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好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的好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的好坏

社交媒体的好坏范文1

很明显广告商还没有将眼球聚焦于手机媒介,但行业分析师越来越看好手机媒体的增长,一些行业巨头正在打造他们的移动能力,比如Facebook最近收购Instagram、Glancee和Karma。

手机广告数据与手机媒体增速互不匹配,事实上我们已开始进入移动设备和广告的黄金时代。为了充分理解这个趋势,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描述移动设备的崛起:多元、优质、创新、测试和影响。

移动媒体策略的多样性令人震惊。随着移动设备调色板的丰富,移动广告的发展,移动搜索、应用程序、手机网站和手机短信的进步,广告商就能实现将信息和经验传达给目标受众。手机媒体策略,都被广告商成功地用于提高品牌知名度、体贴度、购买力和忠诚度。工作质量创下历史新高。在最近举办的2012年英国D&AD(设计和艺术指导)颁奖典礼上,业界信号非常明确:最好的创意和灵感最后都转移到移动媒体上了。像耐克最近推出了Nike+ Fuelband应用程序社交平台、蓝牙集成和3D动画,以证明自己在数字运动产品上并没有落后。

移动手机广告的市场需求远远未能满足。比如Mobile Lions成为戛纳创意节的新类别,其实顺应了移动技术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创新加速。近来,每个移动创新产品或服务,似乎都能催生另一项创新,因为移动媒体的边界被不断扩展。过去一年,由于手机设计师在定位、手势、复杂性和用户界面上的改进,智能手机在专业、清晰、路径和图像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语音控制和个性化设置的添加,更会提升用户体验。

实验引起进步。最近,Highlight和Sonar(两款iPhone社区交友应用程序)在今年的SXSW(South by Southwest: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举办的西南偏南音乐大会)上粉墨登场。它们都属于社交发现应用程序,能监测你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当“与你相似”的人靠近你时,还会提醒。通过联合使用GPS,开放图像技术和社交网络,它们使人们不易察觉的共同点变得显而易见。但是,这些应用程序吸引力有限,还难以摆脱“令人毛骨悚然”这个标签。

随着互联网上“个人网站”的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风靡全球,其中,社交发现应用程序引领了这一潮流。

社会影响力。美国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中,用于非社交活动超过2/3,一般人每天玩94分钟的手机应用程序,其中72分钟基于手机互联网。手机,正在超越电视,成为所有广告载体中的主导媒介。无论好坏,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娱乐、教育、运动和工作都彻底改变了。

社交媒体的好坏范文2

求解互联网下半场方程式

中国消费者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渠道多样化和过度的产品供给。企业的广告手段,无不强烈地反映着企业的销售诉求,主观地或不得不主观地去比他们的竞争对手用更大的修饰性营销来争取用户。

互联网信息透明化作用下,销售压力越来越大,钱越来越难赚。产能过剩令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一种紧缺商品。

a能过剩,实际上是指那些日渐失去市场需求、缺乏新生渠道吸纳的生产能力的过剩。如果创新性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能不断推出,就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如何重新定义商品的内涵?如何重新定义渠道的外延?这是新时代商业命题,也是社交微电商需要求解的方程式。

在历经十余载互联网大潮的变革冲击下,互联网商业上半场(平台电商)的机会业已关闭;下半场,社交化电商时代已经全面打开:一个个流量背后具体而生动的个人,他们鲜活的力量正在发声、释放和崛起,凭借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工具,人,已经成为新商业时代的核心要素。

在这场客流重新分配的商业转型中,有一个方程必须被求解: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产品功能,他们不再盲目跟风大品牌,不再单纯用淘宝式的性价比来衡量产品的好坏;他们更多地选择符合自己价值主张、反映自己精神态度的品牌,他们更青睐那些能够卷入其中的产品,成为其风格的参与者和传播分享者。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有情绪的产品和有事情的社群。

求解这个方程式?企业该如何接招?

