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化学 素养 空气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72-02

一、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

1.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都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优势。利用这些学科优势,教师可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活泼的课堂形式,以此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学生寓学于乐。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准备(即备课:备教材、备学生以及实验的准备等)、上课、课后检验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

2.化学是一门属于大众的科学,它神奇而又平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认为,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多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自觉地掌握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其具有条理性,并且在日后实践中更完善地运用这些知识。

3.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识能力、思想水平和品养等方面着手,将课堂知识合理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针对新课程的要求合理安排难度和顺序

1.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和难度减少了,但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反而提高了,因此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阶段性、知识的前后联系与逻辑顺序,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的发展顺序,各方面合理结合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2.知识的整理,迁移和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只能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话、讨论等方式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的反应速度、正确率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以此来调节课程进度与授课的难度与深度。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索,又能让学生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科学地学习。

三、课堂教学实例探究

例如:在《空气》这一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线索: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我在投影上展现出两幅画面:

提问:同学们希望在哪副图画的环境中生活?

提出实质问题: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环境优美的地方呢? 这些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呢?

结论:喜欢图一,因为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继续追问:

大家喜欢在空气清新的地方生活,那空气中都有什么呢?请同学们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得出结论、挖掘新知

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

层层深入、深层拓展

既然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又是我们每日接触和呼吸的,为什么医院在抢救病人时要用氧气管而不是直接呼吸空气呢?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和医院所用的是不同的。

追问:

那大家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请同学们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自然引入实验2-1红磷的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追问:

通过红磷的燃烧说明氧气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结论:氧气除了可以供呼吸以外,还可以支持燃烧。比较活泼。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潜水、医疗急救需要纯度比较高的氧气,燃料的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都需要氧气,氧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跟随线索、继续深入

在做完红磷的燃烧后,集气瓶中还剩下约4\5的是什么呢?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思考。

结论:剩下的是氮气,氮气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比较稳定。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氮气可以做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食品包装中充氮可以防腐等。

自然引入混合物与纯净物,并适当进行练习。判断出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就水到渠成,不用刻意去背,并且印象深刻。

四、课堂知识的拓展

空气中除了氧气、氮气以外还含有其它物质,例如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而稀有气体相对陌生,在此介绍稀有气体及其用途。既然空气中有如此多的宝贵资源,而目前的空气质量如何呢?我们要怎么做呢?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任务,在此之前同学们要做好目前空气现状的调查以及原因。为下一节做好保护空气的宣传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下面是学生所做《室内空气污染来源》调查的标题汇总,在调查后学生把题目改为《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对人体健康影响及防治对策》他们不仅调查空气污染的来源,并对其危害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其范围和深度都得到大大提升。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对人体健康影响及防治对策: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1.室内装饰材料及家具的污染

2.建筑物自身的污染

3.室外污染物的污染

4.燃烧产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

5.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污染

(二)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其他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1.从源头抓起,以立法为本

2.控制室内外空气污染源

3.加强室内空气污染的宣传教育工作

4.植物净化

5.室内空气净化、通风和采光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咖啡初加工粉尘;防治技术;研究分析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区在不利于空气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灰霾天气,灰霾天气是大气污染的一种状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以及选定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形成的,灰霾的本质就是细颗粒物污染,灰霾的频发造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粉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细颗粒物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和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日益突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已成为当前民众迫切的愿望。咖啡初加工粉尘质轻易漂散,收集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随着区域咖啡产业不断发展,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容忽视,咖啡初加工粉尘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粉尘主要是指能相对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的总称,是一种气溶胶,粉尘可以根据许多特征进行分类,在大气污染控制中,根据粉尘微粒的粒径来分类,不同粒径对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是不同的。

