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1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 营造氛围,放飞想象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前提。民主、自由、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最有利于学生表达各自思想、培养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甚至养成良好的个性。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童趣》一文,作者追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学生理应比较喜欢才是,但学生刚上初中,对文言文很陌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因此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活跃。教学本课时,我尽量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游戏的轻松愉快,引导学生找回童心童趣,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大胆发言说,曾近距离长时间观察过蚂蚁搬家,用烟熏蚊子,用沙包粽子,通过这些美好的回忆和丰富的联想,学生非常容易地进入了文本。课堂气氛活跃后,我开始讲解课文,正当绘声绘色讲述“夏蚊”联想到“群鹤”妙句,钦服作者丰富想象时,一名女生说:“老师,蚊子联想成直升飞机,行吗?”听得入神的同学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都责怪这位同学。坦白地说,这位女生声音不大,经其他同学一指责,满脸通红,低垂着头,我却及时肯定其类似性,鼓励同学表达心中所想,并随即和大家进一步深入讨论类似联想,进而举例说明想象与联想的区别、联系。当大家弄清类似联想需要生活基础,重要的是找到联想双方的相似点时,课堂讨论得到深化,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

二、吟诵诗词,促诱想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作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朗读吟诵的积极性,促诱学生想象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体会作品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朗读促思,齐读明意、分读悟情、赏读生境,促诱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沉浸于作品当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基本能构想出爱国诗人陆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风雨交加的寒夜,强撑着衰老的身体,靠在冰凉的床榻上,满含悲愤,奋笔疾书的感人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尤其是最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人在风雪飘洒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身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的壮烈场景。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读着这样的诗词,穿越时空隧道,读者与作者碰撞着思想感情的火花,又怎能不激荡起学生的激情与豪情呢?

三、激发感情,创设想象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2

一、引导感知,丰富想象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但想象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基础,而丰富的表象只有在大量接触并观察客观事物中才能形成。小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对许多事物也不熟悉,他们的想象有时简单而贫乏。因此,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捕捉形象,积累表象。首先,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和其他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丰富感性知识,明晰客观事物。其次,要尽可能让儿童多接触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形成感受,还可以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指导他们观察、分析、比较,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深刻印象。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向学生推荐好的文章、书籍、电视剧等,使学生不断地吸收大量的信息,获得丰富的表象储备。例如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雪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第一场雪》之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雪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对雪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感情朗读,唤起想象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情感丰富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一些情境,使学生边听教师读、讲,边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如身临其境。《四季的脚步》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诗歌第一节是:“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溪水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在朗读时,“悄悄”这个词我读得较轻,较慢,前后略作停顿,意在表现春天在不经意中来临,在读“笑着”一词中,脸上要同时露出了欢欣的笑容,且“笑”字音稍长一些。象声词“叮咚、叮咚”要读得舒缓、清晰,读出溪水奔流的欢乐和清脆动听的流淌声,后一个“叮咚”比前―个略重。体现出溪水由远及近流淌而来。“赶来”一词要念得稍快一些,读出绿草、鲜花的急切之情,在教师朗读声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光明媚、溪水奔流、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美丽情境之中。

三、激发童趣,童话想象

“童话”就字面意思而言,就是“儿童的话”。它是作家揣摩儿童心理,模拟儿童语言而创作的方字作品。其实儿童自己就是“天生的童话作家”,比喻、拟人在儿童那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就是他们说话的方式。这正如皮亚杰的“万物有灵论”所说的:儿童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童话作家”。但是,想象又要以物质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凭借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词语,或画面之类的载体,让其通过观察,互相联系,然后放飞他们的思想,让其尽情地想象,从而大胆写作。比如,六年制第九册《迷人的张家界》一文中,有一幅金鞭岩的插图,阅读教学之后,我就利用它,给学生提供几组词语,让其任选一组,自由组合,编写一段有关金鞭岩的来历的童话故事。学生对这道题目可感兴趣了,短短的半个多小时就想象出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听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啧啧称赞,真是令我们不敢低估孩子们的非凡的创造力。又如,教学完《珍珠鸟》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珍珠鸟与主人翁之间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诸如此类的练习,都是发挥孩子们想象力的极好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将潜存于孩子们心中的言语发掘出来。

四、主体教学,拓展想象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干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人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4

【摘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70-01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3 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阅读;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一、创设情境,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问:雪融化之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融化之后变成春天。试想,假如这个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情,不强烈地热爱着春天,他的脑海中怎能产生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呢?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二、凭借媒体,丰富想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动态化,强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突出鲜明的观察对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灵活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春潮是你的风采”“惊涛是你的气概”,对于我们北方农村学生来说,感性认识不足,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是学生真切地感悟到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话说长江》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的真切感受,理解文中对长江像母亲一样孕育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这样,学生的大脑活跃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然后通过合理想象让学生展开叙述。

三、巧用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1.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例如,《白桦林的低语》一文写道:“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投影出示这句话后,笔者引导学生由这里的省略号发散想象,此时,看林人的精神激励了你什么?要求学生仿写一句,同学们纷纷举手:“在默默的思念中激励我要有你那样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激励我要有你那样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情感得到了陶冶。

2.紧扣疑点悟空白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例如,《穷人》一文第九自然段中桑娜想到“他会揍我的!”有同学提出她的丈夫真的会揍她吗?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后部分内容了解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后,反问桑娜的这一担心是否多余时,通过读、议、想象,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桑娜抱回孩子时的那份不安与今后生活的艰难,也进一步突显出桑娜的善良,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3.抓住结尾想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例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见任何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反映了革命前辈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续编故事,他们的设想不论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4.运用迁移补空白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生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四、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范文6

一、跳出文字表象,感受作品意蕴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有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武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跳出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而且流露出世人对世外桃源般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安谧恬静的画面:雨后的松林一尘不染,苍翠欲滴;皎洁的月光从光滑的岩石上静静淌过。“月光如水(静),清泉流淌(动),动静结合,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塑造了一个明净超脱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对于这首诗,教师就不能只做一般性的语句疏通,而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

二、跨越阅读陌生,走进作者内心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当然也就难免让学生有一种陌生感。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减少陌生,缩短距离,让学生走进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穷”,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对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而悟道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如《药》一文中把围观的群众伸长的脖子比喻成“鸭脖子”,写出了这类看客的愚昧麻木;《故乡》中把精瘦的杨二嫂比喻成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给读者留下了浮雕般的印象。

三、放飞学生心灵,体现阅读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造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如《祝福》中祥林嫂惨死的具体情形,《药》中夏瑜的狱中生活和被杀场面,《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回村炫耀的景况,都是文学空白。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空白,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定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作者巧妙处理素材的匠心独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而开掘主题意蕴的深度。又如《故乡》中“我”与阔别多年的闰土见面的情景:一声“老爷”,对话短而中断,虽话说半截,却意蕴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的痛苦、悲哀、心酸、同情扑面而来,读者对造成闰土麻木与不幸的旧社会的愤恨也油然而生。再如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由雨中西湖的水光山色,想到雨后天晴西湖的明净清新,在想到西施般的美女在浓妆艳抹之时与淡妆素裹之时的不同风姿。如此想象,西湖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美景似一幅幅淡雅秀丽的图画呈现在眼前,让读者感受到丰富的画面美。

四、创设有利情景,启发学生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