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实体经济现状

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文1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

从理论上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是一对既互为依存又互有矛盾的综合体,实体经济犹如树根,金融体系犹如树干和树枝,没有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金融体系无法生存,实体经济又需要金融体系给予支持,在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金融体系下健康发展。然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又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矛盾性,二者由于有着对政策、人才、生产要素、利润等相同元素的需求,彼此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式的竞争性。因此,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既存在着合作,又互有竞争。

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现状

整体而言,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至2008年间,中国金融体系还保持着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当的速度。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却打破了这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拖累,为了维持中国及世界经济稳定,中国提出了包括四万亿投资在内的若干拯救政策。从此刻开始,中国金融体系开始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脱节现象日益严重。截止2014年,银行业的资产较同期理论GDP值超出四分之一。相较于对国企等大型企业的过度投入,金融体系对新兴的小、微型企业却始终忽视,当前中国小、微型企业经济量已经占国内经济总量三分之二,吸纳就业人口四分之三,利润缴纳比率占总缴纳量的五分之二,然而其从银行获得可贷贷款量仅为银行贷款总量不足五分之一。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中理财业务规模却急速膨胀了近十四倍,而理论GDP增长不过两倍,如此畸形增长的债务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泡沫破灭的危险。美国一家进行资产管理的“桥水”公司曾有统计称,中国债务总量(含政府、企业、个人)与理论GDP相比,其占比已高达225%,正在接近全球平均值。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已经成熟,增长率自然放缓之下,其负债会呈现慢速增长的正常状态,而中国尚未达到成熟经济阶段,债务比率却已位居发展中经济体前列,可见中国已经透支了经济潜在的增长量,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二、引发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原因是综合性的。首先是利润追逐的原因。虽然理论上金融机构应当为实体经济服务并不断实现各类生产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但现实中金融机构却更偏向于追逐本单位、本集团的利润,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与实体经济需求相悖,反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融资贷款“劫贫济富”。由于欠缺成熟的信用、信息体系,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过程中过于重视安全、稳定性,对于较难取得经营信息和信用资料的小、微型企业设置过高的“门槛”,却将规模大却产能过剩且耗能、污染严重的企业视作优质客户而对其融资贷款要求有求必应。第三,金融交易的非理性。生产要素的交易通过货币制约着实物,具有相当的可控性。金融交易本身即为货币交易,无法被调节和掌控,且金融交易成本随着技术升级越来越低,参与交易者对利益的疯狂追逐又使金融交易多数情况下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性,导致金融交易更易失控。

三、应对措施

作为国家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解决当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的宏观措施自然是国家加强监管,比如加快立法、完善执法等,其次还可以利用多种措施同步解决问题。

(一)建立全面信用体系、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尽快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与网络的全面信用系统,开展最大范围的小、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调查,辨识和复查其中的优质企业,在融资贷款时为其提供最大支持力度,帮助这些优质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培育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中小企业长期持股公司与风司是两条较可行的道路。长期持股公司主要由相同或近似的产业(产品)类中小企业共同组成,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即是组成单位也是发起单位,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激励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融资效率。作为组成这类投资公司的中小企业而言,它们不仅能够及时参与融资行动,又能通过投资取得收益,且因其所有成员均需共同承担投融资风险,可形成较高的风险制约机制,其诚信程度更高。培育中小企业风司能够规避当前国内风司普遍存在的两个弊端。其一是避免普通风投缺乏行业特点的缺陷,中小企业风司由于其隶属于同一类行业,投融资的目标更加明确,行业特点显著。其二能够避免只追逐资本利得而忽略财务利润的问题。中小企业风司的自主集合模式使其关注的焦点不至于产生重大偏差,从而遵循真正的风投机制运行和管理公司。

(二)增加环境成本考核,推广“绿色”金融

当前金融体系对优质客户的定位是经营时间长、规模大、产业稳定性高的企业。然而,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建国初就成立,并较强依赖资源和能源开发与消耗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金融机构融资贷款考核过程中只注意到了显性的物资、货币等利益情况,却忽略了隐性的环境成本。近年来新成立的大量高新技术小、微企业以低污染、低能耗、技术密集等优势开拓市场,却由于规模小、时间短,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定经营和信用情况频频陷入融资难的境地。这种矛盾局面显然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有关部门应当增加金融机构在融资贷款过程中考核环境成本的环节,大力推广以扶持高新科技、环境友好型企业为主的“绿色”金融体系,既帮助优质小、微企业迅速成长,又助推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使金融体系真正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职能。

四、结束语

被美国次贷危机所累,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为拯救全球经济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现今的中国金融体系及时调整予以修正。改变脱节现象的根本措施在于回归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衷,这需要金融界大力改革既有运行模式,以创新手法充分利用网络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加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促使金融体系回到正确轨道并推动国家各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瞿强.王磊.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J].2014(12):1-10.

