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1

 

2.我国运动心理学目前发展现状

 

2.1研究重心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

 

运动心理学的产生是与体育运动学科的发展及需求是分不开的。体育运动不仅包含民众所熟知的竞技体育运动领域,更包括体育教育领域和大众健身领域,是一个多领域、综合性的科学,因此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不能脱离这三大领域的平衡发展,而偏重于某一领域的发展。由于我国在建国之初经济建设任务与竞技体育强国任务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竞技体育运动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头戏,人民对经济建设的需求与认知也大大压抑了对自身健身需求的正确认识,因此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科无论在研究重心还是在学科发展定位上都长期囿于竞技体育运动,从总体上讲,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动机、运动情绪、心理技能、运动员自我运动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研究与理论探讨,并将运动员心理实验干预、心理指导作为运动心理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来进行,造成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竞技运动领域的研究是主流,体育教育和大众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关注度过低,甚至被长期边缘化,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体育锻炼的心理学问题等社会体育健身需求等方面的心理研究虽有涉及,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落后。运动员个性特征、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等是中国运动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2.2 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整体研究实验科学验证,影响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

 

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在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三个权威性学术杂志——《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运动心理学家》和《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所发表的近几年的论文,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实验法仍然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当前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更注重实验操作与情境的结合,注重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但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实验法和测量法占居主导地位,仍然停留在实验描述阶段,且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分散状发展,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研究定向。尽管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及研究员在心理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性成果,但由于大多数研究成果尚属于经验的论证而缺乏科学的实验,使得我国的运动心理学无论就研究层次还是学科发展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育实践及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3.1积极摆脱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

 

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引进时间和起步时间较晚,仍然有可圈可点的优点。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必须要依存于本国的研究力量积极从内部寻求发展突破,因此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势必首先要突破目前竞技体育领域单方向畸形发展模式,寻求三个领域全面发展,增强系统化、整体性平衡发展。

 

就我国当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竞技运动心理学已经不能完全涵盖体育教育心理学和大众健身心理学,三大领域的研究要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针对性越来越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趋明朗化,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及“终身体育”体育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群众健身意识及保健意识原来越强,对自身的运动心理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社区体育健身必须要加强群众健身时的体育锻炼方法与心态的指导,帮助群众建立并培养正确的健身兴趣与健身习惯,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两个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们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我国在这三个研究方向上仍然没有形成适合本国发展情况的完整的、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未将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群众健身体育三个方向做完整区分,交叉重叠较为明显,但由于三个研究方向各自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需要各有特色、各有侧重,明确各自的研究方向、目的和任务,满足各自的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不同需要,因此,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三个领域系统化、独立化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3.2 多元化、科学化当前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实现国际研究对接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2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二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三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词】应用性理学;就业情况;改革思路;能力培养

一、引言

事实表明,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到当今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体育等;可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有利用促社会文化的提升。应用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但我国各院校该专业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呈现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胜任相关职业。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针对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该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相对而言,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本科生来说难以真正落实相应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生的明显增加,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的区别不大且交叉混乱,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寻求感到迷茫,而导致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共同竞争同职位,而影响其就业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性学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却无法体现出应用心理学“应用”的特性。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但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对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实践与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量占比小,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时候课程内容陈旧死板,没有及时更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学生的视野与学术积累无法得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某一点上的强调与细化而不是深入,而且同样以理论为主,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也大体类似。笼统而单调专业课划分,各院校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在其专业上细致深入地研究学习,无法体现应用心理学的特色与专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路线与措施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思路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大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统计与测量方法、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则主要包括: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数据统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精神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四个主要去向,即: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目前该领域普遍认同的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就业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因而,要以对此的正确认识为基本前提安排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的比重。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术”轻于“学”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直接引起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薄弱。因而现在急需改进的是优化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研究规律与职业要求明确培养的重点,并以此为重心与基础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模块与层次,突显各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加强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以防内容重复。

能力培养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调。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同时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教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对授课方式加以调整,实现师生如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局面,而且还需要时常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最终要投身于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的“能力”,是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都是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专业能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要求接轨的重中之重,在校的实验课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多少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据此,本文建议各院校根据年级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并开展相关锻炼学习实践能力的活动,如:模拟心理咨询等。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成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科调研、到校外进行访谈和问卷等专业实践。到高年级时,应让学生深入学习SPSS软件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并在期间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参与其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当地中小学协作成立更多更广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接触社会以丰富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院校必须对这一现象足够注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然,一门学科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以正确科学的路线支撑,还需要各院校长期坚持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良,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维杰,张晓书.基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41144

