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范文1
教育部推进,各地提速
2014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下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方案提出: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到了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重点要求:到2016年底,要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同时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开发,建设80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指出,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共有8个重点目标。包括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完善,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2M,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4M,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和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分别达80%以上和50%以上。新的提法要求更细,但把互联网在学校的全面普及时间推迟了两年。
在教育部的大力推进下,各地中小学接入互联网工作开始提速:四川省提出将加快推进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薄弱校互联网接入,实现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安徽下辖多地市提出在2016年实现中小学全面介入互联网;重庆提出到2016年底全是小学基本接入互联网……
教学升级效果显著
资料显示:到2015年中期,全国只有30%多的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已经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校,“优质资源班班通”项目第一落实并成效显著,基础教育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目前,为网络课程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材资源已经就位,且资源十分丰富。到2015年中期,全国有362万名教师参与、晒课207万堂;若干企业系统开发并推广应用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资源,以科大讯飞、威科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开发的资源已覆盖所有主流版本教材;全国29.5%的中小学建有校本资源,36%的中小学实现全部班级应用数字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涌现出安徽、上海普陀及山东昌乐一中、哈尔滨香滨小学等一批区域和学校应用的典型。在已经接通互联网的学校,可以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教学模式的跨越。但是,全国目前只有30%多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多数学校的学生,空有大好资源不能利用。
在传统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互联网提升教育的效用非常显著。2016年4月,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在赤峰召开全区“互联网+教育”研讨会。全区约140名各级各类教育局局长、学校校长、电教馆主任了解了“互联网+教育”解决方案,参与了“电子书包”、云录播、同频网络课堂等新型信息化手段的演示,实地观摩了松山四中、实验小学教学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果。会议现场,8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作为执行教育战略落地的基层单元CEO,围在各展台前认真听讲解,有些还迫不及待拿起“班班通”白板及电子书包等设备亲自操演。无疑,他们最关心这些信息化解决方案,能给学校的教务、教学及学生管理带来哪些便捷。苏虎街小学是呼和浩特影响力最大的“名校”,历史悠久,地处新城区最繁华地段,在校生2868名,已经步入现代化学校建设之路。张莉校长把互联网、信息化放到“人类新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来看待和重视。张莉有自己的担忧:“现阶段‘电子书包’这些好产品在苏小恐怕还用不成,因为网络接入的速率太低了。”她说,学校急需提供校园教学教育管理的综合平台、高带宽互联网接入和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中国电信在内蒙古的技术部负责人介绍说:学校接入宽带后,将实现班班通网络、人人通空间。同时,将融入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新技术支撑各盟市、旗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建立家校互动、平安点到、校园一卡通、云录播、同频网络课堂、校园绿色通信、校车监控,及应急指挥服务体系,保障校园安全。
“互联网+”在学校中的应用,创造了“活”的智慧校园。在互联网接入较早的地区,教学模式已有巨大变化。
2016年4月,杭州市智慧教育“融・创”学习共同体第十三次研讨活动在大成实验学校举行。会上,澳大利亚昆士兰圣希尔达女子学校学习学院的总监、苹果杰出教育工作者杰夫・鲍威尔先生和杭州市外国语学校的包晓铭老师,分享了《澳洲私立学校的平板课堂教学实践》和《ipad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分享》两种不同国家的平板教学经验。向大家展示了在智慧教育的情境下,信息化手段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课堂效率上的广阔前景。圣希尔达女子学校应用互联网手段教学后,历年成绩在维多利亚州名列前茅,大学升学率高达95%。学校已全部采用ipad教学,在利用平板课堂辅助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杭州市下城区的大成实验学校,也有一套自己的课堂教学新系统,教师可以将PPT、练习题等所有素材整合在一起,讲课过程中根据需要动态推送。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习题后,教师端自动形成成绩柱状图以及知识点统计图,可以即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位学生都有独立的账户,在学习、做题过程中,会自动形成错题集,方便学生巩固练习。从2014年开始,大成实验学校就开发、完善了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现数字化课堂教学。此外,与下城区科技局共同打造了科学馆“创智乐园”,馆内有3D打印设备、体验互动、天气预备制作、太阳能、闪电、龙卷风等20多个体验内容。
像这样的智慧校园,在下城区满地开花,并各有特色。比如胜蓝实验小学、长寿桥小学利用“魔灯”平台进行在线辅导和学习,青春中学积极推进电子书包进课堂,朝晖中学开展斯坦福英语教学……
而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工作中,下城早在2013年投资上百万元完成了中心机房改建,2015年完成全区中小幼学校的互联网统一接入工程。同时,建设基于智能交互一体机的新一代“智慧教室”,实现了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级全覆盖,同时加强“云学堂”网络化电子阅卷平台建设,将阅卷与试卷分析功能整合,并开发名师微视频资源库。
微课方兴未艾
