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利弊;有序与定量适应;主动应对;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00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02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基础性工作,然而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需要我们继续开展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鉴于此,香山科学会议于2013年6月18-19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重点问题凝练与判断”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下称香山会议)。作为香山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气候变化的影响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会议指出,当前,对中国来说,一个核心基础问题是: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利弊如何科学界定?虽然国家和地方已经编制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开始了部分实践。然而,如何有针对性地根据气候变化影响的利弊,采取不同行动,合理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风险,仍需要科学认识和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程度,从而实现有序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会上,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专家组组长刘燕华参事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部署,特别提出要形成以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气候变化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全球范畴的我国气候变化国策、减缓和适应的关系等为主题的专题报告,进而清除政策与研究之间存在的障碍与瓶颈,缩短我国发展战略、国际战略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差距。根据会议要求,整合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经反复修改,遂成此文。

1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领域与区域的总体影响

气候变化的总体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不同领域和区域造成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水热格局、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造成对不同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系统的间接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间接影响。

1.1不同领域

(1)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生产力、服务功能等形成可辨识的影响,并可能造成物种减少、生境栖息地退化等危害。东北多年冻土区伴随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植被覆盖显著下降[1];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下降[2-3],而新疆、青藏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则呈增长趋势[4];内蒙古中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在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少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得到了明显改善,极少部分地区仍存在较强的植被退化或土地沙化趋势[5-6]。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包括:树种分布变化、林线上升,物候期变化,生产力和碳吸收增加,林火和病虫害加剧等[7-11]。

气候变化使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使一些物种在原栖息地消失[12-13],如与上世纪中期相比,青藏高原东部青海湖地区豆雁、灰头鸫、白头鹞、鹌鹑和文须雀等26种鸟从湖区消失。此外,气候变化还可导致有害生物分布范围改变,危害加剧,并引起物种栖息地退化[14-16]。

(2)自然资源(水资源、能源等):气候变化导致不同区域的降水变化趋势不同。总体上,西部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南方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17]。海河、黄河、辽河等北方河流的实测径流量减少较为明显。

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变化,北方地区冬季增暖明显,采暖日数减少[18];夏季高温则对空调技术、建筑物结构、隔热水平提出新的需求[19]。同时,减缓气候变化需要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对能源供应结构形成影响[20]。

(3)第一产业(农业):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利弊各兼[21]。在西北干旱区,一方面, 干旱区热量资源得以改善, 作物生育期延长, 天然植被气候生产力显著增加;另一方面, 干旱区热害与冷害等极端气温事件增加, 光照资源显著减少, 水资源严重缺乏和分布不均, 这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22]。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持续增加,使得作物种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3]。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熟制的变化可能使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的粮食单产增加。然而降水量的减少造成了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东南方向移动[24]。1980-2008年气候总体变化趋势,包括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分别导致了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降低了1.27%、1.73%和 0.41%,而水稻增加了0.56% 。其间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和作物是我国北部和东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玉米和小麦,在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气候增暖引起干旱加剧)的综合作用下,该区玉米和小麦生产已受到较大负影响[25-26]。

(4)第二、三产业(工业、建筑业、旅游业):气候变化对工业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气候变化通过其对农业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而间接地对第二、三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生产来看,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使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那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生产[27];气候变化也可通过影响能源和水土资源的可获得性或交通运输成本而影响工业生产的布局和决策。从需求来看,气候变暖会增加对空调、冷饮和啤酒等工业产品的需求,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28]。

相对于工业生产,建筑业和旅游业受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会较大一些。气候变化将促使暴雨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直接威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安全水平,也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新的要求[29-30]。气候变化会引发环境景观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整,毁坏当地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会致使地区交通停滞甚至瘫痪,气温和湿度等在短期发生骤变会影响旅游人数和逗留时间,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收益[31-32]。

(5)社会系统(城市、公共健康、重大工程):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增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可能较大影响社会民生发展。随着极端降水频率的增加,城市内涝频发[33];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不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34-35],同时也会使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36-38];气候变化对若干气候敏感性极高的重大工程具有重要影响[39-44],包括:沿海核电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山地灾害防护工程、寒区公路铁路工程、沙漠化防治与水土保持工程、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

