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天人合一;校园文化

大学,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化人”的基本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化人”环境,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校园软实力,增强校园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重塑,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形成潜移默化的中医学术氛围,从而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

1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要性

1.1.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1.1.2中医药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保健、养身、“天人合一”等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目前,中医药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特色环境、文化阵地、文体活动建设;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文化推广队伍以及探索社会化校园文化措施等方面.各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实现了量的扩张,普遍扩建了新校区,建设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工程,悬挂历代名老中医画像、雕塑,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方面内容.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院校重视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问题.1.2.1重硬件,轻软件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校园景观建设,路、亭、湖、像等景点设置较多,但缺少规划,没有凝练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体现中医人文精神、中医特色的系统规划较少;绿化程度越来越高,普遍种植观赏性植物,缺少可为医学生提供实地辨认药材的药用植物园,没有将绿色景观与中医实践教学融合.1.2.2重校风,轻学风许多中医药院校重视校风建设,如校歌、校训、校标等内容较为完善,且具有深意.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仅仅局限在物化的表现,物化的校园文化最终目的在于化人、育人,因此学术风气、中医研究氛围是中医药院校优秀校风化育学风的灵魂,在这一方面许多院校较为缺失.1.2.3重文化,轻特色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医学的根基与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而且决定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医药文化必然成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而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每一所中医药院校因其地域、文化、疾病分布等不同,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但缺乏对本校历史发展、中医文化、地域优势的研究,不重视特色提炼.

2“天人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观对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之所在,渗透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2]《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汉代的董仲舒明确认真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吕氏春秋•应同》中说:“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6]《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这里又说:“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7]儒家各代思想家阐明了自己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并赋予“天人合一”思想以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许多思想智慧为现代人所称赞,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这些思想家都认为天人是应当和谐相处的,二者之间的协调是他们追求的美好蓝图.对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天人合一”思想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化育理应成为校园内各种组成成员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思想指导.

3运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1内外兼修

“天人合一”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的外在形象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把万事万物始于一阴一阳的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无穷变化和发展着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强调其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制约着另一种元素的发展.广义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可归纳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内外兼修”,即重视外在表象建设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

3.2教学兼长

《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应共同体悟进行互动,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而是平等的整体.孔子也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单纯的受教对象,更注重在彼此交流中的互相学习,是谓“教学兼长”.“天人合一”注重自省与自我体悟,强调的是价值自觉能力,《论语•里仁》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激励等一系列教育因素协调,最终提高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医学生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建设“天人合一”校园文化,其核心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从而获得道德规范和内心自由,最终塑造优秀的医德,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3.3德才兼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了道德的含义,认为人尊重自然也是尊重自身,关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关爱自身的生命,即一种“仁爱”的情怀.孔子从仁学出发,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8],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体现了其仁爱的精神.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把“仁爱”由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人与物的关系之中.董仲舒则主张把“天人合一”的“仁”从爱人扩展到爱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9]他认为“仁”就是对自然万物一视同仁,体现了其生态伦理思想,把道德关心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宋代张载“民胞物与”的命题最能体现“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精湛的技艺,又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要学好中医,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黎民的医学人文态度.

4“天人合一”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活化

围绕“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中医药文化,以贯通“和”的思想,融入“仁”的情怀,恪守“诚”的美德为主要原则,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

4.1贯通“和”的思想,协调人与自然

“和”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思维特质,其本质是和谐、调和、中和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中国哲学思维广大而精微的深层奥秘,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理念体系中,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通、和谐、融为一体,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10]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医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如水之源、木之本;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水之情、木之华.首先要更新观念,根据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厘清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完成校园整体规划修编,做好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其次围绕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的名医、名家、名言警句或中药名启动校园主体楼栋、广场、景观命名征集活动,诸如董奉广场、修园路、宋慈湖、至善楼、五行楼等校园景观.要有中医药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医史馆、校史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将校园建筑融入在校园景观、中医药文化中,达到“和”的目的.

4.2融入“仁”的情怀,关爱生态万物

“天人合一”理念十分注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把天地万物视为统一的生命系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被看做“仁”的崇高道德.“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仁”的情怀,坚持孟子的“仁民爱物”主张,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唱响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利用诸如国庆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开展诗歌会、演讲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倡导爱心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月、福乐家园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医药文化“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强责任.二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要赋予新时期“仁”的新涵义,融入“仁”的情怀,对自然万物赋予同情心、仁爱之心.这也是医学生“仁爱”教育、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校园文化承载物不仅要有植物、建筑、雕塑,而且要引进部分动物,诸如可在广场放养白鸽、在校园湖水景观中饲养鸳鸯、白鹅、黑天鹅、麻鸭、锦鲤等,让动物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仁爱之心”,营造“天人共生、天人共美”的校园文化.

