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范文1

对输变电工程有直接影响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岩土变形(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变形(主要是采空和岩溶地面塌陷)和特殊土地质灾害等3种类型。本文将重点分析泥石流、滑坡、冻土、软土等地质灾害。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标准条文

1输变电工程典型地质灾害分析

在电网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地质灾害对电网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通过对一些典型地质灾害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前期勘测设计的原因,也有施工质量的原因,值得反思。案例一:泥石流——油坊沟二自线N205铁塔倒毁事件事故介绍:2000年7月,西昌地区发生暴雨造成普格县油坊沟发生泥石流,造成临近沟坎的二滩至自贡输电线路二普三线(二自III回)N205铁塔地基因滑塌而倒毁,并将相邻铁塔折断,共造成倒塔6基,铁塔损坏3基,在该耐张段内的导线、绝缘子及金具全部损坏,经济损失巨大。原因分析:(1)铁塔位置位于油坊沟冲沟的坎边,距坎边的安全距离太小;(2)地基主要土层为第4系松散碎石土组成,抗冲蚀能力差,易受水流冲蚀而发生滑塌;(3)前期工作中对土坎在水(泥)流作用下发生后退的趋势预测分析不够。整治措施:移位改线。其中第一次移位改线后,由于部分塔位于陡坎上,后又发生滑坡灾害,致使铁塔变形,不得不进行第二次移位改线。案例二:滑坡——二自线一回N45~N48铁塔变形损坏事故介绍:二自二回N45~N48铁塔位于凉山州美姑县九口乡政府所在地的甲谷村,工程运行数年后,塔架发生严重变形,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原因分析:经调查,该N45~N48位于一巨型古滑坡体上,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因降雨等原因,滑体发生整移,最大位移达1m,年平均位移10余cm,造成滑体地表开裂,滑体上的铁塔发生移位变形。前期工作中没有鉴别出该地段为古滑坡体分布区,致使4基铁塔被布置在活动的古滑坡体上。对策措施:取消中间的N47塔位,通过重新移位采用大跨越方式跨过古滑体。案例三:软土——220kV灌云变电站软土地基变形220kV灌云变电站位于江苏连云港,地基为海相类软土,1998年投运后不久,主控楼多处发生裂缝,主变也出现不均匀沉降,给供电维护造成一定影响。原因分析:该变电站位于淤泥质软土上,由于前期勘测对软土的性质评价不准确,主控楼基础采用筏型基础,直接位于淤泥质软土天然地基上,未进行基础处理。工程运行后,由于淤泥质软土承载力不够,导致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墙面多处发生裂缝,主变区变形过大。至目前为止,沉降仍未停止。处理措施:对主变加升高座,主控楼无法进行处理,只能进行沉降观测。

2标准条文梳理及适应性分析

2.1标准条文梳理及适应性分析通过对电网工程相关标准的梳理,涉及到地质灾害的相关设计标准有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GB50545-2010《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及电力行业标准DL/T5218-2012《220kV~500kV变电站所设计技术规程》等3项标准。因此,本次条文适应性分析的重点针对上述3个标准的相关条文进行分析。(1)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第5.1条规定:路径选择应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新技术,必要时可采用地质遥感技术,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城镇规划、环境保护、交通条件、运行和施工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比较,使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分析:此条文中在线路比较时,只提出了考虑地形地貌等因素,而没有提到地质因素,不能适应防灾减灾要求。如前所述,地质因素是决定线路安全和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将“地形地貌”改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第5.3条规定: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重冰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应尽量避开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该条文只提出了对无法避开的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采取必要措施,没有提出具体应考虑的因素,从防灾减灾要求考虑,应提出进行专题论证,分析地质灾害和采空区的影响范围,以选择最佳路线;除此之外,在塔位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避免将塔位选在不良地质点上,如“三边”(即陡崖边、陡坎边和冲沟边)等不良地段。因此建议将此条文第一部分修改为:“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发育地段和采动影响区,当无法避让时,应进行专题论证,选择最佳路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塔位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塔周的地质条件,确保塔位选定在稳定的地质体上”。第12.0.1条规定:基础型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沿线地质、施工条件和杆塔型式等因素,并应符合下列要求: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原状土基础;一般情况下,铁塔可以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或混凝土基础;岩石地区可采用锚筋基础或岩石嵌固基础;软土地基可采用大板基础、桩基础或沉井等基础;运输或浇制混凝土有困难的地区,可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或金属基础;电杆及拉线宜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

