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能力

阅读是指把人当成主体条件,把书面上的语言经过观察接收信息再向外传递信息,来完成对书本上书面语言的结构意义和表现方法等的理解,进一步产生具有特性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而语感则是指人的大脑对于语言内涵以及语言规律实行完整判断还有敏锐洞悉、迅速鉴别、直接理解的过程。重视对语感的培养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这一方面的教学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现今语文基础教育的热门研究课题,就是如何增强小学阅读教育中阅读和语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语感培养在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师疏忽了对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教育,只是一味重视课文中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教育,不能启发学生对课本上的语言文字资料做进一步感悟和欣赏,很大程度上疏忽了语感的教育培养,使得语文教育教学进入误区。就算是经过了无数次课程改革,依然还有很多教师对“标准”所提出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一知半解,点到为止,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确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紧要性还是没有充分重视,还在坚持控制学生发展的三中心思想,分别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述为中心。这种坚固的地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解忽视积累,重视解析研究忽视语言实践。教师把讲深、讲透当成追求,还喜欢分离语言文字,喋喋不休地架空分析,或者不顾课文的整体性,大量安排繁琐的练习,搞题海战术,致使学生开始讨厌语文,也把学生弄得身心俱疲。语感能力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为不能够流畅通顺地朗读文章,无论有没有标点都不能很好处理这中间的停顿,由于不能很好断句,连词也掌握不好语速和语调,唱读就会很严重,不可能读得有声有色,合情合理、还有那么生动感人。学生仅仅能在文字表面上感受语言文字,并不能对文章遣词造句所表现出来的巧妙生动有那么深刻的感受,对文章深意和内涵也不能深入领悟,并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提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这种教学效果很不好的行为,与教师对语感的忽视有很大关系。

二、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1.为了增进阅读和语感的互动,要单独创设阅读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采用故事演讲,朗诵诗歌,课堂讨论和情境表演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引学生加入其中,并使用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中,感觉到的阅读的优点和长处,来增进阅读和语感之间的互动。

2.经过研究琢磨,鉴赏品味来培养语感

曾有名师在谈到语感训练时说道,单靠查字典是不能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丰富的理解力。有的文章在描述人物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感彩和形象特征性,使用不一样的句式和词语,虽然是一样的意思,也可能会表达出截然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效果,就是一样的词语也可能因为语言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情味和情趣。在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语言情境,专心揣摩品味一些具有很强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进而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含义,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还有写作手法,不断培养语感。

3.通过感情朗读来丰富语感

教师让学生朗读文章,就要让学生有兴趣朗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背熟文章,要把朗读当成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读得有感情,要体会文章的意思,要一遍一遍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些话都在说明朗读吟诵的意义、技巧和要求,我们主张的是愉快的享受的,没有负担的朗读,是一种状态要放松、自然的吟诵,为了能够激起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辅导学生积累沉淀语感,为了让学生都能进入这种自然的读书境界,教师应该多多让学生朗诵一些名人名著,优秀作品或者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还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来朗诵,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在自然有趣的朗读中达到精读熟背、出口成诵。实际经验表明,朗读朗诵,熟读成诵这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语言文字都很规范的优秀文章作品,并且把这些文章变成有声的语言,慢慢地,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能大大增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会快速加强。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语感能力的增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应该充分看重和增进阅读和语感之间的互动,从而加强和深化这两点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开拓创新的重要路径,深入的阅读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能够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为儿童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学生语感的培养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语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简单地说,语感就是语言意识,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中第七条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核心所在。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以教材文本为根、以课堂教学为基,充分发挥“听、读、品、说、写”的功效,让语感这枝“玫瑰”在学生心中静悄悄地绽放。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小学生语感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就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更多地进行讲解,重分析、重机械训练,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重新得到了重视。对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继承传统教学中好的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的把握和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字、词、句、篇内容,包含了材料所承载的文化因素。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领会,学生的语感就会逐渐形成。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强调学生主体的阅读与思考,学生语感的形成正是对语言材料的细细品味与深刻体验。加强小学生语感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能力的形成,以及强调学生认识能力的提升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小学生语感培养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价值理念

