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设备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冶金设备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冶金设备市场分析

冶金设备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直缝埋弧焊 UOE焊管 JCOE焊管

中图分类号:T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016-02

目前,国内外生产大直径直缝埋弧焊管的生产工艺有UOE与JCOE两种生产工艺,两种生产工艺仅成型方式不同,而从焊缝的内外焊工序开始直到后部的平头倒棱,扩径,水压试验,超探,X探,端头探伤,测长称重,喷印标记,防腐3PE,3PP处理等约2/3以上的工序都是完全相同的,现就这二种不同的成型方式比较如下。

1 生产能力比较

分别按管长12.2m及18.3m对两种机组小时生产能力进行比较如表1。

按不同代表规格计算主机年生产能力计算,取年工作小时为6000小时,设备利用系数取K=0.85。

由表2可见,UOE机组比JCOE机组生产能力大,其原因主要是,JCOE在成形时每半个圆周上(C型)压下5~7次,整个圆周上压下11~15次,而UOE机组,在U成形及O成形机上各需压下一次。虽然压下速度不同,但其小时生产能力上约相差3倍。

2 1420mm规格UOE与JCOE机组主机能力比较

以 1420mm机组为例,对UOE成型方式及JCOE成型方式的主机能力进行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1)UOE与JCOE的弯边机成型压力相差不大。

(2)定位预焊机:UOE机组的管缝开口为零,设备较简单,JCOE机组的管缝开口为100mm设备较复杂。

(3)主成型机:

UOE成型机压力大72000t,工作频率为23~34次/时。

JCOE 压力小,6500t,工作频率高:150~200次/时。

3 焊接设备与精整配套设备的比较

UOE与JCOE机组的后部焊接与精整设备基本相同,均需与主机能力匹配。按60万t/年配套的焊接及精整设备台数比较如表4。

4 投资比较

按照全部引进国外技术及装备估算:

一套60万t/年UOE工厂总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

一套15万t/年JCOE工厂总投资约6亿元人民币。

如果JCOE采用现有沙钢番禺JCOE方式,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其主机设备投资约1.2亿,总投资预计4亿元。如果UOE采用国内外合作设计制造,全部投资可以降低到约15~20亿元。

5 结语

JCOE 机组适应于小批量、多品种(规格)的生产,UOE 机组适应于大批量、单一品种(规格)的生产。JCOE 机组的生产率较低,而UOE 机组的生产率较高。

根据近年来的市场需求,对于生产厂家来讲选择哪种生产方式,需要明确其产品定位,进行详尽的市场分析,不用单方面追求产量,而是应更多地关注产品品质及结构的调整进行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冶金设备市场分析范文2

作为我国冶金设计行业的骨干企业,首钢设计院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审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凭借敏锐的机遇意识和市场反应能力牢牢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脉搏,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思维,科学管理为支撑,以创新经营理念,实现经营工作向营销型转变为腾飞双翼,着力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为首钢设计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钢设计院是首钢全资子公司,是冶金行业从采选矿到金属深加工全过程专业齐全的大型综合设计院。在冶金设计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具有涉外经营权。2002年被北京市工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在2004年全国勘察设计企业统计排名中位列第13名。建院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优秀设计奖23项,冶金行业、北京市优秀设计和科技成果奖170项,64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回顾首钢设计院的发展历程,现任院长何巍说:首钢设计院的创建、发展史是伴随共和国钢铁事业的蓬勃发展,历经几代人艰辛的努力与奋力拼搏而写就的,其艰苦和辉煌共生共存,这是一条脉络清晰的发展之路。

承载历史重托

首钢设计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当时的石景山钢铁厂为了技改项目成立了设计组,随着炼铁高炉的不断改造和炼钢转炉的建设,由设计组到设计科,1958年扩大为设计处,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直至1973年正式建院。在五十余年的发展中,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变革,首钢设计院历经不同发展阶段,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完成了历史使命。

首钢设计院建院后的前十年是起步阶段,主要从事首钢公司内部的技术改造和设计管理。在此阶段,完成了首钢炼铁、炼钢、轧钢一系列技术改造和新建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贮备了技术和人才,为首钢发展成为钢铁联合企业做出了贡献。

80年代初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宏观大环境,首钢实施承包制改革,进入了高速扩张发展阶段。1994年首钢钢产量由178万吨一跃达到824万吨,跃居全国第一。首钢的高速发展,首钢设计院功不可没,此间,首钢设计院完成了大中型钢铁厂及其配套项目的新建、引进二手设备技术改造等大型工程的设计,为首钢规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首钢设计院不断进行技术研究攻关,技术人员大幅增加,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1994年首钢设计院已发展成为拥有2700人的设计队伍,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设计院之一,越上了一个高峰。

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开始确立。1996年,根据国家九五规划,首钢不再增加钢铁规模产量。设计是以项目为载体的,由于钢铁项目锐减,自然影响到首钢设计院,这个全国最大的冶金设计院遇到了重重的阻力和困难,内部设计任务极少,体制还未转型,资金严重短缺,人员过于膨胀,从未涉足过首钢以外的市场。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逆转,领导班子一片茫然,企业一度陷入困境,缺乏凝聚力,没有发展后劲,年富力强的骨干大量流失,员工对前途和希望缺乏信心,有着光辉创业发展历史的首钢设计院面临巨大的危机。