[2]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14(6):5-11.

[3]秦晓.金融业的“异化”与金融市场中的虚拟经济[J].改革,2014(1):74-90.

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文2

【关键词】货币金融 政策 中部

近期,世界经济继续调整,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已有所放缓,发展方式面临转变。应对新形势,我国宏观政策调控格局也在转变,特别表现为货币金融政策调控思路、节奏和重点正发生积极变化。在此背景下,中部地区应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助推中部崛起。

一、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发展新动向

(一)货币政策开始倾向于短期操作和有针对性的调控举措

自2012年8月以来,在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下,我国一直未采用降低存准和降息等宽松操作,货币调控开始倾向于央票发行、逆回购等短期操作和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控举措,如差别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等。当前我国经济呈现下行调整趋势,但货币金融领域仍处于较热状态,1~5月份,广义货币M2增幅始终处于15%以上的高位,高于年初制定的目标增速,1~5月份人民币贷款总体增加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多增2792亿元,社会融资总量高达9.11万亿元,比同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在当前“冷经济、热金融”的大背景下,我国货币当局已明确表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未来一段时期看,我国通过降息等手段增加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大,更为可能的调控方式是将短期操作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调节短期资金供需,以及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等。

(二)加快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已成痼疾,实体经济缺血严重;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资金空转”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近期国务院和央行多次提出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具体要采取的举措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明确全年“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现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将有所加快,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要加快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今年6月19日,总理在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等。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将研究放宽金融业特别是社区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可能会改变以往设立金融机构时的股东性质限制,以及只能以大银行作为股东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硬性规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玻璃门”有望打破。

(四)强化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风险防控

近年来我国金融多样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形成的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攀升,据中金公司近期测算,目前我国广义信用的影子银行规模已达到27万亿,约占当前GDP规模的一般。影子银行规模的快速膨胀,导致市场利率居高不下,大量流动性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难以起到给实体经济输血的作用,同时也集聚了多样化风险。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膨胀,中国银监会于2013年3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核心内容是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的真实性,强化对银行非标准债权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客观上将起到银行去表外杠杆化,以及规范整顿银证、银基业务等作用。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等问题,近期审计署对36个地方本级政府债务进行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借新还旧情况加剧。伴随地方财政收入减收压力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正不断加大,平台贷款违约将由从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监管将更加严厉。

(五)加强对企业开放和“走出去”的金融支持

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近期国家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加大开放力度和“走出去”。今年3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进口信贷业务以及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今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要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等工作。从这些政策措施看,未来我国金融政策将更加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中部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06年我国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稳步提升,虽然经历2008年以来是世界金融危机,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缩小。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表现的共同特征是: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社会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均呈现加快趋势;城市群发展发力,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大趋势。

相比于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仍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地方金融业发展滞后,金融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还很薄弱,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集聚的风险在加大。以安徽为例,截止2012年,安徽拥有金融机构网点数近万余家,但结构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从资产总额来看,省直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占全省地方金融资产总额的98%,银行类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占全省总额的89%,金融机构大多都集中在省会合肥,为县域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存贷比49.6%,有16个县不到40%。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发展,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快速增加,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挤出效应明显,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债务风险集聚,不利于地方经济和金融稳定。加快改善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效能,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快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三、当前形势下中部地区可采取的现实举措

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已从以往“收收放放”的调控思路,逐步转变为将短期政策操作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更加注重金融体系的合理构建,更加注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其中蕴含了重大机遇。中部省份应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意图,积极采取一些现实举措,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实现中部崛起。