4.3恪守“诚”的美德,提升医德修为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是面对天、地、人、物的一种责任和敬业精神.正如《礼记•中庸》中说道:“诚者,天地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古代的中医名家,无不奉医德为安身立命之道.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道:“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唐代孙思邈也用“大医精诚”揭示了真正的中医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艺术的高度统一,强调了中医伦理追求,故中医药院校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培养合格中医人才,必须加强中医医德教育.一是要以《中国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重点制定合理课程安排,突出安排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医德教育的内容.二是要将医德教育贯穿到临床实习的医疗实践中.医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医院的最后一站是医院实习,要通过参观医院、医院实习、社会实践、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使大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责任感.三是进行医德文化熏陶.硬件方面,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名医语录灯箱、路牌,以便时刻提醒大学生医生所肩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软件方面,可通过举办中医文化节、“宋慈湖畔话中医”讲座、中医病案讨论等活动,也可邀请名老中医分享成长经历、举办宣讲会等,让大学生们更好地深入中医文化,提升专业自信、医德修为.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N].人民日报,2015-12-23.

〔2〕曾小五.人与环境———如何重新解读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24-25.

〔3〕〔4〕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佘正荣.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出路[J].中州学刊,2001(6):52-53.

〔6〕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3):24-26.

〔7〕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2005(3):51-52.

〔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7.

〔9〕(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M].北京:中华书局,1975.308.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2

太极拳这门学问,除了可以养生和保健外,也可以提升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力及管理思维等各方面能力。

一位资深太极文化推广者蓝晟师父说:“太极文化是通过太极拳功夫的修持和体悟,来开启人的本具智慧的学问。太极智慧对职场的人有很大帮助,除了在改善健康,安宁心神等方面别有洞天,连中西医都感到吃惊外,甚至在管理思维、处理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提升。”

古语云:“得其一,万法毕。”得太极拳精要,并善加运用,可以在各方面对自身提供很好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知识的迭加,而是智慧和能量的供给。

诸多明师提携之 弘扬太极为使命

蓝晟师父,曾随当代文武双修贤达王壮弘、庞明、铁恩方等释道儒太极中医诸明家学习中华文化及八卦走转、水性太极拳、内功太极拳等,更得到当代武松何广位(赤手空拳捉豹230只的传奇人物,寿至100岁)、三皇炮捶拳掌门人袁敬泉(寿至103岁)等前辈的亲自指点。

有了这些前辈的口传心授,蓝晟师父明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传播太极文化。因此,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来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近些年,蓝晟以太极智慧、太极文化、太极养生为落脚点,先后给大庆电力集团、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中经名人俱乐部、山东菏泽市卫生局、企业国学堂以及香港的几家企业做过主题内训和专题演讲,听众众多。此外,蓝晟师父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大学、清华大学(总裁班)等做过《太极文化与成功学》、《太极文化与中医修身》、《太极智能与企业管理》等主题讲座,深受莘莘学子、专家学者和企业总裁的好评。

这其间,还以太极身心协调术为授课内容,给国际知名企业澳大利亚力拓矿业集团做40家媒体的公关讲课(由科闻100公关公司承办),感受到了真正中华太极智慧的魅力。有记者说,这是他们参加所有新闻会中最有收获的一次。

听过蓝晟师父的讲座,很多人表示,真没有想到,太极智慧不仅仅是健康、静心、功夫等方面的提升,在思维拓展方面都有提升。

为什么太极思维对很多领域的人都能起作用?

太极是道(道和太极,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是中华古圣先贤创造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宇宙规律和法则的归纳提炼。掌握其中髓核,就能把握乾坤,内求本具,舒缓压力,改善体能,充沛气血,使之流通顺达,易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走向,命运也可因之与从前大不相同。

讲学传拳亦写书 含三为一归太极

在弘扬太极文化上,蓝晟更是不遗余力,除了在中国大陆、香港等地作推广外,还应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意大利体育运动协会和意大利文化协会的多次邀请,做“太极风水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座,把风水从太极文化的高度进行了诠释,直指根本。蓝晟先生讲得深入浅出,化繁入简,使人们能听懂,还教给人们很多实用的方法,有的人身心和家里的风水,当天就获得了改变。