执著是因为对信念的坚守,而信念的坚守则来自那份对钢铁事业的执著。首钢设计院全体员工秉承首钢这方水土所赋予的坚韧本性,以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向困难发起挑战,向自己的事业发起了挑战,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以自己的睿智与拼搏精神谱写着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面对前所未有过的困难,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班子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也感到从未有过的动力,同时,又感到从未有过的振奋。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带领全体员工勇敢地承担起走出低谷,重振雄风,续写首钢设计院光辉历史的艰难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

接受市场经济新环境的考验,实施改革创新是设计院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首钢设计院主动请缨,不再完全依赖首钢内部市场,要到外部市场上求生,1996年率先分立为首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这期间,首钢总公司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经费上采取逐年递减的方式,三年后首钢设计院全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首钢领导的关怀,形成了巨大的改革动力,首钢设计院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全面进入市场转型期。

如果说转型期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那么转型后面对市场的压力则是持久而巨大的。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首钢设计院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并没有被重重困难吓倒,他们团结一致,理清思路,找准定位,增强面对市场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是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反复进行市场分析,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市场竞争的战略举措。

首先,获取进入市场的准入证。要想为用户提供技术先进的、实用的、高质量的设计产品,必须获取进入市场的准入证。一年之内,首钢设计院上下一致,发奋努力做了大量工作,申报有关业绩,加强内部管理,获得了冶金设计甲级资格。在冶金设计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第二,开拓市场,把市场定位在拓展全国地方钢铁企业,明确主营业务向两头延伸,即: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前期规划、设计,全面为企业提供规划方案,优化设计工作。向后延伸到以设计为龙头,把设计的产品完全付诸实施,开展工程总承包,实施交钥匙工程。第三,搭建面对市场的组织体系,设立经营部等相应部门。第四,人员分流。为建立高素质精练的人才队伍体系,实施了大批的人员分流,由2700人精减到了1200人,精简了队伍,提高了效率,练就了人才。

1997年,经过改革洗礼的首钢设计院曙光初显,凭借高素质的队伍、高水平的设计能力以及优质的服务,逐渐占有市场空间。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开展工程总承包,是冶金行业工程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2001年凭借丰富的二手设备改造的经验和首钢综合优势,为包钢建设了大型炼钢转炉,该工程荣获首届全国总承包工程优秀奖,在工程总承包业绩中写下了精彩一页。同年以先进的烧结技术和合理的投资完成了江西新余钢铁厂烧结工程的总承包。2002年为宣钢建设了国内首台全国产化摩根五代高线轧机。依托首钢集团的优势,形成了开展工程总承包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生产的综合能力。

1996年至2002年是首钢设计院分立子公司,全面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转型期。在此阶段,首钢设计院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大的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首钢设计院迅速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整合内部资源,拓展经营领域,创立了以设计为龙头、技术为核心、工程总承包为主线的经营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站稳了脚跟,增强了实力。

迅速占领制高点

2003年是我国钢铁业迅猛发展的一年,首钢也面临着应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施战略结构调整的重要关头。首钢设计院再一次面对挑战,内部任务量严重超负荷,外部市场极其活跃,新技术、新产品、新要求扑面而来。

“设计永远先行,挑战就是机遇!”院长何巍掷地有声。

首钢设计院领导班子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审视局势,夺取先机,带领全体员工应对竞争,并以极富现代意识的经营理念、求真务实的立业观念及外延与内涵的有机结合经营设计院,领导班子以杰出的管理艺术,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卓越的指挥才干,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使企业步入了快速成长期阶段。

面对首钢内部繁重的工程任务和外部市场合同履约的双重考验,领导班子创新思路、深入调研、统筹考虑,提出了以全面完成总公司结构调整的重点工程为前提,实现经营工作向营销型转变的指导思想,竭尽全力为重点工程服务,变被动为主动,运筹帷幄,排兵布阵,迅速占领钢铁技术和外部市场的制高点。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清晰的工作思路,使首钢设计院大步超前,在服务迁钢、首秦一期工程的同时, 2004年4月份提前启动二期工程设计,为年底两大项目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针对首秦4300宽厚板、迁钢2160热轧工程等一批技术难度大的项目,成立了由院领导负责,集中公司内外部专家、院内各专业室主任及骨干参加的优秀团队,进行对外技术谈判、技术交流及设计评审,全面实施对项目的管理,保证了合同签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3年到2005年首钢设计院完成了一大批重大冶金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任务,其中可圈可点的有国家级技术装备国产化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首钢中厚板改造工程,形成了国内中厚板改造的技术优势和总承包管理模式。仅用18个月就全面完成了迁钢和首秦两大钢铁基地的一期建设和投产,二期工程也全面启动。首秦一期工程被国内外企业家誉为“艺术品”,大大提升了首钢设计院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相继完成了承钢球团、新余球团、越南中板、武钢干熄焦、济钢3号高炉干法除尘、重钢4号高炉等项目。正在进行包钢干熄焦、太钢高炉、邢钢转炉和济钢干熄等工程设计和印度焦化、烧结、球团3个工程的设计。完成的总承包工程有南钢炼钢工程、承钢5#6#烧结工程全线竣工投产,各项指标均达到承包合同要求,得到了业主的好评。武钢干熄焦、重钢高炉、新余球团、济钢干熄焦等工程总承包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的首钢设计院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使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设计把规划和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统一管理,使投资、建设工期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首钢设计院在冶金行业率先实行工程总承包,经过几年的实践,实现了设计单位与企业双赢。为设计单位走向市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引起广泛关注与影响。值此,首钢设计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快速成长期。