4月9日至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文登区教育局协办的全国“互联网+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改革现场会,在威海市文登区举行。近年来,文登区大力实施“科教兴文”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目前,全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班班通安装率、录播教室配备率均达100%。2014年底,文登全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班班通安装率均达100%。同年,文登区承担的威海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课题“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试验”课题成功立项为省级课题,2015年申报的“微课开发与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成功立项为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十三五”重点课题,全区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背影》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课。为讲这一课,文登市实验中学语文老师鞠荣芳。没有匆匆查笔记,找书本,而是轻点鼠标,进入“阳光微课平台”很快就看到了这一课的微课资源包。鞠荣芳介绍说:“这一平台是一个共享的平台。我不仅能上传我制作的微课,而且能看到全区、全省甚至全国最优秀的微课资源包,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有了这一平台,学生在自己学校就能得到最优秀的微课。”
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7所学校微课实验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幸运。他们最早接受“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教学法。这一技术的使用,使得翻转课堂得以实现:文登启动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强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意识。在探索、研究中,教育部门发现,虽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得到了保证,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也用到了课堂中,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走过场,课堂教学活动仍有很多低效、无效环节,这些问题最终聚焦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上。
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范文2
教必有方,信息时代,互联网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随时享用优质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拓宽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促进了教育公平,转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是教学方式的一场革新,在这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变革中,中国电信广东公司走在了前列。
“教育云”(ICloud)是中国电信依托中国电信宽带、移动网络和课堂教学设备,为全国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一套包括“翼校通、班班通、平安校园、教育资源”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近年来,广东电信依托中国电信广州教育基地提供的教育“云平台+优质资源库+精品应用”,着力打造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运营模式。
共享平台促教育公平化
作为广东地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广东电信从助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速校园网络建设、创新信息化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为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及资源服务。
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统筹指导下,广东电信为广东全省中小学生搭建了广东教育视频网这一提供教育视频接入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扁平化分配,减小了普通学校与名校差异,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化。
据悉,广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主要依托中国电信广东教育视频网进行网上晒课、优课、名师课堂评选和网上教研,以提升中小学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广东教育视频网直接对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活动期间,全省74.8%的教师踊跃晒课,沉淀优质教学资源,达12.5万个,已覆盖全省5.4万户家庭。同时,正在逐步缓解农村学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除广东教育视频网这一共享平台外,广东电信还联合广州教育基地专家推出“飞Young人人通”学习机。学生可在平台上利用云资源自主学习;家长则可通过断网、锁屏、应用管理和网址屏蔽,合理有效地管理孩子正确使用手机,防止成瘾。
百兆光纤助建互动学习圈
为了避免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变成封闭式教育,广东电信积极助力广东省推进互动学习圈建设。
据了解,2013年5月,广东电信便与广东省教育厅签订了合作协议,广东电信将投入10多亿元的资金,对学校宽带接入实行“三免费”政策:为未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免费提供4M的ADSL专线;在线路满足10M接入条件后免费升级至10M;所有接入学校前三年免费使用,三年后大中城市和珠三角地区学校执行每校每年200元的优惠资费标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中小学全部免费使用。
在大中专学校网络建设方面,广东电信已为省内100余所大中专院校提供了宽带接入服务,其中多所院校所覆盖的宽带速率达100M。截至2014年9月,广东校校通宽带覆盖约1.3万所,无线网络校园覆盖达800所学校。
在高速网络的支撑下,广东电信推出的“班班通”业务正颠覆着“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整合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网络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可实现互动式教学。据统计,目前“班班通”已覆盖了广东省近5000所中小学,累计实现约5000个班级的优质教学资源互通。“班班通”让教学模式从“黑板时代”走向“黑板与电子白板”的新时代。
天翼学生证强化校园管理
在广东,教育信息化也同样被应用到管理上,筑就“智慧校园”。广东电信依托强大的宽带网络,结合翼校通业务平台,针对中小学推出天翼学生证,全面提高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
据介绍,“天翼学生证”一卡可替代多卡,整合了通信、考勤、消费等多项功能,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储存到一张IC磁卡上,学生进校门时,通过连接天翼3G网络的专用感应探头扫描磁卡信息,实现远程感应考勤,无需排队刷卡;学生的迟到、早退、请假及异常考勤情况均会通过短信发送给家长,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动向,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与水平。
同时,“天翼学生证”附带电话卡功能,只要将其插入公寓内已安装好的中国电信固定电话,就能实现通话,学生可及时向家长报告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学校饭堂、小卖部、医务室等场所通过“天翼学生证”进行消费。截至2015年7月底,“天翼学生证”累计为广东全省30万学生提供服务。
广东电信方面称,在不久的将来,天翼学生证将逐步演进为集课堂互动、家校沟通、安全考勤、视频教学辅导、智慧校园公众号等一系列中国电信智慧校园产品的通用账号,让学习实现移动互联网化。
高校信息化重塑象牙塔
网上报到/智慧迎新系统是广东电信为广东高校打造的解决迎新管理、学生自助报到的信息化系统。信息上报、学费缴纳、宿舍分配、军训服装尺码等这些入学信息,全部可以提前在家里通过智慧迎新系统填写完成。
