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以学为用 英语 课堂教学 反思 课堂氛围

前言

受到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为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以学为用教学理念,将成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以学为用教学理念遇到的问题

1.以学为用的英语学习氛围太少。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与学生缺少互动。很多教师教教学中认为自己的威严不可侵犯,学生必须听之任之,在加上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的综合影响,最终学生逐渐的丧失了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

2.英语教学中以以学为用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太少。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喜欢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然后课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这种缺乏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英语思维的拓展,降低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从而无法达到以学为用的目的。

3.对以学为用的英语学习缺少反思。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反思可以提供自我学习能力。但是在实践中双方都没有做到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指示稍作提示,并未进行强调、处理,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这两种状况的存在浪费了教学资源,降低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基于以学为用的初中英语课堂建设对策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能与教师亲密相处,才能够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时刻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教师要少批评学生,要学会劝说,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师生间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杜绝将个人情绪待到教学工作中的现象。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影响教学效果。在授课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坚持师生平等的原t。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归为课堂教学及活动的中心,通过相互尊重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知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纠正。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要采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从而拉近彼此的具体,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2.采用对课堂活动优化的方式实现英语以学为用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是落实以学为用理念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要让英语活动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英语学习实践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在时间活动中了解并掌握英语知识的运用方法。鉴于初中生未能意识到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期间就必须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邀请外教提高教学质量。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学生实践等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发现,在进行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口语都是“难以启齿”,他们害怕出现错误,没有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勇气与信息。另外,有些学生心理素质较低,总是感觉别人的英语水平比自己好,所以从不敢用英语“开口示人”。面对这种问题的出现,学校应增加基础投入,为学生制造实践练习的空间与机会。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外教来校任职,一方面将他们的一些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外教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的心理距离,战胜内心的不安于恐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习更需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认知。

4.做好学习反思,实现英语的以学为用。做好学习与教学的反思,才能够提高自身能力、优化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效果以及教学的过程实施反思。教师应通积极的对教学设计效果与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并针对学生渴望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将相关要素纳入到后续的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教学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够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反思;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最终寻找正确的答案,发现错误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效果,就必须严格的落实以学为用的思想观念。并通过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等方式落实以学为用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了解、掌握以及运用水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英语基础。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2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家具设计类课程是林业工程领域和艺术学领域的重要课程群。基于协同教学理念,构建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对缓解师生比、强化教学队伍、规范教学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实施策略,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教学理念;家具设计课程;团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3-03

收稿日期:2014-11-11

作者简介:刘学莘(1987—),男,辽宁辽阳人,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讲师,东北林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家具设计与工程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试点改革”(114S121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项目“家具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B13046);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我国是家具制造大国,无论家具产品的总产量还是总产值均居世界首位。家具设计类课程主要开设于我国农林院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般工科或者综合型大学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大专院校的家具设计与制造、木材机械加工专业。这些高等院校为我国家具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福建农林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家具设计方向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历经40余年发展,该专业已成为华东和华南地区家具行业重要的人才基地,为海西家具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由于家具设计类课程涉猎面广,且实践性较强,课程间的连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专业逐步打造了“家具设计”教学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基于协同教学理念,提出了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实施策略,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的意义

(一)家具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家具设计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家具制图、家具CAD、家具与室内人体工程学、家具材料学、家具装备学、家具造型设计、家具结构设计、家具制造工艺学、家具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涉及面极广,实践性较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家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现代家具的设计技术,能够在毕业后胜任家具企业的生产设计工作,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家具设计与制造领域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家具设计课类程团队教学的意义

