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实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的实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的实质

气候变化的实质范文1

1.管理思路由注重微观向关注宏观转变

一是宏观把握档案事业中“基础”与“主体”关系,由“偏重基础”向“突出主体”转变。其标志性事件是从1999年年初开始的全省国家档案馆和省直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三年攻坚”工作,扭转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开始,省档案局比较偏重于对机关、企业事业等档案事业“基础”单位档案工作达标(目标管理)的督促与检查,而对综合档案馆这一档案事业“主体”单位的检查督促不够有力的这一偏差,促进了全省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正确把握“业务”与“体制”的关系,从专注“档案业务”向重视“管理体制”转变。其标志性事件有二:其一是及时总结与报道顺德市“三档合一”管理新体制,探索区域性档案资源科学整合之路。其二是首倡镇级建馆全新模式。2006年12月,省档案局在大朗镇召开全省小城镇档案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了镇设立档案馆同时挂市(县)档案馆分馆的模式。会后,经东莞市政府批准,大朗镇成立镇档案馆并加挂东莞市档案馆大朗分馆牌子,省档案局提出的镇级档案工作“一馆两牌”模式成为现实。三是正确处理“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从“立足现实”向“着眼未来”转变。2003年3月,省档案局在惠州召开全省档案工作暨馆库建设会议。这是广东省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第一次专门召开的档案馆库建设工作会议,标志着省档案局对全省档案馆事业已从立足“三年攻坚”时的“现实”,向着眼于“做大做强”档案事业的“未来”转变。

2.管理手段由指导为主向监督为主转变

从1998年起,省档案局陆续开展了达标复查、执法检查、年度评估等活动,将业务指导与行政监督有机结合,并逐步实现由指导为主向监督为主的转变。一是开展档案达标复查,强化对档案工作行政管理。达标复查为防止已达标单位档案工作滑坡起了重要作用,也对档案工作出现明显滑坡单位产生强烈震动,并促使其工作得到及时整改。二是开展档案执法检查,从行政执法检查到人大执法检查,检查力度不断加大。从1999年开始,省档案局组织检查组对省直单位档案工作进行行政执法检查,事后向有关单位发出了监督检查通知书,引起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对有些档案工作“老大难”单位,则请省人大有关部门带队执法检查,效果显著。三是开展档案工作年度评估,实现档案行政管理“五个结合”,将行政监督常态化。2004年和2006年,省档案局先后制定和文件,开展对综合档案馆和省直单位档案工作的年度评估。年度评估实现了目标管理和年度评估、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行业主管和专家评估以及档案部门与地方政府(或各单位)的“五个有机结合”,收到很好效果。由于年度评估是一种定期检查,从而实现了档案行政监督的常态化。

3.管理载体由形式单一向形式多样转变

广东省运用于档案行政管理的载体形式很多,其中运用最多、影响最大、管理效果最好的是:档案达标升级(目标管理)。从1987年起,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当然,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省档案局对升级或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和指标不断进行修订和补充。示范档案馆(单位)创建。2004年在全省开展创建示范档案馆活动,目前已有5个档案馆被省档案局授予“广东省示范档案馆”称号。2009年又在省直单位开展档案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目前已有6个单位被省档案局授予“广东省省直档案工作示范单位”称号。档案工作年度评估。多年实践说明,年度评估使档案行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有效促进了全省档案馆和省直单位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项目档案金册奖创建。自2006年该奖项创立以来,已有17个项目获奖,许多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都以争创“金册奖”作为项目档案工作目标,有效促进了全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视野更宽广,工作更主动,管理更到位,管理方式转变对广东档案行政管理影响巨大

1.管理思路由注重微观向关注宏观转变后,视野更宽广

同样的手段和方法,管理思路由注重微观向关注宏观转变后,带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例如“三年攻坚”工作,从目的和要求都有别于以往达标升级或目标管理活动。这是一次针对之前一段时间全省档案馆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各地档案馆工作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为了促进全省档案馆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而开展的专项活动,是一项着眼于全省档案事业的宏观决策,是档案管理达标升级活动开展以来省档案局从“注重个体”到“关注整体”的转变。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实施效果明显,实现了全省综合档案馆全部达标升级,缩小了全省馆际之间、珠三角地区与山区档案馆之间差距,为全省档案事业全面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可以说,自从管理思路由注重微观向关注宏观转变后,广东档案行政管理的视野也变得更宽广更全面。

