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1

 

“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目前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联手工业企业开始了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实践,“互联网+工业”的大幕已拉开。哈尔滨市的工业如果继续以传统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必将在信息时代失去竞争力。只有积极建设“互联网+工业”发展模式,哈尔滨市的工业企业才能紧跟时展步伐,创新生产模式,开创全市工业创新创业新局面。

 

一、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互联网建设现状

 

哈尔滨市企业互联网应用具有较高的提升空间,今年最近的一次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市有超八成工业企业有网络建设,但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程度深浅不一。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跨越了企业和行业的边界,达到“互联网+”水平的企业不足一成。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互联网应用的边缘,还需进一步挖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企业“互联网+工业”转型进展情况

 

一是“互联网+工业”转型正逐步启动。在运用“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市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已经积极开启“互联网+工业”行动规划,但也有一些企业存在困难,暂时放弃转型。在已经开始转型升级“互联网+工业”的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已经开始投资或计划引入技术,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始试用并学习消化技术,一成多的企业已建立完备并正式投入使用。二是食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企业走在转型前列。在已经开始转型的企业中,食品制造业企业;医药制造业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企业较多已经运用“互联网+工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固有模式难以打破使企业转型受阻。传统经营模式改造升级难度大是制约当前企业转型的重要原因。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将固有模式与“互联网+”转型升级相结合,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不会或不敢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没有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与线上的冲突问题。二是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制约了企业转型。资金短缺、投资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缺乏专业的平台管理人才等问题制约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的转型升级。三是达到跨行业经营的企业比例偏低。哈尔滨市只有一成多的企业实现了跨行业经营,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原有业务上,无法应用互联网技术跨越企业和行业的边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限制了企业转型“互联网+工业”的发展。

 

二、先进城市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的做法借鉴

 

(一)深圳市促进互联网与设计、制造过程融合

 

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推广应用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以及虚拟设计制造等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推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实现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过程协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环节的要素配置、过程组织等的信息交互、集成协作,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和效能。

 

(二)济南市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化制造产业链

 

推动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依托互联网,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实现物料、财务等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区域的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品牌推广,建立国际化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加入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品配套能力。

 

三、促进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形成制造业网络化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实现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企业的实际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重点,推动企业两化融合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与协同创新升级。

 

(二)促进互联网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

 

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在资源配置层面,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智慧化,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建立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应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商业智能、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全流程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互联网+工业”人才建设

 

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智力资源,建立“互联网+工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本市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鼓励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适用性大学生、研究生人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

 

(四)加大“互联网+工业”投融资力度

 

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符合企业“互联网+工业”发展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适当加大投融资力度,发挥国家财政、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多方面积极性,采取财政支持、金融贷款、股权融资、技术入股、权益融资、租赁融资、债务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融资。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2

随着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异军突起,其各种经营创新及财富的聚集速度已为世界嘱目,当这种爆发式成长背后的商业智慧与管理理念被历经商海沉浮、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总结、书写出来,其影响力必定非同以往。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任建斌先生所著《顺流而为“互联网+”背后的商业逻辑揭秘》一书就是一样一部基于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成果、解析商业发展奥秘、探索移动互联时代服务创新路径的优秀读物。

本书从商业模式分析入手,对大量热门互联网企业运营案例包括淘宝网、微信、打车软件等进行分析,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好的商业模式具有简单、能为用户创造明显价值、可以自我循环和强化、有市场化门槛、符合全球范围内大的发展潮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等六大特点。之后回溯商业发展史,对那些兴盛一时、造就顶级富豪的暴利行业如商业地产、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那些能够永续获得巨额利润的企业背后一致的商业逻辑――人流的制造与经营,并通过这样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讲透互联网的商业本质与经营规律。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析商业模式背后的秘密;第二部分讲解PC互联网时代经营网上人流的商机;第三部分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人流和服务的商机。内容由浅入深,尤其在后两部分中引入了一些专业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深度,但却没有丝毫的阅读门槛。书中通过连续设问来引导思考,每一个观点和结论都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来导出。每章附有小结,总结要点,图文并茂,帮助读者理解、吸收、记忆。严谨的写作风格使得该书更接近一本商业管理的MBA教材,区别是它还有更多的趣味性和新鲜度。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3

