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范文1
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规划的制定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2.2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期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几个省区,依靠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有机的结合起来。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赢”的有效途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省建设,既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激发全省各族人民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为贵州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3.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生态省观念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动员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成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
(1)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水源水质,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搞好林业绿化工程,进行绿色通道建设。
(2)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建设,开发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服务业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3.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针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行政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法规保障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生态省各项工作的展开。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当前发展格局是个长远且艰难的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的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更新,形成阶段性的体制机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转型。
(3)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地方机构办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观念推行的成败。因此要调整当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开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务型的政务中心,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间存在的矛盾,从人民、社会、自然的角度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4)鼓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确保生态文明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励民间生态组织、环保技术创新企业的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体系,实现三方互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保障运行、广大人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体系。
3.4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省社会转型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各单位、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导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2)为建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于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有效且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五大方面着手,改善现有不公平的社会状况和不完备的社会体制。
4构建生态省建设的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离不开国家及各地区的资金、组织、技术支持,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包括机制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法制保障、科技保障、管理保障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使之更加完善,从而促进生态省的进一步建设。各省市区在做好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强区域合作。
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范文2
(一)旅游地理的概念
旅游地理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重点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旅游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交叉边缘性学科,教学内容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及经济学等内容。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在于实践性与综合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意识,从而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生态内部的和谐关系,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生态状况堪忧
当前,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经过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发展经济的阶段,我国环境承载力逐渐降低,污染物总量远远超出环境容量。旅游地理学发得以发展的前提在于地理环境的优化,而当前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旅游地理的发展,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及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匮乏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为环境优化奠定思想基础。
(二)中职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传统中职地理教学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及实践技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上,使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降低,从而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中职学校学生有其特殊性,如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足及学习态度较差等,因此,通过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并通过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的应用,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三)中职学校学生生态观念滞后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全面健康的生态观念的树立是非常必要的。而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生态观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尚未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传统教育重视学生分数,而忽视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教育。其次是学生的生态责任感薄弱,中职生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需要用强大的责任感作为积淀,而责任感的薄弱则使学生难以从自然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从业。再次是学生生态情感道德缺失,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关于生态评判的道德标准,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升华。最后则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生态文明行为,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及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需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加以规范。
三、生态文明教育与旅游地理的结合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旅游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
中职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明确指示,要求学生运用旅游地理的专业知识与所学技能解决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并就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进行深入探究,以展开更进一步的地理实践活动与专业研究。通过教学中生态文明观念的渗透,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并在从事旅游相关活动时能够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角度出发,这是符合当代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观的。除此之外,旅游作为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的产业,在其人才培养理念之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旅游地理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地理教材中涉及的生态文明知识
