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范文1
【关键词】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理论模型
一、前言
企业中的战略信息管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综合性事项。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知识经济的推进以及电子商务这一形式的出现,形成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企业内部中各种信息资源在企业战略层面上有效整合,还是企业智能战略管理中重要的部分。
二、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概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战略,是企业结合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以及信息资源的获取情况,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为了持续平稳的发展进行的一项整体性的规划。战略,不仅仅只是企业发展中单一的一个概念,还是对企业战略、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政策等一系列概念进行综合形成的一个概念体系,企业战略是这个概念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概念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企业信息战略在企业中的运用,有利于企业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整合,促进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信息战略在企业实践这一领域中的应用,与企业实践方面中的人力资源战略、开发与研究战略、财务资源战略、生产战略等一系列重要的企业实践战略,共同推动着企业在实践领域中的发展。信息战略是企业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信息功能在应用中目标的总体规划,就功能这一方面而言,信息战略在企业中是一项相对独立的战略,但是从实现企业信息功能这一方面来看,信息战略在企业的应用中要与业务战略相结合。在企业信息战略中,不论信息资源有多么的重要,信息资源都处于辅助的位置,它的存在为了实现企业中的业务功能。信息战略是企业职能管理战略中的一部分,是企业的信息功能在对自身的目标、任务进行实现的过程中,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方式、计划的总的称谓。可以将信息战略划分为信息组织战略、信息技术战略、信息功能战略、信息资源战略等一系列管理战略。信息战略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过程。在发展战略理论框架中,企业战略包括包括愿景(Vision)、战略目标(Strategic Objective)、业务战略(Bisiness Strategy)和职能战略(Function Strategy)四大部分。
战略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愿景是企业战略的起点,它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的要求,它是明确了企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业务战略,包含客户战略、区域战略、产品战略和产业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手段,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点;职能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支撑,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发展能力。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构成企业战略自上而下的四个层面,上一层面为下一层面提供方向与思路,下一层面对上一层面提供有力支撑,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战略系统。发展战略框架不是一套静态的战略体系,它需要每年定期,或者经营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进行战略检讨,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发展战略框架理论在上百家企业战略咨询实践运用过,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取得了良好的战略绩效,已经成为对企业战略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操作性非常强、实践效果好的企业战略方法论体系。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企业信息资源中对物理因素进行控制的阶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内部中信息资源的物理载体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信息资源中物理控制阶段的核心。在企业信息资源中的物理控制这一阶段中,相关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更加重视对于信息资源载体的保护以及信息资源载体在安全这一方面的保障,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应用与传递并不是十分的关心。在物理控制阶段,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不够全面。(2)企业信息资源中采用自动化这一技术进行管理的阶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阶段中,开始由对信息资源物理载体的控制转变为信息技术,重视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处理效率与速度的提高。自动化技术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在信息资源这一方面进行搜集与整合时的效率、质量的提升。(3)企业信息资源中相关的竞争人员与竞争情报阶段。在企业信息资源的这一阶段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分析与研究能够为企业在对相关策略进行制定时,能够为企业提高大量准确信息数据的信息系统。这一阶段中,对于企业在对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应用时的方案规划非常的正确。(4)企业信息资源中战略信息管理阶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战略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知识,对于知识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关键的一个部分,在企业管理层的各个环节中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战略信息管理这一阶段,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速了企业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方面的发展。
三、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理论模型的分析
从企业中的实践来看,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产物。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平台、电子商务构成,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平台,是企业战略信息资源管理中,相关科学技术的有效提供地。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中的核心是商业智能,商业智能包含了各类企业中构造与承载智能的工作人员,还包含了企业中的各类应用软件、智能产品。商业智能是企业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平台进行维系的有效中介,企业中的电子商务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平台以及业务活动相结合而形成的,电子商务与网络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网络经济中的有效载体,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中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理论模型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业务流程、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商业智能、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客户与供应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体系,由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组成,信息技术管理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基础,核心内容是在企业中设计、构造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的体系,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在管理这一方面的发展。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中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管理,为企业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宣传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在信息资源利用这一方面的利用效率、质量,增强企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化,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加快企业的转型与改革。电子商务是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深化,在企业发展中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能力与技术手段,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扩大企业中个性化的服务范围,提升企业在网络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结语
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包含了企业内部中的所有业务与管理的活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在企业中相对的独立,要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发挥,要对战略信息进行有效的实施、控制与制定。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是对企业信息战略进行实施、评测、制定的过程,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的理论模型,对于战略信息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发挥有着极大的意义。企业战略信息管理理论模型的有效构建,对于战略信息管理在企业中的规划、制度与应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知津,刘念,范淑杰.基于价值链的跨国企业战略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2010(3)
