与顾客的联系,注重双方感情。建立与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的具体手段包括:
树立关系营销观念,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从本质上说,房地产企业与购房者之间首先是交易关系,既互利互惠、互相依赖,又相互竞争和相互矛盾。忠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房地产企业应正视客户的利益和冲突,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地处理客户问题,不但要重视服务过程的质量,更要重视服务结果对客户满意程度的影响。
建立顾客管理与服务系统。建立顾客数据库系统、获得充分准确的顾客信息是进行关系营销的基础。企业通过对每一位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的信息资料予以搜集、筛选、整理与编集,建立起顾客资料卡,对顾客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分类处理,从而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房地产产品再销售的目的。
细分顾客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营销策略。顾客关系营销是通过不断改进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实现顾客固定化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然而,对不同的顾客实施关系营销的深度、层次不同,公司必须加以甄别,这样才不会导致分散营销力量。
加强与顾客沟通,减少顾客抱怨。一个满意的顾客意味着公司无形资产的增加,而一个不满意的顾客则可能使公司的声誉受到损失。公司在提高企业内在素质的基础上,针对造成顾客不满意的原因,主动出击,为顾客排忧解难,并设法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意。
3 竞争者关系营销策略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战略联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竞争更为激烈,规模联合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因此,过去采取对抗态度的竞争者现在开始考虑合作。一个房地产企业要完成从拆迁、设计、开发、营销、物业管理的全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房地产企业必须学会联合与合作,学会调动与整合资源。毕竟当今市场,细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诸强各踞一方,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企业要想长期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满足顾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其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合作可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动的适应能力,加强房地产企业与供销商、中间商、竞争对手以及其他组织的联盟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目标的实现。这种横向或纵向的企业间的合作不仅能巩固房地产企业已有的市场地位,还能依靠合作所产生的合力开辟新市场,顺利地进行多角化经营。从宏观的角度讲,这样也能适度减少无效竞争,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4 政府及媒体关系策略
协调好与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了解沟通政府,熟悉政策,考虑政府的发展规划,开发商建立和发展与政府的关系,取得政府的支持,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与便利。与媒体搞好关系,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开发商同媒体的关系是双向和互动的,媒体可以展开对产品的宣传,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但是同时媒体也发挥着监督员的角色,所以企业在自己的形象方面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可以加强自己的企业管理与服务,避免对自己的企业的不利影响。
5 内部关系营销策略
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立场出发实施营销战略,是现代关系营销思想的核心。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创造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激发人的责任感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要成功实现以人为本的房地产关系营销思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强化信息交流。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最重要的形式是双向信息交流,其主要内容就是组织领导层与广大员工的沟通。员工了解组织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也知晓组织面临的问题,使员工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主人,员工会积极参与组织的活动,与组织共渡难关。
其次,优化人群关系。开发商应肯定员工的人生价值,建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创造性;发动全体员工参与管理,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加强组织的向心力;与员工利益共享,使员工成为组织的一部份。
最后,满足职工需要。关心员工的生活条件,满足他们的迫切需要,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可使员工们解除后顾之忧,感到组织的温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并在对组织的感激中忘我的工作。
二、房地产公司关系营销策略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树立正确的关系营销观念,杜绝庸俗关系学
房地产开发商要认识关系营销的重要性,并正确理解关系营销的含义,而不应该把关系营销认为是“走门子”的关系学。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实行烟酒开道、吃喝玩乐以及用回扣作诱饵的行销策略,这不是关系营销所提倡建立的关系。关系营销建立的是先进的关系网和科学的关系学,开发商应坚持破除落后关系网和庸俗关系网。开发商运用庸俗关系学,建立的是一个空中楼阁,只要经济上或政策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其合作伙伴或有很大关系的人就会溜之大吉,最终落个人财两空。
2 优质服务是维持良好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层面的品牌形象和销售层面的口碑传播,是近些年房地产市场主旋律之一和众多房地产企业追求的新标准。开发商要实现品牌和销售业绩的双丰收,没有优质的服务是不行的。
客观地说,服务不仅是一种系统行为,更是“润物细无声”的实践和体验。开发商轰轰烈烈地把服务告知天下,不管是出于将服务进行到底的信念,或者是出于对如今供求市场现状的无奈。但在乌云过境的市场敏感时刻,在无处不在的竞争氛围之中,“服务二重唱”的高调亮相显现出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一举动在一个相对萧条的房地产市场背景下,为房地产开发商的深刻反思乃至管理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开发商经营的产品是贯彻在行为之中的服务,它包含着两个层面:理和感。理可视为企业的核心产品,其质量好坏取决于企业制定的标准和管理措施。而感则是增强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并赢得业主满意度的部分。如北京万达物业实施的全天候服务,以及“物业管理无小事”“善待业主的每个抱怨”等物业管理就是万达感的具体表现。又如北京嘉铭地产推出的“三全服务体系”理念,它所倡导的“全员、全程、全效”则体现了房地产的理。
3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因为建筑质量低劣,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1000亿元。建筑质量是品牌楼盘的灵魂,创造一个品牌楼盘,不能没有质量的支撑;楼盘的品质对促进楼宇营销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来对待楼盘的质量。质量不好的楼盘会直接影响销售,进而导致项目开发的整体失败。
有些房地产开发商过于重视关系,在选用施工队伍时,不是通过竞争招标来选择高水平的施工单位,而是与哪家施工单位的关系好,哪家给的回扣多,就招为施工队伍。或者是在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方面,没有良好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特别是奖罚制度方面实行不力。开发商认为只要不时地请客吃饭,项目负责人、工程部经理等人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能确保所建工程项目优良品率达到市级标准(95%)。在营销方面,开发商认为只要经过拉好与媒体关系,虚假广告打得多一点,把房子卖出去,以后就不关他的事了。无怪乎有些建筑公司偷工减料,从材料上、施工上减少成本。以致“豆腐渣”房子随处可见,质量投诉的增长比经济增长还快。