(6)自然灾害: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大部分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频次与强度显著增加[17,45-46],包括:极端干旱、洪涝、冰雪冷冻、高温热浪等。年均极端高温的次数上升,而年均极端低温的次数有所减少;华北与东北部分地区干旱化有加剧的趋势;长江中下游、西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频次与强度显著增加。

1.2不同区域

华北地区总体暖干化趋势明显,水资源紧张态势加剧,气候变暖导致的热量增加也影响该区的农业产量及布局[47-49];东北地区最明显特征是热量资源增加,然而东北西部地区干旱趋势同时加重,农作物由于积温增加,种植面积扩大[50-51];华东地区受到的最显著影响为气温升高导致的高温热浪对人体的影响[52],以及日趋加重的洪涝灾害;华中地区近年洪涝灾害加剧,湿地面积减少,且部分虫媒疾病传播范围扩大(如血吸虫、钉螺)[53-54];华南地区热带气旋个数减少、强度增加,而且海平面上升明显,进而导致的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55-57];西南地区大部分区域增暖,而四川盆地的气温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洪涝灾害频次增多,程度加重,山地灾害呈频发趋势,同时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岩溶石漠化加剧[58-62];西北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降水总体增加,农业产量有所增加[63-64]。

1.3减缓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虽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会产生直接影响,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应对或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即通过采取减缓措施而产生的间接影响为主。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实施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等经济政策措施和推广低碳环保技术等技术措施,这些措施的采用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65-68]。

从短期来看,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高耗能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但从长期看,部分负面影响会逐渐被正面影响(如有利于扩大政府税收和低碳经济投入,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等)所抵消。不同减缓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总结如下:

(1)碳税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要付出能源密集型部门产出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等经济发展成本。现有很多研究表明碳税对降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征收碳税将提高能源使用价格,显著拉升能源密集型产业(也是高排放)部门的生产成本,对其产出和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虽然由于资源配置效应,征收碳税对低排放产业部门的产出和出口有促进作用,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从总体上看是以高耗能或高排放的产业为主,总体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福利和就业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68]。

(2)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对全球碳减排的效果不很明显,但对我国产品出口和经济发展产生较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自身产品竞争力下降与碳泄露,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将对未承担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国家征收碳关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而且出口产品中隐含碳排放量较高,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征收的碳关税将对我国高耗能行业出口、产出和总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69-71]。特别是碳关税政策具有较强的效仿效应,发达国家同时实施碳关税政策在短期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将更为显著。现有研究表明:虽然碳关税对全球减排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3)采用低碳环保技术将促进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并减少碳排放,虽然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上看,有助于培育出新的行业和经济增长点[72-73]。短期内,采用低碳排放技术需要企业增加设备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对国内生产和市场占有份额以及产品出口将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上看,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长期平均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同时,随着低碳排放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将培育出新的行业(如新能源行业)和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气候变化影响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不同领域与区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总体上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2.1有利影响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对我国有利的方面包括:①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方部分地区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粮食单产增加;②部分高、寒地区热量资源增加、作物生育期延长,如青藏河谷、东北地区,使得种植品种、范围都明显增加;③西北地区降水增加,气候由暖干化向暖湿化发展,青藏高原、内蒙古等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遏制荒漠化趋势;④短期温度上升可能使作物产量有所增加;⑤冰川融水增加,使得塔河等流域径流量增加,有利于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的发展;⑥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累计增加;⑦气候变暖会增加对空调、冷饮、啤酒等部分工业产品的需求,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

减缓气候变化措施间接影响的有利方面包括:①有助于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和污染物排放,为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契机。

2.2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的近期直接影响不是十分明显,而中长期高幅度增温负面影响比较突出。主要包括:①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与强度的增加,可能造成重大的自然灾害损失;②降水时空变化的空间差异,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可能加剧;③大幅升温将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导致生产力与服务功能下降,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导致部分物种灭绝;④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风暴潮频率、强度增加,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加剧,并显著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⑤极端农业气象事件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病虫害增加;⑥气候变化引起的人体健康问题、重大工程建设问题等;⑦极端气候事件对旅游业影响较大。

应对或减缓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在短期内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①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国内产品生产价格,对高排放企业的产出和出口产生不利影响;②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GDP和就业的增长将有所减缓。

