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好处

酒文化的好处范文1

一、不注重对消费市场的培育:

多数厂家注重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但对消费市场的培育却不够!整体来看,葡萄酒在高端市场的品牌集中度比较高,有张裕、长城、王朝等一批强势品牌,但相对中低档市场而言,品牌就比较杂乱,一些假冒伪劣更是充斥其间。虽然,葡萄酒已成为当今酒饮市场的主流消费品种,但老百姓依然还是没有象喝白酒那样在家中来消费葡萄酒,我们更多的时候也是在酒吧和一些商务宴会场所看到葡萄酒的身影,葡萄酒市场的行业整体消费量不大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消费者还没有建立起葡萄酒的消费习惯,而之所以还没有建立这种消费习惯,却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做好市场消费培育。有者嘲笑我们的国人喝葡萄酒就象喝白开水一样,不懂文化、不懂时尚!可你不引导消费,消费者能买你的帐么!我们都知道,葡萄酒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益于人体健康,但这些都得进行宣传,让大众知晓才是。笔者认为:葡萄酒有四大方面需要向消费者进行传播与引导:一、葡萄酒的产品知识。据了解,很多消费者对什么干红、干白的根本就搞不清楚,对有的企业宣称的采用了什么解百纳、蛇龙珠、梅花辄、雷司令之类的葡萄品种,不少者更是一头雾水。二、葡萄酒的健康知识。三、葡萄酒的选购、饮用与储藏方法。四、葡萄酒的文化渊源。目前,多数品牌也在做宣传,但基本上是在给经销商做宣传,目的是让更多的经销商来经销自己的产品,而对消费者又做了好多呢?可谓少之又少!

二、没有针对国情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

引导葡萄酒文化的认识将是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有效途径,但我们必须为葡萄酒创造自己的文化。葡萄酒在国外被誉为“生命之水”,一直是天然饮料的国际主流,在西方酒文化中,消费者比较注重酒品本身风格特点和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而中华酒文化则讲究其形式、寓意、礼仪、功能。一个成功的葡萄酒品牌必须具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葡萄酒要进入国人的餐桌,就应该强调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果一味地强调西方葡萄酒文化,一味得追求葡萄酒的浪漫时尚,就势必会与我们的平民百姓消费者离得更远,从而也就很难建立起我们的大众化消费群体。所以,中国的葡萄酒品牌不仅要讲究中西文化的交融结合,还应考虑怎样与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需求相结合。新天葡萄酒率先在行业中大搞葡萄酒的平民化运动,这本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可不足的是让梁朝伟与张曼玉作品牌代言人,这样一来反而拉长了品牌与寻常百姓的距离,因为在老百性眼中,梁张二人追求的是浪漫主义,与我们的现实需要相差甚远。如今,不少企业在为葡萄酒品牌文化的建设中,不是千方百计为品牌赋予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而是想方设法如何去沾洋品牌的光,其结果事与愿违,也与我们要实现葡萄酒的平民化消费目标大相径庭!

三、不注重对白酒消费群体进行瓦解拉拢:

酒文化的好处范文2

酒,源自夏代,在5000年的悠悠历史中,酝酿发酵出绵长悠远的中国酒文化。放眼世界,能融合百家智慧,横向吸纳东方美学、哲学、养生智慧,乃至形成一套独有的礼仪与人际规范,唯中国白酒之道。难怪在全球,中国白酒与中国瓷器、中国茶一起,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图腾。而真正的世界级品牌,注定将在此中诞生。

五粮液,世界级的中国白酒品牌,其浓香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3000年的厚积薄发、绵延不绝,一杯五粮液,就是一部活的史书,一本大写的中国智慧、五行哲学。

自元代出现烧酒,高粱酿酒成为中国南北方的主流。可是,唯有在宜宾,一脉传下了“五粮”这种复杂而迷人的多粮酿造法。个中原因,有深刻的历史积淀、有先天优越的地域原因,但最难以被效仿的,还是五粮液数十代人坚守的酿酒之“道”。

自古以来,五粮液的酿酒师就娴熟地掌握农作物与酿造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朴素的|方哲学观,道法自然,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有史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宜宾彝族人家率先采用小麦、青稞或玉米混合酿制而成“咂酒”;自盛唐时代,用四种粮食酿制“春酒”;至宋代,姚氏家族采用五种粮食酿制“姚子雪曲”,五粮液初见雏形;由宜宾人陈氏继承姚氏产业,并承前启后地总结出“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的“陈氏秘方”。