20年前,互联网先驱尼葛洛・庞帝曾预言,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本质,这一特质将引发积极的社会变迁,在数字化的未来人们将找到新的希望与尊严。

如今,科技天才的领先思维结合汹涌澎湃的商业推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崭新的场景:网络软件在瞬间解码人的面部表情并据此推销商品;VR技术带观众“穿越”荧幕,身临其境感受电影主人公的世界;人工智能凭借硬件升级和软件网络化,以具备常理的认知水平为人类提供服务……科技变迁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激流,总能激起社会规则变革的惊涛骇浪。

任何一次媒体的发展也都受到了科技的驱动。从活字印刷到报纸、电影、电视等,网络视频的诞生对整个视听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历史的转折,往往再回首才能看得更清晰。总结过去十二年的网络视l发展史,2005年网络视频开始在国内发芽,而在2010年之前一直在迷茫中度过,盗版横行、行业混乱、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2010年可以看作转折年,版权意识苏醒为之后的智能电视、网络自制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天,正版高清已是标配,用户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无比高涨,视频网站加快布局付费的步伐。此时谈到未来的发展格局,人们纷纷提到人工智能、百度大脑、语音智能、虚拟现实移动端图像等全新技术及概念。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网络视频行业走到现在,不论内容创作还是商业模式搭建,都急切需要“新生”。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视频网站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科技创新仍是关键。

“做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伟大娱乐公司。”随着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对企业愿景的更新,爱奇艺娱乐生态的面貌也被全面揭开:以科技为驱动,以内容为基因,以开放平台为基础,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启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娱乐新世界。

而对于科技在娱乐世界中发挥的作用,龚宇的描述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技术的本质就是座架”的说法有些相似:“虽然艺术是挖掘人性的科学,以至于机器永远没法替代,但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指导艺术创作,让技术服务于艺术。”

放眼全球,中美三大视频巨头都在技术布局方面极为注重。亚马逊先天云计算优势让其赢得后发优势,Netflix的数据挖掘优势让其守住了江湖地位,爱奇艺在VR的布局则显示出战略的前瞻性。如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用户的观影体验成为大家共同瞄准的目标。

在2017爱奇艺世界・大会开幕式上,百度董事会主席、集团总裁兼COO陆奇在“AI智能科技・让生活更有趣”的主题演讲中,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信息化,人类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作为百度集团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爱奇艺将把百度所有的技术、AI能力运用于娱乐场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扩展娱乐边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也曾撰文:互联网的发展已由网络化、数字化,演进到智能化发展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发展和竞争的高低是对于广域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效率、高适配性的价值匹配、关系再造与功能整合。这是社会生产方式和运作方式以及“游戏规则”的深刻改变,这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下一轮的互联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新“风口”。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电影;因特网;第四媒体;网络电影

电影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年轻的艺术门类,又被称为“第九艺术”。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就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纳西方工业文明的最新技术成果。首先让我们对电影的发明作一个简单的回顾。19世纪后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了声、光、电等学科的发展。1824年,“视觉暂留”原理在伦敦公布,“诡盘”、活动幻灯与照相机相继问世。之后,科学家又发明了连续摄影机、放映机等。到了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造了活动摄影机,同年12月28日,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上映了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等几部短片,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诞生。以后,电影由黑白发展为彩色,由默片走向有声片,随着科技发展而日臻完善。

在技术层面上,电影是物理学、化学、光学、机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产物;在艺术层面上,电影集中了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可见,说电影是与科技结合得最完美的艺术门类并不为过。早期影片诞生后,“美国的格里菲斯首创蒙太奇手法,前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1]经过这两个提升之后,电影才从一般媒体转化为艺术媒体。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从制作到发行的全过程,也就是作为传播主体的影片通过技术手段大量复制,向大众传达兼具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信息的活动。和广播、电视一样,电影也属于面向大众的电子传播媒体,同样要面对受众的选择,并在对市场的争夺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传播特性与艺术风格。

