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幅简单的漫画,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生物科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总结、研究和探索。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正如古人所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定会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这种方法适合于不同年龄时期的教学对象。因此,在很多章节开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如在讲“物质代谢”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样,马和牛都吃草,肉味却不同,人不吃很多脂肪也会胖起来。患了肠炎几天就会瘦下去,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当我们学过“物质代谢”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了,导入课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讲“十字花科”植物时,教师安排学生提前栽种白菜花。上课时学生每人手中一朵,教师引导观察花瓣的数量、排列,引出课题。如此,亲自的体验,切身的感受,使学生获得了准确的感性材料,为理性的推断提供了直接的依据,记忆深刻,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生物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对一些极其简单的生物学知识,也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为了使学生明辨是非,获得正确的知识,纠正错误认识,采用传统的误识或不科学的做法作专题讨论来导向课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全面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比如在讲“鱼纲”一节时,教师首先列出众多被称为鱼的动物,如鲤鱼、鱿鱼、鲍鱼、鳄鱼、鲸鱼、鲨鱼让同学们讨论究竟哪个是鱼,说出道理。同学们发言非常涌跃,说法不一,但都不十分完满。教师不做裁决,而是把问题引到课题上来,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鱼有哪些主要特征,判断出哪个是鱼。
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2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不利于外需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推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提出“再工业化”口号,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在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
在实行中国实体经济的回归和转型中,对实业经营的困难和作用也更加关注。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实体经济增长是稳增长的突破点,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垄断性产业存在准入壁垒,实体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要鼓励企业创新,政府必须要打破行业壁垒,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间实体经济营造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就业总量规模的稳定。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实体经济是金融繁荣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总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确保社会融资量服务于实体经济,多措并举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实现银企对接常态化和制度化,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要逐步从金融市场,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要把税收降下来鼓励创业鼓励生产。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优惠形式,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实体经济利润回报率,鼓励其扩大就业、技术创新、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要给企业转型升级压力,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提高企业捕捉新技术、整合人才和市场等资源的能力。
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对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的科学组织调配,把有限的资源优先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坚决清理整顿涉及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清除各种乱收费,杜绝寻租腐败,净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3
一、近年江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分析
(一)江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江苏历来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协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信心,开创了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
1.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从近五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可以看出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江苏省近五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结构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略有下降,基本稳定在50%-60%;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7年的37.4%上升至2011年的41.5%。三次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的速度最快,说明江苏省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优化。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总产值逐年上升,其中苏南加快转型升级,苏中崛起明显提速,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2%。
2011年,江苏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同比增长26.4%;服务业增加值20686.6亿元,同比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6090.3亿元,同比增长26.4%。江苏省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提升了江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其势头强劲、比重提升,2011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2145.4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6.1%。
2.虚拟经济支持实体经济情况
江苏省虚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规模的壮大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江苏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期末余额逐年增加,2011年存款和贷款的期末余额均为为2007年2.16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从货币信贷的结构看,2011年,全省本外币制造业贷款累计增加2680.03亿元,比上年多增593.68亿元,位居当年各行业贷款增量首位,占全部新增贷款(不含票据融资)的44.85%,较上年大幅提高20.24个百分点。区域结构更趋协调。2011年沿海三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6.8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9个百分点。苏北五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9.2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26个百分点。2011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与省委组织部等九部门共同实施“民生金融创业惠民工程”,推动民生金融取得突破进展。2011年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442.9亿元,比年初增长3444.38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87.64%,同比提高12.2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信贷户数新增1.2万户,其中95%以上是小企业。涉农贷款比年初增长20.2%,超过全部贷款增速6.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保障房开发贷款234.47亿元,占新增住房开发贷款的61.74%。全省扶贫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大学生村官贷款累计发放额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金融服务品种上看,商业银行对开放型经济服务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储蓄、贷款单一的业务品种扩展到包含信托理财、融资租赁、项目融资、并购重组、股权私募、银团组建、资金托管、资产证券化等商业银行领域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初步满足了实体经济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债务融资工具余额双速计划”的带动下,包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品种的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通过缩短授信审批时间、减少信贷审批环节,有效提高金融支持效率。保险公司针对科技企业和农业企业特点,创新科技金融和农业保险品种,对科技企业关键设备、科技企业关键技术人员等提供全面的保险,有效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的抗风险能力。证券业则着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融资渠道,大力完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及主板市场的培育体系,努力为符合条件的实体经济企业上市打造绿色通道。