一是加快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针对地方金融发展不足现状,中部省份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快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依据中央精神,中部省份可在地方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村镇银行组建要求等方面争取国家改革试点,改变以往不尽合理的政策限制,促进中部地区地方金融发展大繁荣。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中部省份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质性问题是融资成本过高问题。对此,中部省份应顺应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趋势,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调整,合理安排贷款结构和期限,科学设计风险控制和规避方法,适度降低市场利率水平,更大力度支持我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对特定领域的金融支持。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偏重于原材料产业和重化工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内外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钢铁、化工、建材和新能源等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出现产能过剩,中部地区表现尤为严重,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崛起。对此,金融政策应有所倾斜,如制定金融支持调整过剩产能的相关措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

四是积极做好融资平台风险控制。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地方融资平台清理整顿的相关政策,严控违规违法融资的同时,各省还应加大政府性资金、资源、资产的统筹力度,将优质资产注入融资平台,提高政府融资平台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对于融资平台风险监管,还需避免“一刀切”模式,针对平台资产负债状况健康、还本付息安排有保障的平台公司,应积极协助其加快业务审批核准进度,稳步扩大融资规模,重点助推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是支持企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但中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有实力的“走出去”主体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中部省份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政策,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2).

[2]张利.安徽省地方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1(7).

[3]曹亚楠,李欣欣.金融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探讨[J].青海金融,2012(1).

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会计计量;虚拟化;公允价值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虚拟经济在21世纪之前对广大的中国人民来说还比较陌生,当然现在已经逐渐被广大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所接受。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资产价格系统和物质价格系统。资产价格系统与物质价格系统不同,它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由于采用的是资本化的定价,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虚拟经济包含着人们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含有极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房地产经济在广大的人民看来有水泥,钢筋、沙子组成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实体经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价格定位模式已经不再是按照房地产的成本来定价而是演变为一种像股票高涨一样的预期,认为房地产价格会越来越高,逐渐演变为一种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过度的扩张,就会变成一种泡沫,对实体经济乃至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房地产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会导致泡沫化,对我国的经济的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挑战,必须引起政府和广大学者的重视。

一、我国房地产虚拟经济的表现特征

房地产市场是非常特殊的市场。作为商品,房地产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不同于其他的资产和商品,房地产不仅仅是实物资产,同时又具有虚拟资产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导致土地价格表现为级差地租,土地自身就是采用的资本化的定价方式;资本化定价的模式是使房地产具有虚拟性的最根本原因;(二)房地产不仅能满足消费者使用,还具有通常实物资产不具备的投资价值,以此获得财产的保值和增值,由于可以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房屋的所有者也可以通过对房屋的经营和出租来获得收益;(三)影响房地产价值的预期因素非常复杂,倘若预期不能实现,就会有价格的大幅波动;(四)房地产交易能够脱离有形的实物资产进行转移,可以只表现表现为相关房地产权属证的转移,但权属证书自身没有价值,但它通过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的循环使得它不需要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能盈利;(五)从金融角度对房地产进行研究分析,房地产金融工具依托金融系统的循环运动使得不经过实体经济的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比如房地产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和股票等证券的交易等相关的金融活动。所以,房地产经济的虚拟化是客观存在的,房地产经济的虚拟化是房地产泡沫的根源。

二、房地产虚拟经济的现状

自从我国废止福利分房以来,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虽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过一阵低迷,国家出台了许多调控措施,但是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近几年来房价上涨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品房的投资投机行为是我国房地产经济进一步虚拟化,甚至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化的倾向。据调查,十年来我国平均住宅价格增长了3-5倍。在一些大中城市房价甚至涨了十几倍,一直到2010 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十条”,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才有所下降,但是房价一直在升高,只是涨幅下降了而已。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靠房地产的投资来实现的。按照通行的国际惯例,房价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在3-6倍之间比较合理,加之考虑住房贷款等因素,住房的消费占收入的比例也不应高于30%。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房价和收入之间的比例是不平衡的,小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达6倍以上,房价明显偏高。据统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比率都超过30甚至更高。

当前普遍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虚拟经济现状有几个特征: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收入比过高、开发投资与房地产企业负债增长过快、房屋闲置率过高等等。房地产经济虚拟化程度越高产生经济泡沫的风险越大,泡沫一旦破裂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

三、从会计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的虚拟化

房地产经济过度虚拟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土地的稀缺性以及刚性需求,房地产中投机行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银行也为追逐暴利而盲目放贷,行业缺少自律,金融监管不利等都是房地产过度虚拟化的原因。 从会计学角度来分析,最主要的影响莫过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会计要素计量的选择。

