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洪涝灾害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案例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1

如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研究学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成功的经验。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在这节课中,课标要求可以具体落实到: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该流域的地理条件,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河流、流域以及河流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分析一个区域地理背景的方法;但难以理解区域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流域开发的影响。

【教材分析】 一般来讲,河流两岸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和经济发达的区域,沿河而居,一方面享受着河流带来的优越自然条件,但另一方面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也面临着频繁的洪涝灾害的威胁。所以,河流流域的开发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教材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成功治理的案例,分析河流流域治理的一般方法。教材首先介绍田纳西河治理的背景和治理过程,说明田纳西河流域经过治理,由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经济落后的地区转变为工农业发达、环境优美的地区,成为具备这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区域提供了开发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设计思路】 出示学习目标和分解自学指导并导入部分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发学生对古今田纳西河流域的巨大差异的思考:同样一条河,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引入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背景的学习。

读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背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内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出示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和田纳西河流域某点的降水图、田纳西河流域的矿产图、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的文字资料图,让学生归纳出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议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讨论并分析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有利条件提出发展方向,对不利因素找出应对策略。对田纳西河流域而言,解决洪涝灾害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引导出修多个大坝,从而引出河流的梯级开发以及综合开发。最后归纳总结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延伸到我国的流域的开发治理问题。

讲 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是开发与整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成功典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或塔里木河流域等都可借鉴其成功经验。

练 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并做检测题(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各为一个小组,时间可长一些,1课时至2课时),首先提出问题:(1)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各流域地理环境条件;(2)分析各流域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3)探寻流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4)探寻综合治理的对策。重点以长江流域为例,与田纳西河流域分析思路大致相同,然后各个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展示。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2

【关键词】雨涝问题;基础设施;时空互补;解决方法

1. 引言

(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各个国家城乡洪涝重现期缩短、暴雨强度加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工程迎来了新的挑战。

(2)雨涝灾害频发,无论对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都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对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做出了雨涝灾害的研究报告并加以实践,其中有不少可借鉴的案例,但从时空角度对雨涝灾害的研究较少。此外,2012年我国首都北京7.21暴雨灾害统计数据(截至8月6日)显示,灾害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16.4亿元。此数据并未做出乡村在这次雨涝灾害中的损失,可见统计工作对乡村的关注度不够。

(3)通过对聚居点雨洪排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分析,借鉴城市道路交叉通管制的方法,以期在时空上探寻适用于缓解城市和乡村雨洪灾害的有效措施。在分析问题时,也考虑到将雨涝转变为资源的方面。

2. 引起雨涝灾害的几个方面

2.1 外部环境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全球水循环速度加快,暴雨强度加大,洪涝灾害重现期期缩短。2013年11月10日,NASA拍摄到南极巨型冰川(松岛冰川)开裂。另外,据2009年日本气象厅发表的全球平均气温数据,全球气温较30年平均值高出0.31度,海表面平均温度比往年高出0.23度,为历史上第二高值;陆地平均温度高出0.55度,为第五高值。

水体蒸发速度加快,是水循环速度加快的直接原因。我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本地大气中充满粉尘颗粒,是降雨速度加快的另一重要原因。

2.2 基础设施配套方面。

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城镇人口占49.68%,乡村人口占50.32%。城镇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13.46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则增长了81.03%。由此可见,在总体规划中对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时,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预测结果误差偏大,进而使排水管渠的设计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城市排水要求。

全国范围内,乡村基础设施不健全,雨涝灾害导致农民生产生活不便,农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不过乡村建设具有“后发”优势,规划中应借鉴城市中解决雨涝问题的成功方法,同时吸取治理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许多在城市中出现的雨水排泄不畅问题。

2.3 雨水流向控制方面。

一般而言,雨水流向主要分为流入地表水面、渗入地下、蒸发至空中和被地表生物生存发展利用四个方面。从城乡雨涝灾害中分析雨水流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内向外排泄不畅。

暴雨强度的增加,导致现实排水管网的竖向坡度相对偏低,致使城市排水速度缓慢,管渠中“雨水拥堵”,导致城市内涝。此外,道路纵断面、广场排水分区等的设计坡度也相对较缓。

(2)外向内倒灌无阻。

雨水量的加大,河床面积相对较窄,临时水位较以往明显增高;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升高,导致一些河流、江湖水面升高,对于聚居区形成倒灌趋势。在排水管网的排泄口及其上游管段,未设置逆流预警及阻逆流设施。

