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

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复苏  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紧急状态,需要紧急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目前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可引起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因此,快速有效的复苏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关键,对降低围产期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治愈率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由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进行了20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将抢救和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11例,女9例。胎龄小于37周者4例,37周到42周者12例,大于42周者4例。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者5例,2500g~3000g者13例,4000g者2例。其中剖宫产10例,顺产或会阴侧切助产7例,臂抽产3例。20例均有窒息史,新生儿窒息按缺氧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轻度窒息8例(Apgar氏评分4~7分),重度窒息12例(Apgar氏评分0~3分)。住院天数共120天;平均住院天数6天。

        1.2临床表现  除有缺氧、窒息症状外,主要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惊厥,面色青灰或紫绀、尖叫、烦躁,肌张力增强或减弱、呕吐。20例中12例重度窒息经过复苏抢救成功治愈8例,死亡4例(包括1例呼吸衰竭,1例吸入性肺炎,1例颅内出血和1例肺不张)。

        2  治疗方法 

对20例新生儿窒息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严防窒息再次发生极为重要。20例患儿均经过吸痰、复苏囊复苏、吸氧抢救治疗,其中12例经脐静脉给药,8例经人工呼吸加心外按摩。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复苏囊复苏、吸氧、保暖很重要。

        2.1先吸净口、咽、喉、鼻腔粘液、置保暖台上。

        2.2Apgar氏评分差及疑有胎粪吸入者,应插管吸痰,未将呼吸道清除干净前,不得刺激呼吸,必要时给氧吸入。

        2.3呼吸抑制,心率慢,肌肉松弛先给碳酸氢钠或呼吸兴奋剂,由脐静脉开放给药。

        2.4心率低于80次/分者可作心外按摩,无好转时给肾上腺素,按新生儿体重给不同剂量皮下注射。

        2.5 心率大于100次/分,皮肤转好后要注意能量的补充,预防感染和颅内出血及防治脑水肿。其次脐静脉给药过程保持脐静通畅,掌握药物浓度剂量,缓慢推注。

  3  护理措施

        3.1保暖  保暖是护理工作中首先解决的问题。除给足够热量与水份外,要注意室内的环境温度,暖箱温度,一般可根据患儿病情调至30~32℃之间,要注意皮肤颜色,末梢循环情况。

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22-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因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足月儿>205.2umol/L,早产儿>256.5umol/L),以皮肤及巩膜黄染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导致残疾或死亡[1]。因此积极规范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落实好护理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极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护理干预并比较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h至28d,平均(7.7±2.3)d,早产3例,足月37例,顺产29例,剖宫产11例,血清总胆红素206-468umol/L;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h至29d,平均(7.8±3.1)d,早产2例,足月38例,顺产30例,剖宫产10例,血清总胆红素213-475umol/L。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娩时间、分娩方式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观察病情 患儿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准确记录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观察患儿小便颜色、性质、量以及皮肤黄疸消退时间,有无出汗及皮疹,若发现患儿伴有腹痛、腹泻、呕吐及精神异常时,应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寻找原因并对症处理,每日使用经皮测黄疸仪测量胆红素2次。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5umol/L时,需使用光疗箱照射治疗,应24小时专人护理,注意保护患儿眼睛及会阴,密切观察眼罩及尿布的松紧度。每2小时为患儿更换,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吸吮力、哭声及肌张力有无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2.2 合理母乳喂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母乳喂养的次数及质量密切相关,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患儿母亲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正确、按需哺乳,每24h哺乳8-12次为宜,及时有效的哺乳有利于乳汁分泌,增加患儿母乳摄入量,有利于患儿建立肠道正常菌群。患儿通过吸吮反射可使肠蠕动间接增强,可加速胎便的排出,胆红素排出增多,胆红素重吸收减少,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2]。必须采取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应及时添加配方奶,补充足够营养及水分。由于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进行光照治疗时应配合静脉输液补充水分。

1.2.3 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温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加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较健康新生儿反应低下,摄乳少,精神差,体温偏低甚至不升,因此注意保暖尤其重要,宜采取暖箱保暖,采取蓝光照射时,光疗箱箱温维持在32℃-34℃,湿度维持在55%-65%为宜,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