团队教学是指若干教师围绕教学任务发挥各自优势,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协同教学,形成合力,达到教学目标[1]。由于团队教学法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减轻教师个人主义的缺陷,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对于推动家具设计类课程改革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分解教学任务,缓解教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福建农林大学开设家具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分布于材料工程学院、艺术园林学院、金山学院等,每年学习该类课程的在校生高达1000余人。如果这些学生的专业课程全部由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院教师承担,必然导致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一些课程也未必是任课教师的专长,导致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分配,师生比严重不足,这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宗旨是相悖的。通过建设教学团队,整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师资队伍,对于缓解教师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稳定与强化教学队伍。由于福建农林大学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数量,新进青年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多。福建农林大学承担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助教、讲师职称比重占50%左右。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所掌握的资源相对较少,经验不足,但可塑性较强。因此,利用团队教学搭建青年教师交流、学习和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团队教学的教学成长模式有助于依托教学平台,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

第三,有利于规范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理念的系统性。一名新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后的专业性训练主要是岗前培训,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或听课制度。但由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听课制度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这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化的成长和良好教学风格的形成。因此,通过建设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对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整体把握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具设计类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分析

(一)协同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协同教学理念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协同教学正式成为一种现代计划性的教育形式始于1930年杜威(JohnDewey)的8年研究,此后,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各兴起了一股协同教学的热潮,两股热潮本质上都强调基于教学改革需要缘由,教师应共同合作以进行教学的规划和实施[2]。另一种观点认为协同教学理念的方法论基础是协同学。协同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基于激光理论提出,自1977年正式问世以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协同教学(TeamTeaching)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产物。“协同教学之父”——美国华盛顿大学J.T.Shaplin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指两个乃至两个以上教师相互合作,负责承担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主体包括教师、助理和他们所担任教学的学生[3]。

协同教学理念于19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倡导。为了应对当时美国人口膨胀、教师不足、课程爆炸、教育目的重新界定、教学方法亟待改进等社会现实需求,教育界提出结合两位或更多教师实施合作计划、教学和评价,利用协同作用使教学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有序的教学结构,力求充分运用教师的人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教学整体的优化[4]。一般认为协同教学理念的特征如下:(1)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拥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共同为学生群体授课,但教师单独实施教学活动;(2)教师在相同的学生群体中具有亲密的协同关系,相互分享教学思想与公共资源,包括教学计划等;(3)虽然拥有亲密的协同关系,但教师有自己专门负责的专业或技能领域;(4)教师团队为学生开发与设计教学材料、资源,但在学生、时间、分组或空间的调配等方面是多样且多变的[5]。

(二)协同教学理念与家具设计团队教学的契合性

协同教学理念具有多元而富有弹性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全员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和分享模式等。全员模式指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考核评定负责,教师的协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支持模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的区别负责不同的主题,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评定;嘉宾模式指一位教师全面负责一门课的整体设计、呈现和考核,其他教师以嘉宾的身份不定期开设讲座;分享模式指教学团队成员分别独立授课不同的班级,不定期地相互交流观点,分享经验、资源[6]。

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理念。教师统一在上学期末商量下一学期的任务承担,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每门课程由一名高级职称教师任主要教师,并配备若干名中、初级职称青年教师。家具设计教学团队教学实施以来,协同教学团队合作交流的紧密性、成员结构的差异及互补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优势逐步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协同教学理念从学生培养到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从学生方面看,首先,协同教学通过学科系统性和科学性主线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搭建了一座从现象到理论的桥梁,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融合。其次,协同教学理念下的团队教学使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中接受不同专业背景和风格教师的影响,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教师的知识权威,培养学生论辩、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团队教学的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管理合作的良好示范,为“生生协作”模式的形成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起到无形的促进作用。从教师的层面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程序各步骤的衔接、教学任务的细化和实施、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多方面取长补短、协同合作,深化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拓宽了教师的知识构架,提高了教师科学沟通、反馈能力和习惯性教学反思能力[7]。

