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进步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进步背景范文1
关键词:生产设备;物化性技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
0、引言
战后日本为何迅速的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科技强国,流行于日本产业间的“投资呼唤投资”或许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由于受到战争破坏,战后日本经济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随之即显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受此影响,其设备投资亦迅速形成急剧扩大的态势,并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设备投资。由于上述两次的支撑和推动,日本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也达到了19.3%的高水平。日本产业投资总额由6765亿日元猛增长到21.7万亿日元,增长达31.2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1.3%;从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看,在1955-1973年平均也高达18.0%,其中1961年、1962年、1969年和1970年更分别高达21.4%、20.0%、21 1%和20.1%。这也使日本经济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一大奇迹”。高速增长的一个时期,为世界所公认的。并且从50年代以引进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企业技术研发热潮向以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发展,促使60年代出现了战后的第二次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并最终使70年代成为日本在技术上赶超欧美国家的分水岭,促成以发展有独创性的技术为目标,形成了战后第三次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自此战后经济科技遭受重创的日本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迅速发展,而日本大型企业的技术力量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这不能不说生产设备投资在恢复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及科技水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
1、生产设备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生产设备是生产要素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物化性资本,同时也是物化性技术,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物化性技术进步(ETC)思想最早由Solow(1960)提出,“正如蒸汽机物化有蒸汽动力这一新概念一样,许多发明是需要物化到新的耐用设备中去才能发挥作用的”,设备资本通常能物化最新的技术进步成果。物化性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品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不同时期投资的资本品不再是同质的,“每一个资本品都物化了它建造之时的最新技术”(Phelps,1962),较时新的机器比“旧”机器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伴随大量新的设备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的速率将加快。技术的力量传导到经济活动中去,并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这实际上也说明生产设备投资对经济活动及技术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生产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宏观经济领域,投资与增长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投资一般包括房地产投资和生产设备投资,其中生产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长是持续性的,这不仅在于投资生产设备一次性需求所拉动的各产业链条的供给的增加,还在于投资生产设备的企业生产效率、生产能力的提高,在生产更多产品增加产品供给的同时又促进了本部门企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增加,进而扩大需求,共同进入到经济循环当中,因此生产设备投资是有一定乘数效应的。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所熟知的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模型的数学表达:
k'=sf(k)一(n+8)k
公式对应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一资本广化
当k=0时,实现稳态,经济随劳动人口的速度n相同的速率增长。在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最基础的一个假设是经济社会的总资本存量存在于总人口生产与消费的循环活动中,因此即使在经济均衡增长的情况下也是生产与消费的均衡状态。但由于市场失灵及宏观政策手段调节的滞后性必然会使得新兴经济体存在生产不足与消费不足并存的低层经济循环的均衡状态。经济学的总量分析表明,设备投资的扩大及其结构的不断优化显示出供给扩大、需求扩张、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多方面的积极效果.对经济增长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生产设备投资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但这一影响是间接的,生产设备物化有技术的资本,生产设备投资带动的是对生产设备的需求,当物化有先进技术的生产设备需求增加时,相应的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也增加了,因此,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投资的需求方。当物化有先进技术的生产设备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后,使得企业生产能力及水平高于原有水平,进而会促进企业在产品及工艺上的创新满足下游市场需求。归根结底生产设备物化的先进技术是以企业需求和产业链下游需求为导向的,但作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方,生产设备投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生产设备投资是经济生产中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经之路,而先进高效率的生产设备制造能力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投资风险及涯没成本。这是由于在经济生产活动中,设备投资占据资本投资的主要位置,当一个国家制造生产设备的能力越高效,生产设备含有技术越先进,将越有利于提高一个国家企业进入相关产业领域的生产地位。因此在生产设备投资中,作为一种国家保护政策,应侧重发展本国的制造生产设备的能力上。
2、我国生产设备投资现状及经济增长制约问题所在
中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年,经济与科技水平取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得到改善。然而中国在一些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我国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都是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而我国的生产设备投资水平及我国生产设备制造水平如何呢?