一部陈氏秘方,历经数十代口传心授秘法相传,直至今天,五粮液与时代共进,运用科学配比重新优化出新“五粮配方”。其中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的五粮配比几近完美,能供给酿酒微生物全面的、适宜的营养成分,使五粮液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不同粮食风味、发酵风味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一种复合之美、一种融合之美、一种全面之美,堪称“活的五行智慧”。

千百年的酿酒过程,更像是一代代酿酒师,以独门心法智慧,摸索、驯化不同原粮、不同元素间相生相克的五行平衡,中和五谷之精华。在历史的洪流中,百家智慧就这样集杂成醇,最终汇聚成各味谐调的五粮液。

知名养生专家张其成教授就曾盛赞:五粮液的酒文化是中国白酒文化的代表,五种食物的聚合,是五行的平衡,也是阴阳的中和。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在日新月异的阔步发展里,在拥抱世界的友好邦交里,相融相生的和之道,正在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

酒文化的好处范文3

保健酒到底是酒还是保健品呢?

保健酒的营销法则该是以酒的营销理念作基础,还是采用卖保健品的销售方式呢?

显然这里有太多的疑问。

但是,有一点是显著的。在市场上,酒类和保健品都是市场的赢家,是终端销售的专家。比起其它行业,它们的销售方式最得营销真谛,也最为精彩。

“行若”最近受酒业公司的委托,为当地一个保健酒作市场策略和形象定位。随着操作的深入,越发觉得保健酒较之常规的快速消费品有太多的特别之处。

保健酒其实包含着两种文化:酒文化和保健品营销文化。站在传统的角度上讲,酒是裁体,百年名酒品的已不仅仅是酒本身,口味、色感都不是唯一评判标准,不能忽略酒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喝酒不可能不联系酒文化,这是酒界的常理。从保健品的层面上讲,与酒正好相反,绝大多数保健品无文化可言,更无品牌可言。哪怕就是象“脑白金”那样红遍神州大地,又有多少美誉度可言。品牌力?更不用说了,充其量是个名牌而已。

但酒不是,贵酒、川酒比之一般的酒,本身的地域性和历史底蕴就决定了它们更具背书品牌的支持力。所以当我们在当地作第一轮市场调查时就发现本地酒大多做不过外地酒。尤其是川酒,具有强大的市场攻击力。百年浸的酒文化和品牌力早已深入人心。面对这样的市场,难道本地保健酒就死路一条了?

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以先分析一下市场。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各类保健酒,真正能叫得上口的倒也没几种。在当地,走商超路线的,全国性品牌的主要是劲酒、椰岛鹿龟酒、宁夏枸杞红等。再加上区域品牌——得力劲酒和个别本地同类酒。另外还有一些尚无“健”字号,但实际上是作保健酒卖的“朗力福龟蛇酒”等,据说年销售情况很不错。其它货架则几乎都是白酒一统天下了。

从酒类销售情况看,白酒至少占据75%强的市场分额,再除去啤酒和红酒所占据部分,留给保健酒的地盘似乎无多。当然酒也有季节销售差异,但无论怎样,对保健酒来讲,拓展市场的确面临更多的阻力。中国传统有“药食同源,寓补于饮”之说,保健养生有很强大的观念认同。就整个产业来讲,市场基础比较稳固,不易受外界影响产生波动。要实现保健酒的成功营销,可以关注以下关键链:

一、 保健酒具有保健品的售卖特点,必须在功效诉求上狠下功夫,深度挖掘。但是传统原料、传统功效已经提不起人们的兴趣,几百年下来了,没新鲜感了。这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去寻求。在这方面又分成两种情况——拥有“健” 字批号和没有批号的。如果产品没有卫生部批号,但同样具有实际功效的,可以从原料成份上进行衍射说明,同时针对市场的需求,从使用习惯,原料功能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宣传,使消费者在对保健酒进行观望时受到专业的指导,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从而认同产品。而获得卫生部批号、确定产品功效的产品,则可以从实际效果和公众信任度的层面上大力进行宣传,尤其在二、三级市场,由于市场管理力度较弱,在所批准的功效上不妨进行横向概念深入开发,使产品的功效传达力度加强,从而加强推广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保健酒本身具有药理特性,产品在进行系列化开发时,比之一般的白酒尤不能轻率。由于获得批号所测试的功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轻率地进行成份变动或增加原料剂量,一旦发生问题,企业所遭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所以保健酒的延伸开发,必须注意保持其原有量化指标。

二、 保健酒同时也是酒,所以在售卖的同时,既要调配好酒的口感,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塑造酒的文化。品酒也是品文化。那么如果产品不是百年老酒,文化从哪来?

