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1
[关键词] 墨江县 农业产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7-01
墨江县国土总面积5288.6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8%,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5个乡(镇)168个村民委员会(社区)23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811户29.96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7.8万亩,其中水田(含雷响田)13.76万亩,旱地54.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高梁、荞麦、大豆、花生、烤烟、茶叶、甘蔗等。2013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7.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17万亩,粮食总产量14.6万吨,农民人均有粮376千克。
一、墨江农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墨江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通过中低农田改造项目和高稳产农田项目的建设;我县粮食产量连续几年都在10万吨以上。蔬菜、林业、畜牧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区域化、专业化格局更为明显,获得“中国紫米之乡”称号。
2.新型市场主体逐步发育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家,带动农户500户;合作组织包含茶叶、咖啡、粮经作物、水产、畜牧等方面。
3.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高产创建项目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一批节本增效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民素质培训加快推进,1000多农民拥有专业职称。
4.农产品质量全面改善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建成3万亩标准化紫米生产基地,5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数量逐年增加,至2013年已成功申报了3家无公害农产品,1家有机食品。
5.农产品生产企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农产品生产企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龙头企业更是蓬勃发展,今年来已有墨江县咖啡公司、森茂公司、碧溪玉碧茶叶有限公司等申报为龙头企业,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1.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设施装备档次不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特别现代化的高稳产农田少,仅分布在缘河地带的梯田。
3.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分散化、小型化的状态。土地集约程度低,户均经营规模偏小,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到种养大户承包经营土地的稳定性。
4.农业产销一体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业品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多数农产品品牌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5.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一方面墨江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6.农业安全生产任务艰巨
重大动植物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各乡(镇)对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免疫工作能力有限,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的整治难度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等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三、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
1.加快农业结构转型
墨江县农业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层次升级。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示范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带动以农村为单元的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向“一村一组”发展,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先进设施装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种子种苗、生物工程、设施农业等高新产业。
2.加快农业主体转型
新型专业农民是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因此,要通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加大对骨干农户、种养专业大户的培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加快农业服务转型
在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技人员的同时;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蔬菜、茶叶、果树、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扩大节本增效、绿色生产、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因此,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当前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应着重搞好:第一加快种苗产业化进程,建立育、产、销一体化的种苗产业化经营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完善种苗市场供应体系;通过加大引进和繁育力度,加快品种的改良步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奠定基础。第二加快农业科研开发。积极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三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5.加强农业资金整合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扶持政策,集中用于优势农业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以及精品果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等,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投入支撑。
6.加强农业执法
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健全农业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冷晓明,王铁生.农业产业化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03月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2
关键词:花生;产业形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128-05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食用油源和蛋白质源,是净出口农产品和食品工业的理想原料。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花生生产日益受到重视。近两年由于国际油料市场价格低迷和国内油料市场不规范操作等因素造成花生价格下降,直接影响了花生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威胁我国油脂安全。油脂安全已成为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之后另一安全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目前我国植物油供需矛盾突出,自给率不足35%。促进花生生产,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和山东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的启动以及花生良种补贴的实施,有力促进了花生产业的发展,为保障油脂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围绕山东花生生产“四大关键、八项改进”技术路线,将国家和山东省花生高产创建工作紧密结合,以点带面,采取灵活多便的培训形式,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培训力度。
积极探索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共建科研基地和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等新型推广模式,减少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中间环节。加强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种植,提高花生质量。
参考文献:
[1]万书波, 单世华, 郭峰. 提高花生产能,确保油料供给安全[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3): 22-26.
[2]丁小霞, 李培武, 周海燕, 等. 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对我国居民消费安全和花生产业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2):180-184.
[3]陈少婷, 郑奕雄, 何斌, 等. 论现代花生产业的战略地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4): 48-49.
[4]万书波, 郭峰. 创建标准化技术体系, 推动花生产业再上新台阶[J]. 山东农业科学, 2009(4):120-122.
[5]汤松, 禹山林, 廖伯寿, 等. 我国花生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花生学报, 2010, 39 (3): 35-38.
[6]万书波. 重视花生生产确保我国油脂安全[J]. 花生学报, 2008, 37(3): 1-4.
[7]许婷婷, 宫清轩, 江晨, 等. 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 山东农业科学, 2010(7):117-119.