勇立潮头听风雨

2005年是首钢“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的决胜之年,也是首钢进行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构想的关键之年。意识超前,具有敏锐机遇意识的何巍院长表示,作为首钢工程建设的排头兵,为实现首钢战略调整的目标,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他认为首钢设计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他将和全体员工一起,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开始新的攀登。

围绕迁钢二期、首秦二期、重钢高炉和新钢球团等设计及总承包项目、泰国和印度等海外市场项目,及曹妃甸钢铁基地项目等“五大战场”,首钢设计院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项设计工作,满足了公司内部各项重点工程的总体进度和质量要求,实现了外部项目的全面履约。

曹妃甸钢铁厂是首钢总公司的战略性重点工程,举世瞩目。曹妃甸钢铁大厂的建设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要做到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生产集约化、资源循环化、效益最佳化。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一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厂,实现产品、技术、效益、环境协调发展,成为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生态、高效型精品板材生产基地。

这是首钢设计院千载难逢的机遇,何院长亲自挂帅、多名院领导和业务骨干组成了曹妃甸工作小组,组织各专业精英人员编制项目文件。工作小组以高度的责任心,凭借设计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厚技术沉淀、对国内外钢铁行业先进技术的关注、搜集,以及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前瞻性理解,日夜拼搏,通宵奋战,于4月底前按要求完成了《新首钢曹妃甸钢铁厂建设大纲》等文件,并向首钢、唐钢公司、国家发改委、中咨公司进行了汇报,5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对《新首钢曹妃甸钢铁厂建设大纲》进行了专家咨询,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全面组织开展了曹妃甸钢铁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他们深入调研,科学借鉴,多方走访。经过编制人员日日夜夜奋斗,《首钢曹妃甸钢铁厂可行性研究报告》于8月19日顺利通过了北京市政府咨询审查,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接受审议。

2160热轧是迁钢二期的核心工程,由首钢设计院和外商(SMS)联合设计,目前已完成了与外方共同进行的基本设计、全厂性的初步设计。2160工程的设备基础是采用国际上领先的箱型基础设计,国内还没有一家设计院能够独立完成,该工程箱型基础的土建设设计计算已由首钢设计院独立完成,标志着首钢设计院的土建设水平又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了一大步,为下一步承担曹妃甸工程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首钢设计院在保证首钢内部项目总体进度的同时,对承揽外部项目也实现了全面履约。近几年来,首钢设计院共完成总承包项目41项,总承包额达40亿元。

如今的首钢设计院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形成了巨大的开拓合力,激发了全体员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了每个科技人员的内在潜力,仅2005年上半年共组织开展各类工程项目173项,取得了突出业绩。

未来任重道远

首钢设计院的历史,是首钢钢铁事业发展和钢铁技术升华的历史;是全体员工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成果丰硕的历史;是从内部走向外部,从首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首钢设计院发展的风雨历程,是一部创业史,是一部发展史,是一部成就史。首钢设计院的历史折射出:首钢设计院伴随共和国钢铁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崛起。全体员工艰辛努力,辛勤耕耘,成果辉煌,没有愧对伟大的时代。

冶金设备市场分析范文3

1美国钛工业市场发展情况

1.1历史回顾

美国钛工业的发展缘于军事用钛。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钛企业,当时美国为了军备的需求,已开始研究钛的生产方法,据说是作为原子弹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发展的。战后,美国为增强军事实力,确定要在军事部门,首先是飞机制造部门使用金属钛,矿物局于1947年制造出首批海绵钛,重约2t。

1950年,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国防生产执行局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制订了迅速发展钛工业的计划以及每年使用7200t海绵钛的消耗指标。美国除了把钛生产的100%都用于军事之外,还从日本购买海绵钛,以供其军需。侵朝战争大大刺激了美国的钛及钛加工的发展,1953年,其海绵钛产量达到2028t。停战协议签定以后,美国政府允许在民用工业部门使用钛,但90%以上的钛还是用于军事目的。1957年美国的海绵钛产量为15665t。随着侵朝战争的结束和战争滞后影响的消失以及钛合金自身氢脆问题的发现,使美国的钛生产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衰退,1959年美国的海绵钛产量下降为3535t,仅及1957年的1/5。1965年,美国发动了侵越战争,钛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带动钛产量迅速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70年代的局部战争和地区性武装冲突都消耗了不少的钛,以军事工业为最大用户的美国钛生产部门,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但又起伏发展的时期,开始出现以航空用钛为主,其它工业部门用钛为辅的格局。