白酒拥有悠久的文化,无论汾酒、杜康、茅台、五良液都有百年历史,比较容易塑造产品的文化内涵。那么现代保健酒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知道文化不是只能从酒本身得来,名酒之所以有文化,得益于与酒相关的各种因素。人文环境、历史典故都可以作为挖掘酒文化的素材。酒一旦与文化联姻,操作得成功,影响深远。比如湖南的“酒鬼酒”就是抓住了中国画坛大师黄永玉为其设计独特外观这一文化信息进行宣传。同时黄永玉为湘西凤凰人,更为酒鬼酒增添了浓厚的“湘”本土品牌特质。白酒如此,保健酒何尝不可?

其实中国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保健养生哲学已经孕育了保健酒很深厚的人文底蕴,崇尚自然精神的中国古代医学,将饮食视为滋补身体的重要途径,在千年传承不熄的养生智慧中,强调“药食同源,寓补于饮”。劲酒就是在此做足文章,充分作用到产品本身。同时注意宣传与一般白酒的区别,全力打造自身PIS(产品形象体系)。“椰岛鹿龟酒”则强调传统配方、特殊工艺,即配伍由古方“龟鹿二仙胶”和“八珍汤”衍化而来,功能是在经受了历史检验的基础上传承而来,并加以了发扬。

另一种是创建现代文化,从塑造酒的品牌形象入手。比如椰岛鹿龟酒就是全力打造送给父亲的补酒这一定位,强化情感诉求,赋予传统理念以新的内涵。在这一点上,颇有点象“养生堂龟鳖丸”和“宝龄参”。随着社会的商品化,人情的愈发淡漠,繁忙的工作令人忽略了最该关心的人,提倡家庭的关爱为主题,以现代的表现手法来传达传统的“孝”“礼”观念,颇能以情动人。走平民路线的产品应该塑造具有亲和力的平民文化。以此为原则指导产品定价、系列开发、定位诉求等。

三、渠道方面。新品宜于先走餐饮,待有了相当的销售量之后,在保持一定的市场走势后可考虑进入商超。这只是一般的酒类营销方式,难道没有其他可以考虑的入市方式了么?由于酒在餐饮的特殊地位,还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选择:

1) 大型礼仪招待活动,可以与有关主办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活动期间包含招待用酒和礼品用酒。

2) 企业和政府公务用酒,所谓“酒是公家的,胃是自个的”,如果选用保健酒一则可以令人在心理上产生安慰作用,另一方面也符合建立政府良好公众形象的要求。如果有关系条件者不妨一试,相信会有相当意外的回报。

3) 企业集团消费。

4) 一级重点餐饮店。首要条件是酒的定位为中高档次,什么定位的酒走什么形式的渠道。

5) 特殊渠道。产品如果有特殊功能,不妨选择特殊人群作特别销售。可通过变产品增值为销售增值,充分利用口碑效应。由于该渠道不便于常规宣传,口碑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四、品牌形象的建立。这里所说的品牌形象建设不是建设什么CIS。CIS不是不好,而是用它建立产品形象就是选错了工具。最适合的方式是撇开企业形象建设,全力打造PIS(产品形象系统)。把保健酒定位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保健品,以保健品的营销手段结合酒文化的品位概念进行宣传。正确的产品形象定位是关键,尤其要注意将保健酒与药酒的概念区分开来,毕竟人们大多不愿意拿药来当礼品和做招待的。