3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为了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合理利用其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趋利避害

趋利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目前较多地表现在农业上的适应。针对气候变暖的事实或未来气候变暖的情景,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和无霜期延长等有利条件,采取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和开发新品种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作物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发展反季节果蔬[74-77]。

在趋利的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近海和海岸带环境、能源、重大工程、工业、交通、区域发展等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需要采取避害的适应措施[74-85]。包括:适应国家战略的制定、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监测评估、适应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公众意识的提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3.2有序适应

为避免人类无序适应活动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协调不同部门以形成有序适应,从而实现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达到“有序应对、整体最优、长期受益”。包括: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的实验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与风险分析,评估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持续升温情景对各领域和区域的综合影响;加强气候变化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气候变化适应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的结合研究,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制定和立法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86];强化不同部门与领域的协同协作,加强多维知识和学科领域的联合,紧密结合现有政策、规划以及资源管理、社区发展、增进生计能力、持续发展和风险管理等相关决策过程,强化适应能力[87]。

3.3定量适应

加强定量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并付诸实践。定量适应主要包括:①加强气候变化的定量影响与风险监测评估,尤其区分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定量目标;②加强适应技术和措施的定量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开发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标分析和风险-效益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估适应的效果[88-89];③需要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对不同适应措施和技术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明晰它们的风险、适宜性和优先性,判断其适应效果,进而可为未来不同时段的适应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90]。

3.4主动应对

减缓气候变化(或减排)将减缓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短期内的经济和就业增长,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逐渐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扶持低碳行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实施碳税和碳关税前有效地降低高碳排放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减少未来碳税和碳关税实施对总体经济发展的影响;②深入研究碳税、碳关税和碳市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好应对发达国家对我们征收碳关税以及我国征收碳税和实施碳市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的准备;③深入研究各种技术减排措施的成本与效益,在短期内对减排和经济增长目标进行权衡;④加大减排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引进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新的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毛德华,王宗明,宋开山,等. 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2):283-292.

[2]刘会军,高吉喜.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NPP变化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09,31(3):493-500.

[3]李秋月,潘学标.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位移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0):1-6.

[4]张山清,普宗朝,伏晓慧,等. 气候变化对新疆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J]. 干旱区研究,2010,27(6):905-914.

[5]王军邦,陶健,李贵才,等. 内蒙古中部MODIS植被动态监测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5(6):835-842.

[6]张戈丽,徐兴良,周才平,等.近30年来呼伦贝尔地区草地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2011,66(1):47-58.

[7]张峰,周广胜,王玉辉.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物候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6):1312-1322.

[8]郭连云. 青海同德近50年气候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J]. 草业科学,2008,25(1):77-81.

[9]方精云,杨元合,马文红,等.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0(7):566-576.

[10]戴君虎,王焕炯,葛全胜. 近50年中国温带季风区植物花期春季霜冻风险变化[J]. 地理学报,2013,68(5):593-601.

[11]郭兆迪,胡会峰,李品,等. 1977-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43(5):421-431.

[12]马瑞俊,蒋志刚. 青海湖流域环境退化对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6,26(9):3061-3066.

[13]袁婧薇,倪健. 中国气候变化的植物信号和生态证据[J]. 干旱区地理,2007,30(4):465-473.

[14]赵慧颖. 呼伦贝尔沙地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17-1821.

[15]吴春霞,刘玲.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的全球气候背景分析[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25(5):95-97,104.

[16]李林,吴素霞,朱西德,等. 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原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245-253.

[17]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等. 近50a来我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J]. 水科学进展,2007,18(2):230-234.

[18]陈莉,方修睦,方修琦,等. 过去20年气候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与能源需求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590-597.

[19]陈峪,叶殿秀. 温度变化对夏季降温耗能的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2005,16(增刊):97-104.

[20]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ore Writing Team,Pachauri R K and Reisinger A (eds.). Geneva,Switzerland: IPCC,2007.

[21]Wang J, Huang J, Yan 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n Large River Basin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3,12(7):1267-1278.

[22]孙杨,张雪芹,郑度. 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53-1162.

[23]纪瑞鹏,张玉书,姜丽霞,等.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J]. 地理研究,2012,31(2):290-298.

[24]杨晓光,刘志娟,陈阜.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I. 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29-336.