2.管理手段由指导为主向监督为主转变后,工作更主动

实践表明,管理手段由指导为主向监督为主转变后,由于提高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主动性,进而增强了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时效性。首先,由于监督工作是由监督者主动实施的,什么时候进行、对谁实施监督都是由监督者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主动性;其次,由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主动性提高,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对全省档案事业的统筹规划,增强了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计划性;第三,由于工作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党委和政府不同时期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服务性工作,使档案工作能够紧贴中心,服务中心,避免档案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从而增强了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实践同时表明,管理手段由指导为主向监督为主转变后,档案行政管理效果更加明显。实际工作中,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显得软弱无力的根本原因是档案部门手段“太软”,一旦动“真格”,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3.管理载体由形式单一向形式多样转变后,管理更到位

近十多年广东省档案局之所以不断创新档案行政管理载体,使管理载体逐渐由形式单一向形式多样转变,目的就是根据档案工作管理需要,使不同工作有不同管理载体,从而使档案行政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管理工作更加到位。以2004年开始的综合档案馆年度评估为例。这是对实行多年的“达标升级和目标管理”手段的重要补充,由于年度评估将“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一律纳入年度评估范围”,改变了达标升级(目标管理)活动中“鞭打快牛”的现象。同时,“把年度评估结果分别抄送给各馆所在地党委和政府,并建议以年度评估结果为依据对有关的馆进行奖罚”的做法,也使档案行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有效促进了全省档案馆工作水平的提高。再以项目档案“金册奖”的设立为例。由于切合了当前国家和省对项目档案管理的需要,而且,“金册奖”的设立宗旨、产生方法和激励机制都与其他奖项不同,具有明显特色,因此,在奖项无数的当今,这个纯属“荣誉”的奖项依然引起许多单位领导的重视与关注。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发挥人的作用,广东档案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的启发

1.档案行政管理方式必须随环境改变而改变,与时俱进

例如,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省档案局逐渐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了行政监督职能,并逐步实现由指导为主向监督为主的转变。早在1989年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法制局就提出“依法治档”概念,但由于当时整个社会“法治”氛围还不浓厚,“依法治档”基本停留在口号上。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后,“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基本要求。从1998年起,广东省陆续开展的档案达标复查、执法检查和年度评估等活动,就是省档案局适应“依法治国”大环境要求,进行“依法治档”的具体举措。又如,适应“简政放权”改革要求,省档案局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通过委托或授权将一部分管理权限(如机关档案综合管理省特级评审、档案综合管理达标单位复查、省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组织等)下放给各市档案局,并逐步实现由注重微观向关注宏观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党和政府将会有更多新的治国方略出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都将会发生新变化,档案行政管理方式也必须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不断与时俱进。

2.档案行政管理应以“三个体系”建设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

近十多年以来,广东省档案局一直把搞好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利用工作和档案安全保管工作作为促进档案事业发展重要内容。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两个体系”和“三个体系”要求后,省档案局进一步明确方向,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三个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为全省档案资源、档案利用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保障,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总量超过2125万卷,省档案馆与广州、深圳市档案馆通过互联网建立的跨馆查阅利用系统已经开通,以档案安全问责制为基础的档案安全体系也已初步建立。在今后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当以“三个体系”建设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兼顾档案工作中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

气候变化的实质范文2

我们知道:温室气体“捂热”地球

冰川融化,春季提前来临,植被分界线往高海拔推进,动物分布的变化――多种证据都支持温度计显示的事实:地球的确越来越暖和。整个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8℃。

温度升高,有两种解释: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多,或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第一种解释可以排除。太阳活动的变化,只使每年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动大约0.1%。卫星数据显示,热量近几十年来在总体上并未有明显增长。那么,只剩下第二种解释: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了。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一种观点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了。这些气体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而这些热能本会发散到太空中。温室气体会重新将一些没发散出去的能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增加,意味着能发散出去的热量减少,地球因此变得更温暖。

通过研究地球过去的气候,人们发现,不论何时,只要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球就会变暖。自从19世纪工业时代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80ppm(编者注:ppm为百万分比浓度)。虽然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我们星球的气候,但已有的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是引起近年来气候变暖的首要原因。

我们不知道:人们会排放多少温室气体?