山区线路应采用全方位长短腿铁塔和不等高基础配合使用的方案。本条款基本考虑了地质条件因素,但未考虑采空区、冻土、膨胀土等特殊地质条件的基础设计要求,建议进一步研究,形成指导工程设计的导则。建议在12.0.1之前补充以下内容:杆塔地基基础,均应满足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内容和方法应符合GB52001、DL/T5049-2006和DL/T5122-2000的规定。第12.0.6条规定:岩石基础的地基应逐级鉴定。该条款仅考虑了岩石基础的地基,实际上在地质条件复杂、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也应进行逐基鉴定。如二自线一些位于地质条件复杂地段的塔位,由于没有进行逐基鉴定,使基础位于一些软弱土层上,致使运行期间铁塔因不均匀沉陷而变形。因此建议此条改为:岩石基础的地基应逐基鉴定,对岩土条件变化大、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地基应进行专题或专项分析。第12.0.7条规定:基础的埋深应大于0.5m,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当地基土具有冻胀性时应大于土壤的标准冻结深度,在多年冻土地区应遵照相应规范。本条只提出了冻土区的基础处理要求,应增加其他特殊性土如黄土、盐渍土、软土等基础的处理设计要求。(2)GB50545-2010《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本标准的第3.0.1条、第3.0.2条、第3.0.3条、第3.0.6条、第12.0.1条、第12.0.6条、第12.0.7条及第12.0.9条等条文的适应性分析与前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79-2008《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的分析基本一致。(3)DL/T5218-2012《220kV~500kV变电站所设计技术规程》第5.0.5条规定:所址应具有适宜的地质、地形条件,并避开滑坡、泥石流、明和暗的河塘、塌陷区和地震断裂带等。本条要求基本符合防灾减灾条文要求,但应避开的地段不仅仅是上述所列,还有盐渍土区、岩溶发育区等,所以建议改为“所址应具有适宜的地形地质条件,并避开滑坡、泥石流、塌陷区、地震断裂带、明和暗的河塘等不良地质带(区)。

2.2地质灾害防治设计原则研究通过对电网工程中地质灾害的案例分析和对有关规范的条文适应性分析可知,现行规定总体上可行,但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现行规程规范的规定还不能完全满足地质灾害的防治要求,在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设计过程中,需要更详细的原则指导。在总结国内外电网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提出以下不同的防治设计原则。(1)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设计原则治理泥石流以防为主,以避为宜,以治为辅,防、避、治相结合的方针;以生物生态为主,以工程为辅,生物与工程配套的举措;防一般、避要害、治重点、科学管理、减灾兴利5个层次;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融防灾、抗灾、减灾、救灾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整治为一体,达到4个效益的统一;从大环境着眼,小流域着手,从上游到下游,从局部到全体,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思路;工程防御体系,绕避措施,生物生态防御体系,监测预报体系,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相结合的防治对策。综合国内外先进有用的技术,方能使泥石流这项复杂的防治运作体系进入最佳状态,获取最佳效果。我国在泥石流防治过程中,一般常用的泥石流防治方案为绕避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案、综合治理方案、单项工程防治方案、行政法制管理及预测预报防治方案等四大类。(2)冻土地区的电网工程防灾设计原则1)冻土地区线路宜选择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通过,而不宜在山坡坡脚通过;当线路穿越山坡时,一般选择在阳坡通过,而不宜选择在阴坡;线路应选择在干燥、含水量少的地方通过,而不宜在沼泽湿地通过;当线路穿越融区、冻融过渡带及冻土区时,尽量选择在融区通过;线路一般穿越植被的地段,植被覆盖度好的地段往往厚层地下冰发育,不宜通过。2)冻土区施工应做到尽量避免在高含冰量冻土地段大范围开挖,避免对植被破坏,避免由于热扰动使热融滑塌及融冻泥流等产生,严禁在沼泽湿地开展工程活动等。3)冻土地区常用的几种基础型式:桩基础,主要包括钻孔灌注桩和钻孔插入桩,一般适用于河流融区和热融湖塘等存在热源的地区;装配式基础,该基础适合于非多年冻土地区、多年冻土地区的基岩及融区、低含冰量的冻土区、地下冰分布均匀的富冰冻土粗粒土地段及不冻胀和弱冻胀性的地基上;锥柱基础,该基础型式适合于季节冻土区、低含冰量的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分布均匀的富冰冻土粗粒土地段地基;拉“V”塔独立基础,由于拉“V”塔是一级塔只设一个独立基础,对冻土的开挖破坏面小且产生不均匀变形问题的机率低,而且在出现问题时便于快速抢修,因而适合于高温高含冰量的地基。(3)软土地区的电网工程防灾设计原则1)软土地区首先应作好地质勘察工作,查明软土层的分布及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2)为减少软土地基的沉降差,对于地质情况较差的软土地基,不论是主要构筑物,还是次要构筑物都要进行地基处理,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调整互相间的沉降差,直至符合规范要求。3)软土地基可采用大板基础、桩基础或沉井等基础。软土地基开挖要注意作好支护措施。4)对于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基上进行大面积填土的变电站工程应先填土后建设,以减小施工后的沉降。

3结语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范文2

关键词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泥石流;应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128-02 