[25]Tao F,Zhang S,Zhang Z.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Wheat Phenology in China unde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Day Length and Cultivar Thermal Characterist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12,43:201-212.

[26]Xiao D,Tao F,Liu Y,et al.. Observed Changes in Winter Wheat Phenolog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or 1981-2009[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2013,57:275-285.

[27]张永勤,缪启龙.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121-126.

[28]陈宜瑜.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II):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2):51-57.

[29]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ttp://ipcc.ch/SPM2feb07.pdf,2007.

[30]李瑞,张红,张洋. 气候变化对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0-73.

[31]刘慧芬,陈会敏,裴启云. 气候变化对旅游活动的不利影响及对策研究[J]. 江苏商论,2011,(1):135-136.

[32]钟林生,唐承财,成升魁.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J]. 中国软科学,2011,(2):34-41.

[33]陈峪. 中国主要河流流域极端强降水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65-269.

[34]陈凯先,汤江,沈东婧,等. 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19-23.

[35]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

[36]杨国静,杨坤,周晓农. 气候变化对媒介传播性疾病传播影响的评估模型[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59-264.

[37]鲁亮,林华亮,刘起勇. 基于天气因素的我国登革热流行风险地图[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54-258.

[38]杨坤,潘婕,杨国静,等.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血吸虫病传播的范围与强度预估[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8-253.

[39]程国栋. 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及其对青藏铁路设计的启示[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33(6):602-607.

[40]王涛,吴薇,陈广庭,等. 近1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研究[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33(增刊):73-82.

[41]康志成. 中国泥石流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2]戴会超,王玲玲,蒋定国.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趋势[J]. 水利学报,2007,10(增刊):226-231.

[43]任国玉,姜彤,李维京,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情势影响综合分析[J]. 水科学进展,2008,19(6):772-779.

[44]王国亚,沈永平,苏宏超,等. 1956-2006年阿克苏河径流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可能影响[J]. 冰川冻土,2008,30(4):562-568.

[45]章大全,钱忠华. 利用中值监测方法研究近5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趋势[J]. 物理学报,2008,57(7):6435-6440.

[46]邹旭凯,张强,任国玉. 中国气象干旱指数及其监测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4):371-378.

[47]费宇红,陈宗宇,张兆吉,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影响分析[J]. 地球学报,2007,28(6):567-571.

[48]Wang J, Mendelsohn R, Dinar A, et al.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e[J]. Agricultureal Economics, 2009,40:323-337.

[49]谭方颖,王建林,宋迎波,等. 华北平原近45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2009,30(1):19-24.

[50]廉毅,高枞亭,沈柏竹,等. 吉林省现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简析[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1):46-49.

[51]石淑芹,陈估启,姚艳敏,等.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的影响评价[J]. 地理学报,2008,63(6):574-586.

[52]谈建国,郑有飞,彭静,等. 城市热岛对上海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J]. 高原气象,2008,27(增刊):144-149.

[53]Zhou X N. Epidemiology of Schistosomiasi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4[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7,13(10):1470-1476.

[54]黄世宽,熊汉锋. 湖北省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J]. 鄂州大学学报,2008,15(5):38-41.

[55]韩秋影,黄小平,施平,等. 华南滨海湿地的退化趋势、原因及保护对策[J]. 科学通报,2006,51(增刊II):102-107.

[56]胡娅敏,宋丽莉,刘爱君. 登陆我国不同区域热带气象气候特征的对比[C].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7]时小军,陈特固,余克服. 近40年来珠江口的海平面变化[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28(1):127-134.

[58]Moseley R K. Historical Landscape Change in Northwestern Yun-nan, China[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6: 214-219.

[59]程建刚,解明恩.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5):19-26.

