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素养;青少年

网络让生活更美好,网上冲浪成为许多人喜爱的工作和休闲方式。在政治领域,网络使老百姓对政府的监督有了新的手段,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政府管理方式、民主运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经济领域,网络使我们的产品和信息的交流变得没有了障碍,使交易变得更加轻松;在知识领域,人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网络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比如,有的人玩游戏很方便,交友很方便,查资料很方便,网络确实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不掌握网络工具也能生活,但是,如果掌握了这个工具,将使你的生活更为便利、丰富,使你获得更多的能力。青少年应该充分重视并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努力掌握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优化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

网络不是纯净的空间,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不能把网络当成灵丹妙药,也不必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怎么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呢?

对青少年来说,应重视对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虽然信息技术是副科,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学习,应该掌握。

把互联网当“教师”。互联网可以无师自通,通过自我摸索学会使用。在网络这本“大百科全书”中,有大量网络应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青少年可以上网查找学习资料,让网络当“教师”,教会自己应用网络。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2

关键词:网络社会; 生活方式; 教育养成; 正向导引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0-4930-02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Strategy for Network Society Lifestyle of Adolescent

ZHAO Li-ping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Jilin Railway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00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key elements and Health-oriented to network society lifestyle for youth Groups, discussing management framework and maturity assessment model based on health level, and from a green and civiliz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viewpoint, the education path and guidance policy for health network society lifestyle is proposed.

Key words: Network society; Lifestyle; Literacy Education; Positive Guidance

1 问题提出

网络社会的建构已经遍及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教育知识增长的关键时期,网络空间的复杂性、虚拟性和非稳态特征所导致的网络依赖等负面行为给青少年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1]。面向青少年参与网络社会化进程的导向和归宿,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建立一条促进网络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科学文明、自我约束的健康发展之路[2]。

当前针对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多从思想政治纠偏、道德伦理教化、网络犯罪预防等纠正措施方面加以实践[3]。这种从社会学视角提出的网络时代内容监管研究视角,存在参与网络社会化青少年的限制应用和可观察性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不确定性问题。因此,综合考虑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坚持正面看待问题和进行积极思考的价值取向,客观地看待网络生活方式对正常青少年心理行为影响。通过引入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健康度评估,使教育建立在正向导引基础之上,促进家庭管理、学校教育和社会规范的认知统一。

2 评估体系

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正向教育导引策略依赖于健康度视域的测评体系,因而引入一种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健康度的概念――在平均社会可接受的道德、法律、经济约束下,正常使用网络媒介参与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个人或群体行为后果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满意程度,反映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对于社会要求的遵从性和网络空间环境的适应性。

综合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定义和描述维度分析,形成如图1所示“社会价值导向的网络行为能力养成” 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健康度管理框架,为构建健康网络生活提供问题解决模型。该框架基于健康网络生活目标定位,以“社会导向行为价值”和“网络群体行为能力”为支柱,通过“动机与意愿”导引和“经济与应用”规范,驱动青少年群体参与网络生活的层次的价值增长,强调社会导向行为价值的道德和精神约束对促进青少年与网络和谐的“网络群体行为能力”积极作用,并指明从“动机、意愿、经济、应用”视角的健康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导引方向。

网络生活的健康度体现青少年网络社会化的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成熟度,主要包括积

极的网络辨识能力、高效的网络运用能力、文明的网络生活习惯和向上的网络参与情趣。通过对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活动特点、行为习惯和参与程度的聚类分析,并定义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制约的成熟度(健康度)等级,将有助于为引导青少年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积极网络交往、树立健康网络社会生活理念找到正确途径。

基于网络生活方式的“活动属性”、“内在逻辑”和“行为表现”三个层面,对“个体特征、社会差异、使用目的、参与层次、介入程度、网络认知、网络行为”七个因素进行“意愿、动机、经济、应用”的相关性分析,从而构建了如表1所示包含“初始、认知、控制、优化”的“青少年网络生活健康度”四级成熟度评价体系,并给出了综合教育导引、内容建设和素质养成的健康策略。