[2]王秀香.组织战略管理中的战略信息管理[J].图书馆学刊.2010(32)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制度转向 制度理论
[分类号]G3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都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这次变革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制度层面,制度转向也因此成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理论发展与创新的路径之一。
1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转向的成因
1.1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困境
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围绕该领域的研究始终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的情况。这是因为,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信息资源管理继承了管理学历史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或重视技术应用或重视理论研究的两极化倾向;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信息环境的网络化、数字化使得有关学者对于技术因素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人文因素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存在,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很难对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做出系统化解释,也很难为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时至今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由于其内在的理论局限而逐渐陷入了困境。如果片面地选取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侧面,用特定方法进行孤立地研究,就会肢解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原貌,造成研究活动的分裂:采用的方法越严谨、技术越精确、控制越严密,得出的研究结论越有可能远离现实的信息资源管理实践。学术理性要求我们寻求一个超越单一技术观与人文观的新的理论范式。这个范式不仅要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同样要将政策、惯例、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人文科学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合技术观与人文观之间的差异,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1.2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情境日趋复杂
网络的普及,资源的数字化,计算机信息系统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方面,使得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情境日趋复杂。即管理对象数量不断增长、管理内容日趋丰富,管理技术与方法不断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复杂的难题,新的信息媒介和信息传播方式在社会的广泛应用中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的、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无法应对的问题。诸如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国家信息、个人隐私等;信息利益:包括信息产业的垄断与竞争、信息市场的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活动中的利益分配、跨国数据流等。此外,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的行为,然而不同的人往往在网络上表现出不同的信息行为趋向。这些问题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量,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积极思考并认真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研究制度变量,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启示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变革的一种内生性变量,注重研究主体的利益动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该理论以其清晰的逻辑线索、新颖的框架结构以及在许多方面令人信服的解释,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
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使之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各类学科提供的知识和成果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知识来源。制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各种社会科学都与制度有着内在的联系,制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共有范畴,人与制度的关系成为贯穿于社会科学的一条主线。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社会科学都关注制度问题,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成果,助长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制度转向的出现与形成。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中最基本的制度是经济制度,由于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一般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与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成本效益等问题促成了制度因素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角色、地位与作用的根本转变,制度由被遗忘的角落变为被关注的中心,由无关因素变为关键因素。以制度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经济维度、技术维度和人文维度以外,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解释的第四个维度――它的意义就像物理学在定义了空间的三维属性之后,应当将时间作为其第四个维度一样。
2 制度转向的含义
制度转向是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依照制度主义的观点,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特定的社会和制度情境的产物,必须把它置入更广泛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规则、程序和传统中去理解。制度转向并不是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独有的现象,这一研究趋向的出现和发展是制度主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快速复兴的产物。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就是要弄清楚各种制度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在制度锁定机制作用下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演化动态以及宏观、微观等不同层面上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社会管制与治理机制。
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而言,制度转向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极大地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范围和分析工具,使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从抽象的一般化走向关注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为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经济维度、技术维度和人文维度的理论整合奠定了基础;促使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从关注于以“物和结构”为核心的“形而下”转向重视以“制度”为核心的“形而上”,将推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出现新的理论建构运动。
2.1 制度转向意味着将“时间”概念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对象
基于当前可获得的学术资源,不难看出,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对于时间变量并不重视。大多研究的对象都是“瞬间管理”,将组织、个人都视为独立于时间之外客观存在的,与其赖以生存的制度背景(这里是时间背景)没有任何关系;既不关心管理活动是如何发展的,也不关心管理制度是如何演化的。
然而,从制度层面看,信息资源管理是在“制度”中形成和运作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结构是动态的、演进的。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由于受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和管理成本的制约,每个管理主体如图书馆、企业、政府和个人都只能依据自己对于未来趋势以及竞争对手行为的预测独立进行决策。这种决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即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路径依赖”的动态演化过程。历史和时间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直
接影响其绩效的内生变量,两者在制度演化中的意义特殊。忽视时间因素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必然是僵化的。
2.2 制度转向意味着对于空间结构重要意义的重新发现与诠释
