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平台的利与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思想道德;网络文化;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0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入侵有利有弊,要想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首先应掌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虚拟性特征

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更倾向于虚拟模式的生活空间,属于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其介质为虚拟状态下的电子信息,让网络使用者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互动与实践。通常而言,用户不会轻易将自己真实信息告知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在可以隐藏某种信息情况下,网络文化同样处于虚拟状态。

(二)互动性特征

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方面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并不相同。传统传播媒体通常掌握在特定人群手中,由上至下的对民众灌输文化(例如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下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交流、信息获取渠道基本上处于平等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络文化、信息的者或接受者。在无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交流信息的权利。

(三)包容性特征

网络是没有民族、语言、国界等因素隔阂的世界性文化传播环境,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信息并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网络文化逐渐出现了低俗、反面的一面,影响了文化的健康性。但由于其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对于这些反面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实现了言论自由。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思想道德主体性

由于网络世界中文化交流存在正面与负面两种,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过程中会逐渐掌握信息筛选方式。调查发现,约有86%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可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看待,自主将不良信息屏蔽。在这一点上,证明了思想道德主体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文化的优劣并选择性接受。

(二)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充

现如今大学生接受知识讯息多数通过网络实现,对于一些在没有网络条件下无法有效参与的事件也能够逐渐了解并参与。例如参政议政方面,网络文化不乏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民意调研,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程度以及知识涵盖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效率更高。

另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交相关因素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网络学校、电子图书馆、网络旅游、网络银行等等文化载体的实现满足着大学生交友、旅游与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社会道德关系范围的扩大化。

(三)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性的发展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认知世界的途径,在这个新环境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多方面能力上均有所提升,例如其超越性、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等。可以说,优秀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的正面能量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与实践比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意识失范的缺失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与品德的重要阶段,在网络文化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自我控制力度的不足比较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而言,传统道德规范对其的导向能力与约束能力呈明显成下滑趋势。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朋友,隐藏真实信息的说出想要表达的思想,自由度更为灵活。在现实束缚力下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同样可能下滑,继而出现网络犯罪现象。网络犯罪隐蔽性强,一旦其尝到甜头可能一发不可收拾,自我管理意识也持续下降,造成意识失范的缺失。

(二)文化复杂性的意识腐蚀影响

之前提到,网络文化同样存在好坏之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但现如今仍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文化阴暗面的判断不足,容易受到意识上的冲击等。例如某段时间网络上组织大学生“抗日游行”,这种文化的冲击可能造成某些大学生在看完组织标语、内容后产生较强烈情绪,在没有冷静思考下参与到游行队伍中,可能在游行中发生危险或触犯法律。实质上,这种文化的恶劣影响属于大学生意识根基不稳的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下,一些西方不良思想也同时传入,刺激、奢侈、享乐等不健康信息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意识。对于一些缺乏控制力但却存在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积极向上与不断奋斗的意识逐渐被腐蚀。

四、网络文化在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络监管

目前大学生在校上网多数使用的是校园网,校方在此方面可从源头抓起,将防火墙软件安装至校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对迷信、黄色、诽谤、暴力等不良文化的过滤。同时注重对校园网站、BBS的监管,避免出现夸大言论、煽动情绪之类的言语,需及时清除。

(二)丰富学校生活

鉴于网络文化对学生实际生活圈子的禁锢,学校可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各项积极、正能量的活动优化“三观”状态。

(三)校园网侧面影响

校方可将学生上网页面设置得更具学术氛围,春风化雨般的将学生思想道德引导至正确轨迹。可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利用网络文化,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渗透性。

结束语

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告别了文化局限性,无论用户处于何处都能够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便是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下,思想道德难免受到正负两面影响。校方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各项措施优化网络文化的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程度。

参考文献:

[1]兰岚.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2).

[2]李寒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微商;发展道路;问题

本文受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立项编号:201510378365);指导教师:吕杰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3日

一、微商背景简介

在日前淘宝弊端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微盟CEO孙涛勇提出一种移动社交电商模式,通过会员积分、优惠等手段吸引用户群体,因而淘宝平台用户也正渐渐转向微信平台进行营销。所谓微商,是指企业或个人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与社会化媒体经营推销于一体、实现商品社交分享的一种新型电商模式,其主要分为B2C微商和C2C微商两种。前者是由厂商等货物供应者独自建立微信公众号,构建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自行对商品进行管理、发送以及客服的移动商城。而后者则是个人利用自己的社交关系在朋友圈开店,通过向朋友推销和朋友协助宣传以赢取利润。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而微商恰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改变了以往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广泛性、及时性、高效率、低投入等特点。同时,一方面由于微信属于一种社交平台,使得微商的用户群比传统电商更加广泛、精准;另一方面微商相对传统电商而言,拥有自己的大数据库,排除了一些中间障碍,能够及时并精准了解客户信息与需求,实现个性推销,也便于企业或个人经营管理。因此,相比其他经营模式而言,微商入门的门槛是相当低的。

