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范文1
近日,全球领先的邮政和物流服务集团德国邮政敦豪(DHL)在柏林举办的研究会上了名为《递送未来,2050年的物流业》的研究报告,对未来世界的贸易、商业和社会进行预测和展望。该研究报告设计了2050年的五种假设情景,并基于此,对几种最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贸易和消费模式、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同时也预测了这些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可能产生的影响。
据了解,本次研究得到了42位权威专家的鼎力支持,包括前德国环境部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Klaus Töpfer,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Fatih Birol,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常务董事Michael ten Hompel以及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等机构的重要代表。
本次研究的核心成果全面汇集了对未来的五大可信猜想。这些猜想概括了2050年世界在全球化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主要技术标准以及环境条件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研究以长远、间接或颠覆性的视角描述了2050年的五种生活情景,所有情景都包含一个共同因素:物流行业总体上的角色跃迁。在大部分情景中,全球对于物流服务的总体需求的确在不断攀升,但根据情景的不同,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特别要求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特殊挑战也大相径庭。
这是DHL“递送未来”系列活动的第三个研究项目,该项目还包括一系列和未来相关的文章。通过展示这一开创性的系列研究成果,德国邮政敦豪吸引人们参与其中,关注将会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的核心问题。“作为这个举足轻重的全球性行业的领先供应商,我们对影响未来的社会和商业问题进行了深层探索,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德国邮政敦豪CEO安澎在阐述该系列研究基本原理时表示。此项研究开始于2009年,首先调研了客户对2020年的预测和展望,一年后,开始探究未来的另一重要趋势――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物流转变。
在今年的研究中,探索未来其他情景的方法论基点是:对未来几十年可能改变世界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趋势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深度分析。与传统的、孤立的分析和预测方法不同,在权威专家的帮助下,本次研究采用情景手法,概述这些最重要参数可能的方向,并将其与情景联系起来,之后再在研讨会上对这些可能性方向进行讨论和评估。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系统、全面地确定未来四十年的发展道路以及多个复杂版本的未来情景。
五大情景概览
情景1:经济失控――即将崩溃
全球特点:肆无忌惮的唯物主义以及大规模消费。这种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来自对资源无休止的开发,从而引发气候变化并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极速增长的社会对物流及运输服务的需求大幅攀升。全球运输网络确保商品在消费中心之间的实现快速交换。但随着气候变化速度的加快,供应链越来越频繁地被中断,给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挑战。
情景2:大都市的超高效率
大都市成为世界进步的中心,也成为向“绿色”发展转变的主要驱动力量和受益者。为克服城市结构扩张带来的挑战,例如交通拥堵和排放问题,超级大都市成为协作模式的拥护者。机器人引发了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变革。消费者也改变了习惯:由购买产品转为租赁。高效交通的概念已缓解拥堵状况。大型运输装置(包括卡车、轮船和飞机,以及空间运输机)带来的全球超级运输网络使全球大都市之间建立了重要的贸易联系。物流业被委以重任,负责运营城市物流,并对公用设备、机场、医院以及购物中心提供系统服务。
情景3: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该情景描绘了一个个性化消费盛行的社会。消费者有足够的创意,也有能力设计并制造个性化的产品,在这里,最新研制的3D印刷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趋势使区域贸易流上升,只有原材料和数据仍然在全球范围流动。定制和区域生产得到分散能源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支持。物流面临一大影响:价值链本土化导致成品和半成品对长途运输的需求大幅下跌。物流供应商使整个实体价值链系统化,还为用于3D印刷的施工和设计蓝图的传输负责数据流加密。分散的生产组织使强大的区域物流能力以及优质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成为成功的重要因素。
情景4:保护主义横行
该情景描绘了一个由经济困难、过度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壁垒导致的封闭世界。科技发展严重滞后,高昂的能源价格和突发的供应短缺导致国家之间为争夺矿藏发生冲突。物流业面临贸易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供应链区域化所带来的挑战。政府将物流视为战略性行业。随着各大集团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中立国的物流供应商担当了国际贸易中间商的角色。
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范文2
去冬今春世界许多地方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大风雪肆虐。中国今年北方地区的春旱,接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入夏旱灾和洪水汛期的急切转换;法国111年以来最炎热的初夏;美国中部平原地区龙卷风夺去500多条人命;非洲北部中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引起的粮食危机,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人类正面临着重新适应温度上升的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
