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1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教学实践;精品化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在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其中,核心课程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核心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把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精品课程。本文着眼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课程督导”“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开展全方位、一体化建设,共同推进专业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一、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核心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载体等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优化已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尝试利用现代化的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积极拓宽教学渠道,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促进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需要

核心课程是某个专业相对基础和重要的课程, 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至关重要。通过宣传和推广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会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必将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并向纵深发展,促进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良好氛围。

(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的需要

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必然汇聚了本专业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必然会成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通过沟通互动,既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广大师生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便于各学科教师、各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更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好的师资队伍犹如大酒店的好厨师,核心课程建设成果的优劣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不仅对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上升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以课程建设为契机,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实践和科研能力,最终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从而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理论研究”为先导,谋划顶层设计平台

(一)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核心课程的建设要与其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要紧贴武器装备发展和部队作战训练实际,立足信息化和实战化,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 在前瞻性和创新性理念的指引下,建设过程要有重点、有创新、有特色、有全面发展。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将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课程建设涉及到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统一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仅阐述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课内、课外、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教学环节措施,还阐明了学习该课程的预修课程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教学环节设计要科学,时间分配要恰当。

注重教学内容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以知识体系的优化整合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不能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也不能片面强调核心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而忽视了要基于核心课程拓宽学生专业面的要求。要把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及研究动向引入到课堂,不仅可以充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严谨、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带入课堂教学,拓展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有机循环的课程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手段,侧重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以及任务牵引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动性。要恰当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真正做到知识是从实践操作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幻灯片、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实装、例示品、多媒体动画、网络技术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精品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教材必须注重精品意识,要体现本专业特色、先进技术方法以及国内外发展前沿,要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还要组织教师开发与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的模式,要以武器系统工程应用为背景,将理论知识融于工程应用实训中,尤其是优质的多媒体教材对武器装备工作原理和操作训练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建设与课程配套的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构成了立体化的教材与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课程建设团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关键。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精良的教学队伍,应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可以选派教学造诣较高的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组织教学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鼓励教师到高水平的大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培训;经常开展教研室或教学组活动,完善教师说课、试讲、听课制度,加强相互学习和切磋,交流教学经验,发挥教师个体优势,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转化应用上,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上。考核的方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口试、研讨PK或写小论文,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以“教学实践”为核心,构筑优质教学平台

(一)注重学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实践环节,兼具知识传授、启迪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功能。核心课程教学更要着眼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以学员课程知识、前沿内容需求为牵引,突出学员核心知识点传授和核心能力建设方面内容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加大实践环节的建设投入,提高核心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例,增加综合实践学时,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化能力的转化,精心施教、系统施教,对军事院校来讲,就是要培养军队骨干军官和未来领导者。我系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所有的核心课程要有不少于10%的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时比原来增加了70%,依托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三性实验以及校级科技创新竞赛,锻炼和提高了学员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配套条件建设

注重软硬结合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力度,研制了与课程配套的模拟训练器材,开发并利用配套的网络课程等。在软件方面,教员队伍整体结构、教员培养计划及其落实情况、发表的论文,特别是教学教改论文,教材编写和出版、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库建设等也需要达到建设指标,这些都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自主研发了35台套实验教学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教学效果较好。

四、以“课程督导”为导向,构筑监督帮带平台

(一)发挥督导的研究功能,明确核心课程建设目标方向

课程督导专家与课程建设者一样,要同步加强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为指导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提供参考。要围绕课程设计、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网络平台、课程规划、课程评价等深入研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课程“督”与“导”双向指挥棒作用,促进核心课程向学员能力培养、向提升教员教学质量方面聚焦。结合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加强军事教学理论研究,开展督导机制研究,拓展督教、督学、督管、督训等内涵,对基层管理训练提出科学意见建议。