所以,开发商无论是与谁搞好关系,还是抛出什么概念、使用什么媒体包装,质量才是房地产的基本立足点。而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观念,落实《质量法》,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内容营销分析范文2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学 教学内容 改革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若干年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分析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延伸、因材施教、教学环节等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市场营销学》理论于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独立学科,但是,作为现代《市场营销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在这半个世纪里,《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观念不仅在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而且已经完全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国防、卫生、教育、宗教、慈善以及家庭。尽管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却与中国近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基本无缘,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以来,一直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探索,不断演绎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便达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教授《市场营销学》的经验所得,认为教学内容改革可从突出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分析、学科特征等几方面加以讨论,出发点是消费者需求。
1 消费者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在不同学期对其他专业如中药学、农学、动物科学、家政学、资源环境、外语专业等进行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专业选择、学时和学分上都呈扩大化的趋势。
1.1 学习者的共性分析
21世纪,高等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理论功底基础上,注重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或实用性人才,适应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兴职业,如某些农资产品的销售,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因此,从事新兴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1.2 学习者的个性分析
由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没有相应的基础,且各专业所开学期、学时、学分均有差异,即使管理学院各专业也有不同,如工商管理为48学时、市场营销专业为8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现状
2.1 教材体系
目前课程所应用的教材是以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为核心,辅之以赵春雷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吕一林的《市场营销学》、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等,基本能够做到难度适中、覆盖面宽、层次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创新理论添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最新理论观点,并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伴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演化,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呈现明显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课程的改造和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营销理论需求的日益突出,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新兴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营销的含义,改变了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市场营销理论多局限于售中、售后环节的局面,因此相应的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新兴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更注重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并进行改革,如沙盘模拟技术、计算机分析软件的应用和案例实验的推广等。
2.3 课程结构
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市场营销学》开课学期多为2~5学期,而其他专业分布不均衡,但大多数都开在后期,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和帮助。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3.1.1 课程内容改革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应用和分析、策划方法在社会各层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考察学科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努力的方向。
3.1.2 教学改革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
学科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
参与,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共同构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从而进一步为学校改革做铺垫;教师在学校引导下,依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改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参加学习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及其满意度反馈给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只有三者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参与,不断从改革的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重组课程结构
要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基础类课程进行讲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学期尽量提前,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专业课,尤其是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规划进行指导,而且要由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且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主讲,有利于学生以后结合本专业学习其他基础课,并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提前接触《市场营销学》,能够开发其思维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为其更好地学习本专业及跨学科发展做准备。
3.3 选择优秀教材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要根据学生需要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要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辅助教学资料,资料来源途径要更加广泛,除正版印刷教材之外,还应从网络、企业内部、教师科研成果、商业信息等处不断更新教材辅助资料,使教材体系更加丰富、新颖、与时展接轨。
3.4 关注理论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是对教授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也是认知基础的平台,知识的传授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认知则是课程的另一个方面,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应该由引领知识向认知知识转化。就知识基础平台而言,有一部分知识是陈旧的、过时的或重复的。而对那些今后在本领与学习、研究和开辟新的领域中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知识,即所谓有效知识要强化。
3.5 内容选择合理 推行模块教学
在进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采取“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凡是涉及主体内容体系、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一定要讲,如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消费者市场及其行为分析、4P策略等内容;而涉及《市场营销学》详细的发展情况、主要流派和与主体内容体系或不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不必主讲。而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及时性。
3.6 加强案例教学
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风险,并作出决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启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秀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职业技术,2008(1):17-18.