蓝晟师父不是专业风水师,为什么对风水也有研究?蓝晟师父说:“因为阴阳思想就是风水的活水源头,以前搞风水的被称为阴阳先生,这就是太极智能在风水中的应用。太极智慧用在中医领域,就是虚实、表里等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用在治国理念上,就是和谐社会思想;用在企业管理,就能含三为一,有效调济总裁、员工、中高层之间的关系,使之很好互动,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蓝晟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均围绕着太极文化、太极智慧、太极养生展开)。他除了给某大企业做编辑策划外,亦在2009年初,在港推动成立了中华太极智慧学院,创办了《太极文化》杂志(季刊);2010年8月,在深圳创办同学太极馆――专门推广中华文化,并重点推广内功太极拳、水性太极拳、如是太极拳,以及太极内功(太极混化法、太极庄法、太极松腰法、太极面壁法等――他亦称之为太极智慧养生法)之用外,也藉此与香港、美国、马来西亚等太极文化学者一起共同发展太极文化事业。

蓝晟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教拳的师父,也不仅是传播太极智慧的编辑,更是一位传承太极智慧的学者。他在《少林与太极》、《武当》、《中华养生保健》、《太极文化》等专业媒体上,发表过大量文章,出版过《伴你一生健康》、《健康成功学》、《太极文化述真》,主编《中华经典导读》、《八卦走转健身法》、《拯救失落的灸法》等专著,有数十篇文章入选《文化中医》、《中医是本故事书》等书,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健康文摘》、《益寿文摘》、《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转载。更有《云深已知处,内功养生心――太极拳内功心法密要举例》、《从中医机理和太极拳结合角度看太极拳效应的实现》等论文,人选“第四届世界养生大会论文集”、“国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北京论坛论文集”。

他编辑的《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太极拳术理论与剖析――37式内功太极拳述真》、《太极拳的智慧》等书,在香港及台湾等各大书店销售,受到了广泛好评。而已经上市的《太极文化》杂志,则涵盖了中华太极智慧的诸多内涵。

在网络上很活跃的青年思想家王世保先生,以《;中国古典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为题,对该杂志作了中肯的评价。从该杂志创刊号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对太极文化的宣扬体用并重,既突出了太极文化的实用性,介绍了太极拳不同流派的架式和套路;也张扬了太极文化内涵的中华大道,深入进了佛家和道家的甚深层次,纳入了大量佛家、儒家和道家的内容。多重效益有洞天太极功夫显神奇

蓝晟师父说,太极智慧用在武学上,就诞生了烁古耀今的太极拳,和任何拳种都不一样的练法、用法、打法,不用力、舍己从人、自然无为、正反扭环、翻动扶摇羊角、意气之功、神意气和形体互动等心性修为。并让学练者收获多重效益。

至今练太极拳达20年之久的蓝晟说:“太极拳的核心内涵,是上善若水、四量拔千斤、先天自然之能、出世间上上智、含三为一(儒、道、佛;太极拳架、内功心法、太极道等)等人类生命智慧的精华。”他以所学所传授的内功太极拳、水性太极拳、如是太极拳以及相应的太极功、太极道为例,经常锻炼和体认,功效惊人。不仅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神经衰弱、风湿性关节炎、前列腺炎、颈椎病、便秘、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有很好的预防和康复效果;一更能有效地减轻压力、矫正性格、改善睡眠、稳定情绪、增强精力、开启智能、优化生命。

高级白领周海燕告诉记者:“开始练杨氏秘传内功太极拳时,每次都是低着头,像是犯了错误等着被批评的孩子。原因是内气不足和颈椎问题。现在内气足,颈椎的问题也解决了。”

68岁的李清泉表示:“自己患有前列腺炎和糖尿病,四处寻医,也接触过太极拳套路,但见效甚微,经常感冒。学练了杨氏秘传内功太极拳后,前列腺炎很快就好了,每天夜起从3~4次改善到每夜起1次,再没感冒过,原来体重165斤,现减下去了20多斤;血糖也稳定了。”

学员施淑敏也说:“在这里学习太极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享受感。先前我患有糖尿病,血糖度总超过7,一直靠西药控制病情,自练了杨氏秘传内功太极拳后,坚持八卦走转,血糖度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更多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通过和蓝晟师父学练太极拳,身体获得了康复,有的还练出了一定的太极功夫。

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多奇迹,蓝晟师父说,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内功太极拳创造的。如何创造,一言以蔽之,向内求之,使精神、意念、内外之气和形体招式,阴阳中相互调济、身心互相滋润,如是,人的生命活动,就会获得整体的改善和提升。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3

关键词:无印良品 后 品牌 包装

检 索:.cn

Abstract :The paper compares the famous brand MUJI and The history of whoo ’s positioning, packaging characteristics, design concept, raw material selection and consumer target. It analysis how they to obtain the success of the brand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classical culture and pursuing of natural quality life . And it promote China’s brand experience to establish brand image and promote cultural taste.