(二)发挥督导的一线督查功能,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实施热心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教学专家并行督导,开展单位之间、内外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督导;督导成员要深入教学一线,广泛开展课前试讲、助教练讲、集体备课、教学比赛、校优评选、职称晋升等各类督查活动,注意区分青年教员和老教员、专业课和文化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同标准,做到管控有效、反应准确,准确发现并及时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瓶颈问题,分类指导教员改进课程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升华学习效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发挥督导课程体系建设调控,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督导专家要认清课程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深化军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宏观指导,扎实推进军校教育质量工程,使各专业层次核心课程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在深化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上,兼顾核心课程基础性和前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不断适应新的作战思想、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以及作战训练实际需求,体现军事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坚持培养过硬的军事人才。

五、以“课程评价”为标尺,构筑教学评价平台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和建设团队

广泛开展国内外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围绕课程标准、课程基本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突出课程定位、师资结构、学术水平、课程考核、设备条件等内容,不断构建合理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体系准确定位课程团队成员研究方向,发挥个体优势,构建高层次课程建设团队,不断提升课程建设队伍软实力

(二)加强教学研究成果应用

必须将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实施环节,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科研互补,更新完善课程信息化平台,推广课程核心内容知识,增强课程自主学习效果,以课程教学成果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近年来,先后在《继续教育》《实验室研究与探索》《高教论坛》《实验科学与技术》等期刊上发表教学教改研究论文近40篇,发表专著2部。

(三)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是改进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抓手。要发挥教学双方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员要以学员为本因材施教,真正培养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自主探索和合作能力,学员要发挥课堂中主体地位,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见解,教员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员的学习需求。

六、结语

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理论研究”是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教学实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课程督导”课程建设的放大器,正确的指导帮带将极大提升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课程评价”是检测器,优质合格的建设成果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对于存在一定差距的建设成果要形成有效反馈,实现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核心课程建设的精品化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巍巍,许俐俐.从重点课程到精品课程的跨越[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史宝会.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3]邱玉娥,张秀玲,王福明等.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化学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4(3).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2

【关键词】精品课程的内涵 指导思想 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目标 意义 建设思路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7-02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下的定义是: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教育创新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方式。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分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层架构的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

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变为精品。

五、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高校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可以很好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以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六、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或人数不足,或教学经验不足,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为评审而造假。并且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3)当前教育机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课程建设不属于科研课题,算不上科研成果,也算不上教学成果,只是一项建设项目,评不了奖,经费少,精力投入并不小,教师对申报课程建设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4)现有的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均衡。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象。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布情况,理工类占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占14.6%,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

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思路

建设精品课程、优秀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师资队伍建设。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师才,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评定的重要标准。因而,以下谈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

(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规律。

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除了关注自身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注重学生后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以下谈谈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

(1)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学方法的建设应依附并服从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各课程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多种探索和试点,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存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下谈谈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思路:

(1)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花费心思去设计每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2)在教学中融进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和“问题意识”,结合网络与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畅通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能迅速更新充实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四)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需打破高校教学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大量的指导阅读书结合起来。避免导致学生知识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效的教学管理,对精品课程建设能实施有效监控,能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进行全方位建设。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八、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学校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应该是:广播种、精选苗、细培育、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申报和评审程序,学院应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向全院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家组依据标准,严格评审验收严。

(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2)定期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因而建设一门优秀课程是有成本的。目前教师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不愿将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建设课程,如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本中设“知识产权费”成本项目,择优选购知识产权,投入课程建设,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九、结语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一项科研成果的结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所以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2]邵景玲. 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素

[3]郝秀凯.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4]龚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重点

[5]谢蓉.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6]杨昌山.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

[7]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3

关键词: 美国开放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策略 建设做法

一、引言

开放教育资源始于2001年,对全球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网络获取高质学习资源已成为当前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免费使用优秀教育资源已成急需。近年来美国网络共享课程资源风起云涌,以开放共享为宗旨的开放课程将是推动全球教育资源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我国网络公开课资源建设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本文分析美国大型公开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开放课程(OCW,Open Course Ware)的先进理念,结合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相关文件,并以我院建成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控编程与零件加工》为例,探索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与做法。