[60]崔鹏.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泥石流滑坡及其减灾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2008,(12):31-34.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97-01

地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它严重影响着农牧业、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的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石和保障。对于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要做成科学合理的分析,并针对分析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的大量生产活动,二氧化碳排量急剧增多,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的气温普遍且持续升高,总而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对南北极的影响,对自然体系的影响以及对陆地海洋生物系统都产生了影响。

1.1 由于温度的上升,水的蒸发速度加快,使水的循环速度上涨,大量的降水不能的到产生充分的合理利用。除此之外,最近几年世界不同地方的雨水量和蒸发量由于气温的变化,而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的地方降水量下降了,蒸发量上升了或没变,导致干旱产生;有的地方降水量上升了,蒸发量下降了或者没变,导致涝灾发生。这些不稳定性越来越凸显,雨水的季节性变化,雨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都严重打乱了地区农业的平稳发展,是影响农业的严重问题。

1.2 在气温上升的大事态下,使大陆、大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较五十年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干旱、洪涝、台风、海啸频繁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地的农业发展。

1.3 气温的上升也导致了南北极冰川的融化,大量的水进入海洋,是海水量增加,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和沿海城市,一些岛屿消失,人类的陆地空间较少,也导致海水倒灌,破坏了地下淡水,使土壤盐渍化。

1.4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农业有利的影响我们加以利用个,对农业有害的影响我们要努力克服,农业对气候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保障,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粮食安全。光照、热量、水资源、和土壤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气候的变化,都将对这些因素产生重要影响,而阳光是否充足、水量的多少、热量的高低这些都影响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生物系统,通过这些要素,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能力都有影响,而这些都决定这该区域的土壤肥沃性。

1.5 气候的变化、延长了农作物的生长时间。气候变暖是我国的平均气温升高,热量资源增多,然后由于水资源的减少,热量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影响产质产量,以河南新密市为例,冬小麦作物在生育期内的自然降水只是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如果不采用人工灌溉,冬小麦的生长将收到灾难性的损害,最终影响作物产量。

1.6 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作物的空间布局。由于气候变暖,以往一年一熟的地方可能发展成一年两熟,一年两熟的地方可能出现一年三熟。一些植物可能不适应气候的变化,发生了空间格局的改变,随着北方气温的升高,偏向温度高,喜欢水分充足的水稻开始在北方种植,玉米的培育已经向北向东扩展,小麦这种喜凉的作物也受其影响,向北退去。

1.7 气候变化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新密市的冬小麦由于气温的增加而提前进入发育期,导致生长期减少,产量减少了将近四分之一。气候变化也影响着农作物的质量,由于气温的升高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使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营养品质的合成明显下降,淀粉含量升高,最终导致农作物质量变低。

1.8 气候的变化对农业应对灾害能力的影响。由于气候的逐年升高,旱灾、涝灾、台风、暴雪等恶劣天气的频繁发生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以旱灾和洪涝占主导作用。气候的变化也促使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其他植物也快速的生长延伸。由于气候的变暖,害虫快速生长,且寿命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以延长,导致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大。

2 由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巨大影响,我们针对这种情况 在农业领域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2.1 针对农作物由于气候原因而导致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空间发生变化,在合理研究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前提下,适时改变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改良农作物种类的空间格局,加大重复种植的概率,适当调整农作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程度,比如说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可以种植水稻作物了,西北地区由于可以减少用水量比较大的农作物种植,增加土豆等需水量比较小的农作物

2.2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我们要在农业生产区,选择培育优质的农作物产品,培育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产品种子,培育能够抵抗不利环境的种子这样我们可以避免由于气候变化而出现的恶劣影响,还能够变害为利,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数量,例如,我们利用气温变暖,现在已经培育出玉米的早熟品种,产量更高。针对新密市小麦生产存在的发育过早而导致的小麦产量下降问题,培育出能够适应气候变暖的弱冬性小麦,来避免过早发育带来的危害。这些都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3 增大对不利气候和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气候可能产生的水旱灾害和病虫害的威胁,一方面做好实施监测和防范措施,做出科学系统的防灾抗灾体系和保险措施。加强农一方面进行生物科学研究,控制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2.4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农业设备的投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告别传统农业仅仅靠天吃法的劣势。对于干旱比较严重的地区,推行滴灌、喷灌技术并进行灌溉设施的建设,来克服干旱带来的影响。开展坡改梯和沟坝地农田基本建设等,提高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质基础与适应能力。

总结

针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为了确保农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要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以清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影响为基本前提,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缓解和适应气候的变化,甚至变害为利。