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微粒称为总悬浮颗粒物,英文缩写为TSP;粒径大于10μm的固体微粒是降尘,能在重力作用下较短的时间内自然沉降到地面;粒径小于10μm的固体微粒称之为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浮游粉尘和飘尘,能较长期地在大气中漂浮,英文缩写为PM10;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是细颗粒物,英文缩写为PM2.5,PM2.5粒径小,富含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粉尘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大于10um的粉尘,容易被鼻腔、气管粘液所捕捉并逐渐排出体外;小于10um的粉尘则可深入到气管深部;而小于5um的粉尘则90%可沉积在气管、肺泡上,引起肺泡的冲血反应,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部弥漫性、进行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疾病而导致尘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职业病。

长时间接触或吸入粉尘对皮肤、角膜、粘膜等会产生局部的刺激作用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对于呼吸道的危害早期可引起鼻腔粘膜机能的亢进,扩张毛细血管,久而久之便形成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后期因为粘膜缺乏营养供应则形成萎缩性鼻炎,同时还会形成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甚至是咽炎、喉炎;皮肤接触粉尘过多造成表面沉积,堵塞毛孔容易形成粉刺、毛囊炎、脓皮病,如含重金属的粉尘浸入皮肤,会出现一些小红点,形成皮疹等。特别是植物性粉尘被容易各种微生物污染附着病原菌,带有芽孢霉菌的发霉的植物性粉尘随呼吸进入肺内,可造成肺霉菌感染,引起农民肺、蔗渣肺尘埃沉着病等,植物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其引起的人体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3 咖啡初加工粉尘的产生环节

咖啡初加工生产主要是利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对已干燥的咖啡豆进行清洁(除石、除杂物)、脱壳、抛光、粒径分级、重力分选,使其成为市场需求的优质商品咖啡豆,并为深加工焙炒精加工生产线提供优质的原料。

粉尘的产生主要在脱壳、分级、分选等生产工段,其加工工艺流程及产排污情况如图1。

4 咖啡初加工粉尘的特性

(1)表面吸附一层空气薄膜,不利于粉尘间或水滴与粉尘间的凝聚。(2)粉尘质量较小,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影响范围大。(3)细微粉尘由于表面积增大,很容易溶解于人体肺细胞中。(4)容易滋生微生物附着病原菌。(5)咖啡初加工粉尘属植物性粉尘,其质轻,可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易漂散,收集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

5 咖啡加工粉尘防治方法

粉尘的污染防治通常采取的是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通过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选用先进合理的机械设备,辅以一定的防尘、除尘设施,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的污染,也是治本的对策。

主要有四个方面粉尘污染控制技术:一是改进工艺流程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二是湿式作业减少粉尘的产生;三是不能湿式作业的场所,采用密闭抽风除尘系统,主要包括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控制单元收集处理粉尘;四是为了安全起见防止粉尘侵害,当防治、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时,操作工人要佩戴防护眼镜及防尘口罩,以保护眼睛和呼吸器官,防止粉尘侵害。

选择除尘设备是关键技术,除尘设备的选择要考虑粉尘的性质、排放特点及产尘环境控制要求等方面。大型、中型植物性粉尘比重大可以现场及时收集,细型粉尘比重小易造成二扬尘,有效的办法是采用湿法收集设备、布袋吸尘设备或气力集尘装置进行收集处理。湿式除尘器设计简单,稳定可靠,形成沉淀以便清除,袋式除尘器能够回收粉尘,同时可回收一定资源。气力集尘装置属于中效低效除尘器,往往用于多级除尘系统中的初级除尘。

在咖啡粉尘治理方案的制定中,结合咖啡初加工生产中各工段粉尘产污现状,考虑各类除尘设备的性能,其治理方案中由于静电除尘因为设备一次性投资较高,不考虑采用,选择考虑旋风除尘、布袋除尘、湿法除尘三种处理工艺路线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选择出最合理、节省的一种工艺,在此基础进行设计,以达到最佳设计处理效果:

针对咖啡初加工粉尘的特性,结合湿法除尘设备的优势,作者认为湿法除尘工艺较为适宜应用于咖啡初加工粉尘的治理,由于该粉尘属植物性粉尘,其除尘废水和废渣还可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将收尘废水、收集粉尘在厂区内进行综合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和零排放,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应当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排放特点及控制标准,制定经济、高效、易运行维护的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群健康。