当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地理教材中涉及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除旅游相关基础知识、景区景点介绍、旅游地概况及导游知识之外,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入探讨。教材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旅游者、旅游资源及旅游业为主线,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客观性,人类在从事旅游及相关活动时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而这一切都基于正确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
四、关于旅游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旅游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学生思想的解放。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因此,课堂开放性首先要转变师生的课堂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主动权,这是旅游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兼容性及多样性等的综合体现。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活动式及专题式等方式,切合旅游地理教学的多元化与灵活性。基于开放性课堂,教师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明教学,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注重地理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除此之外,开放性课堂更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之于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之中。
(二)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
落实生态文明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而对于旅游地理教学而言,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达成教育目的。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循序渐进的,首先通过生态文明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其次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实现从知到行的有效转变。旅游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如学生可以自发组织课外地理环保小组,对人们旅游出行进行环保宣传,将生态文明理念与地理教育与旅游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传统地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甚至严重阻碍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及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信息丰富的平台,为学生自主探索生态文明知识提供可能性渠道。教师在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科书、网上公开课及专业教学论坛等,学生可以有效拓展教师讲授的生态文明知识,同时培养起探索与创新精神。滞后的教学方式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难以培养出现代化专业人才。因此,生态文明理念教学只有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得到深化与拓展,同时实现地理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四)转变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学生通常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会就读于职校,而教师、家长及社会都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评判偏差,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之下,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入手,建立起更科学完善的教学与成绩评价体系。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需要重新衡量。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学生成绩,而要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及生活实践活动的改善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除此之外,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还需要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及灵活考察。
五、结语
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范文3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撑,而青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充分重视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姜恩来的这一观点,在不久前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生态教育论坛上引起了共鸣。日前,笔者就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姜恩来副校长进行了采访。在接受采访时他反复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具有基础地位。青年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重要的推动者。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有利于”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推动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化动员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内涵提升。”姜恩来说,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是引导人们逐步将生态价值观念凝练为一切行为活动的主要价值目标,从意识、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行为等层面,形成符合生态价值取向的正确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形成以生态价值为重要价值尺度和准则的行为模式,使生态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判断生产、生活中各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重要评价标准。他说,通过努力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发展,能够有力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化与立体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社会化动员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中青年的角色定位
“青年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有双重定位,既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姜恩来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受益者。青年的生态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同时强调,青年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的思维理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全新的变化,而最易接受这些变化的正是青年人。青年本身所具有的开风气之先的特征,恰恰能够适应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各领域所倡导的新方式、新变革。青年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较强,在社会化、立体化、全程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青年能够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应重视青年的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发挥青年的作用。一要努力调动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二要重视发挥青年团体的作用,三要适应新媒体时代青年的特点。”姜恩来说。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推广中要发挥青年的作用。要引导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利用自身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组织沟通能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在科研、社会管理、文化领域以生态、绿色为主线,创新开展实践活动;要利用青年对新理念、新知识的探索热情,推广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利用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参与热情,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践。
要发挥青年团体的动员能力,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支撑力量。重视共青团、青联等青年群众组织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优势,以其健全的组织结构、灵活的实践机制、多途径的资源整合能力,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机制、政策保障。同时,要重视对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扶持,动员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资金、骨干培训方面对其重点支持,通过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的社会化组织动员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社会基础。要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化与信息化。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青年人身上体现出了更为开放、主动的行为意识。青年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合作越发广泛而深入,这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青年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适应,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有利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绿色科技成果的运用。
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 环境管理 构建 生态文明 关系