二、微商发展现状

在经历了一个时间段的发展后,微商现在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中国内移动电商平台“口袋购物”CEO王珂近年投入2亿元作为引领微商的资金,并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公众号,从而实现B2C模式进行产品销售。随着微商的经营模式等方面不断进步与完善,微信等软件也在不断升级,出现了微店等可进行直接购物的微商模式,在推动人们绑定银行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谋取更大的金钱流动,实现多方的共赢局面。

如今,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可以通过扫商家二维码取得一定的商家信息及一定的优惠活动信息,越来越多的商家开通微信支付等功能,顾客无形中被微商侵入了生活中。顾客们被动的每天接受各类商家的推广信息,也会渐渐使用微信去购买商品进行消费,微商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人们不可缺少的消费购物手段。客户从微商中得到了便利与一定的优惠,而商家在其中获取一定的利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拉拢自己的客户群,集中进行宣传推广,以此可以取得更大的效果。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起微商,出现了过于频繁的刷屏现象,朋友圈已经有种沦为商圈的感觉,使得很多人不得不无奈的选择屏蔽甚至删除好友。微商的发展仍然没有进入一个完全稳定的经营状态,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它的利与弊,寻出一条发展道路。

三、微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微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商的渠道来谋取利益,如此这般,便使得朋友圈像超市、大卖场一样,什么都有,也什么都卖。然而也正是因为微商的普及,使得微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微商品牌商运营时的难题。微商市场虽然具有低成本、回款快等特点,但由于门槛低、要求不高、个体行为等原因,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来经营微商,给品牌商带来运营管理上的难题。我们经常看到商家为了利润混入假货等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其他商家的销售,同时也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如果长时间如此运营,不仅使微商对品牌不信任,更会使得消费者失去对微商产品的信任,因而导致品牌急速死亡等现象。

(二)频繁的刷屏引人反感。随着朋友圈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朋友圈来进行销售行为,而朋友圈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社交的私人圈子,大多数人刷朋友圈只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最新的动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时候也是为了更多的了解新的信息和事物,如果在朋友圈偶尔看到一些产品,大家会觉得很新鲜,进而也会有消费的冲动,但是很多人为了提高产品的订单量却不断晒出产品信息,由于这些简单粗暴的刷屏,使得朋友圈被这些无用的信息占据,不但会引起朋友们的反感,同时也会使他们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很多人屏蔽甚至删除其朋友圈关系,因此关于微商宣传的方式和手段有待改善和思考。

(三)大量非法暴利的三无产品混入。许多不法商家利用微商渠道的隐秘性,在没有资本和生产实力的情况下,生产并销售产品,又利用微商效果好和价格低的特点,不断从消费者手中牟取暴利,然后利滚利,最后得到更多的收益;同时,因为从事微商的成本低而且利润高,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微商,然而这些从业者往往缺乏法律意识,他们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往往引入许多三无产品。而这些三无产品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市场,因为其成本不高,在市场中往往极占优势,这些产品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然而消费者出事之后却也往往找不到厂商。例如“泰国童颜神器”,在媒体曝光其“扒皮膏”铅汞超标1万倍后,消费者却找不到厂商反馈。

四、应对方法

(一)定法规、重监管。朋友圈之所以在逐渐演变成商业圈,是因为营销商将大量的精力投向宣传方面,而轻视了产品的质量方面。所以,要化解的首要之道应是制定相关行业规章制度,规范微商的发展。2015年1月初,针对微商问题,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微盟提出了“三戒五律”,即:1、戒违规:禁止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禁止以任何方式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戒伪劣:禁止商家进行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确保商家所卖商品和服务信息的真实性,不误导、不欺骗顾客,保证交易的公平性;3、戒传销:严禁借分销的名义进行传销等一切违法行为;4、不乱市:不提倡以次充好,过度贴牌等现象,应用附加值服务来提升盈利空间;5、不囤货:不以囤货为目的进行分销,除个别商品有必要情况,也应充分保障分销商利益;6、不暴利:不靠非标品赚取暴利,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7、不刷屏:不用社交媒体过度宣传,提倡以高质量的内容赢得关注;8、不杀熟:不以朋友为主要对象进行卖货。