江苏省金融机构坚决贯彻国家宏观政策,承担部分社会经济转轨成本,有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通过每年举办融资洽谈会等活动,及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加强银企的对接与融合;通过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努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通过出台《关于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江苏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搞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十项措施》等文件,明确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权限差别化配置、适当调整贷款条件等手段,加强政策配套的针对性;充分运用剥离、核销等国家政策,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使江苏省实体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二)江苏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1.制约性因素
江苏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银行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抵御国际金融风暴、保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制约性因素:
(1)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钢贸、光伏等行业和领域的信贷风险已经有所显现,实体经济运行风险有可能通过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大。从已经暴露的风险事件看,风险诱因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生产经营以外资金运作,如民间借贷、期货交易等引发的风险增多,风险防控的难度加大。
(2)金融业缺少支持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目前江苏省虽然出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等,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尚待进一步完善,金融业也未能根据相关经济政策制订出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各单位具体实施方案。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不够。江苏省金融机构在执行信贷政策时,往往不能与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融合。江苏省股票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实体经济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相关产业资金倾斜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3)金融创新和服务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银行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不能全面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多样化需求。尚没有建立完备的征信体系,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偏小,资信评估机构水平有待提高,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各类事务所有待进一步规范,亟需健全多方位、多层次的诚信法规体系。
(4)金融业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金融业在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服务时,存在客户需求响应慢、授信评审流程长、业务办理手续繁琐和内部信息交流反馈不及时的问题。能为企业提供的产品体系不够丰富,市场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
2.复杂原因
(1)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以GDP为导向,人为干预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导致了实体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另外,政府或者为了使体制内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或者为体制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往往给予体制内企业较强的垄断权力,这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体制内企业对政府和银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它们一方面在各自的行业或者地区中具有较高的垄断,另一方面享受着巨额的低息贷款。结果不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存在着道德风险。生产创新行业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低效企业,而这些低效企业往往更偏向于资本密集投资,整个社会陷入到了一个高投资、低产出的经济格局,社会的进步更多地是靠着巨额的集中投资来拉动的,导致实体经济创新行为的停滞。
(2)商业银行出于信贷资金安全和盈利性考虑,存在较为严重的“垒大户”现象。自1998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基层银行可以发放的贷款规模很小,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县级行的贷款权限被上收。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良好的历史业绩和银行所认可的担保抵押品,银行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在资信评级中中小企业往往无法获得较高的资信等级。银行为了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即使手中有大量的资金也不愿意提供给中小企业,“惜贷”问题严重。资本市场同样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拒于证券市场之外,难以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
(3)当前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较大,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就可以获得高额的收益,缺乏创新的动力。这就导致一些创新型企业无法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市场。而民间借贷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利率虚高,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利息负担,一旦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而导致现金流断裂,就会出现破产倒闭事件,引致地方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
二、当前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引导虚拟经济
和抑制泡沫经济的政策建议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存在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国家层面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应紧扣生产与生活的市场需求发展实业,特别是要着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实体经济本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当前应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其重点在于加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发展、科技创新与创业等。还应注重金融支持扩大消费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引导虚拟经济,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其发展规模应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推进科学的金融创新,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抑制泡沫经济,理顺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则、监管方式,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金融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深化江苏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及城镇化发展,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在核定信贷规模和担保额度上予以倾斜。