酒文化的好处范文4

喝茶和洗脚,服务生也大多都是女的,往杯子里放点茶叶,往盆子里放点中药,都是可以消磨几十分钟甚至半天一天的。在杭州,喝茶是一直来有的,风景区星期天。掼几付牌,一人一杯茶,再买点瓜子消闲果儿,足可以打发一天时间。当时在这种风景区开茶馆(还不能这样叫),当然都是国营单位,有的地方到了下午四点,就要扫地关门了,态度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天气的影响,此种喝茶的方式也是散兵游勇小农经济式的,看天吃饭不成大气候。但是跟现在茶楼茶馆的星罗棋布比,也许还是那时候的吃茶稍微纯粹一点,因为那时候也只是一两碟瓜子而已,没有太多的零食(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茶的品种),而且这瓜子也不是算在茶资里的。现在省内杭州以外的其他县市喝一杯茶的价格大约就是在十块钱,环境布置虽不十分高雅,但也有空调包厢等,惟独杭州及杭州地区内的茶资偏高。

第一次听说洗脚,大概是九七年还是九八年,当时真的是大吃一惊。觉得世界上还有如此腐朽的做派,匪夷所思。说这话的人是名资深记者,我想他应当是见多识广的,但说起浙中一带的这些新生事物时,他的语气自然还是有点闪闪烁烁的,连他也吃不准,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花头”?2000年,足浴在杭州如雨后春笋地崛起于各宾馆饭店时,我这才发现,这是最没“花头”的一项“娱乐”了。而其中的背景之一,就是因为有“花头”的赚钱都很不易,虽说来钱是快的,但风险也大。在杭州西湖的水面上,风声其实一直是很紧的,起码在水面上是呈现此种景观的。而足浴就技术含量来说并不高,虽有“足部反射协会”这样的招牌。但我以为它跟“茶艺”是一个档次的,虽然这样说可能会得罪茶艺工作者,但我觉得它们都涉及~点皮毛的东西,真的就是一回事。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皮毛就可以了。有人跟我说,因为足浴馆太多了,一些路边小店或由美容美发改头换面而来的洗脚处,也开始打打球了,她们或拖着你的脚往她们的胸部位蹭一下,或让你的手游走一番。如此而已。这些路边小店一定要向休闲洗头看齐而打球,这是四辆大卡车也拖不回来的事。只有封杀才能使正规生意得到健康的发展。相比于足浴,杭州茶馆的历史却要悠久得多。

有一次我去图书馆查一百年前杭州的报纸,发现那上面已经有不少茶楼开业的广告,且集中在拱宸桥一带,那时甚至还有弹子房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第一次将茶馆和吃食结合在一起的是1995年前后,当时在杭州西湖六公园附近的教场路上,开出了一家太极茶馆,位置很窄。只听说经营者是茶业公司或土特产公司的业内人士。杭州生产可口可乐和雪碧的中萃公司也是从茶厂转变(改制)过来的。太极,正如此名所包含的意思,它是玩文化的,也即是有茶道茶艺表演的,当时不知道凤凰三点头之类的东西。茶艺小姐的表演就显得很神秘,虽然在今天看来很白。不过是有一穿旗袍的女子或操琴持壶或讲解而已。但在1995年,在文化人和喜欢赶时髦的杭州人看来,还是很新奇的。在新奇的背后,是那种实在,即你一壶一杯茶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小吃水果可以任你选择。虽然事后想想价格不菲,每人30元至80元不等。但茶楼的生意还是不错。如果光从价格上说,几个人吃茶和几个人吃饭的价格是差不多的。如果你不点山珍海味酒水不猛的话,四个人两百块钱能吃得不错了,这样比较―下,恐怕还是喝茶来得贵一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太极茶馆为杭州乃至浙江培养了不少茶楼的经营者,我在浙中的永康都碰到过太极出来的人,可见相当于茶艺事业的黄埔军校。现在太极已经迁址松木场一带,搞一个曲水流觞的名堂,叫水茶坊,小茶点流过你的面前,像古人搞兰亭书会一样,只是酒变作了茶,以茶为友了。

这就是杭州的特色。想起来,杭州也流行过喝早茶之类的,但都是昙花一现,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和方式,谈何容易,特别是吃的这一方面,可以说人一旦成年之后就是不可改变的。因为杭州餐饮的发达,或者说经营茶馆的人曾有过经营餐饮的经验,所以就很自然地走上了一条“吃茶”的路线。而那种茶馆与餐饮结合的做法,却一直坚挺了下来。