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GHG),包括CO2,已达到历史记录新高,预测今后排放增长的趋势仍然迅猛。因此在本世纪中期(2050年),要达到将温升控制在2℃以下的可能性正在减少,而达到4℃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上,发达国家同意启动在2010至2012年期间总共100亿美元的快速资金,并在2020年达到1000亿美元/年的资金支持。在2010年的坎昆会议上,各方同意建立“绿色气候基金”并在组织架构上取得某些共识。
“我们希望在今年的南非德班会议上,在基金支持这个重要议题上,能见到真金白银,并开始具体实施。”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高级顾问杨富强博士说,“从哥本哈根大会到德班会议,快速启动基金的三年期限只剩一年了。至今100亿的快速启动资金依然是画饼充饥。承诺在哪里?资金在哪里?实施框架和细则在哪里?”在6月6日至6月17日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预备会议――波恩会议上,绿色气候基金更加扑朔迷离。
令人费解的资金报告
根据第十六届坎昆大会决议中第一节第95段有关快速启动资金的决定,发达国家须提交快速启动资金的进展情况报告。波恩会议大会秘书处在2011年5月31日截止日期收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及其成员国、日本、挪威、瑞士和美国的报告,并刊登在UNFCCC的网站上。
澳大利亚政府在2010年6月宣布其快速启动资金为5.99亿美元。到2011年6月底截止,澳大利亚政府已落实4.98亿美元,约占快速启动资金的83%。
加拿大政府加入哥本哈根协议中发达国家对快速启动资金的承诺行动,并在坎昆会议上再次重申这种承诺。加拿大政府筹集了新的额外的4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加上原有的0.41亿美元气候变化资金,总共有4.4亿美元资金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加拿大政府快速启动资金资助的三个优先领域为:一 最贫困和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二 清洁能源;三 林业和农业。
欧盟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快速启动资金,2010年提供23.4亿欧元(约合33.93亿美元),2010年至2012年总共提供72亿欧元(约合104.4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尽管欧洲发生财政危机,27国和欧盟都提供了资金支持。欧洲投资银行(EIB)提供各种融资并撬动私人部门的投资。在全球政府发展援助(ODA)的资金中,60%来自欧盟。
日本政府在2009年12月宣布2010到2012年的快速启动资金约150亿美元,其中110亿美元来自公共财政支持。2011年90多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在2011年3月31日前已拨付,按照公共财政2010年度计算,已拨付的资金应为63亿美元。在对贫穷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上,非洲12.25亿美元,最贫困国家6.29亿美元和小岛国家0.5亿美元。主要的援助项目包括太阳能电站、防灾减灾、森林保护、水资源和卫生、提高能效、提高护林能力、会议培训以及与国际机构合作。
挪威根据坎昆大会的决议提供快速启动资金并提交2010年的报告。所有的资金来自政府发展援助(ODA),不包括ODA以外的资金。资金全部都是赠款。挪威在第五次GEF的扩资中,拨款增长了65%,提供资金总计3.76亿挪威元,其中30%用于气候变化。2010年挪威快速启动资金42.5亿挪威元,大约7.1亿美元。
瑞士2010年底宣布支持快速启动资金并在2011年2月底得到国会的批准,获得1.4亿瑞士法郎(1.62亿美元)。这是在瑞士气候融资和政府发展援助(ODA)之外新的额外的资金。瑞士政府公共财政部门的快速启动资金在2010-2012年为4亿瑞朗(大约4.77亿美元)。
美国按照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决议与发达国家一起,共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2010到2012)。美国在2010年财政年度有17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其中包括13亿美元的国会预算援助资金和4亿美元的发展融资和出口信贷。直接的气候援助资金,通过美国国际开发署、财政部和外交部拨付,从2009财年的3.16亿美元增加到2010财年的10亿美元。美国政府认为,快速启动资金不是一个机制或一个资金库,而是利用现有的资金渠道和机制,有办法获取资金来支持短期的气候变化活动。
从这七个发达国家和联盟的2010年快速启动资金的报告可以看出,对快速启动资金的性质是什么,有的国家仍混淆不清。这会导致援助不力,资金不到位,用途不明确,甚至政治含义有漏洞。快速启动资金主要基于“历史排放责任”和基于“各自能力”,以及“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七个国家资金报表各不一样,缺乏可比较性。应该制订有关资金报告的指导原则和报告的格式内容,使得各个报告之间有可比较性。
从发达国家的快速启动报告资金中还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小的发达国家报告较清晰,内容也比较详细。大的国家和联盟,例如日本、欧盟、美国,他们的报告质量相对较低,内容不详细,可比性较差。发展中国家可以采用NRV的形式对发达国家的快速启动资金以及长期的资金用各方同意的判据进行检查、复审和核实。如果发展中国家制订不出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办法,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资金来源分歧
减缓和适应并重,平衡的资金支持必须有一个度量的范围,例如减缓和适应资金的相对比例应不超过某一个范围。资金的流向重点是贫困的和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信息的透明度、真实度和可靠性十分关键。透明读的要求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提供资金的发达国家和使用资金的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充分地报告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明确资金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任何人都能了解到这些资金的信息。同时,资金的提供方和使用方透明地公布资金的用途和流向,能够防止资金的滥用和腐败行为。
快速启动资金和未来长期的资金不是一种施舍和怜悯的礼物,而是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和勇敢的反馈。在资金问题上的报告评论,要看快速启动资金落实了没有,查找双方在资金提供和使用上的透明度,以及有无任何滥用的问题。气候谈判的迟缓和发达国家承诺减排的目标太低,使发展中国家正在失去对发达国家的信任。如果资金提供和使用的情况是良好的话,使双方能够增加信任,从而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良性发展。
欧盟在明年(2012)正式实施航空排放交易机制(ETS)。所有在欧洲机场起降的飞机,无论是欧盟和国外的飞机都必须遵照ETS的程序和规定。超过分配的CO2排放额度,需要付费购买。这种付费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机票和货物运输的附加费。尽管这种附加费很少,但总量可观。中国航空公司估算在这几年当中,每年要支付8亿元购买CO2排放费。目前,美国、中国、印度和日本准采取措施,应对欧盟实施的ETS方案。美国航空工业欧盟滥用ETS机制。美国众议院已讨论制订相关法律进行反击。但参议院之前的法律用语较为缓和,但现在准备采取与众议院相同的法律语言。与此相反,美国许多NGO要求美国政府支持欧盟实施ETS。