线上造心情:制造有情绪力的产品,勾兑百万粉丝

互联网下半场的竞争中,企业转型社交化战略中最核心的钥匙:产品的情绪力和传播内容的情绪力。在情绪化背后,是易感人群的观念、认知和基本的人性原则。社交微电商传播和运营最后都指向一个方向:研究人性。

未来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不应该再只是围绕技术手段和资源,而是研究目标易感人群,为产品设计情绪力,让企业的技术手段与营销资源与之匹配;产品设计不应该只局限于工程师的技术部,市场调研、文案策划、美工设计、客服维护等职能部门都应成为核心参与者。

产品情绪力的呈现方式,情绪力的内容制造及分发互动,决定了线上传播的影响力。没有情绪力的产品,将是没有粉丝追随的产品。而很多企业转型的误区是:追逐潮流时尚,拍摄一系列的视频广告和有关内容素材,通过明星网红等,生硬地给自己传统老套的产品贴上某种情绪精神标签,目标人群往往无感。

真正情绪力的打造不是从品牌形象开始,相反是从产品本身开始,从一群小众化的易感人群的核心人性挖掘开始,从一个很尖但根本的人性出发,只有小众才能大众,只有足够尖锐而突出的点,才能搅动网络上的粉丝海洋。

例如舒克的微商产品,七天心情牙膏――七支口味,七种色彩,七段文案,宛如精美化妆品式包装风格,浓浓的文艺腔调的礼盒外包,让每个情怀满满的女生怦然心动,瞬间被征服。该品通过当红明星吴亦凡代言推出,内容部门制造了一系列网络情怀海报,走心软文,活动策划,很快在微博、微信等平台,聚集了易感人群的关注,又通过她们的转发传播,迅速诱发了百万粉丝的围观。

线上造心情,就是深度剖析易感人群的潜意识,挖掘一个隐性的点,通过一个产品鲜活地体现,赋予产品一种浓烈的情绪力,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内容传播,社会化营销,快速召集巨量的粉丝关注,而这些易感人群就是社交微电商的销售鱼池。

线下造事情:从粉丝到用户到客户

社交电商渠道分利以及社群裂变模式,极好地解决了渠道成本过重的问题。“情绪力的产品+情绪化的内容”快速勾兑出种子人群,利用渠道分销分利政策,能很方便实现线上/线下的同类项人群的聚集合并,从试用体验和社群宣传教育,使得大家完成从体验者、消费者、分享者、分销者的转变。合理的渠道层级和分利制度,给成员带来了广大的精神上升空间和利益空间。

品牌通过“线上造心情”,快速在网络线上组成初级的产品化社群之后,再利用同类人群愿意群聚“线下造事情”,搭建一套简便易行的社会化营销方式,进行深度转换以及核心分销人群的建设,这就是从粉丝社群这样的大鱼塘,捞鱼的关键动作。

社交媒体的好坏范文3

1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及社交网络应用的发展,为消费者搜索与分享信息提供了重要手段。根据艾瑞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PC端社交服务月度覆盖人数为7亿人,同比增长10.7%,环比增长0.8%。在总体网民当中的渗透率为96%。社交网络平台人们注册身份的真实性,将线下的关系网复制到线上,利用这些关系网传播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对于任何想要吸引消费者的企业来说,了解社交网络变得极为重要。同时它也促进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然而现在对于在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善,有待人们进一步的研究。目前的社交网络正在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社交网络在世界各地均有知名的网站分布,如欧美的Facebook、Bebo、Xing、Myspace,亚洲的Mixi、开心网、人人网等等。2013年,全球社交网络的普及率为17.3%,2014年将达到20.4%,社交网络的登陆人数多达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三分之二,超过了电子邮件,成为全球第四大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社交网络逐渐成为网上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平台。在各大社交网站中还产生了一种类似现实的媒体,简称为社交媒体(Social-media)。这种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无不对整个网络信息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基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实时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交网站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

