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范文1
Abstract:Humanistic psychology advocat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aim to promote change and learning, Existence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we should study in depth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to find new ways and new methods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教育 改革
Key words: Humanism theory of learn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 reform
作者简介:赵维娜 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观点有: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因素,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他们主张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传授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会帮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我们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
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教式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以“灌”为主,教师独占讲台,课程成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阵地,这种单一的方式否定了人作为知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2、教育目标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方面,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使学生养成了跟着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一旦脱离了教师走上社会,在遇到实际问题而没有所学的现成知识时,就会束手无策
3、教育评价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了道德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怪才。另外,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中长大的,因此习惯于凡事都要教师说“好”心里才踏实,离开教师的评价许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自我认同能力低下。
三、人本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以人为本,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爱好等等。我们的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构建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知识和社会文明的再创造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2、启发意义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学习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在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而意义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计划、实施及评鉴自己的学习活动,按照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来发展个人的学习技能,实现个人目的或需要。
3、更换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创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互动的多边性教学方法正符合了以上的教学情境,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从而使教学在单向、双向迈向多向交流多重互动作用中,形成一个立体型的信息交流网络。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特长,而且充分利用了成人学习者的现有经验,将其经验视为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4、改革评价,建立促进性自我评价方法
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忽视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已不适应并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学习过程的归宿。学习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以及自我学习状况的差距,进行横向评价或纵向评价,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认知,然后发现不足,调整学习方式,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一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习者从一般受教到自我导向学习或自我组织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范文2
关键词: 人本主义 中职英语教学 情感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英语教学者始终致力于寻找更好的英语教学方法,求新,求变,以促进学生的有效英语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课堂教学沉闷,“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等陈旧低效的教学方式仍是主流。这些低效费时的教学方式不但收效甚微,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造成老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的尴尬局面。
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效果,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学习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学生管理情感活动,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学生克服消极情感因素的影响。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英语教学应摒弃陈旧低效的照本宣科,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突出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一种新的以情感为教学活动基本动力的教学模式。
一、人本主义理论及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的一种重要思想派系,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slow)和罗杰斯(Carl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重视学习者的愿意、情感、需要和价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十分注重,以Maslow的“需要层次论”为代表,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总是全力地投入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中去,这种行动是发自内心的,工作、学习和娱乐没有了明确的界限,因此由自我实现需要而发起的行动都是快乐的,没有压迫的。因此,人本主义者认为,学习动机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认为完整的人的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者认为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由此看来,人本主义的学习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动机应该是来自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是情感在学习中的地位,也就是情感和动机间的转化关系;三是学生中心论。
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个体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过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条件,让学生觉察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二、人本主义理论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启示
长期以来,英语学习方面的研究一直专注于研究语言本身,而忽视学习者这一载体,缺乏对学习者及其情感的研究。但是语言的学了要深切地了解语言的各要素之外,还需关注学习者的情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语法知识并不等于说学生就可以学好这一语言,语言习得这一过程除了必要的认知外,还深受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进入大脑语言习得器官起着阻碍或促进作用。人本主义主张研究完整的人,反对把人分割为各个要素。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就充分地说明了语言学习者的动机、自信,以及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克拉申指出:如果学习者动机水平高、自信心强、焦虑程度低,即他们的情感过滤程度低,他们的语言输入量就大,并且输入效果好。相反,缺乏动机、自信心弱、焦虑程度高的语言学习者的情感过滤程度高,语言输入量小,输入效果差。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展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感情型师生关系,积极发挥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给当前中职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启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职学校的教育,以便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技术性人才。根据社会要求,中职学校改革势在必行,而英语又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学科目。然而,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较差,基础普遍较弱,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这些问题给中职教育带来许多挑战,尤其是中职英语教育。中职学生对于英语这一科目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更是由于小学初中时就英语偏科而放弃就读普通高中而选择中职学校。各方面的原因构成了现在中职学生学习英语困难的局面,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重塑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中职英语情感教育势在必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无疑给探析中的中职英语情感教育带来新的启示。
(一)培养、激发学习者形成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动机是促使英语学习成功的动因。教师在培养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时,还要注意利用教学中的各种情景积极激发学习者形成动机,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由隐性转为显性,并能推动其积极行动,促进英语学习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把外在和内在的动机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感情型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应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应该尊重并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和情感,从而做到以情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把情感融入进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倡导自主学习。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英语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似乎是一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语言,单词数量之多,语法构成之复杂,无疑都给学生带来消极阻碍,形成对英语学习的畏难心理。因此,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整学生心态,重塑自信心。
同时,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Schunk曾指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既影响目标的设置过程,又影响学习的自我调节过程。自我效能感也影响学生对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因此,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倡导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在中职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各异的情况下尤为如此。
三、结语
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职学校在国家的重视下取得了重大发展,其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研究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已成为中职学校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给中职教育的改革带来许多启示。同时,英语这门世界语言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英语教育又是中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谈论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一主张给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带来重要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成明.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杜・舒尔茨,著.杨立能,沈德灿,译.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08.