[2]喻立文.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8-31.
内容营销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完形填空 内容效度 文本难度
试卷评估的主要标准包括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实用性及后拨作用。而效度是衡量语言测试最重要的指标[3]。本文针对2005到2012年温州市中考英语完形填空进行分析,以期从内容效度的角度对命题质量做出评估,为新课改后命题提供参考。
根据刘润清(2000)可知,内容效度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即①测试内容是否和测试目标相关;②测试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③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3]。
1.测试内容和测试目标的相关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学生英语达到课程五级水平,对阅读推断力、理解力等有要求。因此,在完形词汇量、题材、体裁、呈现形式等方面的设置应尽量体现这几点。
据统计,温州卷词汇基本为纲内词汇,控制在220―370字左右。2010年起,因完形体裁为记叙文,词数陡增。场景设置与情节描写生动具体,给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创设情境,有利于实现课标要求。生词比例均控制在3%以内,未超出《考试说明》的生词比例。但笔者认为,2007到2012年生词比例过低,不利于测试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的能力。今后应适度增加生词比例,使文章更具可推测性。
篇章题材符合新课程标准,体裁合理,图文并茂。八年完形题材与中学生个人生活联系紧密,如2011年“圣诞礼物”。75%篇章体裁为记叙文,情节较生动,其余为说明文,一半试题配有相关图片,条理较清晰,有利于检测学生段落间逻辑关系、故事主题、情节及发展的理解及预测、阅读常见体裁的能力。
2.测试内容的代表性
测试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要看测试考点是否具有典型性,能否真正全面实现测试目标。李筱菊(1997)将考点层次划分为单词层次、词组层次、句子层次和语篇层次。考点层次越高意味其效度越高,高层次能包含低层次,低层次却不能包含高层次[4]。考点层次还与焦点因素有关系[4],包括语法因素、惯用搭配因素和意义因素。低层次考点一般考语法,高层次侧重意义。考意义可同时考察语法,而考语法则不能一起考意义。
历年温州卷考点效度较高,低档(包括单词和词组层次)题目不超过3道,即超过80.00%的题目为中高档题目(包括句子和语篇层面)。此外,各考点层次分布错落有致,分布势态良好。考查意义的题目占多数,最低为53.33%。语法次之,惯用搭配最少。总体来说,历年温州卷考查焦点比例稳定,基本合理。
3.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
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即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被测试者,文章删词间隔数是否合理。
历年温州卷篇章易读度偏高,文本词汇密度和文章难度适中。据许家金文本可读性分析工具的使用说明得知,篇章易读度越高,文章难度越低,最理想水平为60―69。我们统计发现2005到2012年的完形填空文章易读度上下浮动较大,2005年易读度最低,为64.90;而2008年易读度最高,高达90.70;历年平均易读度为81.41。文本在平均字长和句长方面偏低,篇章易读度偏高。但考虑到中考完形体裁为记叙文,文章的易读度偏低可以理解。另一个判断文本难度的指标为Word STTR(类符数/形符数),显示文章词汇密度。类符―形符比越高,文本的词汇密度越大,句子,以及文章中类符数(不同词形)越多,文本越复杂,全文越难理解[1]。这八年温州卷的Word STTR的平均数为0.5042,上下浮动较小。词汇密度适中,文章难度适中。
文章删词间隔数合理,句子长短错落分布。文章删词间隔数将影响考生文本的理解,足够长度的间隔数可更好地提供文章情境,便于考生理解。2005到2008年的完形填空删词间隔数基本集中在15个词左右,文章句子长短结合分布,有利于学生对篇章的理解。
经过上述研究,笔者发现2005到2008年温州市完形填空测试总体质量较高。但仍发现少量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适当增加生词量,便于测试学生的推断能力和调用学习策略的能力;②适当采用中国文化题材篇章;③适当删减语法题,增加惯用搭配题;④注重平均词长、句长,降低和稳定文章易读度,更契合测试目标,测试效果更佳。此外,笔者发现研究试题效度的国内理论体系和评测软件相对较少。进一步拓宽国内理论体系,建立适合国内学习者的评测体系,创建标准评测软件,都值得努力。
参考文献:
[1]兰春寿.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的效度分析[J].基础英语教育,2008,VOL10(5).