0 引言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SaftyNettingSystem,国内简称SNS,柔性防护技术具有的柔性、开放性、对复杂地形的良好适应性,并具有施工安装快速、简便的特点,往往能解决传统技术难于解决的一些边坡防治问题,它主要抓住“以柔克刚”的思想,同时也能与环境美化和保护有机结合。

1 SNS工作原理

SNS柔性格栅坝由钢绳网、钢柱、支撑绳、拉锚系统及摩擦式减压环构成,当泥石流冲击点向绳网系统周边加载途中逐级加载。在该加载途径中,当冲击荷载超过设计标准荷载时减压环工作,从而避免绳网系统的破坏。

2性能指标

绳网尺寸:钢丝网由φ8mm超强热渡锌钢绳编织而成,菱形网孔,网孔尺寸20cm×20cm。

消能环:目的是将特定长度的张拉绳盘绕其中,当冲击能量超过系统弹性变形时,钢管环缩小,释放出张拉绳,达到吸收能量的作用。

锚索尺寸:侧拉、上拉及锚索在选用钢丝绳时应满足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寿命及防腐等要求。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治理区域属中低山侵蚀沟谷地貌,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坡面坡度为40°~70°,沟谷深切。

3.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次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场区覆盖层厚1.3m~12.7m,坡高处覆盖层薄,坡低处覆盖层较厚,各区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1)粉质粘土:褐色,硬塑―可塑,光泽反应,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上部分为耕植土,下部含姜石。坡低层厚最大为5.5m;

2)卵石土:灰褐色,稍湿,中密,混杂堆积,局部为园砾,夹漂石及钙质胶结角砾岩。卵砾石呈次圆形,成份为灰岩、泥岩等。坡低层厚最大为8.0m;

3)泥灰岩:灰色,中厚―厚层夹薄层,可见泥质花斑,层状结构块状构造。基岩表面风化溶岩裂隙发育。属强―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块状、厚层结构。

3.3主要施工工艺

1)锚固钻进主要成孔工艺

由于本工程地理条件所限制,采取了非液体循环介质钻进为主体的潜孔锤钻进基岩,短螺旋干钻土层的综合技术方法。

锚固孔施工时应注意:

根据坡面测放孔位,准确安装固定钻机,钻进达到设计要求时,要稳钻1min~2min,在钻孔完成后使用高压空气将孔内岩粉及水体全部清除出孔外。

2)锚固灌浆工艺

锚固灌浆工艺就是清孔后,安设锚索和注浆管,制作早强堵浆塞和砂浆,用砂浆泵向孔底反向连续压浆,排出孔内空气或水,然后封闭堵浆塞排气阀。灌浆压力一般0.3Mpa~0.5Mpa。

3)格栅坝安装

(1)按设计并结合实际地形对钢桩进行测量定位;

(2)基坑开挖:对覆盖层不厚的地方,当开挖至基岩尚未达到设计深度时,则在基坑内进行钻凿,待达到设计深度时将钢柱对准位置安装并灌浆,然后进行夯实回填;

(3)基座的安装:将基座套入地脚螺栓并用螺帽拧紧;

(4)钢柱安装:

将钢柱缓慢抬起并对准基座,然后将钢柱底部插入基座中,最后插入连接螺栓杆并拧紧;

(5)侧拉锚绳的安装:安装方法同上拉锚绳,只是在上拉锚绳安装好后进行;

(6)上支撑绳安装:将第一根支撑的挂环端暂时固定于端柱(分段安装时为每一段的起始刚柱)的底部,然后沿平行于系统走向的方向上调直支撑绳并放置于基座的下侧,并将减压环调节就位,(距钢柱约50cm,同一根支撑绳上每一跨的减压环相对于钢柱对称布置)

将该支撑绳的挂环于端柱的顶部挂座上,在第二根钢柱处,用绳卡将支撑绳固定于挂座的外侧,在第三根杆钢柱处,将支撑绳放在挂座内侧,如此相同安装支撑绳在基座的外侧和内侧直到本段最后一根钢柱并向下统至该钢柱基础的挂座上。当确定减压环全部正确就位后拉紧支撑绳并用绳卡固定;

(7)底部支撑绳安装

将第一根支撑绳的挂环挂于端柱的基座的挂座上,然后沿平行于系统走向的方向上,调整支撑绳并放置于基座的下侧,并将减压环调节就位(距钢柱约50cm,同一根支撑绳上每一跨的减压环相对于钢柱的对称位置。

在第二个基座处,用绳卡将支撑绳固定于挂座的外侧(仅用30%标准固力),在第二个基座处,将支撑绳放在挂座内下侧,如此相同安装支撑绳在基座的外侧和内下侧,直到本段的最后一个基座并将支撑绳缠绕在该基座的挂座上,在用绳卡暂时固定;