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范文4
1 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构建 县域内校园网络覆盖率达100%,率先实现了浙江省教育计算机专网的改造升级,实现了“千兆网络到校”;多媒体进教室完成率达100%,全县所有班级实现标准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备;教师机普及率100%,师机比达1:1;全县中小学生生机比为每3.54人/台(小学为4.12,中学为3.01),初步形成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主播教室“一网三室”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框架。
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涌现出了实验中学的“校本OA办公管理系统”、向阳小学的“校园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三毛小学的“网络研修平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办公博客”、天宁小学的“一品三特网”、滨海中学的“Moodle网络教室”、六里小学的“ITtools教学平台”等一批特色信息化应用平台。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各专题网站应用效益显著,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下载、课程研讨、磨课交流、互动评价等的网络化。
信息化管理成效初显 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率达100%,所有学校开通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并建有县域图书WEB查询系统。建立了县域OA办公平台,加快政务公开和管理规范化进程,管理效率提升明显。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运行维护保障体系。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海盐县信息化水平从局部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逐步迈入集成应用的中级阶段,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网络化,为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海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2 实践与收获
观念先行,是教育信息化实践获得成功的前提。应用落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得以成功实践的关键。
固本强基,重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1)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海盐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关键在于理念先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超前意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融合发展。通过积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科研环境、数字化管理环境以及数字化生活环境,全方位推进面向县域所有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保障。早在2001年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之时,就明确了正确定位,适度超前的要求,从“建、配、管、用、研、效”多维度,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舍得投入奠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结合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海盐县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装备经费近7500万元,其中70%经费都用于信息化建设。2013年投入1500余万元,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工程,建设“人人通”教师空间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四大突破,在全省超前完成100%中小学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教师办公室的宽带接入的目标。2014年投入近600万元用于电子白板推进工程,共装备电子白板347套,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班班装备电子白板的目标。
3)项目推进保障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相继完成了县教育城域网升级工程、标准多媒体进教室工程、学生机房改造工程。信息化建设任务分布实施,集中力量为学校办实事。如2011年全力实现班级多媒体普及项目,2012年重点实施教师计算机全配备,2013年全面铺开“海盐教育智慧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了LED显示屏进校园全覆盖工程、电子书包试点工程、机器人实验室建设工程,推进课堂信息化实践教育,2014年重点推进了电子白板进教室工程。
攻坚克难,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
1)深化融合,信息化应用环境初步建成。目前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硬件方面,由先前的“二机一幕”的普及,跃升为“一电一机一幕一通”的普及;教师办公则从“一笔一纸”,跃升为“一电一通”。在软件方面,从无到有,呈现多元化趋势:校校有网站,科科有基地、人人有博客……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出品牌、出精品的时代,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尽早实现课堂教学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化、教学资源云端化、校本教研网络化。
2)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载体丰富。推进可持续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应用是关键环节。海盐县十分注重学校信息化应用,聚焦信息化应用研究,重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研究和探索,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是通过信息化的课题研究,探寻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提升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2012―2014年,海盐县有2个课题获国家级课题立项,4个课题获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24个课题获市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立项。大批量课题的立项研究,推进了海盐县信息化科研发展。
二是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智能机器人比赛,不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是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与融合。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专题网站服务师生成长的能力。每年组织开展各种论文评比、课例评比、网站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效益。