Keywords :MUJI, WHOO, Brand, Packaging

Internet :.cn

伴随着当今全球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品牌间的竞争也不断的加剧。要塑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品牌不能仅靠产品的优良品质,品牌的包装特色、品牌传达的文化和生活理念以及精准的消费群体定位正成为确立品牌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众多成功的商业品牌中选取与我们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和韩国两个有代表性的品牌,从他们的品牌定位、包装特点、设计理念、原料选取、消费目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总结出以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来进行品牌的定位和发展的共同规律。

一、无印良品与后

MUJI无印良品为西友株式会社于1980年开发的著名日本杂货品牌。其商品种类由成立之初的几十种发展到今天的近6000多种,包括生活杂货、服饰、美容保养三大类,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该品牌最初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经济实惠的日用品。而今以其产品的纯朴、简洁、环保特色和以人为本理念为大家所熟知。在日本消费者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品牌,并曾被国际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中型企业[1]。

随着多部韩剧的热播,一股韩国“时尚文化”引发的“韩流”直接带动了韩国服饰、餐饮、整形等产品的热销,化妆品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韩国化妆品行业相对于欧美大牌来说虽起步较晚,但因其科技含量高、安全性高、外观和包装精美等特点受到无数女性的追捧。在2008年遭受经济危机重创的背景下,韩国美容业仍然逆势增长60亿美元,成为韩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之一。“The history of whoo”(中文译名“后”)就是韩国第二大化妆品企业LG生活健康旗下的顶级护肤品牌。2003年“WHOO后”于韩国上市, 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其价值与理念是对高品位、高格调之美的追求。产品融合现代科学与神秘宫廷美容处方,佐以珍贵的韩方原料制作而成,现成为时下最具特色的韩国护肤理念的代表性知名品牌[2]。

二、品牌文化中宫廷文化与禅学意境的比较

严格说来两个品牌的产品类型、消费对象不尽相同,但其品牌的包装定位、发展理念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的价值。首先两个品牌在命名上都具备了特别的含义,代表了品牌最核心的理念。

(一)禅意的品牌――无印良品

“MUJI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对于商品就是“No Brand”没有商标。“良品”指好东西。“无印良品”即“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无印良品的发展经历了从售卖“便宜有理”的低价位商品到通过精心定位的品牌包装,逐渐超脱出商品,成为一种生活哲学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迷,日本也经历严重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消费者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所购商品的优良品质,更希望能得到实惠的价格。由此“无品牌”的概念在日本应运而生[2],这便是无印良品这个品牌确立最初的动因。

1980年木内正夫创办了“无印良品”,推出了成本低廉、包装简洁的无品牌产品,“物有所值”成为其响亮的口号。在随后20年中无印良品由最初售卖质优价廉的杂货,发展成通过优质的设计、自然环保的素材、简洁的美学主张等方式来创造和推广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生活型态提案店(Life Style Store)。佛教的禅文化在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受到广泛的认可。这成为以“禅”作为核心理念的无印良品受到认同的文化基础。禅悟中关于精神自由的智慧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同无印良品的“本色”品牌概念不谋而合。无印良品“去商标化”,对繁复加工和色彩坚决舍弃,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的本来面目,引领消费者挣脱外在干扰来关注素材的原本美感,以达到一种聆听自然、接近真我的状态,而这正是这个禅悟的品牌所一直追求的境界[3]。

(二)宫廷文化的再现――后

中、日、韩都是经历过漫长封建君主制度的国家,宫廷文化在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神秘的宫廷不仅代表了无上的权利,宫廷中绝世佳人的皇后更是集合了尊贵、权利、智慧、美德于一身的女性典范。品牌“whoo后”意指古代的皇后,“The History”是指将东方审美观念与皇后们美容秘方的传承融合之意。其品牌含义是以现代科学为依据,融神秘的宫廷文化与东方医学为一体,帮助女性实现心底保留的皇后的梦想。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商品所承载的历史和生活态度,此时重新将宫廷文化和它的象征意义注入化妆品品牌,其遥远的陌生感、神秘感必将引发消费者的向往。以皇后为名的“后”在包装风格上呈现出闪耀的华丽感,更能衬托其尊贵的品质,令人遥想历史中倾国倾城的皇后们不施脂粉亦可生辉的脸庞。

三、包装设计中现代与复古的比较

(一)现代极简主义设计原则

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极简。其商品几乎看不到任何鲜艳的颜色,包装设计风格近乎极致的简单质朴,完全看不到繁复的装饰。主色调保持一贯的白、米、蓝或黑。服装设计绝不追随流行,严格遵守无花纹、格纹、条纹的原则。这种最少化、无粉饰的设计原则,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极简主义形式趣味。无印良品的包装以纯净的形式来体现平衡的内在秩序和对现代社会混乱、信息爆炸的一种反叛。这种趋于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符合现代社会生产的高效模式,是最具有性价比的一种设计风格,同时传递出对欲望的克制和对生活中人性本真的追求。