参考文献

[1]周义,覃志豪,包刚.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2):299-303.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1引言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年降水量在800~1000mm,年平均气温15~16℃。主要生产棉花,花生,油菜,水稻,西瓜,小麦等农作物。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气候有变化一定会回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造成影响。当前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襄阳市宜城市的气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地的农作物品种变异,生长缓慢,产量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2气候改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影响土壤等要素的理化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阳光、水分、土壤、热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要素。由于气候变化都会导致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四要素的理化特征。阳光、水分和热量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或高或低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制约土壤资源的生产力。某一区域内适合生产哪种农作物与本地的气候因素紧密联系着。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种类等。气温逐渐上升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季节,如,本市中属于热敏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由于气温升高,直接导致了产量的减少。

2.2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病虫害、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

气候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大范围的农业病虫害。特别是暖冬季节,全球温度变暖,非常有助于农作物病虫害过冬繁殖,使得病虫害能安全过冬的数量增多,死亡率减少,从而农作物被病虫害危害的区域范围增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变暖,引发了众多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变化,同时也扰乱了往常的自然环境下食物链的竞争关系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病虫害没有了天地的捕捉,使得病虫大量繁殖和生长,出现了病虫害流行。

2.3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处于低纬度区域的作物产量减少更加明显,中高纬区域的作物产量不受影响反而增多,宜城市大部分都是岗地,属于低纬度区域,受灾现象更加明显。由于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的收入也跟着减少,导致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业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3.1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减少农业损失

宜城市人民政府应统计近几年气候变化的数据,从中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合理的制作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案。另外,还要加强关于农业方面的自然灾害管理工作,要经常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气象报告,并将气象信息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体,使农民和工作人员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2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

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有些地区的农作物已经不适合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作物减产的现象,可以适当的选择优良、适应气候变化生长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繁殖生产,从而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通过从别的地方引进新品种是一个不错的有效途径。

3.3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改善给水排水功能

由于宜城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部分工程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起来的,工程起点相对低,很多水利设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水涝时期排水的功能不足。因此要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积水排水的功能。特别是要加强设施的防渗功能,优化灌渠的给水功能,降低灌渠漏水和渗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使提高农业对气候灾害的抵御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结合实际,重视科学、给水排水灵活,节水灌溉,积极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并能研发出更多能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型工艺设施,从而不断的强化抵御气候灾害的工程设施。

4结束语

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两者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制约的。掌握气候的变化情况,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质量。我们在应对气候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下,要积极的采取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灾害。通过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将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未来气候变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正确面对气候变化,及时研究应对方法,让农业生产在适应气候的变化中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军,蒋远胜.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受灾面积的影响分析-基于1951-2009年的数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03):56-59.

[2]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1):89-92.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文4

摘要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包括提前玉米播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性品种、加强农田生态保护、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农业是应对灾害最脆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目前辽宁省处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未来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1],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9年冬、2010春我国西南5省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而2010年春河南、山东、甘肃、辽宁等地区又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春播春管。气候变化使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1-2]。在人类面临的与气候相关的诸多挑战中,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辽宁农业生态类型多,尤其是农作物,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1.2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 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明,最近这些年,辽宁省干旱的趋势将加重,暴雨的日数增加,强度也加重了,也就是说旱涝的风险增加了,范围日益扩大,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自2001年以来,除2005年外,其余8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平均受灾面积达133.33万hm2, 2009年辽西北发生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产量损失严重。

1.3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本来就多变,而且变率比较高,辽宁省农业总是旱涝不断,这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其原因,一是季风气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二是气候变化致使这种变化的幅度加大、强度增强,导致了灾害性天气的频发。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最近30年,辽宁省粮食作物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绝对损失量和相对损失量都在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本身的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这种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安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4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生长季≥10 ℃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生长季3 300 ℃有效积温(大于10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铁岭无霜期158~159 d,但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铁岭无霜期为166~168 d。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

1.5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使辽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害危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造成越冬病虫卵死亡率降低,病虫害大面积发生[3-4]。

2对策

2.1提前玉米播期

玉米是喜温作物,对土壤及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日均气温稳定≥8 ℃时是玉米适宜播种期。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积温增加,可减少中、早熟品种种植范围,扩大玉米晚熟品种种植范围,整体使玉米播期提前。这不但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避免热量浪费,同时也促进玉米单位产量的提高。就辽北而言,玉米播期由20世纪80年代的4月中旬到现在的4月上旬,播期提前了4~6 d。