2.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中小微企业抵押融资方式。支持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直接融资。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发展专业贷款担保公司。推动民间资本设立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的投资发展基金。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能力,加强对初创的、新兴业态的、新商业模式企业的服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
3.为县域引进更多金融机构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基础。为此,要继续为县域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发挥更大能量。对在苏南设立县域机构的外资银行,为其正常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发挥苏南农商行所设异地县域支行的优势,以苏南母行为龙头,发挥对苏中和苏北支行的带动作用。调动大型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在县域增设网点。鼓励设立村镇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在规范运营、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挥村镇银行的渗透作用。
(二)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1.突出重点,积极支持外向型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
优先支持机电产品等江苏省重点商品以及出口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改造项目,支持企业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出口新品种和促进出口产品升级换代。优先安排成套设备进口所需的流动资金,适当增加外汇贷款,优先支持名牌产品出口,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办业务,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积极支持并有效引导外资投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科技行业,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民生产业。
2.多措并举,支持服务业提速发展
积极响应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优先支持南京、苏州、无锡三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基地城市+示范园区+重点项目”的“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新模式,确保服务业融资比重不断提升。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苏南、苏中地区,重点支持服务外包、文化传媒、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合作;在苏北地区,重点做好生产业及商贸、旅游、交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金融支持,促进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3.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
配合全省“传统产业升级计划”,积极参与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行业等传统产业“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和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启动全省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根据我省建设百亿、千亿、万亿级装备、电子、石化等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大保理、保函、福费廷等贸易融资工具和买方信贷的业务创新,丰富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积极参与推动债券、股权、信托等直接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参与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设。
(三)抑制泡沫经济
1.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虚拟经济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通过有效监管,强制交易者遵从规则,减少和杜绝违约,降低交易费用,改善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成交易的稳定性,及时了解和掌握虚拟资本流动状况,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便于采取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2.审慎对待金融市场的开放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金融市场开放是必须的过程。在对内开放方面,一是要解决好利率市场化问题,使银行基准利率尽快与市场实际利率接轨;二是要解决好国内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问题,逐步破除种种限制;三是要逐步规范、引导民间借贷,使之合规、合法,纳入金融监管的范围。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三大监管主体的自身建设;二是要建立完善金融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金融业的安全稳定;三是要完善竞争机制,提高竞争能力,包括应对外资进入的竞争以及走出去的竞争。
3.发展物联网和新能源产业,降低泡沫经济的发生
通过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较好规避各项风险,降低过度的泡沫经济。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工业化任务,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选择重点行业如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江苏可积极关注以下传统产业:清洁煤发电、建筑节能、机电节能和照明节能在内的工业节能;新能源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智能电网、储能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
(四)引导虚拟经济,推进科学的金融创新
1.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实现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积极发展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证券公司兼并和资产重组。特别要注意防范金融发展中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行为。
2.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及金融科技创新
衍生市场是吸引国际资金、防范金融市场空心化的重要保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江苏省内企业也需要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用于保值和规避风险,要充分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尽快开发金融衍生工具参与衍生品交易,通过综合化发展以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力。
将金融科技导入管理领域,大力实施金融科技创新战略,实现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建立金融网络安全系统,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加快金融科技向全方位金融服务领域的渗透,在金融技术上实现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对接。
3.金融监管体系创新
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4
一方面,地方金融国资承担了对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与角色,与实体经济的对接程度,直接反映了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地方金融国资还承担了代表地方参与全国、全球金融竞争的重要角色,能否在全国乃至全球发挥地方金融国资的作用,直接反映了区域能级地位的高低与优劣。
目前,上海整体金融生态在全国相对领先,地方金融国资已涵盖银行、券商、保险(放心保)、信托等众多业务范围,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量和较为丰富的经验积淀。但与全球领军的金融机构、金融企业相比,上海地方金融国资全球业务刚刚起步,能级偏低,功能不足,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各个业务领域,仍未形成举足轻重的市场影响力、行业领导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制定国际游戏规则方面的话语权仍然不足,资源配置能力相对较弱、与实体经济对接尚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下一阶段,上海地方金融国资可积极把握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契机,尝试从战略控制型向战略功能型转变,积极探索业务功能化、实体化和全球化,在某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国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效助力。