[6]徐晓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8.
[7]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8]肖飞.学习自主性及如何培养学习自主性[J].外语界,2002(3)24-27.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范文3
一、“人本观”与当代教育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自尊和价值,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其中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理论”“人格理论”和罗杰斯的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对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尊重。这种平衡的教育观念更具有现代性。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所以教学应当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体现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个个体的潜质得到张扬。前不久在我国的教育类图书中曾经提出“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就是这一理论的延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教授内容,更应当体现“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产生自主学习行为和能力,学会应用、学会创造、终身成长。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要与环境的高度和谐,因此当代的教育观念是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当然,通过教学和教学辅助行为帮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中大量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新的科技环境相融合,让新技术服务于现代教学。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本观”
1 人本主义课程观
2004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阐释把英语教学定位为人文教育课程,从而使大学英语教育的品质得到了提升,因此这种观点受到大学英语教学界的普遍认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使人们认识到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情感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在课堂的教学中主动获取知识。不过当代的教育观对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这一思想又进行了发展,因为教学就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同等重要的角色,不但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应当得到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情感体验同样需要得到理解和可。大学英语教育绝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同样能够在这种语言的学习中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了解外面的世界、理解西方文化。这是一个思维与思想开放的过程,大学英语教育应当让学生受益终生。
2 人本主义教师观
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和学生一样,同样是主体,任何强调单方面主体性的论调都是片面的。教师也是人,因此“以人为本”理所当然应当尊重教师的情感和人格,尊重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对自己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英语教师不但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更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是中西文化传播的桥梁。
3 人本主义学生观
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能发生在学习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大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绝不是单纯学习语言,英语课程是一门人文学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要能听、敢说、能读、会写,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同时从自己的兴趣人手,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是对汉语阅读的补充,在大学阶段其他的课程早已不存在朗朗书声,而外语的学习需要学生们在整个大学期间把朗读、阅读理解训练进行到底。学生们学习过程中会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不是英语学习,也许许多学生终生都不会阅读这么多来自于西方国家原汁原味的诗歌、散文、小说和说明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综合技能训练和知识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人本观”
1 如何在教材编写中体现人本主义课程观
目前在市场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材有:《21世纪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大学英语》(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版)《大学英语》(全新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版)《当代大学英语》等。这些教材的一个共性就是由专家和一线大学英语教师联合编写,在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编写框架,充分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满足教学需求,力争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材广泛,内容循序渐进,注重趣味性,充分体现西方文化特点。
从上面的归纳总结中可以看出,一套成功的大学英语教材,必然体现“以人为本”的编写思想,考虑读者需求,考虑使用者兴趣,综合培养学习者技能,通过教材内容丰富学习者的文化知识。上述教材中不是所有的教材都具备所有的“以人为本”的编写特色,但是每套教材都会在某一方面具有特色。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许多专业需要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如,法律专业可能需要法律英语教程,医学专业可能需要医学英语教程。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学需求,在许多大学还需要编写更有针对性的面向小众读者的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不但要充分吸收我国已有大学优秀英语教材的编写优点,更应当具有专业特色,从而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2 如何在教材编写中体现人本主义教师观
“教师和教材是合作关系,只有当合作者了解彼此的优缺点并能互补时,这种合作关系才能得到最佳发挥。”会成功的大学英语教材,一定为教师的教学留下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最能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教师除了要尊重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学计划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最有资格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和知识再创造的人。
为了满足普遍性的教学需求和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需求,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当配备教学电子课件、课堂使用的教学PPT、考试题库等网络教学资源,有的教材还有网上教学辅导,从而丰富了教师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内容。
总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大学英语教材应当首先做到以教师
为本,赋予教材灵活性和开放性,给教师选择、生成和发展的空间。
3 如何在教材编写中体现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一套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时刻应当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教材要满足学生几个层次的需求:
第一,从听、说、读、写几个角度全面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英语语言,培养立体化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教会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没有止境,学生脱离老师和学校后,仍然需要坚持英语的学习,因此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第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关注英语教材的内容需求,选择内容健康、明快、具有积极意义的英语文章,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心境,着眼于培养学习主体者――大学生们的整体人格发展。
第四,注重学生的成长需求,英语文章的选材应当为学生的未来服务,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更应当帮助学生从单纯的语言认知走向对英语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视,对学生们产生人文关怀。
4 对教材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估
教材编写完成后应当进行教学评估。一些教材是正式出版后才在推广使用中接受大学英语教学界的评估,如果本着对教师和学生负责的态度,教材编写完成正式出版之前,同样需要进行教学评估。国外比较流行的教材评估体系包括Breen和Candlin的教材评估指南、Cunningsworth的评估体系等。尽管不同评估体系强调的基本原则有一些差异,但是它们都强调了几个重要的评估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材评估思想。
满足学习者需求原则。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材才是好教材,这样就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需求放在了首位。
