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 协整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 各国经济间的关联日益加强。对外贸易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经济增长又成为加速对外贸易发展的强劲动力; 外商直接投资( FDI)也通过增加东道国资本积累和技术外溢等形式不同程度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过加速数原理反作用于投资。十年间,广东省服务业引资规模达657.12亿美元,占全国引资总规模(2246.03亿美元)的29.26%。同时,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从1978年 到2010年,广东省的进出口总额从16.18亿美元大幅增长至9133.34亿美元。

一、FDI、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关于FDI、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但上述研究大多只是分析某个地区出口或进出口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以及FDI 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比较少的文章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共同分析;同时,以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却较少的涉及到省级区域分析与研究。本文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分析,从广东省的数据与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得出广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

二、广东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lnRGDP、lnFDI、lnTIE分别为RGDP、FDI和TIE的对数形式.本文所选用的1990~2011年间数据,均根据相应年度的《广东统计年鉴》整理而成。其中为了避免物价对于变量的影响,GDP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调整,使之从名义值变成实际值。文中各符号解释如下:

TIE——进出口总额;

GDP——广东省生产总值; FDI——外商直接投资。

构建模型为:

lnGDP=C1+β1lnTIE+β2lnFDI+ε1

2.ADF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指检验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因为存在单位根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了.单位根就是指单位根过程,可以证明,序列中存在单位根过程就不平稳,会使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含有常数项与趋势项,k代表滞后的阶数;代表对原数列进行一阶差分;*、**、***分别代表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下同)。

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原始序列lnFDI、lnGDP、lnTIE均为非平稳序列,存在单位根,而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lnFDI、lnGDP、lnTIE是平稳的,即都属于Ⅰ(1)过程,因此,这些序列都属于一阶单整序列。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的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3.Johansen协整关系的检验

根据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后可以得出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即为3。

lnGDP、lnTIE、lnFDI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表达式如下:

LnGDP=0.456841LnFDI+0.714101LnTIE

(0.19449) (0.03531)

从协整关系的表达式来看,我们可以得知,FDI增长46个单位的时候,将会拉动GDP增长1个单位。同样,贸易总额增加71个单位的时候,也会使GDP增长1个单位。

4.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6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前文的分析得出了广东省FDI、GDP与贸易总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与短期修正的关系,但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时间序列情形下,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与讨论

(2)GDP是FDI的Granger原因。由上文的误差修正模型(VEC)与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看出广东省的GDP增长是FDI增长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东在加快资本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创造就业与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但引资规模、引资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3)GDP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广东省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对外贸易是推动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广东省经济中,经济的增长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通过上文的数据分析,对外贸易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更明显。

(4)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对外贸易的替代作用。短期内FDI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但是长期内FDI与对外贸易却是替代的关系。FDI 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 进而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吕立才,牛卫平.广东利用外资30年:现状与前景[N].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0(5):68-73.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2

国际经济学界对贫困化增长的研究肇始于经济增长对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衡量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显示器”。

在巴格瓦蒂看来,由于技术进步或要素积累增加所导致的实际产出的增加有可能使价格贸易条件不利于正在增长的国家,而且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所造成的损失会超过产出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最终使该国的境况不如从前,即出现贫困化增长。一般来说,贫困化增长满足下列条件:(1)国家贸易的增长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增加该国出口品的供给(增加其贸易意愿的程度),而且出口品供给的增加必须足够大,以至能对国际价格发生影响;(2)国外需求对于本国出口品的价格必须是缺乏弹性的,以至于国家出口品供给的扩大会导致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3)该国必须是一贸易大国,因为只有贸易大国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化才会影响其价格贸易条件;(4)该国的国民经济对本国产品出口存在高度依赖。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一国实现经济增长后,尽管出口数量有所增加,但其价格贸易条件以更大的幅度下降,这同时又导致了收入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且,要素贸易条件也将以同样的原因而趋于恶化。这样,巴格瓦蒂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情况下的贫困化增长就出现了。