(8)钢绳网按组编号,并在钢柱之间按照对应的位置展开。

用紧绳器将起吊绳拉紧,直到钢绳网上升到支撑绳的水平为止,同时也可以将网与下支撑绳暂时联结以确保缝合时的安全,此后起吊绳可以松开抽出;

(9)钢绳网的缝合:从系统的一端开始,先将缝合绳中点固定在每一张网的上缘中点。从中点开始用一半缝合绳向左逐步将网与两根支撑绳缠绕在一起,直到用绳卡将两根支撑绳联结在一起的地方之后,用缝合绳将网与不带减压环的一根支撑绳缠绕在一起,当达到柱顶挂座时,将缝合绳从挂座的前侧穿地,并继续转向右缠绕不带减压环的一根支撑绳。最后用绳卡将缝合绳与钢绳网固定在一起;

(10)格栅网的安装

格栅网铺挂在钢绳网的内侧,并应叠盖钢绳网上缘并折到网的外侧15cm,用轧丝将刚绳网与格栅联结在一起。格栅网底部应沿斜坡向上敷设50cm左右,每张格栅网之间应叠盖10cm,用扎丝将格栅网固定到钢绳网上。

4 结论

1)采用SNS系统,施工相对简单,属于安全型设计,自身隐患小。SNS柔性防护系统在现场是以组装各构件的形式施工,最多也仅需数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工程治理效果立竿见影;

2)施工简单不破坏植被,占地少,综合造价低;

3)泄水效果明显。设置拦挡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SNS柔性防护系统以其网状的形式完全满足了拦挡工程中充分泄水的要求,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范文3

(SoutheastofGuizhouWaterpowerSurveyandDesignInstituteKailiGuizhou556000)

【Abstract】Ourcountryisawiderangeofgeologicaldisasters,severedisasters,widelydistributedcountry-proneareasworst-hitGuizhoubelongs,alongwith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thefrequencyandscaleofdisastersincreaseseveryyear,preventionhasbecomeincreasinglydifficult.Theso-calledgeologicaldisasters,isintendedtoincludenaturalfactorsorhumanactivitiescauseharmtopeople´slifeandpropertysafetyofthemountaincollapse,landslides,mudslides,groundsubsidence,groundfissures,groundsubsidenceassociatedwithgeologicaldisasters.Inthispaper,anewlibraryinGuizhoudistrictstation,duetowater-inducedlandslidepreventionandcontroldesign,theconclusionsforsimilarprojects!

【Keywords】Geologicaldisasters;Landslideanalysis;Preventionandtreatment;Preliminarydesign

1.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岩脚寨山体滑坡地质灾害位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岩脚寨,排调河左岸,距码头电站坝址约1.5Km,未通公路,交通不便。排调河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四方山,在三都县打鱼寨汇入都柳江,是珠江流域都柳江干流的一级支流。码头水电站位于排调河中上游河段,坝址位于码头村上游1.6Km处,距排调镇约4Km。

1.2自然概况。

(1)全流域面积1132Km2,主河道长87Km,天然落差570m,河道平均比降7.28‰,年径流总量9.41亿m3。河谷多呈“V”型,阶地不发育,是一典型的山区型河流。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22.3Km2,河长39Km。

(2)区内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4.7℃,最冷月平均气温4.2℃,最热月平均气温23.5℃,极端最高气温34.8℃,极端最低气温-9.5℃,年平均降水量1427.3mm,24h最大降雨量为212.5mm。

1.3滑坡体级别。

(1)根据现场勘查,滑坡体前缘位于码头电站库区排调河河床,后缘至岩脚寨寨脚,滑坡纵长280m,横宽534m,面积约15万m2,沿基岩面及强风化带滑动,主滑方向倾角近24°,平均厚度约15m,滑体总量约200万m3。

(2)滑坡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中下部鼓胀剪切及上部地面拉裂变形,为大型牵引式滑坡。此滑坡危及到上部岩脚寨村、下部码头电站安全运行及下游码头村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直接经济损失将达6000万元以上,因此对滑坡进行处理是非常必要和迫切。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的等级标准,确定该滑坡级别为3级。

2.滑坡成因

2.1工程地质。

工程区位于贵州省东南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形变化较大。山顶高程一般为900~1100m,地表切割深度为500~700m,山坡坡度为10°~70°。地貌类型属构造侵蚀的中山、中低山地貌,以峡谷、齿状中山为主。勘察区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地处排调河左岸斜坡上。滑坡整体地形南西高北东低,最低点为排调河河床,相对高差150m以上。斜坡上缓下陡,地形坡角一般在25~38°之间,535m高程以上地形相对较缓,坡角10~20°。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崩坡积物和清白口系清水江组粉砂质板岩。