1.2.4 加强皮肤护理 高胆红素血症易引起皮肤瘙痒,尤其光疗时可使氨类物质分解增加,进一步刺激患儿皮肤,湿尿布包裹臀部易发生新生儿红臀,因此应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1次,勤更换尿布,臀部应涂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发生。

1.2.5 促进胎便排出 ①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抚触可增加新生儿活动量,有利于促进肠蠕动,尤其进行背部抚触时,可兴奋患儿脊髓排便中枢,加速胎便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的重吸收[3],可每日进行抚触1次,每次10-15min。②灌肠:使用注射器抽取开塞露5ml+生理盐水5ml,连接去掉针头的输液头皮针进行灌肠,每日1次,连续3d。③腹部按摩:以食中指三指轻轻按压于患儿神阙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min,按摩用力均匀,先轻后重,按摩频率50次/min,按摩宜在两次哺乳中间进行,每日2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采用以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每日使用经皮测黄疸仪测量胆红素2次,若胆红素值>205.1umoL/L,应进一步测量血清胆红素。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5.0程序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新生儿时期的胆红素代谢密切相关,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的红细胞衰老速度明显快于成人,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分解出大量血红素,故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相对较高;此外,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肠肝循环尤其活跃,部分胆红素随胎便排出,其余胆红素则重新被肠道吸收。而新生儿肠腔内的胎便一般为100-200g,其内含胆红素约80-100mg,接近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总量的10倍[4],故一旦胎便排出延迟,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强,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发生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有效的观察与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合理母乳喂养、注意保暖、加强皮肤护理以及采取腹部按摩、灌肠、新生儿抚触等促进胎便排出的护理措施,其中合理母乳喂养,增加喂养频率,可通过吮乳-结肠反射促进肠蠕动,促进胎便顺利排出;新生儿抚触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及胰岛素的分泌,使患儿吮奶量或食物增加,并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促进胎便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开塞露溶液可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促进肠蠕动,从而产生排便反射[5],促进胎粪排出,并干扰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腹部按摩对胃肠道可起到机械性刺激的作用,促进肠蠕动,有效增加排便次数及排便量,使胆红素的重吸收减少,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实施观察与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4-157.

[2] 张凤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78-79.

[3] 石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9-60.

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49-01

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严重窒息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经过积极抢救和科学的护理才能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后遗症,现将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旨在为新生儿的抢救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窒息患儿136例,分娩方式均为阴道分娩;胎龄38.25±1.69周;男85例,女51例;出生体重3.14±1.20kg。窒息情况如下:轻度102例,重度34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31例,合并吸入性肺炎98例。

2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为Apgar评分,该方法操作简便,即可评价新生儿有无窒息又可评价其直系严重程度。具体操作如下:于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进行评定,窒息严重程度等级: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重度窒息还包括另外一种情况:即出生后评分正常,几分钟后Apgar评分下降至3分以下。

Apgar评分标准包含的内容有:1)皮肤颜色;2)呼吸;3)肌张力;4)喉反射;5)心率等。

3 抢救及护理措施

3.1 复苏评估:准备好复苏过程所必需的医疗器械。做好系统性产前检查,若发现母体及胎儿异常,及时处理,避免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医护人员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加强胎儿宫内监测,如有异常,及时行阴道助产或剖宫产,做好新生儿常规复苏的准备。胎儿娩出后立即进行快速评估: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是否有哭声或呼吸?肌张力是否好?如果以上内容有否,则立即进行抢救。

3.2 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窒息新生儿的首要步骤和关键措施。胎头娩出后,医护人员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挤压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应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异物,断脐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婴儿全身,置复温台保暖。

轻度窒息新生儿取头略后伸,肩部垫高2~3 cm,尽快用婴儿吸痰器吸净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动作轻柔,直到吸干净为止。

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3 通气给氧:当清理分泌物,经触觉刺激后,呼吸仍未建立,心率