除非我们知道大气层中最后会有多少温室气体,否则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几年地球温度会上升多少。

人类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未来如果能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浓度就不会超过400ppm,温度不至于升高太多。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国家承诺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中美等重要排放国并不在列;而一些做出承诺的国家还在暗中建造更多火电厂,承诺的可信度打上折扣。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轨迹接近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差情况。如果还不减排,2100年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达到1000ppm甚至更高。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地球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大气中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大量吸收,大约占排放量的1/3。试想,如果这个缓冲效应减弱以后会怎样。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使地球变暖,但过去二氧化碳浓度也在自然上升。

现在,暖水海洋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而我们依然不知道确切原因;有人提出生物活性的改变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如果这种机制开始生效,人们就需要更大力度的减排才能抑制地球变暖。

永久冻土层、泥炭沼泽和海底甲烷水合物中封藏有大量温室气体。我们尚不知道储藏量有多大,不知道冻土层会融化多少,也不知道泥炭沼泽会干涸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大海会不会随着温度升高开始从水合物中释放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甲烷可比二氧化碳更强力。

这些风险都难以量化,IPCC考虑的情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们。最坏的情况是,即使我们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浓度还是持续升高。我们采取行动越晚,行动产生的效果就越弱。

我们知道:其它污染物在给地球降温。

我们往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同二氧化碳一样,一氧化二氮和氟氯烃也是温室气体。煤烟,即炭黑,可以通过吸收热量让物体升温,同时也会形成遮蔽,冷却地表。其他反射物也将太阳热量反射到太空,让地表降温。

大型火山喷发时,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比如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它喷发后一两年间,地球温度降低了。但是,不同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效果是短暂的。因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会形成液体气溶胶,最终随雨降回地面。

燃烧含硫的化石燃料可以大大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二氧化硫污染非常严重,平衡了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西方国家为遏制酸雨减少了硫排放,这一掩蔽效应也逐渐消失,地球变暖继续进行。

2000年硫排放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火电厂数量的增多。现在,中国正为这些火电厂安装脱硫设备。二氧化硫排放减少后,温室效应将会加剧。

我们不知道:冷却作用有多强?

有的污染物可以在大气中形成微小的气溶胶液滴,它们能造成异常复杂的影响。二氧化硫气溶胶反射了多少热量,要受很多因素影响:气溶胶液滴的大小,在大气中的高度,夜晚还是白天,处于哪个季节……

气溶胶对云也产生很大影响,比如,云会因为它变得更亮,能将更多热量反射到太空。气溶胶存在的时间很短,通常不会像二氧化碳一样在大气中均匀分布,而容易聚集在污染物的中心。

正因此,我们仍不能确定诸如二氧化硫这样的污染物带来的降温效果有多少。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降温效果也被温室效应抵消,这一点倒是很明确。但是,温度升高是不是由于较强的降温效应被更强的温室效应抵消后产生的效果?或者,只是温和的降温效应中和了更温和的温室效应?

大部分IPCC的模型显示,是第二种情境。但是,如果气溶胶降温效果强过人们的预想,地球可能在气溶胶浓度降低后加速变暖。

我们知道:地球会变得非常热。

在一个无生命、无水的星球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至两倍,星球温度会升高1.2℃。不过,在地球上,即使没有气溶胶的复杂影响,这一过程也不那么简单。

先看水的作用。水蒸气是强效的温室气体。大气温度升高,蕴含的水蒸气就更多。一旦更多二氧化碳进入湿润的地球大气层,温室效应就会迅速加剧。

这种“正反馈”现象不单单只有这一例。温度一升高,原本能反射阳光的积雪层和海冰会迅速融化,最终导致更多热量被吸收,温室效应加剧。从更长的时间尺度考量,植被变化也会影响热量吸收,而且陆地和海洋也可能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超过其吸收量。成百上千年过去,冰盖可能大面积融化,进一步减少地球反射率。排除诸如超级火山爆发这样无法意料的灾难,地球会因此变得非常温暖。但是,究竟会温暖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不知道:究竟会变得有多热?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成现在的两倍,那么地球究竟会变得有多热?有一种方法可以探询复杂反应后的结果:利用地球气候的计算机模型。另一个更为可靠的办法是参照最近数百万年的气候情况,考察过去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如何影响气候。