当代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到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状态。目前,我国正在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通过节能减排、防治污染、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实施生态工程等措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环境管理在这一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1.生态文明是环境管理的价值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通过自觉遵循生态规律来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当中,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价值基础。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可以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人们通过对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使之符合生态规律,优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和稳态反应能力,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例如,在政府主导下制定和实施集“污水治理”、“资源保护”与“水景绿化”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工程,构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绿色风景线和生态走廊,就是通过环境管理将污水处理技术进行符合湿地生态规律的生态化改造的过程。
1.2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管理制度符合生态规律,实现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管理制度的生态化。例如,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和理念来设计环境管理体制,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生态演变规律并付诸实践,就是环境管理制度生态化的具体表现。
1.3人们的知识结构与水平充实和丰富了生态化内涵,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工程技术等新兴学科领域崛起,推动了人类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全面进步。这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体体现为生态学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与提升,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相关领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环境管理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
在以生态文明为价值目标的环境管理中,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服务为全体人民共享,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我国的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消除贫困是统一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合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国的环境管理通过“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体途径,在城乡一体化模式下进行生态建设和实施生态工程,其目的就是要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转嫁的现象,实现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与消除贫困的多重目标,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环境管理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活力
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环境管理的目标所在。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环境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体现了全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将极大地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活力。
4.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环境管理迅速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是通过环境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因此,通过环境管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知识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来整合和提高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利用效率,减少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消耗和污染,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体现生态文明的环境管理,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立足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实施既具有高新科技内涵又紧密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是全面建立“两型社会”的基础。从辩证的角度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要求在思考经济问题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与规划时,要重视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的环境管理应围绕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三大主题,最大程度地缩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随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状况恶化的周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结束语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重要措施,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需要全民动员。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时代,我们同住地球村,我们任何人都无权浪费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路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61-02
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依据
(一)推进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战略功能发挥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新时期的发展蓝图上处于重要地位,进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具备生态意识、知识等的新型生态人才,是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同时作为国家先进发展理念传播的主阵地,应积极遵循生态规律,寻求生态建设的途径,给力绿色崛起。张文雄曾提出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为四个高地的期望,指出高校要率先成为“传播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高地”“倡导绿色消费的高地”“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高地”等。[1]这四个高地的期望揭示了高校在生态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具体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极大的思考和借鉴意义。
(二)推进高校培养生态型复合社会人才的需要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是我国一直致力构建的新型和谐社会的蓝图。高校作为庞大的社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细胞,作为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培养的对象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数目庞大的群体,大学生会迅速成为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展建设活动的主要力量,其生态意识的高低密切关系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构建进程。因此,在高校率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率先接受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其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得到提高,如此一来,不仅为社会输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更培养出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工作者,有助于生态型社会的构建。
(三)推进高校建设生态绿色校园的需要