3.4 胸外心脏按压:经上措施处理,如患儿未建立呼吸,心率

3.5 配合用药复苏:紧急情况下,可配合药物抢救。重度窒息者经用100 %氧适当通气和胸部按压30s后心率<60次/分时,可用1∶10 000肾上腺素(0.1~03)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由于母亲使用镇痛药或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0.1 mg/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

3.6 维持正常体温:窒息新生儿体温不稳定,常出现体温不升,应置于保育箱内,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调节箱温,保持患儿中枢体温在36~37℃,各项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注意保暖。

3.7 防止感染:严格进行消毒,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病室保持恒温、恒湿及空气新鲜。室温保持25℃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每日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清洁。同时,严格督促工作人员手的消毒,坚持做到进入NICU前及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必须严格、正确地洗手并加强皮肤、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防止感染。

3.8 心理护理:给产妇讲解相关知识,使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维持正常的泌乳功能,同时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常规护理复苏的新生儿,必要时派专人进行护理,保持病房安静,避免亲友直接探望,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任何人不允许护理复苏儿,一切护理工作必须认真、仔细。

4 小结

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称为新生儿窒息,该症仍是我国围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5%~10%。新生儿窒息原因虽然多而复杂,但只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可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做好孕期保健,正确选择分娩方式,以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本组136例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做好充分准备及密切合作,及时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做好保暖工作,使新生儿尽快建立呼吸通道,改善微遁环,纠正缺氧,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使窒息新生儿得到及时抢救,134例抢救成功,大大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74

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急救;护理干预

新生儿窒息为胎儿娩出1 min内, 无自主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新生儿窒息病死率非常高, 是出生后最为常见的紧急情况, 只有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 才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的发生。所以做好新生儿窒息的急救, 对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治愈率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新生儿窒息203例, 以胎儿娩出5 min内Apgar评分: ≤3分为重度窒息, 4~7分为轻度窒息。203例窒息新生儿中, 重度室息 38例, 占新生儿窒息的 18.72 %。轻度165例, 占新生儿窒息的81.28%。

1. 2 原因分析

1. 2. 1 孕母因素 ①孕母缺氧性疾病:如呼吸衰竭、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贫血及CO中毒等。②胎盘循环障碍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慢性肾炎、失血、休克、糖尿病和感染性疾病等。③其他:孕妇吸毒、吸烟、被动吸烟或怀孕时年龄≥35岁、多胎妊娠等。

1. 2. 2 胎儿因素 ①早产: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②畸形:各种畸形如后鼻孔闭锁、喉蹼、肺膨胀不全、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等。③呼吸道阻塞: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等。

1. 2. 3 胎盘异常 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能不全等。

1. 2. 4 脐带异常 如脐带受压、过短、过长致绕颈或绕体, 脱垂、扭转或打结等。

1. 2. 5 分娩因素 如难产、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产程中及催产药使用不当等。

203例新生儿窒息病例中 , 以胎儿为主要原因128例 , 占窒息总数的63.05%, 其中重度窒息24例 , 占窒息总数的11.82%, 轻度104例, 占窒息总数的51.23%。以孕妇为主要原因63例, 占窒息总数的31.03%, 其中重度窒息18例, 占窒息总数的8.87%, 轻度45例, 占窒息总数的22.17%。其余因素12例, 占窒息总数的5.91%。其中重度窒息4例, 占窒息总数的1.97%, 轻度窒息8例, 占窒息总数的 3.94%。

1. 3 急救处理 ①立即用手拍打新生儿的背部。②用手指弹击新生儿双脚。③用手轻轻按压新生儿人中穴。④如新生儿口中有黏液等, 立即用手掏出, 或用橡皮管吸出。⑤使用以上方法后婴儿如仍不啼哭, 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有2种方法:a.用1块纱布盖在新生儿口上, 一只手托起婴儿后颈部, 另一手轻轻按压婴儿上腹部, 然后对准婴儿口部吹气, 见到胸部隆起后, 停止吹气。4~16次/min, 直到自主呼吸恢复为止。切记吹气不能过猛, 以防发生肺泡破裂, 吹气同时也要压迫上腹部, 以防空气吹入胃内。b.提起婴儿两只手, 向两侧外上方伸直外展, 相当于吸气。再将两上肢在胸前交叉, 相当于呼气, 要按节律地进行操作, 频率在16次/min左右, 一直到出现呼吸、皮肤转红为止。在抢救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暖, 使婴儿的腹部皮肤温度保持在36~37℃[1]。