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原则。各个评估体系都强调教材应该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习者在使用不同方法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范文4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本文分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会随着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出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少年来,无论是行为主义教学论思想、认知学派教学论思想还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都对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的兴起,引发了教学理论的深刻变革。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学习者利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知识不是被动吸收而是认知主体主动构成的,学习的过程是把信息建构成知识再把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传统的教学思想强调知识的传承,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以传承知识为主,是“灌输式”教;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是“接受式”学。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以后许多大学积极响应,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指出:“在大学和工业界有很多有关大学技术转移的议论。然而,知识转移的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
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是加快推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1、研究、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知识产生于生产劳动经验的积累,研究产生于对知识的专门认识,研究的产生使人类更深刻专门地去认识与改造世界。一般地,研究具有探索性、主动性、深刻性等特点,专家学者的研究带有原创性,学生的研究带有类创造性。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包含新颖的教学内容,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研究,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具有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
2、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取向
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因此它的价值取向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多元化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价值取向。
三类价值取向中最重要的是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发展,交际与表达能力,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3、研究型教学的主客体关系
研究型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应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处理好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精练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自学(自主研学)。
4、研究型教学的原则和特点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该原则就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活动教学化。研究型教学原则除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外,还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原则。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型教学“教”的特点是: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开放指导、过程教学和合作参与;“学”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可选性和复合性。
三、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包括三个领域:(1)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化等;(3)动作技能领域:根据这样的目标,基于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接受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考试与评价6个方面。
1、高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的来龙去脉。高校研究型教学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自主研学,自我负责。教师的职责就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
(1)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
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注重情感交往,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学派教学论思想的特征。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他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认为:学生只有在个人经验中通过自己的发现而化为已有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教学价值不是单纯学习知识,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能适应世界变化;学习者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2)合作教育中的新型师生观
传统教学把知识传授奉为至尊,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不能适应社会;课堂教学只重视认知的培养;忽视情感交流,导致知情分离,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师生关系是主从关系,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创造性。
根据凯洛夫《教育学》中的基本观点,师生应当采取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方式,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合作教育观要求教师开展创造性活动,突出对学生个性培养与发展;强调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
3、操作程序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堂教学不能光靠知识传授,而应更多地加以引导和启发。高校研究型教学的操作程序有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Teaching)为例,它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为宗旨,其主要操作程序(或称范式)为:(1)提出问题;(2)创设问题情境;(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引导大学生思考;(4)评价,验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师生互动
《学记》中有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曰:教学相长也。”这就启示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相互启发的过程。教师应当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等方面转变观念。
教师用启发形式诱导学生探索问题,学生把自己的态度和方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教师合作交流,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理。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共同寻找、发现、解决问题,互相启发,有引导也有反思,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
5、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高校研究型教学应大力倡导并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策略,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反映教学过程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探究教育代替结论教育。重视教学过程教育,引导学生质疑书本中的结论,而非盲目接受。
创造环境让学生参与科研。把教师的科研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如让学生了解科研进展,吸引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承担科研子项目等。
与学生共享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之一,高校是科学研究的孵化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答辩,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引发创新思维,把课堂教学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
6、考试与考核
高校研究型教学必须对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评价内容要体现研究型,可采用撰写论文、课题报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以考察;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减少闭卷考试课程门数,增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综合考试要求,鼓励创新回答,重视创新能力考察,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
考试方案应提前通报学生,必要时可让学生参与考试方案的制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在研究型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考试考核中超常发挥,强调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论文成绩不封顶。
【参考文献】
[1] 龙跃君《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2] 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6-88
[3]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78-180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范文5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高等师范;教学改革
一、当前高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包括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在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面,而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影响学生的能力。当前高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念上,传统观念束缚了手脚。(2)课程内容上,相对老化,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度低。 (3)课程结构上比例不协调,师范性没有得到充分强调。显然,上述课程设置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接纳力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更强的学习能力、摄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开拓能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也很难及时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与新要求。