二、美国开放课程的先进建设思路及成功经验

1.美国的开放课程的起源

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观点早在2001年在美国就已出现,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MIT OCW)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大型公开在线课程(MOOC)起步最早,取得巨大成功,并积累丰富的建设思路和成果。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MITOCW”项目,将学院所有课程面向大众免费开放,2005年,开放课程联盟成立,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在内的20个学校和机构展开合作,以传播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宗旨。目前全球已有200多家机构和学校加入,该联盟将巨大的教育资源译成不同语言。在应用与推广时,需要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也就是在使用时相关素材时需要注明取自何处,并且仅能用于教育和研究之用,不能用于商业目的。

2.MITOCW项目的先进思路

麻省理工学院最早进行开放课程,并影响世界开放课程的发展,其推出的MITOCW项目积累了优秀的经验和思路,特点如下:

(1)信息量大,学习人群广。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已将2000余门课程相关资源开放,不仅包括授课动画、视频、音频,还包括各种文本教材资源。学习者遍及全世界,据访问记录,有56%来自美国之外的国家地区,其中学生占45%,教师占9%,其他占42%。

(2)课程检索方便。在MITOCW网站上,可非常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课程主题或编号及开设课程的单位等多种搜索方式查找。

(3)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者可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获取资源。不仅可以在线通过网页学习,而且可以用iTunes U客户端访问学习;学习者还可以下载相关素材通过其他设备随时随地地学习;除了自学外,也可通过网站和其他学习者交流。

(4)为在职教师服务。项目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可极大地方便教师备课,教师可将其充实到教学中,同时也可将该项目推广给更多的学习者,MITOCW也提供给广大教师合适的教学软件工具。

三、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成功与不足

教育部启动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十年不断建设,形成国家、省、校三级资源体系,众多学校制作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学习者可得到非常多的各类网络资源,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免费共享教学资源的热潮,奠定我国开放课程的坚实基础,给学习者尤其是广大教师提供诸多资源,众多精品课程都详尽展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精品课程网站都由各学校自行建立,普遍网站技术落后、资源共享性差、资源交互性差,且各个学校的精品课网站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评审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为成功申报而迎合评审指标,主要以展示课程建设团队的实力与成果,忽略最核心的资源建设,并且申报成功后便不再更新与使用,资源针对性差、网站利用率不高是通病。国家并未给精品课资源建设给出统一标准和规范,造成精品课程网站资源五花八门,甚至仅仅是一堆word类型的文档的罗列。对于视频类资源,多数是课程授课的课堂实录,时间长,针对性差。

通过现实情况分析还可发现,美国先进开放课程理念为:主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构建开放资源,我国的精品课程基本上做成面向教师展示教学理念的平台,面向学习者的有效资源非常少。

四、美国开放课程观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与做法

针对原精品课的弊端,2012年国家开始持续大力开展将原精品课程升级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同时新建一大批新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对精品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完善与改良。笔者所在学院响应国家号召,在2012年大力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控编程与零件加工》课程,并于2013年在爱课程网全面开放。

1.主要建设策略

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其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根据时展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尤其要充分领会并渗透目前广受欢迎的美国MOOC建设理念,应力求多建设一些利于实现学习者和课程(或主讲教师)间互动的有益素材元素。

2.资源类型的选取

在原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完整教学过程最急需的部分,包括关键性视频、动画、考核内容、文本、教案、作业等,最主要的是为学习者服务的视频、动画和文本。各类素材不仅要实现系统化,更要实现资源的“碎片化”,将各资源设置关键词,有利于学习者搜索。

3.教学视频制作经验

(1)时长。教学视频应小巧精炼,不是课堂教学实录,而是经过精心编排提炼的微视频,可借鉴目前广为流行的微课视频,笔者认为时长应根据不同门类及特点的课程进行灵活确定,但不宜超过半小时。