(3)地面雨水渗透性较低。

城市用地硬化率过高,雨水容积率过小,降低了雨水的渗透速率,与气候环境水循环速率加快趋势相逆。乡村用地硬化面积相对城市很少,雨水容积率接近自然状况。排水设施配套的不健全,是乡村水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2.4 用地选址环境方面

《管子o度地篇》中,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水循环的加快,暴雨期河床水位上升幅度变大,城市原本的水体环境逐渐改变,城市处在“低已近水”的形势。在此状态的城市新区建设及一些重要设施,如码头、车站等,需要慎重考虑用地选址,以免受到洪涝灾害侵袭,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3. 国外解决城市雨涝灾害的现实做法

世界范围内雨涝灾害普遍,在发达国家已有很多成功治理城市内涝的案例(如表1)。经过分析,这些实施措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蓄水、完善排水设施和排蓄一体三种类型;在时空互补方面则分为两种,即“时间不足空间补”和“空间不足时间补”。根据我国各个城市及区域的具体情况,可分别采用。

4. 缓解雨涝灾害的方法

4.1 时间不足空间补。

(1)建设城市水广场、乡村鱼塘。加大聚居区域的蓄水能力,缓解排水压力。

开发雨水容积率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借鉴容积率奖励的政策,要求各地块的建设要加入对用地雨水容积率的考虑,亦可与地下空间开发一同控制。

群众力量。鼓励居民截留雨水,用作非饮用水,同时有条件的地区配发雨水桶等蓄水器皿或设施。

(2)提高管渠最大雨水容积率。提高管道半径、增加自然水渠横断面面积,在空间上提高管段的排水能力。

(3)河道整治。在聚居区域范围内整治河道,增加水面宽度或水体深度,处理“血栓”型阻流淤泥等。在一些城市地面高度低于最大洪水位的地区,可采取挖掘河流辅道的方法,平时则作为居民生活游憩的场所综合利用。以分区式排水系统为例示意聚居区雨涝时空解决方法(如图1)。

在城市“水广场”、乡村鱼塘等存储雨水空间的设置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合理布置。如王林等学者对基于GIS的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的研究,该模型可模拟和预测城市的内涝灾害有关特征数据,如内涝积水的空间分布、深度分布、淹没面积和淹没时间等。应用该模型可为聚居区雨涝灾害缓解的具体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图1 分区式雨涝排水时空解决方法

4.2 空间不足时间补。

通过缩短时间来弥补雨水存储空间的不足,可以利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操作:

完善城乡排水管网系统;

加大管道竖向设计坡度、道路纵向坡度;

尽量缩短排水路径长度;

水体河道整治,合理降低河床高程,扩展水体表面积。

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相应缩短了聚居区的排水时间,人为措施再缩短排水时间显得尤为困难。

4.3 生命线工程防灾建设。

生命线系统是聚居区的“血液循环系统”。它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除有其自身常规的规划要求外,还应当加强其自身和应有的防灾功能提高防灾等级,聚居点内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即为生命线系统自身的雨洪能力低下,每年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5. 雨水资源与暴雨旅游资源

(1)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110位,被联合国列入13个贫水国之一。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雨涝灾害却十分严重。降雨对这些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些地区的雨水常表现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现象,聚居点经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变雨涝灾害为聚居区域的水资源。陆地地表水蓄水量的增加,可缓解城乡水资源匮乏问题。

(2)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暴雨对当下的城市和乡村是一种灾害,但从另一角度观察,它仍然是一种大地景观。暴雨伴随的雷声、闪电、彩虹、狂风等景象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将其开发为旅游资源也未尝不可。

6. 结语

文章阐述了聚居点内涝灾害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具体分析了雨涝灾害的各种现象及引起雨涝的各个方面。以此为出发点,引用城市道路交叉通管制的措施,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治理内涝灾害的方法,提出聚居点雨水管制的“时间不足空间补”、“空间不足时间补”措施。在具体处理雨涝问题时,提出了如用地雨水容积率概念,但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还应当作为下阶段工作的研究。由于雨水与水资源的密切联系,简要说明了雨水对缓解聚居区水资源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暴雨可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后续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着重于雨水容积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考虑、雨水资源的开发及暴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参考文献

[1] 徐循初主编.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2] 徐艳文.国外治理城市内涝的经验 [J].防灾博览,2013.4.