以下结合200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及中国人民银行对黑龙江省、河北省和山东省企业生产设备投资抽样统计数据来了解我国设备投资现状。由于黑龙江省、河北省和山东省GDP水平分别位于我国各省GDP排名的第14位、第6位和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排我国各省的第20位、第7位和第1位,同时2006年三省投资额均稳定增长,因此对三省的生产设备投资现状可以作为我国目前生产设备投资现状的一个主要代表。
对黑龙江省、河北省和山东省企业分别选取120户、200户和150户样本,样本的选择兼顾了行业分布和企业规模不同。调查显示,黑龙江省2006年企业购置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分别是国际先 进水平占19%,国内先进水平占62%,国内一般水平占19%。其中购置国产设备的企业占52.7%,购买进口、国产设备均有的占40.5%,完全购买进口设备的占5.4%,1.4%自制设备;河北省2006年企业购置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分别是国际先进水平占8.1%,国内先进水平占70.4%,国内一般水平占21.5%。其中购置国产设备占71.0%,进口设备占22.0%,自制设备占7%;山东省2006年企业购置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分别是国际先进水平占15.5%,国内先进水平占62.8%,国内一般水平占21.7%(设备产地未做统计)。
我国生产设备投资增长虽然随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稳步提高,但是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
(1)在购置设备中约有80%左右的技术水平还处于国内先进或一般的水平,而我国目前的先进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是有断层的。在某些领域科技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至少在20年。我们知道随着国际间科技创新领域竞争的加剧,使得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的缩短,而我国目前企业生产水平仍处于落后的技术生命周期中,说明我国科技水平的竞争并不是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可能的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仍以粗放式竞争发展:
(2)在购置设备中企业购置设备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5%左右,企业购置设备产地中引进国外设备占总额的20%左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购置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绝大部分是进口国外的,而非国内设备制造商供应。在国外,政府在产业政策上仍强调国家战略思想,其中对国内各产业供应链的保护是重中之重,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技术的供应链全部或者大部分已经丧失,我国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严重依赖于国外,产业安全得不到根本的保障。
同时,从投资方向上看,我国生产设备投资还处于较低水平,房地产投资占主要投资主题。在投资活动中,房地产投资是一种消费性投资而非生产经营性投资,是现有经济资本存量内的消费转嫁及对未来经济资本存量的消费转嫁,不属于资本深化及资本广化的范畴,因此房地产投资多带动的是外生经济增长而非内生经济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2006年我国建筑工程安装项目下的投资额分别是28091.3亿元、36519.2亿元、46154.1亿元和57099.4亿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61.3%、61.9%、61.5%和61.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8%、22.9%、25%和27%。2003-2006年我国设备工具器具购置项投资总额分别是9300.7亿元、12681.9亿元、16527.0亿元和20397.6亿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20.3%、21.1%、21.9%和0 21.8%,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9%、7.8%、8.9%和9.6%o
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高增长一方面说明我国拥有极强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中城乡二元经济分化日趋加剧,资本大量集中于城市,必然造成物价的持续上涨,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急剧升温,使得投资方向的指向偏离我国长远经济规划的目标,市场的调节失灵使得房地产泡沫及风险日益严重。
综上,对比日本战后迅速崛起时投资生产设备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生产设备投资总量严重不足,造成了我国目前粗放型增长,产业结构转化动力不足,资本的深化与广化受到了极大制约,使我国人均GDP增长缓慢,经济增长难以有质上的飞跃。而由于生产设备需求少、需求技术水平不高并且高新技术生产设备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需求,使企业投资研发高新技术风险趋高,企业投资高新技术研发总量远低于国外水平,致使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实力得不到质的提高。
3、建议与看法
3.1政府应给予投资含有国际先进生产设备的企业以优惠政策与补贴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是逐利的过程,对于生产设备的投资必将带来一定的淹没成本,从而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使企业投资趋于短视。因此给予企业必要的政策倾斜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生产设备投资的积极性。
3.2积极引导企业生产设备投资的地区指向
应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及乡镇地区的投资力度,从而提高农村劳动人口向非农劳动人口转化,切实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国民收入差距,有利于国内经济循环向高层次转化。
3.3积极引导企业生产设备投资的行业指向
投资于乡镇的生产设备所属行业应向有利于发挥当地地区优势,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行业发展,切实提高企业盈利和员工收入。
3.4政府应给予生产设备制造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扶植,使其参与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设备制造业的竞争中去,同时政府也应鼓励投资生产设备的企业购买本国制造生产设备。从而促使国内对科技研发的力度,根本上提高我国科技水平。
4、结束语
美国、加拿大等未受到战争损失的发达经济大国战后保持了完整的经济体系和领先优势,属于经济的开拓发展进程,需要一种合理良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科技进步模式。反观日本,虽然进入90年代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的状况,经济增长模式出现偏失,但这也正是由追赶发展进程向开拓发展进程转化的过程。就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状况来说应和战后日本相似,同属于追赶发展进程,因此不应过分强调属于开拓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模式。
科技进步背景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还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及时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这关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的完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期从测算的结果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思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在深入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和参考文献,通过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量化的指标了解、评价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态和走势。以期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有效的发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文对查阅的数据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然后对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一)理论依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界定和测算还有争论,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之上的。增长速度方程是C-D函数的微分表达式,其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他方法测算各投入要速度生产弹性系数,目前各投入要素弹性的确定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弹性值(回归系数),不失为较适宜的一种方法。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索洛余值法。根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将其分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播种面积,这样有如下增长速度方程:
a=(Yt-Y0)/Y0-α(Kt-K0)/K0-β(Lt-L0)/L0-γ(Mt-M0)/M0①
式中:a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t-Y0)/Y0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M0为播种面积增长率。
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Yt、Kt、Lt、Mt分别为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物质费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
即:a=Y/Y0―αK/K0―βL/L0 ―γM/M0②
可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示为:
a=y-αk-βl-γm③
式中,a: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产出的年环比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环比增长速度;l:劳动力的年环比增长速度;m:播种面积的年环比增长速度。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得到以下表达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y*100%④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山东省农业产值增长分析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4.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67.99亿元,其间增加了2.36倍,年均增长率为5.88%。