[8]万书波. 我国花生产业面临的机遇与科技发展战略[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9, 11(1): 7-12.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3
【关键词】 特色产业 工业化进程 产业集群
一、发展特色产业对推动工业化进程的积极意义
1、特色产业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比较成熟,发展特色产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特色产业是经过较长的历史积淀而成型的产业,这些产业在资源、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优势。从招商引资角度讲,相比一般产业,特色产业在成本上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发展特色产业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2、特色产业较容易形成产业链,获得规模效益
一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往往是一个地区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其核心技术已经成熟。从实际情况看,特色产业比较容易形成“横向”或“纵向“产业链。这两种产业链容易获得经济的规模效益。即围绕成长起来的特色产业,众多上游、中间、下游企业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链;或者由同类或相似企业、产品聚集,形成专业生产、销售中心。这种产业聚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形成经济增长极,提升了经济竞争力;不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增强市场机制,激发人们的创业意识,最终促进产业经济全面发展。
3、特色产业能为当地获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特色产业主要体现在“特”上,其个性化和独特的优势,如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特殊原料、自然特点、历史文化、营销特点等方面的独特性,使之赢得持久强大的竞争优势,获得超常的经济收益。这些优势一般常规产业很难超越,并与之竞争。特色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能保证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4、特色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潜力,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
特色产业是本地要素禀赋实际选择适宜的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产业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及历史积淀而形成了成熟的生产经营方法和经验,其生产各要素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是当地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
二、第五师特色产业及工业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第五师工业布局基本围绕特色产业规划。目前有围绕五师优质葵花产业的油脂工业,依托五师丰富的棉花资源的棉纺织加工产业、围绕棉籽油等特色能源资源优势、依托新赛股份公司开发建设食用油为主的高科技产业、依托84团色素的特瑞生物萃取、方良科技项目、围绕博州丰富的石灰石、盐化、磷矿资源优势的新型建材产业及依托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和物流优势,发展集物资流、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主的物流产业。
2、存在问题
(1)特色产业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产业化程度偏低。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应该是从产品的开发、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流程的运行,到产品的销售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来调节和组织生产。由于第五师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比重过大,三产比重过小。从而形成了产业层次低、发展速度慢、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没有形成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一体化经营,达到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的。
目前第五师的棉花的生产模式单一。目前主要是以生产皮棉为主的初级加工,没有提升棉花产业中下游产品和规模,还没有延伸纺纱、针织、印染、服装等棉花深加工产业链。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进步缓慢。葡萄、苹果等农副产品还没有深加工企业。没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培育,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没有充分发挥现有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建设,没有从开发酿酒、饮料、肉制品等深加工产业出发,没有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2)各团场产业资源重复建设严重,不良竞争显现。第五师东线团场基本为植棉团场,各团场工业布局及其相似。例如,81团、89团、83团等各有自己的皮棉加工厂,其规模及生产能力相当,没有市场竞争优势。而西线团场则主要以玉米制种为主要产业,而87团、88团及84团又都有各自的玉米烘干厂,且规模小,加工率低。
(3)竞争意识淡薄,营销观念落后,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少。第五师棉花在全国来说质量处上等,但从价格和市场方面并未获取优势,调查结果表明“北疆”牌棉花在内地的市场份额比较小。“红提”葡萄近两年出口势头良好,但近几年与内地其他地区“红提”葡萄相比,价格竞争力较弱。枸杞也是五师一大特产,但在内地看到的大多数是宁夏所产。本地枸杞主要在新疆境内销售。
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羚羊唛”食用油。据调查,“羚羊唛”其市场份额在博州地区较高,在新疆总体统计下来市场份额相当少。据有关调查表明,在“金龙鱼”、“福临门”、“羚羊唛”三个食用油品牌中,有30%的人经常购买“金龙鱼”,有40%的人知晓“福临门“品牌”,有90%的人表示对“羚羊唛”感到陌生。这个调查表明:“羚羊唛”的营销远远落后于“金龙鱼”和“福临门”。
(4)招商引资存在诸多问题,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体制原因,第五师不属于政府,没有税收和工商功能,又不享受国家的税收返还。一方面给予引进企业的投资收益有限,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已经入驻的企业与当地企业不但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互补,往往还存在着不良竞争,致使经过长时间成长起来的传统特色产业加工企业面临很多经营困境。
(5)工业园区发展滞后,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影响五师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目前第五师工业园区存在面积分散、功能简单、园区生产生活及相关服务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目前园区还处在建设投资期,融资平台继续争取银行贷款的空间不足,资金筹措压力较大,保持高投入的态势存在一定困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于入园项目建设需要。园区道路、场平、管网及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配套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需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应直接影响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三、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确立第五师特色产业发展新思路
根据第五师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发掘本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在经济优势。利用当地油葵种植优势重点发展精炼油菜籽色拉油,并向油脂精加工、专用油脂加工、副产品深加工和植物蛋白开发利用方向延伸。依托新赛股份和五师丰富的棉花资源,积极打造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为一体的纺织工业园。利用本地农副业优势,积极推进肉禽、粮食、饲料、果蔬等的精深加工,发展相配套的食品包装行业,创建知名品牌,打出拳头产品。建立建立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工业体系,建设区域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型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建设功能齐全的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推动五师工业化进程。
2、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从农产品种植、收购、储藏、深加工,再到对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整合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链,实现高利润。
3、深化改革,解决好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协调团场利益协调机制,保证团场职工农副产品供应的持续性。强化订单农业的规范性,严格管理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检验等重要环节,确保加工企业生产原料的生产。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调动团场职工积极性,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整合资源,提高产业整体实力
宏观把握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多方面经济功能。对西线团场和东线团场条件成熟的企业,需要进行合并、收购入驻园区,由师机关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规划破产收购,投资新新项目。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产业整体实力。
5、做精营销,做强品牌
那种认为营销就是简单的卖商品的观念早已过时了。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商家要把商品卖出去其难度越来越大。这就必须在营销上下功夫。即要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合理的营销手段,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还必须依靠品牌。品牌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把技术、资金、人才乃至文化等要素整合到品牌上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五师团场棉花、葡萄、枸杞等农副产品及“羚羊唛”等工业产品,在全新疆乃至全国是质量较好的产品。如何塑造全疆及全国知名品牌需要更多地努力。
6、抓好各个环节,增强招商引资力度
首先要抓住国家各项优惠的财政政策,做好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尽快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最后要做好招商引资规划和产业布局工作,要建立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利益协调机制。在产业布局上,注意引进企业的投资方向引导,实现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的互补。