2社交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社交网络以其普遍性、其用户的数量和信息的传播速度等特点成为互联网上发展迅速的一大网络平台。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社交网络营销。社交网络营销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不断传播,使得社交网络成为信息交流的聚集地。因为社交的重点在于建立关系,任何用户之间都可能存在一张或大或小的关系网。而整个社交网络的强大关系网便能支持营销者们业务的发展。目前,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用户的聚集地,在整个社区中聚集着互联网上大部分的用户。通过分析发现,在社交网络中他们是直接面对消费人群,并且人群集中、宣传直接、可信度高,相对于现实来说更有利。在社交网络中,营销者完全可以组织特殊人去对其进行重点和特定目标进行关注。

二、社交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在研读社交网络及社交网络营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1)社交网络用户联系时间不确定性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一大障碍,这使得信息的传播出现断续性,容易导致营销信息被淹没,传播过程过早终止。(2)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用户的个人喜好。虽然它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但受用户的选择而限制。(3)社交网络营销信息的内容有没有趣,营销信息内容的专业性的强弱,都会影响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4)对于传播者而言,传播者口碑的好坏也会影响下一个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所以这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才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扩散。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存在一些影响企业营销信息扩散的因素。所以要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营销,我们就需要解决社交网络用户传播信息的动机和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营销信息的传播意愿。根据关系营销和在线消费者行为理论,本文以信任-承诺模型为核心,整合个人声望因素,建立面向社交平台用户的企业营销信息传播意愿模型,针对各大社交网站,研究用户传播企业营销信息的动机,并确定不同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为营销者深入了解消费者传播信息的内在动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三、营销信息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

1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感觉到使用一种特定的技术会增加工作绩效提高作业程度。1989年,技术接受模型是Davis1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提出技术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一个解释说明。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Davis(1989)认为感知有用性会影响技术使用者想要采用某项技术的意愿。

2社会影响

社交网络用户在对营销信息传播的时候,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会很在意他的亲朋好友、同事、上级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对其重要或是有一定影响的人,会促使用户把营销信息传播下去,传播时,会对社交网络用户产生影响,若社会影响越大,用户传播意愿越强,越能促使营销信息传播行为。

3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被定义为使用者利用新系统、新技术需要努力的程度或者期望使用该系统的容易程度。这个变量在本论文中主要是指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方便程度。使用社交网络很方便,以百度贴吧为例,使用百度贴吧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他利用自己在搜索引擎领域的知名度与地位,通过关键字查找同道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就可以进行交流,而且在移动客户端都可以进行,所以用户的感知有用性越强,社交网络用户的传播意愿越强。

4传播信息的交互性

所谓信息交互是指自然与社会各方面情报、资料、数据、技术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活动。本论文将交互性定义通过互联网和网络技术,基于百贴吧使用者与参与者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互动的程度。在百度贴吧上进行各个主题的相互讨论,可以通过在线发言、评论还有回复等方便地表达意见并与他人交流。百度贴吧使用者可以在线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互动沟通,使用者能够更加了解企业以及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大众进行互动,借助社交网络这个平台,使消费者能够迅速锁定目标企业的商品信息,节省消费者的精力时间,降低获取信息的搜索成本,更能促进使用者积极传播营销信息的积极性,所以营销信息的交互性越强,社交网络传播信息的动机就越大。

5满意度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顾客满意度反应的是顾客的一种心理状态。顾客的满意度,是指顾客对消费经历的满意程度。在本论文中满意度是指用户对他所使用的百度贴吧这个经历的满意程度。满意度的高低会影响使用者的传播意愿,从而影响对营销信息的传播行为。因此使用者对网站及传播的信息越满意,对信息的传播意愿就越强,对网站的归属感越强,传播频率就会增加,从而形成传播行为。