2、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年鉴数据和回归方程,计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运用Excel软件做回归统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y=0.01826779+0.556572k+0.112791l+2.728173m(山东省“八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843333
回归方程:
y=0.455039+0.657814k-1.05807l+1.010416m(山东省“九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82686
回归方程:
y=0.010657+0.146316k-0.78080l-0.06616m(山东省“十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60651
回归方程:
y=0.01437+0.575422k-0.15101l+0.79819m(山东省1991-2005年)
相关系数:R2=0.950013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和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物质费用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播种面积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79%,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9.0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6.51%,山东省近15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都是靠物质投入的带动来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和播种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35%和-0.11%,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分别是3%和1.32%,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1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17%。科技进步还处于第二位的增长因素,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处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阶段。
但是从各个时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八五”时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居首位。而且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7%,超出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1.64%,表明“八五”期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实现的,是外延式农业增长方式。而在“九五”时期,物质费用的增长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这个期间,山东省农业已经开始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移,为二元增长。“十五”期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以22.40%高于同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20.71%,表明在“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已经开始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考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时,必须与本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经济增长因率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三、从制度的视角看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科技、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是:15.70%,12.78%,22.40%;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分别是:1.83%,0.46%,1.07%。山东省农业资本贡献率分别是:83.58%,53.20%,20.71%。农业劳动力贡献率分别是:-0.04%,6.18%,53.12%。播种面积贡献率分别为:0.60%,-15.23%,1.15%。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应对措施
1、继续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投资渠道
1991-2005年间的数据显示,农业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工作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改变农业科技投人只依赖财政拨款的单一国家投入体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和个人将资金投向农业科研,同时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承办农业科研单位。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科研成果过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升高,表明山东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出探索性的一步。因此,山东省抓好目前已建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要保证资金投入,实行项目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全省农业技术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制度。
3、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高级农业专家、留学生来省工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加速改革农业中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农业科技后备力量。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科技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
2、刘兴慧.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
3、李林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4、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5、袁卫.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科技进步背景范文3
关键词:青岛 科技创新 促进条例
1.实施国家科技进步法以来青岛科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青岛科技发展现状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实施《科技进步法》有力地推动了青岛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成效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1.1.1科技进步政策环境逐步优化。为落实国家《科技进步法》,青岛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包括《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青岛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办法》、《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等,营造了依法推进和保障科技进步良好的政策环境。
1.1.2科技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形成。2009年青岛市R&D经费支出,由2001年的21.58亿元,增长到105亿元;2009年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由2001年的2.0497亿元,增长到10.9亿元。
1.1.3高技术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427.53亿元,同比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51%,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573亿元,同比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7.01%。
1.1.4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目前,青岛已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家、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科研研究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
1.2存在的问题
1.2.1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近年来,尽管青岛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长,但与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比较,2009年,青岛市全社会研发投入105 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排在第6位;财政科技经费投入10.9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22%,排在第9位。
1.2.2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偏低。2009年,青岛市专利申请8754件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0名,成交总额14.21亿元,排名第13。科技活动产出水平长期偏低是制约青岛科技进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之一。
1.2.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走在山东省前列,但增长后劲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家电领域为主,处于低速增长期;第二,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核心技术相对较少,利润较低;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缺乏科技招商意识和配套政策;第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较小;第五,尚未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1.2.4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青岛拥有十分丰富的科技资源,2009年,全市共有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490家,重点实验室104家,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1547台(套)。长期以来,各种科研资源难以打破单位、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导致了科技资源重复配置而不能合作共享,造成了大量的闲置浪费,严重影响了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1.2.5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青岛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对大规模技术创新形成了制约。如何为科技型企业等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其成长, 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2.国内外科技立法的经验借鉴