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空间环境和内容提供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确保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念为社会接受和认同,并青少年成长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对于青少年群体网络生活健康的成熟度评估,包括从“初始、认知、控制、优化”的递增等级。参与评测的个人或群体对象,从某一等级的七个因子相关问题回答所集中表现出的网络成熟度水平,来综合衡量所处于和达到的健康度层次。

3 解决方案

健康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是网络信息社会青少年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保证,青少年群体面对网络生活时,所采取的正确态度、自律管理和教育导引,要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之中。根据上述网络社会生活的健康度管理框架,充分考虑网络对象的相关性和成熟度认识,紧密围绕“提升认知,控制行为,导引价值”的网络生活健康度提升理念,面向“绿色网络、教育导引、素质养成”,形成和实施一体化的青少年的健康网络生活解决方案。

3.1 绿色网络

网络的技术性和社会的经济性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两重性,积极和有效地对网络施加技术和风险管理必须从控制互联网的准入门槛和内容控制入手,综合运用健康绿色的上网方式占领网络阵地,提供针对公共网络的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防火墙。

对于占大多数时间在校的青少年群体,其网络介入场所主要是校园网和网吧。因此保持虚拟网络世界中要具有健康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还要依托现有教育网络和校园网的层次化接入控制和统一布局:

1) 加强“阳光工程”、“绿色通道”建设,营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网站、聊天室、论坛、博客等网络载体,形成和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活氛围。

2) 通过先进网络监督管控技术,坚决推广和落实网络实名制,有效屏蔽恶意网站和有害信息,持续净化和规范网络环境和内容提供,严格实施对网吧等公共场所网络监管。

3) 增加对教育网、科研网、校园网等专有网络的设施建设,严控互联接入,尤其是覆盖全部教育系统的校园数字校园,以提高网速和配置,满足青少年不同层次的网络生活需求。

绿色网络是实现青少年网络社会行为社会控制的目标和有效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和行为秩序以及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一措施的实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

3.2 教育导引

正确引导青少年参与健康网络生活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建立在疏导基础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管控。在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网络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创新的学习发展意识、正常的网络心理意识、信息的知识整合意思、文明的价值观和法制意识、开发的团地协作意识,以此促进网络时代的多元化教育目标达成。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数字平台阵地和教学资源,实施网络学习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教育导引的轨道:

1) 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或概论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青少年对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积极认识,重点锻炼他们的网络信息使用和鉴别能力,强化网络工作场景下的工具手段职能,培育学生的网络规则遵从意识和网络素养,以系统提升网络生活品质。

2) 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和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和交互学习,收集青少年个体网络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的有意识、有目的整合。据此开展多种同伴互助活动,实现知识的共享管理,促使不同需求学生都能获取知识,实现专业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 正向心理意识疏导: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应该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感。学校和家长及时掌握与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力和对不良事物的抵制力,寻找满足需要的正确途径所在,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

4) 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工作阵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面澄清网络利害关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高校网络阵地,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以规避错误思潮生活方式影响。

3.3 素质养成

网络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提升,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使其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应用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的理解和遵从[4]。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素质养成教育是应对网络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

1) 教育青少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和凝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和谐网络生活的辨别能力,以建立科学的网络观――基于网络繁荣主流文化武装青少年思想,依托网络环境实施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运用和评价信息网络,并用以调节自己的网络行为。

2) 强化网络社会的知识学习和信息共享本位,显示化其工具性的系统属性,重点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理解的综合运用技能。通过组织网络创新性教学活动来提升创造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参加网络生活和改善网络生活质量和效果。

3) 面向学生、家庭和社会普及以认识网络为主的知识教育,学会正确认识网络本质特征和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加强以运用网络为主的技术教育,锻炼学生正确操作网络信息、参与网络交流、管理网络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的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青少年的网络素质养成不是一个自发自觉的过程,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一道努力和形成合力,突出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在整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深化科学的网络观树立和网络素养教育,重视自我管理和规范约束,积极健康理性地面对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实现网络社会化进程的适应性转变。