参考文献

[1]马广大,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1986.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大气污染 人力资本法 经济评价

1.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近年来,大气污染的问题已经不仅是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一些城市较为严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逐步加快。而城市化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环境污染也逐步加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也因此受到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曾作出的估计,在每年,全世界由于大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270万,其中,城市占33%[1]。对大气污染的控制已成为一个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大气污染一直是一个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空气污染物中,较为多见的包括SO、氮氧化物( NO) 、CO、总悬浮颗粒( TSP) 等,这些污染物对于人体皮肤黏膜会产生刺激,还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甚至是肿瘤[2]。SO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也是大气遭到破坏的重要标志。长期生活在遭到SO污染的环境中容易形成肺气肿,甚至导致癌症。总悬浮颗粒会使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增高,特别是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当污染物以氮氧化物为主时,肺则会遭到明显损害。CO则会对血液、神经有害,慢性CO中毒会使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导致头痛、头晕、记忆力降低等神经衰弱症候群。

2.北京市大气污染现状

北京市(39°N,116°E)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国家交流中心,北京市的环境建设尤为重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北京大气污染发生了显著变化。市中心区城市发展日臻完善,污染治理力度也最大,而且随着化工企业的外迁,大气污染有所减缓。然而,从整体来看,其大气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3]

2.1 国家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

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我国目前将空气污染指数分为5级。空气指数在0-50时,空气质量属优,人类可正常活动;空气指数在51-100时,空气质量属良,人类可正常活动;空气指数在101-200时,属轻度污染,如果接触这种环境过久则会轻度加剧易感人群的症状,对于健康人,则会导致刺激症状的出现;空气指数在201-300时,属中度污染,定时间接触的话则会明显加剧心脏病、肺病的症状,降低其运动耐受力,对于健康人群,出现症状的情况普遍;空气指数大于300时,属重度污染,会降低健康人运动耐受力的同时还会导致强烈的症状,并且使得某些疾病提前出现。

2.2 北京市大气污染与其他城市对比

根据中国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笔者将2009年全国31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在我国31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85天,明显低于平均值3211,排在倒数第4位。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环境适于人正常活动,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的标准,而北京适合人正常活动的空气指标仍达不到全国标准。北京市仍然是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是少数的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少于300天的城市之一。

2.3 北京市大气污染整体情况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笔者对中国环境保护部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经整理得出北京市2008年至2011年空气力量分级情况。结果表明2008年度,北京市空气质量属于优的天数为62,占比1649%。空气质量属于良的天数为212,占比5792%。其他时间则处于被污染状态。其中84天为轻度污染,占比2294%;4天为中度污染,占比11%;4天为重度污染,占比11%。即北京全年有25%的时间处于污染状态,在这部分时间内,北京市不适合人正常活动,或者说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到了2011年,空气质量属于优的天数为76,占比2088%。空气质量属于良的天数为209,占比5742%。74天位轻度污染,3天为中度污染,2天为重度污染。可见,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在转好,但仍然属于空气污染较重的城市。

3.北京市大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损失

3.1人力资本法

关于人力资本法,其不是对于生命价值的评价,而是在不同环境质量的条件下,人因为发病或死亡对社会贡献的差异,以此作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1]。人力资本法在环境污染引起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上,可分两部分,即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包括预防和医疗费用,以及死亡丧葬费。间接经济损失则包括病人、非医务人员护理、陪住影响劳动人工时造成的损失。

3.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失的估值

3.2.1 评价对象

大气污染导致的疾病主要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和肺心病。本文主要选取其中最普遍的三项: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和肺心病作为估值对象。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4