随着巴格瓦蒂贫困化增长概念的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又有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了贫困化增长的各种可能性,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约翰逊。约翰逊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的另一种情形,即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情况下贫困化增长的小国情形。他指出,即使对于那些面临不变价格贸易条件的贸易小国来说,扭曲的关税同样会使经济增长带来负的福利效果,也就是说,贫困化增长完全可能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由于巴格瓦蒂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情况下贫困化增长的大国情形可能更适合于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因此,对于约翰逊情形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由于切身感受到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我国学者对贫困化增长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廖发达认为,衡量一国外贸是否为贫困化增长,一是应从贸易、经济相互作用的相对长期的动态历史过程考察;二是要以产业、经济国际竞争力为标准。由此,他对贫困化增长的涵义进行了深化:在贸易———经济———贸易的动态过程中,若贸易带动经济的机制不健全、动态效益微弱,产业、经济国际竞争力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根本性提高,不仅贸易长期快速增长难以为继,而且贸易条件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经济将陷入恶性循环的增长(廖发达,1967)。这样的增长则为贫困化增长。应该说,对贫困化增长涵义的这一深化和扩展,对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在下面的论述中体现这一思想。

二、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初步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轨,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崛起的贸易大国。尽管要想用短小的篇幅系统地阐述中国对外贸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鉴于实证分析的需要,仍有必要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反映了1980———1999年中国进出口增长速度、外贸依存度以及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和位次。从表中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高速增长,平均高达13·78%;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33%,这说明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与此同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0·9%上升到1999年的3·6%,位次由26上升到9。中国的一些出口产品,如纺织、服装等,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反映了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具有世界价格影响力。另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摆脱了低收入国家常有的特征,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见)。

但是,问题在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贸易利益是否越来越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呢?或者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呢?对此,我们将从贸易条件的角度和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角度的审视

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后经济福利的变化。如前文所述,它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的实质即在于三种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因此,深入分析贸易条件的变化,即可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福利变化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80—1990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并无明显的恶化趋势,而1991—1996年则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但我们并不能据此就下结论,中国从对外贸易中所获取的经济福利是趋于恶化的,因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两个时期均呈强劲的增长态势。原因在于中国出口贸易量的迅速扩张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损失。再看一下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和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差距。但是,由于要素生产率的具体指数难于获得,在此我们用劳动生产率予以近似的替代比较①。是中美日三国部分制造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数据。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所选用的行业基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和日本相差悬殊,如纺织部门分别只有美国的2·47%和日本的2·31%,而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1990年以来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实际上是趋于恶化的,至少没有明显改善。

由此可见,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状况不容乐观,而收入贸易条件则出现明显的改善。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贸易条件的这种变动趋势是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的:(1)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但由于按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制成品部门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见),尤其是纺织、服装。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仍然很高,而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必然进一步强化这种结构,使得这些产品产出的增加必须依赖于更大的出口比率,从而使经济增长出现于偏向出口的局面。(2)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主导地位,而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小,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长期保持在30%左右的高度,中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的扩张必将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从而导致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也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世界市场的容量有限,中国的这种出口结构势必面临来自这些国家的激烈竞争。换句话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扩张对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作用会越来越小。由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符合巴格瓦蒂贫困化增长情形的四个条件,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则中国有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危险。

(二)贫困化增长:国际竞争力角度的审视

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此,我们选用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一国某产业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状况。如果我们用X表示某产业的出口总额,M表示该产业的进口总额,则产业贸易竞争指数(TC)为:TC=(X-M)/(X+M)如果TC<0,表明该产业竞争力较弱;TC=0,表明该产业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不是太强;TC>0,则表明该产业竞争力较强。总之,TC越小,竞争力越弱;TC越大,竞争力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特定产业外贸竞争力的强弱。是1981———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情况。从表中给出的数据,我们观察到,中国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制成品则有所改善,但出现波动。这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变的趋势相符。在工业制成品当中,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主要是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TC2),而最能体现一国竞争力水平的机械及运输设备(TC3),虽然其竞争力有所上升,但仍呈现出较弱的竞争力。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但外贸产业竞争力并未得到根本上和实质性的改变。如果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衡量,则可以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是属于贫困化增长,或者说面临贫困化增长的危险。

(三)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危险的原因分析

早期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疲软;(2)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而根本原因则是因为经济中存在扭曲。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既要看到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危险的一般原因,更应看到转型期所面临的特殊原因。

1、外贸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政策引致型的扭曲,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危险的根本原因。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外贸体制改革是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制度保障,但改革的不彻底性却形成了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一个特殊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制所造成的市场主体虚拟地位,企业缺乏讲求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识,缺乏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的足够的内部动力,而且,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容忍外贸企业低效率增长(张碧琼,1999)。与此同时,改革也产生了大量的拥有进出口自主经营权的外贸企业,从而使外贸企业过度分散,集中度低,难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由于创汇能力成为衡量外贸企业绩效的主要指标,更造成外贸企业之间相互压价,过度竞争,从而致使价格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出口损失增加。这种状况最终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产出扩张与效率低下的困境。②