在UNFCCC的框架下,讨论和推动全球的航空部门减排,可将欧盟ETS纳入其中。联合国财政顾问小组2010年的报告中指出,国际交通减排措施对发展中国家要符合“零净利影响(或无负担)”,体现“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目前全球国际交通谈判暂无结果,缺乏全球性的多边管理体制。欧盟的ETS的单边行动,也试图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快推动全球航空部门减排的谈判协商。
因此,在国际交通中采用机票附加费、燃料费、排放税和ETS方案,到2020年每年可征收250亿到370亿美元,将其用于气候变化的资金建立。我们要吸取欧盟采用ETS先发制人的教训,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交通部门的减排和征税收费方案的谈判协商,充分运用“无净利影响”和“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既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又为气候变化资金开辟新的来源。要仔细研究比较各种方案优劣,并提议各种方案要有示范改进期,防止冒失激进所造成的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影响。
别拿“化石能源奖”
俗话说,“除了割肉疼,就是出钱疼”。除了欧盟在坎昆会议上推出有关快速启动基金一揽子计划外,其它发达国家支支吾吾,尚无明确的政治表态和资金方案。即使在欧盟的资金计划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资金来自私人部门。在气候变化谈判的文本中,气候变化资金应当是新的、可预测的、额外的、充足的公共资金来源,这么多对资金的定语是在谈判的争议中确定的,有深刻的政治含义。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将原有的双边或多边的国际援助,以及私人部门通过市场运作的投资,也都算作气候变化基金支持的来源,混淆气候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当然,气候公共资金的一个有力作用就是撬动和鼓励私人部门的投资,但这并不成为改变气候变化资金来源的借口。
与欧盟年GDP总量16万亿美元,美国14万亿美元,日本5万亿美元,加拿大1.4万亿美元相比,1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和1000亿美元/年的资金支持相比,是非常少的。按照发展中国家在减缓、适应、能力建设、技术转让及其它温室气体的减排,每年至少需要2000-3000亿美元的支持,这还不包括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脆弱的和最不发展的国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发达国家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问题上迟缓和变幻不定的原因是什么?究其实质,主要目的无非有二:发达国家将援助资金作为一种谈判的筹码,期望在许多谈判的议题上掌握主动,要求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做出让步,承担与义务不相符的责任。例如过高的减排目标和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其次,通过对资金的拨付,附加一些政治上的条件。
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气候变化 农业 影响 应对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 and The growth of crops and the effect of climate r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how to protect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avoid and mitigat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Keywords: climate changesagricultureInfluenceanswer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业发展中,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生长影响作用最直接。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以及生长情况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的种植农作物对于气候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等有着不同的作用影响。在农业发展领域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度模型,进行不同气候资源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评估对于农业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农作物生长与外界环境
作物生长的外界环境主要指土壤、气候、地形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不能互相代替,辩证地对作物产生综合影响。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光、热、水、气等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不利的组合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有利的组合必使农业增产。
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
2.1光照对作物的影响。光对作物的影响是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增加光照强度,可以获得优质高产,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适当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可以增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而提高产量。植物对光的吸收利用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时会需要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互相配合,两者的不同组合,其对作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2 温度对作物影响。作物生长需要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温度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外,环境温度对作物的影响也极其重要,我国南北温差较大,在植物的选种上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耐温植物一般要求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和全生育期所需要的温度较高,适宜在南方种植,如:棉花、高粱、甘蔗等,耐寒植物要求起点温度和全生育期温度相对较低,适宜北方播种,如:麦类、油菜等。但异常的温度也是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前预防将有效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保证作物产量[2]。