2.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在辽宁,水稻主产区基本具备灌溉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水稻产量形成期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减少,低温冷害几率低,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d左右,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辽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66.67万 hm2,铁岭种植面积也达到6.67万hm2左右。

2.3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结构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4选择抗逆性品种

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状下来了。东北地区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肯定加大了。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充分考虑品种的抗逆等性状。农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注重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还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加强农田生态保护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2.6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变数,发展新的适应现在和未来气侯变化的应用技术十分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从防范气候变化的风险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应当加强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灾害的监测评估;加强培训和服务,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参考文献

[1] 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灾害学,2009,24(4):102-106.

[2] 纪瑞鹏,陈鹏狮,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的影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3):52-54.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农业种植;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经历了明显的变暖趋势,受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影响,全球气候系统出现显著的变化,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我国在早些年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增温期,近年来全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巴彦淖尔地区位于西部,地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是我国和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巴彦淖尔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干物燥,是气候变化脆弱地区,因此认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取巴彦淖尔地区代表站临河、五原、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多年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温、降水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巴彦淖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1 气温变化特征

1.1.1 气温年际和季节变化

分析巴彦淖尔地区多年来平均气温逐年变化情况为:以前大部分年份气温为负距平,多数年份气温转为正距平,中期后几乎所有年份均为正距平,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彦淖尔地区出现持续性增暖趋势,90年代明显增暖,特别是在90年代以后气温处于加速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年份1998年(9.59℃)较最低年份(5.79℃)升高了3.8℃。

1.1.2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

通过对巴彦淖尔地区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特征的分析得出,巴彦淖尔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增暖趋势,且北部增幅明显大于南部,进入21世纪后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弱降温趋势;年、季平均最低气温呈升高趋势,且平均最低气温增暖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增幅;各地年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其中北部地区下降幅度较南部显著,各季平均日较差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冬季下降幅度最大。

1.2 降水变化特征

据早些年巴彦淖尔地区降水资料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总降水量呈略增加趋势,10年降水增加趋势倾向率为5mm/10a左右,近45a降水量约增加22mm,呈现出少雨到多雨期的波动变化。进入21世纪后,降水明显增加,2005年前后处于多雨期。从巴彦淖尔地区降水量四季变化来看,春季降水量为略增加趋势,10年降水趋势倾向率为1.8mm/10a,20世纪70年代前期为降水明显偏多时期,随后降水减少,90年代后期又转为降水偏多时期;夏季降水量为减少趋势,10年降水趋势倾向率为-1.5mm/10a,其中60年代和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降水偏多时期,70年代和90年代末期降水偏少;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10年降水倾向率为-0.7~1.6mm/10a,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10年降水趋势倾向率约为0.5mm/10a。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2.1对农业种植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农业生产结构、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发生改变,其中玉米、马铃薯、大豆和水稻等喜温作物春播期提前,生育期延长,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春小麦播种面积有所减小,宜农地带出现北推和扩大。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临河21世纪初玉米播种期提前了8d,玉米出苗期由5月中旬中期提前到了5月上旬末,成熟期推迟了3d左右,整个生育期推迟11d,总之气候变暖使巴彦淖尔地区春季物候期提前,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巴彦淖尔地区农业气候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无霜期增长,有效积温增加,降水略有增多,有利于巴彦淖尔地区粮食稳产增产,20世纪50年代初巴彦淖尔粮食平均单位产量快速提高,以后缓慢增长,其中80年代中期再次出现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

2.3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巴彦淖尔地区无霜期延长,积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同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也出现了增多,据近50a巴彦淖尔地区天气要素值可知,该地区后30a较前30a无霜期延长了10~20d,雷暴日数、冰雹日数分别减少3~7d、0.5~2d,大风日数减少5~20d,沙尘暴日数减少了2~13d,降低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近几十年巴彦淖尔地区总体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降水量四季变化不同,其中冬、春季降水为略增加趋势,夏、秋季为减少趋势,尤其夏季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雨量减少致使农作物及牧草正常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干旱缺水现象突出,如夏季高温少雨可增加干热风对农业的危害。