“三戒五律”的提出固然可喜,说明微商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然而,仅仅是这种程度的“三戒五律”仍然不能更好地改善微商存在的不良现象,相关部门应当与政府紧密配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微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减分销、走低价。电商最初兴起的缘由在于不需要店面等的消费及便利,优惠顾客和运营商,然而目前微商的运营主要靠一层一层的商在朋友圈中的大肆宣传,趋于利益考虑,一层一层的商势必会累加产品的销售价格,使电商并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可以减少从厂家到顾客间的分销商数量,以此降低价格,从而得到最大利益。

(三)完善购物体系

1、推广微店,弱化朋友圈。虽然在微商大量发展的情况下,已建有微店等相应的程序流程,但是人们依旧习惯性地从朋友圈中了解产品,购买产品,而不是到微店中去浏览商品。面对这种情形,相关部门应当将大众的目光从朋友圈中移开,更加关注于微店。同时,也应当加强微店的相关周边建设,使微店更好地服务于顾客,使朋友圈得到一片净土。

2、公开数据,杜绝三无。三无产品能够赚取暴利,问题还在于人们缺乏对产品的了解度,以及一味的相信外国产品。应当提倡微商公开产品的一切可靠数据,使产品出处及质量有据可依,以此来杜绝三无产品及微商从中牟取暴利现象的出现。

3、完善支付平台。如今微信支付已逐渐进入人们视线,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总之微信支付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对于微信产品不与同行业支付产品相合作的现象,同样也限制了微商的发展。完善支付平台,与多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五、总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商也逐渐朝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深处走去,在当前社会微商已成为消费者购物不可或缺的平台之一。同时,许多商家禁不住低投入、低门槛的诱惑纷纷挤入微商的行列,有的商家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刷爆了朋友圈反而引起了朋友圈部分人群的反感。因此,面对朋友圈变商圈的诸多问题,本文也提出了几点应对建议,相信在加强法规管制、完善经营模式的条件下,微商将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骆迷俏.微商营销的兴起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5.

[2]翁矗哲.基于微商的发展现状管窥微商未来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5.3.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与弊范文3

随着云计算模式的兴起,数字信息在各领域的急剧膨胀,信息类型、来源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大数据概念便迅速在国内蔓延开来。当下,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迎来了一个小期,业内人士认为智慧城市的“智慧”之处恰恰体现在大数据的应用。

然而在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有何种关系,又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什么的推动力?本刊特别专访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知名教授马修军博士。

大数据将引领大变革

记者:现在大数据涉及很多方面,但目前被提及比较多的是存储和计算,实际上可能还涉及传输、数据挖掘、数据应用场景。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又怎么定义大数据的?您认为在这些方面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马修军:大数据有4个特征,即数据量大(Volume)、类型多样(Variety)、数据增长迅速(Velocitv)和数据价值巨大(Value)。前三个V比较好理解,关于第4个V大家很容易理解数据很有价值,但往往认识不到,相对于数据量而言数据价值平均值很小,挖掘大数据中的价值犹如沙里淘金,这也是大数据通常与Hadoep、NoSQL、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仓库、商业智能,以及开源云计算架构等诸多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大数据不只是存储和计算,数据智能分析等相关技术非常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掌握数据核心技术,例如IBM提供了从端到端、整体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惠普收购了数据分析仓库供应商Vertica,SAP推出了内存数据库HANA等。

记者:国内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现状是怎样的?跟国外的差距在哪儿?

马修军:国内和国外在大数据应用领域最早的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包括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亚马逊和淘宝的电子商务数据、Twitter和新浪微博数据,Facebook社交网络数据。例如,Facebook用户每月分享30亿条内容,Twitter每天发送和转发12TB的信息,淘宝每天有超过30亿条店铺、商品浏览纪录及上千万的成交、收藏纪录。其他大数据应用领域主要是银行和电信等行业,中国工商银行近期部署了PB级大型数据仓库项目,中国移动早就部署了云计算和Hadoop数据分析中心。

可以说国内在大数据主要应用领域的发展并不比国外慢,在大数据的各种基础软件及应用软件、硬件产品方面,大数据技术以开源为主,尚未形成绝对技术垄断,即便是IBM、Oracle等行业巨擘,也同样是集成了开源技术,我国核心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也在缩小。

记者:如果大数据能在一个领域有所突破,最有可能是哪个领域?