危害健康的元凶

是颗粒物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存在一定时间以后,就会出现伤害人类、植物、动物的生命,损害财物以及干扰人类舒适的生活环境的现象。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都属于大气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气中直径比头发丝还要小三十多倍的颗粒物是空气污染中最具危害性的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主要原因是这些颗粒物因为体积小,所以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较长,被输送的距离也会相对远很多,而且这些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人体如果长期吸入这些颗粒物,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颗粒物越小

对健康危害越大

大气污染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从而决定了他们对健康的危害大小。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但是,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就可以穿透这些屏障到达支气管和肺泡,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就是细颗粒物(PM2.5),比表面积大于它的PM10,更容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而且由于体积更小,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被吸入后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更小的微粒,比如直径小于等于100纳米的微粒,则会通过肺部传递影响其他器官,包括我们的大脑。

大气污染

不仅伤肺更伤心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表明,大气污染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具有多方面危害。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危害,引发哮喘、肺癌等疾病;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加速其进展,引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促进血栓形成,导致血压、血脂、血糖等升高,因此被称为新的、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美国心脏协会(AHA)根据201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对“空气污染和心血管疾病”作出了一个科学声明,明确论断颗粒物(PM)空气污染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AHA的结论,如果暴露在PM2.5污染的环境中数小时至数周,可诱发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和非死亡事件,暴露时间越长,心血管病死亡率越高,预期的寿命越短;相反PM污染水平下降,心血管死亡率也会随之下降。另据《欧洲心脏杂志》报道,英国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吸入每立方米含有10微克PM2.5的空气,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就会上升20%。

其他一些研究还发现,除了对人体肺脏和心脏的危害外,大气污染还会导致人类的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

污染指数偏高时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 住宅室内装修设计

引言

近年来,装饰装修已经成为每个人所共知的时髦话题。办公室要装饰装修,写字楼要装饰装修,买到新房更要装饰装修。然而,多数人只知道沉浸在新居的温馨浪漫之中。却不知您的身边可能已经危机四伏。

1、合理的有益健康的室内布局

(1)当今房屋的设计流行大厅小卧室。客厅一般在16平米以上,厅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关键,要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厅按功能又可分隔成玄关、餐厅、休闲会客厅。玄关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玄关可以对户外的视线产生一定的屏障,不至于开门见厅,保障了人们户内行为的私密性及隐蔽性,保证了厅内的安全性和距离感阳台可根据周围环境决定封不封阳台,如果灰尘大最好封上阳台,如果当地空气质量高可以不封阳台,这样空气比较流通,有益健康。卧室的设计要注意隐私性,舒适性和安静。床头不要对着卧室门,以免开关门直接干扰到卧室内人的休息。还有梳妆台的镜子不要对着卧室门,因为晚上开门时容易被境内的影像吓到。

(2)房屋布局有五忌:(1入门即见阳台或窗户。(2入门即见厕所。(3入门即见厨房。(4入门即见卧室(5卧室门门相对。那么在设计时就可以通过设计玄关、屏风、改门的位置来改变格局。合理的布局可以使空气流通,避免油烟、燃气、污气等气味污染空气,使人们的活动空间保持干净和温暖。

(3)现代建筑的房屋设计在功能,布局和面积的设计上已经渐趋合理,除非有上面的五点,否则尽量减少对原房屋结构的改变,功能的改变。特别是有两种改建是非常不宜的。(1)阳台不宜改建成卧室。 阳台有它特殊的建筑构造,下面没有支撑物支撑,在这上面改建成卧室,住在里面会给人不安全、不踏实的感受,不宜人的身心健康。(2)厕所、厨房不宜改建成卧室。因为厕所、厨房它们的排水、进水管都是上下连通的,住在这里改建的卧室,晚上睡觉会不时听到流水声,这样会严重影响生活、睡眠质量,也是非常不宜于人的身心健康的。

2、根据房屋功能合理选择装修材料

(1)在装修选材方面,要严格选用环保安全型材料,倡导消费者进行装饰装修时选择无污染或者少污染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绿色产品。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剂,不含苯的稀料,不含纤维的石膏板材,不含甲醛木工板、贴面板等。以提高装修后的室内空气质量水平。