地方金融国资可以在积极融入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做强传统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类市场形态之间、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共性需求,在金融业务方面形成全国领先的整合能力与互助氛围。例如在银行、信托、券商、保险、期货、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可获得资产管理牌照,不同行业之间交叉和融合愈发深化的背景下,探索建立跨各类机构的,能为各方服务的地方金融国资公共服务平台与市场,建立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柔性流动机制,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发挥共赢效应,避免浪费与无序竞争。此外,争取增量,着力创新领域,抢占发展先机。地方金融国资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兴金融业务,努力提升产品开发和做市能力,成为上海打造国内金融产品研发和生产中心的重要支点,特别在货币经纪、期货经纪、保险经纪、投资咨询、资信评级、资产评估、国际金融与财经类媒体、信息、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中心等业务领域积极探索与尝试。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给地方金融国资在全球范围内做大体量、做强能级创造了良好氛围,地方金融国资可把上海当作管理和产品创新的重要窗口和融入国际的重要桥头堡。与此同时,地方金融国资在切入区域经济的同时,还应逐步形成宽广的全球视野,比如探索成为全球经济的功能枢纽,既要将传统金融业务拓展到全球,还要成为全球实体经济的功能枢纽,既帮助区域、国内的实体经济走向全球,也要逐步建立海外网络,帮助海外实体经济走进中国,成为中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再比如,探索成为全球金融的人才枢纽。积极尝试通过内部选拔、国外深造以及外部猎头招聘等方式,加快壮大金融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尝试积极建立与海外金融人才经常性联系的渠道,通过金融机构、海外社团、各类活动,建立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储备库,同时,建立高等学校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建立金融员工终身继续教育体系。还有,探索成为全球创意的挖掘枢纽,探索跟踪全球经济、产业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意和亮点,构建针对全球创新创意想法、亮点在种子期与研发期、创建期与起步期、扩张期与发展期、成熟期在内的完整链条,筛选相对成熟的想法、创新,与国内实体经济进行产业链的完善和对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包括众多实体经济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充分对接、服务实体经济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上海地方金融国资发展的重要考量,这意味着以服务上海本地实体经济为支点,通过将业务触角逐渐扩至长三角、西部、东北、珠三角与京津塘地区,实现服务全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也逐渐衍生出新的投资空间与机会,伴随着城市建设逐渐从规模扩张向能级提升转型,从传统资本对接,向金融人才、金融理念与城市对接转变,都为地方金融国资逐步梳理起符合现代经营理念的、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方法与手段创造了新空间。
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实体经济 金融体制 问题与对策
利率是中央银行十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调控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率实际上就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包含了诸如存贷款利率、拆借利率、回购利率、票据市场利率在内的许多种不同的利率形式。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国家间接调控下,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水平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行政措施,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利率形成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利率体系核心的动态调整和静态调整两方面的含义。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推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营造出一个更加积极的金融市场发展环境。但是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在逐渐的加深,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贷款利率上升,加大企业融资成本
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为了吸收到更多的存款,会进一步的下调存款利率,银行之间负债的压力逐渐的增大,银行的资金成本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能会呈现出持续上扬的趋势。这一冲击对于市场当中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影响更大,对于很多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薄弱,间接融资仍然是其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贷款利率的不断上涨,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寻找民间融资的渠道,民间借贷之风会更加盛行,民间借贷资本成本随同资金紧张的局面会一起呈现。
(二)企业非金融债务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增多
利率市场化之后企业的非金融债务总额会进一步的加大,其实我国的非金融债务比例早已经远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些债务比例的存在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企业的债务现金流派息风险十分的集中,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会大大提高。同时,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也会不断的下降,不良贷款比率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作用于实体经济,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带来经济发展的下行趋势
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个社会的融资由于受到商业银行的压力,融资规模会连续下降,融资困难的出现会带来社会投资瓶颈的产生,企业的投资意愿会进一步的减弱,投资持续能力偏弱。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改革不能够充分的激发实体经济的内在活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国内整个经济将会呈现出下行发展的趋势,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将会逐步的得到凸显。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近些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利率价格机制在资源的配置过程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也逐渐的突出明显,尤其是给实体经济融资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利率市场化加以调节和引导。
(一)有节奏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把握好实体经济发展的动态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存款利率已经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全面的利率放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如果实现了利率的全面放开,必然会加重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有序增长。政府在后续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合理的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评估好企业自身的利率承受能力,合理有效的把握好、控制好改革的力度,给利率缓冲一个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保障好实体经济平稳安全的过度。
(二)发挥好货币政策的作用,切实的解决好企业融资困难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政府要切实的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督导和调控,积极有效的引导好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除了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调控之外,政府还要切实的规范好民间融资的渠道,规范路径,积极的对民间融资加以引导,切实的解决好企业融资的难题。最后,政府还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督指导,相对应的监管机构要逐步的提升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程度,规范化银行的操作步骤,保障银行业的有效运行。
(三)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发展,提升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内在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一直呈现的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改革相互匹配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能够实现同步的升级和转型。利率市场化背景之下,实体经济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突破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谋求自身的转型发展。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金融工程,利率市场化能够给予市场经济充分的活力但是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是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重要问题,这既需要金融改革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实体经济能够不断改进。政府要有效合理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还要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采取多种措施,带动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利率市场化下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学研究,2014,(06).