(2)视频编辑。如课程团队教师中有擅长视频编辑的人员,建议视频拍摄与编辑自行完成,对于工科类等较为专业的课程,不建议委托专业公司完成,因为专业公司往往无法与课程要求达到完美融合,比如对于数控现场加工中的取景侧重点不能良好捕捉等。

(3)字幕。对于操作演示类视频,强烈建议添加关键提示性字幕,在不同阶段要加入关键字幕帧。

(4)视频格式。应将拍摄编辑的视频转为规定格式文件,转换中要注意码流大小。

五、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一直让一种一切为了学习者便利搜索便利学习的理念贯穿始终,尽可能地建设更多系统性但“碎片化”的资源,让学习者不论何时何地用何种设备登录网站学习,都非常方便且“开网有益”。

参考文献:

[1]MIT.MIT OCW help[EB/OL].[2008-09-10].

[2]王海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4

1.受众的社会性。在线意味着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线条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并能够及时得到学习反馈。这与教育部前几年推出的国家精品课程有较大的差异。教育部推出的国家精品课程,尽管是具有国家水准的优质教学资源,但它毕竟具有单向性,并未充分利用在线的双向、交互网络系统,因而社会公众参与学习的人数并不多。

2.教学的网络化。精品开放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集视频、音频、声像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使交互形式更丰富、更逼真、更直观,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问题情景的创设,进而激发思维灵感,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开放课程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书籍、报刊等印刷信息以及广播、电视等电子信息的单向传递方式,具备网络信息载体的双向传递功能。另外,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差异还在课程的组织上。网络教学强调“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它将课堂内外师生的教与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课外的学习时间从过去让学生做作业“翻转”为让学生在线或线下自学,或者协作学习教师预录或预留的教学内容,并针对学习疑虑提问;课堂内的时间从过去由教师讲授知识与面对面讨论问题“翻转”为由教师布置相关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实现以问题或项目任务为导向的学习。

3.利用的重复性。开放课程提供的系列性教学资源具有保存与重复利用价值。在通常情况下,学校将校内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的比较成熟的课程教学资源推荐用作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申报,提交省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如通过国家级评审,各方(学校、课程负责人与上线单位)同意该课程所涉及资源放在“爱课程”网()及通过“爱课程”网推送至教育部高校校园网,向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使用,使用期为10年。课程上网后,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及时更新资源。

4.时空的分离性。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共生对象,但在开放课程教学中,这种师生共生体在时空上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口耳相传”,直接控制教学过程,而是对学生们的网上学习进行教学干预,教师在开放课程教学中仅起引导作用而不是控制作用。教与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缺少面授的环节。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通过指导、引导、诱导、辅导和督导来影响学生的在线学习。另外,开放课程受时空影响大,课程资源一次性生成,一次性提供,不易修改。诚然,开放课程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是因为,开放课程依赖于网络手段,使得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手段的运用比传统课程更难。由于缺乏面对面的讲授环节,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由于网络课程是按教师的思维来呈现内容的,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网络教学经验去准备和设计,很难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针对这些特点,如何将《经济法学》课程从原有的国家精品课程转化为公开视频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们做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在建设实践中,注意到了精品开放课程与原有的精品课程之间相关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共性的问题是继续强调“优”质教学资源的培育工作。精品课程强调的是国家水准。就课程本身而言,其“精”主要体现在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深入浅出地因材施教;就国家政策层面而言,国家鼓励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大家”来主持或主讲精品课程。个性的问题是强调“特”与“线”。所谓“特”,就是课程的特质所在。以《经济法学》课程为例,它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财政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建设实践中,经过认真的比较分析认为,将《经济法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化为公开视频课程,应强调的特质在于以课程本身的选题意义、讲授内容及效果、社会认可度为主要遴选标准,通过以“法在身边”的视角,呈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热点问题,课程内容分专题呈现,以素养学习为教学目标。而将《经济法学》转化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质在于教学内容的体系性与易学习性,积极探索建立在线教育管理制度,在建设时就研究制定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网上在线教育学籍、学习证书、学分、学位等管理办法和政策,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所谓“线”就是网络,就是开放。网络是与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开放教育的开展其实给《经济法学》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从信息的传递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组织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有关细安的排节,他们的工作包括建设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讨论课程内容、为学员解答疑难、在线组织自学测评、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应当具有比较高的课件制作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如果教师还以传统的讲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将用“眼睛和耳朵”投票[3]。