电影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最大冲击无疑是电视的面世。电视产生于电影之后,吸收了电影几乎所有的艺术特色,却比电影覆盖面更广,接收更便捷。在信息的传达与接受方面,电视具有即时性、连续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人们既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卫星传送目击自己所关注的事态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可以在另一个时段打开电视了解被自己错过的讯息。在同一时间内,坐在电视机前手握遥控器,显然比面对银幕时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正是这些传播特性拉开了电影与电视的距离,使电影市场一度面临崩溃。

然而,正如其他艺术一样,精神快餐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的接收方式,同时还会造成艺术作品中“营养”的流失。电视更像是家庭生活中不被关注的一分子,全天连续播出的节目在耳边喋喋不休,插播的广告与家中的琐事时时打断人们的思路,在那方小小的、闪烁的屏幕前,受众不容易全情投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大量流失。电影则不然,坐在漆黑一片的影院里,巨大的银幕充斥整个视野,人们暂时忘却了其他观众的存在,甚至忘却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发生“移情”的心理作用,化身为剧中人进入一个全新角色,在半催眠的收视状态下,与主人公一起完成一次心灵的历险。这样的艺术感受是电视所不能达到的。因此,除了提高叙事技巧,使情节更引人入胜外,电影制作者还选择了以高投入大制作来制造气势恢宏的场景等手段,以求获取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也不断提高画面质量与音响效果的技术含量,让观众获得更高的视听享受。

在与电视进行的市场竞争中,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使电影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的崛起给电影业以极为深远的影响。电脑时代的数字化技术,首先赋予电影这一视听艺术以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从过去到未来,从历史题材到科幻影片,银幕上的世界几乎囊括了人类的全部生活,包括社会环境与思想感情。

虚拟现实与全息图像技术的发展,使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甚至消失于无形。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虚拟现实背后的构想是,通过让眼睛接收到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2]

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电影《侏罗纪公园》利用电脑动画技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甚至连皮肤的肌理组织都清晰可辨,并藉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阿甘正传》里一个50 000多人的反越战大规模示威场面实际只动用了1 000名群众演员,其余都由计算机复制完成。以电脑动画人物代替演员的影片也已面世,“电影《超技》中,人们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对真实的演员进行模拟复制而得到的电影演员的视觉虚像十分完美地替代了真正的演员进行表演”。[3]计算机图形技术在电影特技制作中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并悄悄改变着电影艺术中传统的表演与拍摄理念。“全息图像(hologram)就是把一个情境中所有可能的景象聚集在一个光调制模式下的单一平面上。随后,当光束通过这个平面时,或被这个平面反射的时候,原先的景象会在空间中以光学方式重组,成为立体影像。”[2]戴上特制的头盔之后,观众看到的不再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而是微型显示器上的图像,当观众转动头部改变视角时,景象也随之变化。观众在欣赏这样的影片时,能更彻底地暂时切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完全沉浸到电影世界中,在比较纯粹的状态下真正实现情绪的释放。

Internet最初作为军事实验网络在美国建立起来,“1989年,美国的MCImail商业网与Internet联网,从此,Internet逐步真正成为全球网络。同年,万维网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软件”,[4]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不再是人类的梦想,互联网迅速成长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第四媒体”。“第四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的。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第四媒体’通常就指因特网(因特网是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5]不过,因特网并非只具备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5]无论使用哪种定义,第四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传媒,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电影对科技的兼容性,使它理所当然地要介入到因特网这一新的传媒之中。只有借助新的传播手段,电影这一传统工业文明的表达形式,才能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电影与互联网的结合大致有三种形式:

互联网作为内容。互联网进入社会生活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网上交朋识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甚至与素未谋面的异性碰撞出爱情火花。电影和小说是最能忠实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艺术样式,于是以网络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和小说应运而生。较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当属台湾网络作家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小说首先在网上发表,描写了一对年轻人以网络为媒介相识相遇并展开一段青涩的恋情。在受到广泛关注后被搬上银幕,它在国内首开网络电影先河。虽然公映后褒贬不一,却不失为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互联网作为载体。互联网仅仅作为信息载体和数据库而存在,给使用者提供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各个电影网站共同构筑起一个信息量巨大的影片库,不分昼夜地提供各类影片,几乎可以满足一切电影爱好者的口味。只要有足够的带宽,人们就可以轻松地选择下载或在线观看感兴趣的影片。最新的VOD点播系统,把最新最多的影片送到千家万户,使观众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在网上,看电影比看电视更加方便。“以电影点播(Movies on Demand)为例。有了这种服务,用户就无须再为错过某一部影片的播映时间而发愁,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点播贮存在视频服务器上的电影或录像节目,进行暂停、播放、快放、慢放等操作……如果有必要的话,点播还可用覆盖在主画面上的文本、静态图像、音频以及视频提供各种专门的服务。”[6]通过各个站点设置的相关链接,人们还可以了解到与影片相关的更多内容,比如故事背景、拍摄花絮、明星轶事,等等。这种结合方式目前较为常见,除了吸引影迷的视线外,网络也被电影制作单位当作低成本的宣传工具,为影片赢取市场服务。

互联网作为手段。将互联网引入电影制作后,电影被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传统电影与网络电影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信息的单向流动,而后者则与受众处于双向、互动式的交流之中。网络电影变情节发展的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或多线性结构,通过网上的多重路径,建构起一个立体的叙事网络,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角度与层次的剖析,以揭示更深层的内涵。观众看这样的电影,就像阅读超文本小说一样,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情节发展走向,不同的链接将会引导观众通往不同的结局,人们可以真正地参与到电影情节当中去,充分享受到网络艺术的交互性特点。“到哪些空间去、按什么顺序去,是你可以自己作出选择的,无须按照作者设定好的路子走,这就是所谓的‘非线性’。可能存在的选择有许多种,这就是所谓的‘多线性’。”[6]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5

众所周知,在粘胶短纤生产过程中,耗水、电、气相当大,生产1吨粘胶短纤,目前业内平均耗水在60吨左右。2014年新《环保法》出台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粘胶委员会随后出台了《粘胶纤维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份指标,2015年开始,我国粘胶短纤单线生产能力在150吨/天的生产线,要将吨耗水控制在50吨以内,综合能耗要控制在1000kgce/t。该指标虽然于去年8月开始实施,但真正实行监管,则是去年9月底。

2015年1月后,监管力度较2014年更为严格。如新疆自治区对棉浆粕企业进行提标改造,对10家棉浆粕、粘胶纤维企业限时完成减排任务。自治区环保厅自2014年6月30日起对所有新、改、扩建棉浆粕、粘胶纤维建设项目,其水污染物排放统一执行一级标准;对已建企业,棉浆粕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将从原来的三级提高到二级。2014年年底全疆范围内4家粘胶短纤生产工厂一度被全部要求停产进行三废排放改造,且时至今日尚有玛纳斯县的两家粘胶生产企业因为环评问题仍处于停产状态。

抛开新疆粘胶短纤生产企业,再看内地粘胶生产企业将要遭遇的困境。内地粘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岸。在江西九江与对岸的安徽安庆,分布着5家粘胶短纤生产企业,但因为资金与环保问题的双重困境,该地区仅有两家可以正常生产,其余三家均为时开时停状态。而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两省的粘胶短纤生产企业,从去年开始也因为环保问题出现过停产现象。

上述地区,进入3月后环保部门开始给一些排污不达标工厂开出罚单或者要求其限期整改的新闻均有见于报端,尽管目前内地未有粘胶短纤工厂涉及,但随着环保新常态的继续进行,内地排污不达标的粘胶工厂出现停产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