3)示范引领,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出台《数字校园建设指导意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海盐县数字化校园考核评估考核细则(试行稿)》等政策文件。量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对学校管理和应用的考核。实施教育装备管理先进考核,通过各类考核评创,抓实抓好常规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绩效。积极培育典型,通过发挥样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实现“高标准、规范化、示范性、实效性、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目前,海盐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成效初显,共有国、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4所,国家级百所数字校园1所,省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市级数字校园16所和市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有20多所学校通过县市级数字校园评估。
4)注重积累,资源建设特色鲜明。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行政主导、多方参与,基本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重过程,重积累。海盐教师博客集成了12万余篇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日常教学研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海盐教师优视积淀了800多个精品课堂教学实录。积极引导用好省教育资源网应用平台,开展人人通空间专题培训,积极推进教师人人通空间建设。积极配合教研室,大力推进学科资源建设,至2014年底,所有中小学学科都建有学科基地和本地化的各类课程资源库。
5)创新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2011年底,改版完成海盐教育网,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以海盐教育网为中心,涵盖教育装备、海盐德育等子网在内的绿色、安全、高效的教育信息支撑体系,向师生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2012年,购置了网络版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全县各中小学的教育装备采购申报、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实验室管理和专用教室管理等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013年,全面升级OA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2014年,我们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办公,拓展网络办公、行政许可、政务公开、意见反馈等功能模块。
点面结合,加快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
1)队伍培养目标明确。以人文本,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决定了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优劣成败。海盐县队伍建设培养目标明确,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注重“成长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提出从“做有技术的教育信息化人”到“做有智慧的教育信息化人”,再到“做有文化的教育信息化人”转变的队伍培养目标。
2)健全专业成长机制。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式,联合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和岗位培训工作,利用教师博客、网络研训平台等,不断加快专业队伍素质提升。充分利用好专业人员优势,组建学科中心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小组、图书中心组等,利用QQ群、学科中心组网站等平台,“传帮带”到校,努力达到通过一支队伍带动一个群体的目标,建立健全队伍培养内涵发展机制,提升整个信息化队伍素质。
3)专业队伍梯队管理。专业人员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以嘉兴市名师、名校长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核心小组”;第二梯队为以嘉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校级信息化建设“骨干小组”;第三梯队为以海盐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小组”。三级梯队小组依托不同的层次,逐层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建设到应用、从管理到培训、从教学到科研,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范文5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北京市教委紧紧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全面进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战略转折的挑战,需要所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共同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
实验工作进展
第一批29所实验校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所有实验校已完成校、区县、市三级验收,完成了成果申报和审定,已经开始成果提炼、推广和项目应用评估。
第二批38所实验校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三轮评审,正处于项目前期的立项暨招标阶段,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第三批33所实验校目前正处于前期培训和方案完善阶段,预计2015年3月资金到位后进入立项与招标阶段。
当前取得成果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以来,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市、区、校有效联动,形成了市区抓统筹和服务、学校建特色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总体上讲,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建成了一批引领性与实效性并重的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干部、教师队伍;开发、凝聚了一批适应教与学方式变革需求的数字化资源;构建了一个市、区(县)、校统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工作机制;培植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生长点。
(一)市级层面
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区县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和全力参与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市级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字校园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四个层面。
业务引领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发展阶段的紧迫需求,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京教基[2009]17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教基[2014]2号)等业务指导文件的编制和。对不同时期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起到良好的规范、方向引领和促进作用。