2、改革主要遵循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关注的是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以促进出口。这种理论导向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的生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尹翔硕,1998);另一方面则有可能掉入比较利益的陷阱(洪银兴,1997)。因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出口的要求必然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见);但产业升级的要求却使国内生产趋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样出口商品结构和国内生产结构的偏离,既有可能强化现存的产业结构,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这实际上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的问题),使比较优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没有明显提高;同时,也使出口得不到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出口增长的持续性得不到保证。中国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恰好能说明这一点。据统计,2002年中国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55.3%,仍占主导地位。但加工贸易对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因而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级化方面作用不大;而且,加工贸易附加值低,数量的扩张对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从而弥补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损失作用也非常有限。

3、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必然受到国际环境的约束。贸易大国的定义即在于它能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其出口扩张本身可能带来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且,在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中国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其比较优势也很容易被一些因素所削弱,如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跨国公司的内部转移定价以及以环境技术壁垒和反倾销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危险的外部原因。

三、中国对外贸易规避贫困化增长的现实选择:竞争优势导向的发展战略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将能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一味囿于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掉入比较利益的陷阱。比较优势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暂时的贸易利益,但却无力改变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以避免贫困化增长。新贸易理论发现,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可能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都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这无疑为发展中国家从事对外贸易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实际上,新贸易理论家们所言及的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即是竞争优势的反映。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以及技术优势的综合状态。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竞争优势表现为比较优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则表现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也表明,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可能从一开始就与比较优势脱节而以非价格竞争优势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实际贸易模式完全建立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

所谓竞争优势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就是将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本国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等途径实现一个国家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或者说,是一种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张碧琼,1999)。

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贫困化增长的危险。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必须摆脱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束缚,从竞争力的角度涵养竞争优势;同时实现出口结构与国内生产结构的协调发展,走出贫困化增长的困境。因此,实施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规避贫困化增长的现实选择。

(一)贸易结构调整中的技术依赖型经济目标

所谓技术依赖型经济是指新要素比例模型(先进国家出口较高技术水平的产品,进口较低技术水平的产品;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则与此相反)出现以后,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模仿不断发动技术创新的发达国家、并严重依赖发达国家新技术进口的现象。从技术扩散链条所处的环节来看,中国的贸易模式正在由典型的H—O模型向技术依赖型经济转换。应该说,这种转换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因为技术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无法提高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技术依赖型经济的形成,一方面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加快出口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从而实现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使国内产业为出口增长提供强力支撑;另一方面,国内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吸收贸易带来的先进技术,通过“干中学”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当然,技术创新的路径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贸易引进、消化和吸收,更要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

(二)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外贸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其目标应该是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首先,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改进、改善外贸系统自身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构造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使企业能够按利润最大化原则从事生产经营和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从而改变传统体制下外贸企业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和效益的状况,实现外贸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其次,促进外贸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获取规模经济效应。传统体制下,外贸企业分散经营,过度竞争,严重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从提高外贸企业经营效益的角度上来讲,组建大型外贸企业集团,适当提高行业集中度可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三)积极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为更多地分享贸易利益提供制度保障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贸易大国,中国的贸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环境的约束。因此,积极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为贸易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无疑为中国更多地分享贸易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同时积极维护自己的正当贸易利益。另外,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也必须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关税减让、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改革以与国际规则接轨。当然,也必须考虑到产业的具体情况,在世贸组织框架范围内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贸易;经济增长;关系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0-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理论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9年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1978—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268814.7亿元。同时,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2008年这一比重升至66.25%,提高了约6倍。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且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之一。因此,我国的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践活动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和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践的回顾,并利用有关数据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

早在15世纪,重商主义学派就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作用。他们提出了财富观与增长观,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是积累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但是他们认为进口商品不但不能推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反而会使其降低,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进口也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二)绝对优势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分工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又受到本国市场范围的制约。而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可以扩大市场的范围,进而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经济的增长加速。包含了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

“剩余产品出口理论”则着眼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假定一国在开展对外贸易前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存在闲置资源或剩余产品。但由于封闭转向开放以后,便可以出口其剩余产品或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因此外贸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