人棉纱供应紧张度已经与2009年大行情爆发前的市场很接近。环保问题使得粘胶短纤开工率进一步降低,而下游人棉纱市场正值旺季来临,在产量减少、需求放量增加的过程中,粘胶短纤已经从春节时的11200元/吨高报至11800元/吨,而中高端粘胶短纤市场成交价格也均集中在11400~11600元/吨。曾有某粘胶短纤工厂副总放言:如果我们公司的新疆工厂要进行一级标准再改造的话,那么公司的粘胶短纤价格将会直接高报500元/吨,因为如果新疆工厂停产了,前期的货都交不上,后面接的订单想要如期交付就更困难了。

纵观国外粘胶短纤的发展史,经历了“防治公害”、“保护环境”、“环境治理”三个阶段,而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国外粘胶产能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就是进入“环境治理”阶段后,很多企业在“三废”处理与关停之间做了关停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则给了中国发展粘胶短纤的机会。

如今同样的课题摆在了中国粘胶短纤企业面前,从相关信息看,中国粘胶短纤选择“三废”处理居多,这点可以从2015年1月在天津工业大学举行的纺织之光“粘胶纤维行业节能减排技术”重点成果推广活动看出。该活动向业界展示了5项粘胶纤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涉及制浆工艺创新、原料制备、污水处理等技术。然而,新技术应用到现有工艺流程中,停产做设备改造又在所难免,故从目前的环保新常态看,粘胶短纤供应量在2015年萎缩已经成了可以看得见的事实,而此时巧遇旺季,粘胶短纤价格回归两年前的13000元/吨的价格预计成了大概率事件。

摘要

01《每日经济新闻》2015年3月23日刘世锦:经济转型进入下半场今明两年是触底期

2014年10月份以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的转型开始进入下半场,短期内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加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可能超过以往。今年和明年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一个触底期。值得关注和争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转型再平衡。具体地说,就是在避免增速快速下落的同时,实现平稳触底,并转入稳定且可持续的新的增长平台。

02《经济参考报》2015年3月24日工信部:“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从产业形态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从创新模式看,创新载体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从生产方式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从组织形态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

03《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3月24日“中国制造2025”投资靶点:智能制造的巨大风口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电信业 传媒业 产业融合

随着3G时代的到来,随着新的通信技术、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融互渗已经普及化。而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也逐渐呈现加速演进的趋势,传统的电信业已经开始“媒体化”进程。在国家针对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通讯网进行“三网融合”的战略部署与推进之下,传媒业与电信业逐步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由各自独立的产业状态发展为大媒体产业,同时在此过程中充满冲突与合作、被动与主动、竞争与联姻。

一、从现代性视角看产业融合的必然性

电信业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电报业的出现为标志。作为信息论和通信原理核心理论的香农・韦弗数学模型,自1949年发表后被学者引入传播学领域,至今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纵观电信与传媒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过程,二者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媒业独立发展阶段(1045年―1844年),电信、传媒产业分离发展阶段(1844年―1990年)和电信、传媒产业融合阶段(1990年至今)。其中以互联网进入商用领域的1990年作为分离与融合的阶段节点。

虽然电信业与传媒业在上世纪90年代才正式迈入融合的发展进程,但早在1922年便有电信企业参与广电媒体。当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就开办过广播电台。可以说一部电信技术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传播技术发展史。可以预见三网融合、产业融合是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现代化背后是经济利益的强力驱动,不论是电信还是传媒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现代化促使产业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消融,最终形成相互交融的关系。

二、电信业与传媒业的博弈与竞争

1990年以后,互联网进入商业领域,电信网络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传输媒介。虽然在这个阶段电信的角色只是为网络媒体提供传递(或接入)服务,但已经显露出欲从传输媒介变成大众传播媒体的野心,而随着电信运营商们逐步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电信网络便开始具备信息内容的整合和能力,电信业不再甘心仅仅充当“输送管”的角色,他们均朝着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方向转型。

对于传媒业而言,电信业无疑是新的强劲竞争对手。以手机为例,其最初的通信功能已经逐渐演变为附属功能而退居次要地位,相反读报、浏览图书、观看视频或数字电视、上网等新功能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使用电信网络的手机纵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出版产业,成为最集中、最普及的移动媒体终端。面对电信行业强大的用户规模、雄厚的资金支撑、先进的技术保障,传媒业似乎稍显底气不足。