马修军:15年前,美国最庞大的数据仓库其规模只有数TB,且只有像沃尔玛、万事达这些极少数的公司才拥有如此庞大的数据。而如今,从生活中的购物交易,到工业上的生产制造,从社交网络媒体信息,到在线视频图像资料,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到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都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可以预见,随着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成万上亿计的网络传感器被嵌入到现实世界的各种设备中,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表、汽车和工业机器,大数据的价值还将进一步显现。

另一方面,IT企业和运营商全面部署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近几年,大数据将会在金融、电信、医疗、物流、供应链、移动位置服务等领域有重大突破。

记者:近年来,相关业界的专家也表示大数据将引发新的“智慧革命”,您对所谓的“智慧革命”怎么理解?

马修军:大数据引发的所谓“智慧革命”,是说大数据正在对每个领域都造成影响,在商业、经济和其他领域中,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决策行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第一次拥有了精准记录把握复杂世界的能力,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不需要简化的大数据“世界模型”,可以精准地把握变化趋势,进而做出决策。

一个最新的例子就是Facebook在2012年5月18日的IPO。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敢说自己有把握去预测Facebook上市当天股价的走势,但是Twitter却神奇般地做到了。社交媒体监测平台DataSift监测了Facebook IPO当天Twitter上的情感倾向与Facebook股价波动的关联。例如,在Facebook开盘前Twitter上的情感逐渐转向负面,25分钟之后,Facebook的股价便开始下跌。而当Twitter上的情感转向正面时,Facebook股价在8分钟之后也开始了回弹。最终,当股市接近收盘时,Twitter上的情感转向负面,10分钟后Facebook的股价又开始下跌。最终的结论是:Twitter上每一次情感倾向的转向都会影响Facebook股价的波动,延迟情况只有几分钟到20多分钟。

这仅仅只是基于社交网络产生的大数据进行“预见未来”的众多案例之一,事实上“大数据”所能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已经被人认为将引领一场足以匹敌20世纪计算机革命的巨大变革。奥巴马政府已经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大数据对当今社会的重要程度。

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记者:智慧城市无疑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然而各地在建设中似乎都遇到推进困难、找不到突破口等问题,那么智慧城市建设当前遇到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修军:自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我国各地先后举办了多次论坛,也有多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规划,启动了若干建设项目,可以说中国城市已经实现了智慧城市概念的认知,开始进入全面规划建设的开端。智慧城市可以规划美好蓝图,但关键是如何实施,许多已经完成规划的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启动的困局。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瓶颈主要是体制方面的问题。

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协同,包括多个层面的协同:(1)政府机制层面,在解决跨部门联动和政府整合服务方面,各部门是否具备协同机制;(2)业务系统和数据共享层面,目前各业务系统和数据建设纵强横弱,以条为主,缺乏块的横向联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精准的数据,衡量智慧城市的标准是数据的开放性;(3)服务层面,智慧城市的最终应用是服务,市民、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获得的服务有多少是协同的,整合了多少部门、公众服务,应该是一个关键衡量指标。

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都面临着机制问题,若要破局需在机制、业务系统和数据整合,以及服务整合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记者:当前虽然有了云计算、物联网,但缺乏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核心技术,很多领域的智能乃至智慧都只是空壳,在您看来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都有那些,我国的薄弱环节在哪些方面?

马修军: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数据采集能力,以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精准掌控,相当于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统;云计算则是可靠、经济、易部署的IT基础设施,相当于智慧城市的身体。而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则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

“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形成了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的格局,这对传统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带来了挑战,而另一方面,现有数据库系统软件相关的数据处理技术价格高昂,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适合大数据成本的高效处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对数据库高并发读写要求、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率存储和访问需求、对数据库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使得传统SQL主要性能没有用武之地,NoSQL模式变得非常流行。互联网巨头对于NoSQL数据模式应用非常广,比如谷歌的Big Table、Facebook的Cassand ra及亚马逊的Dynamo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信息产业,一直落后于国外的巨头,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但国家一直在核高基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研发,如CPU、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等,培养了基础系统软件领域的大量人才。在新兴的大数据处理领域,中外公司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单纯考虑狭义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如Hadoop、MapReduce、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中外差距仅有5年左右。近年来,国际lT公司早已提前布局大数据核心技术,例如IBM近5年10亿美元以上级别的大手笔收购多与如何有效处理大数据有关,2007年IBM花费20亿美元收购了商务智能软件供应商Congnos,2009年IBM斥资12亿美元收购SPSS软件,201 0年IBM以17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数据库分析供应商Netezza;数据库软件巨头甲骨文收购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海波龙(Hyperion),收购另―IT巨头SUN公司,推出了Oracle大数据机和Exalytics商务智能服务器,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SAP在大数据实时分析的领域中,推出了内存数据库HANA平台,以应对大数据实时分析的挑战;此外EMC、Informatica、Taredata等公司,也都在大数据领域布局了核心技术平台。

从大数据核心技术产业方面,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公司仍没有及时抓住转型契机,相对而言,缺乏在大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投入和研发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记者:智慧城市与大数据间关系是怎样的?