7、搭建良好的资金平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第五师属于兵团体制,财政来源相对短缺,对于特色产业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弱。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国家对于第五师产业支持的各项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增强特色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4
关键词:都市型生态农业 现状 问题 崇明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然而,由于农业资源的先天不足及人口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成了政府及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因而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侧重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的飞跃也成了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都市型生态农业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发展状态的描述,是都市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有机组合体;是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型生态农业体现了两层内涵:“都市型”,是针对区位特点的,包括城区和郊区在内的整个大都市所辖地区,强调农业的职能地位;“生态”,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城市建设要求,强调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二、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关注都市型农业,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发展较快。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简单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对生存环境的需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对农业在提供绿色屏障、调节城乡生态平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努力缩小我国大城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成了政府及各方专家所考虑的问题。因而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应侧重强调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有限的空间上发展集生产、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度现代化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的飞跃。
比如上海,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尤其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发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其他大城市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比如“设施化+生态技术”、“集约化+生态技术”、“科技化+生态技术”、“市场化+生态技术”、“加工产业化+生态技术”、“观光休闲+生态技术”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发展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普遍的有:①从政府到农户、从上到下缺乏对农业的认识和热情,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及生态效益,表现出不重视甚至排挤生态农业;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力度不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开发比较滞后,造成生态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③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缺乏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服务体系;④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下,缺乏高素质农业人才;⑤农业科技技术含量偏低等。
现就以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崇明县(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为例作具体分析。
三、“崇明生态岛”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崇明位于上海市最远郊,是上海农业土地资源最多、分布最集中、农业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随着沪崇苏越江大通道的破土动工,“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崇明农业肩负着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守望者和维护者的责任。依据《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年)》及《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崇明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生态型现代农业,其农业功能定位是“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即大力推进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生态农业的新突破。
(一)崇明农业发展现状
崇明是上海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集中区和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至2007年末,崇明农用地总面积约143.9万亩,约占全市的22.9%;优质稻米、水产品、生猪、大宗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在沪郊农业中占有较突出的地位。2007年崇明农业总产值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全市的20.4%,崇明农业经济总量日益增长,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特色渐趋鲜明。
(二)崇明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崇明努力培育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绿色为主的生态农业,实现生产和消费环节“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农业种资资源创新、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性评价、新型生物农药的筛选与研制、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加工等方面已卓有成效,为促进崇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与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生态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有机产品市场体制不健全
由于崇明地处上海市最远郊,开放程度较低,因而经济水平和生活饮食观念受到大大限制,同普通产品相比,价格较高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十分有限,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总商品率较低,销售情况不佳,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
2 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无法突显生态品牌效益
近几年具有崇明特色的优质大米、花菜、黄金瓜、绿芦笋等近百个农产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也正快速发展,具有海岛独特风味的系列鸭制品、甜包瓜等被评为国家和市级优质产品,但在品牌战略的推广和实施中,仍大大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特色品牌,无法打出品牌策略、突显品牌效益。
3 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不到位
随着新经营新种植理念的深入发展,崇明农业开始向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然而,很多农业经营组织仍摆脱不了传统农业的枷锁,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在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中,简单地追寻利用低技术产生的单纯高产量,缺乏对高技术高效产品的追求,农业技术不到位。
4 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新生代劳动力奇缺,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沪郊区域经济和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崇明农业劳动力总量也逐年减少,有知识技能的人尤其是青壮年
都外出打工或深造,人才流失严重,因而崇明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补充相当有限,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现有农业劳动力群体中真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户寥寥可数,极大地阻碍了崇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技培训开展不够广泛
崇明农业在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且人员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且绝大多数都在45岁以上。第一线技术人员断层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农技培训的开展,造成了农技培训开展范围狭隘,无法调动农户培训的积极性,延误了农户掌握各类先进农业技术的时间,妨碍了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
四、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法制生态农业宣传,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认识
当前,我国农民和涉农人员普遍环保意识薄弱,对农业发展缺乏热情,对都市型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所以应通过完善立法来治民惠民,并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氛围,动员农民真正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中。
(二)政府投入与技术支撑并举,为都市型生态农业装上“科技芯片”