在传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空间变量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非辩证的、静止的,被有关学者简单地视为管理行动的环境或舞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与完整的时空结构密不可分,空间应当是制度结构的组成部分。制度层面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能脱离于更普遍的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客观上来讲,物质空间与信息空间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部,即目前已建成并正在使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空间的外延拓展到了域名地址空间、超文本链接空间、协议空间、代码空间、编译空间、解释空间等;随之新的信息子集被涌盖进来,产生了诸如智力空间、知识空间、整序空间、索引空间等。数字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发展既生产了特定的空间结构,同时又受这种空间结构的支配。传统的区位优势正在被因特网的带宽所取代,获取服务的能力被重新定义。信息资源已成为新的生产因子和区位因子,并可能使社会经济客体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发生各种倾向的运动,与其他因子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域名是一个反映某地区采用因特网的指标。域名提供了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连接,其空间分布解释了因特网活动及信息资源的地理变动。
在制度层面,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涉及的空间概念具有很强的隐喻色彩。有关学者使用因特网空间、数字城市、虚拟空间等概念,将电子世界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虚拟空间具有多重结构、无限扩张等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制度的作用范围和内容,使得现实世界中制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获得了发展。
2.3 制度转向意味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需要将解决现实世界的管理问题作为目标
管理学研究无疑是为管理实践服务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同样服从于这个规律。基于制度层面,信息资源管理行为是管理者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环境的适应,对它的最好理解只能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的文化类型和社会过程的描述方可获得。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将制度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参与各方集体博弈的结果,个人选择直接嵌入在相应的社会结构之中。基于制度层面对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它追求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知识,以期尽可能真实地了解、阐述现实世界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由于制度研究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制度转向的研究视角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触及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2.4 制度转向意味着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居于重要位置
21世纪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它将对越来越多的具体制度提出真知灼见,并为改变这些制度安排、提高经济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费用与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资源管理借鉴交易费用的概念,重新定义了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指出在信息资源管理成本为零的世界中,制度、产权、法律、规范可有可无,而一旦管理成本为正,那么这些变量就变得至关重要。
引进新制度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和基本理论,将使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更加精细化与简洁化,增加其制度研究的信度及效度,使其制度研究不再沉湎于纯粹的理论争鸣,而是在实证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研究,可以检验其制度供给质量,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使之真正体现出制度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功能和作用。
2.5 制度转向是对以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忽视文化影响的修正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约束条件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可以统称为“文化”的一些东西。
以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即使注意到了文化,也只是将文化视为一个外在的变量。在制度转向的推动下,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文化因素开始进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视野。目前,对国家能否作为信息道德主体而遵从必要的伦理准则问题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国家在未来的网络世界中肩负着重任,其道德义务具有不可让渡性,应承担更艰巨、更严肃的道德责任,遵从必要的伦理准则。网络文化渗透现象已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就必定要考虑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考虑作为非正式制度而存在的文化机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考虑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与所处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在制度层面来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存在普适性、跨文化的理论框架。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成的人的行为结果,它的研究者也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应当把文化放在研究的架构之中,充分考虑文化与信息资源管理正式制度间的辩证关系。
3 制度转向的论题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制度转向,为人们提出了如下论题。
3.1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制度是什么?制度的结构是怎样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生活经验中感觉到制度的存在,但很难形成关于制度的确切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对制度下定义时,也各有他们的研究目的。为了建构共同的学科语境,在建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的框架时,也必须从本学科的角度确定研究共同体所使用的制度概念的含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定义、结构和分类,其中制度的分类包括对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所有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系统。制度系统具有完整性以及内在一致性。离开了制度系统,单项制度既不能发挥预期的功能,也难以付诸实施。在从制度系统角度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时,要注意研究制度系统的组成要素与制度系统的层次。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功能。
3.2 信息资源管理的产权研究
在这个充满稀缺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产权制度是信息资源管理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问题。如果说西方图书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是文献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无偿共享的有效保障。那么,17世纪诞生的知识产权制度则是实现信息资源进入有偿共享的有效保障。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通过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让人们知道应当如何获取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可以在什么样的权力范围内使用数字信息资源,让每个当事人都能得到其应得的权益,同时也支付应当承担的成本。目前,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与产权
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其突出强调了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作为无形财产权的外部性与排他性,但却忽视了对于数字信息资源产权其他性质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公共物品属性研究;②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划分原则,③产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外部效应的纠正策略;④产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⑤数字信息资源产权的多样性及其绩效差异研究。
3.3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制度变迁研究
简单地说,制度变迁是指以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取代原有的制度。制度转向试图借助制度变迁理论从制度层面上解释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发展与变革。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起源;②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③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供给和需求;④制度变迁的方式;⑤制度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⑥制度变迁过程的纳什均衡;⑦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效应及其克服,⑧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⑨制度创新。
3.4 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影响
在新制度主义理论体系中,交易费用理论是重要的一环。这一理论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对组织机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有力推动了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交易费用理论的创始人科斯指出,真实世界里的市场机制不是免费的,交易成本始终为正。制度主义者由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永远不会是零,电子政府、数字图书馆、虚拟企业这些信息资源管理视域中的组织机构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因为它们可以更好的节约管理成本,而这些组织机构的存在方式,则是由其内在的交易技术结构和治理方式共同决定的。