“气候敏感性”是衡量气候系统中温度变化的指标,通常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至2倍后,引起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上述两种方法都表明,若二氧化碳浓度变为现在的两倍,地球温度至少会提高2℃。而大部分研究认定:升高3℃的可能性最大。

一些对过去气候的研究却表明,升温可能达到6℃或更高。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气候模型只能考虑短期反馈,然而史前气候研究还包括长期反馈,比如冰盖的改变。如果这些研究和真实图景接近,那么我们的模型可能会提供未来几十年气候变暖情况的精确答案,但是,会低估未来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温室效应。

正因为可能存在的缺陷,气候模型甚至会低估近期气候对温室效应的反馈。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低估2050年或2100年的温室效应。一些研究表明,气候模型中,海洋吸收了比实际情况更多的热量;其它研究表明,云系可能产生比模型中更多的正反馈。因为不能确定气溶胶的冷却效果,也不确定温室效应的实际强度,这些问题还没能解决。

大多数证据仍然表明,短期内“气候敏感性”大概是3℃左右,同IPCC的气候模型一致。不过,即使这数字已经算低得不可能,实际情况仍可能更高。

而即使“气候敏感性”是3℃,现在也几乎没可能限制气温升高。想让气温仅比前工业时代高2℃很难。根据最近的研究,到2050年,我们有超过50%的可能性尽一切努力减排,削减80%的排放。

气候变化的实质范文3

[关键词]安氏Ⅲ类错;正畸治疗;髁突;下颌骨;头影测量

[中图分类号]R 783.5[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4.005

Effects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on the condylar and mandibular positions of patients with classⅢmalocclusion in mixed dentitionAo Tongjiang1,2, Yuan Xiaoping1, Yang Siwei1, Huang Yue1.(1. Dept. of Orthodontics,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646000, China; 2. Dept. of Orthodontic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eijiang, Neijiang 64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on the condylar and mandibular positions of patients with classⅢmalocclusion in mixed dentition. Methods32 patients with Angle classⅢmalocclusions in mixed dentition were chosen. They were treated with maxillary protraction and straight wire technique. Lateral cephalometric films were taken individuall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linear measurement were observe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SPSS 16.0 software package. ResultsCephalometric radiography: After treatment, SNA, ANS-Ptm, Co-y, Ar-y, Go-y, NSAr, NSGo, NSPog, ArGo’-SN, Y axia, facial angle, ANB, Wits, NA-PA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x, Pog-y, SNB, NP-FH, AB plane angle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

[Key words]Angle classⅢmalocclusion;orthodontic treatment;condyle;mandible;cephalometrics

安氏Ⅲ类错畸形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错畸形,据傅民魁等[1]在2002年的大样本调查研究中显示,安氏Ⅲ类错畸形在中国青少年儿童中的发病率为12.81%。

近年来有研究[2]提出,约42%~63%的安氏Ⅲ类错畸形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上颌骨发育不足。上颌骨发育不足易产生下颌前突外貌,对于所有侧貌来说,下颌前突可能是最不受欢迎的一种[3]。如果不能及时矫治,安氏Ⅲ类错畸形的症状可能会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加重[4],因此临床上常常建议早期治疗。本研究测量分析了32例替牙晚期成功矫治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颅面部变化,初步探讨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的矫治对髁突和下颌位置的影响。

l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32例为试验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0~13岁,平均年龄(11.6±1.3)岁,平均矫治时间26个月。纳入标准:1)磨牙近中关系;2)前牙反,以上颌发育不足为主,下颌基本正常或稍前突;3)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角)

对照组1:选取平均年龄与试验组矫治前接近,且与试验组矫治前具有相同错类型和相似骨骼形态的青少年患者4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

对照组2:选取平均年龄与试验组矫治后接近,且与试验组矫治前具有相同错类型和相似骨骼形态的青少年患者43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

