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环境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环境特点范文1
关键词: 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特点;工艺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对环境与生产进行特殊设计并实践的一种工艺系统,旨在通过工艺的开展来取得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生态工程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其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相关的研究、应用与发展却是极为迅猛的。我国生态工程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态工程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比如三北(华北、东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及太行山绿化工程,这些工程至1988年已完成人工造林3830万公顷,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1.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好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类行动的总称[2]。而生态工程是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结合系统工程中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多级物质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达到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的共生、物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环境保护通过各类形式、措施来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的平衡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的发展。
2.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的特点
2.1研究的对象
在环境保护生态工程中它所研究的不是整个系统中的某一组成部分(如污染物、生物),而是按生态系统内的相关性(即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间存在的联系、关系(依存、相生、相克))和外在的相关性(主要指与周围环境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来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2.2生态工程的功能
生态工程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或功能主要是通过干预调控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它遵循的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一哲学原理。在生态工程中通过对各组成部分数量上的配比、空间和时间的配搭,物质的各种迁移、转化、积累、释放的方向、方式与数量等,提高生态系统对一些特定的污染物起到迁移、转化、自净的效力或是人为增加环境处理的容量,以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实现物质间的良性循环。
2.3能源的来源
在生态工程中它所引用的能源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能源,它依靠的主要是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或者最多只需要用到少量的燃料或电力辅助,这样一来就会大大节约工程运转的成本,并能避免对电力或其他动力能源占用,减少或避免由电力或其他动力能源使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由于生态工程中的“设备”基本上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所以生态工程项目的相对要低廉些,再加上上面所说的生态工程的运转不耗或很少耗费用燃料和电力能源,所以工程运转所需要的费用也很低[3]。但缺点是这样一来它受自然的影响就比较显著,比如寒冷的冬季很多生态工程项目是的生物净化率和生产的效率就会很低,甚至不排除停止运转的可能。所以需要对环保生态工程的净化率及生产力进行提高,如使用耐寒耐污、有净化能力及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进行轮种,或是建立物理工程来改善冬季的低温及其它不利条件。
3.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的工艺
前文已述生态工程是一个系列的工艺系统,而生态工艺技术则兼有生产和环保两类技术的功能。生态工程工艺遵循的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通过对生态系统内能流和物流,产品的价值、价格及合理的货帕鞯闹傅祭幢;ど态环境。生态工艺的种类很,但大体上可归为以下五个基本类型。
3.1改进食物链(或生产链)的系列联结
对生态系统中固有的食物链(或生产链)通过添加新的成份(或环节)使这些链有所扩大,增加其利用包括废物、污染物在内的原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的能力,这种新增环节称之为“加环”。按性质可分为五类,即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综合环、加工环。其中加工球严格的说其并非是食物链中的固有环节,但因为它与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密切,所以可以说是良性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生态工程中利用粪便有机物生产饲料或沼气,利用沼渣生产饲料及蘑菇等。对一些副产品或废物经加工以保证其环境和经济效益和输出。
3.2形成互利共生网络
共生网络即在环境保护生态工程中对原先相互独立、平行的两种或以上的物种(或生产环节)、食物链及生态系统(或生产系统)进行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个新型的互利共生网络,通过它们之间的互利作用来实现生态管理。比如在各地区的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中,原有的待处理河段理论上可能是独立系的,但在处理时却发现可以通过对具体环境情况的分析把它们与之前从未联系过的鱼塘、养鸭场等生态系统进行联结,形成互利共生的网络,来促使物质进行良性的循环。
3.3多层分级利用空间、时间和包括废物在内的物质
在自然界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结构是基于相互的密切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食物链),形成共生关系并按各自要求分层多级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也是无污染的。但如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着眼,这一结构未能完全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所以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不过这一结构可以作为生态工程的的基础机构,通过对结构进行的合理调整,增强生态工艺的多层分级利用率。
3.4再生和良性循环
自然界中物质的再生、利用、循环,都是以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来维持众多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这是一个无源和底的循环,且不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简单重复,每次循环都在为生产或生命提供着再生的机会。环保生态工程通过采取的一些措施,介入到循环结构的调整、重组中来,促进着生态系统内或特定区域内若干生态系统集内的物质良性循环。
3.5生态系统的复兴与恢复
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的工艺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进行环境开发利用前或时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污染的破坏,即利用资源时尽量缩小利用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运用合理的工艺,减少浪费,综合利用废弃物来减少污染[4]。另一方面,则是对已遭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复兴和恢复,采取的措施包括恢复或改进动植物区系及原有合适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措施,以及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各种措施以达到一个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景观。
结束语
综上,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恶化,就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生态工程在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在改造着客观世界。通过多年的发展生态工程的具体工艺已有很多,同时也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但在实际应用时还是应将工程项目地的具体情况与生态工程工艺进行合理的结合,即对生态工艺的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可能同步获得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颜京松. 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特点及工艺[J]. 水资源保护,1994,01:1-7.
