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

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过度,人们更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人体工程学就是一切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一、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人体工程学的涵义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三、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人体尺度:8W+gl = C~ 。人体尺度,即人体在室内完成各种动作时的活动范围。设计人员要根据人体尺度来确定门的高宽度、踏步的高宽度、窗台阳台的高度、家具的尺寸及间距、楼梯平台、家内净高等室内心尺寸。

1.常用的室内尺寸如下:室内隔墙断墙体:厚度0.12m;大门:门高2.0m~2.4m,门宽0.90m~0.95m;厕所、厨房门:宽0.8m~0.9m、高1.9m~2.0m;室内窗:高1.0m,左右窗台距地面高度0.9m~1.0m;玄关:宽1.0m、墙厚0.24m;踏步:高0.15m~0.16m、长0.99m~1.15m、宽0.25m;扶手宽0.01m、扶手间距0.02m、中间的休息平台宽1.0m。

2.常用家具尺寸:(1)单人床:宽0.9m、1.05m、1.2m;长1.8m、1.86m、2.0m、2.1m;高0.35m~0.45m。(2)双人床:宽1.35m、1.5m、1.8m,长、高同上。(3)圆床:直径1.86m、2.125m、2.424m。(4)衣柜:厚度0.6m~0.65m、柜门宽度0.4m~0.65m、高度2.0m~2.2m。(5)正方型茶几:宽0.75/0.9/1.05/1.20/1.35/1.50m,高度0.33m~0.42m,但边角茶几有时稍高一些,为0.43~0.5m。(6)书桌:厚度0.45m~0.7m(0.6m最佳)、高度0.75m。(7)书架:厚度0.25~0.4m、长度0.6m~1.2m、高度1.8m~2.0m。(8)椅凳:座面高0.42m~0.44m、扶手椅内宽于0.46m。(9)餐桌:中式一般高0.75m~0.78m、西式一般高0.68m~0.72m。(10)方桌:宽1.20/0.9/0.75m。(11)抽油烟机与灶的距离:0.6m~0.8m。

四、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

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能忽视人体工程学,只有根据人体学设计的环境才能使环境更为舒适,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峰,朱宁嘉.《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应用》.辽宁美术.2007(8)

[2]刘昱初,程证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3]张月.《人体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范文2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理论性,但是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且相当繁杂,导致很多高校开展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成效低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人体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并且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70-02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2012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2012YX31)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利用艺术设计方法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室内外环境的一门艺术.这门课程自身就具备科学性、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备理科教育以及文科教育的特点,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人体工程学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是研究人和环境、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在休假、家庭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如何高效统一人的健康、舒适、安全、工作效率等相关问题.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和人体工程学之间在内容、思想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点,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以及工作需求,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人体工程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体工程学课程内容非常多,涉及到美学、人体生理学、工程心理学、工程技术、营销学、环境工程学等多门学科,属于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研究广度较广的在边缘、综合学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人体工程学教学质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人体工程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 课程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人体工程学的相关书籍大多数是参考工业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作为基础的,实际上很少有真正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书籍真的很少.同时,不同书籍里的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并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无法完全满足实际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很多专家也逐渐开始意识到课程内容差异较大的问题,虽然陆续编写了一些人体工程学课程教材,但是仍然缺乏真正的精品.

1.2 传统的教学手段滞后、老旧

“人体工程学”课程主要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因此该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以往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过于强调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以数据、公式、原理、理论等相关内容为主,这些内容也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现厌学心理.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都是以教学为主导,由教师单向的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被教师当做接受知识的储存器,而且该门课程的考查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闭卷考试为主.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平时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很少会主动深入理解、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就相对较差.其次,平时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课,教师也很少提问问题,课后作业安排也比较少,这样很难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学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很少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各专业课程之间缺少贯通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他的课程时,并没有真正的融合人体工程学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应用人体工程学仅仅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同时,在学习人体工程学的相关内容时,也没有有机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其实践环节内容基本上都是以人体工程学这门课程为教学目标,基本上实践教学内容都主要是以本课程的相关要求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每一个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思维体系,各课程之间也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更不用谈灵活运用了.