1.2研究方法

1.2.1定点所有试验组患者矫治前后和对照组患者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由同一研究者进行描绘,确定标志点。本研究共采用了19个标志点,分述如下。1)S:蝶鞍中心点;2)N:鼻根点;3)P:耳点;4)Ba:颅底点;5)Co:髁突顶点;6)Ar:关节点;7)O:眶点;8)Ptm:翼上颌裂点;9)ANS:前鼻棘点;10)PNS:后鼻棘点;11)A:上齿槽座点;12)B:下齿槽座点;13)U1:上中切牙点;14)L1:下中切牙点;15)Pog:颏前点;16)Go:下颌角点;17)Gn:颏顶点;18)Me:颏下点;19)Go’:下颌升支及髁突后缘的切线与下颌角的相交点。

1.2.2建立校正水平垂直坐标系[5]过S点由前颅底平面(SN平面)向下旋转7°所得的平面为水平参考平面,构成参考坐标系中的x轴;过S点与x轴垂直的平面为垂直参考平面,构成参考坐标系中的y轴。

1.2.3测量项目本研究共采用了29个测量项目,分述如下。1)SNA: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2)ANS-Ptm:上颌长度,翼上颌裂垂线至前鼻棘垂线间的距离;3)Co-x:髁顶点到x轴的距离;4)Co-y:髁顶点到y轴的距离;5)CoS:髁顶点与蝶鞍中心点的线距;6)Ar-x:关节点到x轴的距离;7)Ar-y:关节点到y轴的距离;8)Ar-S:关节点与蝶鞍中心点的线距;9)Go-x:下颌角点到x轴的距离;10)Go-y:下颌角点到y轴的距离;11)Pog-x:颏前点到x轴的距离;12)Pog-y:颏前点到y轴的距离;13)SArGo’角:连接点S、Ar、Go’构成的角;14)NSAr角:连接点N、S、Ar构成的角,即鞍角;15)NSGo角:连接点N、S、Go构成的角;16)NSPog角:连接点N、S、Pog构成的角;17)ArGo’-SN角:下颌支平面与SN平面的交角;18)ArGo’-MP角:下颌支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即下颌角;19)MP-FH:下颌平面角,下颌平面与眼耳平面的交角;20)SNB角: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21)NP-FH:面角,面平面与眼耳平面相交的后下角;22)ArPog:关节点到颏前点的距离;23)Me-Go:颏下点到下颌角点的距离;24)Y轴角:Y轴与眼耳平面相交之下前角;25)U1-L1角:上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26)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27)Wits值:上、下齿槽座点向功能性平面作垂线,两垂足间的距离;28)NA-PA角:颌凸角,NA连线与PgA延长线的交角;29)上下齿槽座角:AB或其延长线与面平面的交角。

所有头颅定位侧位片均于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经标准化条件严格定位头颅,并由专业技师按同一照射条件完成,所有头颅侧位片均清晰。由同一研究者于4周内集中描绘每张头颅侧位片的头影图,并进行测量。

1.3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用Excel version 2003建立数据库,SPSS 16.0统计软件对各组头影测量项目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头影测量项目

试验组矫治前后和对照组1、2的头影测量数据具体见表1。

2.2试验组矫治前后的比较

试验组矫治后ANB角、Wits值、NA-PA角均显著增大(P

表1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Tab 1Results of cephalometric analysisx±s

2.3对照组1与对照组2的比较

对照组2与对照组1相比,Ar-y、Go-y、NSAr角、NSGo角、NSPog角、ArGo’-SN角、Y轴角、MP-FH均减小,Pog-y增大,提示下颌骨以髁突为中心发生了逆时针旋转,提示安氏Ⅲ类错畸形的症状可能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大而逐渐加重。

2.4试验组矫治后与对照组2的比较

试验组矫治后与对照组2比较,除Co-S、Ar-x、Ar-S、Ar-Pog、Me-Go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24项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提示,正畸矫治对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髁突和下颌位置的改变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3讨论

3.1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样本选择标准

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下颌能否后退至对刃位对临床的矫治及预后情况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临床鉴别功能性和骨性Ⅲ类错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功能性反患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骨骼异常,骨性反病例也存在一些功能因素。由于这2种因素常同时存在,临床上不容易严格鉴别出功能性和骨性反,特别是在替牙期。因此,有研究并未以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位作为判断骨性Ⅲ类错的标准。本研究参考王欢等[6]的研究,以ANB角