[2]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内容营销分析范文4
【摘 要】文章以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内容效度的高低。研读了大量文献后,笔者主要从语篇输入和预期回答两大层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测试总体上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但是在文章的体裁、学生高层次的阅读技能等方面需要改进。最后,文章提出了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安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3-0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的主要指标,效度指:一个测试能够测出预定要测量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是指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目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内容效度研究方面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杨惠中和Weir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从结构、内容、预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邹申对TEM考试效度的历时研究等。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国家级教育考试之一,据笔者对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关于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系统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依据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说明等来验证其内容效度,旨在为今后的试题设计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的建立
1.内容效度的验证依据。本文将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检验其内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徽卷)、《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共同规定了高考英语阅读测试的考查内容、阅读的语篇特征。与以上三项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内容效度越好。
(2)语言学和语言测试中的有关阅读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阅读及阅读测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一个有良好阅读效度的阅读测试,也一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3)关于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非常成熟、稳定。
2.内容效度标准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把测试方法分为五个层面:测试环境、测试说明、测试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预期回答、输入和回答的关系。这个框架的提出为其后各种测试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笔者在此任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要求及受试者特点,将从语篇输入和受试者的预期回答两方面来研究,具体见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语阅读内容效度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笔者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从题材、体裁、文章长度、阅读速率及阅读微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验证。
1.文章题材。题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领域,在阅读测试中,输入的话题对考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文章题材分布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偏颇性,而且关系到试题效度的高低。同时,《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教学大纲》要求读懂有关任务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以及简单的应用文。此外,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考生应该熟悉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科技、历史等24类话题。为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阅读材料的题材做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题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环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话题,题材分布广泛。其次,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关于生活中的习惯和建议,2014年A篇的智能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兼具知识性和时代性。同时,题材的选择契合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念,不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选用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文化,实现了阅读测试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题要求,题材深浅有度,安排较合理。
2.文章体裁。体裁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受试者的理解会产生影响。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纯粹的描写文非常少见。同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识别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及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因此,笔者将文体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以下是笔者按此四类对高考阅读材料的体裁进行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较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其中,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例比前几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技能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文信息量较大,议论文论点鲜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断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对应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虽然说明文和记叙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长度。阅读长度得当与否是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语考试对阅读材料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比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对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文章长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总词数,这里我们按单词数来表征文章长度,同时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汉语注释。下表是对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材料长度的统计。
《考试说明》对阅读量的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在2005~2008年说明中要求对所提供的文章长度不少于1000词,而自2009年新课改起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词。按照五篇文章计算,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控制在200~240词左右。此外,韩宝成提出阅读文章的单篇长度在200~500词以内比较恰当。据此对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部分总的阅读量大致在2000~2200之间,2013和2014年的阅读量基本持平,总体上来说阅读量有上升趋势。据笔者推断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量应该是上升趋势,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量加大的要求。