三网融合使得广电运营商参与到跟电信运营商的直接竞争当中。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明确了广电和电信运营商的业务相互进入的范围。首先,符合条件的广电企业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输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IPTV、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业务由广电部门负责,宣传部门指导;其次,符合条件的国有电信企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可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以及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和IPTV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在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中,广电企业获批开展有线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及IP电话业务,这预示着未来在家庭市场方面,每一个家庭可能只会选择广电或电信运营商其中之一。

由于跨行业的运行商加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另一方面,IPTV、手机电话这种最有增长潜力的收费项目的播控权仍由广电部门掌握,用户端、计费、版权等管理权也归属于广电,足见国家政策对广电业的倾斜以及电信业在争夺控制权的博弈中作出的让步。当然,平衡也是需要纳入考虑范畴之中的核心标准,因此,试点方案又规定“在用户端和计费方面,广电可以和电信合作开展”,这是为双方利益取得一定平衡所作出的安排。

三、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和联姻

虽然三网融合涉及到部门利益调整、业务融合、产业链整合等一系列问题,试点方案只是漫漫征途中迈出的艰难一步,在实行过程中也困难重重。但是从现实来看,电信产业与传媒产业的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现阶段,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并不是三网融合的核心指向,更重要的是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公众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统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①

(一)技术融合

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不同产业之间的创新技术扩散导致技术融合,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传统的电信、广电业务使用的是互相独立的技术,不同的电子通信服务各自形成通信链,某一类通信和内容只能在特定的分配网络和终端之间传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字、图片、声音、图像都能够转换成数字形式通过同一个终端显示,这是技术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市场融合

信息传播技术的融合促成电信业与传媒业突破原来的产业边界,两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互渗与交叉。“我们已看到上海文广与上海移动的合作、上海电信与新华社的合资、中视网络与中国网通的联手……。电信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有竞争更有新的经营形式和服务内容。”②具有数亿用户的、大众化的、商业化的电信网络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有待深入开掘的市场。

(三)业务融合

基于技术的共同平台,电信和广电业均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业务,扩展和延伸产业链,电信业继续发展其在语音传输方面的优势,同时向视频通信等宽带业务发展。广播电视部门则将数字电视、高清电视、数据传输与电话业务作为扩展领域。

就业务层面的最终目标而言,电信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别人进行通信联络和沟通。而传媒服务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传媒信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信业所进行的主要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而传媒业进行的主要是内容对人的信息传播,在未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信息业务与服务已经跨越了产业分立的界限而逐渐趋向融合。③

(四)企业融合

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需要落实到企业层面。企业融合往往以收购、兼并等形式来体现。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企业融合更多的通过多样化兼并来体现。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不同的业务仍是在同一运作平台上开展,比如电信公司各种融合业务的基础平台离不开电信业的传统网络平台,传媒企业也离不开新闻信息传播网络和新闻信息服务消费客户群。④企业融合所产生的可能性结果之一就是大媒体集团的产生,包含了电信与传媒的双重业务身份的新角色。

(五)管制融合

我国广播与电视由国家广电总局监管,而互联网和电信网则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广电总局负责内容制作和审查,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内容的传输,管理体制的分立导致双方在融合之路上并未形成合力,这就从体制上决定两方成为独立的利益集团。在这方面,美国已经形成对电信通讯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统一归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管理,未来我国也可以借鉴类似的方法进行管制融合。

总之,电信业与传媒业的有机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存储、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宽带数量的不断增加,成本不断降低,三网已经具备融合的实力,它们将以技术融合为平台,以市场融合为路径,以业务融合为条件,以管制融合为方向,逐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①刘伯涛,《三网融合为通信业注入新活力》[J].《电信网技术》,2010(8):58-61

②沈永言,《电信媒体化: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J].《卫星与网络》,2006(4):58-60

③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和结构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6(3):66-69

④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产业融合》[J].《现代传播》,2006(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