80年代初,美国海绵钛的年生产能力约为312万t,钛铸锭的年生产能力约为619万t,各种钛加工材的生产能力也相当大,材料加工能力显著大于原料生产能力。为了弥补国内海绵钛生产的不足,美国不惜重金从国际市场主要是日本购入原料来支撑其庞大的军用航空及民用航空生产。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军事用钛被削减了,同时美国对日贸易出现巨额逆差,为了减轻本国企业开工不足的压力,美国对由日本进口的海绵钛课以高额关税,致使日本对美国的海绵钛出口几乎完全停止。

80年代末期,民用航空的用钛量增加,其国内海绵钛生产厂的开工率提高,纷纷投资扩大生产能力。但随着航空工业用钛量的飞速增长,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对优质海绵钛的需求,这样又恢复了日本钛的进口。

90年代初期,钛工业进入萧条期。1992~1994年间,由于冷战的结束,军事订货急剧减少,长期支持美国钛工业的军需已经衰退,再恢复的可能性极小,为此只有开拓飞机以外的新领域。1995~1997年间,美国着重发展非航空钛市场,并取得了成效,美国海绵钛、铸锭及加工材的年生产能力和估计年产量列于表1(包括1998年预测)。

1.2市场应用

从上面可以看出,美国的钛市场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美国的钛工业最早是以军事工业起家的,以军用飞机为主要市场,随着冷战的结束,军需剧减,转为民用,但仍以航空工业为主要市场,其它化工、体育用品等为逐渐发展的市场。

美国钛市场份额目前占世界钛市场的50%,1996年美国市场的钛交货量如表2所示。

可见1996年美国的钛应用主要在商业航空即民用飞机上,而1997年美国的钛应用也是在航空运输方面,1997年计划为13950~14400t,比1996年的12150~12600t有所增加,据工业统计,约占1997年全部加工材交货的48%。军用飞机用钛的交货比冷战时全部交货的一半还少,但比1996年的3150t又增加了450~900t。在1995年和1996年飞速发展的高尔夫球市场在1997年却令人失望,因为给高尔夫球铸造商的坯料库存严重超储,估计消耗量从1996年的4725t暴跌到2025~2250t。而象纸浆设备和化学加工的市场需求处于平稳状态,见表3。表4列出了1991年以后美国的钛加工材交货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美国钛市场中非航空应用虽在增长,但增长缓慢,而商业航空(民用飞机)市场连年占主导地位,而且增长很快,防御航空(军用飞机)市场比非航空市场用钛量多,也是呈现年年增长势头。

2美国钛公司经营情况

金属钛的制造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工序:精矿y海绵钛;中期工序:海绵钛y铸锭(熔炼过程);后期工序:铸锭y加工材。美国从海绵钛到加工材一体化的生产厂家只有钛金属公司和俄勒冈冶金公司两家,其它分别为中期工序和后期工序的生产厂家,表5示出了美国钛的主要生产厂家情况。211美国主要钛生产公司情况介绍212美国三大钛公司经营业绩统计(三年)Timet无论在销售额、经营收入、净收入还是其它经济指标上都位居第一,RMI排行第二,Oremet第三,而且从它们三年的销售及收入情况来看,是年年增长的。1995年钛工业刚刚复苏,三家公司的销售额都不乐观,而且净收入呈现负值。1996年来了一次飞跃,销售额和净收入都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Timet公司的销售额1996年比1995年增长了近两倍,1997年又比1996年增长了不少。钛产品的强烈需求和较高的价格,尤其是航空领域对钛合金的需求是美国钛公司销售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三家公司也在积极改进原有设备,新增了电子束熔炼炉和等离子冷炉床熔炼炉,提高了海绵钛、钛锭和钛加工材的生产能力。美国钛工业主要靠这三大公司支撑,它们发展迅猛,直接影响到美国钛工业的飞速发展。详见表7。

冶金设备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脱铜后液;浓缩后液;预冷槽;结晶罐;硫酸镍

为了除去铜电解中电积脱铜后液中可溶性杂质和残胶,保证铜电解生产的正常运行,回收有价金属,必须进行电解液净化。电解液中镍的脱除,是电解液净化的主要任务之一。稀贵金属厂结合前期的生产工艺,形成了浓缩工序―冷冻(电蒸发)工序的新工艺。工业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能有效的从电解液二段脱铜后液中提取镍等金属,并(其具有)工艺设计合理,流程简单,可操作性强,产品质量稳定,金属回收率高等特点。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浓缩工序生产的后液温度较高,极大的影响了制冷工序的生产时间和制冷机的使用寿命(制冷机使用范围为常温),造成生产成本的过高,产量过低。而车间在场地、和工艺流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只有从现有的设备、场地下来改进。本文对该改造简要介绍并就生产使用中的情况作初步探讨。