1. 4 护理对策

1. 4. 1 保暖 在抢救过程中保暖至关重要, 新生儿因窒息后呼吸循环功能差, 体温大多不升, 室温应保持在24~27℃, 有些体温低的患儿需用热水袋保温, 但要防止烫伤患儿, 直到体温升至36℃以上, 再根据患儿不同情况置于暖箱内, 并调整好暖箱的温度与湿度。

1. 4. 2 喂养 对于重度窒息的患儿一般常规禁食12~48 h后可以喂奶, 重度窒息的患儿常常累及心、脑、肾等器官, 并引发消化、代谢等多系统的损害。喂养时保持患儿头高脚低位、少量多次, 喂完后轻拍其背部以减轻溢乳, 注意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及精神状态。病情稳定后用母乳喂养, 对吸吮能力缺乏、胃纳欠佳者应该采用胃管喂养, 以保证营养的供应。胃管不能接受的, 再考虑静脉补液[2]。

1. 4. 3 吸氧 可持续给氧3~6 h, 氧浓度为30%~40%, 适当控制氧流量, 直至发绀消失, 呼吸平稳, 精神好转。根据患儿情况不同, 采取不同的给氧方式。在吸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面色及血氧饱和度指数的变化[3]。

2 结果

本组203例窒息新生儿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 其中死亡6例, 死亡率2.96%, 抢救成功率为97.04 %, 明显提高了新生儿窒息的生存率, 且对生存新生儿进行回访, 无智力障碍等后遗症发生。

3 小结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儿中最为常见的危象, 是新生儿时期的急重症。新生儿窒息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婴儿的存活率及生存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新生儿窒息现象也越来越重视, 积极、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新生儿死亡, 减少并发症发生。因此, 采取针对性的复苏与护理干预是从根本上改善新生儿健康状况的有效之举。

参考文献

[1] 田中荣.剖宫产新生儿窒息164例急救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8):108.

[2] 吴艳霞, 王红娟, 于淑娟, 等.胎儿宫内窘迫相关因素与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分析.河北医药, 2005, 27(10):759-760.

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干预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重症可以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以未成熟儿发病率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于散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在新生儿受寒时刺激时,皮肤容易发生硬肿。其新生儿严重感染和缺氧、能量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会造成循环障碍,而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症状:冷、硬、肿、颜色改变(特点:暗红色、发硬、发凉

部位:皮下脂肪集聚的部位).以有效的临床治疗时基础,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硬肿症辅助效果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注意总结我

院对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硬肿患儿88例,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各44,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体重21004900g,其中伴有新生儿肺炎19例,脐炎者20例,败血症1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体重26004500g,其中伴有新生儿肺炎17例,脐炎者18例,败血症5例,两组患儿性别体重以及办法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观察组护理方法

1.2.1复温方法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和低体温的重要措施。观察组采用快速复温法将轻度患儿送入预热至30℃的温箱中,每小时升高0.5℃-l℃箱温,不超过34℃,每6_12小时复温。将患儿放置调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配合加热输液、加温供氧等措施复温。重度患儿,先置于比其温度高1℃―2℃的温箱中,每小时升高0.5℃-l℃,不超过34℃,12―24小时恢复正常。也可用热水袋、热炕、或电热毯复温。

1.2.2预防感染由于新生儿适应外界环境能力薄弱,极易产生感染,因此,对硬肿症患儿要实施保护性隔离,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在24℃左右,湿度控制在50%左右,空气定期通风,并为患儿提供安静的治疗环境,利于感染的预防,特别是要精心做好眼、口腔、皮肤的护理和对症处置。

1.2.3加强监测患定期检测血气、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1.2.4吸氧患儿多有呼吸浅弱或不规则,哭声低弱,颜面青紫的表现,此时,应早期给氧气,以提高肺泡含氧量,减轻因代偿新增加的呼吸和循环负担,氧浓度以30%-40%为宜,采取间断吸定量吸氧,可根据病情1次/1-4h,每次30mmin,但不宜持续吸氧。