2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实践建议

2.1 明确定位课堂主体

传统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课堂上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容易形成惰性思维,缺乏竞争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也不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真正的掌握、应用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实践学习后,教师应该增加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主题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了提高主题讨论活动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向学生们布置任务,在课后自己花费一些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近年教学中,我们已逐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课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家具到小型室内环境到公共室内外环境,学生也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应该树立对学生学习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和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2.2 合理调整、更新人体工程学课程内容

只要是和人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归纳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范畴中.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多研究方向,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倾向于研究人体测量学以及人体测量学应用、环境行为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等,应该将人体生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删减掉.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该在保留一些必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特点,将环境艺术专业应用人体工程学的应用性以及实用性特征充分突出出来.总体整合方向主要是将部分人体生理学知识、工程心理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内容删除.因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具有多样化,因此可以从多种途径适当增加消费心理学、空间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也可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联系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3 丰富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手段

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满足人体工程学课程的使用功能要求.比如,在讲解“人体测量学”的相关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人体测量实验,设计座椅的宽度、深度、高度等尺寸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人体测量方法以及统计数据的方法,同时掌握设计应用.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插入眼动实验、混色实验、错觉实验等一些小实验,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人的视觉特性.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尺寸来制作人体模型,这样很好的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且对很多人体尺度具有深刻印象,从而为之后的室内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尺寸基础.

教师也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可为学生们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也应该多引入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案例分析,这样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技术或者是生动、形象的图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经典案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具有什么特征,一份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如何灵活运用相关的人体工程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人体工程学的实际应用.比如,在学习“人体工程学与室内空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该拟好一个调查项目,然后组织学生们自由分组合作探究,确定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探究课题,然后到饭店、商场、校园以及宿舍等空间上主动发现问题.待学生完成相关调查后,再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分析,最后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并且制作一个改进效果图.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的人体工程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为日后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范文3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 展示设计专业 融合创新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体工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c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人体工程学是由6门分支学科组成,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劳动生理学、环境生理学、工程心理学、时间与工作研究学。

人体工程学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它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美,主要产生于工业社会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早期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机械的关系,即人机关系。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环境关系,这又涉及到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至今,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仍在发展,并不统一。在迅速发展的设计行业里,人体工程学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室内设计行业,未来则将向着多元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人体工程学是展示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设计师必须具备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并且能妥善地解决和处理人体工程学问题,才能取得设计上的成功。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追求空间的舒适和愉悦。按照人体工程学基础而进行的展示设计是舒适愉悦的前提。本课程通过对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学等因素的研究;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科学态度,达到人―使用物―环境的相互结合;通过设计使得在展示空间中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确保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使设计真正地服务于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人体基本形体构造的知识,同时使学生懂得人体一些重要尺寸在展示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为展示设计的后续课程及今后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此,我们的课程教学就不能泛泛讲解《人体工程学》中的基础内容,我们要将该课程的基础内容与展示设计专业进行改革与融合创新,使之成为为我专业所用的专业基础课程。

2013年,由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院会展方向陶海鹰老师主笔,根据专业特点,形成了《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本专业教学大纲。成果如下:《人体工程学》通过对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学等因素的研究;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科学态度,达到人―使用物―环境的相互结合;通过设计使得在展示空间中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确保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使设计真正地服务于人。

基本要求如下:第一章,展示中的尺度问题。了解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与应用,并熟悉展示空间环境中人的各种尺度关系。了解人体工程学在展示设计中的意义。第二章,展示的通道分布于陈列设计。了解展示的观众通道分布是按人流股数计算的,大型展示活动一般采用多线通道;了解和熟悉展示设计的陈列密度,以及与展厅空间跨度、净高的关系;了解阅读心理及阅读习惯并能设计视觉流程;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展示中的陈列高度,以及与参观者视线的相对位置;了解展示设计与视觉特征的关系。第三章,展示信息传达效率的提升。了解展示信息传达的有效途径;熟练运用展示设计语言来更好地传递信息。第四章,展示设计的色彩与照明。了解并掌握展示空间环境中的色彩与照明设计原则,研究展示空间中色彩与照明对人的心理作用。了解掌握展示设计中的色彩应用规律。了解掌握在展示设计中对光源、光照的要求。

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范文4

[关键词]光学显微镜;机械结构;人体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TH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93-01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主要有光学结构和机械结构组成,机械结构的部分不仅能对光学结构有很好的固定作用,还起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机械结构能够发挥光学系统的最大功效,辅助光学系统完成相关的显微镜观察工作。光学显微镜的机械结构的部分主要在载物台、物镜转换器以及调焦装置等,这些机械结构的设计不仅要遵循基本的机械结构设计原则,还要保证在光学显微镜中的具体的光学操作,除此之外,设计的原则还要迎合人体操作的需求,使得光学显微镜的机械结构更加的吻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要求,使得光学显微镜使用更加的舒适方便。