马修军:智慧城市要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现代城市和运营管理新的科技发展的水平,需要对大数据充分分析和利用,深入分析我们收集的数据,以深入、系统全面洞察力解决,促进人类智慧运用管理城市,通过先进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和功能的强大的运算系统,从而来整合分析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的处理,将特定的知识应用于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解决方案中,来更好地支持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相关行动。

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大数据平台,一个统一的城市操作系统,通过物联网将城市的人、地、物、事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数据流转其中,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所有屏幕都可接入,通过网聚的力量,汇集市民智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记者:在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中,信息孤岛成为了致命伤,那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如何通过大数据的概念去解决信息孤岛?

马修军: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与业务协同,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城市全面规划能力和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活力。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需要各界一起探索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数据运营模式,打破现有信息孤岛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期望每一个城市都是个性化的,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模式,关键是形成可持续服务于建设城市的独立服务主体,不能把智慧城市建设当成一种解决方案全球推广而获益,而是针对每一个城市深耕细作,做出个性化的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从城市发展的长远来收回投资。这个需要考验投资建设智慧城市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并不是只有资金实力,关注业绩的企业能做到的。

数据开放的利与弊

记者:在数据开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于数据的使用又应该如何调节?

马修军:智慧城市建设,在大规模部署物联网汇集城市海量实时数据的同时,应以开放协作平台的方式,提供精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接口,提高数据可读性,为不同层次和不同权限用户提供精细粒度数据访问,从而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在开放协作平台上汇聚市民的智慧,开发深度应用,实现真正的深入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关键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是统一梳理部门业务系统和数据,形成统一开放平台,各部门按统一信息开放标准开放数据和功能访问API,实现应需而动的数据和业务整合。统一信息平台不需要整合各部门数据和业务,只要搭建起访问各部门数据和功能的开放API接口,用过通过统一平台,授权、审计数据访问,从而实现信息的流动。国际上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数据开放浪潮,美国ClO委员会专门成立了Data.gov网站,重点解决针对信息分散,缺乏整体性问题,英国政府也紧随其后,进行政府数据开放网站建设。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模式;在线学习;启示

一、在线学习

(一)在线学习的特点

1.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在线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学员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可以做合理的安排,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耽误。在线学习不需要把所有学员和教师集中在一起,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活动,学员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安排时间进行上传教学内容和答疑。学员可以自选学习内容和进度,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2.在线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针对满堂灌、标准化、一刀切等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线学习开发个性化学习平台,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学员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教学内容按课时或小节划分,一些学习软件还可以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每天提醒,这样既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使教育从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为更多地强调学习者管理的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学员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就是基于学员的兴趣爱好。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在线学习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要能维持这种学习兴趣,以通过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对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的满足,来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效益。另外通过在线学习系统的构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改变传统性评价方式,可以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差异评价和个性评价,同时学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利用此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评价和个性评价,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目标的良好效果。

3.在线学习节省费用

在线学习运营成本低,学员可节省学费。首先,在线学习不必租用昂贵的店面,更不必进行华丽的装修,节省了大笔行政开支。其次,利用科技的力量和网络的普及性,可以形成广大的用户群,摊薄了成本。最后,负责任的网络学习机构,会集中资金力量进行产品研发,并且聘请高质量的老师进行课程设置和录制,性价比高。

4.在线学习服务功能完善

在线学习提供课程答疑,服务体贴周到。网上特设各类课程答疑专区,可以随时向老师咨询并得到满意答复,还可以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学生的网上学习、选课、成绩查询、学籍管理、作业和网上考试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实现。

5.在线学习的学习过程具有高度互动性

个性化学习不等同于个别化学习,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学习,具有显著的交互性。由于多媒体交互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学习中,在线学习必须依赖学生与学习平台、学习环境的充分交互,要提高个性化学习效益,需要熟练运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交互平台和技术。

6.在线学习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与优质性

在线学习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礼仪、历史、宗教等方方面面,既有社会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还有许多技能方面的知识,想了解哪个领域,都能各取所需。

在线学习的课件资源,大多出自各省、全国乃至全球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专业水平很高,理论造诣很深,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有的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讲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例如中国教育在线、网易公开课、慕课、新东方等在线学习网站。