[2]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过后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虚拟经济;互动关系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2-0056-07;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源于银行体系结构调整而诱发的金融与经济间的不协调性,使得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提升之间的互动成为当前经济转型期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本市场体系的调整不仅关系着行业自身的改革,也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1]基于此,对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作用路径的探析,从理论上揭示两者间的发展互动性,进而为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具实践性和时效性的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的探讨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都试图揭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互动性,抑或是表现出更具隐藏特性的因果性。刘骏民、 伍超明(2004)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存在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现象,这主要源于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收益率差异又产生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而导致这种结构非对称性的深层次原因却在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2]王国忠、王群勇(2005)运用动态相关多元GARCH模型专门研究了1919―2004年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时变特征且呈现出显著的经济虚拟化的过程;[3]董俊华(2011)以倒金字塔经济结构为分析基础,选择1992―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实体经济增长是虚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实体经济增长对虚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周莹莹、刘传哲(2014)研究发现,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且只有在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才会具备虚拟经济产生的必要基础,而一旦虚拟经济产生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则可以实现对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积累,进而促使实体经济更快速的发展;[4]郑冠群(2014)在梳理近年来有关虚拟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周期影响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指出,虚拟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外溢直接加剧了其对实体经济周期影响的复杂性,但若能成功构造预警指数则可以就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可能的冲击效应作出预判;[5]张晓朴、朱太辉(2014)从理论研究与经济实践两个视角专门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主流经济理论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理解,其进一步对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效用做了专门分析,并指出金融体系并非实体经济对立面的虚拟经济,它作为服务业部分不仅贡献了实体经济产出,还直接成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核心;[6]文春晖、任国良(2015)通过构建两期动态博弈模型,发现由于终极控制人的金字塔式的持股模式最终导致不同的两权分离度,而这进一步导致了两类成本和企业r值的不同经济效应,着重探究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所导致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的机理;[7]胡晓(2015)则专门分析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虚拟经济自身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路径和程度。虚拟经济越发展其对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越强,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越小。在虚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不仅不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而会抑制实体经济增长;[8]刘洋(2015)也指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相背离的现象,并通过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数十年内国际性金融危机的频发正是源自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而导致的对虚拟经济稳定性的破坏,据此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会在宏观层面上对金融危机产生影响。[9]罗来军、蒋承、王亚章(2016)则专门关注了虚拟经济银行融资问题对于实体经济可能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冷性市场还是热性市场银行融资均对它们的市场扭曲产生显著影响,但引发两类市场扭曲的因素却存在较大差异,且无论是冷性市场扭曲还是热性市场扭曲均会妨碍企业发展。[10]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是否存在背离,以及两者间如何互动变化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主要问题,且多选择通过具体的数据检验来揭示两者间如何变化。不同学者选择不同时期的数据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也从一定层面反映出两者间的关系并非是稳定的,随着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会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呈现不同的变化关系。当前,学术界关于两者间是如何互动的,具体的作用路径为何甚少论及。对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专门分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哈罗德-多马模型具体阐述了资本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一般路径和主要机理,以期为两者关系的协调与政策治理提供更为明晰的理论指导。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从虚拟经济的产生来看,它出现在实体经济之后,诞生于实体经济基础上,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11]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其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既然虚拟经济的存在就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那为何两者间又会出现不一致性,两者间到底是何关系,下文将展开分析。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统一性