[2]邹家祥,翟红娟. 三峡工程对水环境与水生态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 水资源保护,2016,05:136-140.
经济环境特点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 概念; 理念 ;设计特点原则
Abstract: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system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w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is a matter of course want to be able to live in a hydrophil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analyzes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cept and design philosoph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sign features.
Key words: hydraulic;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concept; philosophy;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概述
城市化是各个国家共同的发展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运作机制、江河的产汇流条件、水域的水质情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质量、水资源保护和供排水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正步入注重提高环境质量的新阶段。我国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就逐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系统,这也是水利工程的一项新课题和新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各地城市在加大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城市环境水利的问题,要多加强水利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和保护,同时开展城市水务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从而全面保持城市及水利环境的可持续和提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1.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概念
我们谈到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实际就是指利用现有的天然河道或已有的水利工程,通过蓄、引、导、拦等工程措施,将水体作为城市中某区域景观的核心,并与水体周边的建筑、植物、林地、湿地、道路等相融合、相协调,以达到净化空气、消除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提高城市品位等改善环境的目的,使其成为城市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景点。
城市环境水利系统由人工循环和自然循环利用系统组成。城市水系和地下水要通过地下水补给运动和土壤渗透联系起来,此外,水体通过地面径流、降水和蒸发与大气联系起来。城市环境水利用人工循环系统由城市排水、给水系统和处理系统组成,而这一系统的运行过程,除了部分水量消耗外,主要是水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城市水循环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对下游水资源的利用可再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由于各种过度或者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些城市的围垦、修闸、筑堤、填湖等项目工程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面临着兴修城市水利工程设施时,不仅要发挥物质效益,还要改变环境,带来生态效益等问题。
2.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设计的理念之一,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才能保持勃勃生气,这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水系自然景观。只有创造了适宜生物发育和生长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多样性的标准。因此,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方面要补偿程式化进程中弱化了的自然水资源系统,另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水资源,并努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构建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
理念之二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景观对水系规划的影响和改造。在以满足疏汛为前提,尽量减少水工构筑物对风景干扰的负面效应下,充分考虑自然式地形的塑造。自然氛围给人最直接最生动的感染力便是地形地貌,规划要做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而河道要顺其自然,虚实相生,曲折起伏和自然回环的天际变化。虽然树木和土山未必会太高,但是在四周自然山林和水生环境的作用下,视觉上甚至会产生身在闹市却淡忘其中的感觉。
3.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特点
3.1强调创新与个性的原则
大空间和独特性的跨越感常常会使水利工程具有震撼和景观特制的效果,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具有地标的意义。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环境水利工程的景观特点,就必须注重水工建筑物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个性发挥,同时也要保证使用色彩方面的创新、建筑物的布局特征和周围环境的相协调,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因素。
3.2充分利用并优化配置当地水资源
3.2.1从城市自身的问题解决开始,走挖潜优化、内涵发展、优化城市用水结构的发展道路。目前几乎所有缺水的城市都不可避免的遇到水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优化配置的潜力很大,此外,还要注重城市工农业与生活用水的有机结合,避免因为开发不合理而造成的下游城市用水紧张和纷争。
3.2.2要充分考虑过境的径流,加大供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建设力度,在城市周围搭建足够供应蓄水工程的配套集中供水工程。而对于缺少大的水体蓄流的沿海城市来说,应该以节流丰水期的径流量作为城市水源。利用湖泊蓄水或者天然河道,这样既能避免出现在水利、农业、生态、航运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外,还能储存一定的水量,调节枯水期及污染期的水库水量。
3.3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河流是生物活动和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的廊道,是生态环境中相当敏感的区域。修建水利工程时,一方面会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紫荆能力;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我们要关切河流生态生命力与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水利工程在建设时应对周边的环境和流域的生态进行全面的保护,保护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3.4加强排水管理
随着程式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与工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城市部分河道与湖泊水体的污染已经达到了能够危害正常饮水健康的地步,城市排出的污水有工业废水、雨水、生活污水等三类,这三类污水通常以一个管渠系统排出。排水系统一般分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分流制排水系统。前者的污水若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将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不宜采用这种排水系统,所以将城市排水系统管理纳入区域性和流域性骨干排涝工程体系是相当有必要的。
3.5注重美学与技术方面的结合
水利工程的枢纽布局和建筑物规划不能单纯的追求美学上的效果,它首先要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同时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即使是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美化,也要以工程的稳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为前提要素,才能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先完成对工程经济、技术要求的满足,才能谈到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学就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3.6大力发展污水资源化
城市水环境污染指的是城市水体因为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的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水资源正常有效的使用,这不仅危害到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还造成了水质恶化的现象,对保护江河不受污染极为不利,所以排放污水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污水和废水的收集、处理、排放和再生会涉及到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工程设施,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出来,或者直接转化成无害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全方面的净化。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按照作用的原理分类为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三种类型。只有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到可以使用再生水的地方去,才能实现“污水资源化”的设想。