(二)传统文化的复古风潮

与无印良品的极简主义不同,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传统经典品位的回潮让复古正逐渐变得时尚起来。复古风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时尚角色,带给人们往昔的追忆,丰富了单一乏味的社会生活,成为一种品牌文化的符号。带有传统文化符号的产品和传统的消费方式,如今已经成为商家营销策略的前沿及核心重点。这是因为一方面消费者面对司空见惯的快速更替的市场营销机制,更加期待经典的、正宗的、能够唤起回忆的产品。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血液中,来源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自然的累积在现代商业文明中历久弥新。同时随着社会、科技、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影响,人们更加迫切的去追忆往昔美好并且有价值感的事物。

后的品牌定位和整体包装就承袭了这股复古的风潮。其标志源于汉字“后”与奚琴富有生命力的书法笔势。奚琴是一种形制上与汉族的中音板胡近似的朝鲜族古典弓弦乐器,相传是中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而得名。元朝时期传入朝鲜。韩国著名书法家由此获得设计徽标的灵感,创造出文字与奚琴形象相统一的笔势。其形态上又似古代韩国妇女插有发簪的发髻。由此,体现出传统的历史厚重感和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以宫廷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创造出皇后的气质美与宫廷的神秘感,传达重视礼仪的传统和以善为本的东方思想。

四、品牌生产中自然环保与传统医药理论的秉持

(一)环保与自然的品牌

两个品牌具有的共同点是产品原材料的选取上强调天然和有机环保的理念。无印良品不仅在设计上去繁就简,去除浮华,在材质上更加追求返璞归真,提醒人们去欣赏原始素材和质料的美感,尊重材料的特性来制造适合的生活用品。为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环保的效果,在无印良品的商品中规定不能使用山梨酸等各种添加剂和特氟隆、PVC等材料。众多环保再生材料的广泛运用和极简主义包装的品牌特征,为无印良品赢得了更多的拥护者。无印良品的每一件产品都静静的表达对环保的重视和省思,倡导从日常生活中落实环保作为。

因为日本自然资源的匮乏,无印良品把全世界当成了它的原材料库。这大大降低了商品的制作成本,保证高质低价的优良品质。同时它还向世界收集工艺与元素,再融合本地需求进行改造,将那些地域性的素材如“埃及棉”“印度棉手织”等标注,纳入无印良品的商品中,让购买者不禁联想手工艺生产的过程。

(二)传统医药与宫廷秘方打造的品牌

韩国的传统医药理论与中医药文化渊源甚深。一千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平原王三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公元561年),中医药传入朝鲜半岛。之后《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等一大批中医药著作使中医药学在朝鲜广泛传播,随后朝鲜仿学宋朝设立了医药机构,最终在吸取中国医学基础上,研究、开发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古代医学即韩医。

“The history of whoo”作为韩国顶级的宫廷韩方护肤品,倡导融合神秘的宫廷秘方与东方医学为一体,延用源于中医中药的传统韩方来调理损害皮肤本源的“六气”――即风、阳光、热气、湿气、干燥、寒冷六种气韵。在护肤品的使用中还配合刮痧手法,来保持脸部轮廓、疏通气血。26种慈禧宫廷养颜秘方和拱辰丹、八镇补正丹等韩方成分成为“WHOO后”品牌的核心成分,选用《东医宝鉴》《本草纲目》等传世医典中记载的皇后养颜秘方,萃取山参玉珠、鹿茸粉骨、黄金紫杉等名贵的韩方药材,提炼药材的自然精华,凝练成供现代“皇后”使用的宫廷级奢华保养品,以自内而外调养打造高贵的绝代之美。

五、繁华尊荣与朴实真纯的消费心态区分

马斯洛需要层次说过:“当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时,更高层次的需要会出现,奢侈品牌应运而生”。消费者希望寻找到与自己品味、格调一致的品牌,从而达到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此时,品牌不仅是时尚与潮流的象征,更成为身份的象征[4]。“后”华丽、优雅、高品位的格调满足了具备文化内涵的成功女性消费者需要。它所传达的宫廷文化和传统护肤理念贴合了高端消费者的身份和品位。古代与现代的时空距离带来了神秘感和独特的吸引力,让后的女人在“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之时感受皇后般的生活态度。

无印良品“素”而有意趣的设计则不仅仅以低价为目标,而是在素的表象下蕴含了精心的加工技术和优雅的设计风格,给顾客最优的性价比。消费者在无印良品不再只是购买商品本身,而是追寻品牌背后传递的一种自然、淳朴的生活状态。以看似简单的商品,散发含蓄的质感与美感,并由此来实现内心深处对禅意生活的向往。

六、结论

在当今这个市场竞争激烈、名牌盛行,消费者品牌意识强烈的时代,品牌背后隐含了各社会阶层的不同消费价值观。无论是后古典宫廷文化融合传统医药带来的高端享受,还是无印良品接近自然状态的“无印”生活理念,都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品牌的特色与自身文化的结合点正成为品牌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此能否放弃对国外高级品牌的照搬,根据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对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心理差异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特色,将是中国企业与世界接轨之后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注释

[1].孙菊剑. 日本无印良品(MUJI)的营销之道[J].纺织服装周刊.2009(9):19-21.