四、意见与建议

1营销信息设计

内容方面为了达到社交网络用户的期望的体验,即满足社交网络用户对营销信息传播意愿,企业营销信息在内容上应简洁易懂的同时要保证内容对用户来说是有用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实用性、可靠性、权威性;以便能够提升用户的归属感,所以企业在设计营销信息时,可以以别出心裁的形式来表现信息的内容,比如微电影、图片、名人语录、音乐等等来表现。使用户在使用信息的时候会产生视觉与心理的享受与冲击,增加用户的粘性,使用户产生传播信息的动机,另外就是利用现当代的主题与焦点和结合流行元素创造出来的营销信息的内容更加贴近用户的心理感受,使用户的社会认同度增加,从而增加转化率。

2营销信息的投放

平台方面企业在投放营销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对社交网络平台的选择。口碑良好和用户活跃度高的社交网络平台对于企业的营销信息传播颇为有利,更加能促进用户对信息的传播。

3企业自身发展方面

社交媒体的好坏范文4

一、重生原因:场景兴起

希言曾在《社群将成商业主体?淘宝、京东、携程类的大流量平台成为绝唱?》提过:社群商业向场景变革,流量被场景替代…用户越来越愿意为特定的场景解决方案买单…越来越多的行业,比如旅游、教育、餐饮等,将出现新的有趣的社群形态,催生更多的新的经济模式、产业模式,生态内组织模式和组织关系的场景创新将带来整个经济体系的大变革。

近半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类APP证明了这一判断:越来越多现实的场景,要求更垂直细分的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最完整的移动互联网承载莫过于APP。于是,各种APP,如美甲、健身、美容、厨师、小区、打车、航班、摄影、旅行等,就应运而生。

基于场景而生的APP,与以往呈现出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也为更垂直细分的场景解决方案提供了参考。

1、更注重实际场景的构建。这些APP,基于现实生活,多在O2O领域,是互联网进一步下沉的体现。它们就解决生活中某种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就是为具体的场景而生。因为对用户现实生活需求的深度洞察和满足,而产生了使用粘性和频度,获得重生。

相比传统APP,更注重某一垂直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更注重多维场景的构建。例如uber为打车、河狸家为美甲、爱大厨为厨师上门,一个APP就是一个应用场景,很垂直细分。而场景内用户需求的解决,则从时间、空间、行业、兴趣等更多维度聚合,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例如uber会根据闲忙时与地段区分计价,美甲会根据时间、空间、特点等细分。

2、更注重社群生态的营造。因为基于场景而生,而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又都离不开人。因此,与以往APP相比,新生APP另一个特点就是:更注重以人为核心的社群生态营造。

人是未来商业的核心。而这些新生APP会更多注重人的连接,更多注重产品上人际关系的构建,而不只是产品本身,也就是说它们在打造一个个围绕人生成的社群。这就体现了社群的内涵:场景即产品、场景即社群,这是与以往APP很大不同的地方。

这也是正在迅速波及各行业的共享经济浪潮。以人为核心,把各种闲散的资源共享出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个具体的社群,产生更大的共享价值。

二、从APP到更丰富场景:社群运营三要素

其实,这样的APP只是场景兴起的一个体现,而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场景在不断被塑造,而表现形式不一定是APP。一个场景就是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就是一个社群。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也就是说,在场景时代,运营产品就是运营社群。关于社群的观点很多。希言从实践的角度,重点谈谈社群运营要着重抓好的三个方面。

1、媒体性:社群是有主题的聚合,否则是乌合之众,会很快消亡。主题需要内容明确调性、发生粘性、产生传播。也就是说,要人们融入一个社群,首要的是接受了这方面的信息,产生兴趣;用持续产生的好内容会让用户产生粘性;在同质化的产品中,内容与调性是打造社群特点的首要因素,长期的内容积累会带来用户的积累,可以产生先发的行业壁垒。

因此,运营社群首要的是运营内容,微信公众帐号的活跃,特别是在媒体性方面的活跃,证明了这一需求。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通过内容发声。内容的来源为PGC和UGC,一方面社群运营者要从该社群特性出发,持续产生明确社群调性的内容,产生示范效应;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社群成员产生内容,活跃氛围并产生更大范围的吸引。