(三)在线学习的利与弊

1.利

(1)更容易实现一对一学与教之间的交流;

(2)“足不出户也能上名校”,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可以实现和现实当中一样的互动;

(3)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素质。在线学习以学习者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能力;

(4)更具灵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习的动机。在线学习省去了现实课程中繁杂环节,所有设计都围绕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而开展,与此无关的都得到精简;

(5)在线学习课程平台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社交元素引入课程,从而提高课程对学习者的黏性。

2.弊

(1)缺乏人性化的沟通。网络人为地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直接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传统的学习是在讲师完全可以控制的学习环境随时需要重新安排和变更,但在在线学习情况下,由于与学习者的网络的隔离,这种变更就不可能,就产生内容的关键的阻隔。

(2)实践功能薄弱。要真正获得和掌握知识、技术,仅仅通过在线学习的讲解还不够,必须亲自参与练习,在现实环境中运用,而在线学习很难实现这一点。

(3)在线学习的知识复制的作用被过分夸大,知识产权保护效力较弱。

(4)学分学位认证尚未形成风气,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得不到学习认证。

(5)在线学习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在其本土化开发过程中面临着思维模式僵化、管理体制落后、技术条件落后、优质师资匮乏、课程内容缺乏竞争力、文化特色缺失、校际间合作不足等问题。

三、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

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分类:视觉模式,听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视觉模式就是用图表、照片及其他例子进行学习;听觉模式就是参加讲座,参与讨论及其他听别人讲课的方式学习;触觉模式即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学习模式是学生在“刚性”的人才培养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的、柔性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参与,科研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更注重的是一种“师生面对面”的形式。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受学习的动机或目的影响,因而学习模式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学习模式受学习动机或目的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或为考研,或为考公务员,或为期末考试而学习,对于此类目的,其学习模式比较单一。据了解,普遍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是这样的: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温习,与老师交流,到图书馆自主学习---参加讲座。在以上环节中,视觉模式和听觉模式都有体现,对文科生来说,触觉模式运用相对较少,对理工科同学来说用得比^多。

综上,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比较传统,与小学和初高中时期无太大区别。

四、在线学习的启示

从在线学习的特点、利弊之处与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来看,联系当前我国开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可理性思考如何将前期开展的国家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资源转化为更有利于大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资源,将以内容共享中心的课程资源转化为以学习为中心的开放课程。我们将从运营机制、课程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得出如下启示。

(一)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区域联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放课程是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MIT开放课件运动引领教育资源以越演越烈的姿态走向全球化资源共享和开放。

首先应该调动学校领导对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视,将教师职称评审与网络教学挂钩,矫正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从政策、体制、机制的更深层次的制定及对传统学习文化的解放出发,发展网络教学。

其次构建跨校联盟,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在第三方运营机制的组织下,以平台为教学服务中心,以学校参与为主体,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投入和积极参与。由于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呈现区域化的典型特征,各校学科优势互补,所以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区域联盟,促进大学领导层和决策层的积极参与,形成第三方认证的运营机制,有利于打破校际藩篱,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优势的平台运营团队和以优质资源为生命力的高校合作,形成政策支持、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三方互利的格局,共同致力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二)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程开发理念为导向,转变大学生传统学习文化

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开始越来越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在课程开发上,关注大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开发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路径的网络课程。将学生注册、课表安排、随堂测验、结课考试及证书认证等环节设计都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这些都是在课程开发形式上值得借鉴的点。这种新型的课程设计模式与方法虽然与传统的课堂模式具有相似性,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是网络课程开发进一步完善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因此必须对在线学习和大学生特点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把握,并在此规律的指导下,重新设计网络课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资源开发配送模式、评价管理模式,使学生从消极的知识消费者向知识的生产者转变,形成一种超循环的新型学习文化。

(三)加强学习支持,利用Web2.0理念推进大学生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

大学生热衷于运用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软件,从大学生这一习惯出发,利用Web2.0的理念将Web2.0技术如电子邮件博客和Facebook作为大学生讨论和建构学习内容的技术工具。大学生不仅仅成为了内容的消费者,而且成为了内容的开发者和创建者。大学生在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分享学习成果,根据兴趣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组织学习,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四)转变评价观念,课程开发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并举,保证在线学习质量

大学生学习课程时间零散,学习主动性较弱,学习具有依赖性,因此测量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利用智能化评价手段,对其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利用可视化统计表单呈现真实的学习数据,督促大学生及时的调整学习现状,因此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