一、 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对于光学显微镜的机械设计,我们首先要了解光学显微镜的构造组成部分,而且还要知道这些零部件的作用,只有熟知了这些零部件的作用和使用规范,我们才能更加合理的设计光学显微镜的机械结构部分,光学显微镜一般是由载物台、聚光照明系统、物镜,目镜和调焦机构组成。载物台的作用是放置被观察的物体,使用调焦旋钮来驱动调焦机构能完成对载物台的调节工作。聚光灯照明系统由聚光灯和光源组成,聚光灯的作用能够让光更多的聚集到被观察的部位。物镜距离载物台比较近,是第一级的放大装置。目镜则是于人眼靠近的第二级放大镜头。

这三部分是光学显微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光学显微镜的主要工作原理。

那么机械装置有哪些呢?一般光学显微镜的机械装置有镜座、镜臂、载物台、镜筒、物镜转换器、与调焦装置。这些机械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固定和调节光学镜头,调节标本的位置等。其中镜座是支撑整个显微镜的装置,而镜臂则用来支撑精通和载物台。

二、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光学显微镜的机械结构设计

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原理主要是考虑到人体结构和机械结构尺寸,并且综合考虑到人们劳动、工作效果、工作效能等方面,利用系统工程、控制理论、统计学的原理设计出一系列的设计方法。具体到光学显微镜的机械结构设计中,我们就要考虑到人们的身体尺寸和应用习惯,首先我们从有关部分获得了我国成年人的人体部分尺寸的表格(表-1),以此为根据设计光学显微镜结构部分。

1、载物台的设计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载物台的作用是用来放置被观察物体的,并且式样能够在载物台上自由的移动,以获取最佳的观察效果。一般的移动范围是30mm*70mm和50mm*70mm,主要的设计标准就是,载物台距离工作底面的距离于载物台和人体的水平距离,分别设为B1和B2,考虑到人在调节使用载物台的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得出计算式。

其中y1和y2分别衣着修正指数和身体活动余量修正。同理得出B2的表达式。经过计算得出:

B1=307~357mm

B2=301~348mm

2、调焦机构设计

调焦机构用于调节光学结构以便于观察人员获取最佳的成像效果,调焦的动作主要包括了上下移动和粗微调节机构,如何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得人在调焦的过程中更加的舒适和便捷。首先是调焦旋钮的位置,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显微镜是放在工作台上的,我们无法获取具体的使用高度和姿势,所以我们只能将人体的上身活动分为三个维度的多个不同程度的拆解动作,分别为手肘在X、Y、Z轴上的旋转方向,并在matlab的环境下运行得出,人体的手臂舒适度域:

为了适应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我们从95百分位这一阶段的数据为设计的参考点,确定出调焦按钮的最佳设计尺寸,从而确定调焦按钮在光学显微镜中的位置。其次是调焦按钮的外形和尺寸,旋钮的截面形状对于人手的握持方式有着一定的影响,当旋钮和手掌的接触面积越大的时候,人手的贴合的程度越好,那么使用的手感就越好,但是太大了会让人手在长期的握持中增加疲劳感,所以对于旋钮的直径设计要求为。旋钮的直径设计保持在35mm-75mm之间,厚度的大小在20mm-50mm范围内波动。最后是旋钮的扭矩M,扭矩的大小设计也非常的重要,太大了会使握持不舒服,太小的话又不利于调焦的准确,由于人类的手部关节的操作力范围为12N-18N,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计算方法得出M的大小为:

除了基本的形态和尺寸设计,我们还要考虑到载物台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设计,太小的摩擦力会让调节过程难以掌握精确度,阻力太大的话会增加人使用的机体劳累,所以适当的摩擦力设计也是机械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3、物镜转换器的设计

物镜转换器是迅速切换物镜的机械装置,有内定位和外定位两种,转换器的设计直接影响了成像的质量,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内定位型的转换器比较能够减轻操作的负担,同时还能节省操作台的空间,所以很多光学显微镜的采用内定位转换器,其设计也非常的满足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设计要求。