[2]鲍谧清,韦洪涛.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34136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4

“或许将来有一天,在得到更多的启蒙之后,广告人就会像教师那样,去认认真真地研究心理学。这是因为无论广告人与教师这两种职业,乍一看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但二者却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就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尽管人们都期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建立在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广告,但这一天一直没有到来。只有当广告人发现心理学知识无法估量的价值时,并让自己的广告建立在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这一天就指日可待了。

早就有研究表明科学的广告,一定是遵从了心理学定律。成功的广告人,无论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或者是通过他所在的广告的集体努力获得了成功,都必须认真研究心理学。他必须懂得人们微妙的心理活动;他必须知道什么让人厌恶反感,而什么又能引人入胜;他必须了解什么能够创造利润,什么会导致产品滞销等等。

今天广告界的对广告心理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虽然人们在以一种对广告人有帮助的形式去介绍心理学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广告界还很难看到十分适合自己的心理学作品,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研究不能为广告界轻而易举地获得。心理学家们发表的一些与广告有关的文章,其中有些打着此类标题的文章,其实并不很重要;而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章,则需要被收集起来,经过细致分析与归纳,以便让最广大的读者群看到。广告心理学这些年来已经大有发展,它的发展应该为人们重新审视广告有着重要的意义。

1908年W.D.斯科特的《广告心理学》是美国出版的第一本《广告心理学》专著。在广告心理学研究开始兴起的大背景下,本书作者W.D.斯科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使广告心理学的课题系统化的重任,并以一种对所有关心广告宣传的人来说,都具有实用价值的形式,去讲述这些课题。本书运用了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及丰富的实例,将广告心理学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都在本书中被以具体而易懂的形式讲述,非常便于读者领会和掌握,无论是专业心理学家、广告人,还是那些对广告宣传本没有特别兴趣的人,都能予以接受。

国内学者丁家永的《广告心理学--理论与策划(修订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营销环境下,广告活动与消费者(受众)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以广告心理学理论构架为基础、广告策划过程为主线构建广告心理学体系,这是作者的一次大胆尝试。这一构思在广告类书籍中并不多见。因此,广告心理学教材建设的重要目标应从理论与策划相结合的角度,加强对应用的指导,构建该学科的教材体系。本书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对理论与策划的有机结合,以探索适合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营销等专业学习广告心理学课程的新体系。根据现代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学理论,以广告策划过程为主线构建广告心理学学科体系,这一构思也算是中国广告在21世纪走向世界道路上的一次新的尝试和开拓,对广告人来说,更是有非同寻常的学习指导意义。

近年来有关广告心理学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大量新研究方向,如:注意前过程的研究、诉诸感性的广告的情绪动机因素的研究、非文字沟通的研究等。广告的中心任务在于说服视听观众去购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同样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沟通,特别是大众沟通的理论对于广告心理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利用权威信息源来制作广告,便能提高广告的说服力。广告心理学研究几乎涉及心理学的各个研究专题,从注意、知觉、联想、理解、记忆乃至情绪、动机、需要和个性等等。引起注意是广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广告测验可以查明不同广告的特点引起注意的能量及其在宣传产品和服务上的效力。人们利用实验室技术对观察广告屏幕的人进行摄像,研究这种录像就可以决定设计广告时认为重要的那些特点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注意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双眼竞争技术,即同时呈现两幅广告使之彼此竞争,改变设计的不同方面,可以查明哪个方面在引起注意上最为有效等等。

西方近年来在广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2005):

一、关于广告信息前注意和无意识加工的研究

在此类研究中,出现两中倾向。一种是研究消费者在前注意水平对广告信息的加工另一种是对广告无意识加工的研究是缘于对“仅仅暴光效应”的探索。

二、关于广告信息加工的灵活性的研究。

三、关于广告激绪情感反应的研究

广告呈现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认知反应,也会激发消费者产生某些情绪或情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开始人们主要探讨的是电视广告可能引起的情绪反应的类型。另外一些研究探讨了广告呈现过程之中消费者的心情状态。也有研究发现,无论态度是否是在广告呈现过程之中形成的,广告呈现时的心情对消费者的态度均会发生影响。