高校作为先进理念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生态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是符合时代要求,构建内涵更丰富的新型高校的选择。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要求人、自然、社会各要素全面协调发展,不可忽视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场所,其中有主体要素如高校师生、流动的社会人员等存在,还有客体要素如内部外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不同性质的要素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就要求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文明意识和自律精神,不仅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更能引导相关人员进行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生态绿色校园的建设,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而在这一绿色校园构建过程中,高校师生不仅是践行者还是受益者,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生态的建设与维护对生态内涵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所创建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氛围对其日常学习工作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使高校成为对外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场所。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学生的主体生态意识较为薄弱。目前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较差,生态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浮于表象,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当前大学校园废旧书籍循环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就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一个缩影。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多数高校学生在期末时期和毕业季面,对大量的有利用价值的废旧书籍选择直接丢弃或把其当废纸低价出售,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大量有利用价值的废弃书籍被当做废纸直接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对环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高校的废旧书籍(如:专业课书籍、考研书籍等)有较高的循环利用价值,它们被直接丢弃造成了书本知识循环的中断,使文化得不到较好的传承,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内外部客观环境的非生态化构建。21世纪的高校校园内部客观环境的建设,着重体现现代化、科技化、个性化,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行走在大学校园我们会发现校园绿地率较低。大学校园是对外相对开放型的场所,因此,学校周边外部环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态意识的确立有密切影响。而高校的建立与扩张势必带动周边各个经济体的发展,但面对一些经济行为存在没有相关制度约束和执法力度较弱的情况,使得大学生成为了一些没有营业执照的路边商贩的主要消费群体,导致在校园周边随处可见大量的塑料、食品等类型的废弃物,缺乏监管的外部环境导致高校学生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和生态文明理念偏差。
生态文明建设运行体制尚不完善。目前高校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生态建设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学生较为成熟的、全面的生态教育机制和对其相关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的机制。多数大学生在高校内外部非生态化理论构建的环境中长期生活,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实质性的认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一些日常行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着极大的破坏影响。而这种薄弱的认知正是由于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机制尚不完整,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没有对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符合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的、全面的教育、监管和倡导的结果。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
(一)加强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渗透
让生态教育课程走进公共课堂。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是涉及伦理学、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门类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型学科。同时高校现存的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科类属割裂的现状,也极大的阻碍了生态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开展生态知识理论宣传教育的进行。因此,应该跨越学科、专业的限制将生态教育课程列为公共课程,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使大学生在课堂上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成为可能,引发其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深入的思考。可借助构建生态教育网志平台等信息化辅助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之间关于生态教育问题的交流与思索。
更新培养生态人才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理论指出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有意义。因此,更新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丰富其内涵才能更好的让大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开展生态文明周等的学习,不断研究和总结中央政府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和意见,将其与高校学生培养计划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和思考,将相关理念渗透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意识的将自己培养为生态型复合人才。
(二)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运行、保障机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估考察体系。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有其自身内在体系的工程,相关的实施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必不可少的。应面对高校全体师生根据简明科学性原则建立可比、可操作、可量化的绿色发展评估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教师原有的以学术和教学成果为主的评价机制,将教师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践行成果纳入老师的工作考评当中,另一方面可以变革学生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主的考核机制,丰富德育内涵,将学生参与校园生态建设活动的绩点纳入期末综合测评考量之中。
建立校园内有关破坏生态的严惩机制。有效的监督避免权利的滥用和对相关制度体制的践踏,面对高校全体师生建立起约束其不符合校园生态建设行为的具体规章制度和严惩机制有利于保障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的开展。[2]
(三)加强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开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寓教于乐,寓知于行,大学社团是将生态建设理念具化为实际行动的良好平台,是引导高校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观的学生组织。借助于社团组织开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例如:推进大学校园废旧书籍循环利用,在高校建立废旧书籍循环利用的平台,高校废旧书籍循环使用,单从其实物形态上看,是书籍资源本身的循环,节约了纸张,减少了生产纸张的林木等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回收利用废旧书籍这一举动对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提升其生态道德素养,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书籍循环平台的构建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生态为主题的创新比赛活动。拓展学生生态思维,创新激励机制,开展一系列以生态为主题的活动,深入推进高校生态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大学成为先进生态发展理念传播的主阵地,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积极遵循生态规律,寻求生态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范文6
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工业化在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市场经济以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减少国内贫穷人口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占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目前而言,废弃或者减缓工业化的进程是不现实的,不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西方的发展经验是采取原始的手段获取资源,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而现在来看,且不说后者,单单是前者即资源问题也不能同当时同日而语。现代的资源稀缺,各国都在努力积蓄资源,中国的工业想要保持现在的高速发展,就必须建立生态文明以辅助工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现在面临严重的生态保护问题,人们居住的环境日益恶化,沙漠化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现存资源之间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对于工业污染的净化能力不够,这都制约着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之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据现在的粗放型工业化的道路走下去,很可能在二十一世纪末会把资源消耗殆尽。中国靠工业化的模式发展经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为了保持我国的继续繁荣昌盛,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他们生活的资源,国家早已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员来研究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建设中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
早在中国的古代,先人们已经提出了天人调谐思想。所谓天人调谐,就是指天人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主张人类征服自然,而与自然处于平等的地位,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规律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自然则通过人为的改造进化。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就是要人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情,不得随意破坏自然环境,认识并掌握存在自然中的规律,遵循自然的规律行动,利用这些规律改善人们的生活。道家的知常、知和、知止、知足以及佛家的众生平等,和谐相生的理念是殊途同归的。这些理念为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我们创建现代化的生态文明铺设了基石。在现在的观念中,生态文明包括工业的生态生产在内的。