1、改造过程简介

1.1设计思路

1.1.1现阶段生产情况

现在制冷的生产液是由预浓缩浓缩后的电解液,放入浓缩地池(浓缩后液温度在80℃-85℃),再转到制冷三楼的结晶槽(浓缩后液温度在50℃-70℃),开启冷冻机制冷,每班需要12h-14h,如果是夏天生产,由于室外气温过高需要的生产时间会更长。

1.1.2改进条件

现工序由于浓缩液温度过高,极大的影响了制冷工序的生产时间和制冷机的使用寿命(制冷机使用范围为常温),造成生产成本的过高,产量过低。而车间在场地、和工艺流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只有从现有的设备、场地下来改进。如制冷厂房三楼六台10m3结晶罐,每次生产时开2台制冷机(备1台),带4台结晶罐(备2台),如果夏天2台制冷机只能带3台结晶罐,6台结晶管并连在一起,由阀门控制,及西头的结晶罐检修孔,还有凉水塔富余的降温能力及宽敞的场地等有利条件。

1.1.3改进思路

影响制冷生产时间的主要原因是浓缩液的温度过高,因此要在浓缩地池和结晶罐之间增加一道降温工序,用来降低浓缩后液的温度,使其达到常温。这样常温浓缩后液进入结晶罐后,制冷起来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1.2改造方案

制冷机开2台备1台,带3-4台结晶罐(10m3/台)备2-3台结晶罐,把6#结晶罐改为冷却罐,在结晶罐检修孔处制作、安装1台同型号结晶罐用于冷却罐(新增7#),这样就有2台共20m3的冷却罐。再把400m3凉水塔至制冷机的循环水管接到2台冷却罐上,靠循环水的冷却循环及搅拌浆不停的搅动浓缩液,使其能很快的达到降温效果,达到常温后,把冷却液靠自然落差放到浓缩与制冷中间的玻璃钢降温槽(40m3,可使用20m3)储存,用转液泵转到1#-5#结晶罐。

1.3方案实施费用

冷却罐一台10m3,配搅拌机,玻璃钢管道D120×10约50米,单柄蝶阀DN100PN1.0衬四氟4台,无缝钢管D108×5约30米,单柄蝶阀DN100PN1.0 2台,合计约20万左右。

2、改造后的生产使用情况

将7#预冷槽安装好使用后,将浓缩生产出来的(50℃-75℃)热液用转液泵提前转入预冷槽里,启动水冷循环系统,约2h以后浓缩后液的温度由50℃-70℃降低到了25℃-32℃左右(基本可接近常温),而水冷循环系统的出水温度也只提高了2℃左右(实际测量时,进水温度为21℃,出水温度为23℃)。而制冷工序原来每个批次(两机四槽模式)的生产需用时为13h-14h,现在使用预冷槽系统后,每个批次的生产时间为11h-12h,则每个批次都可以节约2h左右。预冷槽每次降温的周期为2h左右,而制冷工序有6台结晶槽,生产时只是使用4台,剩余2台可提前存放20m3的冷却液,同时浓缩工序的中转槽也可以存放20m3的冷却液,预冷槽也可以存放10m3的冷却液。也就是说使用预冷槽降温系统后,完全可满足制冷工序每批次的生产需求(每批次生产需要浓缩后液约40m3),同时给调节两生产工序的节奏带来极大的缓冲作用。

3、结果与讨论

改进之前进液温度从浓缩工序地池处到制冷工序结晶槽时为50℃-70℃,而方案改进之后进液温度通过生产调节可以控制在常温。

通过时间的对比通过制冷工序结晶槽的冷却盐水、减速机搅拌桨及循环盐水泵等设备的强力降温,从50℃-70℃冷却至常温需用时3个小时,而改进后则不需要这些设备进行降温,同时降低了设备的维修率。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改进后的方案对制冷工序的生产周期的缩短有很大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制冷机的使用率,对夏季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4、结语

在改造完成后可在生产周期内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设备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最终达到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岩,翟玉春,王虹.镍生产工艺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

[2]彭容秋.镍冶金[M].跃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库建刚,刘殿文,张文彬.我国西部地区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展望[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3.

[4]罗得先.镍消费量将持续增长[J].世界有色金属,2000.

[5]耿文辉.我国西部地区镍钻资源的综合评价[J].中国矿业,2001.

[6]曹异生.国外镍工业现状及前景展望[J].世界有色金属,2005.

[6]程明明.中国镍铁的发展现状、市场分析与展望[J].矿业快报,2008.