(三)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的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只要各国之间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各国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贸易利益。因此,按这个原则来进行生产分工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并增加一国和世界的经济总量。

(四)动态效应理论

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除了能够使世界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直接得益外,还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动态效应。对外通商的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

(五)H-O 理论

赫克歇尔与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绝对差;一国出口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按这一分工自由贸易,双方都能获利;各国根据要素供给的状况进行分工,并相互间进行自由贸易,结果将使各种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六)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罗伯特逊在总结前人的观点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指出贸易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他认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而且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是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它较全面地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但它过高地强调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没有论及生产对外贸的决定性作用,这使得该学说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受到了批判。

(七)经济增长侍女学说

克拉维斯提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他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源泉还是国内因素,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额外刺激,而这种刺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要性。但是他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在什么样的机制和条件下外贸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八)中心—说

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一些拉美经济学家从分析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论”,他们认为,中心体系由发达国家构成,体系由发展中国家构成,两个体系的技术构成完全不同。在国际分工中,前者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而后者则生产初级产品。中心体系处于主导、独立的地位,而体系则处于从属、依赖的地位。两者极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国际贸易越来越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想要打破贸易不平等的格局,就必须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摆脱只出口初级产品的从属地位。

(九)贫困化增长

巴格瓦蒂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分析得出,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国出口的增长反而会导致该国福利水平低于出口增长前的水平,这种情况被他称为“贫困化增长”,后来又被称为巴格瓦蒂效应。造成恶性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差,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产品却只能换回更少的产品,由此使其福利水平下降。

在回顾了经济增长与贸易理论之后,从实证角度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下面以我国1990—2008年的数据为例来研究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现有的理论作一个定性与定量的实证分析。

三、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现状体现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和GDP数据。

(一)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现实数据分析

我国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18667.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增长了15倍。对外贸易额也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199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5560.1亿元、2574.3亿元和2985.8亿元,2008年分别上升到196372.3亿元、86842.3亿元和109530亿元。分别增长了34.3倍、32.7倍和35.6倍。而外贸依存度也从1990年的29.8%上升到2008年的65.3%。这些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依存程度也不断地加深。图1反映了我国外贸与GDP发展的趋势:

图1中国外贸与GDP趋势(1990-2008年)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进出口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动态一致性,随着进出口额的波动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也呈现出方向和步调上的一致变化趋势。这显示了GDP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图2描述的是我国进出口依存度及外贸依存度:

图2中国外贸依存度(1990-2008年)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和计算得出

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1990—2008年外贸依存度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并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我国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曲线走势的趋势基本一致。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反映我国经济增长与外贸进出口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以上的图文分析可以直观地得出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外贸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下面用计量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

(二)我国对外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

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出口额(EX)、进口额(IM)和进出口总额(T)之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的结果如表1: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方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相关系数也都在0.95以上,并且方程的F检验也很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此模型的线性相关性比较强,拟合优度也比较好。下面就每个方程进行分析:

1.GDP与出口额(EX)之间的回归分析

出口(EX)对GDP的贡献是显著的,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 = 34395.6614 + 2.433279737*EX,即出口额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2.433279737亿元。

2.GDP与进口额(IM)之间的回归分析:

进口(IM)对GDP的贡献是显著的,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 = 29529.59734 + 3.042905776*IM,即进口额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3.042905776亿元。

3.GDP与进出口总额(T)之间的回归分析:

进出口总额(T)对GDP的贡献也是显著的,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 = 32099.34108 + 1.354387113*T,即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1.354387113亿元。

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对外贸易中,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我国在强调出口的同时还要注意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综合地考虑来制定政策。

[参考文献]

[1]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2]赵陵,宋少华,宋汉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8).

[3]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26-30.

[4]沈利生,吴振宇. 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11).

[5]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2003,10(4),779-794.

[6]唐志,沈利生.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综述[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7).