2.1国外科技立法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各国独立的科技创新立法较少,大都散见于其他法案之中。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为科技创新促进和保障进行专门立法的现象。英国196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法》,规定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组织形式等。此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先后制定了本国的科技法,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子法,如创新保护立法、创新促进立法,使科技立法逐步走向独立化和体系化。
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立法覆盖了科技研发、技术市场和技术贸易、科技成果转化和保护、科学创新环境、科技奖励、高技术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领域,涉及税收制度、科研设备快速折旧制度、科技投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具体规定。部分国家还将科技立法与科技发展战略相互配套,如日本在每成立一个国家研究机构或制定一项重要的科技计划、科技战略时,日本议会都制定一部相应的特别法,对政府的资金投入数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重要的科技计划及科技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明确保障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综合国外的科技立法,可以看出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有利于科技、经济发展的体制,并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措施,来保障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达到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目标。
2.2国内立法现状
目前,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已经有12个城市进行了“科技进步条例”或者“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专项立法。自2007年国家修订颁布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来,许多城市的人大和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立法工作,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加强科技创新立法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深圳、重庆等城市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深圳早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重庆市于2006年启动《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于2009年9月1日正式施行。
科技进步背景范文4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观;粮食供求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06-06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极为重视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也始终被看作是国策性的基本战略。从2004至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总量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然而,“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陈锡文,2010a),因此在8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将更具警醒的意味。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近几年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尝试将他们置于一个多维的分析体系之中,以便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粮食安全观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从宏观层面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粮食安全观,即较多地从宏观供需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如1992年我国政府就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随后学界对粮食安全的认识逐步深化及延伸,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单纯重视粮食生产,转为综合性、全局性地考察粮食安全。
1. 能力安全观
学界普遍认为应从能力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的实现基础,即不仅要考虑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满足粮食需求,更要考虑如何以多种渠道来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相应的,粮食安全战略也要从藏粮于民和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战略(周小萍等,2008),转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外汇储备、藏粮于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姜长云,2005)相结合的战略。
2. 非传统安全观
将粮食安全置于国际经济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当前国际粮价的波动原因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已从之前的供给、需求和库存转变为金融和能源(高帆,2011)。或者说,我国粮食生产已开始呈现出粮食石油化和粮食金融化的倾向,本文将这两种倾向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界定为粮食的非传统安全。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的相关程度较高,因此通过生产要素的价格传导机制国内粮价将会与国际油价直接关联,这便会增加国内粮价及生产的波动性。我国粮食生产正在成为“石油农业”(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此外,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其作为投资品的属性显著增强。石油化和金融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粮食价格及生产的复合影响逐步凸显。
(二)粮食安全形势
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学界主流观点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即在短期内我国粮食能够维持供求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将会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众多学者对我国未来粮食供需的预测来看,尽管预测方法有所差别,结果也不近相同,但普遍认为未来我国将会出现粮食“产不抵消”的局面。柯炳生(2007)认为202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为3,650万吨~5,840万吨,而到2030年产需缺口将为3,100万吨~6,600万吨;马晓河、蓝海涛(2008)预测2020年产需缺口在1,600万吨;李国祥(2010)推算2020年产需缺口会达到约1亿吨;陆文聪(2011)预测2020年产需缺口为5,100万吨。
学界作出“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一判断的依据则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第一,自然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凸显,表现为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而且这种制约在中长期不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甚至会进一步强化;第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粮食产能越来越向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倾斜,区域供求矛盾逐渐加大;第三,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下降的约束不断强化,与之相伴的是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反向变动,这将直接损害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第四,科技支撑粮食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在技术研发、推广转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环节尚有诸多问题。(姜长云,2005;梁子谦,2007;马晓河、蓝海涛,2008;国务院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
也有学者对我国粮食长期供求持相对乐观的态度。黄季焜(2004)认为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坚实的农业生产力基础,完全可以在未来的几十年保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卢峰、谢亚(2008)则认为我国粮食长期供求会朝相对宽松的方向]变,从经济而不是政治策略的角度考量,认为未来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的观点可能缺乏依据。
(三)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背景范文5
本周又将是宏观经济数据密集的时期。从周一公布的价格数据看,CPI降至2.6%,维持一个相对平稳、温和的水平,而PPI环比几个月来首次转正,同比下降1.6%,也是近15个月以来的高点,经济整体在短期已经形成一个企稳的态势。
在经济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虽然对资本市场不能过分看空,但趋势性的经济复苏和市场上涨,一时间可能也很难被市场广泛认同。不断创出新高的创业板以及新兴行业,让越来越多的人望而却步。经济企稳、通胀温和的宏观格局组合,给主题机会,或者是“存量博弈”,创造了环境,而创业板和新兴行业或也将演化成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更加重要的是试图清晰认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结构性机会可能变化的方向,以及潜在的风险爆发点。 [ ]