二、精品开放课程申报原则的把握与运用

依靠网络化运行,实行精品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将成为今后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重点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继续开展国家、省、校三级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工作,达到资源共享课向公众开放的目标;二是对已上线课程持续更新、持续建设和深度开发,逐步形成系统完整、资源丰富、体验感强的数字化课程;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在线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网上在线教育学籍、学习证书、学分、学位等管理办法和政策,更好地为精品开放课程服务。面对这样一种发展态势,法学教学如何走向网络化、精品化,实现资源共享性,这是摆在法学教学工作者面前需要思考与探讨的一个问题。就国家层面而言,精品开放课建设目前采取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模式,并实行整体规划、择优遴选、分批建设、同步上网的建设政策。但就每门课程而言,如何在竞报中获胜,提升获取国家级、省级课程建设的资源能力,需要有谋划策略与一整套工作方案,在实施中应把握与运用以下5个原则。

1.合乎申报要求原则。目前,教育部专门制定了课程申报评价体系。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否决性指标共有10项,评审对象若出现其中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不再继续评审;评分指标按总分计算:M=∑KiMj,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优、良、中、差的系数分别为1.0、0.8、0.4、0,M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及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议。

2.体现优势原则。在申报开放课程时,应考虑自己的课程教学在全校、全省同类课程或专业中是否具有特色与亮点,是否能被同行所认可。把握这一原则就是把握网络教学的社会效果。这就意味着,在申报时,应充分考虑,自己所担任的课程是否是进入到国家质量工程中的建设课程,自己所在的专业是否是国家专业、特色专业,自己所教学的课程是否自编并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自己是否是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方式是否已有教学方式介绍或论著发表出版等[4]。在《经济法学》课程申报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体现优势是申报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年来从事经济法学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长达10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历程以及建设成效;二是建设成了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内容丰富的经济法网络课程平台;三是采取自主学习教学法。以“理论->法律细则->分析讨论”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整个教学环节由“讲授+学生自主学习”组成。在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导下,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3.注重实效原则。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资源有限,如何利用它并利用好,需要在申报活动中给予整体性的思考。首先,建设目标明确。申报活动应建立在目标导向的基础上,目标是申报活动的前进方向,在进行公开视频课程《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申报时,当时确定的预期目标是,通过相关法律知识点的介绍,使受众对经济法律法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达到学法与懂法之目标;通过法律运作技能的讲解,使受众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目标定位切合了这一公开视频课程建设的实际。其次,建设指标设计合理。无论是公开视频课程还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立项并不意味着建设成功,立项只是建设工作的开始,故在申报过程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明确建设内容,并将建设指标设计得更加合理与科学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整个建设过程应力忌空泛,展现精华;力忌面面俱到,突出重点与特色;力忌雷同,张扬个性。再次,特色明显。在与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中寻求课程的特色。如《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系我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学类课程,目前尚未见有同类课程出现。这本身是一种差异化的申报策略,容易形成特色。最后,课程预期受众的定位要准确。我们将公开视频课程《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的预期受众定位为两类:一类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们,通过本课程学习,让他们感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要注意经济法律意识的养成。另一类是社会受众,他们或许是消费者,或许是经营者,或许是投资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他们感悟,社会经济生活时时有法律问题,法在身边,学法贵在应用。在资源共享课程预期受众的定位上,我们将其定位为,在校法学或非法学专业为取得学分进行的课程学习。

