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中职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探索

0 引言

社会实践作为职业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重要的部门,是有效开展中职本科类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活动,探索有效的实习生管理方式,完善中职本科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确保中职本科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1 中职本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1.1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帮助中职本科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的基础

由于学生长期处于学校那种封闭和单纯的环境中,尽管这种环境能够有助于学生减少外界干扰安心的学习,更能够避免精神污染,提升学生高尚的品德,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学生在这种过去封闭的环境中,降低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认同感不强。所以,鼓励中职本科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快的走出校园,走到社会中来,让中职本科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和了解社会,提升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1.2 社会实践的开展也是帮助中职本科学生迈向社会的关键手段

中职本科学生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一个表现就是很多中职本科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社会的环境,很多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工作中却表现的一般,这也再次反映出来了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与社会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没有在教育课程中添加更多社会实际问题的讲解,学生更是没有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准备工作,所以帮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开展社会实践课程非常必要。

1.3 社会实践是提升中职本科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

在整个中职本科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重要的是要开展有效的方式帮助中职本科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但是目前我国中职本科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应强化中职本科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得到技能的提升,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

2 加强中职本科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思考

2.1 整合资源,构建中职本科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体系

社会实践基地作为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保障和载体,所以,新形势下中职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想要做出一定的成效,需要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学生社会实践生活的宣传工作,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为中职本科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取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其次就是要主动与当地社区、企业以及服务机构进行联系,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结合中职本科学生自身成长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构建更多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2.2 构建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学校要成立党政领导、团委、学生处以及教育处等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各级组织更是要进行广泛的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保证中职本科学生能够广泛的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同时制定出与学生专业相一致的社会实践教育大纲,明确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时、学分以及任务,同时要需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评优评奖相联系。

2.3 提升对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管理的重视

提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是每个学校和企业首要任务,在实践活动中需要不仅仅是强化学生能力更重要的要为实践对象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全面发挥服务的功能才更有意义,企业更是要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队伍,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同时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进行目标的明确和态度的端正,重点研究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做好社会实践和课堂教育两者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在中职本科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2.4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把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本科学校要能结合学校所有的专业进行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同时考虑企业岗位的需求,进行社会实践计划和实习操作的安排,进行社会实践目的、任务以及方式的明确。同时更是要结合实习单位的不同,进行实习时间和计划的制定,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学生档案。在指导教师方面,要选派那些经验丰富、教学和管理能力强化的教师担任。此外,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管理工作,还要制定实习中的汇报制度,班主任走访制度、实习生考勤制定等,结合学生自身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在实习期,考虑到学生是从学校刚刚走出来,对于实习的环境、人员和工作内容不了解,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实习环境,适应实习工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学生的管理指导工作。需要特别重视的就是在学生实习期间,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及时的向家长们汇报他们孩子在实习中的过程,让家长能够放心,获得每位家长的支持。通过严格、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开心的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3 小结

传统的中职本科学校理论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做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开展学生教学、提升学生质量。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更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了主动,掌握更加全面的、科学的知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许建国.在中职学生社会实践中管理的探索与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4).

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进入现代社会生活场景,不断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磨练意志和增长才干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自己的才干奉献和服务社会的前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新形势下,应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客观要求。实践活动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际行动,在内容上直接反映着人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需求。而人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需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的。这就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停留在过去,而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变迁实际不断进行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从而体现出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其次,这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深化所学知识,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一项极其有意义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容易得到认可,也更容易取得良好效果;而那些内容和形式都陈旧落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则往往会受到大学生的排斥和抵制,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就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其中来,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再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再次,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带给大学生真知,让大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还要让大学生成长成为人格健全、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自觉主动地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只有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把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和大学生的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塑造他们的人格,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对策

1.深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首先,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给予社会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校内社会实践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而把社会实践活动全面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例如,在医学院校,就应该把到社区、乡镇乃至乡村进行义诊和卫生宣传纳入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医学理论和医学知识的理解,逐渐培养其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追求。

其次,要教师队伍深化认识,积极转变过去那种只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进而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联系起来,积极创设具有社会实践特性的教学课堂,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条件。

2.深入大学生,切实把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需求。深入学生,切实把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需求,特别要求发挥大学生辅导员群体的作用。辅导员群体要加深与大学生的日常联系,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耐心倾听他们关于社会实践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辅导员还应该把这些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出来,报送学校的教学部门,督促教学部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新的安排和调整,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

3.深入社会,把握时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的要求。首先,深入社会,了解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并依据这些新要求,重新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创新。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发重视身体的健康,那么,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对医疗、养生、预防疾病、保健以及体育锻炼都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呢?这都是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所要面对的。只有把握了这些新要求,才能更好地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深入社会,把握地方在处理经济社会事务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需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实现自身价值。沈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迎接全运会就是具体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事。作为医学院校,就应从创建文明城市实际出发,加强卫生宣传和监督,加强包括文明礼貌在内的公民道德宣传等等,进而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应从为迎接全运会的实际出发,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加强全心全意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等美好品德的宣传,深入社区宣传体育健身等方面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2-44.