交易成本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市场交易扩展到企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领域。不仅包括市场交易领域的信息搜寻成本、价格发现成本、交易谈判成本、合同实施成本,还包括管理领域的组织建立成本、政治运行成本、制度提供成本等。确认并测量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上述交易成本的种类和数值,并以此为基础对电子政府、数字图书馆、虚拟企业等的组织机构的边界、规模与效率进行研究以及对电子商务、信息资源整合、数字图书馆联盟、个人化技术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及方法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应用的热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中交易成本种类的识别与测量;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边界、规模和效率及其与交易成本的关系;③信息技术在降低管理成本方面的作用。
3.5 制度绩效
制度绩效研究的本质在于判断一个制度的好与坏。所谓好制度的标准是,在不突破成本约束的条件下最能有效实现制度目标的制度安排。换句话说,也就是制度与环境具有相容性。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中,这种相容性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应当是均衡的,否则要进行制度创新;②制度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的交易技术结构以及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环境变化的适应。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标准;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测度方法;③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本土化。
4 结语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 集成管理 整合优化 模糊控制 策略
一、引言
政府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促使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逐渐实现了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服
务。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也表现出独特性[1],其具体表现为:①管理目标的多元化特征;②管理视域的极大拓展;③管理要素的多样性;④管理方法强调兼容性与适应性。关于上述独特性,已有文章对其做了详细介绍,本文不作展开,在此重点关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问题。随着政府信息化的范围和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对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显得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在政务信息流程整合、对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领导、政府的组织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处理工具,但是政府信息资源效能的发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笔者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方法[2]给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可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指政府运用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对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并按一定的关系将政府信息资源构造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使其更加有效地支持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政府根据目标的调整来优化集成的信息资源对象和集成模式,使政府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能够有机融合。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这种优化和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政府面对的将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一个具有高效能的信息资源整体。这种有目的的集成,使得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分析
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可以从集成目标、集成过程和集成指导思想三个方面予以理解。集成目标是对整个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引。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和政府信息资源的状态来确定集成的目标,这样才具有针对性,这个目标就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态度或理论指导。由于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政府所面对的信息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扩大,所以政府对信息的“所有”逐渐转变为“所用”,这种思想就是模糊控制。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对象在一定的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帮助之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可以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概括为协同旋进和虚拟外包两个层面。在此,笔者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支撑分为四个部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指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求得政府功能质的变化,但并不是简单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归纳。该过程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化机制,采用企业中的科学管理方法,让社会部门及公众一道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管理主体、管理要素、管理方法的整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效率的最优化,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共享,解决政府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的问题,使整个政府信息服务过程系统化、规范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整合优化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同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1),另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异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性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最高层次整合。其整合路径及逻辑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政府信息资源要获得整合优化增效,必须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性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的过程性整合阶段和政府信息资源的高层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基础性整合是指政府基层即集成基本单元之间的优势整合,它是整个整合逻辑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是指处于中层领导的政府在基层政府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例如各个省市之间的各个政府部门间的整合,就属于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高层整合,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政府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对前两个阶段的审视与整合,是政府最终实现集成管理的关键所在。
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
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不仅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模糊控制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中所采用的一种态度,即政府信息资源多种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界限不再是那么清晰,而是呈模糊状态。在模糊控制的策略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多种管理主体共同参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管理,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在职能和管辖范围上可以重叠交叉,但是各个环节必须互相衔接,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必须互相连通。
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之间没有很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孤岛”仍然存在。政府信息资源的产生、加工、存储、利用、传播都由不同机关实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政府机关间的信息共享缺少正式渠道。另外,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不同政府部门的系统可能是由不同的系统集成商所完成,由于各部门未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这使得各部门信息系统横向互不相通,各部门数据库无法衔接,信息孤岛式的系统就此形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与企业信息资源也没有形成互连互通,这样导致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只有采取模糊控制的理念,才能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有关主体的集成,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政府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集成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极大地超过若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简单的优势组合,最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与企业信息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全方位开放与共享。