冶金设备市场分析范文5

张树兵

(中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 300270 )

摘要:合理的采购形式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防范风险,降低职务犯罪隐患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物资采购  全过程监督  采购渠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争夺日益加剧,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物资采购不再是简单的持币购物,而是企业控制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而科学的物资供应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量,加速采购资金运转周期,提高采购物资的质量,为企业争取新的经济效益。如何发挥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作用,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获取利润的关键。

1.对物资采购实行全过程监督

物资采购全过程监督是指对采购前、采购过程中和采购完成后进行的监督。从采购计划的制订开始,到采购物资的使用结束,这其中有计划提报和审批、供应商的选择、价格咨询、招投标、签订合同、验收、付款、领用等八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监督。但重点是对计划提报、供应商选择、价格咨询、合同签订、质量验收和结帐付款六个环节的监督。对计划的监督主要是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供应商选择的监督只要是对供应商资质的审查和保证所选供应商为同等级别;对价格的监督主要是看是否进行了货比三家、价格是否合理;对合同的监督主要是其合法性和公平程度;质量监督是保证验收过程不降低标准,不弄虚作假;付款监督是确保资金安全,按程序按合同履行。把监督贯穿采购活动的全过程,是确保采购管理规范和保护企业利益的第二道防线。这道防线在采购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针对市场供应情况确定合同的采购渠道

对于生产直接消耗的市场紧俏的大量大宗物资、而市场供方相对较少,组织难度较大,质量和交货期要求较高的关键原材料、配件、设备,要与供方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实施战略采购,这样可以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供求双方长期进行业务往来,有较高的信任度,而且批量大有利于享受优惠价格,可以保证质量,减轻了企业由于供货渠道不稳定导致的生产不稳定。

对于一些市场资源相对宽松,可供选择厂家较多,需要较大而消耗稳定集中的材料、配件,可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实行招标采购,利用供方的竞争,达到“货比三家”比价采购,质优价廉的目的,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独家供应而带来在资源价格、货款上被牵着走的被动局面。同时,由于招标订货增加了采购订货的透明度,从而避免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和管理上的漏洞,有利于各方面对其监督,避免了不廉洁现象的发生,纯洁了采购队伍。

对于一些批量小及一些品种、用量和交货期多变或临时需要采购的原材料、配件,这些品种无法用稳定的渠道和招标采购的方式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采取比价采购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符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实行“货比三家”,择优采购。

3.针对采购的品种不同,确定合理的订货形式

对于生产中所需的大宗消耗的原材料、配件,需要稳定的供货渠道和数量,可实行年度订货或半年订货,与供货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但由于在执行过程中,价格会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因此在预计原材料、配件价格将会下降的前提下,可以在年度或半年合同中确定总量,而价格不一次确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每半年或季度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也可以实行年度确定价格,也可以实行年度确定总量,按季度签订合同,月度进行结算的方式。

对市场价格经常变化,而消耗和需要量又不规律的品种,由于不易规律性订货,可以实行批量订货,以紧紧把握住市场机遇,回避市场风险,对行情见涨的适当扩大订货批量,控制价格上涨因素。对行情见落的适当减少订货批量,回避落价风险,并以批量优势获得价格优惠,从而获得最佳采购效益。

对生产中急需用料,根据市场需要量,经市场比价择优采购,随时签订合同。对于那些品种规格繁杂,需用量少,涉及厂家多,不够经济批量订货的,应充分利用社会库存,不搞工厂储备,采购流通领域供货,实行比价采购,随用随订,直付到厂,方便生产.减少库存。

4.建立供应商选择和考评制度制定物资采购供应商管理办法。

建立合格供应商评价和考核程序,明确合格供应商选择和确定的基本条件,对供应商准入实施资格预审制和备案,建立供应商档案,做好供应商供货质量和履约情况的记录,实行动态量化考核,业绩引导订货。

5.选型标准化和早期供应商参与企业建立自己的采购产品标准化库。

不同的设计师或不同的产品设计组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尽可能选用标准化库的物料,降低特殊或定制项目的数量,形成采购批量,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在产品设计初期,选择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参与到新产品开发小组,通过供应商早期参与的方式,使新产品开发小组依据供应商提出的性能规格要求,尽早调整研发战略,借助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6.加强市场分析合理控制采购成本

定期对物资商情进行分析,把握价格变动的情况,尤其是加强对原材料价格市场的分析。有利的采购时机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准确的、最新的市场信息,谁就占有采购的主动权,谁就受益。采购单位应该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平台建立企业采购资源信息库,平时加强价格对比分析,从外部市场把握和内部管理监测两个角度进行信息收集,加大分析力度,把握市场价格趋势,提高采购工作的市场敏感度,准确把握有利采购机会,可有效节约采购资金。

7. 组建专家库成立专门机构,对物资采购的技术进行把关

设备、材料、电气仪表的技术专业性比较强,只靠采购人员及使用部门人员很难对物资专业技术问题进行全面的把关。尤其在一些对生产设备要求较高的企业中,例如,石油石化、电力企业。如果在设备的技术上出问题,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将企业中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人员组织起来,组成专家组,专门负责物资采购的技术把关、技术协议的商谈,加强物资采购的技术管理,提高物资的适用性,提高设备效率,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

8. 零库存管理,加强库存物资的改代利用

零库存是当今经济社会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其旨在实现库存的最小化,绝非指储存量为零。如果库存物资过大,就会变成物资积压,积压物资超过一定时限,就会变成废旧物资,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减少库存首先要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的管理,加强计划的准确性,实用性;其次就是要对现有库存物资进行改代利用。