在线学习评价方式的改进,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习惯入手。而在线课程评价的进一步创新需要将IT人员的数据分析智慧与教学团队的科研智慧结合起来,共同保证在线教学评价质量。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在本文中详细叙述分析了在线学习的特点、利弊以及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目的是从在线学习中得出可以是在线学习更好地与我们大学生结合的启示。

或者,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在线学习更体现的是一种近似“精英式”的学习模式,对普遍的大学生而言,难以产生持续性的实践。大学生要想实现在线学习的最好实践是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可是,在线学习在高校这一平台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应有与发展。现在,高校独立于自身办学的情况更为普遍,并没有实现一种跨校联系,这也许为在线学习的一大实践平台提供机会。大学生拥有好的基础和条件进行在线学习,需要的是转变对在线学习的观念,积极实践这一学习模式,而不是固守于现今普遍的“师生面对面”的学习模式。

因此,面对在线学习在国外的很多地方已经掀起一股学习的浪潮,在我国大学生群体却始终难以有较大的影响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进行反思,也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深思。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去尝试在线学习这一种的学习模式,从中得到一些全新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宁.构建在线学习系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基础教育参考[J],2014,(3)

[2]在线学习――掀起学习的革命.全国新书目[J],2003(1):16-16

[3]莎,张庆林.在线学习的类型及其特点.教育科学[J],2003,2

[4]学习模式:大学生质量形成的路径选择.江苏高教[J],2014(3)

[5]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及辅导的需要.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M],1999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色彩构成;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色彩构成是运用相对科学的分析方法,把两种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原则进行重新的组合与搭配,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理想色彩关系的训练系统。色彩构成在构成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为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创作欲望和主动思考意识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各大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方面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改革思路,因此,现在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体系中,对色彩构成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是发展的必然,下面就色彩构成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改革的尝试进行一个归纳。

1 关于色彩构成的传统教学

作为基础课程的色彩构成,其教学是研究色彩的心理性、生理性、物理性、象征性、联想性等方面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对色彩表现力的把握和创造性思维。传统的色彩写生训练,学生们对于色彩的感知是相对感性的、模糊的。然而通过色彩构成的学习以后,能使学生对色彩内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逐渐走向相对明晰和理性的认知,可以为将来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较好基础。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之后学生用手绘的形式进行作业练习,最后教师讲评给出成绩。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们的手绘表现技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以及掌握了基础绘图工具,特别是对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有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时代的到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过于机械了,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如“三属性推移”、“空间混合”等内容的手绘训练,会让学生投入很多的时间,因为课程的教学总课时相对有限,这样学生对色彩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产生了局限性。另外,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对理论内容的讲授过于完整和追求系统性,影响了实践的环节实际操作,从而容易造成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的连贯性,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2 色彩构成多维视角教学改革尝试

针对色彩构成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革和新模式的尝试就很有必要了。因此,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根据课程的特点,调整教学的方法,重视教学实践的改进,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素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成为了色彩构成教学改革尝试的方向。

2.1 合理运用数字媒体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设计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往往是用颜料模仿自然物象或别人的作品,对色彩的理论知识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对于色彩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并不熟练。因此,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手段,自制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资源,尝试使用多种媒体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收更多的信息;借助多媒体的整体效应,直观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和色彩组合规律,评价优秀作品;借助多媒体的强化作用,教师通过屏幕对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进行直观讲解,一些复杂的声、光、形、色、动态等直接在学生眼前真实再现,对学生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刺激作用,使学生轻松掌握色彩的规律,化被动为主动,达到强化教学的力度,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感受色彩美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对了解和掌握色彩的规律带来更大的帮助。在色彩基础知识部分的作业,要求学生利用电脑软件在短期内完成,对作业质与量的要求适当加大,使学生的实践锻炼得以加强。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供学习平台,在校园网开通论坛,刊登优秀的学生习作,建立师生交流平台,通过学生与教师的网上对话,更加密切师生关系与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一些学生对电脑的基础设计软件如PS等的应用不是很熟悉,则采取小组合作方式,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的手段,可以增大教学的容量,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使概念形象化,其优越性是明显的。但是创意是靠人脑的,传统教学中的精髓要保留,对色彩美感的研究永远重于对电脑特殊效果的追求,这也是通常说的有了好创意再加上好制作就是好的作品这个道理。