⒊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实际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动态过程表现。在这个过程里,政府不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成为一定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如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法律部门,企业单位等。这些新增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与政府部门相互依赖,互通资源,分担政府的责任,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与合作。
协同旋进的本质在于多方协调,共同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以达到扩大优势范围的目的,实现共生共存,协同共进。在此,协同旋进主要是应用上文所提到的政府异质单元的集成,解决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制约因素问题。具体来说,协同旋进策略包含6层含义:①政府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的协同合作,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②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协作,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③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系统承建企业共同协作,健全工程招标、投标、质量控制、支付等制度;④各级政府机构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设立信息主管,解决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⑤法律制定、执行部门学习国外同行的实践经验,有效解决法律不健全问题;⑥协调政府各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上的关系,如政府部门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ICP)、图书馆、情报机构、信息中心、数据开发商与服务商等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形成共建与共享协议,实现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合作[3]。
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它本身就是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具有成本和效益。国家可以从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机构或营利组织传播的政府信息中受益。另外,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特别是面对一些政府凭借自身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在政府普遍面临的资金、技术、标准化等问题时,尤其应该这样。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可以将政府自身的活动纳入市场化运作的框架机制之中,通过创造内外部竞争环境和采用外包、出租、招标、采购等更加灵活的市场方式来提高政府信息服务的质量。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是采用虚拟外包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4].这种虚拟外包模式不仅能保证政府信息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满足应用需要,使政府不因为IT应用而增加人员,而且培育了一支系统集成、决策咨询的高水平队伍,从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政府可根据需求先提出信息系统或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根据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必要支出做出合理的预算,然后根据确定的招标程序和政府采购政策,确定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承包单位。
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强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是节约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质量、提高建设速度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应从立项、项目评估、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编程到设备采购与招标、系统集成和验收的全过程,来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结束语
上述四种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看成是一台机器的话,其逻辑关系可概括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台机器生产的最终目的,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则是政府机器生产的观念指导或理论依据;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则是机器生产的过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则是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换句话说,四种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指导下,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为技术手段,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过程,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256-258
黄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流程的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3):86-89
胡丽坤.中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比较与思考[J].中国信息导报,2007(6):46-48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宋皎.试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制约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165-167
李晓明,李蕴奇.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2):80-81
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数字时代;信息管理中心;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4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40-02
进入21世纪之后,经过10年的数字化校园探索与建设,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于校园行政管理之影响已初见端倪。信息管理中心的普及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整体管理效率,同时也改进和优化了管理流程。以此为基础,对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诸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推动校园改革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1 信息管理中心在教育方面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为基本技术特点的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国内各高校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如何将IT广泛地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信息管理中心建设也大致呈现出,3个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
1.1 突出自主学习、强调个性化定置
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而,新时期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无论从硬件系统、从软件系统、还是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将原有支持老师管理和教学的软件逐步改成有利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定置的系统。
1.2 信息管理中心建设以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应用服务建设为主
校园信息化工作主要包括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过去国内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中心多侧重于“铺路”(搭建校园网),却忽略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应用。没有应用的信息化建设,犹如没有汽车在跑的高速公路。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浪费。所以,与教学应用和教学服务有机整合的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教育信息系统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由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资源智能管理的需求,所以,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首先要将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
2 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思想和发展趋势
2.1 统一规划