4.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常被视为衡量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参考性指数,在安徽省高考英语中,自2009年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在规定的35分钟内完成阅读量不少于1200词的文章。给定的35分钟包括阅读文章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按照杨惠中和Weir给出的1︰0.75的时间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阅读文章的时间为20分钟,而答题时间为15分钟。依据此时间分配,笔者分别通过计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阅读速度。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文章阅读速度基本在60词/分钟至80词/分钟范围内,三年的平均文章阅读速度为71.3词/分钟。总体阅读速度基本上在50~70词/分钟之间,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阅读速度上,课程标准指出在文章生词率少于3%的情况下,基本阅读速度应达到50~70词/分钟。而较高要求应达到70~80词/分钟。可见近三年文章阅读速度是处在较高要求的水平上,总体阅读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阅读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语篇内容,对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验证要从读者的预期回答方面进行研究,这里的预期回答指得是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微技能。杨惠中指出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连续几年试题是否覆盖了对全部或大部分阅读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六种阅读微技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推断生词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对阅读微技能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试题的不同层次技能的分布特点,而且有助于优化和调控试题的内容效度。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阅读微技能考点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总体上涵盖了《考试说明》中对阅读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没有考此类型的题目。而近些年对“理解具体信息”和“判断推理”两类技能的试题考查力度大大加强,占了整个试题的75%。其中判断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观点态度”题占56.6%。可见,阅读测试是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体,兼顾对高难度试题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命题思路。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理解文章具体细节信息题一直是独占鳌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迅速定位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时,鉴于“判断推理”类题目量加大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的反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的角度对阅读测试进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有三点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阅读理解体裁需要完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应用形式也越发丰富,因此,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应当适当增加对应用文的考查。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阅读材料,笔者发现以说明文最多,其次是议论文,而应用文则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的篇幅,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语篇教学。据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教师们上课的重点还是集中于语法和词汇的枯燥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由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篇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三,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基于高考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生活化和时代化,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材料进行全新地解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如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简写本经典小说,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后来的广大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刘润清,韩宝成.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杨惠中,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杨惠中.语言测试设计与评估导读[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内容营销分析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 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96-02
互联网的全球化应用与推广已让人们感受到了网络带来的便捷,今天文明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信息的获取、分析、归纳整合都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已变成人类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互联网正式商业化应用之前,它的应用却诞生于实验室。
目前,在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实验技术虚拟化的手段、实验软件的开发以及资源的融合以及校际之间的合作方面,发达国家的高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北美多所高校互相协作开发的GENI(网络研究的全球环境)平台,欧盟多个成员国通过高校发起建立的GANT2欧洲学术科研平台,架起一座跨欧亚的互联网的学术与教育科研平台的桥梁,为高校之间的科研协作提供平台,集科研和创新于一体,力求推动欧洲的技术创新并把创新计划变为现实。在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方面,国内高校起步较晚,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科研协作也较少,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以外,在应用研究上与国外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改变现状,加快高校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工作并应用使之成为学生从事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的公用平台,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分析能力,进而提升我国科技发明创新可持续水平,才能使我国在世界各国竞争中占据先机。
一 网络实验平台现状分析
第一,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构建起真正独立且较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平台,原因在于高校决策层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网络技术对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学校缺乏网络实验平台或者资源有限,学生很难在此独立开展认知性创新性实验,从而造成资源不足的现状。即使有少数重点大学具备较为完善的网络技术实验平台,但由于认识和管理水平的局限,网络实验平台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从而造成了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两种现象并存。
第二,网络实验平台的信息资源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共同构建网络实验平台的真正意义上是在这个平台上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这方面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少数具备比较完善实验平台的重点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还无法对外开放,并且同类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也不多,这样不利于校际之间和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严重制约了网络实验平台的发展。
第三,国外网络实验教学较重视交互式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网络教学活动课程都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来开展交互活动。交互式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和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课堂课外、校内校外随时可以进行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利用人机对话,即利用主题网页中任务驱动,学生在虚拟实验室里自由想象,自主探索、动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学习的潜力,做到虚拟教学与现实动手实验教学相结合,最终达到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内高校网络实验平台在交互性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网络实验平台的内容大多是验证演示型实验,这虽有利于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种现状也制约了网络实验平台的发展。
二 网络实验平台内容的构建
建立高校网络实验平台,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校园局域网随时进行实验课程操作,动态模拟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扩展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理解,这对于高校的教学改革也起到重大作用,但是在网络实验平台内容的构建上不能仅局限于验证演示型模式,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整合性