树立科学发展的网络教育观,引导青少年健康网络生活需要“绿色网络+教育导引+素质养成”的组合应用,因而必然是一个全社会层面的系统教育工程。在实际使用时要结合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和细分的网络行为加以灵活处理――在准确把握青少年网络生活现状基础上,从成熟度评价出发全面分析他们的心理行为、思考模式,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导引选择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并以新的评估不断促进这一循环的持续优化。

4 结论建议

该文综合成熟度模型和网络观教育,考察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期望,分析和形成对应网络生活健康度评估体系。通过提出以健康度管理框架为指南和依托成熟度评估反馈的网络生活方式构建的正向教育与主动导引相结合策略,对问题解决模型、评估方法和实施方案进行整合,丰富了对于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构建的策略优化和路径选择。

网络社会空间是青少年学习和参与社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建设,需要针对共性和重要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与时俱进地开拓和探索实效性的方法手段,综合制度建设、风险治理、素养教育,教育和导引青少年群体以积极向上的网络观健康、智慧地参与网络社会生活并从中获取成长收益。

参考文献:

[1] 黄少华. 网络空间的社会学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王迎春. 试论大学生健康网络主体的塑造[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7).

[3] 岳慧, 曹银忠.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综述[J]. 传承,2010(4).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3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

网络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开放性、全方位的“虚拟社会”,使它不仅成为一个技术平台,还是一个思想阵地,对青少年的德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网络环境下,又该如何来进行青少年的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努力探索网络道德教育之法

网络环境下,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德育的特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适应时代,规范网络行为。

(1)教育者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网络素养。我们必须阻止学生“触网”的做法。唯有掌握了网络工具,与之共鸣,才能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指导。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必须做好网络道德的模范,保证对青少年的正面导向作用。

(2)向青少年推荐学习型、成长型网站。老师的引导对是非分辨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尤为重要。正如有些家长说的:“如果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浏览。他们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3)引导青少年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我们应该主动出击,鼓励、指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资源,自己设计个性化的空间、制作网页或网站。通过青少年的主动学习和体验,培养信息采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坚持传统与时代结合,不断充实网络道德教育之内容

有人说,网络时代下课堂上的品德养成教育没那么重要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当下更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加强品德教育,并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使青少年从内心架构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何谓网络道德?说白了,就是人们日常的品行在网络世界的表现。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终归是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有益的网络资源,不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

(1)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充实认知内容,提高认知能力。应该完全把青少年放在教育的主置,因材施教。教育者需要摆正心态,从施教者转换成引导者,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判断能力、价值观和欣赏品位,加强法纪教育和网络责任感的培养。使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2)培养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网络道德教育终究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使他们能自学、自护、自辨、自制。

(3)加强信息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我们应该整合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增加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预防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

三、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完善网络道德教育之途径

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教育是来自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条件下的观察与体验。养成教育应重视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个体需要,设计开展体验活动,使体验活动更具感染力与活力。

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争创校园之星”体验教育,将青少年置身于活生生的实践中,创设情境,强化体验环节,充分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达到情境交融,使之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以情养行,激发道德行为的心理自觉。

(1)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氛围。充分利用校讯通、校园网站、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宣传“创星”活动的意义,明确其必要性,为实施体验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2)举行体验课题设计比赛。学生们人人设计课题,在家、在校、在社会、在网络、在自然界体验。我们要求每个人结合“创星”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选题,自由设计。

(3)人人实践,不断体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大自然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体验培养能力,学习和获取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4)展示成果,表彰奖励。活动尾声,要求召开“创星”成果汇报会,各中队派代表汇报活动中的感想、成果和教训,展示其中的收获。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下,我们要主动变堵为导,刻苦学习网络知识,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学习网络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谭兰.《网络时代青少年品德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2]周立新.《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3]陈海春.《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4

苏令银(上海师范大学学院)

赛博空间本质上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空间的拓展,而非离开人的存在的独立世界。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具有物质性、符号化和人机互动性的特征,其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祛魅的道德启蒙过程。当前对赛博空间的道德认识并没有突破传统理性的藩篱。因而,关注“当下”的物质生活实践、祛除传统理性对赛博空间的道德遮蔽、实现主体的道德自律就成为赛博空间道德实践的基本路向。这将有助于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回归其自身,为赛博空间道德实践走出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约9600字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陈正辉(南京师范大学广告学系)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文章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约8000字