分析已经明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样,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体现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上,随着实体经济的增长将为虚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和更大的扩展空间,即不断繁荣虚拟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12]这就意味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
一方面,虚拟经济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资本的充足率对于投资行为的成功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此时储蓄率的提升将为投资规模的扩大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不仅如此虚拟经济的发达还有助于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资金向资本的转变,可以说它有效节省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实现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也正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主要贡献;不仅如此,虚拟经济处于高水平则意味着资本的流动性会同步上升,这极大提升了资本向实体经济的流入,也使得资本的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再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其在资本市场提供更有效的风险和收益转换机制,进而实现对风险的分散与转移,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Denizer等(2000)的研究就明确指出,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13]而且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在于其对实体经济风险的分散,还因为其对实体经济一定的预警作用,通过对相关资本指标的管控就能间接发现可能存在于实体经济中的问题,而尽早采取治理措施。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虚拟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和环境,实现对其的助推效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助推首先就体现于对虚拟经济诞生基本的夯实,通过自身水平的提升引致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扩大,进而促进虚拟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那么虚拟经济自身的扩展就是带有泡沫的、无基础的膨胀,很容易诱发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实体经济的状况还直接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即直接决定着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而且从社会长期运行来看,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将首先决定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这一社会平均利润率又直接影响着银行的长期利率、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整个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这就正如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虽然受市场影响,但其最终的影响因素还是公司自身的运营状况,如果没有首先实现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也就很难实现公司股票价格的持续、稳定上涨。
总体而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相互影响,虚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具备一个稳固同时又不断自我发展的基础,而这一基础正决定于实体经济;相反,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扩大自身发展规模、空间的资金保障,而这正是虚拟经济给予服务的所在。可见,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性,决定了发展保持良性循环的重要性,若是任何一方落后则可能带来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正如上面分析所指出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间所表现出的互动性共同助推着整个经济水平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间始终一致。事实上,两者同样存在着相互背离的一面。
一是,虚拟经济虽然产生于实体经济基础上,但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而其所凭借的方式则主要是自我炒作与扩张,进而实现对金融产品价格的提升。[14]
二是,有价证券的价格虽然主要受公司运营情况的影响,但在短期内也可能呈现出与实体经济不相符的情况,即来自于证券市场的供需竞争以及可能的投机买卖活动,都可能使证券价格在短期内呈现出与实际价值相偏离的态势。
三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虽然存在相互性但虚拟经济的过渡发展也可能造成实体经济的“挤出”,尤其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后自身过渡膨胀而出现发展的情况下,其会凭借更高的利润回报率吸引实业资本流出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发展的停滞。例如,在资本市场泡沫较高的环境下,资本市场的高回报率会吸引大量实业资本涌入股市、房地产,最终因过度消费和虚假繁荣而增加银行坏账,动摇实体经济的信用基A,增加整个经济系统面临风险的概率。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机理
(一)资本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
毋庸置疑,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能够使利率如实反映资金存量的变化状况,加之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也能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避免了因利率水平下降而导致的贷款需求扩展和资金缺口扩大风险,能够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将其有效运用于生产投资上来,进而实现对整个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反之,则会因为资本运营的低效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
式(1)中,T表示某企业的生产产量,Y表示企业资金存储的意愿,v表示资本产量比,若进一步假定企业资金存储的意愿Y主要受经济增长和其他金融变量影响,则有:
从图1可见,在最初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时,效率p=S时, 〖SX(〗ΔT〖〗T〖SX)〗=〖SX(〗Y(ΔT/T,P)〖〗v〖SX)〗由MN线代表,其对角线的交点G点所决定的实体经济均衡增长率为处于较低水平;若资本体系逐步健全则效率同步上升,则存储偏好极大提高,则MN线变化至M′N′处,其与对角线的交点G′决定了均衡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明显高于OP。这就表明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将首先对整体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产生影响,而这一效率的改变将进一步作用于市场储蓄意愿导致实体经济可用资本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为更明显地揭示资本市场体系自身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假定社会仅存在长期利率回报相对较低的传统工业部门和长期利率回报相对较高的新型产业部门两类,则对于高回报率的追求会促使资金供给方均偏好于新型产业部门;同时,如资本市场提供的存款利率为零,则传统部门会选择放弃存款,新型产业仅有部分存入;只有具备足够高的资本回报率两者才会选择使自身的多余资金流向资本市场。而实际投资线的倾斜方向也表明实际投资与实际贷款利率间为负相关关系,即实际投资收益随投资的增加而递减。若在均衡状态下,资本市场体系没有维持自身的健全,则最高实际存款利率将高于均衡利率进而导致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出现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则能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企业只能是少数,则此时整个社会的损失增大。如资本市场能及时调整自我状况,回归健康运营,则利率对资金存量的如实反应会使整个体系以适当的利率来吸引资金,并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