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与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涉及部门人员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从整体效果和目的出发,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2.2 分步实施
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进度的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2.3 加强应用
信息管理中心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信息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因此,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必须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优先确保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应用,以应用起来为主要目的。
2.4 整合资源
信息管理中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许多单位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置、开发了不少应用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信息管理中心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2.5 共享数据
大部分单位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资源,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信息管理中心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3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实现
3.1 管理人员的角度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控制和操作的过程。如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结构、素质和能力。一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最好既了解信息资源及其交流过程,又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并掌握各种适用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一个具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必须灵活的运用管理理论、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及经验知识,才能为信息用户提供更高的信息服务。
3.2 信息资源角度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将不再是从事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和传播工作,而将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并设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信息技术,然后由这些信息技术组成的自动化系统代替人来完成上述这些具体工作。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3.3 构建系统的角度
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涉及的技术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包括人和管理手段在内的管理系统问题。建立一般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管理信息化指导思想的确立;另一个是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模块设计。按照支持管理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特征与功能,一般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信息通信支持模块;协调支持模块;过滤支持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监控和保障支持模块;智能信息处理模块。将这些基本模块与单位管理的指导思想相结合,配以相应的技术支持,使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创新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3.4 系统安全的角度
网络和信息的安全是自动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必须采取先进有效的安全防范策略,避免网络遭到破坏和病毒感染;其次加强保密措施,通过权限设置、身份认证、网上行为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技术确保信息的安全;再次开展安全保密的宣传教育,提高办公人员的保密意识。
结束语
信息管理中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虽然在各界的努力下,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观念、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相比国外先进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完善信息管理中心的信息建设,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华,梁正和,张国宝,卞海红.基于中心数据库的数字校园应用框架的研究与设计[J].微型电脑应用,2007(01)
[2] 张凡,陈思平.信息化建设与数字校园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7(01)
[3] 蒋东兴,郭大勇,罗念龙,刘启新.清华大学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
[4] 初汉增.数字校园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05)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范文5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因为:
1、人类已经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机器等成为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是这个时代的新理念。于是,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种机构也越来越注意其知识资本的开发、积累与利用。但是,人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各种机构怎样才能更快地扩大其知识资本?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图书馆,希望在图书馆找到他们所需的知识,或者希望图书馆为他们提供所需的知识。但是,图书馆或图书馆员能否做到名符其实呢?这是图书馆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有了潜在的市场需求,如果图书馆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不能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引入新的管理理念,那么图书馆就会错过发展的良机,甚至被市场所淘汰。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可以为图书馆管理提供全新的观念、理论、方法和途径。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管理,必将大大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知识经济需要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过去长期以来,图书馆往往利用不完全竞争的信息市场,依赖本身拥有的信息资源、设备与场地,为某区域或某类型用户提供以流通、阅览为主的低层次信息服务,以谋求本身的专业地位与活动领域。然而,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信息过剩已经代替信息匮乏成为信息检索面临的新挑战,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垄断及其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面临着强烈的市场竞争。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就必须引入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两者都是知识的载体)共同作为管理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拥有创新能力的人。通过对图书馆员工的智力知识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可以保障图书馆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中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经济不断需要创新图书馆管理理论
作为―门科学的图书馆管理学科是在吸收借鉴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并不断总结管理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被引进和应用于图书馆工作中,它帮助图书馆在经费管理、时间管理、标难化管理等方面摆脱了经验管理的框架,采用了科学管理的方法,探索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的途径。后来,系统理沦的引进与应用,促进了图书馆管理思想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的发展和图书馆管理学的确立。尔后,质量管理、定量管型、目标管理、激励管理、权变管理、集成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本管理、项目管理、战略管理等多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被推广与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从而使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尽管图书馆长期以来―直在进行信息(知识)组织工作,但是,由于图书馆员过度强调专业自主的特性,忽视了对本身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的管理。如何针对图书馆内散布于各个员工、各部门、各分馆的专业知识、智能及工作经验、技术,系统地搜集、汇整,并提供给员工共享与应用,就是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个主要方面。为此,图书馆管理必须引进知识管理的一些先进理念、技术与方法,从管理功能、模式、方法与策略上实现图书馆管理理论创新。
三、知识经济需要不断实践图书馆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范文6
1.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
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
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
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
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
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