9.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政治素质高的采购人员,把那些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采购队伍中来,提高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对采购人员进行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杜绝在材料采购中拉关系拿回扣。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发现违纪的现象,要发挥组织部门关心干部、教育干部职能,引导职工上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购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站稳脚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无论采用何种采购形式,最终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降低采购成本,找到性能价格比最优的产品。

参考文献

1、《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小组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

冶金设备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热等静压 发展现状 设备改进 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Fl2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080-02

1 热等静压概述

1.1 热等静压原理与特点

热等静压(Hot Isostatic Pressing,简称HIP)技术实现于一个密闭容器空间中,将所需制品的材料放置其中,施加高温高压条件,将材料烧融并重新固结致密化,该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压力的均衡施加,因此得到的成品均匀性好。按照材料利用情况和制品要求,热等静压技术可以分为3类:第一,对粉末(状)材料的压实固结,最终使其趋近于成品的形状和结构;第二,制品本身存在裂痕、孔隙、变形等缺陷,通过高温和加压使其重新致密并规范制品形状,消除上述缺陷;第三,应不同的功能要求,需将不同的材料进行拼接与焊合,利用该技术实现材料界面的扩散与拼合。

相比于传统纯粹的高温高压技术,热等静压在高温压的前提下,增加了等静压的特点,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受压均衡,得到的成品各向同性好,致密程度高,缺陷少,总体性能优异。因此,对于航空航天、海洋、汽车等对材料性能要求高的行业领域,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同时该技术的兴起,也使得过去高精度仪器设备的制作变得方便,大大缩减了工序和加工时间。

1.2 国内外热等静压技术的发展现状(600)

1955年,美国Battelle研究所在寻找合适的核反应堆材料时,利用高温和等静压技术条件实现原子核反应时元素的扩散结合,由此,拉开了热等静压技术发展的序幕。彼时,等静压的施加主要依靠惰性气体来实现,且主要用于元素的粘结,因此该技术最初称作“气压粘结”技术。60年代初,该项技术逐渐被美国其他公司利用并不断改善,随着其传入欧洲和北京,热等静压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宽。

2 热等静压的设备改进

2.1 热等静压机相关装备及工艺流程

热等静压机主要包括了加热炉、高压容器、压缩机、真空泵、冷却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整个操作工艺流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加工材料的清理与入炉、充气加压升温、加工过程的保温保压、降温泄压、出炉。其中温度和压力的控制是操作的关键。

加热炉和高压容器是热等静压机的核心设备,用于提供生产加工过程中所需的高温高压条件。为了保证均匀预热和快速升温,如今的设备在加热区布局上,通常采用底部和侧面的多面分布,采用钼丝、石墨等不同电阻材质的电阻元件在加热炉中安装多个独立的控制区,根据所需加工的成品的性质和用途,设置不同的温度档,可以实现不同的加热温度要求。热等静压机高压的均匀施加通过充注惰性气体来实现,通常采用装配了防震、自调功能的非注油式电动液压压缩机,它具有过压保护性能,能够充注近200 MPa的高压惰性气体。

目前生产的仪器具备自动化控制功能,利用计算机系统可预先设定相关的温度压力参数,输入相关操作程序,从而实现自动加工生产。除此之外,仪器还配备了用于抽吸杂质的真空泵,用于降温保护的冷却系统等。

2.2 热等静压机设备的改进

热等静压技术的出现为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带来了生机,但也出现了安全性、生产成本、能耗等方面的问题,一项技术的完善需要相关设备的及时跟进,从生产实践出发,该文主要从提高生产效率和成品质量、节约能耗3方面展开,对热等静压机设备的改进提出相关的见解。

2.2.1 提高生产效率

工程生产讲究成本节约和投资盈利,提高生产效率是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而创新和发展技术设备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不二途径。对于热等静压技术而言,由于加工过程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因此生产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仪器的冷却降温。传统设备的冷却速度普遍较慢,经常需要花上数个小时的时间,为了缩短工作周期,应发展快速冷却技术。在技术原理上,充分利用高压容器的气体循环,通过内部和外部两套冷却循环系统,实现设备的双重降温。另外,安装强力风扇和控制内部对流也是快速降温的重要途径。

2.2.2 提高成品质量

制品质量的控制关键在于加工过程中温度和压力条件是否合适,包括了温压参数的取值,受热和施压是否均匀及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等方面。目前在温度控制方面通过增加受热面积和设置分区独立加热单元,基本实现了制品的均匀受热和实时控制;惰性气体充注也保证了施压的均衡性。

2.2.3 节约能耗

热等静压机高压的产生主要通过惰性气体的充注来实现,因此其主要能耗来自于电能和热能。制作工艺中高温高压条件决定了其高能耗的特点,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其中大部分的热能都通过热交换器散失,节约能耗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充分利用这部分热能。通过在高压熔炉外设置气体循环路线,一方面能利用这部分余热加热锅炉,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设备的冷却,提高了工作效率。

3 热等静压技术的应用

3.1 陶瓷制品中的应用

陶瓷是近年来在材料领域新兴崛起的一种材料类型,鉴于其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稳定性、高强度、高耐热性,其在电力、机械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取代了金属的地位。