1.2.5给予营养支持保障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轻症能吸允者可经口喂养,吸允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通过静脉营养输入,提倡母乳喂养,护理上可辅助将产妇母乳寄出后置于冰箱内,并掌握按需喂养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喂养过多,造成患儿的反流,呕吐,同时,在每次喂养前,将患儿胃抽空,以了解其胃排空的情况。

1.2.6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预防知识,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同时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容易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发生,要指导家长做好简易的保暖方法,监测体温的变化,指导并教会家长每日为新生儿测量体温4-5次,维持腋温36-37℃。重视孕期保健,定期做检查;尽早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指导产妇学习育儿知识,消除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减少发病率。

1.2.7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体温、脉搏、硬肿范围及程度,详细记录

尿量、奶量。尿量是估计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防止肾衰竭,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出血是引起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随时备好抢救器材和药物,如有病情突变,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地抢救。

3讨论

新生儿出现硬肿症,多是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早产所致,因此可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病四季均发生,多发冬春寒冷季节,一般生后1周内发生,出生后3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严重者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微循环障碍。重者时休克,DIC、肺出血、机型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因此,对于此类患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了主要的护理干预方法:如预防感染,吸氧,保暖、更换,防止性水肿和坠积性肺炎,加强皮肤护理,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防止因皮肤破损引起的感染吸氧、喂养的护理以及定时做好孕期保健检查,通过科学对比值发现:观察组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1.8%,因此,临床反馈信息表明: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意义十分显效,值得实践工作的额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菊敏,李小霞,吴晓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要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2).

新生儿保暖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窒息复苏;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最常见的危急症状,其主要的原因是复苏技术的欠佳造成的脑损伤[1]。在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及时、准确、熟练的操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整个复苏抢救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复苏抢救的结果。现将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及病因分析

我院产科于2012年6月~2013年12月出生 2386例新生儿,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75例,根据《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窒息的轻重度以出生后1min内评分来区分,每项指征为2分,共10分。8~10分为无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若出生时评分在正常范围,生后1min又降至7分甚至以下亦属窒息。根据出生后1min评分,轻度窒息63例,发生率2.64%。重度窒息12例,发生率0.5%。其中早产儿9例,足月儿61例,过期产5例。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功能受到影响,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当这种状态未能及时纠正时就延续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窒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护理措施

2.1 复苏前的准备

2.1.1 复苏物品及环境准备了解产妇病史,评估出生时情况,做好复苏的准备工作,预防可能出现新生儿窒息或即是正常都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①室内温度应恒定在24℃~28℃,预热辐射式抢救台,温度控制在35℃~37℃;②准备吸引器械;③检查氧气装置、简易人工呼吸器和复苏面罩和氧气管连接是否完好;④准备好新生儿喉镜,检查气管插管和喉镜光源是否完好;⑤准备好常用抢救用药;⑥准备好氧气管、胶布、剪刀等;⑦准备好已经预热包被、衣服等物品。

2.1.2 熟练掌握新生儿评分和熟悉临床表现当新生儿娩出或剖宫取出时,快速准确对呼吸、心率、肌肉张力,对刺激反射及皮肤颜色给予Apgar评分。特别是出生后1、5min评分十分重要,评分越低,低氧血症,酸中毒越重,5min评分则更多反映缺氧中枢抑制的深度,可提供预后指征,即5min评分越低,预后就越差。

2.2 复苏抢救中的护理

2.2.1 保暖娩出后立即置于温暖的抢救台上,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迹,使新生儿的体温保持在35℃~36℃,设置腹壁温度在36.5℃。

2.2.2 清理呼吸道胎儿头部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待娩出后,新生儿采取仰卧“鼻吸气”,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一直线,立即用吸痰管充分吸出口咽、鼻腔中的粘液及羊水,动作要轻柔左右旋转,边吸边向上提抽,反复吸引几次,直至吸净分泌物。避免在气管内反复多次的提插或在深部停留,每次吸引时间不能超过10s,吸引器的负压为8~13Kpa。必要时在喉镜窥明视下,将吸引管放在气管口处吸引。对于有大量粘液溢出者,则应把新生儿头转向一侧,并尽快吸引,以免流到口咽部后吸入气道。整个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的变化。