2、教学环节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 (2)实践教学薄弱。教学实践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从人性是善的、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固有趋势、有自我完善的潜能等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下面就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观进行阐述。
1、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在迅速变化、矛盾不断的现代,罗杰斯提倡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人。他说:“只有学会现代学习方式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不变的知识、惟有通过寻求知识之路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惟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只有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知识获取的过程而不是取决于知识本身。”按此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是具有无限人格魅力的人。鉴于此,美国采取自治式教育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书并不作为唯一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它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参考辅助作用;教师上课最多只讲10分钟,更多的时间是留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提问、消化,采用小组教学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提问、争论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治式教育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学宗旨,认为人的成长不仅仅取决于个体的特性,还取决于潜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
2、人本主义的课程观
学校课程的选择主要基于“适切性”,正好与人本主义提出了“适切性”原则一致。它认为学校课程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社会经验和学习经历密切相联,让学习者更深地了解到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课程对其学习的意义。课程内容的呈现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自我实现的经验。因为强制性的学习对于学习者不会产生什么效果,当学生自身的需求与课程内容产生一定的关系时,就会刺激其学习动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样,学习者才能发挥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模式发展。
3、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将课程的呈现方式定为教学,认为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提出了著名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有一定的优越性,在于它的理论与策略的基本原则:允许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再运用一套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性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好奇心。而是采用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学生内在需求变化而变化,没有既定的目标,只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从而有效地影响学习者行为。课程实施不是使学生按设计好的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教学过程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自由的氛围”。在他们看来,满足学生需求既是促进个体自由发展的关键,也是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师教学改革的启示
以上对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观等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理论对当前的高师教学改革有让学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高师目标的重新定位
作为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个体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在国家出台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背景下,当代师范生的眼光不再局限性,而是呈现出明显阶梯型变化,这就意味着教育要以新角度去认识学生和发现学生,制定适应师范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目标。许多免费师范生由于毕业后有现成的工作,出现了目标缺失、厌学、懒散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当前许多师范学校仍坚持所谓的“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目标与非师范学校的目标区别在哪儿呢?好像没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目标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只强调了知识方面的要求,没有突出反而还弱化了师范性的特色,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代有知识的人才,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完人”又允许“片面发展”的环境。教育要回归原本,使学生学习生存技能,还要促进他们内在的鉴赏力与批判力,更主要是学会理解尊重多元文化能力。
2、变革课程内容,体现人性化、现代化原则
针对目前高师课程内容偏重学科知识、陈旧落后、重复多、与中小学脱离等弊病,课程内容的更新应体现人性化、社会化、前瞻性、综合化、现代化原则。将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删除,将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教育类课程除了“老三门”外,应增设教育实践理论课,如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教材研究,电教技术,班主任工作等课程,体现教育类课程的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公共基础课程中应开设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技术课程,使学生利用这些媒介管理教学和辅助教学,增设文理兼容的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坚定的大文化背景和学科知识底蕴。
3、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这是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就是权威,就是传递知识的主导者。事实上,师生关系应该呈现出平等地位的现象,两者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成为知识的主宰者。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传达知识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效地与进行学习合作,从而建立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师生间的交流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要有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情境的对话,学生与情景的对话。在这个对话构架中,教师与学生通过知识和环境互动,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达到共同发展与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祁俊贤,马长红. 人本主义心理观对教师的启示[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5).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范文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三大学派 中职生英语学习 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特点和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本文拟探讨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教育心理思想。例如:关于学习者的动机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论述。关于学习过程有“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等论述。关于因材施教则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论述。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严密的知识系统,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在学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20世纪20年代也开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重新得到恢复,并不断发展的时期。在短短30年间,该理论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和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论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以刺激――反应为原理而形成的机械性语言操练,是语言知识的灌输,目的是使学习者形成一种语言习惯。外语学习说到底就是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然后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Krashen提出,促进语言习得的前提是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他还列举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备条件。简言之,输入内容应是可理解的,大量的、有趣而密切相关的以及不应过分强调语法。