(2)在装修选材方面,要尽量选用对资源依赖性小的材料。要选用资源利用率高的材科,如用复合材料代替实木:选用可再生利用的材料,如玻璃、铁艺件、铝扣板等:要选用低资源消耗的复合型材料,如塑料管材、密度板等,尽量避免使用资源高消耗的原木、石材等。

(3)选用绿色饰材:“绿色饰材”是以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概念而设计生产的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装饰材料。它由国家指定的机构依据有关的环境标准和规定,对产品进行监测和颁发证书,并监督检查,然后以图形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CCEL)是进行认证、授予环境标志的唯一机构。“绿色饰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绿色墙材:包括环保墙纸、墙布、乳胶漆、丝光锦缎涂料、玻璃砖和不含铅、铜的绿色陶瓷。b.绿色地材:竹地板、橡胶地板、复合地板、实木地板、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等。c.绿色板材:包括轻质复合板、装饰板、防火板、纤维增强硅酸钙板、水泥加压平板、镜面玻璃板等。d.绿色门窗:是指木、铝门窗。塑钢门窗的发展前景很好。它具有保温、密封、隔音、节能,节省钢术材料等特点.e.绿色照明:是指各种节能灯。f.绿色家具是指藤、竹、金属家具、实木家具等。

3装饰物的搭配

(1)地坪:玄关把地坪和客厅区分开来,自成一体。或用纹理美妙、光可鉴人的磨光大理石拼花,或用图案各异、镜面抛光的地砖拼花勾勒而成。

(2)顶棚:玄关的空间往往比较局促,容易产生压抑感。但通过局郜的吊顶配合,往往能改变玄关空间的比例和尺度。通过巧妙构思设计,玄关吊顶往往成为极具表现力的室内一景。它可以是自由流畅的曲线,也町以是层次分明、凹凸变化的几何体;也可以是大胆露骨的木龙骨,上面悬挂点点绿意。将玄关的吊顶和客厅的吊顶结合起来考虑,使顶棚简洁、整体统一、有个性。

(3)墙面:玄关的墙面往往与人的视距很近,常只作为背景烘托。选出一块主墙面重点加以刻画,或以水彩,或以木质壁饰,或刷浅色乳胶漆,再设计一个别致的大理石摆台,下面以雅致的铁花为托脚。重在点缀,切忌堆砌重复,且色彩不宜过多。

(4)家具和隔断:玄关除了起装饰作用外,另有一重要功能,即储藏物品。玄关内可以组合的家具常有鞋箱、壁橱、风雨柜、更衣柜等,在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

(5)植物的摆放也是有讲究和学问的。有些植物适合放在室内,有些植物却不适宜放在室内。在卧室不宜摆放过多的花卉,因为植物夜间要停止光合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并与人争氧气,有害人的身体健康。

4要做好室内环境检潮和治理工作

(1)购买新房、家具和装饰新居后。应该先找室内环境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入住时间.

(2)选择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设施。可根据居室、厨房,卫生不同污染选用具有不同功能空气挣化装置。如空气净化器、捧油烟机、臭氧消毒器等。

(3)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开窗换气时间,防止室外大气污染进入室内。

5健康宣内环境的几要素

人的一生有3/4的时删是在居室中度过的,住宅环境是否宜人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

(1)口照与采光:阳光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国外有一句谚语:“阳光不到的地方是医生常去的地方”在一切光照中,太阳光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紫外线可以杀灭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消毒居室,紫外线还可防止儿童聋佝偻病,老人可减轻骨质疏松,光照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科学家认为居室H照每天不应少于2小时,这是

维护人体健康和孩子发育的最低要求。为了保证最低的采光要求,窗户的有效面积与居窀的面积之比不能小于l:15。

(2)室内微气候:微气候足指室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无论春、夏、秋、冬,居室最佳温度足l 8一一2 0度之间,最低小要低于1 2度;空气的相对湿度戍在45―50%之间,最人不得超过65%。为了营造宜人的微气候,居室内可放几盆于人有益的花卉,对净化空气很有好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通风。