三、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策略

(一)以教师之间的协同推动教学组织的系统性

教师之间的协同是协同教学理念最基本的形式,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为例,教师之间的协同可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根据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情境等教学元素,充分利用团队优势,以集体说课、教学研讨等形式总结往届学生的兴趣点和理解上的难点,把握“家具设计类课程”的重点内容,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分层厘清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等,确定课程衔接顺序,畅通课堂教学渠道,确保教学理念的一致性。

第二,充分利用教学团队成员不同的专业背景、个性风格和技能特征进行合理的角色规划。如在进行课程任务分配时,可结合教师的业务专长安排授课内容。如主讲“家具制图”课程的教师同时承担“家具结构设计”课程,主讲“家具装备学”的教师同时承担“家具制造工艺学”课程,同一门课程配备若干教师,分别主讲自己最擅长的章节。

第三,建立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有效绩效考核机制。福建农林大学现有的教学绩效考核办法主要有学生评教、教学质量奖励、绩效工资等,主要侧重个体教师的绩效,缺少针对团队教学实际的团队绩效考核内容,不利于激励教师之间的有效协作。参与团队教学的教师在备课、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研讨等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如果能够针对明确和可衡量的团队目标建立考核机制,适当加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可能提高良好的团队合作意愿[8]。

(二)以师生之间的协同提高知识应用的有效性

师生之间的协同能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协同教学理念对教师角色升华的呼唤。在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协同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交互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家具结构设计课程可针对桌、椅、柜、床等家具进行拆装训练,并绘制其结构装配图,家具制造工艺学课程,仍然应用这些教具进行零部件工艺卡片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等,而家具造型设计课程可根据这几件教具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外观创新改装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使不同课程得以衔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第二,善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创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品质。在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针对家具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调研,如小户型家具设计、家具企业节能减排、家具产品低碳足迹、绿色家具设计、以竹代木家具开发等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调研报告或者综述性论文。

第三,利用先进的教学信息系统,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9]。由于家具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式教学方式信息量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一些有计算机网络专长的年轻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改革政策,构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展开探讨,搭建师生协同教学的“微课堂”。

(三)以生生之间的协同促成交流合作的体验性

由于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方向的师生比尚显不足,加之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教师无法对每一名学生手把手地指导,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团队内的沟通协作与团队间的相互竞争来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中的生生协同。例如教师应精心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案例,将班级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展开探讨。然后,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的主要观点;再由其他小组的成员发表对该小组观点的看法,相互点评。最后,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简要总结,重点归纳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并加以鼓励,点出不够确切的观点并提醒、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了课堂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强化学生交流合作的体验性。

总之,家具设计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以改善教学效果,为家具产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可基于协同教学理念,通过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协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规范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理念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稳定和强化教学队伍;有利于分解教学任务,缓解教力不足。

参考文献:

[1]都瑞成,张进存.军校任职教育团队教学的理论思考与模式构建[J].求实,2010,(1).

[2]黄永和,庄淑琴.“协同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月刊,2004,(1).

[3]J.L.Trump,T.Husen.TeamTeaching[J].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1977,(2):134-140.

[4]钱丹洁,张伟平.协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升华[J].教育科学论坛,2012,(8).

[5]杨刚,张新立.CDIO视域下基于项目的协同教学理念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实践项目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

[6]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5).

[7]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3

操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思考、交流的广阔空间,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又有助于学生更科学地深究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下面,结合两次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中的摸球活动,谈谈有效的操作实践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维水平提升的巨大作用。

1.这样的操作实践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吗?

师:知道布袋中放了什么球吗?各有多少个呢?(学生打开布袋,倒出球,数出袋中有5个红球和1个白球)

师:如果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

生1: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师:结果是不是真是这样呢?下面就进行摸球游戏活动。(学生小组开始摸球,并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和交流)活动有结果了吗?