管理考核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管理需求,相继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京教财[2012]32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验收细则》(京教办函[2013]35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京教基[2014])等文件。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全市范围内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管理、推进的机制,在资金使用、招标采购、专家队伍、监理制度、项目管理、市区校三级验收、成果评审、应用评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制度体系,为数字校园推进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咨询培训服务方面。围绕各区县、学校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各类培训、交流、研讨活动,组建数字校园市级专家库,通过关键阶段评审、实地调研、专题培训答疑、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各区县和实验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有力地提升了区县和学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素养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了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质量。通过市级专家库对数字校园实验成果进行审核、提炼和总结,帮助学校提升对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为区际、校际间的深入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公共支撑服务方面。一是以“三通两平台”为契机,结合数字学校项目,优先为数字校园实验校搭建了互动课堂环境(“三通两平台”达标示范工程),全面优化提升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
二是在集约推进的大思路下,在总结、提炼各实验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放、共享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为全市实验校之外的区县、学校提供数字校园应用服务、数据服务和资源服务;实现其他区县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换,搭建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交流、协作的服务体系,固化全市总体推进数字校园的工作机制。
(二)区县层面
在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的引导下,区县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校园规划、建设的主体。在区域集约推进、数字校园标准、数字校园公共支撑体系、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建设模式从“单校建设”向“区域统筹”协同过渡,推进方式从“市级引领”向“区县主导”过渡。
朝阳区:在建成41所数字校园后,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区域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培训体系等工作成果。朝阳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通过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共性应用和公共服务的提炼和集约建设,大幅降低数字校园建设成本,数字校园单校成本从300万降至35万元。同时,朝阳区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互动课堂等个性化应用进行重点扶持,在实践中寻求集约建设和个性发展的效益平衡。
大兴区:以16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样本(其中7所市级实验校),颁布了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数字校园五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形成区、校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规范,为区域实验校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引领、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延庆县:确定了区域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要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信息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需求上共性较大的软件应用平台,由实验校之间协商共同开发,成果作为区域整体数字校园组成部分在全区推广。
此外,海淀区、东城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密云县、平谷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探索。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出现了一大批由学校原发性需求所驱动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原创性的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学校的业务管理或教育教学需求,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效益。同时,经过应用探索,沉淀出了一批在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业务过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并初步产生良好效益的常态化应用成果、实践案例和管理创新成果。
第一,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生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学校信息化深化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等。
第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建设模式、推进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系列的管理和理论成果。如《丰师附小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牛栏山一中数字校园管理与推广创新机制》、《天竺镇中心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1+X数字校园建设》等。
第三,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iPad类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在互动反馈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与城市校的远程教学和教研”、“石景山实验小学秉承扬长教育理念构建师生成长乐园”等。