3.2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试验采用非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对照。对照组均为未经矫治的初诊患者,平均年龄与试验组矫治前、后的平均年龄接近,且与其具有相同的错类型和相似的骨骼形态,尽量排除了正常生长量对矫治效果的影响。之所以未能选择随机对照,是由于上颌骨的生长停止较下颌早,充分利用生长发育期来矫治发育不足的上颌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随机对照,对照组患者因此可能失去最佳矫治时机。本研究通过在头颅侧位片测量中建立垂直坐标系统,测量各标志点相对该系统的垂直向和水平向距离,比较髁突矫治前后的位置变化,量化分析了髁突和下颌位置的变化。

3.3对本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

3.3.1上颌骨的测量指标对于SNA角、ANSPtm这2个测量项目,试验组矫治后较矫治前有显著增大,2个对照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矫治后与对照组2相比,这2项指标的变化有明显增大,由此可见,正畸矫治有效促进了SNA角和ANS-Ptm的增大。

3.3.2髁突及下颌骨的测量指标试验组矫治后Co-x减小,Co-y、Co-S增大,提示了矫治后髁突点发生了向后上的位移;同时,Ar-y、NSAr角增加,也进一步说明了髁突位置的后移。2个对照组相比,这5个测量项目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试验组矫治后与对照组2相比,Co-x显著减小,Co-y、Ar-y、NSAr角显著增大,Co-S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正畸矫治使髁突点发生了向后上的位移,这是治疗带来的效果,而Co-S的线距增大则可能是生长发育所致。

试验组矫治后MP-FH角明显增大,而对照组2与对照组1相比明显减小,说明未经矫治的Ⅲ类错患者的下颌平面生长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而矫治可以引导下颌平面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生长。试验组矫治后SNB角、NP-FH角较矫治前显著减少,但对照组2与对照组1相比SNB角、NP-FH角则明显增大,这提示矫治后下颌生长受到一定抑制。

3.3.3上下颌关系的测量指标试验组矫治后ANB角、Wits值、NA-PA角均较矫治前显著增大,上下齿槽座角显著减小,矫治后均更接近正常值。而对照组2与对照组1相比,两者变化有相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矫治后与对照组2相比较,ANB角、Wits值、NA-PA角均显著增大,上下齿槽座角显著减小,可见矫治后,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综上所述,替牙晚期安氏Ⅲ类错患者通过正畸矫治,可使其下颌生长得到一定的抑制,有效改善上下颌骨的矢状不调状况,髁突点向后上位移,下颌的位置可发生相对明显地后移,并以髁突为中心发生了顺时针旋转。有学者曾观察了未经治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前牙反女性患者后发现,生长发育的早期上颌骨会发生后缩现象,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上颌骨对颅骨的关系保持在相对的稳定状态。在乳牙期、替牙期以及恒牙早期,利用前方牵引矫治Ⅲ类错可有效促进上颌骨生长。但是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结束后,如何保持颌间的矢状关系是正畸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对小年龄组患者。

专家点评:该试验的研究方法采用了非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对照,之所以未能选择随机对照,是由于上颌骨的生长停止较下颌骨早,充分利用生长发育对发育不足的上颌骨进行矫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选择随机对照,对照组患者因此可能失去最佳矫治时机。该研究方法符合医学伦理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参考性。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白丁教授

4参考文献

[1]傅民魁,张丁,王邦康,等.中国25 392名儿童与青少年错畸形患病率的调查[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5):371-373.

[2]唐国华,嵇国平,丁小军.上海地区650人对软组织侧貌唇突度的审美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 2003, 12(2): 99-102.

[3]Lee SJ, Kim TW, Nahm DS. Transverse implications of maxillary premolar extraction in ClassⅢpresurgical orthodontic treatment[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6, 129(6):740-748.

[4]Ross RB. Treatment variables affecting facial growth in 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Part 7:An overview of treatment and facial growth[J]. Cleft Palate J, 1987, 24(1):71-77.