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文4

关键词:金融市场 实体经济 协调发展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引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的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者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金融体系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根本所在。而实体经济的高效运转又离不开高效的金融体系辅助,两者之间需要协调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有与之配套的金融体系,因此,无论是资本市场改革以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是金融产品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都将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健全的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的助推器

我国的金融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比较明显的是,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但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对称的是,其难以从现在的金融体系里获得足够的服务;农村需要金融支持,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更多的商业银行从成本和利润的角度考虑而将农村的资金转移到城市,农村不仅没有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反而一定程度上成为资金的输出方。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善当前的金融体系,使之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监管并维护创业板平稳运行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经济,从而推动社会产业不断向前迈进,促进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需要引导科技创新来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产业结构。在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经济的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发展对推动高科技产业化,增加经济活力有着重要意义。在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配合下,风险资本将积极推动新兴产业,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的IPO对公司当前和历史的盈利能力有严格规定,这种制度安排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也把一大批具有盈利潜力但缺乏发展资金的创新型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的门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空间,进而延缓了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利。我国自2009年9月推出创业板以来,目前已经有300多家中小企业登陆创业板。与现有的中小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在功能定位、风险特征、企业选择标准、发行审核、公司治理要求、信息披露、交易与市场检查、退市条件及保存制度等方面有着显著提高。创业板从融资、交易制度及投资等方面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创新思维(曹新,2008)。

创业板为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是也不能把创业板作为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由于创业板的高风险性,需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监管体制。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在于其迎合了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吸收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不完善的一面:过于追求新的概念而带来的巨大泡沫,创造一系列神话的背后却损害了很多投资者的利益,伤害了一个市场发展的根基,这一点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得到了深刻体现。我国推出创业板除了可以增加审核的专业程度之外,还可以鼓励投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开展更多业务。

(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

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构网点布局有空白、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信贷供给和信贷管理能力差、配套扶持政策不足等。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因此,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农村实践来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不仅要减缓农村金融的供血不足情况,还要为其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随着全国商业银行的“去农村化”加剧,一些县一级的行政区域营业网点都已经撤离。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日益低下,导致很多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以及农村金融资源无法合理有效配置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问题。发展区域性农村金融机构成为改善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目前政府已经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允许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高培勇,2008)。这是有效解决当前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少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广西柳州市的柳州银行,作为一家地方性城市银行,按“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柳州银行下辖43个营业网点遍布柳州市区,在柳江、柳城、鹿寨、融安、三江五县设立县域支行,并且发起设立了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广西融水元宝山村镇银行、广西博白柳银村镇银行、广西陆川柳银村镇银行、广西北流柳银村镇银行和广西兴业柳银村镇银行等多家村镇银行,今后会继续向广西区内其他县域乡镇开发营业网点,这就大大缓解了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机构设置改革的同时,需要对农村信贷服务持续改革,发展农村信贷服务,比如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进一步完善农村小企业信贷制度,探索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信贷合作机制,大力开拓银团贷款,构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制度框架。同时也需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金融创新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

金融体系必须具有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够正常行使其所应该承担的各项职能,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提出的各项要求。金融体系的创新与经济环境的变迁是互动的,一个僵化的金融体系只会让经济运行受阻,从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创新又不能超越经济社会现状而进行,金融创新超越了经济发展和风险控制水平,都将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从而可能引起实体经济的大幅波动,这一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证。鼓励市场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越是发展,越是需要严谨的监管和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一)发展虚拟经济要依托稳固的实体经济

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未来开展金融创新是难得的一部反面教材。从表面上看,美国金融危机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发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自由经济理论所提倡的“最低监管”和市场自律原则,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中被证明是完全失效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现了问题。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的情况下,美国采取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美国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杠杆的过度运用超越了实际的风险控制能力,金融业追逐利润的贪婪导致风险失控。市场监管落后于市场发展,无法对市场进行与时俱进的有效监管。虚拟经济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而不能超越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创新需要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但过快的发展又可能导致大量风险而抑制实体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此次首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过于追求金融工程带来的利润而没有配套的、真正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市场过于强调自由化而监管不利。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创新需要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金融产品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监管,如何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我国金融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同时又要兼顾我国经济的内部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个体经济、低成本竞争与民生改革、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等,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深化以及金融市场化进程要相当慎重,无论对金融市场的开放还是金融创新,都应该有所控制,给市场足够的适应和自我调整的时间,降低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徐伟呈、范爱军,2012)。对于我国而言,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需要控制在实体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与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相协调,服务于实体经济。