第四,培育和涌现了一批对数字校园有深刻认识的校长、学校信息化主管、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全市、各区县数字校园的深入应用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对以上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总结,以形成体系化的、彰显首都特色的数字校园典型案例。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应用集锦、典型案例教材等系列成果,以便于在全市、全国给予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紧跟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第二,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当前数字校园工作的实验性质已不满足区县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需求,不利于实验校数字校园长效机制的建立。数字校园工作需要回到常态化、长效化的轨道上来。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学校缺乏对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加之对数字校园内涵认识存在差异,会呈现出“大而全、重点不突出”、“重硬轻软”、“重管理,轻教学”等问题,存在“技术驱动”、“企业主导”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办学理念特色牵引、业务驱动、需求驱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有待提升,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师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数字校园的执行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存在盲目采购产品、堆砌软件功能,却忽视与学校自身规划和办学特色结合的现象,数字校园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数字校园的建设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明确实验校的工作责任、建立数字校园长效运维机制,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朝着“整合”、“融通”的方向发展。
解决方法和推进策略
围绕当前数字校园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全面优化发展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实施能力、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破解数字校园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题。
(一)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结合数字校园工作实践,北京市教委将数字校园发展目标总结为以下内容: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
特色引领。是指数字校园建设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紧扣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等数字校园建设重点,突出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加强数字校园对学校核心业务工作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作用。市级层面重视树立示范典型,给予推广。
集约推进。当前实验成果表明,集约建设是破解重复建设与低水平开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提供综合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其他共等公共基础应用,尝试使用区域和社会各类成熟的应用和服务。
双向融合。数字校园要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主流业务。要采用双重视角,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强调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在教育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涵发展。探索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关注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最终寻求学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发展之道。
(二)全面优化发展路径
数字校园作为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可按实验探索期(2009~2015年)、普及和提升期(2016~2018年)、成熟期(2019~2020年)三个阶段规划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数字校园发展路径,明确当前所处阶段和历史使命,指导后续数字校园工作。
实验探索期。探寻实验规律性成果。通过实验探出数字校园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建设指南与评估指标。通过上述成果,提炼打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普及推广期。依据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较高的20~30所学校试点推进智慧校园,挑选50~60所学校进入专项深化研究;选取300所左右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在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环境下,选择4个区域试点研究市区之间、区校之间的数据融通和业务融合;尝试以“三通两平台”接入为切入点,整合现有各系统,形成“三通两平台”架构,实现与教育部的数据对接。
成熟期。数字校园进入成熟期后,将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将共、基础服务延伸普及至所有北京市中小学校,形成市、区、校三级运维技术服务体系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格局。数字校园建设主体由学校转为市、区、校三级分类推进。学校重点关注应用创新研究、管理业务流程变革、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重点从建设、应用、推广转向对应用和服务效果的关注。
(三)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2014年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两个重要文件,把顶层设计列入学校数字校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实验校站在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的高度,以业务为导向制定数字校园规划,在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发展路径、推进方式、重点和特色、组织与保障体制机制,并从数据、功能、流程、应用体验等多个层次综合选取软件架构及技术路线。
强调数字校园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阶段、抓重点、创特色地持续推进,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要“全员参与”,要注意“教育技术”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相适应。将顶层设计质量纳入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第一批实验校的同时,有效引导第二批、第三批实验校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工作。
(四)强化区县主导作用
数字校园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区县评估指标体系,拟在第三批实验校完成建设任务后同步对区域数字校园工作进行评估。
要求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研究制订本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在全区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做好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顶层设计,建设区域数字校园信息化公共平台,并做好与市级平台对接、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监控建设进展,推进验收评估,积极配合市级开展好经验总结、应用评估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定期组织实验校进行培训交流;为数字校园建设、运维、常态化应用和长期改进提供经费保障,使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纳入本区县常态化工作。