生2:我们共摸出红球26次,白球4次。

生3:我们共摸出白球5次,红球15次。

……

师:听了这么多的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生4:摸出红球的次数多,白球的次数少。

师:实践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看似有深意,实则缺乏思维含量,且这种教学模式也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新鲜感和趣味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激活。其中,暴露出了诸多的不足:一是学生对进行摸球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尽管表面上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学生的学习明显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这样的操作实践也缺乏思维训练的有效整合;二是摸球活动的组织显得苍白,有的小组摸30次,有的只摸20次,活动太随意,要想获得统一的见解是何其的困难。

2.让操作实践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助力。

师:这个布袋中有红球和白球共6个,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可能呢?

生1:是3个红球和3个白球。

生2:不相等的话有许多种可能,就是一年级学习过的6的分法。

师:不错!但这仅是猜测而已。如果不打开袋子,你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袋子中哪种球多呢?

生3:我猜一定是白球多。

生4:不对!我猜一定是红球多。

师:既然猜的结果大家都不怎么信服,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

生5:可以通过摸球来判断,球的出现有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情况。

师:真了不起!大家回忆起来了吗?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记得,一定行。

师:那我们就试试吧!不过在动手之前,大家要认真地阅读和掌握操作的要领:①选好组长和记录员;②安排好摸球的顺序;③每次只摸出一个球,且要放回袋中,再甩一甩布袋;④每组摸40次。(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生6:一共摸出红球32次,白球8次,所以红球会多些。

生7:我们也认为红球多,因为红球摸出了27次,白球摸出了13次。

生8:我们也认为红球多,因为红球摸出了30次,白球摸出了10次。

师:通过摸球活动推断出红球多、白球少,但这仍然是个推想啊,该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想呢?

生9:打开袋子,看一看、数一数就清楚了。

师:好办法,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生:我们猜对了!(课堂上一片欢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师:如果再继续摸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

教学开始,教师并没有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而是营造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唤醒旧知,增强深入学习的信心,再通过摸一摸、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摸球活动是检验猜想的有效途径。此时的实践操作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实验结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摸球活动的回忆,有助于学生唤醒已有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有能力去操作、去分析、去思考。

3.操作实践应成为学生思维提升的有效载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预设的操作活动应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第一次执教此课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科学预设活动的各个要素,操作探究才会具有较高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使学生快乐学习。第二次执教此课,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要把唤醒认知作为学习的基石,催生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二是要善于引导学习比较,促使学生自觉探究、科学探究;三是要善于对活动进行有效延伸,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他们认知体系的建构。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微学习

一、微课与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首创,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大纲的引导下,以“微教学”为主要驱动力,以课程重难点为中心,以师生高度互动教学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等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图中上半部分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是教师提供的相对静态型的技术化资源;图中下半部分的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是微课在组织微课教学活动和应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智慧型资源。对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微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制作,轻内容

优质高效的微视频是高职院校微课建设的基础,教师要有较熟练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微课教学资源的核心是“短小精准”的微视频,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地创建教学视频,但现阶段,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微课视频的制作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通常制作一个十分钟左右的视频至少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有些老师反映说要花上三天的时间才能做出一个较精致的微视频。因此,教师的大部分精力被消耗在视频制作上,而分散了对于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2.重建设,轻使用

微课作为区域教育资源的一个新趋势,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积累的阶段,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微课资源,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但是随着新的微课的不断开发与拓展,如何整合和利用已开发的微课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新的微课资源和老的微课资源大多相对孤立分散、互不相连。而且目前微微课主要应用于不同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观摩和学习,使用随意,缺乏理论和方法指导;由于微课的应用主要以教师为主,使用仅仅局限于教师之间,对学生的启迪和帮助不是很大,利用效率不够理想。因此,提高微课的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

3.重课内,轻课外

微课教学采用了多种的新媒体教学形式,如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的内容直观形象。但如果仅仅使用其代替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反而因其缺乏互动而使得学生不愿思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学生不再注重内涵的理解,而更关注形式的欣赏和知识的记忆。因此,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进行微课视频的播放,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