2.2滑坡成因。

(1)内因:第四系残积土层及极破碎的强风化岩层较厚;地形坡度较大,土层和强风化层与中风化层基岩分界面较陡,岩层走向与坡向呈小角度相交,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堆积于地形较陡处的上部夹碎块石粉质粘土具有相对的透水性,地表水易下渗至土层,自重增大,基岩面相对隔水,易在岩面形成集水带,使岩土分界处,土的抗剪性能变差,达到临界状态。

(2)外因(诱发因素):降雨入渗到透水性较强的土体中,致使抗剪强度降低,遇到连续集中降雨或高强度降雨时,雨水渗入到下部粉砂质板岩顶面时受阻,顺分界面运移,土体软化,促使坡体发生变形;当水库蓄水后,降低了坡脚残积土和极破碎的强风化板岩强度,减轻坡脚反压力,在水位反复升降变化时,水流对坡脚冲涮及反复加荷和减压,坡体变形进一步积累,最终产生裂缝、蠕变和滑动。

3.滑坡预防和处理设计

3.1码头电站基本情况。

大坝为砼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47.3m,坝顶宽5.0m,坝轴线总长115.00m,其中非溢流段73.6m,溢流段41.40m,无闸控制,采用挑流消能,水库总库容1095万m3,属中型水库。

校核洪水位(P=0.2%):489.75m;相应下游水位:460.73m;

设计洪水位(P=2%):487.05m;相应下游水位:457.91m;

正常蓄水位:481.00m;相应下游水位:450.61m;

死水位:475.0m。

3.2地质参数。

根据地勘资料,确定最不利的工况(暴雨)下的地质参数为:

(1)饱和状态残积粘土饱和重度γ=18.8KN/m3,饱和状态C=28.0KPa,Ф=20°;

(2)强风化板岩饱和重度γ=21.00KN/m3,C=60KPa,Ф=25°;

(3)中等风化板岩饱和重度γ=26.7KN/m3,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17.36MPa。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勘察区抗震烈度小于6度,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3.3稳定分析方法及成果。

(1)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规定,当滑动面呈非圆弧形时,宜采用摩根斯顿-普赖斯法和不平衡推力传递法进行抗滑稳定分析。经地质勘察,该滑坡体滑面形态呈折线型,故采用摩根斯顿-普赖斯法进行抗滑稳定分析和简化毕肖普法进行稳定验算。

(2)根据滑坡体的特点和诱发因素,将滑坡分成ABC三个区,每区选择一个典型的滑坡特征断面,在饱和工况下,滑体上部沿基岩面滑动、下部极破碎强风化层沿中风化层滑动两种最不利情况下进行计算,如图1。

(3)计算程序采用中国岩土工程协会推荐,由清华大学按现行规范编制的《SLOPE2004-版本V4边坡稳定计算程序》进行稳定分析(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见表1)。

C-C断面 1.1633(摩根斯顿-普赖斯法),1.1639(简化毕肖普法)

3.4稳定性分析。

(1)根据计算成果分析,A、B区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C区滑坡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经稳定复核,A、B区残积土层和强风化层需部分卸载,C区修整平顺,共需卸载土石方20.55万m3,可以使整个坡面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若不进行工程措施处理,则残积土层和强风化层将会整体下滑,滑坡总量达到42.73万m3。

(2)若滑坡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一次性下滑,会使水库水位平均升高约0.57m,最高水位超过码头电站大坝坝顶高程0.42m,对大坝的安全运行极为不利,下游受到洪水威胁。

3.5设计方案。

(1)岩脚寨整体避让搬迁至安全的安置点;滑坡体上所有农田均水改旱,或改种经济林,以增加坡面稳定性;

(2)治理总面积5万m2,卸载土方22万m3。在滑坡体周边设截水沟,坡面设纵横排水沟,采用5条纵向排洪沟将治理区域划分为6个片区,在各片区内每隔10m高差设一条水平排水沟,与周边截水沟和排洪沟连接,组成排水网络,使暴雨期能迅速、最大限度地排除坡面降水及坡体内积水,抑制滑坡大规模发生。

(3)及时封闭滑坡拉裂缝,并设置边缘警戒线。

(4)在工程施工期及电站运行期,在整个滑坡范围内布置观测设施,对截水、排水设施和边坡稳定进行长期动态观测。通过观测坡面的变形及蠕动情况,作为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和排水效果的依据,以指导设计和施工,以及及时控制水库水位,保证电站正常运行和合理调度。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必不可少,工程建设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的后果也非常严重,但是采取合理、科学的防治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理。岩脚寨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通过治理,没有造成经济损失,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7.14.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7.7.30联合.

[3]《SLOPE2004-版本V4边坡稳定计算程序》清华大学编制.