(五)提升学校实施能力
开阔学校视野、提升规划能力。通过各类技术、管理、业务方面的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校数字校园的规划能力;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加强对规划的管理能力;通过任务书备案机制、市校两级监理机制和项目验收机制,加强规划的实施能力;保障项目完成预期目标。
提供学习、观摩、产品体验交流平台。通过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集成当前市场数字校园主流产品的宣传资料、成果展示和应用体验;提品模型部署环境、给予学校试用系统登录账号、给用户预授权期限等方式鼓励学校在建设前加深对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
搭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搭载各类共性的、具普遍推广意义的优质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和平台。给学校开放数字校园实际应用学习空间和使用空间,逐渐将学校数字校园工作从建设主导转向应用二次开发,或尝试购买数字校园成熟服务。
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尝试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与全市数字校园公共支撑系统互联互通的策略,从而实现统一数据标准下的市、区、校三级数据的常态化共享交换等。
后续将把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转为常态化工作,以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六)数字校园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
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数字校园工作方式,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要从建设重心逐渐转移到长效运维机制建设上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数字校园管理工作常态化,要建设、管理好数字校园工作队伍,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探索数字校园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市、区、校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适合北京市发展的数字校园运行、保障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
后续重点工作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要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建设的意见》(京基教二[2014]2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市级抓统筹、区县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三级推进机制。
(一)成果提炼推广
第一,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实验校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推广。编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成果集、拍摄数字校园成果宣传片等。
第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设立数字校园专栏,形成数字校园宣传态势,鼓励学校进一步探索数字校园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
第三,拟于2014年10月下旬组织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成果交流暨研讨会,通过实验校开放日、数字校园研讨、数字校园成果展等方式,加强认识,提升观念,促进后续工作开展。
(二)数字校园评估
2014年6~11月开展第一批数字实验校评估工作,结合应用成果评定情况,以评促建、以评促用、树立标杆,推选出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示范应用”,彰显成果的同时,为后续数字校园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每批次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结束后,均应启动数字校园应用评估。在第三批数字校园验收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评出数字校园示范区县。评选出智慧校园试点校,试点推进全市智慧校园的实验工作,达到“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的效果。
(三)建设指南和标准
为了规范和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是具有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数字校园。
同时为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体系框架》,用以约定不同层次数字校园的建设标准、认定标准和评估标准。
(四)云平台建设与推广
2014年10月,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一期的上线和推广。该平台利用市级已有教育云管理平台、数字学校、统一认证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三类功能:一是面向市、区、校三级数字校园推进管理交流协作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固化三级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在凝练、总结优秀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建设数字校园应用展示、观摩、体验中心;三是为各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统一的、共性的基础应用服务与数据资源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集约化建设数字校园,形成市级建共、学校建特色的统分结合的格局。
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范文6
针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刘延东副总理在2015年11月的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教育素质,推进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的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引擎,全面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必将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教师信息化培养,必将从以硬件建设为核心转变为以发展应用为核心;必将从注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信息化设施应用的效能;必将从注重信息技术的表面应用转变为注重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必将从注重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规模应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革命性”的目的。