三、完善“微课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1.形成专业的技术团队

要加工出画面清晰、音质优美的微视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提升视频拍摄、录制、剪辑与加工等技能;第二,由各高职院校提供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让教师快速掌握简便易用的视频制作技术;第三,由专业教师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微课视频的创建:专业教师提供微课的教学主题、细化知识点、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并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则完成微课视频的拍摄、录制及视频的后期编辑与加工;第四,通常视频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微视频质量的高低,除了依赖微课制作者的视频编辑处理水平,还与硬件条件极为相关,建议由学校统一提供录制微课用的硬件设备或专用教室。

2.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融合

“微课”教学模式属于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是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和发展,传统多媒体教学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微课”教学模式更多的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的专项解析和探讨,使课程教学能够突出重点,加强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建议“微课”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而是只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开发有针对性的“微课”片段。“微课”教学模式需要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引入翻转课堂

在微课学习之后,翻转课堂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在独立学习微课之后,以独立、协作或者集体学习的方式完成预设任务,并梳理问题和困惑,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决策,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小组的讨论、协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及困惑。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交流的深度比传统课堂更为深入,学生暴露的问题也更彻底,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理解的反而更加透彻。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论有多精彩,都与现场教学有一定的距离感,它缺少了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的氛围。微课教学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微课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前预习及课中知识点的归纳与提炼,也可以在课程的结尾采用交互式的微课程来实现巩固学习知识的目的。

四、结语

在推进课改、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渐被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所替代,新的教学方式更加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那么,微课的设计理念及制作形式也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微课教学是教学改革和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需求的产物,在传统的教学中,应将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从而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袁小红.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学,2011,(9)

[4]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

[5]李俊.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初探[J].科技视界,2013,(24)

作者简介: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86-03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省汶川为震中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已经超越了中国解放后有史以来的震级最大的唐山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数万人伤亡。地震发生之时,正是学校上课时间,由于校舍倒塌,学生伤亡惨重,有19065名学生遇难。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3月20日14点48分,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交界发生4.3级地震,长春市的一些学校、幼儿园在地震发生时及时把学生、孩子们疏散。

二、微格教学、体育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微格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爱伦博士(D・Anen)和他的同事伊芙(Eve)1963年提出创立。是通过缩减的教学实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它以少数学生(通常师范生或教师扮演这种角色)组成的班级(称微格教学班)为教学对象,在短时间内练习某种教学技能的小型教学课,故称微格教学”。它的特点是:授课时间短(10-15分钟);教学内容单一,只教一两个概念或具体内容;训练目标单一,只培训一、两种教学技能;学生人数少(10-15人),使被训练者容易掌握、指导者容易评估,便于师范生掌握。在训练过程中,应用现代视听技术进行示范和反馈,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它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传人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70年代传人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地,80年代传人中国、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2.微格教学、体育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微格教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首先引进微格教学用于教育领域的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一些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高等院校。此后,微格教学逐步从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发展到对师范生的培训。目前,微格教学已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

1994年,王皋华出版了《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一书,标志着微格教学首次被引入我国体育教学领域;1999年,张雄安出版了《中学体育微格教学教程》一书,更加系统的完善了微格教学在体育教学实践课中的应用,并且细化了体育教学实践课中所需的教学技能,确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育微格实践课教学模式。

目前能索与“体育微格教学”有关的文献大多对体育教学实践课技能培训的研究,与体育理论教学技能培训相关的文献很少,这是我国体育微格教学模式的缺失。

本研究的体育理论微格教学是指:在采用体育微格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学内容将侧重安排关于营养与健康、体育保健知识、安全常识教育(常用救生方法、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方法,如识别方向、识图、求助等),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生的讲解和直观演示教学技能,向学生普及、传授关于保健、安全方面知识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从课程设置上分析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了体育术科课的微格教学,没有开设理论课的微格教学。在检索相关文献时只检索到:华东师范大学黄超群老师2001年发表在辽宁体育科技的《微格教学与体育教学技能训练》;西安体育学院的万秦华老师2003年发表在《“微格教学”对体育院校学生内堂理论课教学能力的影响》;袁建国2005年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微格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等多篇文献对体育术科课微格教学的相关研究,没有检索到对体育理论课方面的微格教学研究。因此,拟建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体育微格教学课时分出一部分学时给理论课微格教学,重点培养体育师范生的理论知识讲解和演示技能,真正的使理论课微格教学的研究从理论阶段进入实践阶段。