(3)室内净高度:人在一定的窄问生活,由于呼吸造成一定高度范围内空气成分的改变,医学上:称之为呼吸带。因此居审内净高不应低于2.8米,即使在北方也不得低于2.65米,特别是当前的居审建设中的大客厅小居窜的设计,其居窜的净高更不得减少,否则使人有抑郁感,久居对身体极为小利。

(4)空气清洁度:室内空气的清洁度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污染审内空气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有毒物质应发时排出室外。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要保持在100―150个cm3范围内,使室内空气清新宜人。

7结语

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实际操作标准,如果设计不合理,既浪费材料,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合理的安排、使用舒适,还要求空间的美感、色彩的协调、风格的独特。

参考文献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范文6

医疗气象学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目前医疗气象学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与难点,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医疗气象学的发展与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认为应从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组织协调等方面进一步大力发展医疗气象学,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1医疗气象学的定义

医疗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对人类机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影响规律,为治疗疾病和卫生保健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又称人类生物气象学。属于大气科学下的应用气象学科。医疗气象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气象和人体健康的情况,进一步衡量、分析、研究“气象要素”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而阐明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即避免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2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为止,国内外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气象学。研究气象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及健康人在各种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宇航、航海和采矿等特殊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气象条件对生殖的影响;大气电磁场、空气电离、太阳黑子、紫外线、红外线、空气污染及生物病原体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古代医学中与气象相关联的内容;人类对特殊气象条件的防护;环境舒适度对工作能力的影响等。

(2)病理气象学。研究气象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季节气候下的多发病;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疾病在不同气候地区的分布特点等。例如:自然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气象卫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地方病、流行病监测中的应用;医疗气象预报的方法及精度等。

(3)环境气象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医疗气象学还研究城市、农村、住宅区环境小气候以及人工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城市和环境小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天气气候对行为以及人口密度及移居的影响等。

3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3.1中国古代的医疗气象学思想

中国的医学气象学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代,如,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有大量精妙论述,明确指出了人与气象和环境的关系。《内经》通过对天体的运行、时间的推移以及与此相应的气候条件,做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循环变更。并进一步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物化特征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用以说明时间迁移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以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用药的关系。深刻阐述了气象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气象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之间的关系。《内经》中医疗气象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四时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为每种生物的习性与生活习惯,都受到四时阴阳这种节律的支配。昼夜交替、寒暑往来,日夜节律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四季节律以一年为周期,还有些节律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二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如《灵枢•岁露》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指出人与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人类极易受到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影响。三是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日常保健具有重要影响。《内经》把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并认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六气”不正常、不协调则称为“六”,人们在“六”的作用下,极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并且指出季节对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天气、气候情况下发病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如,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隆冬多寒病等。

3.2医疗气象学在国外近代以来的发展

国外近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但是研究呈离散状态,彼此之间联系较少。1955年,在荷兰地理学家Tromp博士与德国首家医疗气象研究站的创建者Ungheuer博士的共同推动下,于1956年8月29—3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生物气象座谈会。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自1957年,该学会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不少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学会,并在英、美、德、荷、罗、捷、意、波举行过地区性学术交流会。某些国家也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如联邦德国自1953年以来,每3年举行一次生物气象学术研讨会;日本自1961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美国自1969年开始每3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瑞典自1980年、澳大利亚自1982年均定期召开生物气象学术会议[1]。目前,在美国有19所大学设有医疗气象专业,其中10所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有些国家还成立了独立的研究所,专门进行医疗气象学科的研究。有些国家通过研究,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1—周5按时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近50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1]。