青少年网络行为导向探析

  ――基于网络空间的社会性视角

王玉娥(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代金平(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编辑部)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且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概念。作为一种新的行为场域,网络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丰富性、平等性、去抑制性、超时空性等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和行为具有双重影响。为此,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网络观;其次,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合理干预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第三,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强化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制度规范和道德伦理规范,营造良好网络氛围;第四,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对网络空间依法进行科学管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约6400字

中美学校的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

陆伟华(广西大学图书馆)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5

《网络与道德》是浙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十一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网上搜索,进一步巩固搜索引擎的使用。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注意网络使用的文明。以往的信息技术科教学都是一种信息技术操作学习课,在从课堂中体会正确使用计算机来达到新课程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体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观,本节课我整合了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本身信息硬件的使用,从正面上引导学生了解利用网络学生的优势,从方面上教育学生不正当的使用网络给人带来的弊端,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道德观的教育。本人在学校的多媒体机房上了这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案例过程

1. 课堂导航、畅所欲言

课前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通过主页的导航图片和一些跳动的“文明上网,做个文明小网民”的字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网络与道德本节课的情趣,然后我引导学生单击课堂导航栏目去浏览本节课学习任务。学生了解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开始通过“你喜欢上网吗?”这个话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讨论。学生单击畅所欲言栏目中的第一题BBS链接就可以进行讨论。我给学生3分钟时间到课堂BBS上留言讨论,学生互相查看别人发表的言论,随时进行评论。最后我对同学们发表的言论进行了总结,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喜欢上网这个观点。那么我就顺利成章的进入课堂第二个讨论话题,“你老师和家长对你的上网持何种态度?”。

2. 案例聚焦、引发思考

通过第一环节BBS的讨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长和老师都持有一定限制这

时候我反问学生,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美好的网络家长和老师持有一定得限制呢?学生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这时我引导学生开始点击案例聚焦栏目,然后去阅读案例一。5分钟之后学生开始被案例里的内容引发思考,这时我就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学生都总结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这时,我开始给学生讲解网络对学生的思想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3. 知识乐园、开动脑筋

通过案例分析之后,学生开始了解青少年网瘾的危害,那么对于我们国家对青少年的上网又是如何引导的呢?这时候根据我的提示,学生开始单击知识乐园栏目学习《全年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究竟哪些信息属于“不良信息”,哪些行为属于“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呢?学生单击开动脑筋,进入BBS讨论这个话题。 学生了解了网络文明公约之后,我要求学生在此进入案例聚焦栏目阅读案例二和案例三。通过案例二,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黑客给网络安全带来的隐患违背了网络文明公约中破坏网络安全的约定,从而加深同学们心中注重网络安全的意识。通过案例三的阅读,学生开始了解了案例中侵犯知识产权,究竟知识产权的内容是什么呢,我指导学生去阅读知识乐园中的知识产权部分。

4. 文明之星评选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文明之星栏目的提示,进入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初中信

息技术论坛进行文明之星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全班的同学中评选出3名在他心目中的文明之星,然后让获奖同学发表获奖感言。

5. 温馨提示、课堂小结

课堂最后3分钟我开始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我点击温馨提示栏目,这时弹出

一个网络温馨提示网页,我让学生一起来阅读网页中的两句话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这时我考试领读喊出我们心中的目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争当文明小网民。明明白白上网、健健康康上网、快快乐乐、开开心心下网,清清爽爽共度网络好时光!,

三:案例反思

本堂课通过整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再结果信息技术课本身论坛讨论的特点,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案例阅读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节课是一节网络与道德的教育课,在本案例的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阅读案例,然后引发思考,通过自己分析案例中发生悲剧的原因,然后教师再引入课堂内容起到恰到好处的教学效果。例如:本节课中案例一学生张某因网络成瘾最后跳楼自杀的事件。学生阅读后就会有很多思考,然后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上台发表见解,引入《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去。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传统的信息教学就是让学生直接阅读这些知识点,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合教学,对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起到促进作用。