[2].邬琦姝. 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符号应用[J].包装工程.2008(8):108-110.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4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5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民在同大自然抗争的同时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病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他们又逐渐认识了一些动物和矿物的药用作用。淬炼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智慧,传承千年,创造千年,始有今天蓬勃发展的藏医药学。

尼玛次仁是摘得这朵雪莲花的其中一人。在40多年藏医药学探索的道路上,他行走于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努力让带着历史韵味的藏医药学与现代科技融合与碰撞。这一路,碰撞出的是藏医药学发展的时代召唤,是一路的藏医药馨香。

藏医药学:属于历史 更属于未来

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尼玛次仁说,藏医药的起源有3700多年历史,理论形成已有2300多年历史。在高原医学的基础上,藏医药学吸收了周边兄弟民族医药学的一些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尼玛次仁说:“在我国各民族的医药文化中,藏医药是历史最悠久、理论体系最完整、实践经验最丰富、学科门类最齐全、治疗特色最鲜明的一门学科。”几千年来,藏医药一直是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它早已成为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对于藏医药针对特殊疾病的奇特功效产生了极大关注,而在此之际浮出水面的是一个体系独立的藏医药学。据尼玛次仁介绍,传统藏医药学理论中就已经有了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内外等学科体系。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各类传统医药学中,藏药的炮制工艺和生产工艺难得的齐全。从古至今,经过数代藏医药学名家的世代相承,如今已流传编写了4000多卷藏医药经典。

尼玛次仁说,藏药取材于高海拔地区生长的天然植物,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小。同时,西医学的人体骨骼是206块,而藏医学的人体骨骼是360块。在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理论方面,藏医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西医学有显著不同。不仅与西医学存在差别,藏医药与中医药也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藏医药理论认为人体有77个穴位,而中医药的穴位显然不是;藏医有系统的尿诊,而中医没有等等。

诸如此类的特性以及贵重藏药对于特殊疾病的神奇疗效,使得藏医药学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尼玛次仁说:“和平解放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藏医药文化,特别是其传承和发展。近几年,在藏医药学的教育、科研、医疗、产业发展及文化发展方面,国家和区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如今,藏医药学正逐渐走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尼玛次仁不仅守护着传统藏医药学的瑰宝,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藏医药学要继续发扬光大,其与现代和国际的融合将成为势在必行的一步。“与中医药一样,藏医药也面临着传统文化进入国际市场的局限性问题。”尼玛次仁说,要想让藏医药学真正走出,走向世界,一方面要使人们更加了解藏医药学,另一方面就是使藏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更好地融合。为此,尼玛次仁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藏医药学与国际的交流。2000年,在拉萨召开的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便是他推动的一次活动。同时,藏医学院的专家们在20多个国家进行讲学与学术交流,成为了藏医药学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

在“走出去”的同时,尼玛次仁也在积极按照国家和国际上的现代药学标准,研制、开发、制作、推广符合现代国际标准的藏药新产品。他说,制定藏医药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是藏医药学“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唯有如此,才更有说服力,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承与创新皆为使命

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藏医药学跨越千年,走到了今天。尼玛次仁就是这些传承人中的一位。他8岁起跟随民间藏医学习藏医药知识,13岁便成为赤脚医生,15岁考入拉萨市卫生学校藏医班接受正规藏医药学教育。藏医药典籍的墨香弥漫在他懵懂的童年和青葱的少年,如同命运注定般,投身藏医药学成为尼玛次仁儿时便已确定的事情。

在拉萨市卫校学习了5年后,20岁的尼玛次仁留校任教,随后他又先后被调到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自治区藏医学校、藏医学院工作。岁月的车轮驶过,尼玛次仁对于藏医药学的理解与认识越来越深刻,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

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全国首批师承制培养,由国家任命的著名老专家作为导师,亲自挑选自己的学生,且学生必须是主治医师以上职务。尼玛次仁有幸成为第一批继承人,师从著名藏医药大师措如・才朗潜心钻研藏医药学,成为措如・才朗大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

“措如・才朗是我的导师,也是我们藏医学院的老院长。其实从1981年开始,我就跟随他学习,是他一手把我培养起来的。”尼玛次仁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师承制后,措如・才朗便提出让尼玛次仁正式成为他的继承人。经过3年的学习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考核认证后,1993年,尼玛次仁站在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上,接受了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出师证。此后,尼玛次仁依旧虚心地跟师继续学习20多年,而他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技艺与藏学文化,更酝酿着一场新时期的传承创新。