2.3 水对农作物的意义。水是重要的农业环境因素,水分的多少影响着生物体的各个方面,水即是作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需要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的传输者。其中,植物的蒸腾作用约占植物全部吸收水分的4/5还多。
2.4 风对作物的影响。作物生长需要在通风条件较好的环境下,风是植物被动吸水的原动力,能使矿物质盐分随水分运至植株上部,风还能使植物叶片变薄,减少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内的阻力,并改变植物叶片大小对生长量所起的作用。
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 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1]。
3.2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3]。
3.3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1]。
3.4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害危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3]。
4 气候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
4.1 水体污染。被污染了的水体,作物不能有效吸收,进而会造成作物干枯死亡,或严重减产。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
4.2 大气污染。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气中,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
4.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使土壤板结、酸化或碱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作物的减产或死株现象。
4.4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暴雨洪涝、风灾、冰雹、雪灾等气象灾害会造成房屋倒塌、牲畜死亡、道路中断、桥梁冲毁、直接财产损失等等。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1亿亩,土地沙漠化继续加剧,面积已达19.5亿亩;盐碱地1亿多亩。
5农业生产中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5.1调整种植结构。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2]。
5.2选择抗逆性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上去了,抗逆性下来了。
5.3加强农田生态保护。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5.4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6 结束语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它自己的特定规律,而气候条件也有它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气候条件适宜作物生长,就有利增收,不利就减产欠收。由此可见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保护气候资源,减少自然灾害,让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措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扬州大学
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范文4
面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并成为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驱动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绿色工作和绿色技能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绿色技能是指在掌握完成一项工作所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意识、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责任感以及在工作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行为的能力。绿色技能可以同时在工作场所及通过其他的学习经历进行培养。
随着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就业结构的转型,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发展绿色技能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关注点。2008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国际雇主联盟等联合启动“绿色工作行动”,旨在促进各国把环境、就业与技能开发方面的政策结合起来。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绿色技能协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能力构建,培养学习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能、知识和责任感,并为此提出四个具体建议:发展可持续性技能标准;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的技能,使其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技能;重新设计培训包,把可持续技能纳入进来;制定相关策略,提升弱势群体的技能,促进其向低碳经济顺利过渡。2012年,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把绿色技能和环境意识纳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报告,提出教育与培训的供给要满足绿色企业的发展需求,以促进欧盟到2020年实现智慧、可持续及包容性发展的目标。