[文章编号]1006-7619(2014)09-11-536

[作者简介]李玮(1968.3.29-),女,籍贯:湖北武汉,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师,工作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研究方向:水利工程设计,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监理及工程造价工作。

李玮

(贵州省黔东南州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贵州凯里55600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范文4

【关键词】小城镇;市政工程;标准规范;管线工程;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市政工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政工程指的为城镇人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管线、环保环卫、防灾减灾三大块,广义的市政工程还需加上交通、绿化等内容,本文中以下所指的市政工程均指狭义的市政工程。

1.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主要包括三大块:管线工程规划、环境环卫规划、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其中管线工程规划包括:给水、排水、雨水、电力、电信、邮政、有线电视、燃气、供热工程规划;环境环卫规划包括:环境保护、环卫设施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则包括:防洪、抗震、消防、人防规划。

2.小城镇市政设施规划的现状

2.1现状资料严重缺失

在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中,往往会发现现状资料极其匮乏,尤其是地下管线资料,这主要是由于早期政府对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随意、 缺少统一规划管理, 从而导致现状市政设施的基础资料混乱和缺失,尽管现在地探技术越来越先进, 但很多开发商或政府部门却不愿意投资采集现状资料,这也使得设计人员在后续的规划中不能依托现状的建设情况,而是当成一块空地来重新规划,因而导致规划与现状相脱节,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投资。

2.2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

因为小城镇的市政工程规划与城市的市政工程规划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小城镇很难直接套用城市的标准规范,而目前针对小城镇规划的标准规范尚不完善,这就给小城镇市政规划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目前国家出台的市政工程规划规范大多是关于城市的,能针对小城镇的标准规范很少,目前已知的只有《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城镇燃气热力工程规范》等少数的几本规范,而其它的,例如给水工程只有《城市给水工程设计规范》、排水工程只有《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供电工程只有《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

2.3科学性有待于提高

早期由于对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市政工程章节的不重视,这部分内容往往由一些规划专业的人员代做,由于缺乏专业基础,所以他们的规划往往是“依葫芦画瓢”,直接套用一两个范本来做,这样的规划成果必然存在很多规范和技术问题,根本无法指导下一步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其次由于甲方对于市政工程部分不重视,从基础资料的提供到市政规划成果的审核都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也直接挫伤市政规划人员的积极性,间接导致其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认真调研和设计,多数时候会选择马虎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规划质量。

2.4缺乏对小城镇差异性的关注

小城镇与城市差异很大,因此不能按照城市规划的那一套模式和技术策略来规划,而以往的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往往是套用城市市政规划的模式,在其框架基础上做一些精减后来做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而对于小城镇自身人口少、基础薄弱、产业单一等特点缺乏缺乏相应的研究。

小城镇直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的资源条件等这一切都会影响到规划的模式和技术策略,缺乏对差异性研究的规划必然针对性差、实施性差,最终沦为纸上谈兵。

2.5防灾减灾规划流于形式

首先是内容结构不完善。目前的小城镇的防灾减灾规划结构比较单一,主要包括防洪、消防、抗震和人防四个方面,但如果统一都套用这样的结构就非常不合适,因为防灾减灾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上面的几个灾种,很多地方还应包括防风、地质灾害防护、防风沙等等灾种防护。

其次是规划深度不够。目前编制的的大多数防灾减灾规划中除了防洪部分内容相对比较详实外,其它的防灾部分更多的只是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性控制条文,而对于现状防灾空间存在问题的分析、防灾工程如何在空间中落实的内容却涉及甚少。

3.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的特点

3.1规划思路的地域差异性大

以我们江苏为例,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其各种规划标准以及规划的方式差别也很大。以用水指标为例,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苏北的小城镇人均居住生活用水指标一般取80~120升/人.日,而苏南人均用水指标则普遍取到120~150升/人.日;以污水处理工艺为例,苏南乡镇的工业废水比重较大,城镇污水处理都采用生化处理的方式。而苏北仍以生活污水为主,可以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采用一定生态处理的方式。

即使同处同一个县市,由于不同的小城镇的地域分布不同、地理特征不同,其设计时的采用的思路、标准以及设计时采取的参数也不同。例如:泗阳县地处两种不同的地震动峰值分区上,所以在进行抗震工程设计时,临河镇及以东地区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临河镇以西地区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3.2与上位规划联系紧密

相比较城市,小城镇的市政配套规划方式受其区域定位和地理位置影响更大。主城区邻近的城镇,倾向于与主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共建共享;县市总规划分的组团片区内的几个城镇宜统一考虑市政设施配套;而距离较远或者地势复杂的乡镇则往往难以与周围乡镇市政设施共享,需要独立配置市政设施。

3.3各类负荷波动较大

小城镇相对城市而言,人口较小、产业单纯,用水、用电、用气等各类负荷高峰时与低峰时的差别更大。以用水为例,根据调研,小城镇日用水变化系数达到1.75~1.95,时变化系数达到2.0~2.4,用水高峰值与最低值之间的振幅也随小城镇规模减小而增大,这远远高于城市的日变化系数取值的1.1~1.5和时变化系数取值的1.2~1.6。