结语:本文通过对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做了介绍,并对光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的功能做了相应的阐述,利用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论,对光学显微镜的机械结构部分作出了具体的设计标准的研究,是符合我国当前光学显微镜制造标准的。

参考文献

[1]史红伟,石要武,杨爽等.光学显微镜自动调焦指导函数的评价与选择[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3,25(2):235-24

[2]姜雪,萧泽新.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光学显微镜机械结构设计[J].光学技术,2008,34(z1):126-127,130

[3]柯燕,甘巧强,杨建军等.模块化的保偏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结构设计[J].现代科学仪器,2007,(3):54-56

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范文5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 工程机械座椅 设计 座椅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的发展起源要追朔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它跨越了不同的科学领域,结合了多种科学原理、数据和方法,它所研究的重点对象为怎样将工程机械的设计布置和人身尺寸、生理及心理特点有机结合的相关问题。人机工程学的最大特点为,将人看做组成系统的一个元件,以人为主体,通过对人体进行详细分析,将人与机械进行优化协调,从而使整个工作系统得到完善。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对工程机械驾驶员座椅的设计和布置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人机工程学的理念设计出的驾驶员座椅,充分根据人身尺寸、生理及心理特点,对人的使用及操作有一定的适用性,带给人一种舒适、安全的驾驶环境,让驾驶员与设备发挥有效的作用,使人机工程学的机械效率达到最高,这是现代人机工程学应主要研究的课题。

一、人机工程学对工程机械驾驶室的设计与布置

(一)对驾驶室的座椅位置进行确定。在人机工程中,驾驶员在工作中采用的坐姿,人和机械的重要接口就是座椅。因此,座椅的布置和设计对驾驶员座椅的舒适程度和驾驶室内相关的布置有直接影响。对座椅进行合理的布置,优化人和座椅之间的联系,为驾驶员提供一种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着深远影响。

在对驾驶室座椅的位置进行确定时,第一个要确定的是,驾驶座椅上人身躯干与大腿之间的连接点,它是驾驶室座椅的尺寸和舒适程度的基准点。驾驶员通过自身条件将驾驶座椅调节到舒适的入座位置后,通过对座椅的前后调节,驾驶员自身坐姿角度的调整,使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不易产生疲劳,并且在操作过程中有利于满足操作的轻便型、视野的开阔性。

(二)驾驶员座椅和其他功能部件控制元件设计关系。工程机械中用于操作的机械功能部件控制系统比较多,首先座椅的位置与脚部操作部件的关系,要易于脚操作,而且长期工作状态下脚部又不易疲劳。汽车座椅位置和方向盘间的设计,要求两者之间的距离合适而且座椅对人体的肩部有支持,降低人体疲劳。座椅和工程机械操作杆之间的设计,手柄的操作杆一般在座椅两侧的控制箱上,座椅的设计要充分支撑手臂位置减少疲劳。

驾驶员的各项功能部件控制元件与座椅之间主要要考虑人体操作是的方便和避免人体的疲劳。按照人机工程学原理指导,充分考虑人体各方面的操作习惯和操作距离,对于容易疲劳的位置要对人体有支撑,避免疲劳。

二、人机工程学对工程机械驾驶员座椅的设计指导

在对驾驶员的座椅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驾驶员的人体心理及生理特点和人体压力合理性的分布,在选择参数的过程中,需要对驾驶室内驾驶座椅的舒适性和操作灵活性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以及舒适性和视觉效果之间的不协调等。

(一)驾驶座椅乘坐的姿势。驾驶座椅的舒适程度的人体乘坐的姿势、生理特点有着紧密联系。人身的脊柱是支撑人体重量的关键,它的承受重量由上到下越来越大,腰曲变形变形最为严重。人体除了在站立时腰曲接近人体的生理弧形而产生的变形较小外,坐姿的不正确容易应发腰痛、腰酸等难受的感觉。因此,在对座椅进行设计时,应强迫驾驶员使用正确的坐姿。也就是:将臀部向前移与靠背分离开,让肩部往后倾斜,使两条腿之间的夹角保持在115?.并且让小腿向前伸,将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保持在110?至115?之间。然而,对于工程机械的驾驶员来说,为了能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灵活轻便的操作性,可以适当减小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这样才会使驾驶员的上身接近直立位置,让胸部保持挺起的状态,而肩保持微垂的合理姿势。有的时候为了保证操作的灵活性和视野的开阔性,就要适当牺牲驾驶座椅的舒适性。