3 应对措施

3.1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

2010年11月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在已建45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又完成了10个四要素区域站建设和6个两要素区域站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全市55个区域站的观测资料在网运行目标。整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可实现所在地气象状况的实时监测,每小时通过GPRS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监测数据,达到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同时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所采集数据对于分析各地气候特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重大意义。

3.2 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高科学合理种植

充分利用气候变暖趋势下农业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根据热量资源的增加,扩大农作物如玉米等中晚熟、晚熟品种种植比例,以增加粮食产量,但要避免盲目越区种植造成减产等;积极培育抗旱、抗逆优良品种,增大旱田水浇地面积以减轻干旱威胁,加强农业种植区基本水利建设,强化抗旱春播技术研究与推广,同时加强农田管理,提高农作物主要生长季病虫害预报和防治工作等。

参考文献

[1] 陈素华,宫春宁,苏日那.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55-158.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文6

1.1温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温度升高会加快水化反应,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形成,但温度升高也会造成水分的蒸发加快,能够利用的水分减少,从而延缓水化反应,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形成不利。混凝土表面温度会高于大气温度很多,温度升高时前期强度没有太大变化,但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抗压强度会明显降低,这是由于水分的蒸发,骨料和水泥性质发生变化,骨料和砂浆之间的粘结力降低造成的。

1.2湿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湿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含水率的改变,从而改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凝土含水率过大,则抗压强度和环压抗拉强度会减小,对劈裂强度的影响较小。干燥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会显著增加,但其环压抗拉强度下降很多。

1.3其他气候因素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气候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对建筑材料有所影响,例如紫外线会加快建筑材料中聚合物的降解速率,减少使用寿命,降雨、高温和强烈的日照、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塑料、石材、金属、砖瓦和木材等建筑材料。

二、气候变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建筑基础的影响

气候改变会改变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的作用,从而导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降雨和大风会对土壤造成冲蚀和风化,给建筑物基础带来危害,在基础较浅的建筑基础中更为严重。例如干缩湿胀会导致地基的隆起,基础产生位移,进一步加大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沉降,主体结构出现开裂。长期降雨情况下,雨水浸入到基础下部会破坏承载土层强度。

2.2气候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风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风荷载是以长期的历史风速记录和较为安全的系数确定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大风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所以建筑工程设计时要考虑加大风荷载的安全系数。暴雨对建筑结构墙壁的裂缝会产生渗透作用,降低墙体的保温性能,严重时出现变形和裂缝,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安全隐患。暴雨的频率增加也会造成洪流灾害的发生,对建筑物的结构是更大的考验,暴雨还会加快结构的风化作用,所以要加大结构的维护力度,在门、窗等节点处要做好密封工作。洪水和暴雪作用,洪水能够直接冲击建筑结构,可能造成地基掏空、基础下沉,甚至出现墙体倒塌。洪水长期的浸泡也会对结构材料和地基承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物内的装饰、抹灰等也会破坏。暴雪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是长期的雪荷载超过了设计要求,对建筑物带来损害。

三、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

3.1气候变化对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和抗弯承载力和材料强度有很大的关系,而频繁的极端气候会造成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产生退化。混凝土材料的徐变变形下,挠度不断增加,减小其抗弯承载力。

3.2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环境温度会影响混凝土碳化的速度,在温度升高时,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会提高,碳化的化学反应速度也相应提高。环境温度也会加快对钢筋的锈蚀作用。相对湿度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为当湿度过低时,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会增快,但由于缺少碳化反应的液相环境,碳化反应会相对降低;湿度过高时孔隙内水分饱和,二氧化碳扩散速度慢,所以碳化速度和湿度成抛物线关系,当湿度为50%时,碳化速度最快。环境湿度对钢筋锈蚀的影响为湿度越大,钢筋腐蚀越快。湿度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非常重要,干燥条件下养护会造成很大的强度损失,养护湿度越低,抗冻性就越差。二氧化碳对耐久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碳化速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风会对混凝土的保护层造成风化剥落,加速混凝土碳化和内部钢筋锈蚀。直接受到风影响的结构碳化速度是间接受到影响结构的1.15倍。

3.3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变形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都会造成混凝土变形。混凝土变形由弹性变形、徐变组成。弹性变形受弹性模量的影响,徐变受湿度的影响。挠度过大时会产生梁体开裂,降低结构刚度。

四、气候变化背景下应该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