比起喝茶的历史,洗脚就简直是个小妹妹了,如果没有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敲脚这一情节的事先普及,我们简直会认为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是那一情节,后来也被评论者认为是伪民俗,包括老爷去某房太太行时要挂灯笼一样。冯骥才的《三寸金莲》虽有不少玩小脚的记述,但对于洗脚却没有肯花笔墨,所以要讲洗脚文化多少有点困难,而不少足浴馆也都在门口挂一大大的脚丫子,用中医经络学说来解释泡脚的好处,足浴小姐也就会边按边捏,说你这个肾不太好,胃不太好之类的玩笑话。一夜之间,古老中医的精髓好像全在她们的十根手指上了。也有的足浴馆甚至发展到老中医坐堂的场面,还把客人的健康档案输入电脑,说这样你下次来就可知道用什么药用多少药了。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允许发展和探索,允许走点偏门。不过就洗脚这一规模来说,已经有集团在操作了,像河南人搞的良子足浴,据说在全国已经有一百多家连锁店,就像扬州人垄断澡堂服务业那样,由地处中原的河南人来连锁或统一足浴大业,想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酒文化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 三维转换 翻译策略 《舌尖上的中国》

一、引言

21世纪初,媒体频频曝光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一些中国企业的诚信和中国食品的形象均遭到质疑,民众需要找回对日常食品的信心,需要对中国传统美食正面的报导。在此形势下,《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不胫而走,横扫银屏。这部里程碑式的国产纪录片以传统中国美食为拍摄题材,展示了中华灿烂的的饮食文化。帮人们重新找回久违的食物之中蕴含的人情味和信任感。当然,此片的成功离不开对其文本的翻译。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角度出发,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的可取之处,从而试图为其他纪录片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二、翻译生态学

在借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清华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生态翻译学这个崭新的翻译理论。这是一个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胡庚申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他看来,翻译活动是人类交际活动的一部分,又和生物界的活动息息相关,因此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翻译活动。只有主动地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并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译文才会在“汰弱留强”的适应性选择中存活并具有“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翻译的核心是“译者中心”。翻译过程是译者的适应选择性和选择性适应。翻译方法主要表现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三维转换理论指导下《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策略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出发,对翻译的本质、原则、方法等做了一定的阐述。笔者试图从s三维转换的层面,双向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的成功之处。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尽量真实地再现原文的意图,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1.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受其影响,其构句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译者需不断适应两种语言生态环境并做出灵活转换。

例1:浙江的老包找笋,先找到竹子,顺着竹鞭挖,找到笋之后轻刨轻取,不伤根,笋取出来后,盖好土。

译文:Bao always looks for four years old bamboo plant before locating bamboo shoots. Digging along the bamboo rhizome, and takes out the shoots gently to prevent the shoots from being harmed. Finally covers them with earth.

分析: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子结构松散,句子的逻辑关系是隐性的。英语句法结构严谨,其逻辑关系是显性的,多用连接词。文中使用了动名词 “digging”、连接词“before”和“and”等, 将各个松散的短句链接在一起,从而使目标读者能清晰理解原文的意思。

2.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避免从译语文化出发曲解原文。字幕翻译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对文化维的考虑。《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了大量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的词汇,翻译这些词时,就要选择适当的策略。既要将我们文化内涵丰富的饮食词汇准确地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同时又要具有中国特色,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影响世界。

例2:时间越久,酒越醇香。黄酒绵长而厚重,中国人可以从这一种饮品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两种境界。

译文:The longer the time, the more fragrant the wine will become. Huangjiu's flavor is thick and strong, and it stays for long.The Chinese can taste both the “tenderness” and the “toughness” in the wine.

分析:酒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句翻译的难点是对“绵长”、“厚重”和“刚柔”的处理。为了准确传递酒文化的内涵,译者没有采用直译法,而是在适应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分别将其译为“thick and strong”,“stays for long”, “tenderness” 和“toughness”,恰当的作出了文化层面的转换。

3.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把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要实现交际的目的,就要注意吸引读者的眼球。在纽马克看来,交际翻译着力于强调译文目标读者的反馈,关注信息产生的效果。如果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不好,那就会在外国受中产生误解,自然达不到交流的意图。