2.2 拓宽思考范围

“色彩心理”是色彩构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采集重构”和“色彩联想”练习。在新的教学尝试中,对作业形式不加限制,同时又增加一个用色彩表现“自我”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对色彩的主观理解来分析和表现属于自己的色彩。以往的“色彩联想”作业,多数是要求学生按照命题去完成的,强调表现色彩的主观心理感受,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像这样的题目经常使用,很多学生直接去模仿或照搬,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在实施新的教学尝试中,改变以往的单一命题方式,学生可以自己设计题目,或老师提供多套题目供学生选择,这些题目难易程度合适,涵盖范围广泛,既可以根据学生们平时熟悉的卡通形象,或者工业产品、日常用品等等来确定,是大家既熟悉又感兴趣的东西,实践起来更有动力,但要求学生每人的选题不能重复。对“采集重构”练习的新实践,体现在拓展采集内容、增加选题的范围,进一步引申到由音乐韵律、歌赋诗词以及自然景观的意境带来的主观色彩启示。不同的环境、地域、修养等,会对同一种物象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观者看到色彩时,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

对于色彩心理构成的作业,在新尝试中同时提出要求:尽量不用具象的图形,要着重表现色彩构成关系带来的心理感受;同时每一个作业都要有文字的分析说明,把画面的色彩关系清楚地表述出来。这样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其直接描绘对色彩的感受而突破形的约束,在锻炼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拉近了观者和作者的距离,使观者更容易读懂抽象的主观色彩,这样可以为学生将来从事设计工作中向别人清楚表达设计理念做很好的锻炼。

2.3 尝试团队合作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基础,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

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设计是通过对大量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的一种训练手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主题性的色彩构成集体创意,既是对色彩构成教学实践的一种全新尝试,又符合时展的要求,可以避免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对创造能力的制约,同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进行主题性的色彩构成集体创意之前,先将全班同学自愿组合成若干小组,并确定小组长,并明确小组长的职责:组织本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做好记录;收集汇总资料,代表本小组做汇报发言并演示集体作业成果;汇总问题并与教师沟通联系;对其他小组的作业做出评价等。之后根据教学安排布置作业,要求各小组用一周时间完成一个主题色彩构成集体创意练习。内容的范围不作限定,可以相对广泛,如可以由老师提示、学生共同商定一个有一定经济价值、文化属性并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概念性、探索性的课题,或网络流行的文明健康又能表现的历史、文化和个人对色彩的感受运用等。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研和搜索背景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交附有图片资料的调研报告,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查找、研究与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探索设计语言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挖掘设计中的人文性,寻找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生活、设计与人的交融点,并最终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兴趣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改变学生等待答案的学习习惯,让主动性贯穿于整个学习和创作之中,从多视角看待问题。但针对不同的主题,教师应提出具体的要求,各组将完成的作业向全体同学展示,由大家提问并参与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主题性色彩构成的集体创意要明确主题内容,把握色彩创意原则。对于探讨主题的落实,要结合本设计专业的特点来进行,例如“女性色彩”、“时尚与色彩”等。而色彩创意的原则要求学生必须重视某些功能性的色彩常识和色彩禁忌,要考虑色彩应用对象的性质和目的,针对对象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不同要求,尽量正确选择与合理配置色彩。通过这种主体性集体工作方式,可以发挥“团队精神”,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过程中的研讨与互动性演示环节,可以增强学生应用色彩为设计服务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4 现场观摩

对于大多数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色彩在以后的专业设计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印象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要改变这种模糊的认识,在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中,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现场的实践教学,就是面向社会,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参与感、责任感,明确自己的学习使命。这种现场实践,是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要求,老师专门安排出一定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如书画展、各种商品博览会、博物馆、艺术馆和超市、印刷厂、服装厂等等,进一步了解色彩搭配、造型设计和材料选用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和应该掌握的色彩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社会意识。在观摩出发前,老师明确提出要求,重点针对什么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注意收集资料,最终以图片、文字等形式,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记录下来,加深印象,为以后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2.5 模拟客户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色彩构成知识后,还应该主动去获取社会商品对于这方面的需求,从而确定自己的设计构思。在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中,模拟实际场景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教师作为“客户”、“消费者”等角色提出有关色彩的问题,学生则以“设计者”的身份展开分析回答,这种问与答会使学生体会到“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需求和想法,以及融合点和冲突,从而帮助学生全面领会胜任职业、社交和个人行为的种种情境,提高其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

3 效果体会

通过以上不同方式和角度的教学改革尝试,与以往传统的教学相比,更显趣味性,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积极性更高,作业效果更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色彩设计应用能力得以增强。在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相比,不管是视觉效果还是创意效果,都明显高一个档次,得到师生的普遍赞许。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是固定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方法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只有融综合设计素质训练于教学中,才能使其和整个艺术设计课程结合得更紧密,更好地为今后的设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纪伟,熊丹.色彩构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王磊,卢嘉.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