2、社交性:社群的核心是人,社群就是人的连接。一个社群运营的好坏,在于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因此,运营一个社群的关键,就要能否让成员充分连接起来,连接产生更大价值。如果一个社群还只是停留在产品本身,没有将关注点转移到人身上,是做不大的。

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社群不是微信群。微信群范畴太狭窄,那只是社群的一个表现形式,一种沟通渠道,社群的组织可以借助微信群,而社群是体现在多渠道上的。

社群成员的连接上,要先分清楚社群成员的群体。比如有些产品只是对接消费者和产品平台本身的,有些产品还关联了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分清群体与层次,才能更好的明确彼此的关联,构建一个社群生态。

接下来就是设置相关机制,构建彼此的关联。例如,社群内服务提供者、使用者之间的连接,以及他们彼此内部的连接。这些连接包括点评、排名、分享、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好的社群连接能产生更大的社群价值。

3、产品性:场景即产品。其实每一个社群本身就是一个产品。但这里提到的产品指的是让社群落地的实物或移动互联网产品,让社群的媒体性、社交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承载,有这样承载的社群能做得更为扎实。

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互联网APP、公众帐号等形式的虚拟产品。实物产品是指具体用品、线下场所等,比如化妆品、食品和餐厅。有了这样的实物产品承载,前面提到的社交性等特性就更好体现,比如在实物产品上贴上二维码打造礼品经济;而线下场所创新空间就更大,面对一个社群群体,可以通过更多方式,联合跨界落地。希言在之前的文中提到的案例,比如方所,就体现了这样的跨界与社交性。再比如,现在很多的餐厅、美容店,跟人性相关的需求很多,眼耳鼻舌身意,可以创新作为的空间很大。

社交媒体的好坏范文5

5月26日,京东商城副总裁徐雷透露,微信的大入口或在京东的618购物节期间推出。坊间其实早有传言,京东在微信的一级入口位置“发现”频道内,位于“游戏”列表下方,名称暂定为“购物”。京东赶在此阶段接入微信这一高达十亿价值的一级入口,显然是为了京东618电商节在移动端的大促造势发力。

在外界看来,腾讯社交将以自己的优质资源助力京东在电商领域的发展,对于京东估值6个月翻4倍的增长,产生了极为利好的影响,社交联手电商未来的“钱景”无限,可是微信接入移动电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解。

问题一:假货投诉,乱象丛生

微信熟人圈关系对于商品营销来说,绝对比打广告更能深入人心,从美女淘宝卖家转战微信朋友圈营销,月入上万的种种消息中也可以得出,熟人圈的口碑营销的方式,的确带来了强关系的销量。

但是,这种对于商品来源的不确定性,假货、山寨货的充斥,以及日后消费者维权困难等问题,也让微信下定了决心,要清扫那些通过朋友圈的售卖商品的行为。在微信整顿朋友圈售卖最为敏感的那几天,朋友交流信息中,如果出现银行卡等敏感词汇信息,都有可能会被微信封号。然而朋友圈的营销泛滥,势必造成用户对通过微信购买的难度,同时由于朋友圈的使用频率可能要远高于京东入口,微信对京东的流量贡献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如果微信的入口对京东的流量贡献不大或转化率不高,势必影响到京东对微信入口的价值评估。

问题二:用户黏性低,习惯需培养

微信抢红包,被称作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营销案例,恰逢时机的娱乐性,顿时让小伙们为之疯狂,甚至几度出现宕机。较之前微信接入游戏,再一次培养了用户移动社交娱乐的习惯。微信红包,从游戏角度来说,是娱乐大众,从支付角度来说,真正地和钱挂钩了,全面的打通了支付环节,抢红包、发红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用户微信支付习惯。