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顺利与否,关键是农业科技的较量。政府部门应增加财政扶持,实行政府投入的重点聚焦,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力度,不断了解当今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和农业高新技术,努力加强国内外科研、教育、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建立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探寻推进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创新产业效益理念,实现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
在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创新农业产业效益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扩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比重,通过生物技术来大幅度替代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通过合理控制产量和质量的对应关系、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达到单位面积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由产量效益型转换成质量效益型。
(四)创新产业服务理念。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都市型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创新产业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设计和调整产品和生产结构,合理组合产业的功能作用,增强产业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技术和生产服务的有力支点。
(五)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
各地农业部门可借助优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示范基地,建立新生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职业培训体系,努力培育出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生代本地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同时,各地政府应就如何规范并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出台一些政策,使其能融入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中。
(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拓宽融投资渠道
为加快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可以从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信贷和融资通道、积极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人手,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三资”资本和企业投资地方农业,兴办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和发展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5
关键词:特色农业; 问题;对策
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叙永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三五三”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三五三”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创建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叙永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推动我县“三五三”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本文将对我县特色农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叙永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业布局基本形成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47~1902 m,幅员面积2976.6km2,耕地面积54万亩,农业人口60万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全县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大目标,一直摸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崛起之路,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服务等有效措施,稳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基本上形成了以赤水镇、石坝乡、水潦乡沿赤水河谷一带发展甜橙;分水、么尼、营山、麻城等乡镇发展马铃薯;兴隆、观兴、后山等乡镇发展优质高粱;叙永、后山、两河等乡镇发展茶叶;马岭、江门、兴隆发展优质糯稻;南面山区全面发展烤烟、北面坝区全面发展蚕桑的特色农业格局,做到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了“赤水甜橙”、 “后山花茶”、“草坪翠芽”、“红岩茶”、 “江门磕粉”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叙永品牌。
(二)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我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广大干部、群众与科技人员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目前已建成4万亩规模的甜橙基地、2万亩标准桑园,6000亩的高海拔优质绿茶和有机茶示范基地,2万亩优质糯稻基地;22万亩高产马铃薯示范基地,1万亩高产优质高粱示范基地,1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个区域一个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营销体系逐步健全
我县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畅通基地农产品流通渠道,大部份乡镇已建立农产品贸易市场,城区已建立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老百姓超市、国佳超市、绿源超市已设立农产品专销区、专卖点和专柜。已发展甜橙、茶叶、马铃薯、红梁、糯稻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订单生产,由农技体系负责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专合社农户参与种植,公司签订合同,保证最低收购价,降低了农户在市场方面的风险,有效地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一)特色农业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
一是部分乡镇没有从本乡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布局,产业混杂,特色农业不突出,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种植规模;二是基础设施脆弱,部份基地缺乏必要的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条件,抗御霜冻、冰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旦遭受自然灾害,不是减产绝收便是产品质量降低, 三是种植技术水平不高,部份特色农业基地种植不够科学,管理不够规范,全县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少,集约化程度不高,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推进慢,致使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特色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普遍偏低,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仍然占据主流,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完整链条,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和流通仍然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市场销售渠道窄,农产品的商品率不高;品牌意识不强,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对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产品未能精心打造、包装和宣传,如水潦核桃、观兴木拉藤梨、水潦岔河冰脆李等,造成品牌数量屈指可数;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目前仅有江门磕粉厂、后山茶场、黄草萍茶场、观兴长窑酒厂等为数不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且规模都不大,收购的原料有限,大量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为主,没有进行深加工和系列开发,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科技创新水平低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已经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特色农业产业综合配套技术,但受技术保障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部份偏远乡村综合高效配套技术到位率低,标准化技术、无公害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率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
三、对策及建议
(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搞好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肥力条件以及传统种植习惯,作好长期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一直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二是规模开发,坚持以集中连片为重点、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规模开发为目标,制定出台产业基地建设标准,采取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扩大规模生产,提高产业层次,生产出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三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色农业基地的交通、水利、电力、农机等基础条件,提高基地生产能力以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高产稳产目的。四是抓好基地技术培训,通过印发资料、办特色农业技术培训班、田间示范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培训内容要围绕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行,以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烤烟育苗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优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等为重点。