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通识教育;法学专业;社会实践;价值研究

作为一个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有必要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接触到更加真实的社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实践。而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有其重要的价值。其价值可以从对个人和对社会两个方面来阐述。

1 法学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个人的价值

1.1 对于法学专业学习的价值

在学习方面。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通过书本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把一些法律的基本概念解释清楚。但是,书本上的内容有其局限性,它只可以介绍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对于实践,书本的作用则小得多。书本知识可以指导实践,但是不能代替实践。实践方面的知识,必须要通过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得。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加强我们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增加实践方面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另外,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书本自身是有局限性的。书本上的内容来自于社会,但是不可能包括社会的所有。也就是说,依靠书本,不可能获得所有知识。要获得全面的知识,必须投入到社会中,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参加社会实践正好可以使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社会实践比起正式的社会活动,更适合学生去参与,去获得一些东西。事实上,参加一些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去更加认真地学习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更有兴趣。学生们通过参加法律咨询的活动,直接接触社区的居民提出了一些法律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自己知识的缺乏,觉得自己应该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法律,激发自己学习法律的热情。所以,通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法学专业的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认真学习法律的必要性。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即司法考试。正如上文所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法学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意味着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参加司法考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法学知识,也就可以更好为司考做好准备。

1.2 对于法学专业就业的价值

在2009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个全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明确指出,2008届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9%,在11个专业大类中排名倒数第二。随后社会上有兴起“专业红黄绿榜”,法学被明确列为“红牌专业”,即“连续2年位于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这些数据都体现出了法学专业就业的困难性。法学专业就业困难,同专业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认真学习法学知识是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参加法学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方面。参加实践活动,可以比同阶段的本专业竞争者更早地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更早接触到社会的现实,更早地了解社会的形势以及就业形势。因此,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先一步进入社会,也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性。

1.3 对于学生思想成长的价值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变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认识到现实中的法学。书本内容永远具有滞后性,只有通过社会直接获得的信息才是最新的。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中的法学,了解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了解现实中的法律措施。通过了解到的法学现状,学生可以从中提取出符合现实的法学观念。这些观念可以使学生更加正确地去学习法学知识,有选择的学习法学知识。可以树立更加符合社会现实法学思想。

2 法学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的价值

法学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价值。①从直接的价值方面来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有着一些益处。而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法律知识的普及,也有助于解决一些社会现有的法律问题。也就是说,法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开展之后就会对社会矛盾的化解有着一定的实际作用。②从间接或者长远的方面来看,法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可以促进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学知识,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法律工作者。我国的法律不是很完备,而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未来促使我国的法律更加成熟,使法治社会更加完美。因此,作为对法学专业有好处的社会实践,有其开展的价值,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有必要去参加社会实践。

3 结语

综上所述,法学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其重要的价值。当然这些价值是以学生认真对待社会实践为前提产生的。现在有部分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是随意地开展一下活动,草草了事。这样的社会实践是不会对学生有任何的实质作用的,也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和价值。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文4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版权所有!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版权所有!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文5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县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县社会实践小组对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社会实践;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01-05

引言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已全面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区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仍推进缓慢且不尽完善,存在着较多问题。结合当前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以推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本文是根据目前高中现状及我校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目的是要发现、探讨现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合理化的策略及建议,为实践者提供帮助和参考,以期能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义、内容及形式

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活跃、实践性最强的内容。社会实践,顾名思义,就是走到社会中去,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而学校中的社会实践,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走出相对封闭的教室,走进社会,去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以从中获得直接经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课程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内进行自主管理,校外参与实践活动。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种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体现为以下几点。

(1)政治活动。主要表现为宣传国家政策、协助国家进行政策调研,或学生建立自治组织、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等。

(2)经济活动。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引入商业活动因素或直接参与到商业活动中等。

(3)文化科技活动。指学生建立文化社团,参与文化科技活动,或参与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等。

(4)其他活动。即除了前面三种主要活动外,学生参加的有利于了解社会、提高探索能力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交警体验日等。