3.4规范和标准相对独立

由于小城镇的不同于城市的特点,小城镇所用的标准规范应与城市的标准规范有所区分。目前针对小城镇规划国家出台的标准规范还很少,只有《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城镇燃气热力工程规范》等少数的几本规范,国家也正在抓紧这块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同时还要注意到,各部门、各省也出台了一些针对小城镇规划的规划文件,例如建设部1996年的《小城镇建设策略》、江苏1996年的《江苏省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要点》等等。

4.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的编制的要点

4.1研究区域关系,宏观把握规划原则

大中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郊区小城镇,市政设施的配置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并考虑;集中分布或连绵分布的小城镇,市政设施应在城镇区域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实行主要市政设施的联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相对独立、分散分布的小城镇,市政设施应在县(市)域城镇体系市政设施规划指导下,结合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

4.2确定合理的规划指标

指标的取值直接决定了后面的设施规模和管网计算,可以说是市政工程规划的基础,因此我们对于小城镇的指标体系,必须在参照国家相应的标准的同时结合小城镇的现实情况和专业发展动向来综合考虑。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低碳生态等理念在市政工程规划中的贯彻,很多市政规划的指标也应作出一些调整。例如“低冲击开发模式”在雨水工程中的应用,使得在雨水工程设计时,径流系数的取值也发生了改变;节水要求的提高需要我们采用节水设施和运用新技术,这也使得我们在计算管网漏损时的取值相应降低。

4.3近远期统筹考虑

小城镇经济发展弹性大,因此其用水量、用电量等各类市政负荷变数也大,所以市政设施的位置、数量、容量一定要近远期统筹考虑。污水厂、垃圾中转站、变电站等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千万不能出现三五年就需要迁址重建的情况,同时它们的建设规模一定要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为将来的升级扩容预留足够的备用空间;高压走廊、输水管、高中压燃气管等重要的市政设施走廊必须在规划时选择好合理的位置,尽量减少远期改线的可能性。

4.4因地制宜,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规划体系

市政工程规划切忌模式化,由于每个小城镇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特征、资源条件、规划背景,因此其市政规划的思路和模式也各自不同。

例如在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小城镇,要特别注重节水规划,必要的话需要设置再生水系统规划;在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城镇,则需要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并且在相应的指标体系中加以约束;沿海小城镇由于台风威胁较大,则需要在防灾规划体系中加入防风规划章节;山区的小城镇则需要加入地质灾害防护的重要章节等等。

4.5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注意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规划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在环境保护章节编制中,要根据小城镇的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和使用功能,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对具有条件分区的小城镇进行不同类型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混合区等)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

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4.6加强综合防灾规划

小城镇防灾减灾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执行国家现行有关地震、火、风、洪水、地质灾害等不同灾种设防标准。

较集中分布或连绵分布的小城镇的防灾减灾规划可统筹考虑,资源共享;分散小城镇的防灾减灾规划可以结合小城镇及周围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小城镇选址定点要避开洪水淹没及行洪滞洪区,并应尽量避开低劣的地基岩土(如冻土、膨胀性岩土、流塑性淤泥、地下采空堆填土等)分布区、活动断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的高危地区等地段。小城镇布局要考虑防灾减灾的避难空间、人员疏散地和疏散通道。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建设部,2006.

[2]吉芳英.小城镇规模与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第5期

[3]刘兴昌.市政工程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范文5

关键词:道路排水;地下水;地表水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交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路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同时,对于道路排水设计越来越重视,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公路排水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建国初期及其后20年,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建成的公路技术等级低,使用品质差,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排水设施,公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进入20世纪80年代,公路排水问题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在该时期出版的路基路面设计手册中,对公路排水设计进行了一些分析与计算,提出了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的要求与规定;在施工手册中,对路基路面的排水施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阐明了各项排水设施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这些手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指导公路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工具,在公路设计与施工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养护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排水工程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高度。1998年我国制定并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它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排水设施的设计要领,而且在路基路面排水的基础上,增加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及公路构造物及下穿道路排水的内容,使公路排水工程更趋完善和合理。这里笔者就水对道路的作用及危害、道路排水的目的和要求、道路排水设计的前景进行详述。

1水对道路的作用及危害

路基和路面结构外露在地表,直接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水是道路上常见的自然物质,由于它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道路的湿度从而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质量与行车安全,主要体现在地面水对地表的侵蚀与地下水对地基的破坏。

(1)雨雪形成的大气降水轻微会导致地面积水影响正常交通,严重会造成地面的重病害——可以直接冲毁路肩、边坡和路基;渗入路基内部的水会使土基湿软从而引起路基冻胀、翻浆或边坡塌方、泥石流,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进入结构层内的水分可浸湿无机结合料处治的粒料层,导致基层强度下降,使沥青面层出现剥落和松散;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接缝多,从接缝中渗入的水分聚集在路面结构中,在重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动水压力,导致接缝附近的细颗粒集料软化,形成唧泥,产生错台、断裂等病害。