2.从教学资源上分析

在对我国多所高师院校通过网络查询和电话访谈得知:我国很多师范院校都有充沛的理论课微格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微格教学系统。

现代化的微格教学系统是将微格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完全可以为体育理论微格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开设奠定物质基础。

四、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教学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

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目的是为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讲解和直观演示教学能力而设计的,系统训练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备课,同组成员就某一教学片断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然后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行总结,反复观看视频,并对教学情况评议,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因此,根据微格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特点,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理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采取听、看、议、做、评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以微格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作为设计的基本框架,充分考虑理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特点,体现了理论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2.确定并设计教学策略

体育专业理论微格的教学策略除了要考虑一般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程序等策略因素之外,还要具体设计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对象的学习行为,以及如何具体训练讲解、演示对学生关于安全教育(自我保护、自救、互救)、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教学技能,才能促使受培训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受到微观具体的训练。

(1)导入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一般根据“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这两个教学阶段规律展开设计,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地震短片”,目的是让学生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知道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地震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天性引出他们对地震知识的求知欲,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2)讲解、演示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讲解、演示技能的微型课围绕着“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引行为,提供反馈”的教学阶段规律进行教学策略

设计。这时应设置情境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正确逃生、救生?”(自救或互救),先由受训者讲解或者演示正确的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和途径,后指导模拟的学生演示(自救或互救)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些避震的科学常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以便减少对自身的伤害,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懂得珍爱生命,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公民意识。

(3)结束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结束技能的微型课则要进行“评定行为,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的教学活动设计。此环节应由受训者指导模拟的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落实,真正的感受生存教育,用智慧去关爱生命。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专业开展理论微格教学是大势所趋。汶川地震学生的伤亡除了天灾这一不可避免的因素外,还有的就是广大中小学生对安全常识的欠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体育师范生就应该承担起向中小学生推广这类知识的重任,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就可以搭造这个平台。

(2)高校具备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在推广和运用的条件。我国部分学者对理论微格教学有深入详细的研究,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都建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系统,这些都对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在我国推广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3)本研究构建的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训练目标编写教案、确定并设计教学策略、体育理论课微格课教学程序的试行。

2.建议

对微课教学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微课;微课教学;高职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56-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中国已然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等概念的应运而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微课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方式,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对于高职思政课而言,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微课教学模式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为例,针对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几点思考意见,进而为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微课教学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认识误区

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是指通过微课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但是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为主要目的的思政课,具有内容多、体系庞杂、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特定等特点,究竟如何合理并恰当地利用微课教学这一载体,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思政教育者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发现,很多研究者对于思政课微课教学的认识存在诸多偏差和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思政课微课教学作用的界定呈现两极化。其中保守派认为:思政课微课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制作耗时耗力,只是将课堂教学搬到网络上来展示,实则是换汤不换药,基本上不会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其作用微乎其微,因此主张思政课教学不宜采用微课教学的模式。而激进派则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学生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个性化、多渠道的趋势,思政课微课教学将会彻底取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否则思政课教学将会走向死胡同。