本节课是让学生树立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明白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新课程中要求关注参与信息活动时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并在一定的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实现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问题的解决。本节课通过运用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方法,让学生去分析案例,然后引入课堂网络道德知识,学生记忆深刻。例如:学生阅读了案例一后,纷纷在BBS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多学生认为网络的快速普遍发展对青少年的心灵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这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网络的危害,问且无形中也树立了文明上网的意识。

3、起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建立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创建的协助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由“向教师学”转变成“和教师一起学”。这节课我深刻的体会,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主要的方面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主的学习,根据问题自己进行学习,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让学生阅读案例然后思考讨论,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讨。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6

关键词: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教育策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94-03

1 背景概述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进程深刻地塑造着传统文化的网络特征,尤其是给青少年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网络文化形态的开放、动态和虚拟性,将传统的接受式求知扩展为体验式的网络学习,促进了主动参与的认知拓展;也吸引学生远离课堂教学,造成正规学习质量弱化和心理、道德、法律等负向影响。结合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特征[1],该文从“网络文化教育”的视角,将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教育”联系起来,系统考察和剖析青少年面向“网络文化教育”的健康成长引导策略。

2 网络文化观与网络文化教育创新

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和发展繁荣,带给青少年更为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开拓了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知视野。处于成长时期的广大在校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辨别力和自控力不足导致的网络行为失范。在青少年中倡导积极的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形成净化网络环境和良好个人心理,从而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下通过探究正确网络观内涵与教育创新机制,为网络文化教育有序发展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方法指南。

2.1 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

网络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参照,又是依托网络环境的物理重构。网络文化观是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范畴的作用表述,指人们对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2],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体现了特定群体和个体针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也即现有网络社会规范下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倾向。青少年由于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差异,网络文化观上必然体现出不同特征。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该是利用网络文化增强知识理解、拓展思维视野,促进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价值趋同。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遵从传统文化价值,注重网络参与的氛围和谐、道德规范和法律合规。

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是网络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的整体认识和外在行为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导向。要求个体和群体的信仰、理想、精神、道德、心理,在自然状态中体现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理性遵从——将网络看成现实社会延伸,遵从其技术工具性、资源平台性、知识教育性的本质约束。网络文化观作为一种在网络文化视野下所体现出的认知观,针对青少年则要求“文化先进、主题和谐、科学发展、重点管控”,从而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群体参与和个体介入目标,确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衡量准则,不断规范和引导积极创新的网络文化教育取向。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可以帮助青少年对齐学习成长的目标期望,依托网络文化教育聚焦知识学习的主航道,促进求知欲提升和价值观养成。

2.2 积极创新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驱动的教育传播及传统教育的网络延伸。首先,教育作为传播网络文化的重要途径,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其次,网络文化结构制约着教育方法的选择路径,从不同层面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过程和效果施加影响。当前网络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是除了先进网络技术引入之外,部分领域还局限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层面。需要通过实施符合学科特点的网络学习模式创新以拓展全方位的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差异性,要求网络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自由与社会责任并挖掘网络知识获取的工具优势,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群体教育成功。以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为指导,实现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方式融合,必须抓住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能力养成主线,充分整合现代教育的网络技术、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心理疏导等教育手段,开放宽容地适应网络文化教育挑战。

3 网络文化教育机制及其基本原则

推动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以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协调传统与网络文化教育中的能动要素和发挥教育功能整合的积极优势。

3.1 网络文化教育作用机制

网络文化教育是运用教育和文化传播理念,以网络环境和社会空间为载体,突出社会核

心价值主导、文化知识传承、主体强势参与、双向互动交互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传递、传播和促进文化演进,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传承完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必然体现文化的要求。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作用机制参见图1所示的描述:

1) 学习成长是网络文化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的特定群体,其网络生活基调体现为“知识获取为主、其它参与为辅”,正是繁荣网络文化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依赖于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知识引领及校园文化主阵地坚守。