(2)海、河、湖、水渠及水库水会影响离这些水源较近的道路的使用,长时间作用就会造成临近道路路面的严重积水,降低路面材料的强度,形成各种各样影响交通的病害;如果地上排水不充分会使水流进入封闭性不好的道路内部形成松软土层,造成路基沉陷;遇到易发洪水季节甚至会冲毁路基及周边的附属工程构造物。

(3)位于地下上层相对不透水层一带的滞水,会软化路基,使路基潮湿,降低路基的强度。

(4)在地面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的潜水,距地面较近,在重力作用下可沿土层以薄膜形式从含水量高的位置向含水量低的地方流动,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冻结中心周围流动,会形成水分集中,造成路基局部损坏,影响路基的整体强度和水温稳定性,重者会引起冻胀、翻浆或边坡滑坍,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水还可能造成掺有膨胀土的路基工程毁灭性的破坏。

(5)在地面以下任何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层间地下水,当水源高于地面时,可以通过岩层裂缝冒出地面而成泉水,上升到路基,导致路基湿软,强度降低,重者也会引起路基的整体破坏。

总之,路基、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路基、路面的病害有多种,形成病害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水的作用是主要因素,无不都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浸湿和冲刷破坏有关。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路面结构的损坏,加快了路面使用性能的变坏,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据新闻网上有关报道:“近几年由于我国连续发生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公路水毁损失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91年-1998年间,公路水毁损失达2000多亿元,某些省份平均每年水毁损失都达亿元。”这固然有洪水凶猛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但公路本身抗灾能力差,排水设施不齐全,排水系统不配套也是造成水毁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充分认识水对公路的破坏性,认真做好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养护已是一项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2道路排水的目的和要求

(1)道路排水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考虑道路等级、地形、地质、气候、年降雨量、地下水等条件,考虑不同的水源,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使路基、路面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把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水排到路基范围以外适当的地点,并防止地面水漫流、滞积或下渗,对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地下水,则应予以隔断、疏干、降低,并引到路基范围以外适当的地点,将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保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的影响。还必须将路面排水和路基排水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将地上排水和地下排水结合考虑,将临时性排水设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结合考虑,将道路排水与农田灌溉、周围环境保护综合考虑,将道路排水工程与防护加固工程综合考虑。

一般把道路排水分为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路界地面排水包括路面(含路肩、中央分隔带)排水、路基边坡排水、沟渠排水等。地下排水包括路基地下排水、中央分隔带地下排水和纵向填、挖方交界处地下排水等。

(2)道路排水设施施工的目的。首先应校核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必要时予以补充或修改,应重视排水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此外,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施工现场的临时性排水措施,保证路基土石方及附属结构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消除路基基底和土体内与水有关的隐患,保证路基工程质量。

(3)道路排水设施养护的目的。应该对排水设施进行日常性、经常性、季节性的养护,若发现有排水不畅,淤积,堵塞现象,一定要及时对排水设施予以补充或修改,保持排水设施的正常使用,水流畅通,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路基排水条件。

(4)道路排水设计的要求。①排水设计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因势利导、综合整治、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一般情况下,地面和地下设置的排水沟渠宜短不宜长,以使水流不致过于汇集,做到及时疏散、就近分流。②各种路基排水沟渠的设置,应注意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必要时要适当增设涵管或加大涵管孔径,以防农业用水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并做到路基排水有利于农田灌溉。路基边沟一般不用作农田灌溉渠道,两者必须合并使用时,边沟的断面应加大,以防止水流危害路基。③设计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查明水源与地质条件,重点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考虑路基排水与桥涵布置相配合、地面排水与地下排水相配合、各种排水沟渠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相配合,做到综合整治,分期修建。对于排水困难和地质不良的路段,还应和路基防护与加固工程相配合,并进行特殊设计。④路基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失,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不轻易合并自然沟溪和改变水流性质,尽量选择有利地质条件布设人工沟渠,减少排水沟渠的防护与加固工程。对于重点路段的重要排水设施,以及土质松软和纵坡较陡地段的排水沟渠,应进行必要的防护与加固。⑤路基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情况,注意就地取材,以防为主,既要稳固适用,又必须讲究经济效益。⑥为了减少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应尽量阻止水进入路面结构,并提供良好的排水设施,以便迅速排除路面结构内的水,亦可修筑具有能够承载荷载和雨水共同作用的路面结构。

3道路排水设计的前景

(1)根据道路上水源的多样化即水源的性质、方位、对道路的影响的不同,导致了我们要扩大道路排水设计的范围,由地表到地下,由地面边缘到地面中心,由地面交界线到道路交叉线上,由跨越沟渠的道路到横穿海、河、湖的桥梁,由道路排水到农田灌溉、废水排放、城市用水排水,环境保护、防治水土流失都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达到多渠道、多方位排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