(二)人体压力的分布。作用在驾驶座上的人体重量,要充分考虑到臀部的不同部位在感受到不适之前所能承受的压力,以及在靠背上的压力作用,做到分布合理,而不是平均区分。因此,从肩部和腰椎两方面来看,应该使压力由内向外逐渐降低。所以,在驾驶座椅的压力分布上应该是坐骨部分的压力最高,其次是长坐骨周围向臀部的部分逐渐降低,直到与坐垫前沿的大腿接触点趋于最低值;在驾驶座椅的靠背上体的压力分布,应为肩部和脊椎两部分的压力最大,即通过肩胛骨与腰椎之间的相互支撑,来保证腰曲弧形的正常和保护脊椎不易受伤。

(三)驾驶座椅的舒适度的标准。首先,驾驶室内的座椅尺寸要与人体的测量尺寸相一致;其次,工程机械的内部座椅应该根据人的坐姿不同,设计成可以自由调节的合理方案,方便驾驶员根据不同的条件需求,来满足不同坐姿要求的舒适度;最后,在设计工程机械的驾驶座椅时,应该保证驾驶员随时保持舒适的坐姿能力,靠背的设计需求应根据腰部的支撑力,合理的设计结构尺寸,方便驾驶员在乘坐时腰椎可以正常弯曲。

(四)工程机械座椅振动舒适性的设计。由于工程机械工作的环境比较恶劣,驾驶员在工程车作业是需要承受低频(2-8Hz)、高强度的机械振动。根据人机工程学得原理,人体头部的共振频率为2-30Hz,心脏约5Hz,眼睛为18-50Hz,臀与足为4-8Hz,肩部约2-6Hz,躯干约6Hz,人体总体的频率为7.5Hz左右,一般来说对应人体的敏感共振频率为4-8Hz,所以一般工程机械座椅的共振频率应保持在3.5Hz以内。

要保证共振频率在3.5Hz以内,我们在座椅的下部增加减振系统用于减低座椅的共振传递率。对于减振系统中的设计,首先在选择减振弹簧时(减振弹簧)要选择合适的弹簧,减低减振系统的共振传递率。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阻尼缸。在确定整椅的配置后再通过实验确定共振频率。

(五)工程机械座椅设计的重点。通过人机工程学对工程机械座椅进行合理的设计,它的可行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概念化阶段、具体化阶段、周祥化阶段、检验校对阶段。概念化设计阶段是工程机械总体设计的理念和宗旨,是保证设计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具体化的设计阶段,将解决座椅的结构、外形、美观、材料等问题,并设定出基本的形状。周详化的设计阶段的重点是将整体的外观和核心架构进行设计。检验校对的设计阶段,是将产品的外观和座椅的造型及稳定性进行校对、检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舒适度。以上就是工程机械座椅的设计重点。

总结:

总之,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研发过程,对工程机械的驾驶员座椅的布置和设计有着深远影响,为工程机械驾驶室的舒适度和可操作性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强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与开发,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体的舒适程度,高度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指导工程机械驾驶员座椅的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丹.韦小娟.工程机械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J].煤炭科技,2008(02).

[2] 崔小松.曾志新.李勇.人机工程学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建筑机械,2004(12).

[3] 胡萍.人机工程学在工程机械设计中的综合应用[J].机械制造,2009,47(01).

[4] 张宝.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重载卡车驾驶室内部布置[J].一重技术,2011(05).

人体工程学的主要作用范文6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实践性;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209-02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切的一切皆赋予了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从产生到发展始于人类生活的开始。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等都产生于设计,在此,设计所进行的是一种文化活动,借设计把人类社会推向未来。那么,设计学科如何全面适应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交流及思维方式……这些无疑对设计及设计教育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探索设计基础课程――人机工程学的教学模式之时,首先,应明确设计的性质、目的,即设计的两个方面:一是创造;二是改良。所谓:“创造”是从无到有,根据人的需要,创造某种具有真正功能、全新方式的“物”。如果只是对“物”的外观、形态、材质、性格等方面进行改变,那只是借创造之名,实为“改良”;其次,应全面掌握人机工程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内容,并与设计相融,有针对性地构建人机工程学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模式等。