四、结论

《舌尖上的中国》的英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文字层面的转换,还包括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的交流等方面。鉴于此,翻译时译者应当从多维的角度进行选择和转换。生态翻译学恰好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颇强的翻译理论。实践证明,坚持三维转换的同时兼顾交际的意图,综合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要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可以有效地将中华饮食文化准确地展现给西方观众和读者。传播到海外文明和使得报告的意图全面准确地展现给西方读者。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酒文化的好处范文6

包装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广泛用于生活、生产中。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开始用手工方法熔铸、吹制原始的玻璃瓶,用于盛装物品;同一时期,埃及人用纸莎草的心髓制成了一种原始的纸张用以包装物品;公元前105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在中国出现了用手工造的纸做成标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包装设计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时至今日,包装不仅仅停留在保护商品的层面上,它已给人类带来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视觉愉悦以及超值的心理享受。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作为新时代的包装设计师,要赋予包装新的设计理念,要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商品、了解消费者,做出准确的设计定位。包装设计的定位思想是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设计指导方针。没有定位就没有目的性、针对性,也就没有目标受众,商品也就销售不出去,这也就失去了包装设计的新时代意义,唯有遵循设计规律,才能做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设计。

酒,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产物和标志之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铸就了源远流长的酒文明史,直至今日,它都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品种繁多的白酒市场上,从酒的销售情况分析得出:酒的内外包装造型的独特风格和不凡的气韵,对白酒的销售起着重要的宣传和促销作用。许多白酒厂商把酒包装的差异性、独特性、原创性及小批量化、个性化等作为开发白酒市场的主导思路。今天,白酒作为一种消费时尚,消费者对其包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包装设计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设计“立意”与“立象”过程。

一、“立意”

商品包装设计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设计元素是包装的造型,它是具有三维体积属性的艺术设计,产品的内外包装造型形态由产品本身的功能来决定。同时,对于酒包装,还应注重其文化形态,如根据设计主题,立足于地方文化,全面了解酒文化史,以酒文化含金量的挖掘为本位。我们不仅要设想用什么样的图形、结构和色彩去体现白酒内质,而且还要计算它的规格、尺寸等属于数量范畴和实用范畴的因素。甚至要把产品、包装的成本都包括在设计过程中。在传统酒文化的积淀中,在对各品种的酒包装的比较分析中,在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中找到最适合、最到位的设计元素,以达到包装整体设计的独到之处,体现纪念品的档次及品位。设计必在“意”上下功夫,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包装作品来。

“意”之源。何谓“意”,唐人张彦远的《历史名画论》中有一句名言:“意在笔先。”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这个范畴,最早源自《易经》,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是以意授予思,言授予意。”可见,创作前都需经过深入的构思活动,才能得到“意”。对于包括包装造型设计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来说,“意”是灵魂和核心,没有“意”的作品,犹如无灵魂的躯壳一样,虽存犹亡。

二、“立象”

“象”说源自《周易》。《易·系辞上·十二》有言:“圣人立象以尽意”。“象”较之于“形”大,这来自《易·系辞上·一》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论。这种“立象”概念,即形、形象、造型等含义,可以将包装设计范畴内的一切视觉形态和要素包括在内。因此,在酒包装设计时,以宏观展望,从微观着手,注重细节设计,大到内外包装的主体造型、色彩、材质等之间的关系把握,小到一根丝线、一个插孔与整体的协调关系。最关键的是使各种“象”最完美、最合理地统一在一起,就会设计出受消费者喜爱的包装作品来。

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以及人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给人启发。将他人(古人或今人)的作品借用到包装设计中,通过模仿、概括等方法,加工、提炼构成自己设计作品的一部分,从而创作出具有新的审美意义的造型。任何视觉形象的东西,都可以借用。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是指那些能够借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形象。在酒包装容器造型上,则可从动植物象征、器物象征、图腾象征、神怪象征等为设计的切入点,外观一般设计成象征形,必须合理地处理好象征形与产品内涵之间的直接关系。如:以历代君王将相对泸州老窖的推崇和赞誉之言为背景,以“玉玺”为造型,象征权威与高贵。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色彩在包装设计的运用上相当重要。因而在包装设计前,对色彩规律和色彩的信息加工以及色彩的工艺性质应熟知。在色彩工艺问题上尽可能简化用色的种数,从成本上作整体规划。设计时,用色越少,形象和构图的表现力就愈加举足轻重,达到用色少而不单调,用色多而不杂乱的最高境界。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若在包装色彩上进行突破常规的设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