具体到现实经济社会这也就意味着必要的市场活跃度正是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保证。发展健全且稳定的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定期发行证券募集资金,进而成为供给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本供给者,一旦该资金供给方出现萎缩或衰退的趋势,则必然首先影响其资金的供给效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活跃的市场将更容易为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参与者的增加和参与行为的正常开展又是维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若始终处于交易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对于市场的预期自然也是消极的,这会直接诱发交易行为的减少和融资规模的缩减,待至整个资本市场交易规模出现缩减态势时必然妨碍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来自于股价的直观变化更是直接反映了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只有确保股价能够客观反映公司基本面,才能真正确保其成为衡量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效的有效尺度,进而引导资本市场资金的有序、高效流动。这意味着想要实现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对于股票市场的规范和有效监管必不可少,必须确保资本市场收益的提升是建立于实体经济即企业发展基础上,而非证券投资者收益的过度虚拟化,否则市场投资者将偏好于炒作概念和追随市场操纵而非公司治理与发展。
(二)实体经济影响资本市场的一般路径
从虚拟经济的产生来看其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它是实体经济发展到相应规模为寻求更大的资金支持而产生的,并进一步促动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导致了个体间财富分配行为,无法确保绝对公平的情况下必然进一步诱发个体财富总量的不均,而这正是私人借贷行为产生的基础。借贷行为的出现进一步引致资本使用权的付费行为,即借方利用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进行生产经营,而贷方以资金使用权出让而获取利息(即虚拟经济萌芽)。事实上作为虚拟济发展主要载体的有价证券,其最初的产生和后续的发展均来自于企业经营状况、社会公众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发展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规模也是影响虚拟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而现实社会中,实体经济发展与虚拟经济间的状态则是动态变化的,既可能呈现互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又可能表现出背离的状况,显然存在不稳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从动态视角来揭示实体经济发展影响虚拟经济的具体路径依赖。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各自的初始水平直接决定着二者之间的关系,此时实体经济发展中来自于监管部门的主导性较强,表现出较显著的计划性,[15]此时实体经济很难通过诱致性的自变实现对二者原有关系的改变。这就意味着,在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若外界影响因素效用很强则很容易受其冲击,而造成了实体经济危机,进而扩展至资本市场,呈现出二者相互感染的关系。加之路径依赖的原因,短期内二者所呈现的非均衡态势较难自发调整到良性均衡状态,从而出现二者关系长期被锁定的状况。即实体经济虽在短期内能实现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促进,但限于自身较低的发展程度,其稳定性也较弱,在受到外部影响因素冲击时,首先呈现出自我的非均衡变化再扩展至资本市场,此时二者开始所维持的良性循环被破坏,进而演变为两者长期的非均衡恶性状态。更确切地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看似各自存在独立的发展周期或周期变化规律,但两者间却存在关联性。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两者发展的起点,必将带来虚拟经济的同步发展,但在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这将同时诱发经济泡沫的聚集。其直观表现就是资本市场产品价格的不正常上升,此时资本市场利润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体产业而导致泡沫经济出现;伴随资本市场产品价格的持续虚高经济泡沫不断膨胀,来自于实体企业的发展萎缩将最终形成冲击导致泡沫的外部因素,导致泡沫破裂和资本市场产品价格有限时间内的急速下跌;而这将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和增速的放缓,待至虚拟经济发展回归正常水平,实体经济将为回归高水平位置而展开下一轮发展,进而促使虚拟经济同步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可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体系下,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由于彼此周期性的非绝对同步性,虚拟经济系统短期内的发展可能快于实体经济也可能慢于实体经济,但彼此间的关联性却始终使实体经济居于主导地位。这也说明,实体经济的初始稳定发展状态的持续对二者之间长期关系的动态变化影响巨大。
事实上,实体经济从初始状态到发展状态的变迁也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其变迁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体系的长期动态变化关系改变。[16]具体来说,主要的变迁方式是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其中,强制性变迁的主导者为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各利益主体的兼顾往往会使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即因两者发展程度和变迁程度不统一而呈现背离关系。同时,强制性变迁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忽视会进一步造成其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忽视,使得资本市场体系的调整完全是依照行政安排,这会加重资本市场的非均衡状态,最终导致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无法摆脱初始的非促进发展关系。
而与强制性变迁相对应的另一变迁方式――诱致性的变迁则完全不同,其整个发展的过程完全由市场主导,是一种双方根据变迁利益与变迁成本对比后自主决定的行为改变(林毅夫),这就决定了变迁中的协调性。在自发性的变迁中,实体经济往往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就促使其具备了诱发资本市场同步调整与发展的基础。此时,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诱致资本市场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最终使二者在变迁中相互刺激,并逐渐形成良性互进的关系,最终发展为长期的均衡状态。