认知学派的基本理论是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其图式理论构成了现代认知学派的核心。在语言学习中,图式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图式有助于帮助他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进而加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外,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宗教、历史、地理、国际关系、社会风俗和风土人情等知识,以此拓宽视野,调整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容量。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在教育的各环节(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张殿玉,2005)交互是建构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是学生们组成小组和集体相互交流,共同建构知识。
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 年代。这一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人的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目的、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作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境界,对动机的激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内在的成就感比外部的奖励能更强烈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对事物产生向往的体现,是促使人们探究事物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兴趣既是求知心理向往的“导火线”,又是学习行为动力的“助推器”。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习目标、教材及教法三个层面探索如何构建一种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效机制,使他们在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到上课的必要性,乐趣和益处,慢慢从学之者变成好之者,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
三、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
英语教学是师生合作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担当主导作用的教师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语言技能发展的过程、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学习者心理的个体差异等特点,无疑会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中职学生对英语厌学怕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习英语的动机与目标,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学习英语只是为应付考试、向父母交差。他们的学习动机并非是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只是想通过会考或拿到级别证书。而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拿到级别证书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是由于学习动机单一、停留在级别考试上,而一味枯燥地背单词做习题,使其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对英语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正确,因此他们很难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弃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教育心理学对中职英语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心理学理论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英语是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中国欲与世界同步,就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并有一定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英语老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内在个人价值,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英语教师要注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此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书本是不够的。如今的大众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关系最密切。把大众文化应用于英语教学可以使学习气氛更和谐自然,学生学习动机加强,语言环境更真实,更易实现学习的成就感。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广播、电视、电影、音乐、体育、娱乐、报纸杂志、时尚、广告、电子游戏和网络等。学生课通过多种途径来熟悉和了解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内容,在满足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了解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的英语学得好不好,除了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外,还与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关。教育心理学认为,由于个体成长和受教育环境的差异,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形成个性差异。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学生英语成绩好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学生的成绩。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善谈、反应迅速,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机会。良好的性格有助于英语学习,而英语学习的成功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相作用的。消极、悲观、恐惧、自卑等不良性格会给英语学习带来消极的作用。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的场合引导学生发挥其个性中积极的一面,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如进行情景表演时,教师把性格外向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同学搭配在一组,让外向型的学生带头,领着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在做题时,可以多让性格内向的学生去完成。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提高教师素质,营造和谐情感氛围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3个要素:真诚、奖赏和移情性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乃至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客观上起到心理引导的作用。为了营造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场”,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并不断提高和完善知识结构。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染力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此外,激情也是一个优秀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职英语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师引入激励机制,要让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言语实践,促使学生能够把英语学活、用活。另外,要允许每一个学生能有较多的机会独立地、富有想象力地、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中容易感到自身的价值。
4.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这要求人们不断去学习和提高。学会学习成为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条件。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在老师的引导、点拨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摸索中取得的。主要内容有:(1)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养成自学习惯。(3)教授记忆方法,预防忘记。(4)介绍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5)指导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创新等思维活动。美国的一位教学家在论述外语教学时这样写道: “Tell me and I’ll forget;Teach me and I’ll remember ;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 ”教师应完全摒弃“喂食”的做法,鼓励学生根据外语习得的特点和要求有效地去选择所学的内容,主动安排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对所学内容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学会分析、归纳和整理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其英语学习效率必将得以提高。
总之,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英语老师应在教学中多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以达到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
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
ford: Pergamon Press,1982.
[2]陈吉棠.学习者的心理因素与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5.6.
[3]陈林.教育心理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9.5.
[4]蒋柏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九江专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沐卫萍,李俊峰.关于高职院英语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
[6]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7]项茂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外语界.2004.4.
[8]谢春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大众文化辅助[J].外语电化教学.2004.2.
[9]尤其达.改进视听说法教学的尝试与反思[J].外语界.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