(一)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明确适合中国的生态文明
尽管中国已经引入生态文明这一理念来应对我国面临的资源与工业发展相冲突的难题,但具体内容还有待商榷。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相对较少,技术还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必须明确以下的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的工业进程中,缓解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延长工业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期。生态文明是将工业生产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的进一步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应当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存,共同发展。因此,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应包含技术、制度、甚至人们的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文明要素。具体来讲,技术方面是指努力开发并使用对生态破坏小,可以持续性生产的技术,逐步舍弃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性技术,用先进的技术协调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制度方面是指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以自然与人类共存,互惠互利,充分运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摒弃原来的人类征服自然,采取原始粗糙的手段采集资源,丝毫不顾生态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的做法。最为关键的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就是说人们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建设包含工业化的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不再将自然视为人类随心所欲的仓库,以达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生态文明的目标。中国要根据现实国情,将生态文明理念运用于工业生产,创造新型工业生产模式,使社会经济生态化。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工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对自然资源的撷取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努力树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给变过去一切以人的利益为主的主观思想,要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生活有巨大的影响。采用创新技术高效率的利用社会资源,渗入到工业生产、货物流通、市场消费以及事后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各个环节,尽可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文明的内容可分为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其中,生态价值观是帮助我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明确中国的生态文明的内涵的关键要素,它是让社会和人们了解何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对发展工业的益处的最好方法,可以更快的建设我国工业生产中的生态文明。
(二)建设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
中国目前实行的工业化是具有较强的环境破坏性的,工业原本是一种通过科技转化自然资源与人类需求之物的过程,对于自然有较强的索取力度。基本的模式是从自然资源中索取所需要的原材料,然后技术处理,生产出供人类使用的产品,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随意的或者经过简单处理后丢还给自然。这是一条单向的生产模式,无法循环,没有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考虑进去,单向的生产模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空间。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国家的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因此,我国必须要尽快实现工业的生态化生产模式。当然,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具体的生产方式由各个企业或工厂自己调整,但要实现生态化的工业生产,则需要一个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资源,创造循坏利用的生态工业,将废弃物纳入到生态工业之中,具体到现实之中如我国推行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清洁生产的模式。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上、制度上的创新,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类有限资源的使用,减少向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建立低耗能、低污染的工业生产体系,向我们日常听说过的新能源的研发和使用,节能汽车、节能电灯、系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到严重破坏的基础之上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并留下足够的资源供给后代的正常生活和发展。2002年中国十六大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国的发展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与我们以往所认知的发展在许多内容上是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突出的发展主题并不等同于简单的经济增长,它首先包含社会现状、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文化在内多项内容,将这些都集于一体,强调各国都具有平等的发展权,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应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资源的限度。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人类社会中关系的协调性,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即个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他人的利益,人类的发展不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最后,在建设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有关的决策、管理、政策、法制、公众的态度等问题。清洁生产是当前世界采取的最为广泛的生产模式,在各国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也不一样,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即在工业生产中、销售途中及售后服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主要关注能源、工业生产过程以及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例如节能技术、再生能源的运用,在生产工程中减少有害材料的适用度,回收废弃物品再利用,对产品的销售要尽到足够的义务,并提醒消费者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不能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有害的物品。无论是清洁生产,还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都要求工业生产尽可能的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的单线生产模式,从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环节中入手,发展节能技术,改革生产管理方法,将工业生产纳入生态化文明之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愿望。
(三)推动政治政策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
在中国的实际社会中,通过政府某项政策来推动项目的建设是常用手段,效果也比较明显。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正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通过全国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能在最短的时间让民众了解生态文明,政府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融入到的政策之中,工业生产体系能更快的落实生态文明的工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把生态文明融入我国的工业。政府的政策只有暂时的引导性,想要创造更好的生产环境,实现国家长长久久的兴旺,必须保障工业化的生态文明能够持久。采用生态文明式的工业生产、销售等方法,短期来看是没有以前的传统方法收益大,但却有利于我国将来的发展。因此,将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法定化是必然趋势。法律法规是对社会秩序最为有效的保障手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将生态文明理念明确的规定在法律法规之中,约束人们在工业进程中的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规范人们对自然的索取行为,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体来说,如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加强对必要的环境资源的保护,打破一直以来的地方经济保护主义,把全国各地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建立更加详细完整的生态文明保护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建立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体系
中国工业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报生态文明理念灌输到人们的脑海里,加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资源的氛围,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完善,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的通常的宣传方式,还可以通过开办讲座,举办公众能广泛参与的活动等方式,让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为确实落实环境保护的策略,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政府主导,发动社会上保护环境的民间组织的力量。建立一个能让民众举报破坏环境不法行为的多种途径,鼓励人们为环境的保护尽力,通过多种媒体加强舆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减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