[3] 戴慎志主编.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自主学习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越来越失去以往的效力,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之时,再奢望他们有很好的学校效率简直是天方夜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尽快转变观念和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激发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新意识与实践水平。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通过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整,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内在欲望。自主学习不是学生天生的能力,更要靠教师后期的引导。自主学习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调查与探究,在实践中消化地理知识,在学习中强化理论,才能不断进步提高。笔者根据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简要谈谈自主学习视角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

一、将地理课堂交还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诸如地理观测、地理实验或地理调查,并且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与同学的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比如,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尝试分析其中的危害和产生原因。也可以借鉴大学实习课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们根据既定的主体自主收集与整理资料,然后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轮流给全班同学讲课,体验一回做老师的感觉。诸如酸雨、沙尘暴、雾霭、气候异常等重大热点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学专题内容,这些紧密结合实际的专题,可以让学生在合理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来强化思维锻炼,逐步养成独立探究与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之美,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架构,而不是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在地理教学中,宇宙神奇万象,魅力名山大川,多种多样的生物和丰富多彩的风光,都是地理之美的重要部分。地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认识到地理的无穷魅力,当求知成为渴望,当地理美溢心中,主动性的学习便不再那么艰难。尤其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要因势利导,多多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并认识问题,提高其收集有用信息并加以处理的能力。

例如,自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中小河流和水库的损失比较严重,尤其在提到中国的洪涝灾害时,将1998年的特大洪灾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江河及支流发生的洪涝灾害为背景,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查找当地江河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迅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能在纷繁的信息数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取得快速的成长。

三、创设情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有句老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生都会对未知的部分有兴趣,就看如何激发他们内心的潜在兴趣。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无法提升其对地理课堂的热爱。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情境创设,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社会生活中来自地理无处不在的感受力,当他们在内心接纳并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知识时,才会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

我们的地理课堂不仅要用地球仪和地图,还可以将一些新奇壮观的地理物质带到课堂上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地理课堂。比如有一次,笔者带了一块收藏多年的漂亮水晶石到课堂,结果许多学生一下子喜欢上了地理课。还如在讲地球构造与形成的知识时,笔者播放了一部史前一万年的纪录片,大部分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爱上这些地理知识。

四、增加实践课程,强化地理与生活的融合性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是在自然生活当中。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或大自然中去参观考察,起强化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比如走出校园,到野外去采集不同地区的土壤,从中探寻生态环境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比如针对附近江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地理教师可以在讲完理论课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就附近的河流进行资料收集与研究,并指导学生通过剪报纸、上网搜、实地采访等方式,加强地理实践与地理知识的融合。

总之,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这就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及时转变观念,切实将课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与亲身体验的舞台。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导学、导读、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训练提升的机会。

同时,教师在平时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提升,积极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准。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勤于实践善于总结,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育水准,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为祖国培养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陈茉莉.高中地理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2] 赖伟强.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自主学习研究[J].大众科技.2005(03)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4

泥石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的松软的土质山体饱和稀释后卷走而形成的洪流,泥石流大多伴随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因此它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当泥石流即将来临时,我们应如何判断、应对呢?

思考

其实,历史上,舟曲森林茂密。但长期的森林砍伐,导致植被被严重破坏,舟曲的水土保持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无雨则旱,有雨成涝,一旦下雨,泥沙俱下,便形成了泥石流。舟曲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涵养水分的条件已经丧失。

科学与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可是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给我们当头棒喝――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办法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5

关键词:学习探究;小组合作;点拨拓展;评研提升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激情导入是整个堂课成败的关键,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这节课的导入,不同课型有不同的导入法。新课导入既可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又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学习“热力环流”部分,本人结合不少地方有放孔明灯的习俗,先介绍孔明灯的由来背景,同时播放孔明灯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灯能飞到空中?学生马上兴致盎然的展开议论,这就自然地引入新课,这种设疑引入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的展示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基本知识,以及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运用以及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观念。我通过投影、小黑板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该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去自学、探究、练习,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堂指导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结合图文,采用图文对照、思考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思维、图文转换和善于观察的能力,掌握运用图象的基本技能。练习题主要包括课后活动栏目设计的题目和教师在课件里设计的题目,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这些练习题绝大多数是能够看懂并能独立解决的,教师的讲解反而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师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难点,二是帮助学生理清复杂的知识体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对于难点我要求学生标上“?”,做为疑难问题的标记,当进行小组探究时,可以将其作为共同讨论的问题;对于知识体系我要求学生列在课本上,自学结束后,我用课件展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进行对比,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挖掘知识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质量,并为小组探究提供讨论素材;通过整理知识体系,可以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变“死记零散的知识点”为“活学系统的知识网”。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我在教室里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小组探究,教师点讲