3.2 金属冶炼中的应用

热等静压技术为粉末冶金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高温高压炼制得到的冶金材料在尺寸和性能结构上都接近最终成品,因此,这种方法得到的制品所需的后续加工工序大为缩减,同时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3.3 铸件内部缺陷修复

由于最初制造工艺的限制或是使用时间过长,都会在铸体内部产生松弛变形或者孔隙等缺陷,这种损伤的出现降低了材料的性能,同时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问题都会逐渐凸显。铸体致密化和内部损伤的修复是热等静压技术早期应用的领域,发展至今,相关技术已相对成熟。

3.4 热等静压扩散连接

热等静压扩散连接属于微观技术领域,它在宏观高温高压条件下,内部原子发生扩散移动,彼此进入,完成宏观焊接的任务。具体而言,整个过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接触界面的形成,当外加高压作用于材料时,材料发生塑性变形,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剧,在需要焊接表面就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凸起,这些凸起增加了焊接表面的接触面积,逐渐形成了一个含有较多孔隙的接触界面;第二,平衡界面的形成,该阶段原子在初始接触界面的基础上发生大规模的移动和扩散,界面处孔隙基本消除,残留部分孔隙,随着原子的扩散逐渐趋于一个平衡状态,原始接触界面被新的平衡界面所取代;第三,原子体积扩散,承接第二阶段的变化,原子发生体积扩散,孔隙被全部充填而消除,焊接界面处接触完全。利用热等静压扩散技术可以实现同种材料、不同材料间的各种焊接,焊接部位结合度高,制品性能优于最初母材,因此,该项技术常常用于合金冶炼、高性能符合材料的制作。

3.5 其他方面的应用

热等静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多孔材料(例如滤波器、磨轮等)的制作,只需在原料中加入造孔剂或对原料进行松装处理,就可以得到开孔率高、性能优良的多孔材料,造孔剂在其中主要起到了固定制品形状和产生规则尺寸孔隙的作用。

4 热等静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比于传统的产品加工手段,热等静压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点,从目前技术发展现状和产品市场分析大致可预测其具有如下发展趋势。

(1)用于不同工艺制品的合成与连接。针对不同用途所需的材料性质不同,材料领域复合高性能材料逐渐成为主导,利用热等静压技术制得的成品致密化程度高,均质性强,为不同材质成品间的连接与合成提供了方便。这不仅节省了工艺流程和材料使用,同时也提高了制品的质量。

(2)加热和冷却速度的双重提升。提高生产效率是工程制造中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热等静压技术中加热和加压是核心工艺,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已出现了一种热等静压―淬火技术,实现了加热与施压的一体化,压力充注气体选用传热系数较高的气体,以保证气体和设备之间最小的温差,冷却降温逐渐实现自动化控制,利用计算机系统能有效把控降温时间。

(3)开辟新的工艺模式。传统的热等静压设备加热时间长、能耗高,现通过快速热等静压法,将预热膜盒压挤到粘塑压力介质(油等油脂类介质)中,能够将制品固结时间从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热等静压技术,但仍然利用了热等静压原理,而得到的成品完全具备高度致密化和均质性的特点,因此,利用快速热等静压法等类似的技术,节约能耗、缩短工艺流程,同时得到高质量的产品,类似模式将为热等静压的利用开辟新的应用方向。

(4)采用无包套技术工艺。包套技术在热等静压中广泛应用,制品的高纯度和强均质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包套的使用。然而包套工艺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包套的选择需与产品尺寸相配合,因此在利用上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国外已推出了无包套热等静压技术工艺,包括了两种方式:烧结和热等静压在不同的锅炉内进行,或在同一加热炉内进行。无包套技术得到的工艺制品在质量上基本趋近于有包套热等静压。

(5)压力充注气体选择的多样化。热等静压技术中高压的施加通过充注惰性气体来实现,过去氩和氦是两种主要的充注气体,尤其是氩气,价格便宜且稳定,实用性强。随着近年来产品类型的激增,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有不同的工艺要求,例如陶瓷制品中含有较多的氮化物,此时常常选用氮气作为压力充注气体,因为氮气可以延缓氮化物的分解,有利于提高陶瓷制品的致密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热等静压技术利用高温高压条件得到高度致密化、强度高、均质性好的高性能制品,加上其操作工艺简单、能耗低等特点,使其在陶瓷制作、金属冶炼、铸体修复甚至食品包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热炉和高压容器是热等静压机的关键设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应着力于加快加热与冷却时间。未来热等静压将向着无包套、多样化的压力气体、自动化控制等方向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制品的合成与焊接。国内应紧跟国际领先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热等静压设备与技术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Bernard Williams,韩凤麟.近年来热等静压(HIP)处理与应用发展趋势[J].粉末冶金技术,2014(6):464-470.

[2] 谌启明,杨靖,单先裕,等.热等静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3(2):33-38.

[3] 刘慧渊,何如松,周武平,等.热等静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新材料产业,2010(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