作为藏医学院的院长,尼玛次仁既肩负着传承历史的责任,又承担着创新发展、面向未来的重担。对于尼玛次仁来说,没有创新便意味着后退与消亡。为此,他先后主持参与了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0多项省部级项目;参与了10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藏医药是他矢志不移践行的事。

1996年,在恩师措如・才朗的指导下,尼玛次仁带领课题组全面系统地研制成功了藏药核心体(坐台),随后又研制生产了名贵藏药珍珠七十和常觉等18个产品,其中治疗乙肝的藏药206、209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坐台”的研制成功,不但为藏医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产、学、研、医“四位一体”的办学格局奠定了基础,而且“坐台”技术的推广也为全国藏药企业大批量生产名贵珍宝类藏药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醉心科研之际,尼玛次仁始终不忘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传承使命。他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先后为藏医药本科、藏医硕士研究生、藏医博士研究生主讲过17门课程。尼玛次仁的科研与教学是互为补充的,所讲的每一堂课都将科研新成果和学科新进展及时准确地反映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

如今,尼玛次仁已是桃李满园,先后培养了3400多名藏医药本专科生、100多名藏医硕士生(其中全国首届藏医硕士研究生4人)、6名藏医博士生(其中全国首届藏医博士生2人)。同时,他还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一套“藏医本科教材”和“藏药本科教材”;主持编写了“21世纪全国藏医本科规划教材”、“21世纪全国藏药本科规划教材”,为藏医药学的传承身体力行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尼玛次仁的学生遍布全国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生产企业,许多人已经成为全国藏医药产业的骨干力量。在藏医药学的传承与发扬中,最可贵的不是尼玛次仁自身的优秀,而是他几十年来躬亲教育,带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一分收获,一分耕耘。近年来,无数奖项的垂青是对尼玛次仁工作最大的肯定:他主持编写的藏医药大师措如・才朗学术思想大集成《四部医典大详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首届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宇妥杯”金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治区科技突出贡献奖;《21世纪藏医本科规划教材》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藏医数词词典》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藏药本科教材》获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同时,在藏医药的产品开发与产学研发展中,尼玛次仁也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他主持制定的“水银洗炼法炮制规范和标准”系统阐述了藏药水银洗炼法、藏药炮制的理论基础、工艺流程,规范了藏药技术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他所主持挖掘、研发的藏药产品,经学院藏药厂生产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7个品种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并被载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个品种被评为自治区名优产品,2个品种被评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荐产品”、“国家技术创新优秀产品”,并列入“全国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尼玛次仁说,荣誉是国家、自治区政府对他的肯定,而他只是在藏医药学的研究和传承领域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他的目光还在关注着未来,关注着藏医药学这门传统医学更多的创新。

藏医学院:为传承与创新培育新人

1989年,藏医学院正式成立,1993年成为全国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学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带领藏医学院传承藏医学文化与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尼玛次仁手中。

尼玛次仁说,成立20余年来,藏医学院在发展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专教育到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每一步的跃进都是藏医学院一次重大的转折。而随着整体实力与人才培养能力的逐步提高,藏医学院对于藏医药学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

如今,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尼玛次仁的主持下,藏医学院成功申报了藏医硕士学位授予点;成功申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藏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同时,他还组织并成功申报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传统藏药炮制及质量控制国家三级科研实验室,凝练研究方向,组建学术团队。

不遗余力地搭建更好的平台,只为让人才培养的起点更高、速度更快。目前藏医学院共有各类在校生1964人,向社会输送藏医药专业人才3400余名。尼玛次仁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与藏医药学的传承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思路:“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是传统与现代科技创新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使传统队伍和现代队伍融为一体。”在这种思路下,藏医学院一方面培养自身的传统医药学人才,一方面派这些人才到国内的相关单位学习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学院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平台,每年都有相关专业人员或干部被引进藏医学院工作;与此同时,学院还开展了短期引进项目,吸引国内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与交流。

多种形式的人才引进方式充实了藏医学院的人才队伍,同时也让藏医药学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融入现代医药学的行列。

如今,藏医学院的教学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本科生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继续教育以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为主。尼玛次仁说,这三个层次各有目标和要求,未来,他们还要继续加强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实藏医药学的人才队伍与体系。

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范文6

布局创新,文化产业换个“姿势”