市场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金融体系越是发展,越是需要与之配套的监管体系。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金融产品出现,普通投资者无法对其做深入的风险分析,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投资只能是盲目的,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因此,需要有监管机构对复杂的金融工程产品做出信息披露的严格规定,力求风险披露的充分性。对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应该有条件、有控制地进行,让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积极参与区域化合作并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此次金融危机加大了市场对美元前途的担忧,也再次把我国的巨额美元外汇储备推到了风口浪尖。中美两国既统一也掣肘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得中国的美元资产不是想撤出来就能撤的。何况撤出来后换何种资产作为储备也是一个问题。如此大的资产,任何的轻举妄动都可能将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这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可借助于这一时机,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适时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金融危机加剧了外汇市场的波动,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东盟和中国内地、港澳地区都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地区,而且相互之间贸易往来频繁,数额巨大。由于人民币汇率稳定,我国推出人民币结算试点,将有助于我国与该地区投资贸易便利化,减轻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降低企业成本压力。我国与东盟已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在东盟大多数地区,人民币都可以在其境内使用,在少数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地位的货币(张鹏,2012)。这为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行,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大量的美元储备是货币互换的现实基础。现有国际储备货币仍然是美元,这就要求货币互换后面需要美元来做最后支撑,而我国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成为与亚洲各国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如果协议国想维持币值稳定,可以转而依靠中国。货币互换协议是我国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合理途径,但离国际化还有很大差距。因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管制,汇率不能自由浮动,使得人民币尚不具备国际化的基本条件。货币互换协议是人民币在目前发展阶段,金融业发展满足实体经济需要的现实选择,这样既可以保持现有人民币汇率制度,同时又享有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好处,比如降低融资成本、规避汇率市场风险等。货币互换今后将更多出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这样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曹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J].中国经济时报,2008(6)

2.高培勇.财政与民生[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文5

一、时代背景——我们仍然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之中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拉开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序幕,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时至今日,虽然我们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危机远未结束。关于本次危机何以至此的原因,人们的共识是:虽然危机的爆发源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但究其根源,则是美国金融业无限制地运用货币杠杆化, 资产证券化过度, 使得衍生金融工具非理性不断叠加, 最终导致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形成的恶性膨胀。所以,本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虚拟经济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限度。

我们知道,所谓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相关的服务经济活动。所谓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指银行信用、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本的市场交易活动。由于虚拟经济的非实体性质,使其具有高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特征。一般而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前者借助于后者,后者依赖于前者;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前者是检验后者发展程度的标志。然而,一旦虚拟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形成“泡沫”,而一旦泡沫破灭,则意味着经济不景气、衰退、萧条,甚至最终经济危机的发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各地区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依赖和渗透,世界各国经济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经济发生问题,都会对相关国家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当大国经济体或区域经济体出现经济问题时,其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如今,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发生了次贷危机,整个世界受到的震撼自然可想而知。仅以2009 年为例: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 1.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收缩 1.1%(美国、日本、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5%、—0.9%、—1.2%)。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任何国家都必须认真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这是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前提,其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非常巨大。

二、必须充分认清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服务的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比重很大,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各国以及各大经济实体的发展均遭受冲击之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相对收缩,由此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根据高盛的经济预测模型显示,当全球经济需求每下降 1 个百分点的时候,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将下降 6.2 个百分点。2008 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是全面而空前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GDP为人民币30.067万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大大低于2007年的13.0%,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8%,但与2007年23.5%的增长率相比,下降了5.7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截止至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连续三年收窄。

由于在本次危机爆发之前,我国虚拟经济已经存在诸多非理性快速自我膨胀迹象,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一个虚拟的“利好”预期,致使大量资金进入各类金融衍生品的炒作之中。危机爆发后,各项金融衍生品的迅速崩盘导致相当数量的投资者资金严重受损,其影响持续至今,许多投资者的恐慌心理仍未消除。投资者恐慌心理的结果是:我国股市持续低迷,实体经济获得直接投资的机会大大减小。为了抑制市场经济泡沫,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至2011年度连续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并于2010年1月18日至2011年5月18日,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作为市场逻辑,随着银行发放贷款的口子收紧,民间借贷利率出现了由于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水涨船高的连锁反映,小微企业实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许多小微民营企业家更是以“出跑”应对之,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以温州市为例,有媒体报道,“温州民间金融直接借贷利率为17.75%,社会中介利率30.4%,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21.08%,与目前小企业利率不超过3%的共识对比,民间借贷的利率分别为企业利润率的5.9倍,10倍和7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液,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对于在经济危机中受损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实体经济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实践证明,对实体经济充足的资金供给,能够让市场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平衡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虚拟经济巨额游资的流动性,从而推进去泡沫化的经济繁荣。