四、政策建议
可见,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间互动关系的性质对于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综合上文对两者间互动关系及影响路径的分析,未来更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综合把握二者关系的协调。具体而言:
一是,充分发挥我国资本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的效用,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综合国内外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经验来看,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应优先健全我国银行体系,在此基础充分调动央行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物价稳定为基本目标,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基础;同时,加强对国际经济动向的准确把握,进行必要的经济前瞻性分析,利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将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坚持对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等为我国实体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良性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是,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提升其在资金配置上的效率,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结合各区域发展状况,加快东中西部各类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金融机构布局;同时在银行方面,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提高股份制银行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并鼓励其相互参股;当然在促进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还有严格控制各类金融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的扩大规模所带来的虚拟经济泡沫。
三是,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诱制性变迁实现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助推效用,进而实现对资本市场结构的改善。这就意味着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还要关注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效应,争取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协调、促进资本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和法律法规框架。
四是,减少实体经济波动,增强金融类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针对资本市场体系的脆弱性特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提前对可能诱发分析的外部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前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在平滑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资本市场体系的稳定。
五、结语
通过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关系的探讨发现,两者间既存在相互促进性、一致性但短期也可能呈现背离的状态,对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发展而言,其主要实现手段只能是自我炒作与膨胀,但由此导致的实体资本大量流入最终会因为资本泡沫的破缍流失,最终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动荡;而脱离了资本市场支撑的实体经济,其发展也终将因为资金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市场的持续扩展和自我发展规模的持续增大。基于此,建立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为配合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实体经济也必须从自身体系与结构的调整入手,为虚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虽然,本文着重分析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具体作用路径,但却未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检验性分析,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也是未来研究应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冉光和,李敬,等.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J].中国软科学,2006(2):102-110.
[2]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60-69.
[3]董俊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2):141-144.
[4]周莹莹,刘传哲.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投资扩张效应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
[5]郑冠群. 虚拟经济波动影响实体经济周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科学,2014(3):75-81.
[6]张晓朴,朱太辉.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3):43-54.
[7]文春晖,任国良.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115-129.
[8]胡晓.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增长抑或结构调整[J].财经科学,2015(2):52-62.
[9]刘洋.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对现代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5(1):23-26.
[10]罗来军,蒋承,王亚章. 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4):74-88.
[11]丁忠明,万光彩.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金融理论与实践[J].2008(2):20-25.
[12]陈丽明.陈志建.高劲.商业银行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广西为例[J].统计教育,2010(7):47-48.
[13]Denizer,Iyigun and Owen,"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v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J].Discussion Paper,2000.
[14]王锦惠.我国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再分析――多元VAR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2):57-58.
[1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5.
[16]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9.
收稿日期: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