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其目的在于使各种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各要素有机结合,产生积极的课堂效应,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建构性
网络实验平台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具体的实施者,教师是意义上的帮助者、促进者,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探索式的认知工具,在实验的演示、模拟、交互之前创设出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交流及探知。
3.研究性
网络实验平台内容构建上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研究活动,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以便于实验中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如问题的发现、解决、拓展等始终伴随探讨、研究的过程。
4.交互性
整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利用网络交流手段,扩大师生、生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由控制和干预信息的功能,随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同时从心理学角度观察,网络的交互性、人机对话更可以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情感障碍,缓解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内容营销分析范文6
关键词:网络营销;人才需求;教学内容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依托因特网的、与传统市场的竞争规则和竞争手段有明显不同特点的网络虚拟市场。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客观上促成了虚拟市场的急速扩张,根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调查显示,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我国域名总数为873万个,网站总数升至250万个。另据艾瑞咨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7.0万亿元,同比增长46.4%。预计未来3-5年内,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仍将维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平均增速超过35%,2015年达到26.5万亿元。如何为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培养专业的营销人才,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急迫问题。虽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网络营销课程,但由于网络营销是在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因此,如何构建比较科学的网络营销课程内容,成为这门课程教学成功的首要关键。
一、《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网络营销理论体系混乱,不同的学科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目前常见的网络营销理论主要分为三大体系:第一种是以传统的市场营销体系为主,延伸了4P的营销理论,重点在于网络中如何应用市场营销战略,但在企业网络营销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第二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如企业网站建设、搜索引擎原理等,重点在于技术手段的提升,对于网络营销策略的涉及太少;第三种是以冯英健为代表的《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该体系从网络营销基础理论入手,介绍了网络营销工具与方法,并最终将其引入网络营销实践中。以上三种模式的课程理论体系在各大高校并存,国内尚未有统一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概念识记与理论理解,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与实际岗位相脱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应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工作能力,“网络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只注重理论教学,显然不适合当前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根据网络营销企业岗位任务的需求重构网络营销教学内容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研究其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模式
网络营销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横跨经济学、管理学、网络信息技术与营销四个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在高职院校中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等专业均开设了网络营销课程,然而在教学上一本教案,一套实训方案面对所有专业授课的情况仍然存在。而用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来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二、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网络营销实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是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之一。因此,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从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首先通过多渠道调查了解主要就业区域企业对于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人才需求的相关岗位,以及近几届营销专业学生在网络营销方向上的主要就业岗位,进而针对这些岗位分析其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根据其岗位职能及任职要求提炼出学生所需岗位能力,最终构建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企业对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需求相关岗位调查
通过对近3个月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常州人才网等网站的针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的网络营销岗位数据显示,常州地区企业网络营销相关岗位对于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网络推广、网络客服(淘宝客服)、网店运营管理、网络销售、网络信息收集与分析等岗位上,其中又以网络推广与网络客服(淘宝客服)两大类岗位需求数量居多,具体岗位需求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1 常州地区企业对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需求相关岗位
2.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岗位跟踪调查
通过对2009、2010两届营销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走访及近几届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得出目前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方向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网络客服(淘宝客服)、网店运营管理、网络推广、淘宝创业等岗位上,具体岗位分布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2 近几届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方向主要就业岗位
(二)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岗位描述及岗位所需能力要求分析
针对上述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需求及就业岗位统计分析,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就业方向主要定位于网络推广、网络客服(尤以淘宝客服为代表性)、网店运营管理、网络销售、网络信息收集与分析、学生自主淘宝创业,通过对其岗位典型描述分析,提炼出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营销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就业岗位描述
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三)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学生就业主要岗位,解构其所需主要职业能力,进而构建出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2大项目,10个任务。
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鲍杰,毛应爽,赵慧玲.《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与教学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2,(6).
[2] 代桂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3] 杨强.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
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4] 刘杰.网络营销课程内容的构建—基于财经类院校市场
营销专业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