但是,毕竟微信抢红包还主要出现于一部分潮人或者小资阶层,还不可能全面覆盖到4亿活跃用户,像每天开手机刷朋友圈如此频繁。

给用户发钱的抢红包都面临用户黏性的问题时,更不要说要让用户自掏腰包的移动购物了,京东移动平台入驻微信一级入口的用户黏性和使用习惯培养还需一段时日。

问题三:移动入口变现难题

全民打飞机在去年夏天引爆社交游戏后,偏轻度的三消类系列手游《天天爱消除》、《天天联盟》等接连在微信平台上线,随后,跑酷类,RPG角色扮演等多类型手游入驻微信,一旦手游进驻微信顿时屌炸天,分分钟跻身Appstore排行榜,但是,这些游戏在收入榜上却很难入围。

目前,用户社交游戏习惯逐渐培养成熟,如何让用户愿意掏钱,除了流畅便捷的付费流程,安全可靠的操作环境,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则成了社交App变现的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对于与微信结合的移动电商而言更是致命的。

变现难绕不过用户体验问题,当用户想通过手机端有目的的搜索商品,并希望在同类网站做对比,查看商品细微之处及性价比时,很少有人会喜欢通过手机来操作,仅就受限于手机端屏幕尺寸这一条,短期内移动电商依旧会受到变现难题的困扰。

问题四:用户页面打开率低

腾讯入口接入滴滴打车,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在补贴力度上的博弈,可以说是请全国人民免费打车,腾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LBS,拓展了社交App从娱乐性向生活服务方向拓宽。随后,又与大众点评入口合作,再一次让腾讯的拳头产品向生活服务领域进军。

而朋友圈主打的是强用户关系链,这是生活服务类App无法抗衡的,因为很多时候,用户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比如寻找打车、团购类App,大多用户会直接在手机桌面位置进入该App使用。

此次京东购物平台入账与微信一级接口,同样会面临和大众点评、嘀嘀打车等生活服务类App一样的问题——用户页面打开率低;另外,微信的电商入口京东,还会面临自己的客户端与微信“购物”平台分食流量的问题。

问题五:调用户胃口,打冲动消费牌

从移动电商特点来看,更多的还是冲动型和朋友强关系推荐型消费,比如唯品会接入微信“闪购”的玩法,每天精选出几件商品,每件商品只给用户十秒的思考时间,如果购买就可达成交易,如果没兴趣,很快就可以略过,这种购买转化率又能有多高,推荐给用户的商品又如何能真正切合用户所需?

在这种前提下,如果要扩大微信对京东流量的贡献,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好坏就决定了这个入口的价值,毕竟手机不是PC,屏幕显示的内容太少,如何能准确给用户提供有需求的购物信息,不仅考验着微信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也是对京东用户数据分析能力的一次挑战。

目前,微信与电商结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朋友圈强关系的营销;二是,通过订阅号的营销方式;三是,这次京东“购物”在微信里与朋友圈同重量级别的入口。

社交媒体的好坏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 保险 信息

一、大数据概念

近年来,大数据日益成为一个热门的概念,对于大数据的利用也正在引领着许多领域的变革。大数据并不是一项新产生的技术,而是由于不断增长的庞大的数据量和数据种类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其特点可以用4个V来概括:大量(Volume),快速(Velocity),多样化(Variety)和价值(Value)。在对大数据的应用中,关键并不在于掌握海量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从中获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信息。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业的重要领域,自然也在各个方面接受着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变革。

二、大数据对于保险业的影响

(一)经营理念与决策

保险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大数据在改善流程和业务绩效方面的潜能,把保险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大数据的分析框架之下,分析数据背后隐藏的商业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大数据时代,IT能够提供给保险公司决策层的是从各领域进行了全面筛选的信息,让管理者更准确地认识保险市场、客户以及产品。同时,对大数据的分析也能揭示出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缩短保险公司从创新到保险产品产生,再到推出市场的过程,提高保险服务效率。