3.3中国现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对一些疾病的防治研究报告中,开始有了一些气象因素与疾病关系的相关分析,这些报告也包括了疾病的季节分布等。但真正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开始于60年代,中国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心脏病、中风死亡率的关系等。1971年,全国开展了慢性气管炎的研究,研究中考虑了气象因素的影响,于是在1972年成立了全国气象条件与呼吸道四病(感冒、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关系研究协作组。1974年中央气象局召开的第二次应用气候学术会议上,将医疗气象列为内容之一。从此,中国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1973,1975,1977年,先后在南京、镇江、天水等地举办了医疗气象讨论会与讲座;1980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医学气象研究座谈会;1995年7月在北京首次组织了国际生物气象学术讨论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气象科学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在中国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意见》中指出,医疗气象服务是专业气象服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2008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学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正式成立了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任学会主任,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张书余任学会顾问。2009年10月,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第一次医疗气象学术研讨会。

4目前中国医疗气象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难点

(1)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短缺。医疗气象是介于医疗和气象之间的一门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研究。这就要求从事医疗气象专业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医学与气象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医务人员对气象知识了解甚少,气象工作者又不懂医学知识,加之个人的文化修养仅限于专业知识范围内,使这门学科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2)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的院校偏少。目前,中国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大约只有10所左右,而医疗气象学这个专业还未设置。只有兰州大学根据“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考虑发展医学气象学这样一个分支,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大气科学学院联合,来共同配合培养医疗气象人才。前文提到的张书余、王式功两位研究员都已开始招收医疗气象研究生。据张书余研究员介绍,他的研究生中,硕士生都是学气象的,博士生中有学医的,目前,在博士招收方面,他个人更倾向于有医学基础的学生。他本人也是先学医后学气象,后来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自然是水到渠成。

(3)医疗气象资料欠缺,且实现医疗气象研究资料共享困难。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或者资料的欠缺,有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指标因子不全面。医疗气象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在目前情况下,疾病发病情况资料由卫生系统掌握,而气象资料为气象部门所有,实现两方面的资料共享十分困难,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4)医疗气象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应用还远远不够。全国仅有上海、广西、甘肃、吉林等少数几个省市开展了医疗气象服务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人体疾病与天气之间的联系还没能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有关医疗气象的研究还远远没有深入展开,更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更好地应用。医疗气象这一市场相当具有潜力,比如医疗气象预报,可以提供给卫生医疗和防疫部门,供他们在预防、治疗疾病和调集药品时进行参考。还可以为普通市民提供专业的医疗干预,对某些异常天气下的“高危人群”给予适当的提醒和防护,减少某些急症的发生。

(5)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候并不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其他诸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地域、生活习惯等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医疗气象学研究中,关键技术在于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气象因素的影响[2]。另一方面,人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往往十分复杂,很多疾病至今发病机理尚未搞清。这些都会给检测和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5几点思考与建议

(1)注重加强医疗气象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医疗气象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用技术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经验总结多,机理分析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气象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并通过与模型、信息技术等相结合,提高科研水平。因此,组建跨学科的医疗气象综合试验基地,加强医疗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加强培训、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需求决定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目前医疗气象研究仅限于科研机构,医疗气象专业人员奇缺。建议在大学中设置医疗气象专业,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另外,加强对气象和医疗部门在职人员的医疗气象知识培训,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一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医疗气象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服务,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医疗气象预报的预报流程是分析各种天气预报资料,制作出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预报,依据病理生物气象学理论制作出医疗气象预报。通过预报使人类在日常活动中避开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利用有利的大气环境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合理开展生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3]。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生活服务。

(4)在气象站设立特殊观测项目。在气象站设计医疗气象服务需要的特殊观测项目,加强对紫外线、大气主要化学污染物含量等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子的监测。

(5)加强医疗气象应用的组织协调。一是气象部门内部的协同。医疗气象研究、预报、服务不能分割,要建立专门机构来完成。要培养一批熟悉医疗气象实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加强气象部门与医疗部门的协同。开展异常天气情况会商、资料共享、风险评估、减灾预案、合作立项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