传统文化产业小而散,没有聚集度。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从去年开始,邗江重点围绕“一地一特”的发展理念,打造大型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服务类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高端文化服务产业三大重要文化产业,建设邗江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方巷渔文化博览园、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四个园区,激活“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中国琴筝之乡”、“中国民间特色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瓜洲音乐节”五大品牌。通过精心策划、科学规划,将文化品牌进行分块,有针对性地引导各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分别引进不同的企业进行“组团化”建设。

目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邗江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通过重新改造、包装,以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引进了各类优质小微文化企业14家。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正规划打造情景交互式的玩具主题乐园,使玩具经济结构更加丰富多彩。区内雅韵、天翼等琴筝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举办大规模琴筝创意设计展演活动,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内市场占比达30%以上,杨庙琴筝文化产业园今年将投入运营;方巷渔文化博览园内的各类文化展示区、体验区也将按照“一个类别一个组团”的形式陆续开工建设;杨寿微电影文化产业园建设进入编制规划阶段,已成功吸引了扬州光之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入驻。

有了文化产业集聚区,更要做足做好文化产业招商这篇大文章,在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依托扬州城市文化底蕴优势、大学城的区位优势和自身产业发展优势,重点推进“扬州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凤凰书城、软件园项目相继落户邗江,实现由创意产业向创意经济、创意城区的战略升级,使邗江经济开发区成为“智慧成长、科学发展”的新极点。

集聚带来的是传统文化产业的质变,“笛莎公主”是当地一家主要从事儿童服装、童鞋、饰品、玩具等系列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下,目前公司逐步脱离生产制造环节,转而专注于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年销售额已从数百万元增长至近3亿元。软件产业原本在邗江是空白,但随着引进国内一批著名软件企业,万名软件设计研发人才蜂拥而至,目前税友、宝能等国内知名的软件公司已纷纷在邗江落户。

做强存量才能打拼增量。邗江文化产业结构逐步健全,既拥有玉器工艺、动漫玩具、琴筝制造等彰显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又形成了以汊河大学科技城为主体的多个产业集聚区,更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江苏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竹西、蒋王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园等多个文化产业集聚平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明显。

模式创新,锻造文化产业竞争力

从文化产业的“管家”到如今的“保姆”,政府角色意识的转变让邗江文化产业充分沐浴了市场的雨露和阳光。邗江形成了“从政府建设到企业参与渐进化”、“从核心园区到各类园区组团化”、“从政府主导到以商招商市场化”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三化一融合”发展模式。

新模式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去年5月,蒋王新城电商园启动。11月,竹西街道百分百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也正式开园。园区建设之初,邗江引导两地盘活闲置楼宇,对园区公共配套设施进行装修改造,使其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电商企业入园,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引导企业参与的“渐进化”模式对园区进行建设开发。蒋王电子商务园成立后就引进苏州欧富朗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公司运营,目前已经招引电商(品牌电商和电商平台)及创意类电商服务商10余家,园区将致力于打造集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运用和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混合型园区。竹西街道百分百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园区面积1万平方米,已吸引5家体量较大的涉及文化创意的优质电商企业入驻。“从政府建设到企业参与渐进化”模式已经打通了两大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的“主动脉”。

以江苏笛莎公主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和甘泉影视服务外包基地为代表,邗江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与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起来,以优质的服务,全力打造以中国三维成像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研发业,以五亭龙国际玩具城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动漫玩具业,以江苏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影视制作业,以扬州漆器厂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品生产业,以雅韵琴筝公司为代表的民族乐器制造业,以瓜洲国际露营地为代表的休闲体验业,以方巷渔文化博览园、瓜洲古镇项目为代表的旅游观光业等,构成了体系完备、门类齐全、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邗江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通过积极营造发展环境,重点支持、扶持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和集聚发展,邗江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也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全区文化企业数达1207家,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9%左右,去年,获得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300万元。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正成为邗江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内容创新,文化产业勇攀高新强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用“智谷”去承载基于创意产品的新交易、新服务方式,演绎轻资产、低排放、高智能、精生产、漫生活的产业“升级版”,是一次现实抉择,也是最理想的抉择。通过注入文化创意元素和高科技改造提升的方式,江苏笛莎公主文化创意产业公司打破传统销售观念,引入电子商务模式,迅速拓展了市场和销售业务,走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之路。围绕江苏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举办甘泉佛教文化修身及中医养生基地建设研讨会,拟将以汉唐明清文化为背景,惠照寺佛文化为核心,同时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集中医养身、修心、休闲、娱乐、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禅修文化及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方巷渔文化博览园,充分依托沿湖渔民生活习俗、祭祀传统、饮食习俗、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邵伯湖八鲜、渔家三宝、春季开渔节、渔家民俗歌舞、捕鱼技能展示、渔家手工、渔民服饰等传统技艺表演及其产品展销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挖掘、整理、创编、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演艺节目,设立传统演艺和非遗产品演示展销体验区,着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