新课改下的课程体系与传统课程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前者更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够将本来被局限于教室中的课堂延伸,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

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

(一)现状调查实施方法

本次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主要采用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采用不记名、选择式的答题方式,调查对象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参加者的高中生、教师及学生家长,问卷内容涉及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知、形式和内容、过程和评价等方面。本次现状调查还采用了观察法,对本校及学校周边走访调查,查看学校新课改以来的课程设置情况,查阅学校相关活动存档资料,查阅各年级及处室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掌握和分析相关资料。

(二)现状调查情况汇总

1.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通过走访调查,目前学校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的内容和形式有以下几种。

(1)政治活动。学校能利用各种节日或者宣传日让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例如在2016年防艾日中,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防艾板报,带领学生进行防艾宣传。另外,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组织完善的学生会,下属多个部门,如学习部、外联部、生活部等,分工具体;能在团委指导下设立校园志愿者组织,活动范围涵盖校园清洁、校园安全、纪律管理等多个方面。部分学校还有各种学生社团,如校园广播电台、文学社、滑轮社等。

(2)经济活动。如在校庆活动、校运会、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时,一些班级或各社团会向社会商家拉赞助以确保集体庆祝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课余时间,学生会组织跳蚤市场、义卖等活动,在了解商业活动的同时为孤寡老人献爱心。

(3)文化科技活动。少部分学校还设有青少年科学院、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每年都举办校园科技艺术节、社团节及各类型节假日活动或晚会,同时,每年都派有学生参加全区或全国的机器人大赛等。

(4)其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交警体验日活动、森林公园考察活动、农庄种植体验活动等。

2.学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情况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680份,有效问卷680份。其中学生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家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汇总,样本学校内部有28.5%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51%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自身素质有帮助,表示乐于参加;但同时也有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占用时间过多,或者对于高中生而言负担较大。而学生家长偏向于支持孩子的看法。教师调查结果则显示目前教师感觉较难对学生进行指导。

3.现状调查的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中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较广,内容也较为丰富。学生在参与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和家长都反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从课本以外的地方收获人生的经验。

同时,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较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如思想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单调且缺乏系统性,活动场所和教师人手不足,安全保障不够,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单一,活动经费缺乏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占6学分,旨在引起学生及学校管理者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点从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原因剖析,以期有新的收获。

三、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调查情况,分析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尤显重要,这对推动广西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具有重大意义。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主要参与者对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充分

作为课改大环境下出现的新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有着十分大的区别。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参与的过程,侧重点是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只有在学生走出教室、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空间才能得以扩大,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升,也只有在实践参与中,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觉醒。这就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像考试一样,只要两个小时就能看到学生水平,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并且,只观察学生参加的几次活动,并不能发现他们在这之中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与成长。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且受传统评价方式――分数的影响,学生家长对于高中生进行社会实践这一行为较为排斥。传统观念里,成绩与学生的未来是密不可分的,“有了好成绩,才能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才能够拥有好工作,才会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的观念,在很多学子和家长中可谓根深蒂固。因此,许多家长就将“社会实践”和“不务正业”捆绑了起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5%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31%的家长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过大,不应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仅有20.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走进社会。

而社会实践的主体――学生,与家长的观点如出一辙。很多学生认为“分数大于天”,主观意识上抗拒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活动。调研结果显示,49%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有18%的学生表示非常乐意参与,但是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也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也不容乐观。调研结果显示,72%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参加活动,但是同样的,有53%的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会影响学生学习。毕竟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选样本学校还是以升学率为主,因此尽管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社会实践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学校也安排了相关课程,但负责人都是将其当成任务来完成,甚至敷衍了事。这与开展社会活动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安全问题是高中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跨越的问题

校园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相当多的时候都需要学生走出教室或校门。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逐渐成为社会青年人群的主流。对于家长而言,仅有的一个孩子是家里的宝贝,自小就给予万般呵护,一般不敢放孩子自由行动。每年新生入学,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家长陪同,报到完毕后家长还陪着孩子到宿舍去整理内务,甚至不让孩子插手,报到结束后仅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都要将孩子接回家中再休息一会,住得较远的甚至给孩子请假――对孩子的溺爱可见一斑。此类家长一般不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样本学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的家长反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理由是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对于安全问题的过度考虑,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同样,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校园内部的安全都需时刻小心谨慎对待,一旦走出校门,没有了校内相对稳定的环境,校方承担的风险就大得多。学生出去得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大。目前学校实行安全责任制,在谁手上出事谁负责,因此教师都不大愿意带领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外出活动也不会得到教师或学校的正式批准。学校某些管理人员对社会实践活动抱有保守态度,使得活动更难组织。调查显示有49.5%的教师认为出于安全考虑不应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不愿出去,W生也不能出去,因此,学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学生会等部门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都是校内,缺乏实际的社会体验。