四、关于广告态度建构的研究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5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心理学界不分南北与东西,无论基础与应用,全力开展了我国历史第一次空前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震后两个多月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较医学救援,灾区民众对心理援助的需求要更高一些:但同一个调查也显示,灾区民众对医学救援的实际效果肯定程度又远高于心理援助。这一对比结果表明,心理援助具有受众面广大而庞杂、需求量强烈而持久、影响力深入而细微,但其效果则绝非短期而直观的。

因此,心理学家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思维和手段,研究和探讨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呈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心理援助措施展示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当地文化特色。我们的心理学家也不辱使命,在深入帐篷和板房的灾民安置点、受灾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安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震后第一手科学数据。

《心理科学进展》编委会有鉴于此,特决定在“5・12”汶川地震周年祭日之际,编辑出版“灾难心理学与心理危机干预”专辑,发表以心理援助为主题的实证和综述性研究论文,以表达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对受难民众的哀悼之情,对四川人民坚韧、乐观的敬佩之意,对灾区民众心理康复的支持之志,对建立我国灾难心理学的期盼之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声乐教育;教育方式;心理学导向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60-01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声乐教育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展声乐教学的工作者越来越开始重视声乐教学上的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声乐教育,其在教学功能的实现上、教学效果的提高上都表现出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对于传统声乐教学的改革,还是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都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话题。基于这样的理念,文章开始探索心理学导向下的声乐教育创新的实现方式。

一、要充分保障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导向的科学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导向作用越发明显,这不仅仅是声乐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我们知道,心理学科关注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即尽可能地去关注人的带有心理特征的动作,以此作为轨迹来寻找人心理的运作情况,在这样的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心理学现象的研究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现阶段将心理学和声乐教育结合再一起,将极大程度地激发心理学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的理论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对于声乐心理学的导向意义上出现了很多混淆的观点和理论。如将唱歌、戏剧和话剧揉杂在心理学理论中,如此的混乱往往造成心理学创新作用的弱化。为此,对于这样的理论我们应该进行仔细的筛选,摒弃不利于心理学导向作用发挥的言论,积极促进声乐教育的心理学导向理论的发展。

二、继承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优秀传统

一直以来,声乐教育就存在一种偏见,即重视声乐生理上的演唱,忽视声乐的心理发展。对于这样的偏见要及时修正。在传统的封建时期,其顽固的制度导致声乐事业发展受阻,直接影响到声乐教育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其时代在声乐的演唱技巧上的研究,在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以及声乐丰富人类感情的表达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此我们要冷静面对,保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吸收其精华,对于在声乐方面做出符合心理学原理的革新应该科学审视,加以利用。与此同时,对于以歌剧和声乐相互结合促使人物更加形象化、集体化和个性化的做法,辩证看待。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魅力,广泛地借鉴其优秀部分,将声乐做到更加多样,富于变化,从而使得声乐的发展更加的多样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增强学生声乐创新意识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使得其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不自我限制,促使其充分掌握心理学的规律。

三、促进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作用的发挥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积极让心理学的导向作用贯穿着整个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学的因素合理融合到声乐中去,关注于声乐教学的完善、声乐技巧的掌握、声乐练习的强度、声乐欣赏的能力和声乐演唱的效果,以声乐教育创新来审视声乐人才的未来发展。一般情况下,声乐艺术的演唱过程中,其发生技巧和自身声音彰显的特点有关,一旦做到与心理学创新理念集合在一起,保持声乐艺术结构和内容的一致性, 使得一定背景下的声乐演唱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特征,那种发自内心的艺术表达效果将会很好的展现出来。广泛的实践证明,声乐教育的创新极大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强化对于复杂动作的掌握,在养成良好的声乐习惯的同时,科学地审视传统声乐教学的失败之处。

实质上, 在声乐课堂上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如果学生比较喜欢某一种声乐作品,其对于艺术作品的背景很熟悉,对于整个题材也很在意,其在演唱的时候往往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展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很好的。这就从一定层面上,要求我们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将内心的歌唱融合到自己的演唱技巧中去,不断探索自身的积极性,以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去开展声乐表演,将会收到很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的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声乐创新,不断优化声乐教育方式,摈弃旧的声乐教育观点,努力做到心理学和声乐学习的相互结合,以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形式开展声乐教育,培养声乐人才,促进声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小琴.古为今用:声乐教育改革的另类途径[J].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 张伟.论中国近代专业声乐教育之发轫[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 吴琳.大学声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

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4).

[4] 李玲.论声乐教育中的“适度交流”[J].南京艺术学院学

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7(02).

[5] 肖宏.示范教学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