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需。在信息时代,阅读更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建构学习化社会就是建构“阅读社会”。在现代社会,阅读理应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阅读在语文课程的地位要更加凸显,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地位将得到确立,教师不仅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新课标提出,要“注重积累,培养语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在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中就要求“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导向很明确。“语感”并不神秘,主要指一个人对某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敏捷的应对能力。[3]语感的形成重在“感”,必须有丰富的积累。所以新课标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1~6年级合计约150万字。2000年小学大纲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在新课标中对于古今优秀的诗文,要求背诵的增加了一倍,达到160篇(段),这说明课标更重视通过诵读、积累培养语感。当然背诵应以大致理解内容为基础,强调“悟”,反对死记硬背。学生语感的不断加强,自我阅读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加强小学生语感培养体现了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能力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入教学领域,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就是能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5]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主要技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师必备技能。新语文的阅读教学,既要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硬缠、机械训练的做法,又要给“文本”合理定位,其有效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其中:立足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基;超越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回归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需。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一)在“倾听”中增强感知语言感受力是语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人说话时的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变化,是情绪上喜怒哀乐的外化表现。比如,一个简单的语气词“啊”,以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可以表现出惊叹、赞许、无奈、痛苦、伤感等不同的情感。学会并能够“听”出其中的意味,是语言感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并利用教材文本资源,通过准确丰富的语音表达,辅以背景音乐、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听”出语言中蕴含的情感、美感和作者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感知力。如教学《望月》第二自然段对江上之月的唯美描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闭眼倾听录音,设身处地想象,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沐浴明月清辉、眼见照亮的江面、跳动的光斑,学生们很受到语言的美妙。

(二)在“诵读”中深化理解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深化提升语感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指导学生反复吟咏、仔细揣摩,通过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深化理解、潜心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音韵变化和情感体验。教学《燕子》中描绘燕子飞行姿态、动态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斜着身子”、“一转眼”、“掠过”、“唧唧叫着”、“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让学生读出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的蓬勃的生机。《梦圆飞天》中神舟五号飞船准备发射的情境:“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五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语调抑扬、语速缓疾、语音轻重等方面变化,生动表现了其时其境其情其景。

(三)在“品评”中深刻体味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文本中的“文眼”、“字眼”等关键处,引导学生对词语、句式、语序等以替换、增删等方式去对比、推敲、品味,从中发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体悟语言的意蕴和情味。课文《黄果树瀑布》中有一段: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飘、拂、涌、盖”四个关键字,让学生揣摩、体会,“飘”和“拂”让人感到轻、柔、远;“涌”让人感到声音响亮、水势凶猛、气势磅礴,也越来越近;“盖”更显出巨大的声势和气魄。如果换成“流、吹、奔、掩”,则弱化了表达的意味,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精妙。再如《灰椋鸟》最后一句话:“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反问句改换为肯定句,通过句式的变化品评其中的不同意味、程度轻重。(四)在“说写”中升华绽放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根据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的关系,将语感分为听、读为主的输入型和说、写为主的输出型两类。

俗话说“学以致用”,语感培养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熟练乃至出色地运用语言文字。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发挥想象,自说自评、自写自悟,使语感之花在学生自主实践中升华、绽放。一是设境说写。教师可以分配角色,让学生表演课文中一些精彩对白,允许学生自主发挥,使学生在表演中增强语感能力。还可以出示与课文关联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写,再与原文对照比较,在实践中体会评鉴出语言文字运用的优劣。如教学《草原》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把自己说写的美景和感受与原文对照比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语感。二是模拟说写。《爱如茉莉》一文,通过一些平凡的动作来体现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却又芬芳无比的爱,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像文中一样,用一些动词来说说自己身边平淡而又感人的爱。由此将文本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平凡语言却能表达出无穷的魅力。三是创新说写。教学诗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方式,调动大脑中贮存的经验,发挥想象去说写。学习《雨点》时,学生写出了:风拂过枝头,留下了一树春色;风飘过田野,留下了满地硕果……学习《狼和小羊》时,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接着“狼扑向小羊……”续写出了丰富多样、新颖别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伟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J].安徽教育,2005(11)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

[3]谢忠凤.小议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语言素养提高的途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

[4]孙德玉、吴支奎.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2.

[5]金本能.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9.

[6]吴永军.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03(11)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扮演着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大意、是否能够读懂题目、正确作答,对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一带而过或者忽略不计。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解读新课程标准里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多角度阅读,提高学生解读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情感共鸣的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理解文本,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与质量。除了传统的多读、教师讲解引导等方法之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还有如下几种策略。

1.主题解读与段落划分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中框架构建对感悟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和课文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最主要的相似点在于文章的主题都对全文具有统领作用,合理的段落划分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加深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让学生掌握解读文章题目和引导语的技巧,形成通过主题解读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特点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在快速阅读中划分段落的方法,提高对文本进行解构的能力。理解了主题,划分了段落,学生在进行文本理解的过程中就有了指引和思路,在出现理解偏差的时候就能够根据文章的框架及时的调整思考方向,而且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程度。例如《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这篇阅读中,文章作者巧妙设题,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在文章的末尾,不经意间自然点题,恰到好处。学生首先解读题目,知道了文章要表达的是昂贵的医药费和一大杯牛奶孰重孰轻的探讨,在划分段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听到女孩真诚博爱的话语“施以爱心,不图回报”,而且见证了男孩“知恩图报”的实际行动。通过对文本框架的建立,学生认识到:在别人给了你恩惠时,你应该懂得回报他人;而在你帮助别人时,并不需要去求得别人的回报,因为你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这一文章的中心主旨。学生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有了具体的框架指引,感悟更深刻,感悟的文本的技巧更纯熟,感悟能力更强。