但是,从目前区域地区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受基础研究、人才编制、师资培训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企业来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标准导致了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兼容以及大量的同质化重复建设情况,在很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为此,“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这家由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产学研单位组成的,具有国内社会团体法人资质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和“教育信息化服务机构”的正式成立就成为了一种选择和必然。据了解,该联盟本着“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核心理念,坚持“融合、应用、创新”的方针,依据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组织会员单位共同编制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施服务,为区域中小学用户提供更加数字化、系统化、智慧化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和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联盟成立后的主要工作
1.标准研发
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核心是在教学,教学的核心在于资源支撑。鉴于目前各区域使用教材的版本不同,造成了整体上的资源研究不够深入、资源体系性不强。另外资源的颗粒度及标引体系也需要标准,为未来的基于知识服务的知识体系建设及互相连接做积累。为此,联盟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以编制“团体标准”方式,组织研究和制定学校的资源应用参考标准和各企业资源提供的参考标准,通过构建基础资源平台和资源架构,实现初步的资源可管理和资源可交换分享并能做到初步的资源深度应用。
2.标准化用户体系平台研究
目前由于教育信息化属于战线比较长的产业,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来完成所有信息化的建设,所以各区域和学校需要多家企业的系统配合来完成教育信息系统的构建。为此,联盟将组织研发统一标准用户接口体系,争取第一步做到联盟内的企业产品之间能统一用户接口,从而为用户无障碍使用各家产品提供服务。
3.资源和课程体系研发
依据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联盟将组织业内的产学研机构,根据用户的课程开设需求,研发素质提升类课程,通过为用户提供标准课程,降低课程开设对于教师的依赖,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联盟对区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服务
1.提供教育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
针对各区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从架构和应用层面进行开放性设计,导致了在区域范围内大而全,反而造成相对封闭的局面,联盟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和产学研机构,提供开放性平台设计以及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咨询服务,为后续的建设扫清障碍。
2.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培训
联盟与区域教育研究部门合作,组织全国一线知名的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专家的专题讲座,为区域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从理论到观摩到实践的培训,帮助形成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途径,使之乐于、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管理等。
3.地方课程体系研发
联盟联合相关研究机构,为区域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提供咨询服务和开发服务。力争让每个地方课程能覆盖到每所学校,让每个学校任何教师都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整授课,降低课程对于教师的依赖。
4.推动“区域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区域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借助联盟学术委员会的力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区域开发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研讨,课程听评课及备课服务,建设符合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针对各学科做针对性的专家咨询服务。
5.“区域中小学智慧校园学校”课题服务
联盟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相关课题研究,给予学校专家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学校建设数字校园数据中心,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数据采集与统一管理。
6.基于出版资源的数字内容整合服务
依托国家的出版科研机构,联盟组织集合本联盟的出版企业会员,通过数字资源开发和标准统一,为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里面注入专业的出版资源,建设K12数字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包含“图书资源展示平台、学生个性化数字书房、学校数字图书馆以及教师书店”等四部分,以达到中小学用户学会通过各种客户端等方式,判别、获取、评价和选择所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效果,实现资源精品化,并打通资源和应用之间的鸿沟,为老师快捷应用资源扫清障碍。
三、联盟服务单个中小学校用户
1.网校通项目
可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海量内容资源下载,解决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服务器维护不便、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目前拥有数百万套教育教学资源,每日可更新资料近数千套,可以帮助学校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
2. e卷通项目
可为教师打造的智能在线组卷产品,智能组卷系统与数百万道题库资源的巧妙融合,帮助教师随时随地在线搜题、组卷、出卷,减轻日常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3.云服务项目
可为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打造的一套云服务平台,这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的服务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平台级服务。
4.精品课项目
可为教师、学校提供精品视频课程的服务平台,由中高考研究专家团队参与制作,集合国内百强重点学校一线优秀教师,重磅推出的“微而高效”的精品课程,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授课技巧,让普通中学共享名校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5.酷口语项目
可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移动端口语同步练习及语音评测APP,内置多版本中小学生英语教材内容及丰富的课外拓展内容,通过人机交互式跟读练习,进行发音准确度智能评分,成为中小学生贴身又贴心的口语私人教练。
6.直播课项目
可为教师提供在线的直播交流分享平台,并结合阶段教育热点,推出了高考改革名家讲坛,共同探讨高考改革方案、学校改革措施和预测高考命题方向。
7.智能硬件项目
可为学生定制开发的智能手表、手环,可以随时知道学生的具置、健康情况和学习情况等,佩戴时尚、传递关爱,学校省心,家长放心。
8.咨询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