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文6

[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流动性过剩 高储蓄率 资产泡沫

一、流动性与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本意指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循环的可持续性。金融学里的流动性泛指资产变现的容易程度。流动性一般可以通过货币总量、信贷规模和外汇储备来衡量,而市场的流动性可以从市场的紧度、深度和弹性去观察”。流动性是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体。

流动性过剩是存在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虚拟经济内部,与实体经济活动不相关,没有直接作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存量货币过多,是货币供应相对于实际货物、服务和资产交易的过量。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和特征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金融现象,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既有世界性流动性过剩的一般表现,也呈现出中国特色的特征即流动性过剩的“二元悖论”

1.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

(1)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在当前危机任未消除的情况下更糟,欧美受危机冲击,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足,这对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实体经济冲击很大,很多中小企业不再热心搞实业,而是把巨额资金投向股市、楼市等争取巨大风险投资收益,以至于实体经济下滑,资产价格暴涨。(2)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反映了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即投资过热,国内消费能力不足,依赖对外出口,因而造成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我国长期执行的引进外资政策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对外资的吸引力,结果形成“双顺差”,中央银行只得以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收兑这些外汇,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大增。 (3)CPI和资产价格高涨。过剩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使经济偏热;进入虚拟经济则会是资产价格高涨,出现资产泡沫,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房价飞涨可以得到印证。

2.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二元悖论”特征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既在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表现为绝对过剩,又在企业融资、区域发展等结构问题上表现为相对过剩,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流动性短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环渤海经济区的形成等区域经济发展资金缺口巨大;汶川和玉树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大规模援助新疆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三、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

1.全球范围内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及经济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前,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在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对我国形成输入型的流动性过剩。目前,欧美国家任处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一片萧条,这严重阻碍过剩甚至正常资本的投资渠道。在这样的格局下,处于经济率先复苏且强劲增长阶段的中国资产自然也成为了众多外国资金的首选对象,于是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被输入中国。

2.经济刺激政策的泛化是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最主要原因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中央实施了四万亿刺激经济的政策。而危机又使市场疲软,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使得新增资金乃至存量资金游离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造成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

3.经济结构失衡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流动性过剩问题源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我国经济增长长期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相对不足,这就形成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低消费、高储蓄。在我国强制结售汇的体制下,伴随外汇储备增长而不断投放的基础货币,就演化为过剩的流动性。

4.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预测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固定汇率三者不能同时实现。在理论上我国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个目标,对资本流动实行严格控制。但在现实中,我国的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加之外汇储备连年增长,为了顶住持续增加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央银行通过扩大基础货币的发行稳定人民币汇率,使得外汇占款渠道的基础货币在全部投放的基础货币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引发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5.金融市场结构失衡是我国流动性过剩不容忽视的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当前存在结构性失衡,金融产品品种缺乏,投资渠道单一;这导致金融市场的基础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导致货币市场中大量聚焦了过剩的资金,进而引发流动性过剩。

四、我国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宏观政策选择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采用政策“组合拳”综合治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采取多种措施尽快分流过剩的流动性

(1)反思经济刺激政策,进行政策纠偏;(2)尽快调整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推出多层次资本市场。

2.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建立吸收流动性的长效机制

(1)鼓励消费使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均衡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2)调整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系,抑制盲目的投资需求。既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又要调整投资结构,坚决抑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的投资冲动;(3)调整外贸政策和体制。逐步将出口鼓励政策由“过度激励”向“适度激励”转变,同时鼓励境外投资以平衡对外经济关系,减少因对外经济失衡而累积的过高外汇储备;(4)深化外汇体制改革,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策略和手段,分流外汇储备,纾缓外汇占款压力,从源头上遏制流动性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丁清芬 辛志明:《希腊债务危机可能影响中国财政改革》中国日报网,2010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