2.2.3 建立呼吸在粘液和羊水确认已吸净,呼吸道通畅后,左手固定好患儿小腿,右手指轻拍患儿足掌或以中指弹患儿足底,以诱发自主呼吸。若吸净粘液后和刺激皮肤后仍未建立有效的呼吸或虽有呼吸但心率<100次/min,应立即使用复苏囊人工呼吸进行正压通气,放置面罩时,左手将面罩由下颏尖往上扣,罩上口鼻,右手轻轻挤压复苏囊2~3次实验通气,正常后连续正压通气15~30s,通气频率 40~60次/min,氧气流量为5~10L/min。以患儿胸部微有起伏,心率、反射恢复,皮肤颜色转红润,有自主呼吸,肌张力逐渐恢复为复苏有效指证。面罩正压无效或窒息严重,估计需长时间复苏的患儿,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2.2.4 建立循环胎儿娩出后,心跳微弱、心率缓慢或无心跳,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心率持续<60次/min,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一般采用拇指法和双指法,按压者可将一手伸至患儿背部,以支撑患儿脊柱;按压位置为胸骨体下1/3处,但不可按压剑突,按压下胸骨的距离为胸廓前后径的1/3。按压的深度为下压1~2cm,按压频率为120次/min,按压放松时手指不能离开胸壁,隔30s检测一次心率,每胸外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和通气避免同时进行,因为它们会相互影响效果。

2.2.5 药物治疗复苏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复苏药物的应用。如经过人工正压通气、给氧、心脏按压等措施,心率仍低于60次/min,可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脐静脉注射或气管导管内注入。同时根据病情遵医嘱给扩容、纠正酸中毒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复苏成功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能量补充及注意保暖。

2.3 复苏后的护理

2.3.1 窒息新生儿复苏后应重点监护,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变化。注意皮肤颜色以及排尿情况,保持安静继续保暖注意保持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5℃最佳,以减少氧耗。

2.3.2 根据新生儿发绀有无改善情况适当给氧。可用面罩给氧或鼻导管给氧,注意调节好氧流量,氧浓度40~50%,一般到青紫消失或呼吸平稳后停止。

2.3.3 喂养新生儿复苏后的新生儿应适当推迟开奶时间,防止呕吐物再度引起窒息。肠壁处于缺氧状态,如过早喂养易加重肠壁缺血。如喂养后出现腹胀呕吐应暂禁食。

3结果

75例新生儿窒息的患儿经过产科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配合及时的进行复苏抢救,实施有效地护理措施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未发生新生儿窒息死亡的情况。

4讨论

4.1 产科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要加强配合,共同保护胎儿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高危产妇分娩前,所有医护人员参与分娩及手术讨论,等待分娩,参与窒息复苏抢救。

4.2 产房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各种急救技能,充分的评估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及时解除患儿的危急状态。

4.3熟练掌握评分及新生儿复苏的抢救步骤。按照A、B、C、D、E 步骤进行复苏,A:吸尽呼吸道粘液;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的循环,保持足够的心搏出量;D:药物治疗;E:评价。ABC三步最为重要,A是根本,B是关键[2]。

4.4 新生儿窒息中,呼吸道阻塞原因占首位,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粘液易进入呼吸道的深部,故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前,及时清理呼吸道羊水、粘液等,使其通畅。

4.5 新生儿窒息主要以呼吸道复苏为重点,但不能忽视循环系统复苏[3-5]。

4.6 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需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复苏新知识,了解复苏新进展,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复苏成功率,同时减少残疾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onifacio S L, Glass H C, Peloquin S, et al. A new neurological focu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J].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11, 7(9): 485-494.

[2]沈小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人民出版社,2009:97-102

[3]刘志薇,望玉芹.剖宫产新设人窒息的抢救体会[J].海南医学,2008,7(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