(三)经费缺乏导致高中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展开

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财务审核十分严格。对于样本学校这样一所公办学校而言,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一项非营利性的具有公益性的工作。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筹集资金。就目前的财政状况来说,能保持收支平衡已经很不容易了,学校在维持正常运转的同时,很难拿出额外的教育经费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的资金严重不足且不具有可持续性,自然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周期性的开展。

那么能不能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解决社会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呢?从学校角度来说,上级是明令禁止额外收费的,学校自然不可能冒被举报的风险额外收费。从家庭角度而言,并不是所有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一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难以和城里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比,据观察,部分学生还对自己的家庭条件感到自卑。客观存在的家庭条件差异,决定了这部分经费是不可能由学生家长来出的。调查结果显示,23%的家长反对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并且前文提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水平的提升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即便是经济基础好的家庭,也更愿意将钱花在能明显提升成绩的补课、家教等活动上,而不是放在社会实践活动上。可见,经费不足,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是基础性的,如果不能解决活动经费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将只能拘泥于校园之内,不能真正走出校门。

(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后才加入高中课程体系的新内容,而且广西课改起步较晚,导致高中学校难以设立适合本校情况的社会实践课程。具体表现为学校没有准确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缺乏理论支撑,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难以对学生加以具体和明确的指导。因此,在没有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只能模仿、借鉴其他地区的既有经验,甚至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目的性,也没有内在动力。

没有明确教育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但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也无法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提高。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模仿借鉴,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难有突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主要参加的社会活动为志愿者活动,占比44.5%,而参与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则较少。对于自己孩子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认为没有集中场所的实践活动意义不大。这些情况教师也深有体会,接受调查的41%的教师认为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配套教育也没有跟上。不仅是配套教育,相关人员也是极度缺乏,社会实践专职教师缺口一直未能填补。调查研究表示,有91.5%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过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专职教师人数屈指可数。没有专职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本身专业课程就相当繁重,这就导致教师疲于奔命,活动的效果很难凸显。

(五)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尚未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目前,在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心中,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是分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时,很难做到脱离传统的分数标准去看待实践成果。因此,问卷调查中尽管有82.5%的教师表示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评价,其评价方式却难以肯定。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社会实践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与活动结果调查报告,这两者加起来共占评价方式总量的84%。仅有6%的受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资料袋来对实践的过程、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其他评价方式更无从谈起。

这点是相当无奈的,因为在家长眼中,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成绩与高考状元,至于自己的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如何,关注者少之又少。尽管一些学校在各种科技比赛、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多数人看来,这都是次要的,永远比不过一所学校的一本上线率。

但是社会实践不可能只重结果,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与情感的培育,其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注重最终结果,而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一笔勾销,那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收获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又如何体现?新课改的三维教育目标又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忽略了这些,又怎能说是在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上,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同样存在问题。调查数据表明,60.5%的教师认为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原因是没有相对应的教师评价制度。多数学校目前仍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业绩的评判标准,而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鉴定。教师参与评级评优并不需要该方面的数据,因而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组织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社会实践活动却没有科学的评价,活动自然就失去了目标引领,教师也失去了持续开展的动力和热情。

四、新课改背景下推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策略

基于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不容乐观的现状,如何构建完善而有效的高中社会实践机制十分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认识、内容、形式、评价和配套机制等方面为完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和原则,为实际操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以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完善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机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导社会重视高中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投入大、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也就是说,这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如果没有全社会的支持,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就难以深入、持续、有效开展。

目前,相关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对社会实践提高人才层次、缩短培养周期、提高社会整体劳动生产力等优势认识不足,没有为高中生进行社会实践创造非常有利的政策条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传统的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束缚了他们的思S,使得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文化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并未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硬性任务看待,甚至将社会实践看做“不务正业”;家长则认为自己孩子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纯属浪费时间。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明确高中社会实践对于社会进步、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课堂带到无限广阔的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得到的比在单纯的文化课堂上丰富太多――走出狭窄的教室,走出封闭的校门,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这就完成了学生与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求的关系转变。在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原本单一的教育渠道变得多样化了,空中楼阁式的学习方式也变得生活化。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是他们生存体验增强,社会阅历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了解科学对自然、人类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途径,他们能够在参与中学习如何去关心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翁意识。在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学校、家长对实践活动价值的认知,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搭桥的大环境。