通过自学,学生对课文、阅读、活动等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60~70%的知识点能够消化吸收,只有30~40%的知识点会有些疑惑。对学生已经消化吸收的知识点,我就不再去讲解;对学生仍有疑惑的知识点,我采用“小组探究,教师点讲”的方式来解决。

1.小组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结束后,我首先由组长负责将组员自学遇到的疑难问题分类统计,然后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每位组员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还可以相互讨论,并有专人负责做好发言记录;小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要在分类统计。在合作探究中,由于各组员的生活阅历、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疑难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每位组员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教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要比老师教学生效果要好,因为学生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

2.教师拓展点评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又有60~70%得到了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也就所剩无几了,这个时候该发挥教师点讲的作用了。首先,由组长将本组的难题表达出来,不同小组的难题肯定有重复的;然后,针对这些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让学生展开全班大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其他小组的疑难问题。某个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其他小组来说也许不成问题,因此全班大讨论又是一次大范围的合作探究。大讨论之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进行辩论,疑难问题通过争辩,其结论会变得越来越明朗。学生讨论时,我在班里巡回指导,有时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及时对他们正确的理解予以肯定,错误的理解进行更正。

四、知识迁移,拓展升华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我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当堂训练。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材以淮河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案例,学习相关知识后,我要求学生分析我们融水的贝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等等。学生会很快把知识迁移到新的题目中,既巩固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知识回顾,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的前置作业

一堂课就要结束,该是验证效果的时候啦,我会利用这一环节对本堂课进行总体性的回顾与评价,一是将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串联到一起,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明确重点、难点,强调注意事项,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形成纵横交织、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起到提纲挈领、构建框架的作用;二是通过该环节,我将全班每个小组的自学、探究、练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给以鼓励与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还要布置下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好让学生在课后预习和查找资料等。

通过我的新式课堂模式,我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成绩也凸显出来了。课后,我还将当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总结,写教学反思,以完善和指导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幸福地做老师》荆志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洪涝灾害案例范文6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意识和安全发展理念,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任务,为保持全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训目的。通过深刻汲取近年来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惨痛教训,警示企业从业人员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安全素质和技能,消除侥幸心理,规范操作行为,杜绝“三违”现象。警示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从事故教训中及时找准保护生命的硬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不让血的教训重演。

二、主要任务

(一)宣传计划

1、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七进”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七进”活动协调工作机制,组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印发安全知识图册、树立示范典型等活动,统筹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七进”等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和从业人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等宣传教育活动。

(1)开展“5·12”防灾减灾日活动。各企业根据本辖区、本行业领域特点,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和避险逃生演练活动,进一步普及洪涝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风电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各类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

(2)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围绕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制定有特色、可操作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以社企联动、媒体联动方式,组织开展好6月份“安全生产月”和“6·16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

(3)开展“119”消防宣传月活动。围绕今年消防宣传月活动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好消防宣传月活动,传播消防安全知识,讲好消防安全故事,开展消防应急演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维护消防安全,努力营造人人关注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浓厚氛国。

(4)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月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月活动。通过张贴防火命令、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倡导“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等文明新风,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上坟烧纸、点燃香烛等传统不良陋习,让更多的人关心森林防火、参与森林防火,不断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和扑火安全避险能力。

(5)开展《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集中组织《安全生产法》学习和警示教育、举办法律咨询日活动、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营造安全生产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推动在全社会树立安全生产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

3、积极拓展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广告牌、电子屏、视频广播、横幅标语开展宣传。持续扩大“供销安监群”和各企业微信公众号覆盖面和影响力,坚持宣教内容多样化、宣教方式多元化、宣传效应集群化。

(二)培训计划

1、培训时间:2020年5月10日至10月31日。

2、培训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消防法

(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

(3)工作岗位安全环境、职业危害及危险因素

(4)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

(5)常见安全隐患整改手册、重点危险源辨识

(6)自救互救方法和事故应急救援

(7)安全防护用品的佩戴使用

(8)有关事故案例

(三)培训对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是普及应急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灾害的迫切需要,各企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专人负责,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经费,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