4 结束语: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是近些年来水利工程中的一项新课题和新发展,也是我国逐步兴起的新兴水利工程。它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我们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综合开发、妥善处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等方法处理水利与建设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洪涝灾害对环境和生活的不利影响,实现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资料:【1】林辉 《环境水利与水资源保护》[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04
【2】杨存信《试论城市环境水利问题》[J] 环境管理 1984-06
【3】孙金华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要素分析》[J] 人民黄河2012-02
经济环境特点范文3
【关键词】渭河上游;水污染;污染成因;防治对策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陇东高原、天水盆地、关中平原,至潼关入黄河。近年来随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甘肃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5-2050年)》中明确提出渭河水系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因此合理高效地降低渭河上游地区污染物排放量,改善上游水质成为当务之急。
1渭河上游水质现状及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近两年渭河上游渭源、陇西县水质监测数据,渭源三河口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陇西土店子出境断面水质年均值符合Ⅲ类水质标准。但水质波动明显,月度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枯水期水质恶化严重。2015-2016年间,有1个监测月实测水质为Ⅳ类,1个监测月实测水质为Ⅴ类,1个监测月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土店子断面近五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总体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通过对渭源县、陇西县污染排放统计[1],2015年,两县废水排放总量1075.6万吨,农业污染物排放COD336.9t/a,氨氮58t/a,总氮606.2t/a。工业污染排放COD1069.5t/a,氨氮15.5t/a,总氮23.3t/a。生活污染排放COD4557.3t/a,氨氮559.8t/a,总氮845.9t/a。总体来看,在渭河上游流域污染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
2渭河上游环境问题的特点
2.1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
渭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量水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谷坡陡峭,植被稀疏,天然抗侵蚀能力弱。地理环境有利于热对流生成暴雨,单次降水强度大,降水集中,加之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受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随着渭河上游陇西县、渭源县人口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过度且不均衡的开采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导致陇西境内地表水断流达40d/a,地下水水位以0.2~0.5m/a的速率持续下降。进而造成渭河流域生态功能明显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2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研究薄弱
陇西县和渭源县均位于“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投入不足,对于生态系统、流域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安全等的调查都严重缺乏,亟待全面系统地组织对全流域的生态现状、污染排放和生态安全等要素进行调查和研究,摸清底数,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两县目前尚不具备常规监测能力,没有系统的全流域环境监测数据。因此,急需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态监测能力,形成有效的生态监测体系。
2.3污染负荷持续上升,环境容量不足
渭河流域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畜牧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农业和畜牧业污染将持续增加。随着区内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污染源不容小视。按照现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Ⅲ类功能区水域时,执行一级B标准。但标准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标远高于GB3838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渭河陇西段近年来流量小,河床萎缩,生态水量难以保障,枯水期污水厂排出的废水成为河流主要的水源,造成河流水质超标。
2.4农村污染凸显
由于渭河河谷区是陇西县、渭源县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农业、畜禽养殖业分布广泛,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用水量大,水资源匮乏。渭河上游支流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甚至随意倾倒入河床现象普遍。
3解决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
3.1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保证渭河生态用水合理
确定流域内水库及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指标,制定水量调度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水库控制运用指标、防洪调度方式、按照多年水文特征值绘制相应的调度图及编制调度计划。水库、电站下游布设生态流量控制断面。同时,加快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元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开展万亩以上灌区农业用水斗口标准化计量示范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灌溉用水取水口-干渠-支渠-斗渠的计量监测。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用水效率评估体系和约束性指标。加强水资源统一配置和分质利用,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将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等丰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3.2提升监测和监管能力,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
截止目前,流域所在县区尚不完全具备常规监测能力,没有系统的全流域环境监测数据,目前的监测仅仅是点状监测,导致无法建立流域监测体系。应加快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流域环境监测体系,为执法监察提供依据。按照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要求对各河流河段进行分类管理。尽快完成河段纳污能力核定,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核新增取水口和入河排污口。通过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相关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及制度措施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3.3河道生态恢复
优化河道周边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开展河道保护与修复工程。河流沿岸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环境影响显著,通过改变河道周边土地利用方式来控制非点源污染,不仅可以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措施,还可以改善水质状况。官宝红等研究发现[2],绿化用地能够有效降低河流的有机污染,在缓冲距离100m的范围内,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质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重视土地利用类型和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重视绿化用地作为污染缓冲区和过滤器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合理规划河流两岸的了绿化用地,仿照国外经验,将沿河100~200m的地带列为禁止开发区,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科学修复因滥采滥挖毁坏的河道,恢复河水与土壤之间的联系,营造水陆交错带植物的生存条件,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以水库、湿地、河流源头地区为重点,严格落实湿地保护区制度,开展保护工程。人工湿地相对传统污水净化技术,就地收集,适应性强,设施简易,成本较低,运行管理简单。可以作为本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厂普及前,生活污水的简易处理前端。还可以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尾端,进一步降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染物浓度,缓解污水厂污水排放对枯水期渭河水质的影响。