认识跟上了,政策也要跟上。加强政策的导向和约束,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势在必行。政策落实了,社会各界才能真正认识到新形势下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对高中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大意义。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根据《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对于社会实践的要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可行性高的措施,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要求各学校开办符合要求的实践课程。

(二)构建系统的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中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各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薄弱,活动内容相互分离,进程安排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整合和资源调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构建是绝对不能离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认清课程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弄明白作为课程结构的部分的各类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还要将其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先要确立社会实践活动要完成的总体目标,再设计各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活动形式。当然,在构建体系时,必须要明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育方法论。要在对各类社会实践教育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进行系统分类并据此形成各自独立的实践课程,促进整个社会实践系统的组合和优化,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有针对性、多样化、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总体框架中,进而对中学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的实践育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给课外实践课程划了6学分。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结合本中学具体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类别、阶段教育,课程安排应该尽量灵活,要基于学生的年级特点。由于高三升学压力大,6学分应当集中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完成。高一年级应以奠定思想基础为主,如开展军训、校园文化活动等;高二年级则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假期去敬老院做义工、参观博物馆等。

(三)建立健全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

为保证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安全问题一直是实践活动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活动指导教师与参与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进行社会实践安全知识教育,重点培养教师和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时,还要联系社会安保机构,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做到家长放心、学校省心、学生开心。有了安全教育作为前提,就能拓展实践活动的范围,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参与了就必须及时给出评价。避免过分强调结果,避免唯分数论,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程度,并且能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是正确、合理的评价制度必须做到的。对此,可以尝试将学生个人、学生集体、指导教师与实践单位四者联系起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争取做到合理、系统、客观、积极地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可以深化对自身的认识,培养对社会实践的兴趣与责任心;而互评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并向其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上述评价与实践单位的反馈进行综合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实指导教师队伍

高中生要进行社会实践必须有场所,而社会实践基地就是成功开展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必须依托于社会与企事业单位。下至社区群体,上至各级企事业单位,各种职能部门需要相互配合,肯接纳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才能培育新时代所需的能够适应绝大多数环境的、完美应付各种社会挑战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社会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可言。高中生开展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教育与培养,都是基于社区实践的。因此,高中生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投入到社区中去。

可见,要通过长远规划来建设实践基地。要知道,实践基地选取得合适与否,直接决定了高中社会实践能否成功开展。在建设高中社会实践基地时,必须要注重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兼顾社区发展。坚持多方受益原则,积极参与实践单位建设,为其提供服务与智力支持,建立起双方的合作关系,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有了配套的实践基地,自然要有能正确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任教师。但是,社会实践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课程要求,没有与之配套的参考资料,因此,许多教师都无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富于活力、敢于探索的社会实践教师团队迫在眉睫。建设完整的教学团队,原因之一是便于组织和管理,之二是社会实践毕竟还是一个由学校主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而需要专业的、具有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团队进行管理。既然要组建专业的指导团队,就必须由教师全员参与其中,跨学科进行合作,并听取校外相关人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组织,建设贯穿学校内部与社会组织、专职与兼职教师并存的管理与教学指导网络。

(五)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走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困境

目前国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国家财政总量每年都在扩大。那么,在国库收入增长的同时,在保持原本财政分配比重的大框架下,适当增加教育事业部分的投入,可为建立完善的高中社会实践机制提供更有力的财政支持。有关部门应当适当增加对学校的财政投入,设立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专项资金,确保有足够经费供学校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要保证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不能单纯靠财政拨款调动社会资源,争取做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高中社会实践机制的建设中。在条件允许和自愿原则下,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家长可以进行爱心捐助,也可以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引导、部分工具或场所。学校可以带动周围环境的经济发展,同时周边的经济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学校,经济发展了,环境建设肯定会跟上,那么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时,风险率肯定会有所降低;并且,社会经济发展了,肯定会回馈教育事业,校方可以主动征集爱心人士,让他们为本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出谋划策,提供各种资源,解决资金困境,促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和发展。

结束语

高中社会实践机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完成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只有认识到目前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落实课程教育改革的精神。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只要从加强宣传、构建合理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培育专门人员、解决资金困难等方面入手,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终会开拓出高中社会实践的新天地。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建立起完善的高中社实践机制,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殷世东.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教育常态化开展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2] 袁勤伟,文明放.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薄弱课程建设的研究[J].调查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