可能的变化一:并购重组风生水起。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参与的并购交易金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水平。电子、计算机、传媒和通信四大新兴行业成为并购重组的主要领域,交易金额均显著超过以往多年的水平。技术、市场估值、以及前期融资环境促使今年资本市场迎来了“并购潮”,且在结构上更集中在新兴行业。新兴行业在“并购潮”中将更趋集中化,这是新兴行业分化的一条路径,行业龙头将更加凸显相对价值。
可能的变化二:改革红利仍在继续。目前看来,在经济增速全年下限7.5%无忧的条件下,以自贸区、土地流转、金融改革乃至二胎政策放开等为代表的改革主题开始被市场热议,也成为近期市场表现突出的领域。虽然,对每个改革和政策措施的市场反映,我们无法完全区分开“炒作”和实质获益的成分,但至少能够说明在转型的经济大背景下,市场对改革的溢价非常可观。
可能的变化三:科技进步即将发酵。除了新兴行业本身迎合社会需求变迁而产生增长机会外,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在体量上更加庞大,也符合经济去产能和优化升级的需要。产能周期下的设备投资及更新周期,必然伴随科技应用。同时,从投资者行为角度考虑,今年以来传统与新兴行业拉开的估值差距,传统产业的科技进步,在价值投资者的理念中也更容易获得认同。
科技进步背景范文6
关键词: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
一、发达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下,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凭借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政府财政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西方发达国家都特别注重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如美国、日本于1999年政府用于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7%和2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维持在10多亿美元的水平。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西方国家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西方国家,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和引导,一般都是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实施非专向性补贴政策。
二、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具体优惠政策
在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方面,美、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具体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是:
一是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给予优惠允许企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抵缴所得税。如法国政府规定,凡研究开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均可以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
二是普遍实施加速折旧政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仅10年左右,年折旧率为11%~12%。通过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即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如韩国税法规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3%(技术密集型企业为4%,生产资料产业为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允许在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费、技术信息和培训费及有关技术革新计划资金等方面。
四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如美国税法规定公司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以从所得税中予以抵免,并对新产品的中间实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在科技税收优惠的税种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三大税种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公司所得税作为科技优惠的重点。在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个人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都实施优惠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财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做法,对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中、低技术向我国转移,在部分领域,高端技术也开始向我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受技术开发力量、技术开发经费等的制约,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还相对弱小,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发达国家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要充分利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有关规定,在3年过渡期内继续保持原有的有关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的同时,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向研究型机构的R&D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和特别财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模式。3年过渡期满后,政府贷款利率或贴息水平必须控制在WTO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财政的资助必须是非专向性的,并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部分前技术开发活动成本的50%。2.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安排的科技经费要集中用于加快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用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制和课题负责制,确保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凡基础性研究,政府应实行无偿投入,应用研究及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坚持有偿使用为原则,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这些相应机构必须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来还本付息。
3.财政扶持项目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财政扶持和引导技术进步必须要突出重点,讲求效率,而不能遍地开花。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技术改造项目应重点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公益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竞争性产业。
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从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及其他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5.必须通过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面,首先必须充分运用好财政贴息这一手段。高新科技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对这一领域,除国家进行少量的直接投资外,可以借助于财政贴息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该领域。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并相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能从低级化状态向高级化状态转化。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6.必须改变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收优惠由区域倾斜转变为向产业倾斜。税收优惠政策措施要能体现和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及其他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在流转税方面,除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外,应对高科技产业在增值税政策方面实行适度倾斜,使高科技产业增值税整体负担率能大幅度降低。对进出口税收政策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目前进出口环节大面积实施税收优惠的做法,应只局限于对高新技术及设备的进口,视不同的情况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应按照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特别是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尽快统一。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体现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在运用减税、免税、低税率和零税率等直接税做优惠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加速折旧、纳税扣除、税收低免、投资抵免、税收饶让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的运用,实现科技税收优惠方式的多元化。
7.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实施,政府采购规模将越来越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也将日益扩大,相应地政府采购活动对国民经济总量及国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为了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在政府采购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多采购本国产品,对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倾斜。只有在国内不能提供或技术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采购外国生产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群,李倩.发达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经济日报,200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