气候变化的实质范文4

《自然》4月21日

每年元旦 “康尼岛北极熊俱乐部”都会在美国纽约布洛克伦区康尼岛上举办新年

>> 为什么很多美国人不支持应对气候变化? 晋元帝为什么不支持祖逖北伐 我为什么不支持约架 为什么总是美国人 为什么美国人不干脏活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青年的支持 美国民众为何不支持禁枪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措施、问题及启示 应对气候变化 黄河应做什么 为什么法院说什么,美国人都照办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美国人为什么可以持枪 美国人为什么爱搬家 美国人为什么要批评雅戈尔? 美国人为什么不存钱? 美国人为什么爱他 美国人为什么不“炒房” 美国人为什么不仇富 美国人的葬礼上为什么可以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为什么很多美国人不支持应对气候变化? 为什么很多美国人不支持应对气候变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自然》4月21日

每年元旦 “康尼岛北极熊俱乐部”都会在美国纽约布洛克伦区康尼岛上举办新年游泳活动。今年的一位参与者说:“那里就跟夏天一样。” 未来气候变化预计将使世界上很多地方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那么为什么要获得公众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广泛支持却又如此困难呢?Patrick Egan 和Megan Mullin利用对美国天气状况的人口加权分析显示,大多数美国人现在都感觉到冬天更温暖了,而夏天实质上并没有变得更不舒服,也没出现其他负面变化。Egan 和 Mullin提出,当前的天气模式使得美国人没有动力去要求从政策上对气候变化作出反应。不过情况是可能会改变的。对未来美国天气的预测表明,气候状况可能会恶化,如果恶化到一定程度引起公众的不适感,人们才会对气候变化引起重视。

气候变化的实质范文5

关键词:温室气体减排;气候变化;页岩气;谈判策略

中图分类号:F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0805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正努力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推动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由于一直以来气候变化议题都具有“全球性、政治性、长期性、不确定性”等显著特点\[1\](P267-268),这使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调格外复杂和艰难。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机制的重要平台,气候变化谈判不仅事关全人类的命运,而且还与谈判各方的经济政治利益密切相关\[2\](P111-120)。然而,从哥本哈根到德班,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形势和舆论氛围悄然生变,直接影响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取向和谈判策略。本文在梳理德班气候大会主要进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情况、新动向,提出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对策建议,为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提供支撑。

一、“德班气候大会”的主要进展

2011年底,第1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以下简称“德班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虽然会议期间出现了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等事件,但总体而言,与会各方表现出更为理智的态度和务实的谈判策略,按照“巴厘路线图”推动谈判的意愿也比较清晰。经过反复磋商,德班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积极进展。从中方的角度来看,德班会议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基本实现了“三个坚持”,即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双轨制的谈判模式,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对《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达成妥协,这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三是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在减排资金安排上有所突破;四是在2010年坎昆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减排技术、能力建设以及透明度等方面的机制。另外,德班会议还对2020年后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公约》的实施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设定了相关进程。然而,德班会议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会议未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坎昆协议和德班会议成果的落实也尚需时日,而发达国家自身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政治意愿仍明显不足,这成为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主要障碍。

同时,回顾过去20多年来的谈判历程可以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一直是步履蹒跚,各方矛盾和纷争不断,谈判主导权争夺激烈。由于约束力有限,一些通过反复讨价还价艰难达成的减排方案在各国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在谈判机制和模式上,发达国家力推“并轨”,以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最终达成单一的协议,进而使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坚持“”谈判,坚守“巴厘路线图”的原则\[3\](P9-16)。这表明现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机制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迫切需要创新谈判机制,以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何破解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及其与三个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巴西、印度之间的利益纠葛,避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沦为国际政治新格局的博弈工具,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机制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尽管德班会议及其取得的成果对维护现行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机制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欧债危机、“页岩气革命”、“弃核风潮”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减排的整体氛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与哥本哈根会议前后的“喧嚣与鼓噪”相比,“气候变化”的话题不再热得烫手,而是似有转冷的迹象。在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有关德班会议的报道很少见诸主要媒体,这与哥本哈根会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科学家和政治家将气候变暖由一个边缘概念变为全球主流共识的努力似乎正面临新的挑战和质疑\[4\](P36-37)。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应用前景不明朗、相关研究资助力度减弱、公众关注度下降等因素,使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全球减排资金机制和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加剧。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杨丹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与我国气候谈判策略二、“后德班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一)在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下,发达国家资金支持受限