2) 网络文化教育必须与教育方针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网络的虚拟、开放、自主特征,使网络学习动机和知识获取有别于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理性求实态度、内容取精思维、整合创新能力,必须确保网络资源组织和知识内容协调一致。

3) 始终坚持教育功能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长效作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和知识管理革新推进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化可能。从网络学习本体演进到更高层面的表达参与,需强化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导引,以实践网络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遵从统一。

4) 充分发挥广大青少年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优势: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技能不仅要提供内容健康繁荣的知识资源,更要激发青少年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文化教育协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5) 实现网络文化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机融合:网络信息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知识源泉和安全网络生活环境,提升网络资源内容建设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健康网络文化素质养成。

3.2 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

3.2.1 教育主导与文化多样性结合

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文化教改,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和人文精神有序融入现代教育全过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呼唤教育的主导性以坚持正确方向并带动健康发展。知识获取为主的网络文化教育要面向教育主导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挑战,以网络文化繁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2.2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网络文化教育强调个体参与,更追求学习者协同。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学习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前提。融合网络教育时代性和社会文化传统性,网络文化教育要坚持科学素养成与人文精神同步发展。体现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强化自由兼容人文精神哺育,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环境,促进青少年求知激励、学习成长、情感向上与和谐发展。

3.2.3 网络文化与传统教育的渗透

网络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延伸,其层次、对象、目的、手段上存在互补渗透。网络文化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协同规范以达成学习自律,采取适当形式加强传统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健康心理等教育形式的改革,并与网络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有机融合,更能体现出网络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综合促进作用。

4 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成长的核心在于健康地参与网络社会化进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扎根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积极向上网络文化观和教育原则,提供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路径[3]。青少年面对网络生活时的正确认识和理智行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结果[4],网络文化教育体现出其“提升认知,控制行为,导引方向”价值。

4.1 绿色文明与阳光和谐网络构建

以控制网络准入和内容繁荣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提供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时代防火墙。绿色网络是实现网络行为控制的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及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

保持虚拟网络世界的健康秩序必须繁荣现有教育网络和校园网建设——强化“阳光工程”、“绿色通道”,营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网络氛围。通过网络监管技术落实网络实名制,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和规范内容提供,形成覆盖全部教育系统的一体化数字校园,满足不同层次的网络文化教育需求。

4.2 健康网络文化教育正向导引

青少年参与网络生活时所需要的创新学习意识、正常心理认知、知识整合思维、文明价值观念、开放协作精神,依赖于网络学习聚焦以处于教育导引的受控轨道:

1)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对网络学习的工具职能的积极认识,重点提升青少年的网络信息鉴别和网络规范遵从意识。

2)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学习,兼顾青个体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整合的知识共享,促使不同需求学生以知识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正向心理意识疏导:学习生活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及时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以培养健康向上心理思维。

4)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教育平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健康文化占领教育阵地,增强政治鉴别力,规避错误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向影响。

4.3 网络文化的青少年素质养成

网络素养是指综合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意识观念的一致性和道德法规的遵从性。网络文化教育背景下的素质养成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通过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传统主流文化精神,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运用网络,实现网络行为自我调节和辨识能力提升。2)强化网络学习和信息共享的工具属性,重点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理解的综合运用技能。通过网络文化教育创新促使青少年有效参加网络生活和改善教育质量效果。3)面向学生、家庭和社会普及网络文化教育,锻炼青少年正确操作网络信息、介入网络交流、维护网络纯净的运用能力,促进正确认识网络本质和理性地参与。

5 主要结论

针对网络社会青少年健康成长挑战,该文聚焦网络文化教育总体要求,提出了以正确网络文化观指导的教育作用机制、基本原则,归纳网络学习和素质养成的教育策略,强化网络文化教育的内容整合导引,对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共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必须重视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向引领和主导作用。2)促进青少年成长要切实做好以健康网络观为指南的教育导引工作。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引导他们聚焦学习成长,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处于健康成长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 赵丽萍.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J].学理论,2011,7(21).

[2] 潘勇,李霞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观 [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