(二)切实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特色农业做大做强,能够解决过去农民种出来容易、卖出去困难的后顾之忧。一是要建设好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每个乡镇至少要建立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叙永城区建立二至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如西外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设施完整、功能健全、覆盖城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跨县、跨市、跨省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在外地市场设立销售窗口,举行展销展示,拓展叙永特色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营销,让叙永特色农产品走向全省、走向全国。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积极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加强培训和指导,给予帮助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农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三是鼓励城乡个体经营户加入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充分利用个体经营户从商经验丰富和对市场信息敏感的优势,积极拓宽特色农产品市场。四是建立农产品信息交流服务中心,掌握县外市场动态,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也随时向外界叙永农产品信息。五是借鉴烤烟成功经验,联系大型龙头企业,签定长期购销合同,实行订单农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切实解决农民销售困难问题。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业;产业聚集区;影响因素;对策
1.农业产业聚集区的概述
1.1 农业产业聚集区概念
农业产业集聚区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以辐射带动的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简单来说,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现象。
近年来,新乡市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坚持龙头带基地、产业带加工,走出了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作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集聚区正成为新乡市“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的重要载体。
1.2 农业产业聚集区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聚集区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植和养殖、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效应,特别是在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作用。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国际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新乡市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
新乡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指导下,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依据本市的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
在远离城区的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平原新区、辉县孟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专门的标准厂房集中区。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12亿元,投入使用面积120万平方米,集聚中小企业近400家,不仅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集聚和集约节约用地的问题,还都初步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此外,政府加大招商引资投入力度,实际投入资金79.1亿元。其中13个产业集聚区新入园的169家企业被纳入省规划范围,比原来多了两倍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增长了1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依据本市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生猪、奶牛、金银花、食用菌、果蔬、花卉苗木、林产品、果蔬物流等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强强联合,组建新乡小麦、原阳大米等产业集团,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麦”、“中国第一米”等著名农业品牌,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
3.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发展中存在问题
在全市农业产业聚集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没有充分利用全市的土地资源和有利地农业发展条件,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规模和数量有待提升。其次,部分农户在聚集区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这一新型措施的重要性和预期效益,其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再次,在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区时,缺乏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导致部分县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影响整体发展进度。最后,农业产业聚集区建成之后,存在过于依赖政府,市场作用不明显现象,没有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另外,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低质跑量”比重较大;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成熟的技术理论作指导。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农业产业集聚区形成的诱因,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产业。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就使得某些产业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而集中到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同时,便捷、高效的交通使自然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能显著降低农产品的营运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3.2.2 农业主体
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农户等。为增强区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政府通过政策、法律和投融资等制度安排对本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支持和补贴,引导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增强该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半径,带动广大农民从事某种农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作为农业产业集聚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农业产业集聚也会对农民生产行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当专业化生产方式具有足够的利益导向与规避市场风险能力时,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
3.2.3 市场因素
市场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就会在扩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中占据更多的份额。只有那些市场需求量大而且稳定的农产品,才能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产业区域。某种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增长,扩大了该农产品的市场空间,为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支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基础条件。
3.2.4 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农业产业集聚提供科技支撑。加工技术的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对加工原料的质量要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品种结构和规模。农膜和新农具的应用、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赶抢农时,可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农业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范围。
4.增长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职能
首先,成立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集群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再次,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最后,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2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大制约瓶颈。解决不了资金问题,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我市可以从资金扶持入手,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营造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市里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立项、审批和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争取国家扶持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适当放宽了担保抵押条件,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4.3 鼓励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4.4 推动对外开放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龙头企业积聚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健全、配套服务完善、品牌优势明显、带农惠农效果显著等标志。以新乡市农业产业集聚区为代表 对河南省其它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永博.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