气候变化的实质范文6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合理性

经過历次气候变化谈判,目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义务履行方面形成了两大主要观点:

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今天的气候变化主要是西方国家200多年来工业化发展過程中累积的结果,它们采取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使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的破坏导致了气候变化;而且现阶段这些国家已经发展起来,其能源耗费需求无疑会少一些,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正是需要大量耗费能源的时候,能源消耗需求更大;此外,发达国家人年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主张,不论历史地看还是现实地看,它们都负有更多责任,故应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各缔约方都有义务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暖,但发达国家对此负有历史和现实责任,应承担更多义务;而发展中国家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由于多数无害环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它们应当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框架公约》成员方历次会议的决议等之规定,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帮助它们开发技术,提高能力建设。并且,发展中国家还坚持认为:转让技术是它们承诺相对减排温室气体的前提条件。

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却意图否认已达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必须承诺履行温室气体绝对减排量的国际义务,否则其他方面合作谈判难以进行;因为它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技术的落后及人口的众多等,使其当前及以后发展過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相当惊人。

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方面长期的僵持不下,使2007年以后的《框架公约》成员方大会(COP)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各方在发展中国家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方面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几乎是每次会议斗争的最关键内容。

在笔者看来,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各国把争论的焦点放到减排指标分配上是只抓住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温室气体排放不是问题的源头,人们也不会去消费气体排放,他们消费的是能源,排放只是一种结果;问题的根源应在于如何减少或避免这种排放。在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在落后的乡下和城镇燃烧着木材等(不是用管道燃气和电)来做饭,用最原始的工具(没有拖拉机)辛勤劳作,步行或骑自行车(非驾驶汽车)去上班。这种最基本的排放本来就很少有压缩的空间,与那些靠飞机、汽车、空调等耗费大量石化能源来维持生活品质的发达国家人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排放不值一提。对它们而言,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大部分,源自它们落后的工业技术及为发达国家加工那些满足后者奢侈生活的高耗能商品。如果后者能够公平或无私地让前者得到环境友好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及加工商品,则排放会大大减少。

“减排指标分配”——西方国家规避义务的幌子

为何西方国家在历次成员方大会上把减排指标分配而非技术开发和转让放到争论的核心位置上?为何对前者花很多时间和巨大精力而对后者则如蜻蜓点水?笔者认为,这是西方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下的产物,是西方政客在其政治体制下的必然行为。

在西方,由于历史等原因,发达国家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先进技术(含无害环境技术),而它们在进行技术转让时唯企业利益而非政府的履行国际义务为导向,它们常借发展中国家需要技术的迫切性抬高技术许可使用费,或提出种种附加条件,或认为无利可图时拒绝转让技术。这是强调私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有着保护私有财产制度历史传承的发达国家政府所无能为力的。而且,随着新兴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不仅通過国内法律规定知识产权是私权利,它们还通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将这一观点上升为国际性的规范,即在TRIPS协议序言中明确规定:“知识产权是私权利”。这样,作为知识产权重要组成部分的无害环境技术无疑也归属在私权利的范畴,应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其交易行为政府不能强行干预,环境友好技术由此也成为政府无法动用公共权力来强征的财产。再加上西方所谓的选举多是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角逐,选票掌握在那些掌握庞大财产的私人手中,在“私法行为公法化理论”的作用下,西方所谓的政治人物只能根据国内利益集团的需要在国际上行事。如果他们的承诺与国内集团利益发生冲突,这种承诺也是无用的。因此,他们不愿也不敢在技术转让和合作方面作出承诺,只好拼命地在减排指标分配上大做文章;这样既可遏制本国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又为本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争得主动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在当今国际规则制定中,发达国家起到主流作用,它们可以把自己国内的观点和意志,变成一定的国际规则,强加给别人;把自己不愿意做的,或搁置一边,或泛泛而谈,不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在这种背景下,技术转让和开发不可能成为成员方大会的主要议题,各国也很难达成技术转让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