3.4加强治理设施规范运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西部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已十年有余,部分地区重视建设、轻管理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对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资金保障力度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重要性[3]。陇西县城区污水处理厂作为甘肃省首个PPP模式污水处理改造项目,将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减少财政支出压力,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效率和政府履职能力,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合作共赢提供良好示范。
参考文献:
[l]定西市统计局.定西统计年鉴[R].2016.
[2]官宝红,等.杭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8,30(6):857-863.
经济环境特点范文4
1、特点:长相很奇特,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头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上嘴沾黄色,下嘴略呈粉红色;有两只如同青蛙眼一样的褐色大眼睛,炯炯有神;躯干粗短,胸骨扁平,没有龙骨突起。
2、适应环境:非洲鸵鸟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丛等地带;索马里亚种有时进入浓密的荆棘灌丛中;在西南非洲甚至还见于陡峭的石质高原上。
(来源:文章屋网 )
经济环境特点范文5
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生理病理变化
老年人机体老化,其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生理病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功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主要是血流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等。静脉内膜的老年变化则表现为中层的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内膜变厚和静脉瓣萎缩致使静脉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等。
根据老年不同疾病采取不同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①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较直的、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这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不等回到可视部位就凝固了,使针头堵塞,造成穿刺失败。而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早凝血现象发生。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因为这类病人的血管硬化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少。③瘫痪患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好处是肢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肢体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④慢性肝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血管,这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容易破或穿刺成功后,容易发生液体部分外渗。⑤其他方面:根据输入的药物选择血管:输入高渗溶液及大剂量抗生素刺激性较强药物,特别在抢救中,需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应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的粗血管,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因为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经济环境特点范文6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对能否顺利实现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谋划好 “十三五”发展,制定好“十三五”规划,事关我区未来发展大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开辟“十三五前瞻”专栏,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就我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路径、产业布局等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一、“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经济环境出现复杂多变的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仍存在脆弱性。二是各国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制造业格局出现重要变化。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战略,推动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和区域产业分工的新一轮调整,提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融合水平。三是全球能源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随着北美能源自给率以及各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的提高,推动世界能源结构改善,并导致全球油气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四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兴起,前沿技术酝酿群体突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普遍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新能源、先进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技术成为研发的热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二)各国之间合作竞争更加深化和激烈
一是区域间合作继续深化,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快速恢复。现阶段,各国充分认识到加强彼此间合作的必要性,区域合作组织和新兴大国呈现出新的活力和动力。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东亚启动了涵盖16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二是全球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新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发起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设置了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重新划分全球和区域自由贸易体制。
(三)地缘政治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增多
一是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美国调整了战略选择,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使得亚太地区局势更加紧张。二是中东乱局日益扩大,动荡局势加剧扩散。三是美欧、俄罗斯激烈博弈,正在使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十三五”时期国内环境变化趋势和特点
(一)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十三五”时期,受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外部需求减弱、人均资本下降、消费需求培育还需较长时间等因素影响,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二)产业结构酝酿新形态,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将朝着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中高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将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三)新一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和投资增长
“十三五”时期,通过供给创新,消费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会明显增强。一是商品性消费继续较快增长,处于偏旺状态。二是消费的传导功能使得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得到放大。三是带动投资结构优化。四是消费的增长能进一步消化高投资形成的积累。
(四)科技创新进入加速期,创新将成为新引擎
我国新一轮创新驱动战略,创新要素的跨省转移速度将更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快形成,必将助推重大科技突破。
(五)资源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重点
“十三五”时期,随着绿色低碳型新常态的确立,一方面,推动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和安全保障型转变,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传统资源型经济扩张的空间将进一步压缩,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六)区域共同体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区域合作、区域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间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领域将会更广、更深。
(七)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外部合作机遇增强
“十三五”时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显著提高,利用外部机遇增强,国际影响力上升,海外投资将逐步增加。但外部环境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对处理对外关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八)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显现