[7]于香.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08.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依存度

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加快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远远高于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与国际相比较,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呈现出以下四个自身鲜明的特征:(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外贸依存度持续增长。(3)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下面来具体分析。

一、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分析

1.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过快,明显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2004年至今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国内GDP则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所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快,外贸依存度则越高,可见,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外贸依存度持续走高的直接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普遍利好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空间。

3.中国的贸易导向战略

中国一直利用税收手段鼓励资本品进口,如进口设备税收的可抵扣、“三减两免”等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台的出口补贴和贴息等政策鼓励了企业出口,甚至在有些地区把出口创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导致各地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空前提高。在出口和进口的双向激励下,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快速上升,贸易导向战略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提高。

4.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资国。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在廉价劳动力上具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其外贸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业。由于加工贸易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较大比重必然导致中国外贸依存度存在高估。二、政策建议

1.改变对进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放弃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国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2.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促使我们必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而动力应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过于强调出口导向、忽视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片面的。因此,应在巩固现有外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影响,制定兼顾内外的经济政策,从而避免任何一个市场出现波动时,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和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尽管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国内加工企业营销能力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等。为此,应大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以提高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4.落实“国民待遇”原则,防止落入“引进依赖”陷阱

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对中资企业在税收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从长远角度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利润,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入世承诺,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防止中国经济落入“引进依赖”陷阱。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重复投资、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国引进的5000多亿外国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0%,而60%以上的外资属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由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因此这些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只能纷纷涌向国外市场,这就造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断的大量出口。此外,一些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还严重干扰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对这部分资本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尹冬梅: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的原因[J].对外经济关系,2007,(60)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贸易规模;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19-02

一、规模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加速,在GDP连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从1979—2007年的29年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基本上持续扩大,仅在1998年对外贸易规模微幅缩小。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为292.6亿美元,到1997年对外贸易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并首次跻身世界十大贸易国的行列。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后,开放程度加大,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对外贸易规模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也大大超过了世界贸易的增速。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以每年20%~40%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为37.1%,到2007年,我国外贸增长速度达23.4%。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外贸规模年均增长16.7%的速度估计,2013年我国将以4390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预计2013年美国外贸规模将达43500亿美元)。伴随着对外贸易额的增大和占世界贸易比重的提高,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处于上升的趋势,到200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到43%,超过了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这一指标超过了60%。外贸依存度的上升,说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世界贸易发展的进程看,世界贸易形势主要受少数贸易大国影响和主导。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通过影响国际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对国际局部市场造成强烈冲击,它是建立在廉价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但由此形成的经济畸形发展使得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困难加大。

从我国的贸易方式看,我国巨大的对外贸易额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但是,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只能赚取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费用。此外,对外贸易规模的飞速发展也无法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我国的对外贸易还不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一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大小是由国内产业与其对外贸易的关联水平决定的,换句话说,国内产业的发展能决定其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已成为对世界贸易有着重大影响力的贸易大国。但是,依靠廉价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所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造成了落后的产业结构,由此形成了竞争力不强的贸易结构。因此,我国要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依靠的不仅仅是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还要通过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等综合因素的改善和提高。

二、结构方面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对外贸易通过提升要素禀赋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初期,贸易出口中初级产品占很大比重,工业制成品占比重较小,这一问题目前基本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贸易结构正在不断改善和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发展是促使我国贸易结构逐步改善和优化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贸易结构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得以增加,但是外资企业在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过程中的主要生产环节依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表面上看,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在提高,但实际上增加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对于那些能够真正体现资本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关键设备和技术,我国也还需要进口。所以,这不是我国贸易结构的真正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若加工贸易链较长,则该增值系数较高,反之则低。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大都还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少量高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也往往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结构正在不断改善和优化。但是,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率也较低。

三、结语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出口竞争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贸易利益与贸易规模不对称,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弱,市场抗风险能力较低,综合效益和增长质量依然不高。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贸易发展模式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过大,过快增长,是一种表面现象,内部实质性问题不解决,发展模式不调整,则规模和速度可以调整的幅度范围将十分有限;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出口竞争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节较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不强。从根本上看,这些问题源自依靠劳动力发展形成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阻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首先,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模式导致贸易摩擦增多,反倾销数量增加。由于我国劳动力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由低成本优势所带来的便是商品的价格优势,这使得我国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大量出口,但同时也导致欧美国家对我国反倾销数量的大量增加。欧盟对我国纺织品的反倾销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遭遇反倾销调查数量增加的同时,欧美国家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多。其次,发展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的代价就是大量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将许多“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借此发展本国产业,但与此同时,大量的能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同时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十分明显,我国出口商品中相当一部分用于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粗放型的贸易增长越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所以,我国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模式是不能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如何在利用较低能源消耗、较轻环境污染条件下,从根本上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是我国对外贸易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6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地带,中心控制,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