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借鉴国际理念与战略行动,我国应根据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从技能供需到劳动力开发都制定具体的绿色技能发展战略。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对绿色技能需求的预测,确定对绿色技能的具体需求,据此对各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和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或修订,同时引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绿色技能专业或培训课程;二是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纳入到所有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中,通过全面提高人口的绿色素养,促进关于绿色经济的投资、技术创新和就业创造,促进整个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三是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场所实训与绿色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绿色技能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习者的绿色技能。
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范文5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型水利工程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区域环境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内学者已经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区域气候模式法做了大量数值模拟进行探讨,然而不同学者对三峡工程区域气候效应的认识尚不一致。由于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水库全长660km,平均宽度约1.1km,宽度约为区域气候模式空间分辨率(10km)的1/10。因此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大型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世界上已经修建了大量的大型水利工程。根据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1.国外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俄罗斯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坝建成后该地区年平均气温由-8.5℃上升到一7.0℃,冬季最低气温由-60℃上升到一50℃:夏季湿度提高33%。罗马尼亚伊兹伏卢尔,蒙特诺易水库建成后,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温差缩小2℃,由于温度的影响,造成水库下游地区水蒸气凝固,结露比建库前增加了约30%,库区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了20%以上。
2.国内水利工程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小浪底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小浪底水库正常高水位275m,对应水位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袁宝招等对小浪底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工程对气温、风速、降水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库在不同季节对温度的影响不同,一致表现为冬季升温,和年、季、日温差减小;全年库面降水减少,库周地区降水则有所增加。
湖南省东江水库总库容91.48亿m3,水体面积160km2。王琪、刘胡等对比分析了东江流域内19个测站资料,结果表明,水库区域范围内的气温值明显比周边站点的气温低:建库后年降水量稍有所增加。
三、三峡水利工程对气候影响的探讨
1.三峡水利工程对气候因子的影响
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对水蒸汽不通过降雨,而通过凝结或者络合水等方式转移到地面或者水体的过程关注比较少。
水蒸气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空气进入地表水、转变为土壤水、植物用水的总水量是跟蒸发量相当的。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影响气候的因子。蒸发和凝结的速度与水汽压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水分供应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受温度控制。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情况相反,基本上由温度决定。在气温高于水温的时候,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速度大于水面的蒸发速度。水汽压的年变化和气温的年变化相似。最高值出现在7-8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
因此在夏季,气温高于水库温度,空气中大量的水蒸气向水库中融入,为库区周边空气升温贡献部分热量。而冬天水库水温比气温高,库区水面的蒸发速度大于凝结速度,使得库区水体以水蒸气的形式补充到干冷的大气中。三峡大坝建设之前,长江水给四川盆地带走一部分盆地内的热量。而三峡水库建成蓄水至175m正常蓄水位后,淹没632km2的陆地,水面平均宽度由0.6km增大到1.6km。由于大面积陆地变为水体,比热增加,水库白天吸收的热量不会被水流带走,而被滞留在库区,对库区周边的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对大型水利工程响应较为敏感的气候要素是气温、风、蒸发和空气湿度。美国航天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三峡大坝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是地区性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
2.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特征