(二)客户需求分析

作为服务行业,保险业发展的好坏最终取决于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通过大数据有效挖掘客户需求,并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将是保险公司在将来吸引更多客户资源的关键。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微博与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重要的信息平台与宣传平台。网络用户的搜索记录以及其的信息事实上都隐藏着其行为特征与喜好需求等重要信息。大数据的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将这些庞大而零散的信息加以整合提炼后,全方位探究顾客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此外,由于保险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保单信息、客户信息、交易信息以及财务信息等。通过信息技术对海量的已有消费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深入了解老客户的投保状况、服务需求和潜在投保意向。在已有业务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其具体需求状况向老客户提供新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更易获得成功,而且能增进客户忠诚度,优化客户体验。

(三)精算定价

保险业经营的数据基础是大数法则,其内在意义是当样本的数量足够大时,风险发生的概率接近与总体风险的发生概率。大数据在精算定价中的作用就在于使样本更易获得,而且在数量上带来从样本向总量的变化,通过对更多样本的观测来获得更接近与客观、真实的结论,使精算更精确。

保险产品的定价前提是对风险因子进行细分,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保费是各种风险因子加成之后的结果。通过对消费者交易行为数据的记录、分析和预测,保险公司可以在对风险因子的划分方面更加细化,产品的定价也就更准确。

(四)宣传与销售平台

大数据在宣传与销售模式方面对保险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保险产品宣传模式包括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销售模式以营销人员的销售为主。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网络成为了保险公司宣传与销售的重要阵地。传统的宣传模式针对性不强,受信息传播速度制约;销售成本高,业务质量受营销人员素质影响较大。与之相比,网络宣传与销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好处:第一,互联网具有广泛的客户群,有开发潜力。第二,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针对性投放广告的特点。客户可以自助搜索选择需要的保险公司和险种,并加以比较后投保,提高效率并避免销售误导。第三,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减少广告费用、展业成本等运营费用。第四,社交网络可以增强保险公司与客户的沟通,优化客户体验。例如美国的好事达保险和旅行者保险把通过Facebook主页与互联网用户进行沟通的方式作为吸引客户的重要策略。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对社交媒体的运用更为充分,例如美国家庭人寿保险通过游戏的方式让互联网用户参与到“挑战”中,从而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五)核保与核赔

核保与核赔分别是保险业务的进口与出口,是保险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质量上看,当信息越充分时,保险人对于投保人的审核就越准确,保险业务的质量就越高。从效率上看,对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加快核保速度。

在理赔方面,之前的理赔主要依靠人工判断风险因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效率较低。而在大数据的帮助下,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风险因子的自动判断,再根据风险因子的高低来采用不同过的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减少理赔中由于主观性判断带来的纠纷,减少保险欺诈。

三、对保险业应用大数据的建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发展保险业,保险公司和相关机构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合作,引进专业人才

大数据时代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通过加强与信息技术公司和数据公司的战略合作来提高内外部数据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公司和数据公司既是大数据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保险业市场主体合作共赢的重要对象。同时,保险公司也要引进和培养数据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增强企业内部的数据掘处理能力。

(二)防范信息安全风险

随着数据的增多以及重要性的凸显,数据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保险公司必须考虑的问题。2013年初中国人寿四川分公司的第三方合作机构“众宜风险管理”将数据库中近80万客户的信息泄露,暴露出险企在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隐患。顾客信息的泄露除了对顾客造成直接的威胁外,也会对保险公司的声誉以及顾客忠诚度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安全培训,提升信息安全技术,完善信息安全预警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对合作第三方的信息保密问题加以重视。

(三)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伴随大数据保险的发展,保险监管机构也要加强监管的基础化建设,建立大数据的质量标准,推进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安全保护制度。同时,监管机构应该对保险机构在产品、服务等方面运用大数据进行的有益创新给予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保险大数据的发展,并且在监管上及时跟进,加强预警防范措施,减少监管真空地带,在对新风险保持足够敏感和警惕的同时避免监管过度。

参考文献

[1]邬维奇.大数据营销在保险营销中的应用[J].上海保险.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