“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全面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的红利逐步显现,将成为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对内蒙古的影响
(一)“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给内蒙古带来的挑战
1.对内蒙古以资源型为依托的经济模式的挑战。第一,国内外供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经济增速回落,全国能源消费增速也步入下行通道。国际石油价格连续下跌,对煤炭等资源价格产生打压作用。第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的形势下,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环境容量接近极限。第三,资源型产业大多是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十三五”时期这些行业的扩张空间将严重受限,传统资源型经济的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只有低碳创新才能为转型发展提供驱动力和新的发展空间。
2.对内蒙古重化工业主导的产业模式的挑战。内蒙古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第一,国际上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新兴经济体则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争夺中低端制造业,内蒙古的工业必须向中高端转化,从而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争得一席之地。第二,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排放占到2/3,对能源需求很大,造成了资源浪费并且牺牲了环境。第三,重化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第四,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阻碍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
3.对内蒙古单一投资拉动向“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转变的挑战。新常态下,由于产能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投资增长乏力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下行风险的主要来源。必须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改善投资的质量水平,有效提升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我区消费对经济贡献依然较弱,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左右,进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只有1个百分点左右。未来一段时期提振消费和进出口,促进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任重道远。
4.对内蒙古生产力集聚发展的挑战。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有限,产业层次不高;政策落实难,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环境亟待优化;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第二,内蒙古县域发展还很不充分。县域城镇化率只有38%左右,大部分经济强县严重依赖能源产业,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城镇发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都是“十三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产业的集中、集聚和集约性弱。主要表现为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入园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集聚程度低,产业发展中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等。
5.对内蒙古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挑战。从劳动投入看,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但是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投资资本减少;从资本投入看,由于资本过度深化导致资本边际回报率加速递减,大量资本沉积于生产能力过剩环节,导致投资效率大幅下降,而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传统要素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依靠廉价生产要素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内蒙古如果不尽快促进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极有可能面临经济过度下滑的风险。
6.对内蒙古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挑战。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在城乡和地区间存在不平衡。第二,“十三五”时期,全区可支配的资金增速减缓甚至减少,但民生支出只增不减,财政支出加大,加剧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第三,按照新调整的扶贫标准,全区仍有200多万贫困人口,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7.对内蒙古社会管理方式的挑战。“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处于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期和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风险。第一,由发展水平提高引发的人民对发展目标的新期待。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强烈,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显得更加迫切。第二,城镇化步伐加快,不仅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结构,也给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第三,对加快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必然涉及到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对不同利益的诉求和矛盾可能进一步凸显,社会突发事件增多。
(二)“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给内蒙古带来的机遇
1.中高速增长带来的机遇。中高速增长为内蒙古经济提质增效、推动资源能源节约利用、资源转化增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空间,也为内蒙古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逐步增强微观主体对中高速增长的适应能力。
2.结构优化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朝着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这必将促使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提升消费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带来新机遇。
3.经济增长新动力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从传统的投资拉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内蒙古可抢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赶超跨越。
4.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改革攻坚将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入手,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有序推进,为内蒙古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激活其新的发展引擎。
5.“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机遇。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受益最大的区域将是深度参与的沿线省区市。内蒙古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同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内蒙古要抓住机遇,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在能源、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6.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创新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进一步简化产业政策,更多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突出政府产业服务能力建设,调动社会创新积极性,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7.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一体化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在全国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这为促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8.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内蒙古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与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统一提供动力。
9.市场机制的完善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通过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