2.加强对中心句段的解读,把“文眼”作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般都是从整体阅读开始,但是要想快速、准确、深刻的理解文本,就需要抓住中心句、中心段,切准文眼和文意,通过反复的解读中心句段,达到对文本整体的深刻理解。对中心句的解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主要着手点,中心句具有高度呈现文本意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学生深刻理解中心句,就能在文本的解读中有了主线,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就更准确。对中心段的解读是对中心句解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对中心段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就轻而易举。在理解中心句和段落的过程中,要抓住文眼作为切入口,所谓文眼,其实就是能够高度表达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生命的价值》这篇阅读中,学生在阅读过之后能够找到文本的中心句是“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能够找到文章的中心段落是最后一段,让学生抓住“看重自己”这个文眼,探寻到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尊重和肯定,在于乐观而自信的面对生活,不仅理解了中心句,而且也很好的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在对这篇阅读进行解读的时候,学生通过中心句的感悟快速的理解了文本,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

3.学会“窥斑见豹”,用丰富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兴趣;自主性;语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81-0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阅读教学占小学语文教学的60%,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我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小学阅读教学侧重于让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好词佳句,让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下面谈几点我在教学中的体会,以便和大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三、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目的明确的,就可以重点阅读与目的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目的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如,为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的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材料,可以跳读等。其次,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圈、点、批、划和做摘录、记笔记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力;做摘录、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都十分有利。再次,还要培养学生专心阅读和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要让学生做到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给学生创设安静清新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要有正确的坐姿,读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边读书边做小动作,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东张西望等。

总之,我们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革,应该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远的发展,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学会体验情感,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会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培养;信息技术;语感能力;探析

一、语感的作用和地位

学生形成语言文字敏锐感受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在小学阶段。语感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中华文化起着基础性作用。从语感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已有的实践成果来看,语感培养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突破口,实施以语感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

1.“读”为单调的“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反复让学生分组读、分角色读,却没有提出目的,使学生读“望天书”,语感的培养无从

谈起。

2.没有营造能增强学生语感能力的语言环境,使语感的培养事半功倍

3.不注重“听”“说”“读”“悟”“写”能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教学上的重要

作用

语感是人类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语言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形成。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是要以优美的语言对象作用于人的语言器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看、多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可以将所要表达的材料,以视频、音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真正地去感受、去听、去读。

2.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展示的视频材料上首都人民泪流满面,画面上贴着的画像,音频材料里哀乐低旋。在这样的情境与氛围中,传来了教师的画外音:“1976年1月11日,我们敬爱的的遗体途经

长安街,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上街为总理送行。”这时,让学生一起诵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文中的语言情景不断地变化,时而悲伤,时而激动,时而低沉,时而柔和,让学生对于课文理解透彻到位。

3.加强朗读指导,加深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要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通过信息技术材料的立体呈现,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一边读,一边感受文中情感,借助音乐视频等,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

4.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图文欣赏,积累语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将美文、美图呈现,让学生在惊叹之余,进行了有效的语言材料积累。

语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教师必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位置。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尝试将其运用到语感教学中,使其充分协调语言环境、心智技能、言语活动者的主客体互动情况和知情意行这四方面因素的关系,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扩大课外阅读面,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增加语言的积累,借助朗读和必要的言语分析、品词析句等方法不断加强语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388.

[2]汪新建.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05).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6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记得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课文的韵律特点和描写窗外安静的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的韵律和节奏。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桌对读、男女对读、小组齐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化诗文表达的感情体验,体会作者读书如痴如醉的程度和读书的乐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诵读比较句义的变化,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台湾”、“海南”与“祖国”间的“母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三、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形象,达到领悟感情的目的。例如,《孔子拜师》一文,主要讲了孔子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去拜老子为师的事。这篇课文的教学,体会孔子的虚心好学和路途的艰辛以及孔子的不怕艰辛,是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而孔子在路途中的艰辛和所遇的困难是学生难能亲自体验到的。因此,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无边无际”、“等词句的意思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这些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情境,得到语感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上例中,特别是对“风尘仆仆”的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所体验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语感。

五、调动感官,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