4.强化团队合作原则。无论是精品视频课程还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建设时都强调团队合作。但两类课程对团队合作的要求有所不同。公开视频课程可以由一个主讲者完成5~8个专题主讲,也可以由若干人共同完成主题主讲,其团队合作的要求并不是十分的严格。而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而言,团队合作的要求就相对较高,一般需要6人以上的教学队伍,这些教学人员的职称与学历、教学科研方向、年龄与学缘结构都会影响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团队中,确定课程录像的主讲教师尤为重要,需要确定1人去讲授,还是2人以上去讲授;如果确定2人以上去讲授,需要统筹规划内容的分工设计,提纲编写、PPT制作,教师仪表、课程教学风格的统一等。

5.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国家将入选的开放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将由“全国高等学校课程网”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集中展示,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鉴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基本资源公益性的使用目的,学校、教师及资源制作方等各方不享有任何报酬和使用费。为此,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保证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清晰,杜绝涉及知识产权纠纷或知识产权不明晰的课程资源在网上传播。就国家层面,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法律专家,研究建立我国开放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要有效保障开放课程建设者及相关方的权益,保证开放课程建设、共享和运行的可持续性[5]。在申报与上线时,相关利益方会被要求签署相关视频资源著作权文件。作为申报者,其所提交的一系列精品课程资源从何而来,是申报者自己原创性的创作成果,还是由他人成果进行编著而成,甚至是公然抄袭与剽窃他人的教学成果,都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因此,应切实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如合理地引用了他人的成果,那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最好能在PPT上做说明和谢辞。

三、精品开放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谋划

从一般课堂教学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再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组织上的变化。在精品开放课程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学团队多年来所形成的教学心得与经验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是需要认真设计与谋划的。

1.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设计非常重要。《经济生活中的法律》这门公开视频课程,笔者以“法在身边”为视角,呈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热点问题,结合自己多年从教与从事法务工作的经历,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八讲。第一讲:借贷与担保;第二讲:企业类型识别;第三讲:消费维权;第四讲:劳动维权;第五讲:小区物业纠纷处理;第六讲:商品房预售纠纷处理;第七讲:经营法律意识养成;第八讲:市场竞争法制。《经济生活中的法律》是一门法律素质教育类课程,它以经济生活中业已存在的法律现象为出发点,通过“律”(法律)、“例”(案例)、“理”(法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法律话题,引导大学生与社会受众去学法、懂法与用法。整个教学内容贯穿“一条主线”,即“法在身边”,服务“两类受众”,即在校大学生与社会受众,达到“三个教学目标”,即学法、懂法与用法。考虑到公开视频课程为素质类课程,在整个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经济法、民商法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每一讲内容的设计主要不在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法律分析以及运用法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我们在《经济法学》的建设实践中感悟到,申报时须立足本校经济法学10多年教学历程,呈现教学实力与经济经验。《经济法学》的教学经验就是课程讲授+自主学习,故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一教学体系进行。

2.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见图1)在设计《经济法学》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时,运用了“讲授+自主学习法”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为加强教学互动效果所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宁波大学于2004年,将课程教学中单纯由教师讲解发展为给出一定学时(17学时)开展包含有大型报告会、大型作业、课程设计、分组讨论、网上学习、主题研究等内容的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内容,课程成绩为平时计50%,期末考试计50%。自主学习教学法目前在所有的教学班级得以推广使用,从教学效果分析,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性和教学互动性,起到了单纯讲授式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效果。近几年来,经济法课程自主学习法得以全面推行。自主学习教学法,利用自主学习课堂,采取“理论->法律细则->分析讨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与互动性得到了加强。这种教学法非常适合网络课程教学。在国家公开视频课程,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专题+热点教学法”,以“律”(法律)、“例”(案例)、“理”(法理)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向社会公众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法律话题,并与社会公众一起探讨如何养成法律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律”“例”“理”相结合。以“案”说法,以“理”释法,“法”“案”相间。主讲者是双型师教师(教授+律师),这为有效地组织“律”“例”“理”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教学能力上的保障。在教学效果把握上,注重“学”与“用”相结合。在学法的同时,培养受众对具体问题的法律分析能力以及法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对于教学资源的设计,我们形成了以下三点认识:第一,注重创新打破常规。不同的教学资源对于不同的受众而言所受到的启发、留下的印象肯定会有所不同。因此,应当针对性地提供有关教学资源。第二,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决定影响力。在本课程教学中,对相关热点问题的解读,除引用相关法律法规外,还注重对司法解释与司法审判的把握,使受众感到内容实在,贴近现实,细节性问题讲解深入,从而增加对课程学习的需求欲。第三,注重专业引领与学生互动。提供教学资源重在让受众从学习中收益,通过相关学习资源,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影响力,让社会受众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努力搭建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6]。经过近1年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总体良好。