2.对思政课微课教学形式的界定呈现三种极端。第一个极端,微课重点在“微”。有人认为微课时长越短越好,5―8分钟为宜,为了达到缩短时长的效果,很多人在录制微课视频时,或是刻意加快语速,或是压缩知识点的内容,或是肆意进行知识点的拆分。在思政课微课教学上,有些教师直接把微课教学界定成名词解释,选择一些小的知识点,比如什么是人生态度、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等。笔者认为这种机械化的处理方式对于思政课这种文科特征的课程却不合适,因其知识点之间关联性较大,这种形式上的“微”并不能达到“短而精”的教学效果,相反还会让学生觉得听不懂、弄不清、悟不透,因为微课不是“压缩饼干”[1],微到极致的做法只会导致形式和内容的脱节,甚至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

第二个极端,微课必须追求动感和唯美。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个读图时代,只有图片和视频才会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因此微课应该以精美的动画为主,把每一集微课都打造成美国大片的既视感。另外,为了达到唯美的效果,把微课打造成“无生”的教师个人脱口秀,围绕一个知识点,声、光、电、字幕等现代技术手段一应俱全,把教师授课转化成舞台表演,通过反复录制和后期剪辑,使得每一句话都呈现出美感。但是笔者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资源和载体,是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辅助工具,任何一门课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对于思政课而言,对教学情感目标达成的要求远远高于对知识目标达成的要求,教育的目的重在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修身和践行的目的。

第三种极端,微课教学就是微型纪录片。有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低成本、高产出的思政课微课,最便捷的方式就是ppt+录屏软件,教师只需提前撰写好微课脚本,制作好精美的PPT,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变身成纪录片解说员,用标准的普通话完成脚本的朗诵即可,但是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微课并不是要打造成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而是要打造成受学生喜爱的课程,相对于精美的PPT和标准的普通话,学生更需要教师通过视频传达出的激情与热情,思政课的教学,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调动学生行动力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与建议

鉴于思政课微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认识误区,笔者认为提高思修课微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选择合适的微课教学内容。好的微课内容一定是既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因此思修课微课教学的内容可以选择独立的知识点和主题鲜明的重难点,将其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选择有实际讨论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话题,以“思修课”中“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这一专题为例,可以将微课设计成:《中国式过马路引发的思考》,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

作为一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修身课,面对一些负面的社会舆论,诸如:拼学历不如拼老爹;学得好,不如嫁得好;高职生没前途等,可以借助系列专题微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究“大道理”,力拔“思想霾”,比如设计《不拼爹我们还可以拼什么》、《给现实加一点理想》、《高职生有前途吗?》等微课,直面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内心的困惑,很多道理就在师生情理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悄然入脑入心。

2.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鉴于思修课教材的编写倾向于理论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但是却相对缺乏针对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在思修课微课教学中,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尤为重要。以“思修课”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这一知识点为例,笔者在制作这一专题的微课时,就是从教学体系的内容出发,把题目定为:“什么叫幸福人生”,将微课教学的类型界定为启发型和提问式微课,6分46秒的视频,重在引出幸福人生这一概念,视频中教师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社会名人对幸福人生的理解,意在启发学生对幸福人生的思考。课后,通过调查,学生对于该微课视频的内容表示很感兴趣,对于问题的设计新颖、开放,为学生大开脑洞提供了很好的引子。

3.践行工匠精神,力求在微课制作中实现精益求精。微课视频的制作是否精美,直接影响到其传播效果和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和技术,尽可能使视频足够清晰、声音足够清楚、剪辑足够精细、画面足够精致、场景足够真实。

思政课系列微课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仅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专业的团队通力合作,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微课制作水平。第一,在选题上,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讨,构建微课教学体系,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分工合作,为微课录制做好前期准备。第二,在教学设计、课件的制作和视频剪辑方面,可以请本学科设计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负责完成,必要时,可以对老师们进行视频制作技术专业培训,或邀请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的成员加入团队。第三,教学脚本的撰写可以由文采较好的老师来担纲,录音部分可以由普通话标准、富有激情的老师来负责。只有这样,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完成每一个微课视频的制作,才能使思政课微课教学收到期待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