1 人机工程学理论知识

1.1 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

人机工程学又叫人体工程学、人间工程学、工效学等,是一门抓住人、物、环境的联系,以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结合各类相关学科知识,研究“人―机―环境” 三者之间协调、一致性关系的学问。其中,以人体科学中的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解剖学、人体力学、人体测量学等为其一;以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保护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监测技术等学科为其二;而以技术科学中的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等学科相互整合,构成了本学科的体系,其目的是为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依据,为人类社会建立一个舒适、安全、良好的工作与生存环境。其内涵包括:

(1)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准确人体尺度参数

人体工程学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为设计提供准确人体尺度数据。如人体感知特征、反应时间、各部分的尺寸、体重、重心以及人体生物学等人机学参数。

(2)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中如何解决人与物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相协调的“物”,这将是当今设计中,在功能问题上的新课题。而人体工程学可提供操作简便、省力而又准确的依据。

(3)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人体工程学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分析声、光、热、电、振动、尘埃和有毒气体等环境因素对人影响程度,确定了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从保证人体的健康、安全、合适和高效出发,为设计提供了设计方法和设计准则。

(4)为设计中提高工作效率作出理论指导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是将人―机―环境三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来指导具体设计,这就为设计中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理论依据。

1.2 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人体工程学发展至今也不过四五十年的历史,其基本指导思想与工作内容与设计有很多的相关性。如: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设计要适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与设计的基本观念“创造物,应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二者的相同点,即同样都是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协调关系;反之,由于设计在历史发展中更多的融入美的探求等文化因素,包括视觉传达设计、饰品设计等,而人机工程学则在劳动与管理科学中有广泛应用,这是二者的区别。

设计迈入当代之际特别强调“设计的人本主义”,其意义在于提倡设计的人性回归,而人体工程学更加重视“以人为本”,讲求一切为人服务,强调人类的衣、食、住、行,从人的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考虑其他因素。诚如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所言:“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各种特征。”人体工程学已广泛应用于当代设计,通过对人体计测、人体力学与运动测量、人的视觉与显示系统设计、人的行为与操纵系统设计等人体诸因素的研究,在设计领域,如: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系统工程设计、交通工程设计等的应用已日臻成熟。

2 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探索

2.1 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性特点

基础课程教学――人机工程学是专业设计基础教学的必修课之一,针对其社会性、实用性及与人的需求相互依存的特性,在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着重强化学生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寻求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设计课题相互转换、虚拟与现实共生的教学方式,要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化表现手段的统一。在对人―物―环境感知、认知、理解、分析、重构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专业设计的培养目标、特点及教学目的,注重借鉴、消化、融合国内外有关人机工程学教学的方法与经验,更重视与中国设计教学结合,为设计提供设计的依据,同时,所创造的“物”,能够使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其特点是由基础教学通向专业设计的桥梁。

总之,人机工程学以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为主线,更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1)教学内容与形式结合

在人机工程学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的互动性,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二者的教学整合,从而掌控着当代设计的脉搏。

(2)思维方式的培养

人机工程学以抽象思维为主线,具体的形象思维作为辅助方法;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强化工艺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视觉反应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开发想象能动性及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培养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3)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人机工程学的实践性,依专业教学特点,强调基础教学理论的实践性,着眼于培养综合素质、技术全面设计人才。在“初步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通过人机工程学实验性特征,以实际课题或模拟课题的形式,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2.2 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

(1)任务引领式课程模式

即按照课题任务的相关性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它不同于以学科界限进行课程设置体系,是通过以课题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融“教、学、做”为一体,借生产性实训、实习等教学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与具体课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机工程学任务引领式课程模式的形式与特点

在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理所当然地将整个体系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教条式的划分使三者严重脱节,成为设计教与学最突出的滞后点。任务引领式课程模式是以某一具体的设计任务及设计课题贯穿基础、理论及技能三者之间的系统框架,加大三者之间课程结构的转换,形成以服务于社会需求、突出设计的实用性、强调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新型“媒介”式课程模式。如:设计的思维训练、命题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与实践教学等。

3 结 论

设计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其存在的形态。我们在探讨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的同时,必须明白人机工程学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不断进步、创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物―环境三者和谐之纽带的设计基础学科“人机工程学”,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绍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初探[J].江苏高教,1999(6):105-106.

[2]尹定邦,吴寄.实践就是我的设计哲学[J].美术学报,2005(1):2.

[3]李文彬,朱守林.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刘佳,李宏伟.人体工程学今昔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2):3.

[5]许其春,兰凤崇.人体工程学及其在采运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7(4):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