(1)这些课程资源充分兼顾到了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课后复习与测试各阶段的教学环节。课前预习类的资源主要有经济法文选;课中研习的资源主要是教学辅助视频(课程辅导视频与公开视频课程)、经济法案例评析、经济法法规库、学生自主学习作品演示;课后测试类的资源主要有试题库系统,通过每讲结束后针对性的测试,了解课程学习后实际获得的收益。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5

 

 

依托交通行业背景,充分利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果、国家教学资源库(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打通继续教育与交通部“1+32”的平台,有效实现现代教育手段的开放性、共享性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培训与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考评体系,服务于交通行业,全面提升交通建设单位的人员技术与服务水平,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一、构建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

 

对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原则是“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 交通行业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技能性的知识为主, 以原理性、复杂性的知识为辅, 着重培养学员的职业能力, 也就是动手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核心能力作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施工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本专业主要面向公路与城市道路和桥梁建设第一线,针对公路与城市道路主要从事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和施工监理等工作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精于道桥施工技术、善于施工组织和管理的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使学生达到“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的特色要求。

 

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公路建设过程和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按“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的路径,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系统设计培养技能的“点状知识”课程,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线状知识”课程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面状知识”课程,以课程建设为主线,系统化构建各个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提供丰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 继续教育可以采用“先学操作, 后学原理”的路线,让学员先快速的掌握操作要领、技能要领, 让他们先知道“怎么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员, 可以提供“为什么这么做”。较为复杂的原理性知识, 这样编排继续教育学科既可以满足一般水平的学习者的需要, 也可以满足较高水平的学习者的需要。因此,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 为继续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校研发了辽宁交专培训平台,满足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教学资源需求。本平台的组成结构是:1+N。1是指一个平台管理中心,N是指多门网络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网站可以在平台管理中心中自主开通,并具有课程网站独立的管理后台和展示前台。

 

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网络课程前台展示采用模板技术,搭建个性的课程空间,设定课程栏目,教学资源(包括图片、Flash动画、视频、音频、PDF、其他附件等),与学生在线讨论、管理学生作业等。

 

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前台或平台统一登录入口登录网站。学生可以在线查看课程网站的各栏目内容,在线交流,上交作业、实验报告,可以看到任课教师的批改情况。

 

远程教学平台的使用将实现以教为主为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实现注册的培训学员的无界化学习。

 

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地支撑了多种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特别是能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包括媒体素材类资源、网络课程建设,以及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以公路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载体建立素材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重点建设了“道路工程勘测”和“桥涵工程检测”等典型技术,建设了技术培训资源库。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图片资源、音视频资源、动画资源等媒体类型,根据应用方式差异,针对不同的使用人员,分别按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工作岗位、应用类型和媒体属性等多种方式进行归类,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教学平台建设,促进了交通行业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教学平台建设确定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放交通行业教学资源环境,为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搭建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平台,实现无界化教学平台,形成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系统开放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继续教育与培训教师的教学和培训水平。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6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目前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动态化过程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围绕内容开展活动、务实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等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编辑整理本文。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编辑整理本文。

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