三峡水库蓄水后,陈鲜艳等利用1961-2006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三峡库区局地气候变化作了分析。张天宇等将资料扩展到2008年。库区近48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低于全国平均趋势。库区增温主要从1990年开始,且有加快趋势,年平均、秋季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显著。从平均极值气温来看,秋季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显著。近48年库区年高温日数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2001-2008年显著偏多,尤其是2006年为历年最多。
近48年三峡库区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2001年后降水偏少主要原因是降水日数严重偏少。从雨日来看,库区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整体上均为减少趋势。大雨日数和暴雨以上日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季节降水的贡献来看,2001-2008年降水偏少主要是由于夏季和秋季降水偏少造成的,而20世纪60年代的降水略偏少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偏少,90年代的降水略偏少主要表现在春季和秋季降水偏少。
近48年库区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整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四季平均风速整体上都呈显著减小趋势。
通过对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降水及气温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尚未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周边地区降水量的明显变化,近几年降水较常年偏少趋势与西南地区的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同时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降温效应。
此结论与陈鲜艳等的结论是一致的。三峡工程局地气候影响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由于以上只是三峡峡水库蓄水至2008年共5年时间的观测分析结果。上述的观测结果是否只是大背景气候变暖下库区升温的时间差还是水库水域扩大影响造成的局地效应,还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及更多研究力一法及模式结果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毛以伟,陈正洪,等,三峡水库坝区蓄水前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的影响[J],气象科技,2005,33f4):335-339.
[2]张洪涛,祝吕汉,张强,长江三峡水库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33-136.
[3]张强,万素琴,毛以伟,等,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4):164-167.
[4]陈正洪,万素琴,毛以伟,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降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623-27.
[5]黄真理,吴炳方,敖良桂,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陈鲜艳,张强,叶殿秀,等,三峡库区局地气候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47-51.
(编辑/穆杨)
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范文6
香港上市公司长江实业联合长江基建及李嘉诚基金会8月初宣布,计划以48亿英镑收购英国上市的水务公司NorthumbrianWater(NWG)。
NWG是英国最大的自来水供应及污水处理公司之一,主要服务于英格兰东北部及东南部,服务人口约450万人。截至今年3月31日,除税及非经常性项目外纯利为1.81亿英镑,今年3月31日的资产净值为4.75亿英镑。
长江基建副董事总经理甄达安透露,NWG去年经营表现理想,明年水费及排污费已上调8%,但他同时指出,每个国家均有其收费机制,而英国会每5年作一次收费调整讨论。长江基建董事总经理甘庆林也表示,公司一向对公用业务感兴趣,认为其回报率高,这次NWG的收购回报率达10%至12%。他表示,长建主要在发达国家收购公共业务资产,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回报率高,能为集团带来稳定的增长。
全球知名私人股权投资基金KKR8月初亦宣布,它将向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水处理及再生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投资1.138亿美元。KKR投资的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为2.5%,期限为5年。两家公司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交易,交易尚待联合环境股东的批准。
据消息人士称,KKR投资联合环境的原因也是基于对污水处理及环保行业的看好。联合环境通过在污水处理及回用领域应用先进的膜技术,这样的环保企业为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而早在今年3月,另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水务公司新达科技也得到PE机构的关注。“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多项政策导向,包括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加大再生水回用力度;强制性要求处理污泥;继续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设备负荷率等。
在产业政策推动下,污水处理行业形成了广阔的潜在市场,投资价值不断凸显。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玮栋认为,在政策驱动下,与污水处理行业相关的污水管网、渗透膜、污泥焚烧、水资源再生、海水淡化等行业,均具备较多的投资机会。
由于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全球水资源日渐匮乏。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到2050年,全球10亿城市居民将面临永久性水资源短缺。该研究报告说,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移民、城市人口增加和气候变化。科学家称,我们不仅需要工程学的方法,也需要自然的解决方案来阻止这种状况的发生。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投资机会。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今年的一个重要投资主题就是节能环保。在这个领域中,德意志银行特别看好废水处理、水资源的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